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聞掌華的背景
浙江美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江美都」)是一家1997年成立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其董事長聞掌華原為浙江省湖州市下屬某鎮的鎮長,1993年毅然辭職下海,白手起家,靠房地產開發攫取了「第一桶金」。經過幾年的辛苦打拚,浙江美都發展成為一家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近1億元,橫跨房地產、旅遊、娛樂、汽車出租等行業的集團公司,公司也由湖州遷入了省會杭州。
盡管公司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在民營企業強手如林的浙江,像浙江美都這樣的區域房地產「新星」,如果耐心排隊等待首發上市(IPO),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
聞掌華了解資本對於企業成長的杠桿效應,也在四處尋覓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從2000年起,浙江美都先後與好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談過買殼事宜,但因不熟悉相關運作,缺乏專業人手,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而與浙江美都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浙江萊茵達投資有限公司在2001年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成功借殼「遼房天」(股票代碼000558,後更名為「萊茵置業」),並且借殼後通過一系列運作,其規模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這一發生在身邊的實例無疑深深觸動了聞掌華。2002年5月,聞掌華找到了「萊茵達——遼房天」並購案的策劃者高江,並正式委託中企東方作了浙江美都的財務顧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企東方接受委託後,迅速成立了一支由並購、法律、財務、公關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項目組,協助浙江美都展開一場徹底的「整形手術」,包括:優化股權結構,規范財務管理,轉變經營戰略,調整資產布局。其目的在於:不僅使浙江美都滿足收購重組一家上市公司的各項法律、法規要求,而且使其完成功能轉型,即由原先的產業經營型企業轉變為投資控股型企業,以便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平台。
在中企東方的指導下,浙江美都歷時4個月的內部重組收效顯著:主體經營性資產被歸並到了各子公司中;總公司更名為浙江美都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強化了戰略管理和投融資職能;各辦公室門前掛起了「企劃」、「研發」、「投資」、「稽核」等職能部門的牌子;為了與將來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嚴格「三分開」,浙江美都還作了一系列業務和人員的調整。經過諸多努力,一個股權結構清晰、投資層次分明、資產充實完整、運作規范有序的新美都出現了,並作好了進入資本市場的各項准備。
與此同時,搜尋並購目標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經過多輪篩選、論證、談判,中企東方將目標鎖定在了滬市上市公司寶華實業身上。
1999年上市的寶華實業一直是資本市場上各路「諸侯」覬覦的對象。然而,寶華實業的控股股東—北京天鴻集團公司(簡稱「天鴻集團」)是京城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要從它手中接走一家上市公司談何容易!
寶華實業其實早就在中企東方的視線范圍內,兩家公司的高層也早已有過接觸。經過長期的觀察,深入的了解,中企東方得出結論:天鴻集團轉讓寶華實業的控股權利大於弊,而且正當其時。理由是:在天鴻集團幾百億元資產的大「棋盤」中,寶華實業不過是顆小小的「棋子」,其主營業務和所處地域都與母公司相距甚遠,母子公司間的整合難度大。換句話說,天鴻集團如欲扶持寶華實業,只能向其注入房地產類的資產和資源,而這些房地產業務一旦成長起來,就會形成集團內部此消彼長的同業競爭,破壞天鴻集團在全國的整體產業布局。
事實上,自寶華實業上市以來,天鴻集團對它「輸血式」的扶持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巨額關聯交易的途徑來進行的。隨著國內證券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強,這種「拆東牆,補西牆」式的扶持,使天鴻集團捉襟見肘、倍感吃力。2001年初,天鴻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天鴻寶業亮相了,這家新上市企業集中了集團內諸多優勢資源,且與天鴻集團同處北京,都與房地產開發為主業,母子公司間管理、整合的難度都較低。相形之下,受海南經濟大環境的制約,寶華實業的經營狀況一直沒有起色,2001年甚至出現了首次虧損,從而喪失了在證券市場上再融資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天鴻集團多年來予以寶華實業的貢獻不僅沒有回報,反而需要更大的付出。
可見,寶華實業在天鴻集團體系內的存在價值已經大大降低了,天鴻集團同時扶持兩家上市公司將得不償失,採取汰弱留強的戰略是其明智的選擇。
從浙江美都的角度看,寶華實業卻是一隻異常難得的好「殼」:股本小,未來資產資本的擴張能力強;資產狀況簡單,主體資產海南寶華海景大酒店和北京大運村學生公寓經營順暢,基本上沒有不良資產;負債率低,今後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開展負債經營的空間大。這些條件對於浙江美都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然而僅有理想的並購目標並不能保證並購的成功,更關鍵的因素在於有一份科學合理而創意獨到的策劃方案。
在對並購雙方各自所處的戰略態勢作了深入分析後,中企東方認為,天鴻集團和浙江美都雖然同處房地產業,但地域懸殊,性質迥異,二者的優勢和劣勢恰好構成互補,如能以寶華實業作為協作平台,將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因而,寶華實業的重組方案就不應該是單純的國退民進、改換門庭,而是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浙江美都雖在資產規模上與天鴻集團不可同日而語,但民營企業鷹一般敏銳的市場目光、獵犬一樣機靈的市場嗅覺卻是天鴻集團等國企所欠缺的;另一方面,天鴻集團強大的政府背景和品牌融資優勢又是浙江美都等民企難以企及的,二者如能為了寶華實業的長遠發展攜起手來,將創造一個國有民營經濟有機融合、南北房地產業相呼應、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良性循環的典範。
基於以上分析判斷,中企東方代表浙江美都向天鴻集團提出了收購建議:浙江美都受讓寶華實業的控股權,同時天鴻集團保留第二大股東的地位,交易雙方以此為契機結成夥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在中企東方的撮合與安排下,天鴻集團與浙江美都的高層在西子湖畔會面了。讓天鴻集團的代表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浙江民企做事的方式和效率,還有長江三角洲房地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這里與寶華實業所處的海南經濟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關股權轉讓的談判在友好的氣氛中迅速推進,如果說這是一場善意的並購,毋寧說是一種新型的資本聯合。
很顯然,由中企東方提出的重組方案道出了雙方利害之所在,與天鴻集團新上任領導班子的總體思路不謀而合。
幾經磋商,天鴻集團不僅與浙江美都達成了股權轉讓意向,而且雙方一致同意讓重組後的上市公司遷址到杭州。2002年9月,天鴻集團與浙江美都正式簽定了《股權轉讓協議》,浙江美都受讓天鴻集團所持寶華實業28.23%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於是,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不足1億元的浙江美都一舉控股了總資產7.3億元、凈資產4.2億元的寶華實業,可謂「四兩撥千斤」。而且,由於寶華實業是天鴻寶業(股票代碼600376)的第二大股東,浙江美都又順帶間接參股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就這樣,浙江美都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資本「跳躍」。與此同時,天鴻集團保留了21.22%的股份,作為第二大股東,既能在將來分享戰略投資的長線收益,又卸掉了壓在「老大」身上沉甸甸的擔子。
自2002年底起,換了新「東家」的寶華實業開始了有條不紊的重組進程:通過清理與天鴻集團之間的關聯資產和債權債務,規范了過去「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關系;由於跳出了原有的集團利益框架,一批停滯多年的項目如海若雲庄得以重新啟動;盤活了固有資源後,公司經營重心向長江三角洲全面轉移,2003年初斥資1.8億元中標了浙江淳安千島湖和杭州市兩個地塊的開發項目。
如今,寶華實業已正式更名為浙江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辦公地點也遷入了杭州市中心的高檔寫字樓—中大廣場。過去在天鴻集團體系內,寶華實業僅是一條「大池塘里的小魚」,現在收歸浙江美都旗下,成了整個集團的主力軍,自然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進軍資本市場是浙江美都成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控股上市公司後不到半年時間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浙江美都的資產規模、社會影響、投融資能力都大大增強,不僅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屢屢中標,而且新近獲得了當地銀行給予的10億元貸款額度。目前,整個集團的總資產比起買「殼」前增長了200%,達到了近9億元的規模,浙江美都藉此完成了它的第二次資本「跳躍」。此時,當上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美都「掌門人」聞掌華坐在杭州中大廣場28層寬大的辦公室里,望著窗外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樓群,不禁躊躇滿志。
浙江美都的成長趨勢線是其財務顧問中企東方事先描繪好的。具體負責「浙江美都-寶華實業」項目策劃工作的中企東方總經理助理李佐高認為,並購本身是一項高風險的企業行為,如果沒有增量資源的進入,僅僅是單純的資本重新排序組合,則並購有可能成為一種「零和游戲」, 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而德隆的理念是,並購和產業整合都需要引進關鍵性的增量資源,才能使並購後的企業順利突破「瓶頸」。在「浙江美都——寶華實業」的並購案中,這種關鍵性的增量資源就是浙江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為了鼓勵上市公司的發展,地方政府在土地供應、信貸、稅收等方面予以了浙江美都諸多優惠政策,這是其實現資本「驚人一跳」的重要保障。
李佐高直言,德隆能以數十億資產撬動1200億規模的資產,最大的訣竅就是找到了一個新型的合作模式—姑且可以將之稱為資本市場頂級企業傢俱樂部。中企東方的操作可以說是套用了德隆的成功模式,而在此之前,德隆在整合新疆的水泥行業、讓屯河股份從水泥大王變身亞洲第一番茄醬生產商,就已經體現出這一傾向。
如果說那時的德隆更多地體現為「產業整合」的話,操作美都借殼寶華時的中企東方,就已經達到生產企業的「企業資源整合」。
目前浙江省上市公司資源嚴重供不應求,認識到了這一點,中企東方在為浙江美都作的策劃方案中,不僅考慮到了資本的位移(由海南轉移到浙江),資源的重置(民營與國有經濟的互補),而且重點設計了對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藉助政策扶持)。這一策劃方案沒有照搬德隆並購案例的現成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德隆理念的精髓。
資產和資本都是整合雙方提供,而德隆自己所做的,只不過是操盤手和中介人的作用,德隆在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幾年飛速膨脹,依賴的也正是自己四兩拔千斤的「整合能力」。德隆成立中企東方,正是想通過一系列的投行業務操作、並購、整合,向中信綜合金融控股集團模式轉變,漸漸使這一企業傢俱樂部真正成型,使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願意歸並到德隆這支旗下,做一些他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大事。
此前市場上許多風傳被德隆並購或操縱的當事人,之所以可以否認並購,或者否認大股東是德隆,正是德隆這一特殊的模式造成的。
中企東方成立之初,選擇了一個很不錯的起飛地點——經濟飛速發展的浙江。這里有生氣勃勃的民營經濟,有巨額滾動的民間游資,有親民務實的地方政府,有一大批迫切想上市而在證券市場的大門前望洋興嘆的優質企業,可以說,浙江是一塊開展投行業務的寶地。
德隆的野心,是通過中企東方將盡可能多的浙江民企送入資本市場,再通過德隆這個企業傢俱樂部,將這些企業和資源在資本層面上進行整合。
據統計,至目前為止,浙江民企進入上市輔導期的已達117家,在目前的「通道制」下,這一數字要想消化完,也要好幾年的時間。況且,浙江民企還普遍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絕大部分企業離規范化股份公司的運作相距甚遠,這嚴重製約了其直接上市的進程。
此外,產權結構單一、財務管理中計帳納稅的不規范、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等等因素都是阻礙浙江民企直接上市的軟肋。
針對浙江民企這種生存發展的現狀,中企東方為他們度身定做了一套完整的資本運營方案,即:在完成規范化改造的同時,藉助德隆嫻熟的並購技巧實現「借殼上市」,再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開展並購擴張和橫向整合,最終促使企業的核心業務上規模、上檔次、上台階。中企東方副總裁高江認為,許多浙江民企經過多年來一磚一瓦的積累,已到了突破瓶頸、厚積薄發的階段,而要實現這一突破,企業必須完成其成長方式的轉型,即由過去的內部積累轉到並購整合與外向擴張上來,而這正是德隆的強項。
浙江民企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敏銳的市場目光、務實的經營作風和良好的成本控制,如果再加上德隆的並購成長模式和資本市場資源,將會如虎添翼,收到跨越式發展的功效。2002年下半年完成的「浙江美都——寶華實業」並購案可以視為中企東方的小試牛刀之作。
❷ 首開股份的高級管理層
總經理 王少武
王少武先生,1961年月出生,大學學歷,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曾任北京市綜合投資公司副經理,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 楊文侃
楊文侃先生,1957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高級會計師。曾任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會計師兼財務部主任、北京世安住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北京城市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
副總經理 王明(已辭職)
王明先生,1955年1月出生,在職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助理工程師職稱。曾任北京天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2010年8月13日,公司現任副總經理王明先生因工作變動原因,現辭去所擔任的本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副總經理 潘剛升
潘剛升先生,1960年10月出生,在職大學學歷,中共黨員,助理工程師職稱,國際注冊商業房地產投資師。曾任北京天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副總經理 潘文
潘文先生,1963年4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望京新城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經理,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望京新城分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經濟合作事業部部總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副總經理 趙龍節
趙龍節先生,1970年9月出生,經濟學博士學位,高級經濟師。曾任北京天鴻集團公司
人力資源部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董事會秘書 王怡
王怡先生,1967年2月出生,工商管理碩士,房地產經濟師,英國特許會計師。曾任北京天鴻集團公司計劃財務部經理,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行業務部經理,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總工程師 胡瑞深
胡瑞深先生,196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曾任北京天鴻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總經濟師 王宏偉
王宏偉先生,1966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曾任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建築師,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❸ 首都企業傢俱樂部成員
中國興發集團公司 梁冶萍 總經理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 崔本中 總裁
中專科實業集團(控股)公司屬 張雲崗 董事長
中技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何國忠 董事長
首鋼總公司 羅冰生 董事長
德國周氏王朝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周松波 總裁
北京北辰實業集團公司 李岩嶺 董事長
北京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金德珍 董事長兼總經理
海岸實業集團公司 肖 江 董事長
達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閆俊傑 董事長
❹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是主要是做什麼業務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現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的國有企業,前身是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始建於1995年(乙亥年),公司注冊資本81965.6萬元,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北大街42號,主營企業管理、改造、發展的策劃與咨詢;企業資產託管、重組和管理;汽車(含小轎車)及配件、摩托車及備件、機械設備、鋼材、化工材料、儀器儀表的銷售(國家有專項專營規定的除外)。
1歷史沿革
1995年,經國家經貿委《關於同意成立華星物產集團的批復》(國經貿企〔1994〕767號)批准,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在國內貿易部以經營機電產品為主的中國機電設備總公司等7家部屬公司基礎上組建,1995年11月正式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登記。
1997年4月被批准列為 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
1997年,經 財政部《關於同意華星集團成員企業資產關系劃轉的批復》(財商字〔1996〕362號)批准,將中國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7家子公司國有權益17.95億元上劃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上劃的國家所有者權益改作國有法人所有者權益。
1998年,根據國家國內貿易部文件(內貿行二字〔1998〕第38號、第83號、第213號)及國家國內貿易局文件(內貿局發企改制〔1998〕第61號)批准,將中國物資再生利用公司、中國木材總公司、中國拆船總公司、中國化工輕工總公司、中國燃料總公司等12家部屬公司劃入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
經中央非金融類企業脫鉤工作組和國務院《中央黨政機關非金融類企業脫鉤工作小組文件》(國脫鉤組〔2000〕6號)批准,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於2000年4月上劃歸中央企業工委管理。
2000年9月,經國家國內貿易局《關於華星集團調整母公司的復函》(〔2000〕內貿局函企改字第241號)批准,將中國華星汽車貿易控股公司更名為中國華星集團公司,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注銷法人資格,其形成的資產、權益及尚未結清的債權債務並入中國華星集團公司,並以2000年10月31日為合並基準日。
201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 中國華星集團劃入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不再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
2管理團隊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 董事長、 總經理、黨委書記: 宋耀華。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楊殿中。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蘭紹穩。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兼中國華星氟化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佳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石予友。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兼中國華星氟化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剛。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兼中國華星氟化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臨時黨委書記、董事: 吳國程。
3成員企業
中國華星氟化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華星汽車貿易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3月改建後設在贛州,注冊資本35943.2萬元,主要負責贛州市氟化工精深加工基地項目,在全南縣和瑞金市建設氟化工生產基地,總投資將達30億元,其中,第一期將在3年內投資7億至10億元,第二、第三期將在5年內總投資20億至30億元,5年內預計形成產值超過百億元。在3至5年內要使集團公司在贛州的氟化工企業進入全國前三強,10年內要把贛州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同時還將在贛州建設全國氟化工檢測中心和研發中心,屆時贛州將成為氟化工原料生產、加工及各種應用產品的重要集散基地。
全南華星氟化學有限公 司是贛州市2004年引進、重點扶持的氟化工深加工企業,注冊資本5000萬元,目前,該公司有1.5萬噸/年無水氫氟酸生產線2條、在建5000噸電子級氫氟酸生產線1條,現總投資已近億元。
中國華星置地投資有限公司是中國華星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主營經營項目為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房地產、旅遊、酒店的項目投資、項目策劃等,並發展多種經營;截至目前,公司總資產達10億元人民幣。
中國數碼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華星集團公司的下屬高新技術企業,系多種通信業務組合經營的全方位數據設備運營商,在全國市場具有主導地位,主要業務包括為國有大型企業和商業銀行建立和運營設備中心,同時經營數據通訊、數據中心、互聯網寬頻運營、軟硬體外包等。中國數碼港廈門產業基地項目位於集美新城,將於2011年5月開工建設,建設內容為互聯網運營中心及數據機房,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建成投產後預計產值近30億元,利稅3億元人民幣,並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中國華星集團美國有限公司是中國華星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核准在美國依法設立,是中國 華星集團的海外窗口,主要從事企業並購重組、委託投資、資產管理、產權經紀、國際貿易等業務,目標是發展成為華星集團乃至所有中央企業的信息平台、國際資本運作平台和國際貿易平台。華星美國公司堅持「誠信、創新、求實、奉獻」的企業理念,通過與國際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大基金大財團開展 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中國投資基金,實現引進 國際資本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其他企業:
佳友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華星亞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華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北京華星利通投資有限公司、 北京西直門華星貿易大廈有限公司、華星集團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中國燃料有限公司、北京東曄 創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
首頁鏈接:http://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p7o-..&query=%E4%B8%AD%E5%9B%BD%E5%8D%8E%E6%98%9F%E9%9B%86%E5%9B%A2%E5%85%AC%E5%8F%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