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中國製造火箭的上市公司

中國製造火箭的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17 06:11:10

『壹』 中國火箭發展歷史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號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號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2017年4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准備發射升空。天舟一號升空後,將首次向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進行「空中加油」,延長天宮二號的在軌時間。

(1)中國製造火箭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的發展的多重重要意義

首先,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助力。冷戰結束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增長極,亞洲的地緣經濟格局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其次,促進產業優化。復旦大學信強教授指出,在當前這個全球經濟日益依賴於信息和信息處理的時代,隨著各國的經濟從以工業化為主導向以信息為主導的轉變,信息的快速獲取、集成、傳輸成為財富生成的源泉。

再次,對於國防安全有重大意義。人類社會早就進入太空時代。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貳』 製造中國航天火箭背後的人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升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基本資料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航天信息中心
編輯:《中國航天》編輯部
中國刊號:CN11-3630/V

航天員簡介
航天員——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為航天員,也叫宇航員。航天員有職業和非職業兩類,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最近出現了以旅遊為目的的遊客航天員。航天員是開拓太空之路的先鋒,作為一名航天員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高深的學識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
東方紅一號衛星

青銅時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白銀時代
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內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黃金時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探月時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嫦娥一號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20世紀航天發展

『叄』 中國製造了多少駕載人火箭

- -。。。我知道的是從神舟五號開始一直到現在的神舟十號吧。。

『肆』 中國的運載火箭是由哪家公司生產的

中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而且生產運載火箭的工廠在北京,據說在天津也在建一個廠,裝完之後運到發射場。

『伍』 中國造火箭衛運星的人有誰

火箭是來導彈的演化品,源也可以說是導彈的副產品,中國的導彈之父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他同時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而中國衛星之父是孫家棟,他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陸』 我想知道中國製造火箭的歷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早在宋代就發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紀以前,中國的火箭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火箭是熱機的一種,工作時燃料的化學能最終轉化成火箭機械能.現代火箭用來發射探測儀器,以及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空間的飛行器.目前各種型號的中國火箭有:
1、長征一號是我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它以兩級液體火箭為基礎,加固體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由固體發動機研究院研製.全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抓總.箭長29.46m,最大直徑2.25m,起飛質量81.5t,起動推力達106 N.二、三級有轉接錐殼相連.第三級與第二級完全分離後,起旋火箭點火,使第三級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拋脫.長征一號火箭具有將300 kg的衛星射入傾角為70°、高為440km的圓軌道的運載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再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
「長征一號」的改型,「長征一號丁」,在原一二級基礎上,更換三級固體發動機,將使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700kg~750kg.
2、長征二號兩級液體運載火箭,全箭長約32m,最大直徑3.35m,起飛質量190 t,一級裝有4台發動機,地面推力為2.8×106 N,二級主發動機真空推力7.3×105 N,還有4個可以遙控的游動發動機(總推力4.7×104N),能將1.8 t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1974年11月首次發射,由於一根導線有暗傷,導致飛行試驗失敗.1975年11月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准確入軌.接著,又發射兩次,均獲成功.
隨著衛星對火箭運載能力要求的提高,「長征二號」火箭也作了相應的技術狀態的修改,使技術性能和運載能力均有所改進和提高.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 t左右,命名為「長征二號丙」,多次發射均獲得成功.發射表明:「長征二號丙」設計方案正確,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3、長征二號E即長征二號捆綁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第一枚推力捆綁式(也叫集束式)運載火箭,它是以經過改進的「長征二號丙」火箭作芯級(一級加長4.6 m,二級加長5.2 m)第一級箭體上並聯4個長15.3 m,直徑2.25 m的液體助推火箭.上面級和衛星都裝在直徑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內,全箭長49.7 m,芯級直徑3.35 m,芯級一級發動機4機關聯,加上4枚助推火箭,總推力為6×106N,可把8.8 t有效載荷送入200 km的圓軌道,1988年底獲准研製,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實現了預定目標.1990年7月16日首次發射,一舉成功,把一顆巴基斯坦的科學試驗衛星和一模擬有效載荷准確送入軌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製成功一個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屬罕見,它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和滿足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需要奠定了基礎.1992年為澳大利亞發射兩顆美製第二代通信衛星.
這種火箭,如配以中國的固體推進劑的上面級可將3 t的有效載荷送入同步轉移軌道;如配以液氫液氧推進劑上面級,構成「長征二號E/HO」,其同步軌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4.8t.
4、長征三號是以「長征二號丙」為原型加氫氧第三級組成的三級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總設計和研製第三級,第一、第二級由上海航天局承製,全箭總長44.56 m,起飛質量202 t,起飛推力2.8×106 N,第三級氫氧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啟動.其同步轉移軌道推力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發射,由於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不正常,衛星進入近地軌道運行.經過70個晝夜的奮斗,4月8日再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為香港衛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標志著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開始步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5、「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甲」是為發射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它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同步轉移運載能力由原來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種大型三級液體火箭,全長52.5 m,直徑和整流罩均超過長征三號,起飛質量241 t,起飛推力3×106 N,火箭質量近40 t,自1986年2月開始研製,重大技術有30多項,其中火箭的三級推力氫氧發動機,冷氦加溫增壓系統,動調陀螺四軸平台,低溫氫氣能源雙向搖擺伺服機構等4項技術已屬世界一流.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傾注8年心血研製的這種運載火箭,至今發射3次,均獲成功,巍巍長箭涉三關,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一頁新的篇章.
首試鋒芒送雙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時間下午4時34分,最新研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一顆「實踐4號」空間探測衛星和一顆模擬衛星送上太空.
前功盡棄經磨難.第二枚「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於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時2分在西昌衛星中心發射成功,火箭點火升空後,經過24分鍾飛行,把我國新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送入近地點20.58 km,遠地點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完成第三次變軌,進入巡航姿態.經過三次變軌後,衛星已在准同步軌道上運行.由於星上姿態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達到進入同步軌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成功地將「東方紅3號」通信廣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6、長征三號乙我國自行研製、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乙」於1997年8月20日凌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菲律賓衛星送入軌道,這表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了能把5 000 kg有效載荷送入高軌道的能力.這是長征火箭第46次成功發射,也是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第12次執行商業發射服務合同.
「長征三號乙」火箭全長54838 m,起飛質量426t,可將5000 kg的有效載荷送入傾角為28.5°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它充分繼承了長征系列的芯級除貯箱加長,結構加強及整流罩加大以外,與長征三號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條件下二次啟動能力的氫氧發動機技術和同軸撓性平台等技術.火箭一級周圍捆綁的4個助推器,與長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於捆綁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遙測系統在長三甲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修改,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中高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馬部海衛星是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礎上設計的三軸穩定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它共有30個C波段轉發器和24個KU波段轉發器,能向菲律賓、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提供語言、圖像和數據傳輸等通信服務.馬部海衛星是亞洲地區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其最大分離質量約3770kg,在軌道壽命超過12年.它將定點在東經144暗某嗟郎峽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點1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一次發射升空,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遠地點47 922 km近地點201 km,傾角24.4

『柒』 中國第一個火箭

1958年底,上海機電設計院開始研製有控制的探空五號火箭。年,完成火箭的結構件總裝,因技術原因,中止研製。1959年10月,研製無控制探空七號火箭。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探空七號模型火箭在上海市南匯縣老港鎮海灘發射成功,飛行高度8000米。9月13日,探空七號液體火箭發射成功,最大飛行高度6萬米,經過改進設計,成為中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的基本型。1963年12月,探空七號甲液體燃料氣象火箭發射成功,中國探空火箭進入應用階段。1964年7月,載有白鼠等試驗動物的探空七號甲生物i型試驗火箭發射和回收成功,獲得重力因素對實驗動物行為的影響以及綜合飛行因素對實驗動物生理、生化、形態學方面的影響等資料。
長征一號是為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它的一、
二級火箭採用當時的成熟技術,並為發射衛星做了適應性修改,第三級是新研製的以固體燃料為
推進劑的上面級。1967年11月,
決定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1968年初,完成了
火箭的總體設計,之後又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各種大型的地面試驗。1970年4月24日,長
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
功。1971年3月3日,長征一號火箭第二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准確送入軌道,又一次
取得圓滿成功。相對於70度傾角、440公里高的圓軌道,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為300公斤,此
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均獲得成功。

『捌』 中國航空航天製造統計

元2002年3月22日凌晨,當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運載著「神舟三號」 發射升空成功時,每一個中國人都無不為之自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發展終歸依靠科技的進步。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科技事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科技人員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現在讓我們來簡單的回顧一下中國航天事業半個世紀以來所走過的曲折之路:

公元1000年,中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從中國人手中得到這份稀世厚禮-- 火箭術。

公元1840年,英國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當英軍的火箭落在了清皇們的頭上時,

火箭的子孫們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國的火箭呢?」。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了火箭的國家,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終卻落得個火箭幾乎要斷子絕孫的下場。

多少人在著急:丟了火箭,等於丟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時才能重返故鄉?

終於,1960年,啃白菜幫子,吃麥糊糊,卻精神飽滿;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著飢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製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

1962年3月21日,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升空10秒後,一個跟頭栽下來。

1966年10月27日,寫了遺書又交了「最後一次」黨費的「戈壁七雄」走進地下控制室;當中國宣布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一次亮相。

1970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星;此後,我國用洲際運載火箭改造而成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連續發射幾十顆科學實驗、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全部成功。

八十年代初,中國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日趨成熟。1980年5月18日,我國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向太平洋海區發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國自行研製的核潛艇從水下發射的戰略火箭准確命中目標。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送人地球靜止軌道集中體現了我國現代火箭技術的最新成就。......

1984年,我國用自己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顆通訊衛星送上了距地球3萬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軌。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自亞星一號發射成功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伴隨著衛星發射的需要,我國的運載火箭的種類逐步增多。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二捆、長三捆相繼問世,並發射國際衛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遨遊太空,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史上的第一頁。

2001年10月9日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在正在此間舉行的中國工業高科技論壇上做報告時指出,隨著航天三大領域的逐漸統一,我國將加強在這一高技術領域的宏觀管理和政策引導,走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道路,推動中國航天跨越式發展。

2001年11月,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紀前期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造福於人類的航天活動的發展前景和奮斗目標。

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灘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神舟二號」無人飛船搭載著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實驗樣本由「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宇宙飛船的升空,將是建國以來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後,中國最大的一次科學實驗。這是中國航天新世紀獻給祖國母親的一份厚禮。

2002年3月22日22時1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這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除航天員沒有上之外,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它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飛船順利完成原定的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我國載人航天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三號無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利用飛船開展的對地觀測,空間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及空間環境探測等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進行多學科、大規模和前沿性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標志

『玖』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和火箭的製造者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是馮如一號、馮如二號。製造者是中國航空之父馮如。內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容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拾』 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有哪些叫什麼

三飛箭
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創制了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三種噴氣火箭,統稱「三飛箭」。這三種火箭用長6尺的堅硬荊木製作,箭鏃長5寸,分別製成刀、槍、劍形鋒刃,能穿透鎧甲。箭鏃後部綁附長7至8寸、粗二寸的火葯筒。作戰時,將火箭安於木架上,手托箭尾,點著火葯筒的葯線,對准敵人射去,它在水陸作戰都可使用。這三種火箭在戚家軍水兵營的10艘戰船上裝備了2000多支,在車炮營、騎兵營和步兵營中,共裝備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戚家軍裝備如此眾多的火箭,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240多年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噴氣火箭這種火器。

多發齊射火箭
單級火箭的高級製品是各種「多發齊射火箭」。它們大多是將多支火箭安置於一個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內安置兩層格板,用於火箭的定位和定向,同時又將各支火箭的火葯線集束在一起,點火後眾箭齊飛,發射面有數丈之寬,除前面提到的裝有32支火箭的「一窩蜂」火箭外,還有二虎追羊箭、百虎齊奔箭等幾十種,一次可射2至100支火箭不等。戚家軍還常將多個火箭桶固定在火箭車上發射,一次可射幾百支乃至上千支火箭,是後世火箭炮車的前身。戚繼光在北方守備東段長城時,至少裝備了40輛火箭車,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國家中,直到360多年後,才出現火箭炮車。

火箭載人飛行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葯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里夫創製成脫胎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為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達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有翼式火箭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

二級火箭
明代後期還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的箭身,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葯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 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進到高級階段,為近代火箭的研製啟發了思路。這是中華民族對火箭技術的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火箭的上市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
什麼是互聯網基金產品 瀏覽: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瀏覽:211
外匯Ham 瀏覽:178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