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有什麼法律責任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
B. 上市公司為什麼要發行股票
1.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注入的資金可擴大經營規模。
2.提升企業形象,提升公司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專。
3.公司上市後需屬要定期的披露財務報表,把經營狀況置身於公眾視野下。提高對行業和受眾的影響力度,創造財富,使股東、員工的財富增加,提升員工忠誠度。
C. 上市公司會不會倒閉國家有什麼相關規定
收購上市公司,有兩種方式:協議收購和要約收購,而後者是更市場化的收購方式。從協議收購向要約收購發展,是資產重組市場化改革的必然選擇。那麼,要約收購先進在哪呢?
協議收購是收購者在證券交易所之外以協商的方式與被收購公司的股東簽訂收購其股份的協議,從而達到控制該上市公司的目的。收購人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同被收購公司的股東以協議方式進行股權轉讓。
要約收購(即狹義的上市公司收購),是指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買賣交易使收購者持有目標公司股份達到法定比例(《證券法》規定該比例為30%),若繼續增持股份,必須依法向目標公司所有股東發出全面收購要約。
與協議收購相比,要約收購要經過較多的環節,操作程序比較繁雜,收購方的收購成本較高。而且一般情況下要約收購都是實質性資產重組,非市場化因素被盡可能淡化,重組的水分極少,有利於改善資產重組的整體質量,促進重組行為的規范化和市場化運作。
要約收購和協議收購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交易場地不同。要約收購只能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進行,而協議收購則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場外通過協議轉讓股份的方式進行;二是股份限制不同。要約收購在收購人持有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達到30%時,若繼續收購,須向被收購公司的全體股東發出收購要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達到90%以上時,收購人負有強制性要約收購的義務。而協議收購的實施對持有股份的比例無限制;三是收購態度不同。協議收購是收購者與目標公司的控股股東或大股東本著友好協商的態度訂立合同收購股份以實現公司控制權的轉移,所以協議收購通常表現為善意的;要約收購的對象則是目標公司全體股東持有的股份,不需要徵得目標公司的同意,因此要約收購又稱敵意收購。四是收購對象的股權結構不同。協議收購方大(相關,行情)多選擇股權集中、存在控股股東的目標公司,以較少的協議次數、較低的成本獲得控制權;而要約收購中收購傾向於選擇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以降低收購難度。五是收購性質不同。根據收購人收購的股份占該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比例,上市公司收購可分為部分收購和全面收購兩種。部分收購是指試圖收購一家公司少於100%的股份而獲得對對該公司控制權的行為,它是公司收購的一種,與全面收購相對應。
D. 求近兩年有哪些上市公司發生重大舞弊事件。急需。
(二)利用並購機會操縱「准備」科目
泰科公司始創於1960年,1973年,泰科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泰科的經營機構遍布100多個國家,僱傭了26萬員工,2003年營業額超過300億美元。
從1999起的三年時間里,泰科兼並了數百家公司,並購價格將近300億美元。對於這些收購兼並,泰科採用購買法予以反映。按照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規定,採用購買法時,被兼並企業在購買日後實現的利潤才可與購買方的利潤合並。同樣,被兼並企業在購買日前發生的損失,也不需要納入購買方的合並范圍。基於這一規定,泰科開始玩起了一個個「財務游戲」。被泰科兼並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被兼並公司合並前的盈利狀況往往出現異常的大幅下降,而在合並後盈利狀況迅速好轉。其實,這些被兼並公司合並完成前後盈利異常波動主要是各種「准備」科目的貢獻:合並前對各類費用和減值准備過度計提,合並後逐步釋放出各類准備。這樣的弄虛作假行為被泰科的高管人員美其名日「財務工程」。
以泰科並購AMP公司為例,泰科於1998年底開始對AMP公司進行收購,收購於1999年初完成。AMP公司1998年的第四季度息稅前利潤為8500萬美元,可是到了1999年第一季度(合並完成的前一季度),卻突然下降為-1200萬美元,而到了1999年第二季度(合並完成後的第一個季度),又迅速增至24500萬美元。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就在於1999年第一季度計提了巨額的存貨減值准備,提前「釋放」了本應屬於1999年第二季度的銷售成本。
舞弊事件曝光後,泰科的首席執行官被逮捕,將面臨多年的牢獄之災。另外,泰科撤換了60多名高管人員,包括首席財務官、法律總顧問、財務總監以及人力資源總監等等,此外泰科還撤換了整個董事會。
(三)模糊資本性資產和費用性支出的界限
美國廢品管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處理公司,由狄恩L班特若克和韋恩?休真格於1968年創立,1971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該公司營業收入從1971年的1600萬美元增長到1991年的75000萬美元,平均年收入增長率為36%。其快速成長的法寶之一是在資產攤銷上的「保守」,模糊資本性資產和費用性支出的界限,以製造虛擬資產。
自1989年起,廢品管理公司通過所謂的「凈賬面價值法」,將部分已經建成並交付使用垃圾掩埋場的利息費用繼續資本化。審計機構發現這一問題後,要求廢品管理公司予以更正。廢品管理公司承諾從1994年1月1日起予以更正,但到了1994年管理當局發現,如果採用審計機構提出的資本化方法,廢品管理公司每年都得報告約2500萬美元的利息費用,這意味著1989至1994年期間,不恰當的資本化利息費用累計已經高達1.5億美元。廢品管理公司決定從1995年開始採用符合審計機構要求的資本化方法,但事實上,廢品管理公司不僅在對外報送的財務報表中沒有披露這些內幕,而且直至1997年仍在運用「凈賬面價值法」,繼續將本應計人期間費用的利息費用資本化為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
其他不適當的資本化處理方法還包括將系統開發費用、管理費用、財產保險費用資本化。而且,資本化後的系統開發費用和財產保險費用又被武斷地按照特別「經久耐用」的假設攤銷,如對公司的兩大系統按照10至20年攤銷,財產保險費則一律按15年期限攤銷。審計機構在1991年及隨後年份再三地將上述攤銷分錄列為審計調整分錄,並要求廢品管理公司考慮技術發展造成系統貶值等因素,盡早沖銷這些「虛擬資產」,但廢品管理公司每年都拒絕調整。
事後調查表明,1992~1996年期間,廢品管理公司累計將1.92億美元的利息費用資本化,在誇大了利潤總額的同時,也高估了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的價值。
(四)虛構收入
斯克魯西是美國理療業的靈魂人物。他創造性地提出將理療從醫院中獨立出來運作的診所運營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至2002年,南方保健在全球擁有了1229家診所,成為全美最大的保健服務商。
從1997年開始,發展走入瓶頸的南方保健開始對會計賬目進行造假,操縱經營利潤和資產負債表。在斯克魯西的領導下,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員每個季度末都要開會,商討會計造假事宜,他們親切地稱這種獨特的會議為「家庭會議」,與會者被尊稱為「家庭成員」。經過調查,南方保健的造假手法開始浮出水面。南方保健使用的最主要的造假手段是一種稱為「契約調整」的手法。
「契約調整」是一個收入備抵賬戶,用於估算南方保健向病人投保的醫療保險機構開出的賬單與醫療保險機構預計將支付的賬款之間的差額,營業收入總額減去「契約調整」的借方余額,作為營業收入凈額反映在南方保健的收益表上。由於「契約調整」是一個需要大量估計和判斷的賬戶,南方保健便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毫無根據地貸記「契約調整」賬戶,虛增收入。為了不使虛增的收入露出破綻,南方保健又專門設立了對應的「AP匯總」賬戶,用以記錄與「契約調整」相對應的資產增加額。在5年中,南方保健通過憑空貸記「契約調整」的手法,虛構了近25億美元的利潤總額,虛構金額為實際利潤的247倍;虛增資產總額15億美元。
為掩飾會計造假,南方保健動員了幾乎整個高管層,共同對付外部審計機構。南方保健的會計人員對審計機構審查各個報表科目所用的「重要性水平」了如指掌,並千方百計將造假金額化整為零,確保造假金額不超過外部審計機構確定的「警戒線」。
(五)利用會計截期
美國女王真空吸塵器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以生產耐用的吸塵器著稱,唐希蘭先生是該吸塵器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當初為了獲取該公司的控股權,希蘭先生不惜抵押了其所有的私人資產,以獲得巨額借款用於購買女王公司的股票。不懂吸塵器行業的希蘭及其管理小組武斷地認定開發新一代真空吸塵器才是大幅提高利潤的最佳途徑。
為了籌措新生產線的資金,希蘭先生授意財務經理去人為地誇大幾個季度的利潤從而使股票價格上漲,再用股價上漲拋售部分股票的方法產生資金。財務經理選擇了在銷售和費用的截期上玩花樣。他指示銷售經理將期後的銷售發票提前到會計年度結束前開,囑咐倉庫將貨物的發運提前,並同時編造大量的非法分錄以掩蓋造假舉動。此外,他還將積存的商品發運他處,視之為銷售記入銷售收入;將未付的帳單鎖在櫥櫃里不確認負債。希蘭通過他的方案得到了急需的現金流。由於公司從未在期後沖銷虛假的銷售,審計人員並未發現該公司的造假行為。
新一代的真空吸塵器銷售業績飈升,利潤飛漲。然而好景不長,不久消費者們發現吸塵器的質量存在嚴重問題並要求退貨,其幕後原因是希蘭貪婪地追求利潤以至於強吸塵器原先堅實的金屬部分替換成了塑料裝配,從而導致產品不耐熱。於是,最初的利潤轉變為狂怒的抱怨聲,倉庫開始沒有空間存放退回的產品。後來,公司不得不租用了較遠的倉庫存放退回的產品並銷毀所有反應退貨的記錄,以此來蒙蔽審計人員。由於產品的口碑極差,公司的名聲一落千丈,銷售嚴重滑坡。巨額的銷售退回和銷售額的銳減給希蘭和財務經理帶了極大的壓力,面對索要額外信息的審計人員,他們最終在律師的建議下主動認罪。
女王公司的舞弊行為使投資者和債權人遭受了4000萬美元的損失,公司也宣布倒閉。
此外,希蘭先生也被判一年有期徒刑並附帶數百萬的賠償。
(六)濫用重大性概念
美國在線從2000年第四季度起,廣告收入逆轉,比1999年同期下降了7%,美國在線內部文件表明美國在線2000年度面臨著失去1.08億美元在線廣告收入的風險,而整個2001年將失去1.4億美元的在線廣告收入,對這些情況,美國在線並未披露。美國在線利用「重大性」概念打起了擦邊球,本質上也屬於惡意舞弊。美國在線聲明沒有披露的理由是「這些收入只佔全部營業收入約3%的比例,因此沒有必要批露」。
重大性概念很容易被一些公司濫用。所謂「重大性」,有時標準是很難掌握的,但有一個標准就是「不能欺騙和誤導投資者,不能讓投資者基於此作出錯誤判斷」。如美國在線沒有披露廣告收入的下降,盡管只佔全部收入的一小部分,但已經影響了投資者對於美國在線的預期。
E. 2018年發生了什麼,為何上市公司都是巨虧
也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虧,總體來說,賺很多的也有。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版4月27日,A股3609家上市公司權已經有3235家披露了2018年年度報告,佔比約為89.64%;而在3235家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有3066家公布投資收益,佔比約為94.78%。
更進一步分析,公布了投資收益的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投資收益(合並報表)總額約為9910.72億元,其中,有2622家投資收益為正數,444家投資收益為負數。從利潤方面來看,這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凈利潤(合並報表)總額約為35602.24億元,其中,有2734家去年凈利潤為正數,有332家去年凈利潤為負數。
2622家公司投資收益為正,總額約萬億
F. 2006年至今中國有哪些重大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www.stockest.cn/nianbao
有07 08 以及今年09的半年報
可以查看FLASH 也可以下載PDF格式
2009-2010年
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顯「神通」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風」形容。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泛濫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權結構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結構存在缺陷(一股獨大)、獨立會計師喪失獨立性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筆者對近年來影響重大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選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深圳經濟特區會計師)
該公司自成立到上市兩年時間內初始投資不實,頻繁變動股東、虛增資本、對公司資產進行兩次大幅度的調賬升值並對升值部分進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資產評估中虛列資產項目。1989—1991年該公司通過虛增銷售收入、隱匿管理費用、炒賣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虛增利潤2.22億元,1989—1991報表累計盈利為7742.5萬元,實際累計虧損14457.5萬元。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與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簽署合作建造兩座大廈的工程及承包利潤的合同,合同規定,原野負責提供土地並辦理開發經營許可證等有關事宜,I公司具體負責工程施工及房產經營,並承諾付給原野公司承包利潤8500萬元。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兩座大廈王曙暉個沒有動工、一個剛打地基的情況下,將所有承包利潤8500萬元作為本年實現的利潤入帳,並倒算出銷售收入2.76億元,同時倒擠出銷售成本和銷售稅金等數字。
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發生管理費用8300萬元,其中1989年為1440萬元,1990年為2730萬元,1991年為4130萬元。原野公司將管理費用或列作開辦費掛帳,或分攤給下屬公司,下屬公司攤不了的作為待攤費用等掛帳。
原野公司上市後,由於市價遠高於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將名義上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價股票按市價拋向社會,從中獲利3400萬元記入當期利潤。股票賣出後,原野公司在帳務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劃轉股票的會計記錄。
原野公司下屬的福華公司自用廠房建成後,由原野公司決定按建造成本劃轉給另一下屬物業公司,再以物業公司的名義出售,按售價劃轉給福華公司,因此虛增利潤2000多萬元。
2、 瓊民源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
該公司1996年度虛構了5.66億元利潤、虛編資本公積金6.57億元。虛增的利潤主要來源於:
(1)將合作方香港冠聯置業公司投入的股本及合作建房資金1.95億元確認為收入;
(2)通過三次循環轉帳手法,虛構收到轉讓北京民源大廈部分開發權和商場經營權的款項2.7億元,從而確認收入3.2億元;
(3)將收到合作言的民源大廈的建設補償費5100萬元確認為收入。該公司還將其未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和未有處置權的的民源大廈對外投資,並對土地使用權和民源大廈進行評估,評估增值作為資本公積金。上述虛構的結果導致公司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都大幅度增加。
3、 東方鍋爐管理舞弊案(會計師——四川會計師事務所)
「東方鍋爐」在上市之前,就通過調整財務報表而虛增凈利潤1.23億元,上市後,又在「利潤截期」問題上大做手腳,將1996年度的銷售收入1.76億元和銷售利潤3800萬元,調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樣的方法,將該年度的銷售收入2.26億元和銷售利潤4700萬元轉移到1998年,從而創造連續3年穩定盈利,凈資產利潤率增長平衡的假象。
4、 紅光實業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成都蜀都會計師事務)
(1)編造虛假利潤,騙取上市資格 紅光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稱1996年度盈利5400萬元。經查實,紅光公司通過虛構產品銷售、虛增產品庫存和違規帳務處理等手段,虛報利潤15700萬元,1996年實際虧損10300萬元。
(2)少報虧損,欺騙投資者 紅光公司上市後,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報告中,將虧損6,500萬元虛報為凈盈利1674萬元,虛構利潤8174萬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報告中,將實際虧損22952萬元(相當於募集資金的55.9%)披露為虧損19800萬元,少報虧損3152萬元。
(3)隱瞞重大事項 紅光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對其關鍵生產設備彩玻池爐廢品率上升,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的重大事實未作任何披露。
5、 鄭百文管理舞弊案(會計師——鄭州會計師事務所)
鄭百文公司上市前採取虛提返利、少計費用、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虛增利潤1908萬元,並據此製作了虛假上市申報材料;上市後三年採取虛提返利、費用掛帳、無依據沖減成本及費用、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累計虛增利潤14390萬元。此外,該公司股本金不實,上市公告書存在重大遺漏,年報信息披露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6、 張家界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湖南會計師事務所)
ST張家界1996-1998年間年報中共虛構收入累計12261萬元,佔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49%;虛構其他業務利潤528萬元,虛增稅前利潤4662萬元,佔三年稅前利潤總額的62%.
(1)1995-1996年,張家界股份公司先後與張家界電業局、深圳全達貿易有限公司、深圳達佳實業公司簽訂了364畝土地轉讓合同,轉讓金額合計7965.9萬元,並約定土地使用權證在買方付款後移交。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亦未轉移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將合同約定的7965.9萬元轉讓金確認為1996年的收入,使收入虛增7965.9萬元,稅前利潤虛增2165萬元。
(2)1997年,張家界股份公司與張家界市土地房產開發公司、深圳市凱萊德實業公司、湖南兆華投資公司簽訂了150畝土地轉讓協議,轉讓金額合計4295萬元。協議約定,受讓方需在半年內付清全部價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權證。如受讓方不按合同規定支付價款,轉讓方將收回土地或另行轉讓。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土地使用權亦未轉移的情況下,將合同約定的4295萬元轉讓金確認為1997年的收入,使收入虛增4295萬元。
(3)1998年8月,張家界股份公司以2160萬元價款從香港振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購得張家界地區索張公路的權益。按合同約定,該權益包括投資本金和投資利息補償,且當年應收回591萬元投資回收款。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將591萬元投資回收款全部計入了其他業務利潤,在扣除了63萬元的攤銷費用後,差額528萬元虛增了利潤。
7、ST黎明管理舞弊案(會計師—華倫會計師事務所)
黎明股份是1999年為了粉飾其經營業績,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負債1956萬元,虛增所有者權益7413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總額8679萬元,其中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兩項分別占該公司對外披露數字的37%和166%.經過檢查組審定後,該公司利潤總額由檢查前對外披露的5231萬元,變為-3448萬元。更為嚴重的是該企業出現的上述問題,除常規性的少提少轉成本、費用掛賬、縮小合並范圍等違規行為外,有90%以上的數額是人為編造假賬、虛假核算虛增出來的。
(1)對開增值稅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即通過與關聯企業或非關聯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的形式,虛擬購銷業務,在迴避增值稅的情況下,虛增收入和利潤。比如,該公司所屬的黎明毛紡織廠通過與11戶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07億元,虛轉成本7812萬元,虛增利潤2902萬元,虛增存貨2961萬元,巧妙地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發票,既達到了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又不增加稅負。
(2)虛開產品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即為了達到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虛擬銷售業務和銷售對象,不惜付出真納稅的代價,虛開銷售發票,虛增收入。該公司所屬的營銷中心,1999年6月和12月份,虛擬了兩個銷售對象即沈陽紅尊公司、宜昌盛泰服飾公司,虛開不能作進項抵扣的普通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務收入2269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成本1124萬元,管理費用105萬元,虛增利潤1039萬元,相應虛增應收賬款1748萬元,壞賬准備105萬元,預提費用174萬元,應交稅金224萬元,虛減內部往來206萬元,表面上依法納稅,實質上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3)利用有關出口貨物優惠政策,虛增收入。即利用出口貨物企業可以自製銷售發票的條件,虛擬外銷業務,以達到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例如,該公司所屬的進出口公司1999年6月通過這種方式虛增主營業務收入582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成本519萬元,虛增利潤63萬元,相應虛增應收賬款582萬元,虛減存貨519萬元。
(4)人為擴大企業銷售業務的核算范圍,虛增收入。即為了虛增收入,將不屬於「銷售」科目核算的業務,人為調整到「銷售」科目核算。例如黎明進出口公司擅自將其本應在「委託發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裝業務,通過與被委託方對開發票的形式,進行銷售核算,虛增銷售收入888萬元。
8、 大東海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海南會計師事務所)
大東海股份公司為取得上市資格,1993年至1997年間,虛列收入及投資收益等共計2.4億元。其主要作法:一是虛掛應收海南國際有限投資公司、海南大東海旅遊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東海集團公司)及下屬關聯企業在南中國大酒店、游樂公司、濱海渡假村的消費款,虛列營業收入21307萬元;二是將其承包經營海國投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屬海南港澳國際旅遊有限公司的虛假利潤414萬元並入本公司;三是以濱海大酒店裝修收入為名,虛列其他業務收入,虛增利潤1087萬元。四是大東海股份公司為虛增期末貨幣資金數,通過大東海集團公司向海南港澳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借款9325萬元,但只入「短期借款」帳8500萬元,入「投資收益」825萬元,虛增了投資收益。五是將購買港澳信託股份中的應收股利375萬元轉作投資收益。以上各項扣除已計提的營業稅及附加1170萬元,共虛增利潤2.28億元。
9、 銀廣夏管理舞弊案
銀廣夏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為1.78億元,2000年為5.67億元。
10、 麥科特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深圳華鵬會計師事務所)
麥科特公司通過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虛構固定資產9074萬港元;採用偽造材料和產品的購銷合同、虛開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手段,虛構收入30118萬港元,虛構成本20798萬港元,虛構利潤9320萬港元,其中1997年虛構利潤4164萬港元,1998年虛構利潤3825萬港元,1999年虛構利潤1331萬港元;為達到上市規模,將虛構利潤9000多萬港元轉為實收資本,以及倒制會計憑證、會計報表、隱慝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
二、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
舞弊因從事者身份不同,而有所謂管理舞弊與非管理舞弊之分。非管理舞弊又稱為員工舞弊,管理舞弊一詞中的「管理」泛指各中上管理階層, 所謂管理舞弊簡單地說是指管理階層所從事的各種舞弊。 員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經管理階層的授意,均可借內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預防及檢查;而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於事前精心設計,事後並極力設法隱瞞,作弊者的管理層次愈高,注冊會計師愈難加以有效檢查。
1、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動機
(1)融資(圈錢):資金與企業,猶如血液與人體,賺錢的公司為擴充設備,需要更多的資金;虧本的公司為了營運周轉,更需要資金。資金不足,可能導致周轉不靈,因而倒閉。企業為了達到借款或增加資本的目的,可能虛報其財務報表,以便說服資金提供者,作出決策。
(2)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有三年盈利,公司為了能上市,就進行財務包裝。這與發行體制有關系。
(3)配股階段。證券會要求上市公司凈資產盈利率6%,才能配股。為實現配股,上市公司也會進行財務包裝。
(4)增發新股。目前有6家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總額為10個億以上,定價由承銷商與發生公司協商。這也會導致上市公司的財務包裝行為。東方鍋爐、紅光實業、麥科特、鄭百文、大東海都是「包裝」上市,虛構前三年利潤,以達到IPO目的。
(5)二級市場炒作(操縱價格):企業股票如果上市,為維持股價或為使股票價格能達到預期的波動,常利用不實的財務報表,以達到目的。股票價格預期的波動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價作暫時性的下跌,以便操縱者得以廉價購進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權或待價而沽。瓊民源與銀廣夏造假案主要目的是配合莊家二級市級操縱價格
(6)其它考慮:我國上市公司粉飾報表另外一個目的避免帶帽(「ST」、「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帶帽了,「ST」不想淪為「PT」,「PT」不想最後退市,這些帶帽公司一般都表現出強烈扭虧為盈的慾望以達到摘帽的目的。此外,公司管理階層為了達成預算目標,藉以表現其為成功的經理人;或是為了貪得績效獎金或分紅,可能虛報財務報表。前者可能為了表現自我或與工作職位安全有關;後者則是為了物質報酬。有人稱此類舞弊為「績效舞弊」舞弊手段。
ST黎明及張家界舞弊動機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不外乎以上三種動機,他們造假首要目的是不虧損,以避免帶帽並為以後圈錢作準備。
2、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徵兆
健全的內部控制有助於預防及檢查員工舞弊,如管理階層蓄意舞弊以虛報財務報表,則內部控制將被逾越,而失去功能。因此,內部控制制度對於預防及檢查管理舞弊的作用不大。審計人員於後事審計工作時,必須對可能導致管理舞弊的徵兆提高警覺,這些徵兆有人稱之為紅旗(Red Flag)或警訊(Warning Signal)。
l 美國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Coopers & Lybrand列舉了29個警號,提醒審計人員及公司監察人注意,並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警訊列舉如下[2]:1.現金短缺、負的現金流量、營運資金及/或信用短缺,影響營運周轉。
2.融資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資)減低,營業擴充的資金來源只能依賴盈餘。
3.為維持現有債務的需要必需獲得額外的擔保品。
4.訂單顯著減少,預示未來銷售收入的下降。
5.成本增長超過收入或遭受低價進口品的競爭。
6.對遭受嚴重經濟壓力的顧客,收回欠帳有困難。
7.發展中或競爭產業對新資金的大量需求。
8.對單一或少數產品、顧客或交易的依賴。
9.夕陽工業或瀕臨倒閉的產業。
10.因經濟或其他情況導致的產能過剩。
11.現有借款合約對流動比率、額外借款及償還時間的規定缺乏彈性。
12.管理階層嚴格要求主管達成預算的傾向。
13.迫切需要維持有利的盈餘記錄以維持股價。
14.管理階層不提供審計人員為澄清及了解財務報表所需的額外資料。
15.主管有不法前科記錄。
16.存貨大量增加超過銷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產品過時的嚴重風險。
17.盈餘品質逐漸惡化,例如折舊由年數總和法改為直線法而欠正當理由。
G. 上市公司可以倒閉嗎
有很多的公抄司在經營的襲過程中,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經營不善一直在虧錢,這個時候如果已經資不抵債申請破產了是否還可以進行經營?企業被人民法院宣告破產後,破產企業應當自人民法院宣告破產裁定之日其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但經清算組允許,破產企業可以在破產程序終結之前,以清算組的名義從事與清算工作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清算組應當將從事此種經營活動的情況報告人民法院。如果破產企業對外非以清算組的名義簽訂合同,且合同與清算工作無關,該合同無效。也就是說,公司破產後還能不能經營,具體看實際情況而定。實際上,根據法律規定,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後,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有權決定繼續或停止債務人的營業。
H. 股奮達科技股東股票被凍結是好事還是壞事
肯定不是好事,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股東就像是爹,誰不想要一個有錢的爹,誰願意版讓爹把家裡的家產權都拿出去抵押或者是被凍結。
股東股票之所以被凍結,很可能是抵押了股票,或者是做了什麼不法之事。股東手裡沒錢,就可能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挪用上市公司資金,侵佔上市公司資產等等。所以還是要搞清楚,有可能盡量迴避。
I. 攤上事,是什麼意思好事壞事
就是遇到麻煩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