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能源汽車有什麼股份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梳理
梳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相關概念股如下。
1、整車板塊:上汽集團、比亞迪、江淮汽車(600418)、長安汽車、宇通客車(600066)、廣汽集團、中通客車(000957)等;
2、充換電基礎設施板塊:許繼電氣、國電南瑞、奧特迅、中恆電氣、動力源、上海普天等;
3、鋰電池板塊:國軒高科、新宙邦、天賜材料、西部資源、滄州明珠、杉杉股份、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當升科技等;
4、零部件板塊:均勝電子、信質電機、江特電機、天汽模、華域汽車、卧龍電氣等;
5、服務代理板塊:國機汽車、龐大集團、物產中大等。
『貳』 科恆股份是不是鋰電正極三元材料龍頭股
科恆股份 公司主營:高性能稀土發光材料
鋰電正極三元材料龍頭股: 當升科技、金瑞科技、贛鋒鋰業、杉杉股份
你直接按 (XNY)這3個字母,就能找到新能源板塊的股票了。
『肆』 生產六氟磷酸鋰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生產六氟磷酸鋰的上市公司有如下幾家:
江蘇國泰(002091)新能源汽車的首選投資標。六氟磷酸鋰上市公司及六氟磷酸鋰股票之一,電解液產能翻倍,毛利率有望維持在高位。2011年10月份電解液產能擴產到10000噸。其高毛利率有望維持,主要是因為:1.定位高端,價格較為堅挺。2.大規模效應有利於綜合成本的下降。3.下游需求旺盛,高開工率得以維持,即便電解液整體價格下降,由於成本也隨規模擴大而降低,較高毛利率也可以得到保持。
九九久(002411)頭孢類醫葯中間體龍頭企業。公司主要從事醫葯中間體及農葯中間體的生產和銷售,就產品而言,頭孢類中間體7-ADCA是公司主導產品,占收入比率接近50%,生產規模上處於行業前列。主導產品7-ADCA逐步達到2500噸規模。7-ADCA和6-APA、7-ACA並稱為傳統合成頭孢菌素的三大母核,對應下游頭孢類抗生素近5年平均增長率為25%,市場規模接近350億元。
杉杉股份(600884)鋰電材料持續高增長,產業鏈完整優勢顯現。六氟磷酸鋰上市公司及六氟磷酸鋰股票之一,鋰電材料業務已成為公司利潤主要來源。2010年公司鋰電材料營收達12.62億元,同比增長62.60%,占公司營收比例同比提升近8個百分點至44.43%;其凈利潤貢獻則更為顯著,2010年、1Q2011鋰電材料業務凈利潤分別達0.89億元、0.32億元,分別為同期公司凈利潤的71.48%、162.86%(因紡織服裝凈利潤同比下滑52.32%至597萬元,母公司本部及其他經營活動虧損1554萬元)。
多氟多(002407)六氟磷酸鋰上市公司及六氟磷酸鋰股票龍頭股,新能源業務威力初顯。公司一季報中提及「產品結構調整帶來新利潤增長點」,目前公司業務主要為電解鋁助熔劑冰晶石和氟化鋁以及六氟磷酸鋰為龍頭的新業務,因此,我們認為利潤新增長點來自六氟磷酸鋰的可能性較大。2011年將是公司新能源元年,未來新能源業務利潤貢獻將超過電解鋁助熔劑。
『伍』 新能源汽車概念股有哪些東方財富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梳理
梳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相關概念股如下。
1、整車內板塊:上汽容集團、比亞迪、江淮汽車、長安汽車、宇通客車、廣汽集團、中通客車等;
2、充換電基礎設施板塊:許繼電氣、國電南瑞、奧特迅、中恆電氣、動力源、上海普天等;
3、鋰電池板塊:國軒高科、新宙邦、天賜材料、西部資源、滄州明珠、杉杉股份、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當升科技等;
4、零部件板塊:均勝電子、信質電機、江特電機、天汽模、華域汽車、卧龍電氣等;
5、服務代理板塊:國機汽車、龐大集團、物產中大等。
『陸』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哪一部分利潤最高
新能源汽車將是未來最大的產業之一,是關聯性最大也最有前景的行業。整個產業鏈可以分為三大段,分別是整車企業、動力系統企業、上游原材料企業。產業鏈中利潤率最高的是隔膜、正極材料、電池,而整車的利潤是最低的。●電池是產業鏈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投資價值的一環。電池性能基本決定了整車的駕駛性能,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未來發展方向將是以鋰離子電池為主,輔以鉛酸/碳電池,而鎳氫電池由於低性價比必將成為一個過渡產品而逐步淘汰。投資方面,建議選擇生產技術壁壘與資質要求高的鋰電關鍵材料廠商,如正極材料、電解質、隔膜等,重點公司有杉杉股份、當升科技、江蘇國泰、多氟多、佛塑股份。●鋰電池上游。無論鋰電池最終採用何種技術路線(正極材料的解決方案有磷酸鐵鋰、鈷酸鋰、錳酸鋰等;電解液中六氟磷酸鋰是最理想的材料),都會對碳酸鋰帶來巨大需求。擁有豐富碳酸鋰資源的公司為西藏礦業。●充電設備。雖然目前建站尚無利可圖,但大型央企已紛紛開始充電站「圈地運動」,充電設備商將受益。具有先發優勢,為國內最大的直流操作電源製造商是奧特迅。●整車行業。值得關注的上市公司有:上海汽車、長安汽車、福田汽車和東安動力。●動力系統企業(電機及電控系統)也將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發展。重點上市公司有寧波韻升、大洋電機和卧龍電氣。
『柒』 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在環保、經濟、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自主品牌把握住難得機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視為對歐美傳統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不過,這些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風生水起,但車企在發展中暴露出補貼依賴症、產能初顯過剩、核心技術仍舊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發力新能源造車後,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我國新能源造車下一步該往何方發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車形成四大先發優勢
2018年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下降走勢。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累計產銷方面,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這些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成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近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年均復合增長率近130%。
1、我國在新能源造車上取得的成果稱得上豐碩。首先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培育了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各部門先後推出40餘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研發、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2、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公車給予運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動了行業顯著發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
3、與此同時,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充電網路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充電樁的覆蓋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7.5萬個,同比增長了52%,新用戶私人安裝率接近80%,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
4、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更為明顯,吸引了資本、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帶動了產業投資就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投資新增投資額的50%以上。
電動汽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電動汽車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新勢力以及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步入發展快車道。隨著技術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和用戶的體驗也穩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9400輛。隨著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410公里的傳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2萬台。從明年開始,廣汽將以每半年一款新產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純電動汽車系列產品,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占集團整體銷售總量的10%。
面對新能源汽車業迅猛勢頭,石油化工行業也不甘落後。中國石化將發揮現有3萬座加油站的網路優勢,打造油、氣、電、氫自由組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智慧服務體系。而且,中國石化也將研究布局電池材料和氫能產業鏈的可行性。
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 面臨挑戰越發突出
國新能源汽車業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先發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同時面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覺醒後開始發力新能源造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越發突出。
1、行業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同時,騙補行為屢見不鮮。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異軍突起,與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補貼扶持下,不少企業哄搶市場「蛋糕」,尤其是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我們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
面對巨額補貼誘惑,更有甚者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億元。從調查情況看,五洲龍公司產品尚未完工就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從而為騙取補貼鋪路。
企騙補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先生產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車,賣給自家成立的租賃公司,然後回收已賣車輛的電池。通過將同一塊電池反復安裝在新車殼上這一方式,實現了持續騙補。從對行業摸底的情況看,騙補行為絕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目前,已有10餘家車企的騙補行為被查處公布。
2、市場機制不足,不少車企患上「政策依賴症」,自主發展意願不強,市場對接緩慢。我們可以從銷量結構看出,大多數企業和產品卡在補貼最低的那一條線上。」這就意味著,不少車企不願過多投入,僅僅是為了拿到補貼才勉強維持。
3、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這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上,而在技術層面,中國的整車製造仍定位於低技術含量領域。新能源車上的電驅動高速軸承、控制晶元等基礎元器件,不少仍依賴進口。
主品牌車企在燃料電池電堆的科研上與國外比差距突出。質子交換膜、高壓儲氫瓶、碳紙、各類高壓精密閥門等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滯後。盡管動力電池領域有產能過剩風險,但仍然欠缺原創性的技術突破。
4、資源環境制約風險加劇。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激增,全球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
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1個20克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見,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數車企對消費者承諾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大都在10年以內。不過,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火熱,不久以後就將出現大量換電需求,尤其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池組,如計程車、公交車,需求產生可能將更快。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到17萬噸。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與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續航能力、保養費用、智能化程度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的核心歸根結底仍舊是技術。專家對我國新能源車技術層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2、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三大方向無疑是自主品牌車企須牢牢把握的。
『捌』 如何評價中國新能源汽車
首先,電動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環保。
我們可以粗略的做一個生命周期分析。先看看燃油車的排放情況,根據國5標准,汽油乘用車行駛每公里排放的污染物要求為:
PM需小於0.0045g
碳氫化合物需小於0.068g
氮氧化物需小於0.06g
一氧化碳小於1g。
為了讓燃油車吃點虧,我們就以上限作為汽油車排放的平均水平吧。
再來看看電動汽車,首先我們為了照顧電動車,就不選國內那些雜牌電動車了,就選定全球銷量最大的日產Leaf的中國版本——啟辰晨風作為標准,按工信部測試百公里電耗為14.6度(啟辰晨風e30-Venucia啟辰官方網站),也就是每公里電耗0.146千瓦時。
對於電動車來說,考慮它的污染水平不應該用電網平均每千瓦時排放來計算,而應該用邊際增加發電量來計算。(威爾芙節能機油www.ukwef.cn)如果沒有電動車,BAU場景(business as usual ),隨著推廣新能源發電,會自然用清潔的電力取代原有電網中最「臟」的電力,電動車帶來的這部分新增需求相當於使得最臟的這部分電力產能不能被淘汰。
為了簡化計算,這里就用火力發電來計算(當然火電本身也佔到發電量的66%)。實際上這樣計算已經照顧了電動車,我國現在的火電裡面有天然氣和煤兩部分(天然氣火電佔4%左右),而如果要用最臟的電力計算,顯然應該只算煤電,而且是煤電裡面效率最低的那部分產能。
根據中電聯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單位火電發電量煙塵(可以近似理解為PM)排放量0.09克/千瓦時,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0.47克/千瓦時,氮氧化物排放量約0.43克/千瓦時(中電聯發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
折算以後,也就是說電動汽車每公里的排放量為:
煙塵(PM):0.09g/kwh*0.146kwh=0.013g
二氧化硫:0.47g/kwh*0.146kwh=0.069g
氮氧化物:0.43g/kwh*0.146kwh=0.063g
可以說,兩種車輛的排放物並不相同,電動車的二氧化硫和PM比較突出,汽油車則以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比較突出。那麼怎麼比較呢?
最權威的辦法是採用Impact Assessment的方法,將不同的污染物按單位效應的不同換算成同一種基準污染物,比如研究溫室效應就是都換成等效二氧化碳,在我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顯然是霧霾,而根據國際學術界普遍採用的方法,是採用美國環保部(EPA)頒布的TRACI(Tool for R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數據
根據TRACI數據,對於顆粒物污染來說:
每g二氧化硫等效於0.061g PM2.5
每g氮氧化物等效於0.0072g PM2.5
每g一氧化碳等效於0.00036g PM2.5
每g碳氫化合物等效於0g PM2.5
這里假定汽油車和電廠排放的PM都為PM2.5,實際上還有PM10,而且每gPM10隻等效於0.22g PM2.5,但因為沒有具體數據,只好粗略計算
因此電動車中比較優秀的啟辰晨風在使用平均火電情況下行駛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為:0.013g+0.069g*0.061+0.063g*0.0072=0.018g
而勉強符合國5標準的汽油車行駛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為:
0.0045g+0.06g*0.0072+1g*0.00036=0.0053g
也就是對霧霾來說,將國5的汽油車換成電動車,每輛車對霧霾的貢獻至少會是之前的3.36倍
也許有人會說,電網會越來越清潔,可是汽油車也會越來越清潔,你可知道國6的標准已經嚴格到什麼情況?兩邊都在進步,這個3.36倍的差距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追上的。
還有另外一些人會說,電動車可以將污染從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轉移到人口相對稀少的農村。但首先,這里有一個環境正義的問題,華北的農村已經被北京吸血吸的很嚴重(參見「上海富了周圍,北京坑了周圍」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 chenqin 的回答 - 知乎),難道未來還要進一步為首都吸霾?
其次,因為我國的季風氣候,這些轉移到鄉下的污染未必不會刮回城市。
而我們這里還沒有考慮電池對水的高污染。
溫室氣體方面,電動汽車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如果考慮到真正的邊際增加發電量,實際上即使在美國這樣電力能源更清潔的國家,除了像加州這樣少數電網相當清潔的地區以外,電動車整體上也不佔優勢。這方面目前為止最好的研究我認為是:Archsmith J, Kendall A, Rapson, D* (2015) From Cradle to Junkyard: Assessing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Benefits of Electric Vehicles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52:72-90. 文章的結論如下:
附美國的發電能源結構
加州的
對比一下中國的(其中火電中2%是天然氣,66%是煤):
而這個研究實際上也還是使用普通燃油汽車跟電動汽車相比,如果拿燒汽油的混動汽車跟電動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在加州也並沒有優勢。
另附上評論區的討論, @許飯提了很有價值的討論
給幾個建議:1.應該拿新增發電量的污染物排放來對比國5排放的車,或者拿整體發電污染物的排放對比黃標到國5所有存量機動車的排放。對比的時候不能一邊帶上歷史包袱而另一邊無視;2.應當考慮能源替換的規模效應,中國大量使用煤電而不是更清潔的油電的原因除了煤炭儲量大以外,還有就是油優先供給機動車燒了;3.還要考慮到在整個使用周期中,電的排放是越來越清潔的,機動車的排放是越來越差的。
我的回復:
2,3點你說的有道理。第一點則不同意,原因文中有解釋,如果不存在電動汽車新增用電需求,電網也會更清潔,那麼最落後的發電產能會被淘汰,而有了電動車這部分產能就不能淘汰。同樣的,我們在今天賣掉的電動車,只能替代今天賣掉的燃油車,而跟過去賣的落後燃油車是否淘汰沒有關系。進一步我們還要考慮,汽油車通過混動和排放技術(參考國6)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而且這些技術現在就有),但電機效率和火電廠發電效率已經很高,難以進一步提高,電網清潔化只能靠結構化改變,但這個進程在20年內會比中國的汽油車進步慢
其次,強推電動車的政策讓我國民眾付出了巨大成本。
目前國際上推廣電動汽車,主要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財務補貼,比如免路橋費,免停車費,免購置稅,減免所得稅,補貼建設充電樁,甚至直接的現金補貼;另一種是政策優惠,比如允許單人上共乘車道,允許走公交專用道。而政策優惠裡面力度最大的就是我國一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牌照政策,購買電動汽車就不用受牌照限購政策的限制,不用搖號或拍賣。
這些補貼本身都是有很高的成本的。補貼來源自政府財政,也就是來自於國民財富(納稅人或者國有企業的壟斷利潤)。政策優惠則相當於擠佔了普通車型車主的權利。
而中國電動車補貼更嚴重的問題是,電動車通過強推得到的絕大部分用戶根本並不喜歡電動車。以上海為例,純電動車相比插電混動汽車地方補貼就多了1萬元,而國家補貼還額外有3.15-5.4萬元,這總共4、5萬元的補貼並沒有挽回電動汽車的劣勢。2015年上海市全年銷售2萬多輛電動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只有幾百輛。此外,盡管用電相比用油更便宜,上海大部分購買了插電混動汽車的車主都很少充電使用,甚至連充電樁都沒有。那麼與此同時,在北京因為電動汽車中簽幾率很高,遠遠高於普通汽車,而得到的這部分用戶,每個人也就付出了至少等價於4、5萬元的效用損失。也就是說全體國民支付了巨大的成本,除了財務支出以外,普通汽車用戶還出讓了一部分購車名額,但實際上得到的結果卻是資源錯配
還有一個現象也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在美國加州,包括插電混動汽車在內的電動汽車往往是獨立設計的車型比如雪佛蘭Volt,日產Leaf銷量更好,而由普通車型衍生的車型比如飛度電動版,菲亞特500e電動版銷售情況則很不好,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美國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多半是喜歡電動車,所以不同的設計能讓人一眼看出這是輛電動車,從而帶來形象上的效用。而國內卻正相反,像榮威e550這樣基於常規車型的新能源車反而賣的比較好,像啟辰晨風這樣的單獨設計的車型反而賣得不好。
其實究其原因,我國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公寓樓房小區中,根本沒有固定停車位,即使有固定停車位在露天停車場和地庫中安裝充電樁也比美國大部分人居住的別墅接宅電要難得多,從居住形態和電動汽車的基礎設施不匹配的角度來說,在我國使用電動汽車付出的便利性成本也確實本來就很高。
最後,電動汽車也未必能夠實現「彎道超車」,推動民族汽車業發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會出現大量低端產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我國在過去的30年中汽車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些進步都是依靠積極參與全球汽車業為基礎的。依靠電動車「彎道超車」,設想大概是如果未來全球汽車進步的方向是電動汽車,中國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在全世界電動汽車產業鏈和產品設計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先自行在這方面進行積累,形成研發能力和產業鏈。但問題是,恐怕今天的中國汽車業還沒有真正完全追上國際先進水平,自己還是個半吊子就要另起爐灶,很有可能會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減少了從國際汽車業的學習,反而可能造成汽車產業的落後(也可以說是現出原形)。
比如說我國的燃油汽車業因為與國際汽車業的密切合作,我們今天造出來的車是這樣的
吉利帝豪GS
寶駿510,合資自主的代表
別克GL8(雖然是美國品牌,但卻是貨真價實的上海泛亞出品)
但我們的電動汽車行業造出來的卻是這樣的:
北汽ev150,這還算是在傳統造車領域積累了很久的大廠的產品
比亞迪秦,一股濃濃的城鄉結合部洗剪吹風格。不過秦雖然品味差了點,但是01加速能夠到6秒內,技術上還是相當有亮點的,混動構型也為自主研發。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可不是近兩年政策強推的產物,而是在大環境相對比較正常的情況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果。
而目前政策強推下大量涌現的車是這樣的:
知豆e20
各種低速電動車
當然,上面這些圖片也只是汽車外形,但其實機械方面的技術水平也大體上跟外形設計的水平保持一致。電動車本身結構簡單,零件較少,加上政策強推導致廠商可以不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而以騙取補貼為目標,造成大量的低端小廠涌現,這樣真的能幫助中國民族汽車業騰飛嗎?
超20家車企或涉嫌新能源汽車騙補 涉補貼金額近百億:
經濟觀察網記者第一時間拿到了新能源企業間傳播的那份「重要信息通報」。與財政部僅通報的五家企業相比,在這份通報中,騙補企業達20家,涉及補貼規模未公布;存在車輛閑置情況的企業(包括關聯方企業和終端用戶企業)89家,涉及補貼資金達42.826億元。
除了財政部公布的五家企業外,吉利、力帆、天津比亞迪、江淮、日產、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企業都涉事其中
在這波熱潮之中也涌現了很多互聯網造車的企業。其實就我個人觀點,開放汽車牌照,讓更多的有實力的企業參與造車,讓由現代民營資本主導的IT業,來參與保守的國有資本主導的汽車業,確實是好事。但一來這未必一定要借電動車的由頭,傳統車一樣可以更開放;二來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不少亂象,比如
正常的話,新事物自由發展,產生一些不靠譜的東西也實屬正常,但目前這種從官方到民間到資本界全部刻意在炒作這個新概念的情況,恐怕就有點瘋狂。
而不但技術超越難以實現,目前全國上下一片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高潮,規劃的產能已經非常讓人擔心:
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包括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上汽等13家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已達416萬輛,涉及總投資高達1361.08億元。此外,包括福田汽車、南京金龍等5家商用車、客車生產企業亦有共計31萬輛的產能規劃,投資總額也有589.5億元。
以上包括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包括乘用車、商用車等)、新進入汽車生產企業(包括汽車周邊企業、互聯網公司等)的產能總和,在2020年已逼近700萬輛。這其中,包括一汽、東風等由於尚未公布具體的新能源產能規劃數字,僅按照現有的產能做出統計。因此,全部本土企業2020年規劃產能的規模可能還將高於700萬輛。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近700萬? - EV視界)
上次出現這樣的「大幹快上」,應該是50年代後期,那場運動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3000萬生命。
另外,中國政府推廣電動車的一個重要考慮,是能源安全。我國煤儲量較為豐富,電力能源可以自給,相比燒汽油不需要看別人臉色。這方面就不多評論,但整體上除非國家在做戰爭打算,否則能源安全並不是迫切的需求,世界上絕大部分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沒有實現能源自給。
總得來說,我也認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探索,也是有好處的,我也不敢說電動汽車一定就是方向,就比燃油汽車進一步進化(混合動力,生質燃油)是一條更好的道路,但多嘗試嘗試總是好的,而且從長期來看,隨著電網的升級,以及充電技術、電池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的變化,電動汽車也確實有很大的潛力,但目前這個時候就以如此大的扭曲市場的力量去推動,讓人不得不感到擔憂,只希望原本出發點是「利國利民」的事情,不要到最後搞成「禍國殃民」才好。
『玖』 三元股票 三元電池概念股有哪些
三元鋰電池概念一共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4家三元鋰電池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交易所交易,另外14家三元鋰電池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拾』 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上市公司有哪些
新能源汽車電來池材料源 1、(300073)當升科技: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專業供應商 2、(000839)中信國安:子公司盟固利是國內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和錳酸鋰生產商,國內唯一大規模生產動力鋰離子二次電池廠家 3、(300037)新宙邦:國內領先的電子化學品生產企業,鋁電解電容器化學品國內市場佔有率30% 4、(600884)杉杉股份:國內第一鋰電池材料供應商 5、(600478)科力遠:鎳氫電池製造商,產品得到國內外電動汽車生產企業認可 6、(600872)中鉅高新:通過子公司涉足鎳氫電池、鎳鎘電池、鋰電池領域,向多家汽車廠商提供了動力電池樣品,未來前景廣闊(南方財富網個股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