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香港恆生銀行股東結構

香港恆生銀行股東結構

發布時間:2020-12-19 21:19:49

A. 香港恆生銀行的歷史

1933年恆生銀號創辦時期,4位創辦人中,何善衡出資最少,只有港幣1,000元,但他卻與恆生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
恆生銀號最初設於銀號錢庄林立的上環永樂街70號一幢舊建築物內,面積只有800平方呎。當時,銀號董事長由林炳炎出任,經理和副經理則分別為何善衡及梁植偉,全銀號職員僅11人,規模較小。初期主要經營買賣黃金,匯兌及找換的業務。開業首年,獲利10,389港元。恆生銀號以香港為基地,其後業務擴張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大陸富戶紛紛南下,急於把銀元兌成港幣。由於恆生已在中國大陸遍設業務網路,生意滔滔不絕。中國國民政府急需外匯以資軍費,恆生更獨家代理政府的兌換業務,從中抽佣,獲利甚豐。
1941年,香港淪陷,恆生被迫停業。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同資金及18位員工往澳門暫避。由於當時澳門已有由區榮諤創辦了同名的恆生銀號,他們遂改名「永華銀號」繼續經營。
1945年,香港光復後,他們返港,並把恆生銀號搬往新址中環皇後大道中181號自置物業重新開業,新店規模較以前大。1946年,利國偉應邀加入,主理海外黃金買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中國大陸實行一連串嚴格的外匯管制。至韓戰時期,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行經濟封鎖,這既打擊了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信心,也對原先擁有大陸網路的銀行業務不利。此外,戰後香港經濟起飛,製造業及地產業崛起,借貸需求增加。在這兩種因素下,香港的銀行開始轉型。
由於失去了中國大陸的聯系,恆生也開始了業務轉型。1952年12月5日,恆生注冊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港元,實收資本500萬港元,並成立新的董事局。當時,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任副董事長,何添任總經理。1953年,恆生遷入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63至165號一幢5層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的業務。
當時,恆生主要客戶是巿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何善衡為職員訂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規定員工必須以誠待客,深得社會大眾歡迎。至於中小企客戶,主要為廣東籍的制衣、玩具、電子、塑膠、五金的廠商。他們希望得到信貸,但卻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及支持他們取得信貸的足夠條件。由於恆生早已了解他們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貸。這些小公司,後來也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並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
1959年10月,恆生將注冊資本增至3,000萬港元,實收資本1,500萬港元。1960年2月7日,恆生改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恆生銀行」。同年,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開拓港九的分行網路。1962年聖誕節,新總行大廈恆生大廈落成啟用,樓高22層,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而恆生總行則於1991年遷至中區消防局舊址。
從1954年至1964年,恆生的資本帳戶從630萬港元增至5,250萬港元,存款從2,100萬港元增至7.2億港元;總資產從3,200萬港元增至7.61億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災發生前,恆生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是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1965年銀行危機:恆生控股權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的銀行危機。
事緣在1月23日,明德銀號發出的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傳出後,許多存戶紛紛擁至提取現金,由於銀號一時間無法支付數額龐大的提款,最後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銀號。其後,擠提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信託銀行、恆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等。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聲明對香港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持,加上港府採取多項措施,至2月10日,風波暫告平息。但事件並未就此完結。直到3月,仍有部分報紙刊登了一些沒有根據、中傷本地銀行的流言,恆生是其中之一。期間,大客戶悄悄地取消帳戶;至4月初,擠提再次爆發,恆生銀行更是首當其沖。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當時大批客戶涌至提取存款,身為總經理的何添勸告不要急於提款。個別二、三十萬港元的大客戶如警司韓森,要求何添簽名擔保才停止提款。在總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後像廣場的香港會所。匯豐再次表明支持恆生銀行,並委派職員駐守恆生總行大堂,以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一疊疊的鈔票遍布大堂的各個角落。但是,情況並未有改善的跡象。恆生銀行一日之內失去了8,000萬港元存款,占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億港元。
面對這個困境,何善衡召開了董事局會議商討對策。其時,得出了三個解決方案:
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 停業並由政府接管; 向匯豐尋求協助。經過多日商討,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匯豐,並交由通曉英語的利國偉全權處理。在得到香港財政司郭伯偉的批准後,立即與匯豐進行談判。在談判中,雙方在恆生的總價值及出售股權數量分歧較大。匯豐認為恆生總值6,700萬港元及要求收購恆生76%股權;但恆生方面認為其總值1億港元,並只願意出售51%股權。由於匯豐顧慮到若恆生倒閉自己也難以獨善其身,遂答允以5,100萬元收購恆生51%股權(其後增持至 62.14%)。消息傳出後,風潮也告平息。
據悉,何善衡因恆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不過,在出售當日,他親自召開大會向員工解釋,穩定人心。匯豐卻無疑成了大贏家。匯豐不單以低廉的價錢買入最寶貴的資產,也除去了香港銀行業最具威脅的對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業的壟斷優勢。在收購後,匯豐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並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這是匯豐的遠識卓見。當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桑達士認為,恆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的管理層,所以匯豐不必插手。 在匯豐作為後盾下,恆生業務更大為擴展。
1、主力中小企業務
管理層仍堅持著專向中小企業埋首為主要方針。當時19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中小企普遍缺乏資金擴展,恆生卻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證及出入口融資服務。如華資大戶鄭裕彤發跡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寶,得力於恆生的資助,往後由珠寶業進軍地產業。而長實也與恆生素有淵源,當年李嘉誠經營塑膠花廠時,曾設法與何善衡會面。會面後,何善衡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認為他做事干練,是有潛質的客戶。
小公司演變成大企業後,更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例如長實不少的樓盤,就由恆生提供按揭;由鄭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恆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來的銀行。
2、住宅樓宇按揭服務
自1960年代開始,香港地產業也逐漸變得興旺。為了力爭中小型樓宇按揭市場,在1967年,恆生首創為中產階級(又稱「夾心階層」)提供長達7年期的住宅樓宇按揭服務,一改當時最多為期3年的做法,令中產階級得以置業。
3、招股上市
1972年,恆生銀行在香港上市。它將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變為1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從4,500萬港元增至1億港元。同年5月,恆生將其已發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萬股,以每股價格100元公開發售,結果獲得29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等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恆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戰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銀行。當天,恆生以175元高開,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後以165元收市,即恆生市值已高達16.5億。
此外,恆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編制的「恆生指數」而深入人心。
4、擴展分行網路
另外,恆生銀行也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擴展分行,建立更廣泛的網路。至1972年上市為止,恆生在香港已擁有20間分行,超過2,000名員工,成為僅次於匯豐的商業銀行。及至1981年,分行數目更增至45間。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線開設分行的專營權。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恆生在中國大陸陸續建立分行。
5、收購永安銀行
1980年中期,銀行危機爆發。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總經理郭志匡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永安由於無法收回該行董事及行政領導人的貸款,銀行資本出現負值。1986年5月,恆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由恆生向永安注資1.76億港元,取得該行50.29%股權,至此,恆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的最大股東。在恆生經營下,永安轉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賣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6、開拓中國大陸市場
恆生銀行 (中國)為恆生銀行全資子公司,於2007年5月28日成立,中國大陸共設有三十二個網點,包括10間分行(位於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寧波及天津)、22間支行(9間在上海、4間在廣州、4間在深圳、2間在北京、1間在南京、天津及1間在東莞)。

B. 恆生銀行來歷

歷史
創辦初期
1933年恆生銀號創辦時期,4位創辦人中,何善衡出資最少,只有港幣1,000元,但他卻與恆生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 恆生銀號最初設於銀號錢庄林立的上環永樂街70號一幢舊建築物內,何善衡面積只有800平方呎。當時,銀號董事長由林炳炎出任,經理和副經理則分別為何善衡及梁植偉,全銀號職員僅11人,規模較小。初期主要經營買賣黃金,匯兌及找換的業務。開業首年,獲利10,389港元。恆生銀號以香港為基地,其後業務擴張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華時期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大陸富戶紛紛南下,急於把銀元兌成港幣。由於恆生已在中國大陸遍設業務網路,生意滔滔不絕。中國國民政府急需外匯以資軍費,恆生更獨家代理政府的兌換業務,從中抽佣,獲利甚豐。 1941年,香港淪陷,恆生被迫停業。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同資金及18位員工往澳門暫避。由於當時澳門已有由區榮諤創辦了同名的恆生銀號,他們遂改名「永華銀號」繼續經營。 1945年,香港光復後,他們返港,並把恆生銀號搬往新址中環皇後大道中181號自置物業重新開業,新店規模較以前大。1946年,利國偉應邀加入,主理海外黃金買賣。
戰後初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中國大陸實行一連串嚴格的外匯管制。至韓戰時期,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行經濟封鎖,這既打擊了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信心,也對原先擁有大陸網路的銀行業務不利。此外,戰後香港經濟起飛,製造業及地產業崛起,借貸需求增加。在這兩種因素下,香港的銀行開始轉型。 由於失去了中國大陸的聯系,恆生也開始了業務轉型。1952年12月5日,恆生注冊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港元,實收資本500萬港元,並成立新的董事局。當時,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任副董事長,何添任總經理。1953年,恆生遷入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63至165號一幢5層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的業務。 當時,恆生主要客戶是巿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何善衡為職員訂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規定員工必須以誠待客,深得社會大眾歡迎。至於中小企客戶,主要為廣東籍的制衣、玩具、電子、塑膠、五金的廠商。他們希望得到信貸,但卻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及支持他們取得信貸的足夠條件。由於恆生早已了解他們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貸。這些小公司,後來也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並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 1959年10月,恆生將注冊資本增至3,000萬港元,實收資本1,500萬港元。1960年2月7日,恆生改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恆生銀行」。同年,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開拓港九的分行網路。1962年聖誕節,新總行大廈恆生大廈落成啟用,樓高22層,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而恆生總行則於1991年遷至中區消防局舊址。恆生銀行 從1954年至1964年,恆生的資本帳戶從630萬港元增至5,250萬港元,存款從2,100萬港元增至7.2億港元;總資產從3,200萬港元增至7.61億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災發生前,恆生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是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編輯本段]1965年銀行危機:恆生控股權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的銀行危機。 事緣在1月23日,明德銀號發出的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傳出後,許多存戶紛紛擁至提取現金,由於銀號一時間無法支付數額龐大的提款,最後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銀號。其後,擠提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信託銀行、恆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等。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聲明對香港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持,加上港府採取多項措施,至2月10日,風波暫告平息。但事件並未就此完結。直到3月,仍有部分報紙刊登了一些沒有根據、中傷本地銀行的流言,恆生是其中之一。期間,大客戶悄悄地取消帳戶;至4月初,擠提再次爆發,恆生銀行更是首當其沖。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當時大批客戶涌至提取存款,身為總經理的何添勸告不要急於提款。個別二、三十萬港元的大客戶如警司韓森,要求何添簽名擔保才停止提款。在總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後像廣場的香港會所。匯豐再次表明支持恆生銀行,並委派職員駐守恆生總行大堂,以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一疊疊的鈔票遍布大堂的各個角落。但是,情況並未有改善的跡象。4月5日,恆生銀行一日之內失去了8,000萬港元存款,占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億港元。 面對這個困境,何善衡召開了董事局會議商討對策。其時,得出了三個解決方案:恆生銀行 1. 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 2. 停業並由政府接管; 3. 向匯豐尋求協助。 經過多日商討,在4月8日,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匯豐,並交由通曉英語的利國偉全權處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財政司郭伯偉的批准後,立即與匯豐進行談判。在談判中,雙方在恆生的總價值及出售股權數量分歧較大。匯豐認為恆生總值6,700萬港元及要求收購恆生76%股權;但恆生方面認為其總值1億港元,並只願意出售51%股權。由於匯豐顧慮到若恆生倒閉自己也難以獨善其身,遂於4月12日答允以5,100萬元收購恆生51%股權(其後增持至 62.14%)。消息傳出後,風潮也告平息。 據悉,何善衡因恆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不過,在出售當日,他親自召開大會向員工解釋,穩定人心。匯豐卻無疑成了大贏家。匯豐不單以低廉的價錢買入最寶貴的資產,也除去了香港銀行業最具威脅的對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業的壟斷優勢。在收購後,匯豐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並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這是匯豐的遠識卓見。當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桑達士認為,恆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的管理層,所以匯豐不必插手。
[編輯本段]被匯豐收購後的恆生
在匯豐作為後盾下,恆生業務更大為擴展。
主力中小企業務
管理層仍堅持著專向中小企業埋首為主要方針。當時19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中小企普遍缺乏資金擴展,恆生卻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證及出入口融資服務。如華資大戶鄭裕彤發跡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寶,得力於恆生的資助,往後由珠寶業進軍地產業。而長實也與恆生素有淵源,當年李嘉誠經營塑膠花廠時,曾設法與何善衡會面。會面後,何善衡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認為他做事干練,是有潛質的客戶。 小公司演變成大企業後,更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例如長實不少的樓盤,就由恆生提供按揭;由鄭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恆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來的銀行。
住宅樓宇按揭服務
自1960年代開始,香港地產業也逐漸變得興旺。為了力爭中小型樓宇按揭市場,在1967年,恆生首創為中產階級(又稱「夾心階層」)提供長達7年期的住宅樓宇按揭服務,一改當時最多為期3年的做法,令中產階級得以置業。
招股上市
1972年,恆生銀行在香港上市。它將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變為1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從4,500萬港元增至1億港元。同年5月,恆生將其已發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萬股,以每股價格100元公開發售,結果獲得29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等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恆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戰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銀行。當天,恆生以175元高開,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後以165元收市,即恆生市值已高達16.5億。恆生銀行 此外,恆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編制的「恆生指數」而深入人心。 擴展分行網路 另外,恆生銀行也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擴展分行,建立更廣泛的網路。至1972年上市為止,恆生在香港已擁有20間分行,超過2,000名員工,成為僅次於匯豐的商業銀行。及至1981年,分行數目更增至45間。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線開設分行的專營權。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恆生在中國大陸陸續建立分行。
收購永安銀行
1980年中期,銀行危機爆發。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總經理郭志匡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永安由於無法收回該行董事及行政領導人的貸款,銀行資本出現負值。1986年5月,恆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由恆生向永安注資1.76億港元,取得該行50.29%股權,至此,恆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的最大股東。在恆生經營下,永安轉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賣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開拓中國大陸市場
主條目:恆生銀行 (中國) 恆生銀行 (中國)為恆生銀行全資子公司,於2007年5月28日成立,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及寧波共九間分行及21間支行,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南京設離行式的自動櫃員機。

C. 恆生銀行有哪些股東各佔多少股份

在這抄個網頁里看吧,貼過來就亂七八糟的了

http://www.insiders.hk/reports/insidersList_ch.php?stockCode=0011

D. 香港公司開戶,匯豐跟恆生銀行有什麼區別

匯豐銀行跟恆生銀行的抄區別如下:

(1)所需要的資料不同:

匯豐銀行開立銀行帳戶所需資料:董事的身份證明文件(身份證明或護照) 正本/商業登記正本/注冊證書正本/公司章程正本/公司章程/會議記錄正本/會計師簽署的開戶檔/存入新戶頭的現金/銀行會開出的資信證明正本 。

香港恆生銀行開戶一般要求公司所有董事親自到銀行辦理開戶手續,戶口簽署人或公司董事如果是中國內地人士,必須持有中國護照或來往港澳通行證方可辦理開戶。應帶備公司文件及相關資料。

(2)服務內容不同:

匯豐銀行的銀行開戶服務內容:推薦開戶銀行、安排向開戶銀行發出簽名見證指示函、准備會計師或律師簽署的開戶證明、准備銀行開戶申請書、到銀行協助客戶辦理公司開戶。而恆生銀行的服務內容則大體相同。

(3)費用不同:

匯豐銀行的費用如下:賬戶3個月平均結余低於HKD50,000,銀行收賬戶管理費:HKD100/月;通過網上轉出:110HK每一筆;網上轉入:60HK每一筆;通過香港匯豐櫃台匯出:中午12點前是200HK;12點之後是240HK;通過香港匯豐櫃台匯入:最低收取50HK。

E. 香港恆生銀行現任董事長

恆生銀行有限公司(Hang Seng Bank Limited,港交所:0011,OTCBB:HSNGY)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回、盛春霖及何添創立,是一間以答香港及中國大陸業務為重點的銀行,是匯豐集團成員之一。截至2009年6月12日,恆生的總市值達2141億港元,以市值計,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冊上市銀行。長遠的目標是成為大中華區具領導地位之區域銀行,重心是華南及長江三角洲一帶。恆生銀行亦負責算出香港股市的參考指數:恆生指數。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F. 香港恆生銀行是誰的

恆生的大股東是匯豐

G. 香港恆生銀行可以變更股東嗎

可以變更股東

H. 恆生銀行的歷史

創辦初期
1933年恆生銀行創辦時期,4位創辦人中,何善衡出資最少,只有港幣1,000元,但他卻與恆生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
恆生銀號最初設於銀號錢庄林立的上環永樂街70號一幢舊建築物內,面積只有800平方呎。當時,銀號董事長由林炳炎出任,經理和副經理則分別為何善衡及梁植偉,全銀號職員僅11人,規模較小。初期主要經營買賣黃金,匯兌及找換的業務。開業首年,獲利10,389港元。恆生銀號以香港為基地,其後業務擴張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華時期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大陸富戶紛紛南下,急於把銀元兌成港幣。由於恆生已在中國大陸遍設業務網路,生意滔滔不絕。中國國民政府急需外匯以資軍費,恆生更獨家代理政府的兌換業務,從中抽佣,獲利甚豐。
1941年,香港淪陷,恆生被迫停業。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同資金及18位員工往澳門暫避。由於當時澳門已有由區榮諤創辦了同名的恆生銀號,他們遂改名「永華銀號」繼續經營。
1945年,香港光復後,他們返港,並把恆生銀號搬往新址中環皇後大道中181號自置物業重新開業,新店規模較以前大。1946年,利國偉應邀加入,主理海外黃金買賣。
戰後初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中國大陸實行一連串嚴格的外匯管制。至朝鮮戰爭時期,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行經濟封鎖,這既打擊了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信心,也對原先擁有大陸網路的銀行業務不利。此外,戰後香港經濟起飛,製造業及地產業崛起,借貸需求增加。在這兩種因素下,香港的銀行開始轉型。
由於失去了中國大陸的聯系,恆生也開始了業務轉型。1952年12月5日,恆生注冊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港元,實收資本500萬港元,並成立新的董事局。當時,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任副董事長,何添任總經理。1953年,恆生遷入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63至165號一幢5層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的業務。
當時,恆生主要客戶是巿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何善衡為職員訂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規定員工必須以誠待客,深得社會大眾歡迎。至於中小企客戶,主要為廣東籍的制衣、玩具、電子、塑膠、五金的廠商。他們希望得到信貸,但卻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及支持他們取得信貸的足夠條件。由於恆生早已了解他們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貸。這些小公司,後來也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並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
1959年10月,恆生將注冊資本增至3,000萬港元,實收資本1,500萬港元左右。1960年2月7日,恆生改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恆生銀行」。同年,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開拓港九的分行網路。1962年聖誕節,新總行大廈恆生大廈落成啟用,樓高22層,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而恆生總行則於1991年遷至中區消防局舊址。
從1954年至1964年,恆生的資本帳戶從630萬港元增至5,250萬港元,存款從2,100萬港元增至7.2億港元;總資產從3,200萬港元增至7.61億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災發生前,恆生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是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1965年銀行危機
恆生控股權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的銀行危機。
事緣在1月23日,明德銀號發出的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傳出後,許多存戶紛紛擁至提取現金,由於銀號一時間無法支付數額龐大的提款,最後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銀號。其後,擠提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信託銀行、恆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等。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聲明對香港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持,加上港府採取多項措施,至2月10日,風波暫告平息。但事件並未就此完結。直到3月,仍有部分報紙刊登了一些沒有根據、中傷本地銀行的流言,恆生是其中之一。期間,大客戶悄悄地取消帳戶;至4月初,擠提再次爆發,恆生銀行更是首當其沖。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當時大批客戶涌至提取存款,身為總經理的何添勸告不要急於提款。個別二、三十萬港元的大客戶如警司韓森,要求何添簽名擔保才停止提款。在總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後像廣場的香港會所。匯豐再次表明支持恆生銀行,並委派職員駐守恆生總行大堂,以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一疊疊的鈔票遍布大堂的各個角落。但是,情況並未有改善的跡象。4月5日,恆生銀行一日之內失去了8,000萬港元存款,占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億港元。
面對這個困境,何善衡召開了董事局會議商討對策。其時,得出了三個解決方案:
1、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
2、停業並由政府接管;
3、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求協助。
經過多日商討,在4月8日,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匯豐,並交由通曉英語的利國偉全權處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財政司郭伯偉的批准後,立即與匯豐進行談判。在談判中,雙方在恆生的總價值及出售股權數量分歧較大。匯豐認為恆生總值6,700萬港元及要求收購恆生76%股權;但恆生方面認為其總值1億港元,並只願意出售51%股權。由於匯豐顧慮到若恆生倒閉自己也難以獨善其身,遂於4月12日答允以5,100萬元收購恆生51%股權(其後增持至62.14%至今)。消息傳出後,風潮也告平息。
據悉,何善衡因恆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不過,在出售當日,他親自召開大會向員工解釋,穩定人心。匯豐卻無疑成了大贏家。匯豐不單以低廉的價錢買入最寶貴的資產,也除去了香港銀行業最具威脅的對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業的壟斷優勢。在收購後,匯豐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並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這是匯豐的遠識卓見。當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桑達士認為,恆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的管理層,所以匯豐不必插手。
恆生業務
在匯豐作為後盾下,恆生業務更大為擴展。
主力中小企業務:管理層仍堅持著專向中小企業埋首為主要方針。當時19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中小企普遍缺乏資金擴展,恆生卻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證及出入口融資服務。如華資大戶鄭裕彤發跡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寶,得力於恆生的資助,往後由珠寶業進軍地產業。而長實也與恆生素有淵源,當年李嘉誠經營塑膠花廠時,曾設法與何善衡會面。會面後,何善衡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認為他做事干練,是有潛質的客戶。小公司演變成大企業後,更成為恆生的長期客戶。例如長實不少的樓盤,就由恆生提供按揭;由鄭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恆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來的銀行。
住宅樓宇按揭服務:自1960年代開始,香港地產業也逐漸變得興旺。為了力爭中小型樓宇按揭市場,在1967年,恆生首創為中產階級(又稱「夾心階層」)提供長達7年期的住宅樓宇按揭服務,一改當時最多為期3年的做法,令中產階級得以置業。
招股上市:1972年,恆生銀行在香港上市。它將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變為1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從4,500萬港元增至1億港元。同年5月,恆生將其已發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萬股,以每股價格100元公開發售,結果獲得29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等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一半。6月20日,恆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戰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銀行。當天,恆生以175元高開,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後以165元收市,即恆生市值已高達16.5億。此外,恆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編制的「恆生指數」而深入人心。
擴展分行網路:另外,恆生銀行也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擴展分行,建立更廣泛的網路。至1972年上市為止,恆生在香港已擁有20間分行,超過2,000名員工,成為僅次於匯豐的商業銀行。及至1981年,分行數目更增至45間。同年,更取得在地鐵沿線開設分行的專營權。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恆生在中國大陸陸續建立分行。
收購永安銀行:1980年中期,銀行危機爆發。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總經理郭志匡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永安由於無法收回該行董事及行政領導人的貸款,銀行資本出現負值。1986年5月,恆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由恆生向永安注資1.76億港元,取得該行50.29%股權,至此,恆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的最大股東。在恆生經營下,永安轉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賣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開拓中國大陸市場:恆生銀行(中國)為恆生銀行全資子公司,於2007年5月28日成立。截至2012年11月29日,恆生銀行(中國)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昆明、寧波共11家分行,在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南京、東莞、珠海、江門、汕頭設有26家支行,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東莞及南京設離行式的自動櫃員機。

I. 恆生銀行的集團架構

根據2005年恆生銀行年報,按照香港公司條例第2條釋義其附屬公司共間如下:
銀業聯合保險有限公司、Beautiful Fountain Investment Company Ltd、Everlasting International Ltd、正鋒投資有限公司、恆致利有限公司、恆生資產管理(私人)有限公司、恆生銀行(巴哈馬)有限公司、恆生銀行信託有限公司、恆生銀行信託(巴哈馬)有限公司、恆生銀行信託國際有限公司、恆生金業有限公司、恆生授信有限公司、恆生存款(巴哈馬)有限公司、恆生信用卡有限公司、恆生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恆生財務有限公司、恆生財務(巴哈馬)有限公司、恆生財經資訊有限公司、恆生期貨有限公司、恆生保險有限公司、恆生保險(巴哈馬)有限公司、恆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恆生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恆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恆生(代理人)有限公司、恆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恆生保安管理有限公司、恆生證券有限公司、恆生投資有限公司、Hayden Lake Ltd、高泰投資有限公司、恆指國際有限公司、恆指服務有限公司、Imenson Ltd、宏略投資有限公司、永年廣告有限公司、Silver Jubilee Ltd、巧玉投資有限公司、恩年發展有限公司

J. 香港恆生銀行的簡介

恆生銀行是一間以香港及中國大陸業務為重點的銀行,其母公司是在英國注冊的匯豐控股有限公司,匯豐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持有恆生銀行62.14%股權。 「恆生」二字含有「永恆生長」之意,象徵香港恆生銀行與客戶和香港一同成長;但據曾經出任恆生副董事長何添表示,「恆生」二字分別取自當時盛春霖開設的恆興銀號及林炳炎的生大銀號。香港恆生銀行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銀行服務,以配合客戶愈趨復雜的需求。恆生資本雄厚,是一間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業務重點的商業銀行。主要業務包括個人理財、商業銀行、工商及金融機構業務、財資服務、以及私人銀行服務。恆生銀行致力引進先進科技,為客戶提供創新及切合需求的產品,協助客戶掌握理財良機並賺取額外的回報。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直是香港恆生銀行的服務宗旨。香港恆生銀行在香港設有145間分行及自助理財中心,澳門設有1間分行,中國大陸共設有三十二個網點,包括10間分行(位於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寧波及天津)、22間支行(9間在上海、4間在廣州、4間在深圳、2間在北京、1間在南京、天津及1間在東莞)。在台北也設有辦事處。恆生銀行約7200名員工。
恆生銀行亦負責算出香港股市的參考指數:恆生指數。恆生銀行是恆生指數三十三隻成份股之一,該指數為香港股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香港恆生銀行的股份亦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並在美國為投資者提供第一級贊助形式之美國預托證券計劃。
截至2007年2月,恆生的總市值達2150億港元,以市值計,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冊上市銀行。長遠的目標是成為大中華區具領導地位之區域銀行,重心是華南及長江三角洲一帶。
根據2005年恆生銀行年報,其附屬公司共39間如下: 銀業聯合保險有限公司 Beautiful Fountain Investment Company Ltd Everlasting International Ltd 正鋒投資有限公司 恆致利有限公司 恆生資產管理(私人)有限公司 恆生銀行(巴哈馬)有限公司 恆生銀行信託有限公司 恆生銀行信託(巴哈馬)有限公司 恆生銀行信託國際有限公司 恆生金業有限公司 恆生授信有限公司 恆生存款(巴哈馬)有限公司 恆生信用卡有限公司 恆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恆生財務有限公司 恆生財務(巴哈馬)有限公司 恆生財經信息有限公司 恆生期貨有限公司 恆生保險有限公司 恆生保險(巴哈馬)有限公司 恆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恆生投資服務有限公司 恆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恆生(代理人)有限公司 恆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恆生保安管理有限公司 恆生證券有限公司 恆生投資有限公司 Hayden Lake Ltd 高泰投資有限公司 恆指國際有限公司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 Imenson Ltd 宏略投資有限公司 永年廣告有限公司 Silver Jubilee Ltd 巧玉投資有限公司 恩年發展有限公司

閱讀全文

與香港恆生銀行股東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