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歐洲政治集團

歐洲政治集團

發布時間:2020-12-15 12:39:50

⑴ 政治上的歐洲可以理解為

政治上的歐洲可以理解為4分五裂的證據圖像,但是現在都是歐洲一體化。

⑵ 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

一、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和特點
(1)、結構
英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主要結構有國王(地位和作用課本23頁)、議會(職責課本25頁)和內閣。其中,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從議會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國王按內閣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承擔國家元首等禮儀性職能。
(2)、英國政體運行的特點
①國王、議會和內閣之間雖有分權,也有制約,但分權界線不是很清晰,權力交叉情況突出。②英國法律賦予議會至尊無上的地位。但20世紀中期以來,權力重心逐步向內閣和首相傾斜,首相成為英國最有權勢的人。
二、英國的議會和政府
1、英國的議會、內閣和政府
(1)、英國議會是「議會之母」:
①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議會制的國家。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逐步獲得至尊無上的地位,不僅擁有立法權,而且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
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改良後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中,都效法英國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議會制,因此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
②英國議會的地位及上、下兩院的權力
議會是英國最高立法機關,主要有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英國議會下院歷來有「至尊議會」之稱,擁有極大的權力,包括立法權、一定的財政權和司法權、對政府的監督權,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上院在議會體系中只起輔助作用,表現在監督下院工作、協助下院立法、通過行使「延擱權」修改或否決議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20世紀以來,英國議會的實際權力不斷萎縮。內閣在決策、立法、財政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議會的工作日程也受內閣左右。其主要原因在於:由下院多數黨組成的內閣,要求其議會黨團服從黨紀,議員很難自己做出決定;隨著社會發展,專業性立法越來越多,議員受到專業限制,多數是根據內閣的提案作出選擇。
(2)、內閣與首相
①內閣
內閣的地位: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領導機關。
內閣的產生: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國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該黨領袖從本黨議員中提出內閣人員名單,請國王任命。
內閣權力很大,主要有:制定內外政策;向議會提交議案以及需要議會審議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門職權;在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採取緊急行動;必要時宣布提前大選。
②英國首相的權力雖然很大,但仍受到種種制約
首相是議會多數黨領袖,如果內閣和議會黨團中的多數人認為首相已經不能勝任,他就必須下台;議會有權監督內閣和首相;國王對首相有磋商權和警告權;輿論和反對黨隨時關注著首相的一舉一動,制約其「過分」行為。

1,法國的國家機構
(1)法國國家機構由總統、政府和議會組成
(2)法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理是政府首腦,由總統任命。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各自行使不同的職權。國民議會的主要職權: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在行使立法權方面,參議院和國民議會有同等的權力。
2、法國政體的運行及特點(★★)
(1)法國政體的運行
①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總統利用憲法賦予的權力,在法國政治舞台上發揮主要作用:總統通過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主持內閣會議,直接領導國家行政權力的實施,尤其是在國防和外交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總統可以通過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控制國家局勢,決定國家命運。
②總理領導政府具體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由於總統和總理都有行政權,人們把法國行政領導體制稱為「行政雙頭制」。一般來說,總統和總理有基本分工: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佔主導地位,總理聽命於總統;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
③議會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在國家政治體制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議會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表現在多方面:政府施政綱領及各項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須經過兩院議會通過才能生效;年度財政預算須經議會通過;議會可以通過「政府對議會負責」的規定製約政府活動,可以通過質詢、投不信任票甚至彈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
(2)、法國政體的特點
①半總統制半議會制 在法國政體中,總統處於很高的地位,權力很大,但不能說法國是「總統制國家」,因為總統權力受到一些結構性制約。盡管總統任命總理並主持內閣會議,但憲法規定政府應對議會負責,議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限制政府的行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從而使總統權力大打折扣。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有總理副署。這些限制使總統的實際權力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人們把法國稱為「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
②左右共治 法國「左右共治」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總統和總理權力來源不同,來自於不同的黨派。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議會無法制約選民。總理雖由總統直接任命,但總理要對議會負責。因此總統任命總理時,必須接受議會多數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否則總理領導的政府就無法正常運行。議會多數黨不一定與總統是同一黨派,因而會出現總統和總理不是一個黨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③多黨制 多黨制也是法國政體的一個特點。這種多黨制的主要表現是:始終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派林立;隨著中間階層壯大,左右翼政黨都出現向中間靠攏的趨勢。
四、英法政治體制的異同
1、比較英法兩國政體的異同(★★)
(1)異: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是民主共和制中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從政體結構看,兩國存在以下明顯的差異:
①、從權力機關看——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法國議會只是立法機關,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與英國相提並論。
②從國家元首看——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是「虛位君主」;法國總統則是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
③從政黨制度看——英國是兩黨制,由議會多數黨組閣;法國是多黨制,議會中有許多黨派,往往是幾個黨派聯合才能形成議會多數黨派並組成多黨聯合政府。
④從政府首腦看——英國首相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較之英國首相要小得多。
(2)、英法兩國政體的共同點
①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來看,英法兩國的政體都屬於資本主義的統治形式。兩國的政權都是資產階級政權,執政的根本目標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
②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來看,英法兩國執政黨的階級性質相同。英法兩國的右翼政黨始終是資產階級的代表,號稱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左翼政黨也已經公開充當資本主義制度的捍衛者,與右翼政黨沒有本質區別。
③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來看,英法兩國都出現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的趨勢。
④兩種政體都漸趨成熟,但是也都面臨著諸多困擾和弊端,這些都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所導致的,無法通過調節政體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2、英法兩國政體不同的原因: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和政治文化傳統不同。
(1)兩國資產階級革命階級力量對比不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形成比封建勢力更強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貴族在革命後走妥協的道路,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勢力特別強大,封建勢力對資產階級和農民採用高壓政策,資產階級、廣大民眾幾乎無法與他們達成妥協,只能採取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廢除君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2)政治文化傳統不同
英國政治文化傳統比較保守,善於妥協,政體變革往往採用漸進方式。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展開了猛烈批判,形成了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

一、美國的聯邦制
1、邦聯制的特點:聯邦制下的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有三個基本特徵
(1)聯邦與州分享政治權力。聯邦政府行使憲法「列舉的權力」,以及根據最高法院解釋可以從「列舉的權力」中引申出來的權力。州政府擁有「保留的權力」。
(2)聯邦與州在各自的權力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在聯邦制下,聯邦政府與州之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是在各自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都享有最高權力,均享有對人民的直接管轄權,相互間不得進行任何干涉。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有自己的憲法、法律;聯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員,不能監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聯邦事務。
(3)聯邦地位高於州。聯邦憲法、法律以及以聯邦名義締結的條約,在全國范圍內適用,各州必須遵守:州的憲法或法律,凡與聯邦憲法、法律或條約相抵觸者一律無效。
2、聯邦制的利與弊
(1)聯邦制的最大優點在於,在保持聯邦是一個強大、統一國家的同時,確保州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2)美國聯邦制的最大問題是效率不高,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相互扯皮、推諉,各州政府之間各自為政。大多數資產階級利益集團意見接近時,聯邦制既能保護州的靈活性,又能保證中央的權威;當資產階級利益集團之間矛盾重重時,聯邦制就處於低效運轉之中。
二,美國的兩黨制
1,政壇上的「象驢之爭」
(1)美國是實行資產階級兩黨制的典型國家。自19世紀60年代,民主黨和共和黨通過競選在美國輪流執政,被稱為「象驢之爭」。美國的兩黨制主要表現為兩大政黨通過競選爭奪執政地位。
(2)美國兩黨如何控制國家政權:在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共和黨分別提名本黨的總統候選人,最終獲勝的黨成為執政黨,敗北的黨則淪為在野黨。在美國,政黨能否成為執政黨,關鍵就在於能否獲得總統選舉的勝利。執政黨通過由本黨中堅人士組成的行政部門掌握政治權力。
在國會選舉中,民主黨、共和黨也分別推出本黨候選人,競爭議員席位。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多數黨,獲得少數席位的政黨為少數黨。多數黨議員擔任國會領袖及國會各小組委員會主席,並藉此主導國會事務,但少數黨仍能發揮重要的制衡作用。
2、美國政黨的特徵:①政黨的主要職能是組織選舉,包括組織初選、提名候選人、籌集競選資金。兩黨竭力為本黨爭取盡可能多的職位,以維持其對政治權力的控制。但20世紀初以來政黨的組織職能已經逐漸衰弱。②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組織均為四個層級,包括基層選區委員會、縣委員會、州委員會和全國委員會。但各委員會之間沒有上下級的垂直領導關系,只有工作上的聯系。③黨員黨綱不固定,沒有約束黨員的黨紀。
3、兩黨制的實質(★★)
(1)、(本質沒有區別)美國兩黨在意識形態、階級基礎方面,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維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都贊同美國現行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
(2)、(在一些具體議題上的政策和主張有明顯的區別)民主黨和共和黨在一些具體議題上的政策和主張,雖有明顯差別,但這些政策上的差別,不過是充當著使兩黨製得以運行的基礎。其結果是互相牽掣,避免任何一方走向極端,背離美國的基本價值觀。
(3)(兩黨競選的實質)①在選舉中,兩黨為爭奪民眾,不得不競相提出符合選民利益的政策主張,客觀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但實質上,兩黨制是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相互監督和制衡的機制保障。在施政過程中,由於有在野黨的監督和制約,執政黨一般不敢過分濫用權力。②美國的競選是有錢人的權力游戲,有權人的金錢游戲。
(4)美國兩黨制的階級實質: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政黨制度,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項政治制度。
三,美國的三權分立制
1,美國的三權分立與權力制衡(★★)
(1)確立三權分立原則的原因:美國選擇三權分立的政體,是其歷史條件和具體國情的產物。美國選擇三權分立的政體,也是由其國家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2)、三權分立原則的地位與核心內容
三權分立是美國聯邦政府組建和運行的基本原則,其核心內容是權力分立、制約和平衡。
(3)三權分立
中央政權機構由彼此平等而又獨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機關組成,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總統,司法權屬於聯邦各級法院。國會負責立法,總統負責實施法律,法院負責審查法律。

⑶ 西歐政治上二元制指什麼

什麼是二元制的社會結構?

為什麼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帶有宗教的色彩?原因很簡單,基督教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特點。學習西方的社會歷史而不了解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二元制結構的社會特點和背景,則很難真實,全面地了解西方。

中世紀乃至近代,西方(歐洲)的社會是一個二元制結構的社會,即在中世紀和近代的歐洲,封建統治階級中除了世俗的封建君主和諸侯之外,還有一個代表神權的更強大的封建統治集團——天主教會,存在著一個半人半神的跨國的君主——羅馬教皇,而且教會勢力才是歐洲最強大的封建勢力。世俗封建統治集團與教會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既有勾結又有矛盾斗爭,所以世俗封建統治集團在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中是反對教會勢力的。

天主教會是歐洲最強大的封建主集團。

首先,經濟上它擁有歐洲1/3的地產,並且在這些領地上享有政治經濟特權,不受國王管轄,可以向領地內農民徵收很重的租稅,此外還享有超經濟剝削的特權,可以向全體居民徵收什一稅、特赦稅,所以教會就是歐洲最強大的封建地主。

其次,政治上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國際政治中心,其最高的權力機構是羅馬教廷,最高的統治者是羅馬教皇,羅馬教皇的統治具有跨國性,各國封建統治者的權威都無法與之匹敵,是一個半人半神的人間上帝。教皇為首的教會勢力與世俗的封建統治集團相互依存:羅馬教皇的神權統治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聖和合法的外衣,包括拿破倫在內的統治者都希望得到教皇的加冕;而教皇也需要得到世俗權貴的支持和保護;而且一般的情況下,教權是高於王權的。

第三,思想上,中世紀的歐洲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從生到死都與天主教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思想到行動都受天主教會的嚴密控制,教會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思想方面。天主教神權理論宣揚的君權神授、迷信以及清規戒律,是與封建落後相適應的,而與越來越發展繁榮的工商業、科學技術、城市市民生活格格不入,與新興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越來越矛盾,與新興的自然科學的發展日益沖突,是封建落後和愚昧保守的代名詞

⑷ 羅斯柴爾德家族世界第一黑道控制歐洲政治

貨幣戰爭看的吧,呵呵!部分還是可信的,但不要全信哦,羅斯柴爾德家族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最有實力的家族是不爭的事實,但應該沒有書上說的那麼邪乎的。

⑸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小題源1:C
小題2:A

⑹ 18世紀歐洲政治狀況

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洲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王權國家(如清、蒙兀兒帝國、法蘭西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

一些大事件:

1701年:英格蘭發明播種機。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三世改稱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將勃蘭登堡並歸普魯士,史稱勃蘭登堡-普魯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1799年:拿破崙返國,發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成立執政府,自任為第一執政。

(6)歐洲政治集團擴展閱讀:

18世紀歐洲的其他狀況:

1、學術方面:

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

2、藝術與文化上:

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⑺ 為什麼歐洲煤鋼共同體為歐洲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不是經濟基礎

因舒曼計劃而產生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把戰後開始的西歐聯合向前大大的推進了一步,使得西歐聯合獲得了一次實質性的突破.它們對於西歐聯合有著重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一面:
一、它標志1945年以來法國對德政策的根本轉變,揭開了法德和解的序幕,為法德和解的實現奠定了基礎;而法德和解和合作又是整個西歐聯合的基石和核心.
二、它使西歐聯邦主義者受到極大鼓舞.隨後有關運輸、農業等其它經濟活動部門建立超國家機構的建議紛紛提出,歐洲防務集團、歐洲政治集團、歐洲農業共同體、歐洲衛生共同體等計劃一時紛至沓來,出現了50年代初期歐洲聯合的高潮.
三、它使西歐聯合從1950年前政府間的合作進入一個超國家機構的合作階段,因此改變了西歐聯合的性質,使西歐聯合進入一個更高級的階段—一體化階段.
四、歐洲煤鋼共同體作為局部一體化的嘗試,它的成功促使各國考慮把共同市場擴大到其它部門乃至整個經濟部門的必要性.因此,它的經驗為以後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總之,舒曼計劃及由此產生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是西歐國家聯合道路上的一次創造性實踐,一次質的飛躍,它開始了一體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

⑻ 歐洲政治發展史

知識梳理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手工工場時代
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開始於工場手工業經濟,其特徵是手工勞動,商業資本控制著手工業生產,重商主義盛行。商品經濟的發展日益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在國際格局中,經濟中心先由農業經濟發達的亞洲轉到商業經濟發達的地中海地區,再後轉到工業經濟發達的大西洋地區;經濟領先的國家先是義大利,後是荷蘭,再後是英國。
16世紀前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歷史產生重大轉折,歷史從各方面體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鮮明特點。
⑴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階段(14~16世紀)
14~15世紀世紀在義大利和西北歐產生了以僱傭勞動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引起了歐洲思想文化和社會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其表現有三:第一,在社會經濟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國際市場開始逐漸形成,世界開始打破封閉狀態,走向統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開始形成趨勢。同時,西歐國家開始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它一方面給當地帶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殘暴的資本原始積累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壯大,西歐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14~17世紀掀起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從義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歐,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礎上,西歐又是掀起了反對天主教專制的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解除了精神枷鎖。第三,在社會制度方面,在革命條件比較成熟的尼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影響深遠。
⑵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17~18世紀)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所具有的巨大轉變的特點,向著更深廣的方向發展。在這一時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已經發展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現有四: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是指17~18世紀處於手工工場階段的歐美的英、美、法等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並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曲折反復,推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共和國。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擔負起反對國內外反對勢力的任務,資產階級由上到下的三個階層在廣大人民的推動下不斷把革命推向高潮。成為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②封建國家的改革:國內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沖擊,使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出現危機。法國的路易十四、俄國的彼得一世、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王和約瑟夫二世等一些有遠見的封建君主開始實行改革,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因而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③啟蒙運動: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義為旗幟的啟蒙運動從英國波及到歐美,其中法國的啟蒙思想成就最高。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加廣泛和深刻,它倡導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不僅成為法國和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還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一套政治構想。④殖民擴張: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資產階級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動。17~18世紀的荷蘭、英國和法國進行了多次爭霸戰爭,仍然以公開野蠻的掠奪為主要形式,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時的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工場階段,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寥若星辰,從全局上看,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的較量中還處在下風,這一點從拿破崙戰爭失敗中已明顯反映出。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的確立、發展還需要經歷更長期的斗爭與努力。
2、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個時期——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
⑴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是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戰勝了封建主義經濟,人類社會開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在這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盛行,經濟危機開始出現。
英國最先具備了政治和經濟的前提條件,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從19世紀開始又向歐美國家擴展開來。1825年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標志英國國內市場統一;1847年經濟危機蔓延歐洲大陸,標志歐洲市場統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又標志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整個世界開始在此基礎上連成一體。由於科技、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優勢,英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
⑵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運動有兩個歷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國家,要推斷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結果,德意通過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結果,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英國通過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法國工業資產階級通過1848年二月革命壓權建立了第二共和國。盡管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有差異,但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卻是這個時期所有資產階級運動的根本任務。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的同時,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活動也空前加劇了。由於工業革命的進行,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從野蠻掠奪的形式發展到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大批亞非國家和地區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通過革命改革運動和征服殖民地兩種途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了。
3、電氣時代
從宏觀上看,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上半期的二戰結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即資本主義的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發展時期,後四十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總體來看,經濟發展仍很迅猛。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具體而言,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濾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的30多年的穩定發展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其基本特徵是科技的新成果迅速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在能源、交通、電訊和化工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資本主義經濟普遍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不平衡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本外投和技術設備更新慢等原因,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德超過;以美德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技術設備更新快、國內外市場擴大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壟斷組織的推行等原因,經濟發展後來居上;以俄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雖然薄弱,但發展較快。在這一時期,以科技為基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的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在美德等國形成,成為發展進步的趨向。
⑵壟斷的產生:由於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產生深刻變化,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壟斷組織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方式應運而生。壟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越來越大,調節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家和政府也日益成為壟斷組織的保護者,資本主義逐漸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即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但這個時期尚屬於私人壟斷階段,壟斷組織還沒有發展到壟斷整個經濟命脈的程度。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瘋狂地進行擴張,更加迫切地需要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這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但同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整個世界也進一步資本主義近代化了,體現了殖民擴張破壞性與建設性並存的特點。
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年)
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為戰爭的經濟危機而大起大落,幾經波折,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國家政府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加強,呈現了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向。
⑴一戰嚴懲破壞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引起了戰後經濟危機。英國失去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美國卻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日本經濟也在迅速發展,成為東亞霸主。在美國的「金元」扶植下,西歐經濟迅速在戰爭的廢墟上崛起,進入了20年代的穩定發展時期。
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基本矛盾也日益加劇並激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並由此引發了各國的政治危機。英法美這些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完善、民主傳統影響比較強的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幹預經濟的辦法擺脫危機,保存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初具形態。
4、電子信息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運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它將人類社會帶入了電子信息時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呈階段性發展,經濟格局從美國獨霸向多元化、一體化、區域集團化方向發展,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
條件:科學理論的突破成為理論基礎,機械、電子原有技術的進步,成為它的技術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它的到來,戰後經濟恢復的需要,冷戰的刺激,推動了它的到來。標志:以原子能技術的發展和利用、計算機的發展和利用為標志。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後迅速發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
⑵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下列階段性特徵
戰後初期,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恢復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馬歇爾計劃),迅速恢復了生產。50~70年代,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70年代以後,是經濟「滯脹」和低速發展時期。1973年由於中東「石油戰」,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1975年),此後西方經濟陷入了「滯脹」狀態。為此,西方國家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交替實行強化和放鬆國家干預經濟,鼓勵自由競爭或兩者兼顧。80年代出現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好勢頭。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由70年代前美國獨霸、歐日依附演變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加強。

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19世紀初至1871年,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和初步發展
工業革命使工業無產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早期工人運動主要表現為自發的破壞工廠和機器,如英國的「盧德運動」。後來,工人階級也開始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並逐漸組織起來,同資本家進行斗爭。19世紀30、40年代,歐洲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表明無產階級已經覺醒並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運動的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產階級革命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需要,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1848年歐洲革命中,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直接展開了戰斗,並發揮了重要作用。1848年革命失敗後,歐洲出現了反動政治局面,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19世紀50、6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再度高漲,並走向國際聯合。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應運而生,它的成立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處於低潮狀態。
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暴力多、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的客觀歷史作用,主要還是作為資本主義運動的輔助力量。因為經濟的發展還未發展到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運動失敗是必然的。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
2、1871年至20世紀初,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
19世紀701年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工人的人數猛增,國際工人運動又逐步走向高潮。罷工運動的次數增多,規模擴大;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工人階級政黨紛紛建立,組織性大大加強。在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成立了第二國際。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發展。恩格斯逝世後,第二國際內部修正主義泛濫。在與修正主義的斗爭中,俄國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思維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列寧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這一時期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較多;以合法斗爭為主要形式,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歐洲工人運動中心從法國移到德國再移到俄國。
3、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
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等問題。
在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各國的無產階級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國共產黨廣泛成立。在此基礎上,共產國際(也稱第三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30年代在指導各國共產黨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人類歷史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兩種社會制度並存,對抗。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在蘇聯。
4、二戰後至今,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曲折前進
二戰以後,東歐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亞洲的蒙古、越南、朝鮮和中國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和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會主義陳營業員,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擴大、激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壞,60年代初,社會主義陳營不復存在。從80年代後期起,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改革進程中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政治局勢發達了激烈的動盪,改革舉步維艱。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國際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國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聯系點撥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19世紀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的嚴懲阻礙,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要突破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
⑵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斷封建專制統治(或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斗爭。
⑶由於這一時期的經濟形態上基本是商業資本控制工業資本,所以在革命的領導階級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商業或金融資產階級,革命後當權的是金融資產階級而不是工業資產階級。
⑷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革命前夕則集中體現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革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是以農民和城市平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
⑸革命前進行了較充分的輿論准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較後發生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以啟蒙思想為理論武器。
⑹由於封建統治者(或殖民統治者)勢力強大,採取暴力壓制資產階級的要求,鎮壓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因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無一例外採取起義、革命戰爭的暴力方式採取政權。
⑺由於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本主義力量並未強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⑻革命後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本主義的所有制,但未徹底實現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只是利用政權運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國原則(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若干基本原則),工業革命以後才建立起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社會。
2、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19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在歐洲和北美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繼英國之後,法國和美國也完成了工業革命。德意志、義大利、俄國等的工業革命正在展開。工業革命以及隨之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不僅要求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也要求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因而成為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動力。
⑵走改革之路的原因
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者尖銳對立,加上資本主義相對弱小,資產階級除了採取團結下層人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壓迫,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壓取政權則別無他法。
②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建立在反封建基礎上的政治同盟關系已不復存在。
③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獨立的政治、經濟要求,使資產階級感到恐怖,資產階級擔心革命會革到自己頭上來。
④17~18世紀資產階級在封建國家的改革中積累了經驗。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如重商主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使資產階級嘗到了甜頭。
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資產階級在物質上已經取得絕對優勢,迫於壓力,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順應資本主義的潮流進行政治改革。
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在資本主義政治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有四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法國;二是通過民族解放運動,如美國、荷蘭(也有人將其歸入前一類);三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以俄國、日本為代表;四是通過民族統一運動,德意志、義大利就屬此類。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革命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工具;到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方面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進一步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改革更是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和增強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法寶。

二、馬克思主義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183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選擇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誕生是西歐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階級斗爭、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需要,針對新的實際問題的巨大理論改造和劃時代的理論創新。

三、19世紀70年代前後工人運動的不同
19世紀70年代前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以暴力斗爭、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多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發生的,工人階級主要以資產階級同盟的身份參加反封建斗爭,與資產主義歷史主流的斗爭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斗爭外,工人階級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屬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有早期的工人運動,有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工人階級積極投入斗爭,斗爭失敗後,歐洲工人運動進入低潮,60年代重新高漲,並建立了第一國際。1871年爆發了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巴黎公社革命。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工人運動的中心。
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工人運動,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階級矛盾的加劇,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第二國際建立,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這一時期工人運動的突出特點是:①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增多;②合法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起義減少,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③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罷工斗爭多圍繞經濟要求展開;④在封建專制影響較大的俄國,工人運動興起,列寧主義誕生後,工人運動中心轉移到俄國。

四、社會主義運動中經歷的三次大麴折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前和之後,社會主義運動中有許多不足和挫折,具體表現在:①蘇聯自1917~1991年曲折發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③1919~1943年的第三國際至1947~1956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再到60年代以來國際共運的大分裂。
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存在時間很短,缺乏基本經驗,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②「二戰」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東德外,都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要趕上或超過資本主義,決非短時期能達到的;③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的鞏固比任何革命都艱巨、復雜,需要一個歷史長過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會主義體系的誕生宣告了資本主義永世長存神話的破產,它必然遭到資本主義的敵視、遏制、圍剿以至顛覆。
雖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但是中國在70年代末以來,逐漸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運動曲折前進的歷史給人們以重要啟示: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它不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②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定要探索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從實際出發,堅持長期斗爭;③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還處在初創階段,需要不斷的革命來完善。

與歐洲政治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正規監管機構 瀏覽:512
理財班介紹 瀏覽:561
銀行貸款最高 瀏覽:927
近三年美元人民幣中間價走勢圖 瀏覽:922
st盈方資金 瀏覽:865
昆明財產信託 瀏覽:318
2萬美元摺合人民幣是多少錢 瀏覽:961
西子集團股票 瀏覽:536
97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 瀏覽:210
002165紅寶麗股票行情 瀏覽:46
東方財富貨幣基金套利 瀏覽:358
人民幣對美元招行匯率查詢 瀏覽:61
融資咨詢服務協議 瀏覽:564
山西信託山西聯盛 瀏覽:36
資金上穿什麼意思 瀏覽:798
25000人民幣韓元 瀏覽:397
印尼隊盾對人民幣 瀏覽:547
韓國貸款國內擔保銀行 瀏覽:330
查凈值低於1的基金 瀏覽:761
滬股通資金歷史走勢 瀏覽:731
© Arrange www.cfhszx.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