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黃世忠集團

黃世忠集團

發布時間:2020-12-18 02:11:04

① 求學年論文主題~謝謝

【摘要】 財務管理研究是企業集團管理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對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演化一般規律的描述,力圖為企業集團財務管理創新提供一般的路徑。
【關鍵詞】 財務管理; 對象; 方法; 手段; 戰略管理

管理科學的進步具有一般規律性,掌握這些規律,對於企業集團實現管理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一般規律性的把握,有助於企業集團找到管理創新的路徑。

一、財務管理對象的演進

財務管理是隨著籌集資金的出現而產生的,起初的職能只是籌集資金和進行簡單的分配,所以那時財務管理的對象是所籌集到的資金。到了19世紀末,工業革命的成功、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企業集團規模的擴大,引起資金需求量的增加,籌資在企業集團運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籌資方式增多,發行股票和債券成為企業集團主要的籌資渠道;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及信託投資公司成為企業集團籌資的主要對象,於是股票、債券作為虛擬資本在這一時期也成為財務管理的對象,財務管理的對象從資金擴展到虛擬資金(股票和債券)。二戰以後,投資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點,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資分析評價的指標,如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貨幣的時間價值等,財務管理同時也向這些指標轉移。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知識經濟、網路經濟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財務管理已不能適應企業集團的發展需要。財務管理從傳統的財務資本管理轉向對知識資本的管理,財務信息已經成為財務管理對象之一。另外,由於企業集團受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媒體空間擴大、產品壽命周期縮短以及無形資產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以高新技術為內容的風險投資在企業集團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日趨上升,而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風險性特點,使企業集團的投資風險不斷增加,因此,風險資本也成為財務管理的對象,並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在投資管理時期,財務管理中資金的運用被分為兩部分:企業集團內部的資金運用和企業集團外部資金的運用。企業集團資本流動、延伸到企業集團外部,財務管理的對象從企業集團內部運用的資本擴大到企業集團外部投資對象運用的資本。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財務管理進入跨國財務管理階段,由於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出現,企業集團的經營更加復雜。尤其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縮小了企業集團間的距離,國際市場向企業集團敞開了大門,跨國公司發展迅速,財務管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管理本國資金發展到管理多國資金,投資、籌資都開始國際化,財務管理的對象也延伸到國外資金。
財務管理對象是隨著企業集團競爭環境的改變而變化的,從有形的資本到無形的資本,從單一的資本金到虛實結合的多維度資本,還有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資本。總之,財務管理的對象已由單一的要素發展到多要素的結合,並從企業集團內部擴展到企業集團外部,對象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不斷擴大,新的對象不斷出現。

二、財務管理方法的演進

財務管理方法是企業集團財務管理者在進行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利潤分配中所採取的方法。

(一)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方法的演進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發展
籌資是財務管理的起點。起初,籌資方式、渠道比較單一,籌資對象有限,企業集團規模小,金融市場不發達,所以籌資沒有標準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資金的人就可以了;資金的數量也沒有相對的標准,完全依靠個人經驗以及當時的籌資對象。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財務》,主要研究企業集團如何最有效地籌資,財務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論形態,開始向科學管理邁進。到了二戰以後,隨著投資的興起,金融市場不斷完善,財務管理從對一些出現的問題的本質認識發展到用一些數學模型進行量化分析。如對投資項目決策程序科學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資分析評價指標,資本報酬率、資金的時間價值等。財務管理方法發展到今天,理論模型已多種多樣,研究的內容也越來越精細,統計學、運籌學等其它學科在財務管理理論中的應用使財務管理方法更加科學化。

(二)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方法的演進是從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過程
財務管理中的一些籌資、投資理論模型的發展始於二戰後。二戰前的財務管理只注重內部生產,籌資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雖然發展早,但沒有固定模型來分析籌資的數量和成本。到了二戰以後,隨著投資的興起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籌資管理開始逐漸成熟。在籌資分析方面,財務管理從對一些出現的問題的本質認識發展到用一些數學模型進行量化分析,如解決怎樣分配普通股和債券的資本結構理論。投資理論在二戰後的發展也是以量化模型為主。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企業集團籌資和投資的發展及經營的復雜化,其財務管理中的分配管理更加多樣化。企業集團根據發行的股票種類制定各種股利政策,同時還根據本企業集團的性質制定相應的高股利政策或低股利政策,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並利用財務預算的結果在企業集團和所有者之間分配利潤。 (三)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方法的演進是從規范到實證的發展
規范法是關於應該是什麼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其基本程序為:提出前提→推導命題及得出結論→驗證結論→指導實務。實證法(Positive approach)是說明是什麼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其基本程序為:確立項目→項目研究設計樣本模型→數據解釋與評價→檢驗運用。因為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一類事物共有的屬性,其中每一個別事物必須具有,所以,從一般必然能推知個別。只要前提是經過實證的科學事實,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可靠的邏輯關系,那麼,所得的結論就一定是正確、有效的。這種方法被稱為「從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財務管理從整體上講運用了這種方法。

三、財務管理手段的發展

財務管理手段是財務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的工具。財務管理發展初期,只有籌資功能,其職能的單一性決定了其手段的低級性。直到20世紀初,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提出後,財務管理才開始向科學化發展,開始把重點轉移到內部控制,出現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的提出標志著財務管理進入了數字管理時代。財務管理手段經歷了從人工到利用工具的發展過程。在發展初期,經濟環境決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財務管理向科學化發展時期,雖然出現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計算量加大了。簡單計算器出現後,才開始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運用簡單的工具計算器。之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大大減少了財務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時也將統計學、運籌學等復雜的運算應用於財務管理理論中,使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邁進了一大步。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的出現和單一記賬功能的財務軟體的應用大大簡化了財務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數字模型的應用,尤其是運籌學在財務管理決策中的應用,簡化了財務管理決策的程序,同時也減少了決策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些數據信息的儲存、傳遞、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財務軟體也開始應用於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范圍從單機模式擴展到具有一定數據共享能力的小型區域網,大大提高了企業集團的生產效率。
財務管理手段是從單一功能系統到多功能相結合的復雜系統。財務管理起始於籌資,傳統的財務管理以企業集團內部情況為管理重點,提供的信息也局限於一個財務主體;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得到普及和發展後,互動式Web應用出現,電子商務作為網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引擎,徹底改變了企業集團的生存環境,企業集團從大規模的生產轉變為個性化生產;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客戶為中心;從企業集團間產品的競爭發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競爭;從單個企業集團間的競爭到供應鏈競爭;從區域競爭到全球化競爭;從以規模取勝到以速度取勝,這些變化使財務管理在管理過程中的手段隨之提高。尤其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通訊手段的飛速發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動,資源高度集中,電子商務浪潮的掀起使企業集團財務管理走向網路化。IT環境的形成,使信息可以被實時、動態地獲取、存儲、加工和傳遞。尤其是數據平台建立後,將企業集團內部各部門之間、企業集團與供應商、企業集團與客戶、企業集團與其他職能部門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同時也將企業集團的財務流程和經濟業務流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財務管理的網路化使企業集團經營在資金和商品之間的傳遞中節省了大量時間,降低了經營費用,加速了企業集團的資金周轉。同時,企業集團做財務決策時,也可以在這個鏈上獲得即時的信息。這些都使財務管理從一個簡單的系統轉變成為滲透到企業集團各個部門甚至供應鏈上各個企業集團的復雜系統,網路成為財務管理的主要手段,財務管理的外延得到不斷擴展。

四、財務管理視角的演進——戰略財務管理

在最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財務管理理論方法的發展異乎尋常,碩果累累。然而,縱觀其發展,無論是理論的提出與完善,還是方法、手段的改革,都是站在企業集團一個部門職能的角度之上的。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籌資、投資等財務管理職能實施的目的只是針對短期的企業集團經營中出現的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因素被引入到財務管理理論方法中,並首先應用於管理會計中。英國學者肯尼斯西蒙茲(Kenneth Simmonds)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之後,有關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即SCM)的理論初步形成並在2006年得到深入研究,即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業集團戰略的層次上,從戰略高度對企業集團生產運作的總體成本進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從而努力尋求並創造企業集團的長期競爭優勢。美國管理會計學者桑克(ShankJ.K.)和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於1993年出版了《戰略成本管理》一書,使戰略成本管理更加具體化。戰略成本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證明,現代財務管理理論已經有了戰略的特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工作和戰略管理結合得越來越緊密,財務管理的視角從企業集團本身轉移到了市場競爭者、供應鏈上的企業集團,戰略眼光從眼前轉移到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和企業集團的長期利益上。

【主要參考文獻】
[1] (美)Watts Zimmerman.實證會計理論[M].黃世忠,等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2] (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頓,著.範式與的轉變——信息技術的前景[M].米克斯,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 朱小平,楊郊紅.金融工具會計管理[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4] 劉金寶.金融工程技術運用[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
[5] 陳德強.資產重組的實證模型及其局限性研究[J].重慶:重慶建築大學學報

閱讀全文

與黃世忠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