Ⅰ 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九鼎,如果有,在哪
九鼎 ,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內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容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能了解到只有這些了,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覺得還符合你心意的話,幫忙採納一下吧,謝謝
Ⅱ 中國九鼎酒業53度2500m多少錢
你說的這個53°的2500ml的酒,現在價格應該是可以賣到了230塊錢左右,嗯,味道還是比較不錯的,酒也是可以的。
Ⅲ 九鼎飼料排在第幾位全國名榜
2015年中國飼料企九鼎飼排名第17位:九鼎集團是一個總資產數億元,擁有30餘家分子公司,員工總數超過3000人,年銷售飼料過百萬噸,年產值超過40億,並在進一步打造飼料 、動保、養殖、屠宰、肉食產業鏈,已經進入全國飼料企業二十強的全國中大型農牧企業集團。
Ⅳ 文明3里 中國為何叫「九鼎國」
九鼎不明下落(轉載)
鼎,是我國夏朝禹之子啟時鑄造的。它分別以九隻刻樓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國寶。在工藝美學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有關九鼎的資料,不絕於歷代史冊,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隱身何處了。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偉》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庄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從錐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元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元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難以使人置信的。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Ⅳ 中國古代大禹治水後建的九鼎,都有哪九鼎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北部)、雍州(陝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圍趙都邯鄲,趙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願 同往.經遂曉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趙.平原君因而贊揚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見《史記·平原君列傳》.九鼎大呂,古代國家的寶器.後因以為典實,謂一句話即可產生極大的力量.
九州是中國的代稱,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能夠將九州以及九鼎的來歷說個端詳的人卻為數不多.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北部)、雍州(陝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代表作.它的鑄造工藝,標志著中國歷史已結束了荒蠻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歷史上雖有眾多有關九鼎的記載,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隱身何處了.
《墨子·耕注》說:「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鑄成之後,曾經流傳了夏、商、周三個朝代.據此,我們可以推斷:九鼎在歷史上確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為他舉行歡迎之禮,典禮之中,楚王公然蔑視周王,「問鼎大小輕重」,當即將歡迎他的周王使節嚇出一身冷汗.楚王滅周的野心暴露無遺.從此,人們把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幾經滄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馬遷的《史記》曾有記載: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周赧王死後,秦穆公把九鼎從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國都城.
但東漢史學家班固卻反對司馬遷的說法.班固在所著《漢書》中說,周顯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於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中,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遲遲找不到九鼎,總覺得心存遺憾,在南巡時,曾派數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但一無所獲.
到了清代,歷史學家王先謙對九鼎的去向作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觀點.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祀志》中提出:由於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逐鹿中原,九鼎成為群雄爭奪的焦點,為了息事寧人,周王不得不毀鼎鑄錢,對外則詭稱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諸侯兵刃相向,興師問罪.
毫無疑問,九鼎作為鎮國之寶,確實存在過,並曾經流傳兩千餘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處,至今仍是埋藏於眾多中國人心裡的一個謎?
Ⅵ 求高人解答中國九鼎一般 尺寸 謝謝
話沒說清,不知你是想知道什麼?尺村?鼎的尺寸?鼎有大有小誰知道啊?
Ⅶ 中國九鼎有哪些
九鼎是在歷史傳說抄中出現襲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Ⅷ 中國古代中何為九鼎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內商代時,對表容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Ⅸ 中國古代九鼎去向何處。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九鼎大通以「原發性、獨特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持續性」為特色,建立了培訓、管理咨詢兩大核心業務,不但能夠全面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各種難題,還能夠通過系統軟體使企業的先進管理方法得以固化及持續。
Ⅹ 中國歷史上的九鼎真的存在嗎
不存在的。在《史記》記載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鑄造而成,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因為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銅器沒有出土,連都城痕跡都找不到。現在你來說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鑄造青銅器,那不是開玩笑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大禹時就能有這么強悍的開采能力(九州的每一個州都開采出銅礦)和鑄造技術(還能在鼎上畫九州的山河),幾百年的夏朝連一個銅鼎都發現不了就過於神奇了。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里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隻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一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一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麼會掉進東邊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裡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
九鼎的下落只有兩個說法:周滅商,九鼎被周武王搬遷到洛陽,秦滅周,秦昭王把九鼎搬遷到咸陽;宋國滅,齊國在搬遷九鼎時,不小心掉落到泗水中去。但如果九鼎落入秦國,為何秦滅後,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沒有關於他們看到九鼎的記錄——不要說他們不知道這九鼎代表著什麼!即便他們不知道,張良、范增會不知道九鼎的意義?如果咸陽真的有九鼎,就算項羽不要,也會和秦始皇鑄造的12銅人一樣,流傳下來。因此這個答案很明顯是假的,周的九鼎沒有落入秦國手中。
九鼎的記錄最早見於《左傳》,可是《左傳》之的文獻卻沒有記載。就連《尚書》這樣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獻也不見記載。更沒有現在現在考古材料的佐證。夏代出品的怎麼青銅器製品材料單一,規模簡單。相對於九鼎的描述是在相去甚遠。《墨子》中描述九鼎方形三足。怎麼會有鼎造成這種器型?這樣的鼎是怎麼立住的呢?《墨子》還記載九鼎。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不是更荒唐嗎?不燒火自己做飯,不搬它自己藏起來了,不動自己也會跑。
那麼答案就來了,周朝真的有九鼎嗎?如果有,就一定落入秦國手中。於是最終答案只有:所謂的周朝九鼎,不過是春秋時人對於正統的另外一種稱呼,並非實實在在的青銅鼎。如果真的應該有一個或九個代錶王權象徵的鼎,帝辛在自焚而死時,都身穿寶玉衣,怎麼會留如此重要的鼎給周武王而不是一起焚燒呢?就像後唐李傳珂自殺時,不存在的。在《史記》記載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鑄造而成,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因為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銅器沒有出土,連都城痕跡都找不到。現在你來說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鑄造青銅器,那不是開玩笑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大禹時就能有這么強悍的開采能力(九州的每一個州都開采出銅礦)和鑄造技術(還能在鼎上畫九州的山河),幾百年的夏朝連一個銅鼎都發現不了就過於神奇了。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里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隻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一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一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麼會掉進東邊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裡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就把秦國流傳下來的國璽給一起燒了。
第二個是宋太丘社的九鼎。宋國是商人建立的封國,執政者周人為什麼要把九鼎放到宋國呢。這個和周武王搬九鼎到洛陽的記錄沖突。就算是周武王只搬走其中最重要的鼎,也不應該讓宋國繼續保留剩下的鼎——除非是處於穩定商國局勢、讓商人不要反抗周人的考慮。周武王搬到洛陽的那個鼎為何沒有在秦滅時被發現?秦始皇在28年時,曾經派遣1000人到下水泗水尋找九鼎,毫無發現。這個時候距離宋國滅九鼎落水只不過67年,泗水又不是長江、黃河,水流也不是很快,九鼎在水下不可能移動得很遠。1000人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一個——這個宋太丘社的九鼎也不存在。純粹是挖坑騙秦始皇。
綜上,夏朝一個出土的青銅器都沒有,大禹如何能夠製作出刻有九州山河的九鼎,這不是騙人嗎?至於周武王遷九鼎到洛陽,但秦滅後只有12金人傳世,並無九鼎傳世記錄,九鼎非鼎的可能性很大。真實的九鼎,應該就是周武王為了證明自己具有代商的天命,而從商國取走的代表商王祭祀的鼎。以此說明周是天命所歸,要求商國人就不要反抗,乖乖聽從天命。楚莊王問九鼎時,王孫滿說得很清楚:「在德不在鼎」——已經說明這個鼎,很有可能不在東周手裡,而是西周滅亡時,被犬戎給搬回去燉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