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企和民企的整體上市,其採用的形式一般包括借殼上市、資產置換、A股吸收合並、資產注入等。從二級市場的路徑來看,整體上市途徑一般有4種模式:換股IPO上市、換股並購、定向增發收購和再融資反收購母公司資產。其中,定向增發收購模式是當前A股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模式。
換股IPO上市模式,是指集團公司與所屬上市公司公眾股東以一定比例換股,吸收合並所屬上市公司,同時發行新股上市。例如,A股市場上的TCL[微博]集團吸收合並子公司TCL通訊、上港集團吸收合並上港集箱等。其不同之處在於其整體上市並未發行新股。
換股並購模式,是指將同一實際控制人的各上市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進行吸收合並,完成公司的整體上市。例如,A股市場上的第一百貨通過向華聯商廈股東定向發行股份進行換股,吸收合並華聯商廈後更名為百聯股份。其不同之處在於該模式沒有新增融資,主要用於集團內資源整合。
定向增發收購模式,是指集團所屬上市公司向大股東定向增發收購大股東資產以實現整體上市。例如,上汽集團向大股東增發收購大股東全部的乘用車資產,本鋼板材向大股東增發收購大股東全部的鋼鐵資產等。這種模式是目前市場應用最為廣泛,大股東和市場投資者接受度最高的方式之一。
再融資反收購母公司資產模式,是指在二級市場上再融資反收購母公司資產,是比較傳統的整體上市途徑。例如,寶鋼股份採取的是向大股東定向增發與社會公眾股東增發相結合,募集資金用以收購集團的相關資產。這種模式不同之處在於方案簡單,但再融資不太受市場歡迎,特別是其購入資產盈利能力較弱時。
2. 同一家大股東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這樣很正常。中國平安就是很好的例子。
3. 公司上市與不上市有什麼好處
1、開辟了一個新的直接融資渠道,雖然在規范的市場,股權融資成本一般來說比債權融資的成本要高。
2、企業上市後,成為一家公眾,對於提升公司品牌有一定的作用。
3、上市後,必須按照規定,建立一套規范的管理體制和財務體制。對於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因此,在成熟市場,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希望成為上市公司的,因為上市公司受到的監管比較嚴厲,而且成本也比較高。
(3)幾家不同股東的公司整合上市擴展閱讀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股份制度的,當然,如果公司不上市的話,這些股份只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裡。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於發展需要資金。上市就是一個吸納資金的好方法,公司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推上市場,設置一定的價格,讓這些股份在市場上交易。
股份被賣掉的錢就可以用來繼續發展。股份代表了公司的一部分,比如說如果一個公司有100萬股,董事長控股51萬股,剩下的49萬股,放到市場上賣掉,相當於把49%的公司賣給大眾了。
當然,董事長也可以把更多的股份賣給大眾,但這樣的話就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有惡意買家持有的股份超過董事長,公司的所有權就有變更了。總的來說,上市有好處也有壞處。
4. 一家公司如何在多家交易所上市同一塊資產在多家交易所上市,比如之前股東控股,到新交易所,怎麼計算
首先,交易所本身不復所持任何公制司的股份,是提供股權交易買賣的一個平台。
其次,一家公司在多個交易所上市,其資產是有區別的,比如,一家公司原有5000萬股份,第一次在上海證交所增發股分1億5千萬A股,發行後這家公司的股份為2億股;第二次,在香港又增發H股2億股,那發行後這家公司的股份為4億股。
再其次,利潤分配原則上是同股同酬的,但也有所區別,股本派息需一致(上面所說的公司要按4億股派息),但配股和送股可以在不同證交所的方案不同。
當然還有限制股、流通股、非流通股的區別。
5. 上市公司股東數量,不同公司更新頻率不同,為什麼有的是幾度,有的每個月都有更新
上市公司股東數量信息,一般只有上市公司公布季報,半年報,年報時才會披露。
但如果公司發布股票增發等信息或者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確認重要股東持股變動情況,也可以發布。
6. 掛牌公司與上市公司 掛牌公司的股權融資與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資有什麼區別。 投資者不都是成為新股東嗎
上市公司相對於公司的財務披露要求非上市股份更嚴格
2,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買賣上市證券交易所流通(流通或部分流通系統中的每個不同國家)非上市公司股份的證券交易所之間不能流動
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是不一樣的問責制度
4,掛牌上市公司的資格是:公司已開通3環比增長; 5000萬元以上的處占其總股本;對1000美元以上不足1000減持股東的價值誰
最後,上市公司能獲得整合社會資源(額外股份如公開募股)非上市公司沒有這個權數。上市公司
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一般公司的特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有限責任公司。選舉董事和股東的董事會參與公司決策,如投票。與一般
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它可以利用市場融資,廣泛吸納閑置資金,在社會上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因此,在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往往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所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從國際經驗看,世界領先的大企業幾乎都是上市公司。例如,美國500家大公司,95%的上市公司。
首先:上市公司是公司,是公司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該公司已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開。
其次,上市公司是公司的資產注入若干點的股市交易中,我們可以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成為該公司股東,上市公司融資的重要渠道;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在股票市場,交易(註:所有公司在比例股份:國家投資,個人投資,銀行貸款,風險投資)。上市公司必須定期披露公司的資產,交易,年報等相關信息給公眾,而不是上市公司都沒有。
最後,在盈利能力方面,不能絕對說誰好誰差,上市並不代表如何較強的盈利能力,而不是上市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盈利。當然,盈利能力強的公司上市,會更容易受到追捧。
7. 如果一個公司想上市,但是它的大股東是一個家族公司,那麼它可以上市嗎如題 謝謝了
可以,一下是上市公司特點,你說的那個公司符合以下條例就行。 (1)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為非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 (2)上市公司要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不得上市。 (3)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發行的股票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不是上市股票。 [編輯本段]公司上市發行股票的基本要求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已經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 (3)公開發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向社會公開發行的比例10%以上; (4)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股份制度的,當然,如果公司不上市的話,這些股份只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裡。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於發展需要資金。上市就是一個吸納資金的好方法,公司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推上市場,設置一定的價格,讓這些股份在市場上交易。股份被賣掉的錢就可以用來繼續發展。股份代表了公司的一部分,比如說如果一個公司有100萬股,董事長控股51萬股,剩下的49萬股,放到市場上賣掉,相當於把49%的公司賣給大眾了。當然,董事長也可以把更多的股份賣給大眾,但這樣的話就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有惡意買家持有的股份超過董事長,公司的所有權就有變更了。總的來說,上市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1,得到資金。2,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賣給大眾,相當於找大眾來和自己一起承擔風險,好比100%持有,賠了就賠100,50%持有,賠了只賠50。3,增加股東的資產流動性。4,逃脫銀行的控制,用不著再靠銀行貸款了。5,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眾對公司的信心。6,提高公司知名度。7,如果把一定股份轉給管理人員,可以提高管理人員與公司持有者的矛盾(agency problem)。壞處也有:1,上市是要花錢的。2,提高透明度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機密。3,上市以後每一段時間都要把公司的資料通知股份持有者。4,有可能被惡意控股。5,在上市的時候,如果股份的價格訂的過低,對公司就是一種損失。實際上這是慣例,幾乎所有的公司在上市的時候都會把股票的價格訂的低一點。 [編輯本段]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條件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 3、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4、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證券交易所可以規定高於上述規定的上市條件,並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編輯本段]上市公司與普通公司有什麼區別 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市公司相對於非上市股份公司對財務批露要求更為嚴格 2、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中掛牌自由交易流通(全流通或部分流通,每個國家制度不同),非上市公司股份不可以在證交所交易流動 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間他們的問責制度不一樣 4、上市公司上市具備的條件是:公司開業已3年以上;其股本部總額達5000萬元以上;持有股票值達1000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1000人 最後,上市公司能取得整合社會資源的權利(如公開發行增發股票)非上市公司則沒有這個權利。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具有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般特點,如股東承擔有限責任、所有權和經營權。股東通過選舉董事會和投票參與公司決策等。 與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在於可利用證券市場進行籌資,廣泛地吸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從而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因此,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往往將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開上市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步驟。從國際經驗來看,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幾乎全是上市公司.
8. 一家上市公司被別的公司借殼上市後,為什麼股價會好幾個漲停比如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持有30%的股權
不對,借殼來上市是目前中源國審批制下的奇葩現象。被借殼公司一般已經連續虧損面臨退市,一家好企業想要上市又沒有指標只能借殼,就相當於這個上市公司收購了未上市公司,把優良資產注入了殼里。這樣股民對該公司的期望就高了,就會去追捧,就會出現接連漲停的局面
9. 您好,我想問下同一控制下幾個非上市公司之間合並新設一個新的公司這中間要什麼流程
1、A、B、C合並不是直接按凈資產計算,你說的同一控制不是X以3個100%控制A、B、C,而是3個40%,那麼A、B、C必然還有別的股東,如果別的股東不是一個人,且不受X控制,那麼A、B、C合並我覺得應該不能單純地按照凈資產計算出未來在D公司的股份。這個過程需要談判,從X公司的財務上講,A、B、C就是單純地合並,沒有誰更貴一些,誰更便宜一些的說法,而對於A、B、C各自的另外60%股東,就不那麼簡單地認為這只是個財務問題了。比如,A、B的凈資產都是1000萬,但是A做的是小額貸款公司,B做的是加工業,那麼A的資產是什麼?不就是現金和應收賬款嗎,B呢?B的凈資產是好多年前購買的土地、房產、設備、車輛折舊到現在的殘值加上這么多年的收益。
那麼A的現金能賣多少錢?1000萬就賣1000萬咯,應收賬款呢?1000萬應收賬款,加算利息再折現,1000萬多一點咯;
那麼B的資產能賣多少錢?10年前買的土地和房產、設備,那時候原值是1000萬,現在再賣……你懂了吧,放到現在,土地房產都不止賬面上那區區的1000。
如果說從X的角度來看,當然只看凈資產就好了,因為東西還在自己手裡,但如果從X以外的股東看,如果按賬面凈資產作價,那麼A公司股東不是佔了B公司股東的便宜?用現金,以10年前的價格取得了10年後今天高昂的土地……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還是A和B,B如果連年虧損,且公司將長期經營下去,而A雖然每年高利貸利息不是太高,還有幾個混蛋不會還錢,但依然每年都盈利。那麼B公司的資產再值錢,它也生不了錢,可A公司卻能將資金生出錢來,這樣的合並B公司股東豈不是佔了A公司股東的便宜。
所以,同一控制下X公司記賬是可以按照凈資產記賬的,但實際情況存在差異的,要在其他科目中進行調整。
2、合並後,X想增持至50%以上,不一定靠買其他股東股份,也可以考慮對新生的D公司增資,當然,增資的前提是2/3以上股東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