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誰是伊利第一大股東

誰是伊利第一大股東

發布時間:2021-02-14 01:29:43

⑴ 伊利的創始人的創業經歷

1983年,鄭俊懷被調到的前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當時這還是個日產量僅10噸的小型乳品企業。鄭俊懷在這里開始了他和的故事。 鄭俊進行過多次改制,使原來固定資產40多萬元、年利稅不足5萬元的小廠發展成為全國大型乳品集團,凈資產增長了118倍,銷售收入增長了79倍,利潤和稅金分別增長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股份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並在此後連續多年入選最具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並位列上交所樣本股。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2億元,乳製品銷售額位列全國第一,企業凈利潤近兩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主營收入和凈利潤68億元和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和26%,每股收益達到0.53元。鄭俊懷雄心勃勃地表達了要在2010年進入全球乳品20強的目標。MBO的險途如果追溯1996年以來的股份歷史,年年現金分紅的股份堪稱少有的績優公司,截至2004年6月以前,在眾多上市公司中,股份同樣稱得上是少有的「清白」公司,除上市之初發生過不屬於違規的炒作自己股票行為後,基本上沒有暴露任何違規違法事實。2004年是多事之年,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蒙牛乳業」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億港元,雙方強弱易位;接著鬧出「獨董」事件;在這一系列風波之後,鄭俊懷涉嫌挪用巨額公款進行MBO的丑聞漸漸浮出水面。通過高薪酬和高派現來籌集MBO資金並不乏先例。2004年1月3日,宇通客車(600066)公告稱,第一大股東宇通集團的所有者鄭州市國資局將所持宇通集團100%的股份轉讓給上海宇通,而上海宇通實質是宇通客車管理者和員工為MBO而專門成立的一家公司,至此,宇通客車的MBO大功告成。股份的管理者們也深諳此道。2004年,股份以171萬元超過宇通客車高居上市公司高管總薪酬排行榜第三位。在大幅提高高管薪酬積累MBO彈葯的同時,股份也拾起了高派現的法寶。2001、2002、2003年度公司分配方案分別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6元、2元和3.3元。這給MBO帶來的益處是雙重的:一方面,可以利用管理層控制的機構股東分享上市公司高派現帶來的真金白銀;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凈資產,從而為以後以低價格切入創造條件。2002年,曾經成功增發股票募得8億元巨資,然而鄭俊懷卻用此錢熱炒國債。2003年,的資產負債率由2002年增資擴股後的34.6%一路攀升至45%。當然,如果股份購買國債的收益大於從銀行貸款利率的話,這種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但真實情況是,2003年年報披露,公司在國債市場上因賬面浮虧,計提了112萬余元的短期投資跌價准備。更為蹊蹺的是,股份不但沒有在債市因加息預期而繼續看淡的情況下果斷止損,收回投資,而是變本加厲地通過更加隱秘的方式繼續委託投資國債:這就不能不使人懷疑到,鄭俊懷和其他伊利高管是否控制著另外的代表他們個人利益的反向操作賬戶(即對敲賬戶)。人們有權利懷疑,鄭俊懷不是沒有止損,而是利用股民的錢為其反向操作的個人賬戶止損。同時,鄭俊懷打造了三條隱性MBO通道:其一是華世商貿公司,其二是呼和浩特啟元公司,法人代表是鄭俊懷本人。截止2004年6月30日,華世商貿持有境內法人股2.16%,為第四大股東;而內蒙古啟元持有境內法人股比例為4.38%,為第二大股東。MBO的第三條通道是金信信託。2003年7月,呼市財政局將手中所持14.33%的國有股份賣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金信信託,後者一躍成為股份第一大股東。業內分析由於金信信託成為第一大股東後「股份什麼變化也沒有」且大股東「不派一名董事、監事,不提名一個管理層」,顯然「金信信託不過是鄭俊懷曲線MBO的過橋工具」。通過這三種途徑,以鄭俊懷為核心的數位高管擁有了股份20.87%的法人股股權。形具神散鄭俊懷的倒下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是問題的關鍵。伊利公司1996年上市以來,雖歷經多年市場錘煉,但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在該公司卻一直是「形具而神散」。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各組成部門權責分明,相互制衡,構成穩定的公司管理經營結構。這些法人治理結構要件在伊利都有,但遺憾的是卻沒有發揮出應有功能。鄭俊懷在公司既是董事長,又是黨委書記,又是首席執行官,管理、人事、經營一肩挑,高度的個人集權,使法人治理的權力制衡難以實現。 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利於對公司進行內外部監督,增強企業透明度。國外有稱上市公司為「玻璃房子」之說,意思即公司的經營、業績要對社會大眾充分公開,為廣大股民作出投資決策提供必要的參考條件,同時接受監督。然而鄭俊懷等涉嫌挪用1500多萬元的行為早在2000年就已發生,但直到2004年才被發現,說明了公司信息的不透明,歸根到底還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具而神散」。還有一點需要指出,金融監管的缺位也是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第四大股東華世商貿的四位主要股東均為鄭俊懷等高管的親屬,如此重要的關聯信息卻一直不為人知。近段時間來,關於MBO、變相MBO等經濟學術語充斥於事件的報道中。MBO即企業管理層收購,是一種特殊的股權轉讓方式,管理者通過收購股權成為企業所有者,其工作積極性會得到激勵提高。在國企改制中,MBO一度很熱。被媒體熱炒的伊利涉嫌MBO行為,即公司於2002年投資3億元購買國債,直到2003年年底,公司尚持有國債2.91億元。在此期間,2003年7月,總部設在浙江金華的金信信託公司以2.8億元總價,從呼市財政局手中將伊利所有國有股購得,成為第一大股東。上述兩筆交易恰好吻合,而國債可以在市場隨時折價回購變現為資金,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人們懷疑高管們在搞變相MBO,即拿公司的錢為自己買公司股權。「成績和榮譽只屬於過去。」懸掛在集團總部二樓的大標語引人注目,但願風波帶來的陣痛也會很快成為集團的「過去」。董事會全面改組現有領導班子,原呼市國資局局長李雲卿全面負責鄭俊懷負責的事務,總裁負責全面生產經營。經歷了96個小時沉默後,集團股份公司(600887)終於開口說話。21日中午,集團首次正面對外證實包括鄭俊懷在內的5名高管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刑事拘留,並將於今日(22日)發布確認公告,圍繞的謎團似乎正在被逐漸解開。

⑵ 伊利的所有老闆有誰啊

鄭俊懷

鄭俊懷1950年出生,高級經濟師。

197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

1974年1月—1975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農林局政工科工作。

1975年12月—1979年12月任呼和浩特市國營畜禽場副書記、廠長。

1980年1月—1982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工作。

1983年1月—1993年5月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

1993年5月至今任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總裁,高級經濟師。

榮譽稱號

他曾獲得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全國三級勞動模範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項,被評為呼和浩特市「十大新聞人物」、呼和浩特市「十佳市民」、「內蒙古優秀企業家」、「十佳扶貧狀元」、「全國食品工業優秀企業家」等。

1998年被評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1年度全國乳品行業優秀企業家2002年度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2003年度中國創業企業家。

「聚人氣」表現

鄭俊懷,在伊利任職的20多年中,他率先在企業內部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在分配製度、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三方面進行改革,當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使企業效益連年翻番。

1993年組織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來固定資產40多萬元、年利稅不足5萬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廠發展成為全國大型乳業集團。與股份制改組前相比,凈資產總額增長了118倍,銷售收入增長了79倍,利潤和稅金分別增長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伊利股票憑借良好的經營業績,入選上海證券交易所「30」指數樣板股;伊利的產品被選為百年奧運特許產品,為中國爭得了榮譽。

「伊利股份」還連續五年被《中國證券報》和上海亞商咨詢公司評選為「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之一。伊利集團生產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無菌奶等39類產品100多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伊利雪糕、冰淇淋連續八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伊利超高溫滅菌奶連續三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產銷量居全國前三位。

伊利集團獲中央電視台電視調查中心、人民日報市場信息中心在1998年頒發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類商品全國市場佔有率第一位」證書。

伊利集團走以農業產業化的道路帶動了周邊地區2萬多農戶、10萬餘人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為社會創造了近10萬個就業崗位。

⑶ 誰是第一大股東

1、控股股復東就是第一大股東制嗎:是的。
2、有什麼區別:理論上來說,控股股東就是在公司佔有股份權重最大的股東。控股股東分為絕對控股股東和相對控股股東兩種。
絕對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大於公司整個股份的51%;相對控股股東是指整個公司股權最大的股東,例如601009南京銀行,它的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只有13.76%,但是由於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小於13.76%,只能「委屈」地成為第二、第三大股東。
3、000004的控股股東是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而作為上市公司的深圳中農大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是其控股的子公司。 深圳中農大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6.10%的股權,目前屬於相對控股股東。

⑷ 蒙牛現在是誰的企業。最大股東是誰

2009年7月7日,中國中糧集團與厚朴基金組建的新公司(中糧集團持股70%),以港幣每股17.6元的內價格,容投資61億港元收購蒙牛20%的股權,中糧集團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

不管怎麼說,蒙牛仍然屬於國產企業,而且產品質量都不錯,應該支持

⑸ 伊利的 創始人 是 誰

鄭俊懷。

鄭俊懷(1950年9月——),男,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現任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有中國「乳業教父」之稱。原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俊懷在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和伊利公司任職的20多年中,率先在企業內部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在分配、人事、勞動用工制度方面大膽進行改革,使一個頻臨倒閉的手工作坊式小廠發展成年利潤達百萬元的中型企業。

1993年組織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來固定資產40多萬元、年利稅不足5萬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廠發展成為全國大型乳業集團。與股份制改組前相比,凈資產總額增長了118倍,銷售收入增長了79倍,利潤和稅金分別增長了69倍和135倍。

(5)誰是伊利第一大股東擴展閱讀:

一、伊利創造的上市奇跡

鄭俊懷把目光放到了全中國,1994年伊利建立自己的冰淇淋項目,進軍全國冷飲市場,很快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冷飲生產企業,年利潤達500多萬元。

憑借這樣強大的發展勢頭,1996年3月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1億元,當年主營業務收入3.55億元,3年後就增長到11億元。這是中國第一個上市的乳品企業。隨後伊利股價一直保持遙遙領先。

二、獨董風波引發猜測

當時伊利股份一直勢頭良好,年年派送現金,投資者信心十足,鄭俊懷開始找操盤手坐莊。8年以後有人算了筆賬,說伊利莊家賺了數億元。但是這筆錢不會作為贏利進入公司。

2003年7月,金信信託代人以每股10元的低價,收購了2800萬伊利股份的國家股,成為伊利的第一大股東。這個背後收購者成為伊利的控制人,大家紛紛猜測,這個人就是鄭俊懷。

2004年6月,獨董俞伯偉和王瑾要對公司專項審計,但被鄭俊懷馬上罷免,風波驟起。

三、事發,入獄

2004年下半年,中國證監會調查伊利。2004年12月,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正式批捕鄭俊懷和其他4名伊利股份高管。據說,鄭俊懷涉及兩筆款項挪用嫌疑及國債去向。

⑹ 伊利實際控制人是誰

1、伊利股份的控股股東是: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10.38%)。
2、伊利股份回的實際控制人是答:呼和浩特金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比例:81.00%)。
3、伊利股份的最終控制人是:呼和浩特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⑺ 伊利的最大的股東是哪位

潘剛

⑻ 當我擁有伊利的流通股超過第一大股東的時候我可以取代他嗎

很簡單,如果第復1大股東持有公司制10%的股票。
那麼剩餘的90%是分別被其他人持有。

流通的股票也是一樣。流通的股票並不是一個人持有,所以並不能威脅到第1大股東的位置。

股神巴菲特,前一段時間還是 中石油的第2大股東,就是因為他擁有大量的流通股。

如果你也把市面上所有的流通股都拿到你一個人手裡了,那你肯定會取代現有的第1股東。

還有,權證是一個權利,可以買賣,不是股票。不計算在股本內的。

⑼ 伊利幕後老大是誰

領導者是潘剛 1992年畢業,年當上伊利集團的總經理,2005年當上伊利集團的董事長,在十幾年的成長經歷中,能夠有這么大的跨越,實在是非一般人所能為。而報道裡面不經意透漏出的一句話,也許能讓人琢磨出點什麼,那就是「當初畢業時放棄了進機關的機會」。但我們知道,作為一個農牧學校畢業的學生,畢業時能有機會進省會城市的機關,那身後應該是有一定背景的(當時還沒有公務員考試一說)。但在潘剛成長的過程中,背景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敢做敢為,是他會來事,八面玲瓏(我不認為是壞詞啊),能夠圓滿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機遇。想想92年當時的企業才不到200人,現在已經發展到3萬多人,從那個時候一直走過來的,如果不呆不傻,即使做不到副總,也應該是個中層的位置了吧。所以機遇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機制對一個單位或者說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單位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有各種潛在資源和優秀人才,但機制不行,也只能錯過機遇,逐步萎縮,而人才也只有或遠嫁他鄉或空悲白發了,嘆!話題扯遠了。對潘剛來說,從畢業生到生產部長,從生產部長到總經理助理兼液態奶事業部經理,從助理到總經理,從總經理到董事長,基本上都是三年一個台階。在昨天晚上中央電視台年度經濟人物見面會上,一個記者提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就是潘剛走得很快,而走得快的人很容易摔跟頭,問他是不是摔過跟頭,或者會不會摔跟頭。潘剛回答的很巧妙,他沒有回憶自己的挫折,而是說他走的並不快,呵呵,少年得志,春風得意啊。上網上搜索一下,有關潘剛名字的網頁有71000多條,可咱的名字,才只有幾十條,還不是咱本人的,怪爹娘沒給起好名字啊。其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報道是,蒙牛集團面向全球招聘總經理,一個所謂的專家說,最合適的只有潘剛。真是搞笑,我們承認潘剛確實年輕有為,但地球上是不是只有他一個,離了他地球還不轉了呢?另外,作為牛根生來說,當初從伊利出來自己做企業,現在兩家重組,並且不是兼並式重組,那兩家如何相處呢?既然如此,何必當初。而潘剛也是不會離開伊利,到同樣是總經理位置的蒙牛的。這是今年4月份的報道,比較早了,我也沒看明白,也不知道最近怎樣了。但最近好象網上又紛紛揚揚的炒作蒙牛形象顧問李草根的事件。總之,在處理對外宣傳方面,在營銷渠道方面,蒙牛最近好象在伊利強大的攻勢下有點處於下風。但不管怎麼說,我希望這兩家企業能夠好好的和平相處,就象麥當勞、肯德雞,或者是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而不是象我們國內的什麼兩家阿膠,非要置對方於死敵。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相關報道是,12月22日,就是本周四,法院將開庭審理鄭俊生挪用公款一案,對於正春風得意的潘剛來說,不知是笑料,還是警醒。潘剛,一路走好。

閱讀全文

與誰是伊利第一大股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