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遠洋集團羅劍

遠洋集團羅劍

發布時間:2021-02-09 20:46:54

1. 急 請幫忙

哥倫布(約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義大利航海家。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在帕里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了中美洲宏都拉斯到達連灣2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發現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系。他誤認為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哥倫布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哥倫布

時代的影響

1451年哥倫布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在青年時代沒有受到過多少正規教育。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紡織匠,但哥倫布對航海和來往於地中海之上的商船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哥倫布25歲那年,也就是1476年,滿頭紅發,身材高大的他隨著一艘沉船的殘骸安全地游到了葡萄牙。以後的幾年,他就住在葡萄牙並且結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年輕的妻子不久就死了。本可以在葡萄牙近海的商船上繼續穩穩當當地做水手度日的哥倫布卻總是夢想得到財富和榮譽,憧憬著西邊的神秘的地方。

《馬可·波羅游記》一書是哥倫布少年時代就喜歡讀的,後來他不僅精讀了此書,並且還做了研究。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至今還保存在座落於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書上還保存著許多哥倫布的眉批。哥倫布喜歡讀這本書的緣故不僅是此書像《天方夜譚》一樣有趣,更是由於這本書合乎他的做為一個拜金狂的理想。他對書中描寫的地方非常仰羨,他仰羨中國和印度的珠寶金銀,但使他最欣羨不已的是其中對日本的描述。

沒有到達日本的馬可·波羅是根據傳聞寫了關於日本的幾章。根據他的記述,日本位於距中國海岸2400公里的海上,國內有取之不盡的黃金。但是,因為國王不允許輸出黃金,所以到那裡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在那個充滿黃金的日本國里,用黃金蓋成了國王的宮殿,在宮中用4厘米厚的金磚鋪起了道路以及房間的地板,甚至用金子做窗戶框。並且在那裡還到處都能採集到玫瑰色的珍珠,人們要把一顆珍珠放在土葬時死人的嘴裡。書中記敘了元帝國皇帝發動對日本的戰爭是由於聽信了傳聞所致。

哥倫布處心積慮地要闖出一條搶先到達東方的航路,夢想達到忽必烈沒有達到的目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說自己日夜祈求從上帝那裡得到產金的土地,在信中他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佔有黃金,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了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另外,哥倫布的好奇心也被他博覽群書和長期的航海實踐所搏動著。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自年輕的時候出海以來,至今還不曾離開海上的生活。這種職業,似乎使所有干這一行的人,都產生了一種想知道世界奧秘的心情。」

1476年,哥倫布加入了一隻法國的海盜船隊。在一次攻打義大利船隻的戰斗中,他所乘的船火下沉,他跳海逃生,在海中他遊了很長時間到達了葡萄牙。哥倫布認為他能大難不死並且到達了葡萄牙都是上帝對他做的安排。

在葡萄牙這一「探險者」的國度里,哥倫布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知道了怎樣使用羅盤、海圖和各種新航海儀器,獲得了怎樣利用太陽、星星的位置來確定船的位置的方法,並且隨船參加了多次的遠洋航行。有一次,他獲得了一個航行到冰島的機會,他到達冰島後又繼續航行了160公里,這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哥倫布後來西航的志向。但對他有更大感召力的可能是關於北歐海盜的故事。

北歐海盜原意是「居住在海灣的人」,由於北歐海盜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許多書上也譯作「維京人」。公元800~1500年間,由於人口增長很快再加上內部政治動亂,北歐地區一些善於航海的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往往結隊出海去尋求新的生路。他們在海上橫行一時,攔截來往商船,襲擊別國海岸進行掠奪,有的人也經商和探險。所謂「海盜時代」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稱呼。

公元900年左右挪威的維京人到達格陵蘭並且把居民點建在了西海岸,這是他們的許多探險活動的一次。公元1000年前後,由冰島人萊夫·艾列克遜帶領的一批人乘船從格陵蘭出海,到達了北美海岸。由於他們在那裡發現一種很像葡萄樣的藤科植物,就把這兒稱為「酒的土地」音譯就是「汶蘭」,現在的聖勞倫斯河的河口一帶可能就是那時「汶蘭」一帶。由於遭到當地土著人的襲擊使他們要在那裡建立居民點的打算沒能實現。

對於許多人只當故事聽的艾列克遜探險到汶蘭一事,哥倫布卻深信不疑。他堅信橫跨大西洋可以到達陸地,並且認為「汶蘭」就是東亞的某一國家。從一些傳聞中,哥倫布更堅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連續強西風的時候,海上有時飄 來一些屍體,這些屍體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對此,哥倫布認為那就是居住在大洋對面亞洲人的屍體。

除了哥倫布認為自己是上帝選定的神舟——載運基督者,要去完成一項發現「新天新地」的使命這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靈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古希臘學者波昔多尼指出的大地的球形說以及中世紀思想家培根關於地球概念的影響,這一切都促使他去冒險。

在1474年哥倫布從故鄉義大利寫給著名的天文學家、兼地理學家托斯康內利的信中,他就曾詢問過從海上到達印度的最短航線。這位學者指出:「通過大西洋到達黃金和香料的王國是一條比葡萄牙人所發現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徑。」隨信還給他寄來了一幅示意圖,並且對路程進行了推算。哥倫布根據《舊約》經外書中記載的:「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的六個部分乾涸。」對地球的大小做了比托斯康內利的估計小得多的判斷。哥倫布認為歐亞非三個大陸的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6/7,而海洋只有1/7。在把托勒密、馬可·波羅和達伊(1350~1420)的著作作了研究後,哥倫布得出結論:整個地球經度為360度,從西非往東到達廣闊的亞洲陸地佔280度 (按托勒密的設想,非洲南端和亞洲大陸相連),從西非向西到東亞岸邊的海洋占不到80度。

由於托勒密的《地理學》譯文中的「海里」阿拉伯的計量單位,而哥倫布未經換算成歐洲的「海里」就進行了計算,所以哥倫布又犯了錯誤。假使從迦納利群島出發朝正西航行,由於該地的經度比赤道經度距離短,這樣每個經度的距離將減至50海里 (合80公里)。這樣,由迦納利群島向正西航行6400公里,那麼中國、日本和印度就到了。

尋求支持

哥倫布經過以上推想,認為亨利王子和他的後繼者採取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計劃是不足取的。可是,由於哥倫布自己沒有亨利王子那樣的條件來實施自己的計劃,所以,他只有把希望寄託於裘安王子身上,當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是由裘安王子掌管的。但是,哥倫布出身低微,沒有求見王子的機會。哥倫布卻憑自己英俊瀟灑,在里斯本常到貴族女兒們住的修道院做禮拜,獲得了一位大家小姐的垂青,不久他們就結婚了。憑著這一婚姻才使哥倫布得以同王室接近。1478年,他向裘安王子兜售自己的計劃時,也許是害怕他的計劃被別人竊取而隱瞞了關鍵部分,加上他平時愛說大話無人信任和要價太高:除了一年用的糧食、三艘船、船員外,他要求封他為騎士,並且擔任新發現地方的總督和分得該地一切財富的1/10,所以沒人相信。

1482年,裘安王子當上國王後曾召開學者評價會來審查哥倫布的計劃,最後還是被否決了。3年後,哥倫布的妻子死去,他就帶著獨生子離開葡萄牙來到了建立不久的西班牙王國。由於害怕哥倫布的計劃被別國採納搶先到達印度,裘安二世曾下令召回哥倫布,但遭到拒絕。

哥倫布到西班牙後就開始活動,想從西班牙國王菲迪南德和皇後伊麗貝拉那裡得到支持,1486年5月,國王和皇後終於召見了他。由於他的忠厚、自信及豐富的地理知識,哥倫布給國王和皇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班牙很想在開辟東印度群島航路的競爭中擊敗葡萄牙,所以對哥倫布的計劃很支持,並責成一個由海員和學者組成的委員會進行研究。遺憾的是委員會辦事拖拉,到1488年還未做出任何決定,等得不耐煩的哥倫布又回到了里斯本,試圖從國王約翰那裡得到支持。可是,當時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門·迪亞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後勝利歸來。這樣國王約翰認為,東行到達亞洲的航路已通,於是對哥倫布的計劃就失去了興趣。

盡管哥倫布又向英國和法國國王提出了建議,但都失敗了。毫無辦法的他,只好等待西班牙的那個委員會的決定了。1490年,哥倫布的計劃不切實際的斷言終於被西班牙皇家顧問們宣布,但皇後仍然對此抱有信心。1491年一年新任命的委員會終於通過了哥倫布的東印度群島探險計劃。

多年的冷遇非但沒使他妄自菲薄,相反竟使他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他提出在試航成功後任命他為海洋將軍和新領地的總督,親且要把將來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歸他所有。

這一要求遭到國王和皇後的斷然拒絕。幸虧一個替皇後管理個人財務的寵臣向皇後說明這次探險的代價比獲得的利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1492年,同意哥倫布所提各項條件的正式文件終於簽定了。經過8年的挫折,哥倫布的計劃終於被採納了。

成功的首航

8月初,出海的一切已准備就緒。一支將在大洋上航行的最赫赫有名的船隊停泊在西班牙西南的一個小海港帕洛斯港中。它包括哥倫布的旗艦聖瑪麗亞號和兩艘輕快帆船平塔號和尼娜號。三艘船大小各不相同,在船上裝有大炮,與當地土著居民做交易的物品以及6個月糧食和其他食品。旗艦「聖瑪利亞號」,重130噸,長約35米,甲板長18米,有3根桅桿,並備有角帆,由哥倫布任船長。第二艘是平塔號,船長是馬丁·賓森,重90噸,速度快,船體長度只有旗艦長度的一半。第三艘尼娜號,重約60噸左右,船長是馬丁的兄弟維森特·賓森。賓森兄弟也是做為投資者參加這次探險的,是否成功也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緊相關聯。

最困難的工作是召募水手,隊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哥倫布的朋友,傭人,也有好奇的官員們。相當一部分是以這次航行為條件特赦的犯人。這樣湊成了88人,其中包括一名懂阿拉伯語的語言學家。這是因為在那時人們認為所有語言的母語是阿拉伯語,所以這位語言學家是打算在會見中國大汗時充當翻譯的。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船隊起錨出海了。那時沒有一點風,船帆無力地懸垂著,船隊緩緩地趁著落潮沿著廷托河駛出。

8月12日,船隊駛到了位於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島。補充了木柴和供應品之後,9月6日,船隊離開加那利群島,由於所有的船員情緒都很好,所以沒有一個逃亡的。船隊乘著加那利群島附近常起的東北風朝正西方航行,根據哥倫布幾年前在這一帶航海的經驗,這種東北風是越洋駛向日本國最好的風向。

船隊順著偏東風日夜不停地航行著,有時一晝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里。可是日復一日,總是那空無一物的海面展現在人們面前。船員們過著單調的海上生活。從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鍾報告一次根據沙漏得到的時間。船員每隔4小 時換一次班,由於在15世紀後期的小船上,只有船長和一兩名高級官員才有享受舒適的船艙和卧鋪的權力,所以不當班的船員只有懶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閑聊,或縮在陰涼處好好地睡上一覺。

遠航開始的日子裡,哥倫布過得非常愉快,空氣清新的早晨,煦暖的午後和寧靜的大海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喜悅。唯一使他焦慮不安的是海員們焦慮的心情。哥倫布在開始的時候就准備了兩本航海日誌。一本記錄他估計的每天駛過的實際距離,是秘密的;另一本記載的航程比實際航程小得多,是公開的,這樣是為了在航期拖長時,使船員們不致感到驚恐而失去信心。但是由於哥倫布總是把航速估計過高,所以他這本假日誌倒更接近於實際的情況。

雖然,兩個星期後,由於風向改變,航隊開始逆風而行,可這卻使哥倫布感到寬慰。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正需要這逆風,因為船員們很擔心這一帶海上以後永遠不會有適當的風向來送他們返回西班牙。」

不久,他們發現一簇簇碧綠的海草飄浮在海面上,這時他們已經航行到了大西洋中部由大量漂浮的馬尾藻覆蓋的馬尾藻海。當他們順利通過之後,他們才意識到起初擔心船會觸上暗礁或被四周的海草纏住是沒有必要的。後來,一個海員找到了一隻附在海草上的海蟹,哥倫布認為這跡象表明陸地即將臨近了,因為在他看來,蟹是不可能在離陸地80里以外被發現的。其實,這只是一種在馬尾藻海里到處繁生的小蟹。

9月25日傍晚,平塔號的船隻高喊在前面到了陸地,另外船上的船員也跟著爬上了桅桿,一個海島在海天相接之處隱約可見。哥倫布激動不已,跪在地上感謝上帝,並且命令全體船員唱起了對上帝的頌歌。可是他們發現的海島在第二天卻無影無蹤了。這種事在過去和以後都發生過,他們是把低垂著的雷雨雲誤認為是陸地了。

10月份,船隊已與世隔絕地在大洋上漂泊了3個星期了,可是陸地的影子還是看不見。滿面胡茬,衣服也由於汗浸海水淋而成板塊的海員開始公開抱怨,他們說這次遠航是一種愚蠢的航行,有幾個海員要把哥倫布扔到大海里後再返航回去。

可是毫不動搖的哥倫布還是要繼續一直向西航行。10月7日,他們看到一種肯定不是海鳥的小鳥越過頭頂向西南方飛去。這時正值大批候鳥從北美飛向加勒比海島群和南美過冬的轉徙高潮。因此哥倫布就率領整個船隊朝西偏西南方航進,這是以候鳥為航標的。

10月11日,海浪送來了一根有樹葉的枝條,一根開滿花朵的樹枝和一塊好像人工砍鑿過的木頭……這些跡象表明陸地已臨近了。哥倫布在日落時帶著船員唱起了祝福歌。他提醒大家,國王曾許諾以巨額年金做報酬給第一個發現陸地的人,並且哥倫布還以一件絲綢緊身上衣為獎勵。晚上,船上點起了明火,把燈籠懸掛在船尾,這樣可以保證各船互相不失散。晚上7點,船員開始值第一個夜班。

在海浪洶涌的夜間,船隊顛簸在月光閃爍下的浪頭上。各船船長都凝神搜索著西邊遠處的洋面上,或在甲板上緊張地來回踱著。10點鍾,哥倫布終於發現了遠處的一點微弱的火光。好像有人拿著一隻蠟燭舉起後又放下,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永遠消失了。據後人分析,哥倫布看到的火光可能是印第安人在一個海島的東海岸燃起的野火,以用來驅趕室內的蚊蚋。

使大家空歡喜一場的誤報過去了,大家又都恢復了平靜,在靜謐的星光下,船隊繼續向前航行。第二天上午兩點鍾,平塔號的一個船員又高呼道:

「陸地!陸地!」這次他們的確發現了陸地,那些在月光中閃顯出灰白色調的砂石構成了崖岸。這只是在佛羅里達外緣成弧形展開的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海島,卻不是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

這時哥倫布已不是一個探險家,而是一個新大陸的發現者,這可以說是哥倫布一生中最偉大的日子。一條項鏈似的珊瑚礁和光閃閃的沙灘環繞著的一個微微起伏的海島聳立在前方6英里處。這個被哥倫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的島上到處生長著綠油油的熱帶森林。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的意思是「神聖的救主」,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長13英里,寬5英里的小海島。

哥倫布從船上看到有幾個裸體的人從樹林中出來,於是他把各船船長召集起來,「總督」哥倫布把石榴紅的服裝穿上,綠色的代表國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也分別由另外兩名船長扛著,舉行儀式,然後在剛剛豎立的木桿上升起了那兩面旗子。哥倫布宣布這里已成為西班牙的國土。隨後他率眾踏上大地,匍伏在地上,以感謝上帝給他們帶來的好運。紅棕色皮膚的居民,看著這群白皮肢不速之客的「表演」感到十分好奇和困惑。

不久,居民們好奇地開始圍觀哥倫布,他們全是裸體,體態十分健美,自以為是到了東印度群島的哥倫布,把這些土著居民稱做印第安人。這樣,從那時起所有的美洲土著也都被這樣稱呼了。實際上,他們當時見到的這些人是散居於南美北岸諸海島上的阿拉瓦克人。

哥倫布同這些土著居民做了交易,以銅鈴、紅帽子、玻璃珠之類的小物品換得了黃金製成的小飾物、棉紗和鸚鵡等等。這項貿易是絕對不平等的交換,一枚普通的西班牙錢幣就可以換25磅棉紗。後來哥倫布描寫這些居民時說道:「我所見到的所有的人都很年輕……,他們沒攜帶也不懂得鐵的武器可以傷人,當我把劍拿給他們看時,他們抓住了劍刃,因無知而傷了手指。他們沒有任何鐵器……」

船員們在聖薩爾瓦多停留了兩天,也用一些廉價的裝飾品從印第安人那裡換來了食物、淡水。

那位帶來的阿拉伯語言學家在這里是毫無用武之地的。哥倫布他們只是依靠手勢和符號從阿拉瓦克人那裡得知,南邊有一個擁有大量黃金的國王,且在南邊和西邊還有許多這樣的海島。

這個消息是振奮人心的。在當時那帶有很多想像成份的地圖上,確實有許多海島散綴在亞洲東部的海上,包括那個所謂的日本國。根據《馬可·波羅游記》的記載,那裡黃金豐富到這樣的程度,連宮殿的屋頂和地板都是用黃金製成的。於是哥倫布下定決心要向西南方尋找這塊寶地。抓了6個阿拉瓦克人當翻譯和向導之後,船隊又朝西南方行進了約兩個多星期。在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海島,並且在這一帶首次嘗到了白薯、玉米和木薯,令他們贊賞不已的還有印第安人奇特的睡鋪——網路狀吊床。這以後不久,歐洲的海員就採用了這種吊床。

然而,尋遍了巴哈馬群島,他們也沒有找到很多黃金,因而根據印第安人的傳聞他們又繼續向南方去尋找一個更大的叫古巴的海島。這里向東風景十分秀美,到處可見巍峨的青山,因而,哥倫布說古巴是他聽見到的最美麗的海島。可是,在那裡,他們同樣沒有找到什麼商船和黃金屋頂的宮殿,他們所見的只是一些獨木舟和一些由圓形小屋組成的村落。

哥倫布拿著一塊黃金指給當地土著人看時,他們指了指內陸的一個地方說:「古巴納坎。」「古巴納坎?」「……坎?」「……可汗?」就是它,哥倫布認為他們一定是說:「中國的大汗」。因此他認為自己現在到了中國,而不是什麼日本國。

一個外交使團很快被哥倫布派出了,攜帶著菲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的公函去見大汗。顯然在這里不可能見到中國的大汗也不可能找到什麼黃金的寶藏,可是卻發現了當地居民的一個奇特的習慣——就是把一種稱做托巴科斯的葉子捲起來塞進鼻孔,吸入點燃時冒出的煙。他們沒有料到這野草有一天會變得像黃金似的貴重,這就是煙草。

沿古巴北岸航行了5個星期,船隊仍舊沒有找到黃金。由於聽信了阿拉瓦克人的意見,有一天,平塔號船長自做主張起錨向東航行,去一個叫巴比克的海島上尋找黃金,自此一去6個星期不見歸來。

12月5日,哥倫布只率領著尼娜號和聖瑪麗號到達了古巴的最東端,在繼續東行中,又一個人口眾多,風景優美的海岸出現了。全體人員都認為這是一個和西班牙同樣美麗的海島,西班牙島就這樣被哥倫布命名為這個海島的名稱,這就是現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屬於海地和多明尼加。

又過了兩個星期,哥倫布他們勘查了伊斯帕尼奧拉島北部海岸的大約1/3的地方,並且繪制了一幅相當准確的這一帶的地圖。有時他們去參觀阿瓦克人的大部落並一同去尋找黃金。他們發現越是向東走,就越有找到黃金的苗頭。

12月20日,船隊在四周環山的阿庫爾灣下錨。友好的當地居民將一些黃金飾物獻給了他們。一件嵌金的精綉棉布做為禮物送給了哥倫布,這是在東邊幾英里外的一個部落酋長特意送來的,因此哥倫布決定馬上回訪。途中,聖瑪麗號不幸觸礁。哥倫布從這位酋長那裡得知在內地有一個黃金十分豐富的叫錫瓦奧的地方。錫瓦奧又被哥倫布誤解為可能是日本國的誤讀,因此他更認為無盡的寶藏已終於在這個西班牙島上被發現了,也更相信西班牙島就是位於中國東邊海上的日本國。他們在岸上修了一個寨堡,木料來自於聖瑪麗亞號船的殘骸,命名為納維達德,西班牙語的意思就是「聖誕節」。作為在這新大陸上的第一次殖民活動,哥倫布留下40人開采伊斯帕尼奧拉的金礦。隨後,他們帶著從島上弄到的各種特產,大量的黃金以及那6個印第安人作為這次發現的證物,於1493年1月4日起錨開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長航程。

兩天後,哥倫布的尼娜號又和正貼岸向西航行的平塔號重新會合。兩只探險船無畏地駛向茫茫大西洋。兩星期後,伊斯帕尼奧拉的群山就再也看不到了。歸航的旅途也是驚驗萬狀的,同樣經歷了驚濤駭浪和狂猛的風暴,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兩艘船又被巨大的風浪所沖散。3月4日,歷盡坎坷的尼娜號終於到達了里斯本,3月15日,船又駛進了出發時的帕洛斯港。平塔號在幾個小時後也進了港口。經過7個月零12天,這些疲倦的探險者終於又回來了。

哥倫布一生中最愉悅的日子要算他回來後的幾個月,4月中旬他被召進宮,並且得到了將軍的封號,隆重的招待也大出哥倫布意料之外。哥倫布也因此成了風雲一時的英雄。

二次遠征

急於想佔有所發現的土地和財富的國王和皇後命令哥倫布馬上返航回伊斯帕尼奧拉。一支包括17艘船和1200船員的巨大船隊,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就組建完成了。這次殖民遠征在當地歐洲派出去的遠征中要算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哥倫布把自己的弟弟迪戈也帶上做他的助手。本次遠征的目的是要哥倫布在那裡建一個永久殖民地,使當地土著人歸順,還要搞明白古巴是否真的是亞洲的一部分。

這次遠航出發時與首次時不同,船隊是在喇叭伴奏下,堂皇地從良港加的斯出發的。而第一次是從沿河的一個小鎮出發的。其時正是1493年9月25日。為了找到印第安人提示的位於伊斯帕尼奧拉東南方的一些大島,船隊從加那利群島出發以後,航向定得比上次更靠南了一些。11月3日,正是禮拜天,禮拜天在西班牙語就是迪斯多米尼 (意為主日),由於在當天他們發現了一個風景秀美的海島,哥倫布就把多米尼加作為這個海島的名字。這個標志哥倫布在加勒比海巡航開端的海島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的中部。

在一個以哥倫布的旗艦命名的叫馬里加朗特島的海島上稍事停留以後,船隊又繼續向北駛進,不久就靠岸在草木茂盛的火山島瓜德羅普。在這里,船員們發現當地的加勒布人有吃人的習性,美味的菠蘿他們也是在這里首次嘗到的。

在繼續向北的航行中,船隊又經過了一系列海島——聖基茨、雷東達、安提瓜、蒙特塞拉特、尼維斯,這些海島的許多名字都是哥倫布起的。11月13日,船隊停在聖克羅伊島,14日,第一次武裝沖突在他們與加勒布人之間發生了。船隊通過長長的維爾京群島,沿著波多黎各南岸行

2.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華陽鎮(華陽三中)羅劍 男 教過 政治 語文

這樣的老師不該有教育資質,去教育局搞死他

3. 成立八十旬周年白馬集團在中國有幾個

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

張愛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侵略中華民族的歷史。
由三野組建海軍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戰爭已進入決勝階段,中央政治局及時作出了「爭取在一二年內組成一支能夠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的決定。3月下旬,我參加了總前委在蚌埠市孫家圩鎮召開的渡江作戰會議,會後,陳毅同志和我促膝長談,向我傳達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為了解放全中國,防止帝國主義的侵略,並為迎接解放台灣任務作好准備,決定由三野組建海軍,委任我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聽了陳毅同志的傳達,我感到非常興奮,又感壓力很大。要我來組建海軍,我毫無思想准備,海軍是技術性很強、陸海空軍諸兵種特點俱備的現代化軍種,白手起家,難度將是很大的。當時我向陳老總說:「搞海軍,我自己連游泳都勉強,難以勝任。」陳毅同志強調,這是歷史逼著我們去乾的,而且非干好不可,要你去干,是黨中央對你的信任,你是合適的人選。
渡江戰役前夕,我來到了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的駐地江蘇泰州白馬廟,會見了粟裕同志,研究組建海軍的准備工作。4月23日,渡江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的老巢南京解放。軍委急電:三野立即組建海軍,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三野前委當即決定:首先抽調教導師師部率一個團、野司偵察營及蘇北海防縱隊編入海軍。我帶領著28軍84師參謀長李進、軍工部采購科科長張渭清、野司作戰參謀黃勝天、管理員溫禮芝等13名同志,著手組建工作。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支新的軍種——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了。
接管國民黨海軍機構
在我軍解放南京的同時,林遵將軍率領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共9艘軍艦、17條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在第二艦隊起義的前兩天,4月21日,國民黨陸軍江陰要塞起義成功。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帶領數十名同志於4月23日當晚從靖江八圩港渡江,到達江陰。在江陰等候我的有三野教導師師長馮文華,政委汪大漠及參謀長孫公飛同志,陸續到達的還有海防團團長張元培、野司偵察營副教導員范豫康等同志,他們向我介紹了各自部隊的實力和幹部情況。4月26日,召開組建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司、政、後三個辦公機構,由馮文華同志任司令部辦公廳主任,孫克驥、汪大漠同志任政治部辦公廳正副主任,張元培同志任後勤部辦公廳主任,形成了一個籌建性的領導機關。同時,還成立了中共華東海軍臨時委員會,由我擔任黨委書記。
4月28日,800多名新的人民海軍官兵在江陰要塞司令部禮堂集會,宣布華東海軍領導機關建立和任命名單,宣布了組建人民海軍的11項工作步驟,大會群情振奮。接著,海軍機關進駐蘇州,組織接收工作組到鎮江、南京各地接收國民黨第二艦隊及在鎮江起義的炮艇大隊和各地國民黨的海軍機構。
上海解放,我和海軍機關的同志進駐上海,並由我兼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軍接管部部長,展開了全面的接管工作。到6月中旬,我們接管了以上海為中心,西到江陰、鎮江、南京、蕪湖、湖口、九江,北至連雲港、青島,南到福州、廣州等,包括江南造船廠、青島造船廠在內共30多個國民黨海軍陸上機構和設施,接收的艦艇包括一些已經廢舊的船隻在內,計有艦船25艘,小艇45艘。
在南京接管時,我將接管國民黨海軍情況,向劉伯承同志作了匯報,並請劉帥接見林遵及國民黨海軍辦公廳主任金聲少將等人。劉帥在接見談話中,要求林遵等人協同我們一起組織人民海軍,後遂任命林遵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
我們回到上海後不久,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袁也烈、第三十四軍政治委員趙啟民、第二十一軍政治委員康志強,也先後調來海軍工作,當時面臨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中共華東軍區前線委員會決定,將陸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五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調歸海軍。三十軍軍長饒子健、政委謝立全、副軍長饒守坤、政治部主任劉中華,三十五軍軍長胡大榮、政委張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等領導同志率領11600餘幹部戰士,於1950年2月相繼到達。此時,我們正式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除任命林遵為副司令外,袁也烈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趙啟民任副政委,康志強任政治部主任,陳玉生任後勤部司令,至此,我華東軍區海軍已擁有近兩萬人,領導機關齊全,形成正規編制的作戰部隊了。海軍的司政機關設於上海水電路522號原日本侵華裝甲兵部隊的營房舊址內。
海軍初建時期,人員主要是兩個部分。大部分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選調來的指戰員。這些飽經革命戰爭鍛煉的指戰員,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具有艱苦奮斗、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是人民海軍建設的政治骨乾和組織基礎,但是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不懂海軍的知識和技術。他們來到建設人民海軍的新崗位上,都面臨著刻苦學習,迅速掌握海軍知識和技術的嚴峻考驗,否則,就將是一個不能行走的跛子。再一部分,就是原國民黨的海軍人員,「第二艦隊」起義的2000餘名官兵中,除少將司令林遵外,對起義作出重要貢獻的如參謀歐陽晉、戴熙愉,輪機長闞曉鍾以及艦長吳建安,邵侖、張家寶、易元方、郭秉衡、李寶英、陳務篤、宋繼宏、韓廷楓,第一機動炮艇隊隊長張汝標等等,都來到人民海軍的行列中,起著重要的技術骨幹作用。但是,建設海軍,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廣招技術人員。經華東局黨委和陳老總同意,1949年6月,用我的名義在《大公報》上發表通告:「為創建人民海軍,羅致海軍人才,業已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一切曾在國民黨海軍中工作,而今後決心獻身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志願為人民海軍服務者,均可前往該處報到登記,以備量才錄用。」上海辦事處設在重慶南路182號,接著又派人到青島、福州、廣州、廈門等地建立了登記辦事處,在報刊上公布了登記手續和辦法,並強調指出:「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航海、輪機、製造、槍炮、通訊、測量、軍需、醫務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登記。」此舉效用甚大,短短幾個月中,報名登記的已達1100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海軍元老,像曾以鼎中將、周應聰少將、曾國晟、羅柳溪、馬瑞希、呂美華、楊滄活、江偉衡和金聲同志介紹的國民黨海軍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徐時輔等原海軍人員。為了原海軍人員的來到,我們曾多次召開歡迎會。我在歡迎會上說:「這樣的歡迎會今後我們還要繼續不斷地開下去,一直開到台灣去!」第二艦隊和其他陸續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投身到人民海軍來的達4000餘人,形成了一支相當可觀的技術隊伍。但是,這支力量,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還缺少了解,對我軍的宗旨、建軍原則、工作作風等等在認識和立場方面都有較大差距,如果不對這些人員進行認真的團結教育和改造的工作,他們也同樣是個跛子。
如何把兩個跛子變成為團結一致、共同戰斗的健康的人民海軍戰士,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首先遇到的是對這些起義、投誠、登記來的同志的稱謂問題,如果對這些同志仍舊用國民黨或舊海軍人員來表達,很容易在思想上造成距離,感情上產生隔閡。從我和這些同志接觸交談中可以看到,他們絕大多數都有愛國報國熱情,轉入人民海軍建設,使他們走上了一個酬壯志、施本領的廣闊舞台,因此我們決定,對他們一律稱之為原海軍同志。這樣有利於調動這批同志的積極性,有利於全體同志團結一致,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戰斗。從而,我們確立了一條基本的建軍原則,這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這條原則,得到中共中央華東局的批准,也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贊同和肯定。
人民海軍不斷發展壯大
海軍沒有艦艇及武器裝備等於陸軍沒有雙腿和武器彈葯。抓艦艇和武器裝備建設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大事。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是巨大的。首先是國民黨軍隊潰逃時的破壞。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揚言,留給共軍的只能是「一堆廢鐵」。渡江戰役後,我們雖然從國民黨第二艦隊等起義及投誠者的手中,接收了25艘船,45艘小艇,並從上海等地接收了10艘艦船。但國民黨利用空中優勢,對起義投誠的艦艇及各造船廠狂轟亂炸進行了大肆破壞。
當時雖然國民黨空軍轟炸對我們威脅頗大,但我們在長江中下游千里江面,可以到處游弋,機動規避。加上有地面炮火的掩護,多數起義和接收軍艦還是被保存下來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先後從上海招商局、公用局、海運局等單位征調了一批艦船和數十艘拖船漁船,還從香港、廣州等處購買了一批船隻。
然而,光有這些還是不能形成海上戰鬥力量。國民黨海軍的艦艇,本來就是陳舊的,有些是已經廢棄的,破爛不堪;征調和購置的船隻,既無武器及其它裝備,船體本身也不能適應海戰要求。當時,為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配合陸軍擔負起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的任務,並准備擔負起輸送、掩護陸軍渡海登陸、解放台灣的任務,我們必須分秒必爭,突擊進行艦船的修理和改裝,組織一個艦艇調查修裝委員會,委派原海軍同志曾國晟為主任,負責搶修和改裝工作。
曾國晟,原國民黨海軍少將機械署長,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專業,後又去英國皇家海軍學習造船,是造船專家,經原海軍同志金聲介紹,來到人民海軍。他剛到上海,我即登門拜望,向他介紹了艦船破損毀壞的情況,他表示盡心盡責,赤誠以待,第二天便上任工作。
我和曾國晟交談中,向他請教軍艦與商船異同之處,從中學到不少軍艦與商船的構造、性能等基本知識,頗有啟示,我當即稱他為我的造船老師,遂決定由曾國晟入主修裝委員會。我們當時是兩大工作,一是修復,二是改裝,按曾國晟提出的方案,將商船的艙隔縮小,便於在作戰中負傷堵漏,再裝上火炮。我們當時沒有艦用火炮,便從陸軍調來榴彈炮、高炮、高射機槍等799門,對55艘商船進行改裝。但是修復也好,改裝也好,首先要有造船廠。黃浦江岸有江南造船所、浦東造船廠等8個修造船廠、點,均在國民黨軍隊撤逃時遭受嚴重破壞,上海解放後,又屢遭敵機轟炸。
我偕同後勤部司令員陳玉生及曾國晟同志首次來到江南造船所。從調查研究入手,廣泛發動群眾,提出了「修舊利廢,因陋就簡,積小為大」的修造方針。經過深入動員,這所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老廠,魔術似地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特別是曾國晟等原海軍專家的真知灼見,及時解決了如陸炮裝艦等許多技術難題,確保了裝修進度。到1949年10月底,經3個半月奮戰,如期完成16艘炮艦、護衛艦的改裝和搶修,並立即投入第二批艦船的打撈、改裝和搶修的戰斗,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艦艇修理史上的奇跡。
7月23日,我們在江南造船所開了發獎大會,各修造船廠點都派代表參加。華東局、上海市的領導陳毅、曾山、黃敬等到會,工人師傅沈昌煥、王榮殯、郝立清等一批先進職工受到大會獎勵。陳毅同志作了豪爽有力地講話,使全體職工精神大為振奮。
1949年11月8日,第一批中國人民海軍艦員培訓結業,2000多名學員被編配上7艘護衛艦、9艘炮艦,編成第一、第二兩個大隊。人民海軍第一支戰斗艦艇部隊勝利誕生了。
在紀念人民海軍誕生一周年的大會上,我們將這批修復和改裝好的艦艇列入戰斗序列,分編成三個艦隊,並舉行命名典禮。第六艦隊由7艘護衛艦組成,以南昌、廣州等大城市命名,任命饒子健為司令員兼政委,劉中華為副政委;第七艦隊由7艘炮艦組成,以延安、瑞金等老根據地城市命名,任命饒守坤為司令員、張雄為政委;第五艦隊包括登陸艦、江防艦、坦克登陸艇、江防炮艇等共16艘,分別以井岡山、黃河及古田、陳集等名山大川及根據地集鎮命名,另有一艘掃雷艦命名為「秋風」,任命謝立全為艦隊政委,張元培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從此,人民海軍建設走上了不斷發展壯大之路。

「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強大的祖國」

「寥廓海天,東流水,浪花飛雪。點兵場,驚濤拍岸,戰船橫列。炮指蒼穹天外域,箭瞄碧海疆邊月。放眼量,百舸弄潮頭,真豪傑……」

通過電視觀看海上閱兵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羅援少將揮筆而就一闕《滿江紅》。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軍隊的強弱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羅援說,「我國的戰略機遇期不僅僅是經濟建設的機遇期,也是國防建設的機遇期。強國必須強軍,僅僅強調富國,是永遠成不了強國的。」

當世界各國軍艦齊聚青島共賀中國海軍生日,當戰艦飛機把人民海軍的英姿留在海天之間,「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強大的祖國」這個從漫長的歷史中得來的道理,再次在全體中國人心中引起強烈共鳴。

一部中國海防史,就是中華民族百年興衰史。在歷盡滄桑的百年裡,我們曾經有國無防、有海無疆。

從19世紀中葉到新中國成立,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海上入侵多達80多次。幾乎所有的島嶼都遭到過列強的踐踏,幾乎所有的港灣都懸掛過侵略者的強盜旗。就在距離這次閱兵點不遠的黃海海域,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加速了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進程。從上個世紀初到抗日戰爭,青島先後被德國、日本佔領。面對侵略者的炮火,沒有抵抗之力的中國海軍不得不將軍艦自沉於航道……

中共青島市委副書記王文華說:「在一座對當年列強海上入侵有著切膚之痛的城市裡,我們更能深切地認識到建立強大的海軍、建設強大海防的重要。」

一位署名為「1263031」的網友在新華網留言說:「這次大型閱兵活動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海軍已經強大起來了,中國的領海神聖不可侵犯!」

為中國海軍驕傲,為中國自豪。在青島市民揮動的國旗上,在觀艦人群的淚花里,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留言中,這樣的自豪感如春風吹拂著4月的中國大地。

「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

高層研討、專業交流、艦艇開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國海軍活動為世界各國海軍搭建了相聚和交流的平台,也為外國軍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海軍提供了一個窗口。

「中國海軍的透明度和現代化程度一樣令人驚訝!」在參觀完中國艦艇後,巴西海軍司令穆拉·內托上將說,「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海軍。」

人民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和敞開大門迎接客人的氣度,同樣感染了廣大普通民眾。

「開放才能進步,落後必然挨打。中國海軍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國際地位,是海軍隨著國家改革開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結果。」一位網友的留言,道出了人們的心聲。

中國是一個陸上大國,也是濱海大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中前期,我國的海洋文明在世界范圍內一直領先地位,漁業、煮鹽業、航海業、造船業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逐步開辟遠洋航線。

三國時的衛溫曾率船隊到達菲律賓,唐朝鑒真東渡日本,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和交流,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發展了我國的海洋文明。

然而,從明末清初起,封建統治者推行的「禁海」政策,讓中國陷入了閉關鎖國的封閉境地。無知與愚昧不僅導致中國錯過了輝煌的世界大航海時代,更讓我們這個有著千年文明的古國和大國在面對入侵者時不堪一擊。

人民海軍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屢遭帝國主義海上侵略的歷史,也告別了中國海軍關起門來搞建設的歷史。

據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介紹,作為和平的使者,人民海軍先後派出33支艦艇編隊共40多艘軍艦,出訪了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上海、青島、廣州、湛江等軍港相繼開放,接待了30多個國家100多艘軍艦來訪;中外海軍還先後進行了37次聯合軍事演習和演練。

「這次閱兵的外艦和外國海軍官兵,很多都是我們已經熟悉的老朋友了。」受閱艦「廣州」號艦長李平說。

曾經多次出訪並參加中外海上聯合演習的李平認為,多國海軍活動進一步開闊了官兵視野,鍛煉了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我深深感到,與發達國家海軍相比,我們的差距正在縮小。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夠實現目標,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李平說。

「戰艦留下自主創新的中國印記」

海上閱兵舉行的過程中,互聯網上眾多論壇和博客貼出了「中國加油」的醒目標語——從核潛艇到新型驅逐艦,從「飛豹」戰機到救護直升機,參加這次閱兵的中方裝備全部為我國自主研製。

這馳騁於碧海藍天上的現代化鋼鐵方陣,讓78歲的陸其明感慨萬千。

60年前,當陸其明加入剛剛成立的人民海軍時,海軍裝備情況可以用6個字概括:少、小、老、舊、雜、破。

「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時,我們有了134艘軍艦。這些艦艇性能落後、陳舊不堪、大小不一、型號各異,出自一二十個國家建造。134艘艦艇的排水量加在一起,也只有4萬多噸。」陸其明回憶說。

今天,人民海軍已成長為由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岸防部隊五大兵種組成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裝備從仿製到自研,已經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裝備為主體、第三代裝備為骨乾的武器裝備體系。

關鍵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從太空到海上,無不如此。

「精良的裝備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裝備技術水平的高低反映著海軍建設發展的質量。」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說,中國海軍必須加快推進重點武器裝備建設步伐,研製大型水面戰斗艦艇、水下自持力和隱身性能好的新型潛艇、超音速巡航作戰飛機、精確化突防能力強的遠射程導彈、大深度高速智能魚雷、通用性兼容性好的電子戰裝備等新一代武器裝備。

「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廣大科研人員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海軍某試驗基地高級工程師衛愛萍說,「我們將以更加高漲的熱情投入這項事業,使新一代裝備質量、性能邁上一個新台階。」

「中國理念正在成為世界共識」

「『和諧』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各國領導人都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加強合作、維護海洋安全這個議題上。」一位報道多國海軍活動的境外記者在旁聽完高層研討後說。

中國需要海洋,海洋需要中國。

軍事專家陳虎認為,「和諧海洋」和過去世界各國經略海洋的理念根本不同處在於,它不是主張通過強權、強力去取得海上權益,而是通過共同溝通與合作形成一個和平利用、互利合作的良好氛圍。

「中國通過海上閱兵式傳達『和諧海洋』的理念,就是要把人類社會共同擁有的海洋變成一個合作的海洋、和平的海洋、共贏發展的海洋。」陳虎說。

在成為各國海軍領導人共識的同時,這樣一種嶄新的理念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面向世界的光榮感與責任感。

「西方的海洋文明是以掠奪方式建立起來的,而我國的海洋文明一直以和諧的方式發展著。」中國傳媒大學大四學生李晶認為,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是世界的福祉。

「海上閱兵對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傳達出了中國的和平之音。」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干焱平說,「中華民族應該從這個新的起點出發,走向海洋,走向和平,共享蔚藍。」

中國成功舉行海上閱兵的第5天,中國海軍首批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編隊的「武漢」號導彈驅逐艦和「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勝利返回海南三亞。

對於中國「和諧海洋」的主張,這無疑是又一次成功的實踐。(完)

附記:經典戰例

1965年8月6日即著名的八六海戰

我艦隊一舉擊沉了敵艦「章江」號和「劍門」號,敵少將指揮官胡嘉恆以下170多人沉入海底;「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及中校參謀黃致君以下33餘人被我俘虜。我海軍犧牲4人,傷28人,損傷護衛艇和魚雷快艇各兩艘。

「劍門號」(編號65)原系美國「海鴉」級艦隊掃雷艦(大型、鋼殼)「巨嘴鳥」號(編號MSF387),由美國交給蔣介石集團,於1965年4月駛抵台灣。這艘軍艦排水量為890噸(標准),全載1250噸,航速每小時18節(一節等於一海里),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四門,雷達一部。

「章江號」(編號118)原系美國海軍獵潛艇PC1232號,1954年6月由美國交給蔣介石集團,然後駛抵台灣。這艘軍艦排水量為280噸(標准),全載450噸,最大航速每小時20節,一般航速14節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一門,20毫米炮五門,火箭(組)76.2毫米一座,深水炸彈投射器四座,雷達一部。

1974年西沙海戰人民海軍痛擊南越海軍

1974年1月11日,南越當局出於內政外交的需要,居然公布地圖,把我西沙群島全部劃歸它的版圖,還反誣中國侵佔了他們的宣德群島,並於當年1月15日上午公然出動軍艦侵我領海,撞我漁船,突襲我永樂群島。

1月17日,駐瓊海軍38002部隊副司令員魏鳴森奉命率領271、274兩艘獵潛艇組成271編隊開赴西沙海域,與正在永興島執行任務的396、389兩艘掃雷艦組成的396編隊匯合於永樂
群島,擔負護漁任務。

1月19日10時23分,南越5號驅逐艦高速沖向我274獵潛艇,274獵潛艇政委馮松柏拿起話筒向敵艦喊道:「這是中國的領海,你們必須立即離開……」敵艦置喊話於不顧,炮口對著我274艇駕駛台「咣」的一聲,只見火光一閃,正在向敵艦喊話的馮松柏犧牲在戰位上。

南越的侵略行徑,激起我海軍的極大憤怒。瀉湖內,我396編隊首先集中火力猛攻南越海軍16號艦,16號艦很快中彈起火,拖著濃煙,倉皇逃脫。我海軍兩艘軍艦轉而攻擊靠近的敵10號軍艦。此時,我389艦與敵10號艦正好相對運動,雙方越打越近,最後出現接舷拼殺,我389艦指戰員用沖鋒槍、手榴彈勇猛作戰,打得敵10號艦失去控制,亂沖亂撞。

瀉湖外,我海軍271編隊先主要打南越海軍4號艦,主炮第一輪就掀掉了4號艦導航雷達天線,駕駛台冒起濃煙,後段指揮台嚴重損傷,該艦只好狼狽地向東南方向逃竄。我編隊又掉轉炮火攻擊南越海軍5號艦,5號艦後主炮被打啞,火力頓時減弱。

11時49分,我獵潛艇大隊大隊長劉喜中率領的281、282兩艘艇也從汕頭趕到海戰區域,並集中火力猛擊敵10號護衛艦。14時52分,這艘由美國製造、排水量6500噸的護衛艦,在羚羊礁2.5公里處,沉入海底。其他3艘敵艦也被我人民海軍打得落荒而逃。

1月20日,我人民海軍又乘勝追擊,一舉收復我甘泉島、珊瑚島和金銀島。此次海戰,我人民海軍擊沉南越海軍護衛艦1艘,重創驅逐艦3艘,取得了西沙海域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4. 深圳市華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華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於2002年06月03日,主版要經營范圍為在隸屬企業權授權范圍內從事建築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葉國寬
成立時間:2002-06-03
工商注冊號:11010500385919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西里1號遠洋天地61座住宅樓2308室

閱讀全文

與遠洋集團羅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