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上市公司報表有假嗎

上市公司報表有假嗎

發布時間:2020-12-14 13:57:18

⑴ 如何識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作假

如何判斷上市公司是否作假:

  1. 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在1997年《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發布之前,由於對關聯方交易缺乏約束,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內部關聯企業的關系或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企業關系,通過採取諸如買賣商品、轉移價格、轉讓其他資產、提供勞務、代理、租賃、提供資金、轉移項目、簽署各種協議、合約等五花八門的方式,以調節收入、利潤數字為目標,尋找各種合乎邏輯的借口,在關聯企業之間進行非實質性轉移交易,粉飾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謊言。《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以後,對關聯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但由於上市公司關聯方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東故意向中介監督機構隱瞞關系和關聯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機構的審計不深入,過於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詞,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就難以杜絕。

  2. 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每到年底,各家「T」類或准「T」類公司為避免停市摘牌厄運,挖空心思,利用各種形式的重組和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一錘子買賣生意」方式調節報表,扭虧為盈,涉險過關。還有一些本來有較好業績的企業,為了給人以高成長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縱二級市場價格等),「大幅」增長利潤。實際上,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3. 賬面資產與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離,資產負債表中的虛擬資產大量滲透。仔細閱讀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我們不難看出,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資產類項目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較直觀的虛資產部分在許多公司中佔有較大的數額,有的公司高達千萬余元,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以往年度不穩健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是未來必須用盈利來消化的包袱。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東西,即應收賬項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壞賬?存貨中有多少滯銷、貶值、甚至報廢的部分?固定資產中到底有多少與現實公允價值背離較遠的部分,有多少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可預見的經濟效益但仍反映在賬表上的固定資產,還有無形資產部分等等,實際上往往只有在企業最終清算時虛實差別才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一遇到清算清盤時、重組時、改制時就會出現「大窟窿」的原因。當然,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正在通過充分計提各項減值准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相信有相當多的企業由於歷史、重組、置換、計提、設備更新、技術發展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資產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甚至虛擬資產的情況。

  4.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公開或隱形佔用其配股資金,風險揭示不明。由於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加之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就不足為怪了。實際上,大股東擠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資金可以說佔了很大的層面,只不過是佔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罷了。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戰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轉讓及各種重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專沖著想通過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級市場的便利籌資條件進行「圈錢」的圖謀行為。在擠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過內部融資、借貸,也有隱形的方式如通過內部銀行結算佔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時往往是迴避或含糊其辭。實際上,控股股東擠占挪用的資金往往因為投資失策或變成其他非貨幣性資產而不能按期歸還或歸還時大打折扣,可謂「借錢容易還錢難」,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筆長期應收賬項,時間一長,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5. 大肆公開造假,人為編造原始憑證,出具極具欺騙性的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國證券市場時有發生,早年間的「瓊民源」、「銀廣夏」事件,使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越來越產生懷疑,從而引起「會計信息危機」。一般情況下,純粹弄虛作假、故意編造原始憑證和虛假商業合同等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占極少數,但筆者認為這是會計信息造假最惡劣的一種,因為它不同於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會計規則的伸縮性在有限的范圍內調節財務數據。譬如少提各項減值准備以求虛增利潤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種欺詐行為。他們通過編造不實的購銷、代理等各種合同或協議,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潤的原始交割單證,按照其設定的收入和利潤數字,從主觀意志出發,在具體構成經濟事項的表象上蒙騙執業不夠嚴謹的中介審計機構和投資者,採取此種造假行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後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動機。如與二級市場黑庄勾結操縱股價、惡意圈錢、免於摘牌而孤注一擲等等。

  6. 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不完整或迴避揭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的經濟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存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常見的或有事項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仲裁或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擔保等等。可以說目前從普遍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在或有事項上的相關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確、不完整甚至有些採取迴避的態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經濟現象認識不深,事前估計不足,認為在或有事項可能發生但沒有實際發生前沒有必要加以確認記錄;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等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具體會計信息披露人員對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項無法確認和記錄,如公司出現擔保業務後不反映也不主動向中介機構提示,外界考證起來比較困難,甚至還有個別少數領導簽字蓋章擔保後,企業本身的財務人員都不知情,更談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項實際發生,公司面臨承擔責任時,一般數額往往較大,致使廣大投資者有一種被愚弄欺騙的感覺。

⑵ 如何從財務報表中判斷上市公司做假帳

看財務報表一是要縱向看,即本期內各項數據的變化,二是橫向看,要從對比分析是找問題,這需要和同期數據的對比,比如有些上市公司1-9月份的財務報告是對比數是上年年末數,這樣對比數不是上年1-9月,因而很難發現問題。

一般企業做假帳有以下幾種方法:

1、稅項:欠稅很高或很低,與營業收入不配比,造假手法就是虛開發票,目地是虛構收入和利潤。這種手法一般企業不用,比較容易看出來。

2、應收帳款和存貨:應收款項急劇增加,而應收帳款周轉率急劇下降;存貨急劇增加,存貨周轉率急劇下降,這還要和往來帳結合起來看。有些企業為了提高應收帳款周轉率,還會把應收帳款往其它應收款、預付款轉移,手法是把資金打出去,再讓客戶把資金做為貨款打回來,確認收入;提高存貨周轉率的主要手法是延期辦理入庫手續。上市公司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壞帳准備的計提,間接調控當年管理費用,從而調節當年的凈利潤。由於應收帳款壞帳的計提及其追溯調整法在操作上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少數上市公司可能從中尋找新的利潤操縱空間,對此投資者特別要注意辨別。
3、毛利率:部分上市公司是用提高和降低毛利率造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益大大高於式低於同行業水平投資者就要多關注了。

4、現金流: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說明已經確認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若反差數額極為強烈或待續時間長,說明有關利潤項目可能存在掛帳利潤或虛擬利潤跡象。如果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是負的,有可能公司造假。

總之,投資者在分析應收賬款時應注意辨別以下幾點:
一是關注公司對會計政策運用的合理性;
二是注意對以前年度損益的調整,尤其是各年間利潤波動的走勢;
三是對年報的關注,不能僅僅局限於當期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幾個指標,數字背後的隱情不可不察;
四是對現金流加強認識,畢竟,多提准備不會減少現金,沖回准備也不會增加現金,有時候現金流量表更能說明問題。

⑶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會計報表造假

前期在分析個股時經常提到一個指標,那就是凈利潤和經營性凈現金流的匹配程度,這是確定一家公司業績真實性的重要指標。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企業經營利潤靠的是正常銷售收入,而凈利潤是扣除成本、各項費用和稅收後的最終所得。而我們的會計制度實行的是「責權發生」制,也就是說我把東西賣給你(或者給客戶提供完服務)這筆交易就可以進我的賬面的銷售收入了,因為我從法律上已經完成了我的責任和義務了,至於錢有沒有收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錢立即就收到,那麼說明這家公司的議價能力很強,不給錢買不到貨,這是真正的好公司。而如果貨賣完了,賬面銷售收入增加了,但錢沒有收到,資產負債表裡的應收賬款肯定會不斷增加,賬面的利潤雖然也增加了,但其實只是空中樓閣。如果這些應收賬款最終沒有收回,這些壞賬將在下個會計年度集中體現,可能導致企業虧損,這其實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同樣的凈利潤,不同的真實程度怎樣才能體現出來呢?其實這些都反映在企業的現金流量表中,具體來說就是反映到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中。學過會計的都知道,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大報表中最難編制和最難造假的就是現金流量表(當然也可以造假,只是難度大些),因為有些東西可以虛構(比如存貨、應收賬款),但你賬上的現金很難造假。隨便舉個例子,如果一家企業年末凈利潤為1億元(不考慮其他營業外收入),其經營活動現金凈額也在1億元左右,說明這家公司經營很不錯。還有些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額超過1億元,說明有些客戶要提前預付貨款買公司的貨(還有的周轉率很高),公司的產品應該是供不應求!在我國目前大部分商品都是賒銷的,公司賬面上存在一定的應收賬款也是正常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在0.6-0.8億元左右也都屬於正常。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應收賬款特別大,並且都集中在一兩家客戶,我們就要小心了。經營模式沒有變化,經營性現金凈流入起碼應該是同比例增長。

⑷ 上市公司為什麼要在報表上造假這么做對公司有什麼利益嗎誰給解釋下…謝了

這就是國內股市的特色,由於沒有按國際慣例去按季分紅分現金,不內會造假就無法生存容,比如好的上市公司中石油就一邊叫虧損,一邊叫補貼,年報和季報卻是十分暴利,1天賺4個多億。差的公司比如四環生物,為了避免退市,上市以來就是這樣玩法:二年虧損,一年微利,再來個二年虧損,又來個一年微利,如此玩得出神入化,成為國內股市永不退市的高手,也是國內股市的經典,你想一下,如果不這樣玩,連年虧損,能不退市嗎?這個玩法的最關鍵問題就是玩數字游戲,在報表中做假。還有的公司比如夏新電子剛上市的那幾年,為了配合莊家吸貨,在報表中預虧,股價就馬上跌下來,莊家吸完貨,又玩預盈,股價回升,到股價炒翻天之後,年報卻是大幅增長幾倍,接著又來個拆細,玩10送10股,一除權莊家就可以成功地出逃啦,如果按國際慣例,上市公司賺到的利潤必須有70%以派現金方式進行分紅,按季度分給投資者,這樣上市公司的造假就比較困難啦,但目前是重圈錢,不回報,不造假,在國內股市是無法生存的,就這些原因罷了。

⑸ 中國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的造假情況普遍嗎

當然有。只是造假程度和造假的范圍不一樣而已。可能中國財務報表造假的水平和普及率都高於世界水平,呵呵。

⑹ 上市公司的半年報,年報准么他們會造假么

造假?很多改變報表的手段很多都是合法的,給你小小的透露一點,比如實際回計算的利潤虧損答,但是我可以通過變更會計政策,把攤銷和折舊的期限增長。這樣會計期間的費用就變少了,利潤就變多了。這好像很不合理,但是這絕對是合法的「造假」。這里加引號就得你自己斷定它的性質了。這在上市公司中是能舉例子的,例如中海油。還有一個叫什麼中國船舶,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段得高明,得正大光明,說得通的造假。絕對不能是小企業變更日期之類容易查出來的低級手段。

⑺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作假幾率有多高

基本都是做假,上市公司凝結了一批自認為高智慧的會計師,想想吧,能做到上內市,是笨蛋嗎?但中國更容有更高智慧的注冊會計師來應付他們.所以都會做假,有的只是沒有查到,有的就是查到啦,會計師事務所也會幫他們搞好的,這就是中國的現狀.執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7101號----幫助客戶舞弊
呵呵,不好意思,開了下玩笑,但做假是肯定的,都會虛增資產和利潤,有什麼辦法來證明這家上市公司或者IPO的真正成績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1.該企業的員工收入水平,福利情況;2.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3.近幾年的稅收,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他們的變動情況,實繳情況;綜合前面幾點,一個成長良好,合法守紀的企業,他們上市的稅收,特別在上市前的稅收,那個數字最具有說明性,但一般人又要想上市,又不想出錢,很容易就識別他們的

⑻ 上市公司年報能造假嗎

造假與財技運作是2回事。。
造假是違法的,財技運作不踩線是合理的。

⑼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真實性可靠嗎

上市公司造假的不是少數,主要是看你能不能忽悠得了民眾, 忽悠成功了,那就是真的 忽悠失敗了,那就是假的。 不要當真。。。
採納哦

⑽ 都說中國股票,上市公司做假帳假報表,是真的嗎

華中智能股票預警系統裡面有全面的分析。你可以去看看。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報表有假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位元組a輪融資 瀏覽:50
引進融資租賃 瀏覽:635
鵬華軍工基金160630 瀏覽:837
廣發基金收益差 瀏覽:754
睿遠基金配比 瀏覽:313
深圳前海信安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 瀏覽:844
2016公積金貸款計算公式 瀏覽:253
外匯投資資質 瀏覽:882
煤炭價格歷史 瀏覽:93
杜卡斯貝外匯 瀏覽:461
股指期貨日內過度 瀏覽:631
資源與外匯 瀏覽:269
個人外匯售匯額度試點 瀏覽:655
今日跌幅股票 瀏覽:340
86年的貳角長城硬幣價格 瀏覽:519
001277今日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95
粵財集團產業基金 瀏覽:519
港股金融股票價格 瀏覽:743
神威葯業股票代碼 瀏覽:440
國債價格怎麼估算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