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美的集團操縱盈餘管理

美的集團操縱盈餘管理

發布時間:2021-02-19 23:25:36

1. 巨額沖銷的影響因素

對巨額沖銷影響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說是對盈餘管理影響因素的研究。
1、國外的研究
西方國家對盈餘管理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級管理人員的更換
在企業主要高級管理人員發生變動的時期,企業的盈利往往也會產生大幅波動。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會採取為未來的損失和可能發生的費用提取儲備金的行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間發生了高管層變動的36家美國上市公司數據基礎上,運用卡方檢驗方法,得出了減少當期收入的自願性會計政策變更與當期高管層變動存在顯著相關性的基本結論。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過隨機遊走模型和選擇模型方法研究了兩者的相關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間發生了高管層變動的22家美國上市公司數據,並從中發現發生高管層變動的公司有在變更當年採取巨額沖銷的趨勢。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層變動的兩種類型即正常與非正常的變動,並在收集1985-1988年間發生高管層變動的家美國上市公司數據基礎上,運用符號等級檢驗方法,得出了高管層變動與巨額沖銷有顯著相關的結論。
(2)公司治理結構
盈餘管理與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發現,易受到證券交易委員會查處的公司其治理結構往往很薄弱,很少設立審計委員會,通常只設立一個由總經理兼任的內部控制委員會。可見,一個治理結構比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積極從事盈餘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形成抑制盈餘管理的有效約束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3)企業的財務困境
上市公司因經濟周期波動、市場競爭加劇,或遭遇自然災害而陷入經營困境時,通常會選擇巨額沖銷行為。一般認為,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會做出調增盈餘的會計選擇,但DeAngelo、斯基諾研究的結論是:管理人員的會計選擇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財務困境,既沒有試圖粉飾公司業績,也沒有試圖避免或推延違約事件和違約成本的發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發現,公司中存在避免報告盈餘下降或虧損而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主要通過管理經營現金流量和營運資金的變動額來達到增加會計盈餘的目的。
2、國內的研究
如今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契約可以簡化為政權監管部門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契約,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額沖銷的空間更大。我國關於巨額沖銷影響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財務困境
陸建橋認為,虧損上市公司在出現虧損年份及其前後年份存在巨額沖銷行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虧損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首先,虧損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的年份,採用非正常調減盈餘的手段,使該年度的應計利潤總額、應計利潤變動額小於零和上年數。其次,虧損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的前一年度,應計利潤總額為正,應計利潤變動額大於上一年,且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為正值。另外,虧損上市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其應計利潤變動額大於零,其應計利潤總額、應計利潤變動額大於虧損年度。
(2)公司治理結構
目前,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存在著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首先,由於國有股權「一股獨大」,股東大會形同虛設,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嚴重。其次。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有的企業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長和總經理,造成了二者之間的監控關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之間存在過多的關聯交易,便於控股股東操縱上市公司。另外,監事會成員大多來自企業內部,迫於高層的壓力,有時無法對經理人的不當行為採取有效措施,監督效果值得懷疑。吳雅輝 (2007)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內部董事比例越高、盈餘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與盈餘管理負相關;上市公司董事會規模大,則盈餘管理程度低。
(3)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
巨額沖銷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認為存在巨額沖銷現象,注冊會計師就不應當出具標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張永奎、劉峰(2008)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上市公司盈餘操縱越厲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標准無保留意見。但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研究發現:注冊會計師在出現關繫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項時,面對比較突出的盈餘管理問題,仍然傾向於出具非標准無保留意見之外的審計報告。

2. 什麼叫應計利潤它和盈餘管理有什麼關系

應計利潤=凈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企業盈餘是經營現金流量與應計利潤之和,內從應計利潤容中可分離出非操控性應計利潤和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即為盈餘管理的大小。

盈餘管理:它是指假定經營者可在一系列的會計政策中自行選擇時,經營者選擇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的行為。美國另一位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則在會計數據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基礎上,認為盈餘管理人員有意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而獲取某些私人利益。鄒小、陳雪潔(2002)認為盈餘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為了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或迫於相關利益集團對其達到預期盈利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框架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使報告盈餘達到預期水準。

傾向於認為盈餘節理就足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自身的利益或為了使股東財富最大化,在會計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在構造業務交易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時作出職業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由於一定時期利益總量的一定性,盈餘管理因而損害了(中小)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3. 如何利用企業管理者利用長期股權投資進行盈餘管理

一、企業為什麼進行盈餘管理:
1、資本市場需要
由於會計信息被廣泛地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盈餘信息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當局操縱盈利以試圖影響短期股價業績。通過盈餘管理可以顯示出一個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額,以此刺激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價格,從而在急需追加資本時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股票發行的氣氛。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較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如蔣義宏教授對部分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案例研究後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包裝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為獲得配股資格;為避免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經驗研究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10%現象,即在ROE10%這一臨界點和損益臨界點左右時盈餘管理的動機最強烈。
2、契約原因
會計數據是被用來監控和規范公司與其他眾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契約。報酬契約用來協調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人的動力,貸款契約是用來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貸款人利益為代價而使股東獲益的行為。這些契約產生了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因為對報酬委員會和信貸者而言,要識別(undo)盈餘管理的代價甚大,這體現了實證會計中的分紅計劃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分紅計劃假設的含義是指,「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盈利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因為現在的報酬計劃有較大部分是以會計盈餘為基礎的,如果報酬委員會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紅利計劃而不參照會計程序的變動對紅利做出調整,則紅利的存在會驅使管理人員通過程序變動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是提高還是降低,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目標、介於目標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債務契約假設(又叫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是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將報告盈利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企業與債權人往往簽定有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分發股利的限制、對增加債務的限制、對營運資本的保持等,而負債權益比率是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管理當局為了能獲取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接近限制性條款時,便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使負債權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圍內。
3、政治成本動機或稱管制動機
其理論依據在於政治成本假設。所謂政治成本假設,也叫規模假設,是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盈利延續到下期的會計程序」,這是由於大企業的政治成本高於小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所承擔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業規模愈大,所得稅稅率往往愈高,即使稅率不變,高盈利企業的稅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稅。因此,為避免高額所得稅,管理人員有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動機。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的幫助或保護。如Jones發現美國國內企業為了減少國外同行的競爭,取得進口救濟(importrelief),往往在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進口救濟調查時通過盈餘管理低報利潤,以顯示受到了進口的傷害。在我國,一些盈利企業為了少交稅,更是不擇手段地低報利潤。
二、 企業盈餘管理的方式: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變更。前文已述,根據分紅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管理人員有選用增加當期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根據規模假設,則有選用減少當期報告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對於一份報告如何同時滿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進行權衡。一般說來,若某企業存在以盈利為基礎的分紅計劃或其負債權益比率較高,則更有可能選用高報盈利的會計程序;企業規模越大則越有可能選用低報盈利的會計程序。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虛報利潤,往往選擇那些可提高當期盈餘的方法。會計方法變更除由於會計准則變遷、採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
(2)通過改變交易時間來調節利潤。指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或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如隨著計算機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IBM將發出商品作為銷售,以支撐日益下滑的收入。
(3)改變應計項目的金額,如亂提亂攤費用、利用或有事項、一次沖銷大量重組費用等來調節利潤。
(4)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底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5)利用關聯方交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實現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為了達到取得配股資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實現預定的盈利指標,以及其他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關聯交易便大大增加。
(6)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

4. 求 企業利潤操縱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急)

國外專門對利潤操縱(包括合法的盈餘管理和不合法的會計造假)進行研究的文獻並不多見,但關於盈餘管理的研究文獻卻很多。如黑利1985年[52]、莫葉1988 年[53]、斯威尼1994 年[54]、馬德方和派克1997 年[55]分別關於企業管理人員獎金計劃、政治成本、負債契約、總經理變更等與盈餘管理進行了實證研究;而迪舟、所羅安和斯威尼則關於盈餘管理的動機、原因和結果進行了實證研究後發現:被 SEC 起訴高估收益的公司進行盈餘操縱的重要動機是試圖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外部融資和逃避負債契約的限制;產生盈餘操縱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司薄弱的治理結構;盈餘操縱行為一旦被發現和披露,則公司的資金成本將顯著上升。
波因頓等2002 年在《會計研究雜志》發表了題為「盈利管理與公司可選擇最低稅收」一文。該文針對美國1996 年稅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選擇最低稅收(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簡稱AMT)賬面條款而可能做出的盈利管理反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證明:公司的納稅與會計報告盈利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納稅至少常常被企業視為其計算報告盈利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此過程中,盈利管理是一個可以使用的工具。企業根據其納稅需要,對主觀應計部分進行上調或下調,以得到所需的報告盈利。
1.4.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會計界專門研究上市公司和大型國有企業利潤操縱相關問題的文獻較多。如劉鋒 2001 年對會計信息失真,特別是違法造假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以四川紅光實業公司的案例為分析對象,從我國現有制度安排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分析認為,現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並誘發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不僅僅是一部《會計法》或相應的會計技術規范所能解決的,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治本之舉;林鍾高等1999 年關於大型國有企業會計信息造假成因及治理對策進行調查研究後發現:私營企業大都表現為虛減利潤,以達到稅負最少的目的,而國營企業則大都表現為虛增利潤,以形成代理業績好的經營形象;黃世忠教授在其講稿《會計報表粉飾及其識別方法》中認為會計報表粉飾的動機主要包括:①為了業績考核而粉飾會計報表,②為了減少納稅而粉飾會計報表,③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會計報表,④為了政治目的而粉飾會計報表,⑤為了發行股票而粉飾會計報表,⑥為了推卸責任而粉飾會計報表;王性玉教授 2002 年在其博士論文中對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時,將博弈論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工具,分別建立靜態及動態的博弈模型來進行分析。盡管他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和大型國有企業的,但他們的研究結論及分析問題的方法對進行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研究有著諸多啟示。
國內關於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相關問題的研究比較零星、分散。首先,祝立宏等 2002 年認為中小企業盈餘管理的動因一般可區分為最終動因和中介動因兩個層面,獲取私人利益(經濟的或非經濟的最大化)是盈餘管理的最終動因,中小企業盈餘管理具有多樣化的中介動因,具體表現為:籌資動因、避稅動因、政治成本動因、債務契約動因。而關於中小企業盈餘管理的治理對策他們提出了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以及從加強外部監督和加大監管力度三個方面做了簡單的論述。其次,鍾秋綺 2005 年認為中小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有:利益驅動、逃避稅收、融資困難、違規成本過低、外部環境影響、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以及會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幾個方面,並且也從加大會計違法犯罪的處罰力度、加強外部監督力度、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會計人員業務培訓以及狠抓會計誠信建設等幾面入手來探討治理對策。最後,田釗平等 2005年認為我國民營企業會計造假的重要誘因是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的誠信缺失,外部原因是政府監督部門對民營企業管理監督不力,內在原因是民營企業管理體制的先天不足和企業負責人法律意識淡漠,並認為治理民營企業會計造假的有效途徑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與完善會計監督體系、提高會計機構的獨立性以及搞好會計誠信建設幾個方面。
2006年中小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也是利益驅動、融資困難等原因,對經濟活動造成不可忽視的危害,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應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完善核算辦法,加強監督力度,狠抓會計誠信建設,避免假賬出現。2006 年2 月15 日,為同國際會計准則接軌,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情況下,新會計准則在多次反饋和修改中應運而生,確定於2007 年1 月1 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推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使用,而大部分中小企業也使用的新會計准則,由於新會計准則剛剛推出使用不久,所以中小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現象不是很嚴重,當前重點任務是防止企業借新舊會計准則轉換「鑽空子」造假。

5. 盈餘管理與利潤操縱的區別

盈餘管理與利潤操縱的比較

1.法律法規的認可與否。
盈餘管理產生的條件是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制定相應的會計規范時都非一統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得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符合來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處理,這便企業以合法的手段調節利潤成為可能。而利潤操縱則是採用木合法的手段改變企業的盈餘信息,其目的是欺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獲得不當利益。

2.運用的手段不同。
由於盈餘管理是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條件,所以手段的應用是在會計法律法規和准則的范圍內進行的。主要是對會計核算上需要估計的項目進行調整。如通過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來達到修正企業盈餘的目的。利潤操縱則是以不合法的手段來粉飾企業的財務報表,如提前確認營業收人與推遲確認本期費用,利用銷貨退回的會計處理在年終摘假銷售,長期潛虧掛賬等。利潤操縱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會計准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為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3.行為的動機不同。
盈餘管理和利潤操縱都會使企業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損害,但兩者的動機有較大的不同。盈餘管理作為一種合乎法律規范的利潤調整,是管理者希望通過該管理而使企業的盈利能趨於預定的管理目標,其目的不外乎滿足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稅、便自己的管理業績和管理才能得到認可。而利潤操縱則是管理當局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採取欺詐手段不合法地調整企業的盈餘,實現不當獲利的人僅是企業的管理者,而大多數股東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則成為受害人。

4.導致的後果不同。
盈餘管理和利潤操縱兩者動機和手段的不同,使得兩者導致的後果有明顯的差別。盈餘管理可能導致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在現代委託代理關系下,由於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作用,企業的管理當局須以股東財富的最大化為目標,同時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會採取一些盈餘管理的措施,這些措施運用得當,常常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

一是利潤前推管理。
企業處於經營困難,又急需投資資金的時候,往往採用利潤前推措施。因為此時企業一般來說財務狀況不佳,凈資產收益率不能達到配股資條件;其次資產負債率過高,便潛在債權人不願提供信貸支持。此時若企業採取利潤前推,即將後期的利閥往前推,如改加速折舊為直線折舊,減少壞賬損失的提取比例,推遲計提長期投資的減值准備等,便企業當期的利潤得以提高,從而使凈資產收益率達到配股線,同時亦提高了股東權益率,企業將容易通過舉債方式籌到資金。如果企業所籌資金運用得當,則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恢復五常生產經營,為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從而有助於實現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二是利潤平滑措施。
對於生產經營狀況不穩定的企業,實施利潤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傳遞出一種生產經營穩定的信息,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穩定股。

6. 哪位高手給我講解一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謝謝!

太多了.不好意思.

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 (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 於雜

7.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盈餘管理以及盈餘管理的方式

一、企業為什麼進行盈餘管理:
1、資本市場需要
由於會計信息被廣泛地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盈餘信息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當局操縱盈利以試圖影響短期股價業績。通過盈餘管理可以顯示出一個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額,以此刺激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價格,從而在急需追加資本時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股票發行的氣氛。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較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如蔣義宏教授對部分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案例研究後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包裝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為獲得配股資格;為避免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經驗研究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10%現象,即在ROE10%這一臨界點和損益臨界點左右時盈餘管理的動機最強烈。
2、契約原因
會計數據是被用來監控和規范公司與其他眾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契約。報酬契約用來協調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人的動力,貸款契約是用來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貸款人利益為代價而使股東獲益的行為。這些契約產生了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因為對報酬委員會和信貸者而言,要識別(undo)盈餘管理的代價甚大,這體現了實證會計中的分紅計劃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分紅計劃假設的含義是指,「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盈利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因為現在的報酬計劃有較大部分是以會計盈餘為基礎的,如果報酬委員會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紅利計劃而不參照會計程序的變動對紅利做出調整,則紅利的存在會驅使管理人員通過程序變動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是提高還是降低,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目標、介於目標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債務契約假設(又叫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是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將報告盈利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企業與債權人往往簽定有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分發股利的限制、對增加債務的限制、對營運資本的保持等,而負債權益比率是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管理當局為了能獲取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接近限制性條款時,便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使負債權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圍內。
3、政治成本動機或稱管制動機
其理論依據在於政治成本假設。所謂政治成本假設,也叫規模假設,是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盈利延續到下期的會計程序」,這是由於大企業的政治成本高於小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所承擔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業規模愈大,所得稅稅率往往愈高,即使稅率不變,高盈利企業的稅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稅。因此,為避免高額所得稅,管理人員有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動機。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的幫助或保護。如Jones發現美國國內企業為了減少國外同行的競爭,取得進口救濟(importrelief),往往在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進口救濟調查時通過盈餘管理低報利潤,以顯示受到了進口的傷害。在我國,一些盈利企業為了少交稅,更是不擇手段地低報利潤。

二、 企業盈餘管理的方式: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變更。前文已述,根據分紅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管理人員有選用增加當期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根據規模假設,則有選用減少當期報告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對於一份報告如何同時滿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進行權衡。一般說來,若某企業存在以盈利為基礎的分紅計劃或其負債權益比率較高,則更有可能選用高報盈利的會計程序;企業規模越大則越有可能選用低報盈利的會計程序。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虛報利潤,往往選擇那些可提高當期盈餘的方法。會計方法變更除由於會計准則變遷、採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
(2)通過改變交易時間來調節利潤。指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或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如隨著計算機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IBM將發出商品作為銷售,以支撐日益下滑的收入。
(3)改變應計項目的金額,如亂提亂攤費用、利用或有事項、一次沖銷大量重組費用等來調節利潤。
(4)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底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5)利用關聯方交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實現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為了達到取得配股資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實現預定的盈利指標,以及其他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關聯交易便大大增加。
(6)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

8. 利潤操縱的管理

1.法律法規的認可與否
盈餘管理產生的條件是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制定相應的會計規范時都非一統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得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符合來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處理,這便企業以合法的手段調節利潤成為可能。而利潤操縱則是採用不合法的手段改變企業的盈餘信息,其目的是欺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獲得不當利益。
2.運用的手段不同
由於盈餘管理是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條件,所以手段的應用是在會計法律法規和准則的范圍內進行的。主要是對會計核算上需要估計的項目進行調整。如通過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來達到修正企業盈餘的目的。利潤操縱則是以不合法的手段來粉飾企業的財務報表,如提前確認營業收入與推遲確認本期費用,利用銷貨退回的會計處理在年終摘假銷售,長期潛虧掛賬等。利潤操縱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會計准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為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3.行為的動機不同
盈餘管理和利潤操縱都會使企業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損害,但兩者的動機有較大的不同。盈餘管理作為一種合乎法律規范的利潤調整,是管理者希望通過該管理而使企業的盈利能趨於預定的管理目標,其目的不外乎滿足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稅、便自己的管理業績和管理才能得到認可。而利潤操縱則是管理當局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採取欺詐手段不合法地調整企業的盈餘,實現不當獲利的人僅是企業的管理者,而大多數股東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則成為受害人。
4.導致的後果不同
盈餘管理和利潤操縱兩者動機和手段的不同,使得兩者導致的後果有明顯的差別。盈餘管理可能導致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在現代委託代理關系下,由於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作用,企業的管理當局須以股東財富的最大化為目標,同時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會採取一些盈餘管理的措施,這些措施運用得當,常常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

9. 誰知道上市公司要怎麼進行盈餘管理

盈餘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餘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餘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餘管理的目的是盈餘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目的
對盈餘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從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具體目的兩個層次來了解。
1.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
毫無疑問,企業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即獲取私人利益。一般認為,通過盈餘管理獲取私人利益的主體是掌握企業管理權的高級雇員,包括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其他高級主管。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是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基礎的,公司的大股東可能並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權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級雇員。由於管理者與股東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他們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因此,委託--代理關系一經建立,"道德風險"、"信任危機"等問題也將隨之產生。為使二者的目標趨於一致,委託方(股東)通常採用業績--報酬激勵的方式來促使管理者盡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勵機制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動迅速向股東的目標靠攏;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積極地謀求任期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報酬最大化、更多晉升機會等。為此,管理者就有動因採用盈餘管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利潤低於獎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凈利潤。這樣,下一年度得到獎金的概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凈利潤高於獎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計算報告利潤時就會盡量去除超過上限的部分,因為這部分利潤得不到獎金。只有當凈利潤在獎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時,管理這才會有增加報告利潤的動機。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會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調增報告利潤,以獲取最後一次高額獎金。同樣,業績較差的企業管理者在任期將到時,為防止或推遲被解僱,也會利用盈餘管理來粉飾真實業績。但是,一旦管理者的變動得到確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當期利潤,以增加未來盈利的可能性。在實行承包制的企業中,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以達到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報酬與會計利潤掛鉤的制度原本是用來消除股東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信任危機",但實施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消除危機,反而加深了危機。最終的結果是管理者通過盈餘管理獲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東、底層雇員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
2.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
管理當局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終目的,在實施盈餘管理過程中又會有一些具體目的。與其終極目的不同的是,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是以促進企業發展為中介,以達到公司規模擴張之後管理者報酬的增加、在職消費層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發展等終極目的的實現。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籌資目的。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籌資,當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時。《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再如上市公司准備配股的時候。中國證監會的有關文件規定,公司"最近三年內凈資產收益率每年都必須在10%以上,屬於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略低於9%"。為了達到配股及格線,上司公司便會積極利用盈餘管理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稅目的。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比如我國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稅法的規定便為其開展盈餘管理提供了彈性空間。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三是獲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等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是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的目的。債權人與企業簽訂債務契約是為了限制管理者用債權人的資產為企業獲利但卻有損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包含一些保證條款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進行超額貸款、計提一定比例的償債准備金等等。有些商業銀行甚至規定不得向虧損企業貸款。這些都使得企業不敢輕易違反有關條款,否則會招致很高的違約成本。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接近於違反債務契約,管理者就有可能調增報告利潤,以減少違約風險。盈餘管理就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三、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與防範
1.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
一是多種形式的"利潤儲存器"。有些企業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去估計諸如退貨、貸款損失、保修費用等或有事項的准備,這樣,企業就可在業績良好時多計提准備,在業績不佳時少計提准備,以調節利潤。
二是操縱收入的確認時間。如為了虛增利潤,在銷售完成之前、貨物起運之前,或在客戶還有權取消定貨或推遲購貨之前,就確認收入。當為了少計利潤時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濫用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有些企業以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為借口,編造會計數據,從而達到粉飾財務業績的目的。
四是巨額沖銷。有些企業為了保證未來盈利水平,採取巨額沖銷的手法。例如,在企業重組過程中誇大重組費用,以隱瞞利潤。而當重組企業未來盈利不足時,這些虛列的費用,即隱瞞的利潤,就會變成重組企業的收入。有些兼並公司,尤其是那些通過發行股票實施兼並的公司,在兼並時確認一大筆研究開發費用,或預提大量經營費用,形成巨額准備。在適當的時候就可以調節利潤。
2.盈餘管理的防範措施
一是完善會計規范。首先要求公司在改變會計方法和原則時,應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其改變對利潤的影響,包括增加財務報表附表,詳細列示所有調整項目。其次堅決反對以重要性為借口,為故意虛報業績開脫責任。再次對收入確認提出嚴格要求,特別要避免收入的提前確認。
二是加強審計監控。注冊會計師行業應明確對被兼並公司研究開發費的審計原則,對公司兼並中有關巨額沖銷、資產重組以及收入確認等事項的規則應加以補充、完善。外部審計師必須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許以追求效率而忽視效果的審計方法取代完整的審計程序。
三是加大監管力度。監管機構應將那些重組過程中預提費用、進行巨額沖銷的公司,列入重點核查范圍。發現問題應進行嚴厲的處理,加大懲罰力度。

閱讀全文

與美的集團操縱盈餘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
房奴如何理財 瀏覽:803
南昌住房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427
國盛華興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822
工行貴金屬掛單四種 瀏覽:918
主力資金進出散戶資金進出指標公式 瀏覽:880
報雷理財 瀏覽:898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