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公司法股東確認

公司法股東確認

發布時間:2021-02-09 20:44:31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隱匿股東如何確定

是不是隱名股東?我國法律對此並沒有規定。
隱名股東根本就不記錄在公司章程之中,因而不具備股東權利。

2. 股權確認訴訟有哪些類型

(三) 根據原告的類型進行分類 1. 股東提出的確認之訴 股東提出確權之訴時,適格的被告應當是公司。理由:第一,股權使股東和公司之間法律關系的一個內容,股權指向的義務主體使公司。原告之所以提出訴訟要求確權,就是因為在主張股權使得不到公司的認可。第二,公司不認可原告股權的意思比較復雜。由於公司使法律擬制的人,公司的所有意思都是通過特定主體來完成的,這些特定主體可以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使股東會決議,可以使控股股東,可以使董事經理等公司高管。公司不承認原告股權的意思可以來自於以上任何一個主體,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最終都是以公司的名義表示出來的。 由於公司是法律擬制的人,公司的意思聽命於其他主體,與股東相對的真正的矛盾另一方是大股東,法定代表人,此時可以根據需要追加他們為第三人,使判決的效力直接對其產生約束力。 在實踐中,導致原告提出股權確認之訴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第一,原告是隱名股東,其在主張和行使股權時遭到拒絕。 第二,原告時掛名,冒名活借名股東,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要求享受公司利潤而遭到公司拒絕。 第三,投資與集資的爭議。有些情況下投資與集資在表面上區分不開,公司認為是集資和借款,而股東認為是投資,雙方發生矛盾,形成訴訟。實踐中,許多公司或企業因資金困難,於是便私下招人集資入股,但這些所謂股東的名稱卻沒有進入工商登記檔案。當公司或企業效益好轉時,企業不想讓這些集資的人或出資人參與分紅,而這些自認為股東的出資人便要求其股東身份。在此種情況下,二者之間按借貸法律關系處理。當然也有的公司實際上是增資擴股,但故意不完善相關手續,在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公司借故不向投資人分配利潤。 第四,原告沒有出資,出資不實,他人墊資等情況導致公司不承認其股東身份 第五,法律手續不健全,操作不規范,導致公司不認帳。 第六,投資與集資的爭議。有些情況下投資與集資在表面上區分不開,公司認為是集資和借款,而股東認為是投資,雙方發生矛盾,形成訴訟。實踐中,許多公司或企業因資金困難,於是便私下招人集資入股,但這些所謂股東的名稱卻沒有進入工商登記檔案。當公司或企業效益好轉時,企業不想讓這些集資的人或出資人參與分紅,而這些自認為股東的出資人便要求其股東身份。在此種情況下,二者之間按借貸法律關系處理。當然也有的公司實際上是增資擴股,但故意不完善相關手續,在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公司借故不向投資人分配利潤。 2. 公司提出的確認之訴 公司對股東提出確權之訴通常都是在其他訴訟中附帶的提出,作為其他訴訟的前提。 例如:當股東沒有出資或者出資不完全時,公司可以對其提出訴訟,要求股東繼續出資或者完善出資手續。此時就涉及到一個前提,即被告必須首先是股東,否則要求股東繼續出資或者完善出資手續就沒有依據。如果被告提出異議認為自己不是股東則必然涉及對股東身份的確認。 對於公司單獨對股東提出的股權確認之訴,必須保持警惕,防止當事人惡意利用訴訟達到其他非法目的。因為公司不承認被告的股東資格,公司只需要作出不承認的意思就足以達到目的,根本不需要提出訴訟。如果是承認被告的股東身份,更無需通過訴訟再確認一遍。因此,當公司對股東單獨提起股權確認之訴,而股東不做任何辯解,將自己的股權同意變更到其他股東名下,極有可能屬於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故意轉移被訴人股權財產的行為。法院對此類訴訟應進行嚴格審查,不應予以受理。 3. 公司債權人對股東提出的確權之訴 當公司對債權人不能清償債務時,如果公司的股東沒有出資或者出資不足時,則債權人有權對股東提起訴訟,要求股東在出資范圍內公司承擔清償連帶責任。當股東濫用有限責任或者法人資格時,公司債權人有權對股東直索。《公司法》20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 確認股權與確認股東資格的區別

一,確認股權與確認股東資格的區別:

  1. 股權是以百分比表示,股東是以名稱表示(自然人或單位)

  2. 確認一個股東有多少股權就能確認這個股東的資格

4. 股東身份確認需要怎樣操作

本人以為,隱名股東(實際出資人)必須要有與出資公司的書面約定(責、權、利的約定)、交付給公司錢款和貨物的票據(即出資額)、公司每月必須要以書面形式、郵件或傳真匯報相關經營情況。

****下面這篇文章說不定有幫助,當然還可以到工商局去咨詢。

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研究

基於對公司社團性及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等考慮,我國法律規定公司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應該記載於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材料中。然而,現實生活中,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和記載於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材料中的股東有時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往往就是因為隱名股東的存在而造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稱實際出資人為「隱名股東」,而稱記載於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資料中的沒有實際出資的股東為「顯名股東」。筆者認為,「隱名股東」為「隱名投資者」的一種,相對於「顯名股東」而給予其稱謂,即「隱名股東」為「顯名股東」名下對公司出資的實際出資人及股東權利義務的實際承擔者。

一、隱名股東投資的特點及產生的糾紛

隱名股東因對公司隱名投資而產生,具有以下特點:
1、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均可為自然人或法人;
2、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雙方均可為一人或多人,即可以是多名隱名股東由一名顯名股東代表其出資,也可以是一名隱名股東由多名顯名股東代表其出資;
3、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因隱名投資協議而成立;
4、隱名股東一般以現金出資;
5、因隱名股東存在而產生糾紛時,一般情況下,隱名股東無法根據隱名投資協議而直接行使股東權利,而必須在確認之訴確認其股東資格後方可行使。
基於隱名股東投資具有上述特點,因隱名股東存在可能產生的糾紛,可分為兩類:(1)內部糾紛: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股東資格之爭,包括公司分紅、股權轉讓、公司經營等雙方權利義務享有與承擔的糾紛等;(2)外部糾紛:隱名股東、顯名股東及第三人的糾紛,包括公司債權債務糾紛和侵權糾紛等。

二、隱名股東產生的原因

隱名股東之所以隱名投資公司,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規避相關法律法規關於投資准入、投資主體、產品銷售等的行政規定;
2、避開公司設立、變更等繁瑣的登記手續;
3、利用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投資和稅收優惠;
4、避免暴露自己的財富;
5、規避法律法規的其他禁止或限制性的規定;
6、避免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

三、隱名股東身份確認的現行規定

目前我國大陸缺乏對隱名股東的明確法律界定。但相關法律法規條文及實踐操作中某些法院出具的指導意見仍具有參考價值
(一)公司法
筆者認為,《公司法》對隱名股東雖無明確規定,但從其條文來看,是予以承認的,具體條文分析如下:
(1)根據現行《公司法》第33條2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筆者認為,對於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而言,股東及其出資的記載不僅在於股東名冊,還在於公司章程等公司文件中,根據本條規定,股東名冊是公司內部確認股東身份的依據,在股東名冊中記載的、而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其效力限制僅是不得對抗第三人。
由於登記具有公示第三人的作用,而記載於股東名冊、公司章程的公司文件中則具有公示於公司內部人員的作用,因此,公司內部人員相對於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也屬於第三人,即隱名股東未在工商登記機關辦理登記,也未在股東名冊、公司章程等公司文件中記載的,其隱名投資協議的效力僅僅是不得對抗第三人,而非無效。隱名股東無法根據隱名投資協議當然具有股東身份。
(2)根據現行《公司法》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既可以是記名的,也可以是不記名的。不記名股票因其隱蔽性,沒有隱名投資的必要,而記名股票(尤其是發起人的股票)因股東名稱記載於股東名冊及公司章程等公司文件中,同樣存在隱名股東的問題。筆者認為,根據《公司法》第93條的規定,董事會應於創立大會結束後三十日內,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章程及創立大會的會議記錄。該公司章程根據《公司法》法82條規定,僅有要求載明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認購的股份數、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間,而沒有要求載明其他股東情況。
筆者認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同樣需要設立股東名冊,在法律沒有不同規定的情況下,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名冊的法律效力同於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名冊,該股東名冊如果在工商登記機關辦理登記備案,則同樣具有公示作用。即未辦理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因此,同樣可以推出股份有限公司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隱名投資協議的效力限制同樣僅是不得對抗第三人。
(二)一些法院的做法
1、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一)。
該指導意見第11條「如何確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中規定:「股東資格是投資人取得和行使股東權利並承擔股東義務的基礎。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確認,涉及實際出資數額、股權轉讓合同、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工商登記等。確認股東資格應當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在具體案件中對事實證據的審查認定,應當根據當事人具體實施民事行為的真實意思表示,選擇確認股東資格的標准」。
筆者認為,所謂「應當根據當事人具體實施民事行為的真實意思表示」中,如涉及隱名投資,仍應遵循根據當事人具體實施民事行為的真實意思表示,承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
2、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公司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一)、(二)。
該兩個處理意見首先確認了隱名投資協議不可對抗公司,然後將隱名投資公司的行為分為三種情況,列出以下三種處理意見:
(1)承認隱名股東身份及其股權;
(2)支持隱名投資協議中的股息和其他股份財產權益請求;
(3)支持債權請求。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徵求意見稿)。
該徵求意見稿雖然尚無法律效力,然可體現實踐中處理的精神同於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公司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一)、(二)。

四、承認隱名股東身份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隱名股東的存在是商業實踐的要求,必須承認隱名股東的身份。理由如下:
1、股東名稱在工商登記機構以及公司章程、股東名冊的記載,僅僅是股東身份的公示程序,不能代替隱名投資協議本身反映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2、認定股東資格可以從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二個方面把握。法律依據為法律規定可以獲得股東資格的條件;事實依據為法律規定可以獲得股東資格所依據的事實,例如認購股份、出資等。承認隱名股東身份才能達到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的統一。
3、隱名股東的存在對於第三人來說,是一種不確定的風險。但如果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而僅承認顯名股東,則很可能因顯名股東並非真正出資人,缺乏投資、經營眼光和能力,無法追加投入,甚至缺乏承擔經濟責任能力等原因而使公司和公司以外第三人陷於更大風險,而對於顯名股東而言,不但其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同樣可能加予其難以駕馭的經營風險(包括但不限於經濟風險)。
4、承認隱名股東的身份,才可以對其行為加以約束,要求其履行股東義務,承擔股東責任。
5、承認隱名股東的身份有利於維護營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如果僅因為公司文件資料和工商登記未記載而否認隱名股東的身份,則顯名股東更加可能違反隱名投資協議,在隱名股東參與經營的情況下,隱名股東的行為性質難以認定,從而導致公司營業的不穩定性。

五、目前我國對隱名股東在實踐中的處理
立法的滯後並沒有阻礙我國大陸對隱名股東問題的處理。目前由於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的處理不一致。
目前司法實踐中,隱名股東主要出現在有限責任公司糾紛,因此有人認為隱名股東僅存在於有限責任公司。從本文第三點我們也可以看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有限責任公司半數以上的其他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已經認可其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的,如無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節,人民法院才可以認定實際出資人對公司享有股權。
筆者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有限公司具有人合的特點,在其他股東不知情的情況下,隱名股東的存在對於公司穩定確實是一種威脅。然而,隱名股東為實際出資人,其不但具有出資的願望,履行了出資的職責,而且實際承擔著出資的風險,更是往往具有承擔經濟責任的雄厚資本。如果否認其作為隱名股東的身份,不利於公司未來的經營,也不利於維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如果承認其作為隱名股東的身份,則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股東要做的僅僅是適應一個新的面孔,而這個人的經營方式和理念早已通過顯名股東而為他們所了解,對於人合的問題也並沒有實質上的影響。
而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由於其為資合公司,隱名股東是否為其他股東知曉,更不應作為判斷其身份的依據。
綜上,筆者認為,隱名投資協議只要包含本文第六條的所列的核心內容,則應認可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而不問其是否實際參與公司經營,也不問其他股東是否知曉其為實際出資人,也不問其名字是否出現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的公司內部文件中。

六、關於隱名股東問題解決的建議

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隱名股東問題的處理,已經具有一定規律,司法實踐對於隱名股東身份均給以有條件的承認。筆者認為,無論隱名股東隱名投資的目的,原則上都必須對其股東身份給以承認,但對於隱名股東身份揭露以後的處理,則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具體如下:
(一)隱名投資協議的核心內容
基於減少隱名投資風險考慮,隱名投資協議一般是雙務、有償、書面的合同。在隱名投資協議中,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互負義務,即隱名股東通過一定的對價以顯名投資者的名義進行出資。隱名投資協議根據實際需要而訂立,內容上也會有所不同。
綜合上述相關法律和規定,筆者認為,隱名投資協議核心內容為:
(1)隱名股東為實際出資方,顯名股東為名義出資方;
(2)需有隱名出資人為「股東」的意思表示;
(3)雖無隱名出資人為「股東」的措辭,但有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的意思表示,即隱名投資協議中沒有保本或迴避投資固有風險的意思表示。
理由為: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簽訂隱名投資協議,約定由隱名股東實際出資並承擔投資風險(約定隱名出資人為「股東」即可認為其有承擔投資風險的意思表示),則根據風險與收益一致、權利與義務一致的原則,應認定隱名股東為實際上的股東,顯名股東承認其代表隱名股東出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具備以上核心內容,則隱名股東除了其姓名、名稱系他人姓名、名稱以外,實際上承擔顯名股東名下其出資的一切風險,同時享有顯名股東名下其出資的股東權利和義務。隱名股東無股東之名,而有股東之實。
(二)處理的基本規則
1、一般規則
對隱名股東問題處理的一般規則為:
1、隱名投資協議只在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有效。
2、隱名投資協議不能對抗公司及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之外的善意第三人。
這是因為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隱名投資協議的存在及其效力需通過法院確認或工商登記體現,善意第三人只需根據工商登記材料中公司章程、股東名冊記載等來確認股東,即可善意取得股權,而不必考慮是否存在隱名股東。這也是維護工商登記的公信力和交易安全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筆者認為,由於公司相對隱名股東、顯名股東為不知情的第三人,其不具有當然承認隱名股東的義務。但如具備以下條件,則公司應承認隱名股東身份:
1、顯名股東與隱名股東都承認隱名投資協議的真實性,且有限責任公司半數以上其他股東均予以認可;
2、確權之訴確認隱名股東身份;
筆者認為,除了以上所列一般規則,還存在特殊規則,即:隱名股東實際參與公司經營且其名字或簽名出現在未經工商登記的可以體現其為股東的公司內部文件材料中,則隱名投資協議可以對抗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可以對公司行使股東權利並要求公司補辦登記,公司也可以據此要求其承擔股東義務,並要求其補辦登記。除非有相反的證據可以證明半數以上其他股東均不知情。
理由為,隱名股東實際參與有限責任公司經營且其名字或簽名體現為股東並出現在公司內部文件中,則可以推定其他股東知道並承認其為隱名股東的事實。
(三)對於隱名股東問題處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筆者認為,無論隱名股東之所以選擇隱名出資是基於何種考慮,原則上首先仍需承認其股東身份,再對其行為進行處理———是否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理等,不屬於法院及仲裁機關處理范圍。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A為了設立有限責任公司E,以B、C名義出資,成立以B、C為顯名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則公司債權人D,可以主張E公司實際為A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司法及仲裁機關應根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法律進行處理;
2、A為了利用稅收優惠,以B的名義出資。則一旦發生糾紛,司法及仲裁機關可以通過判決確認A為隱名股東。則該判決可以作為其非法利用稅收優惠的依據。
3、A因其身份不能作為某類型公司股東,以B的名義出資,因A為實際出資人,其出資違反的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且無法進行工商登記變更等進行彌補,則其出資行為無效,相應的B的出資行為無效。
4、A因其身份不能作為某類型公司的股東,以B的名義出資,則一旦發生糾紛,則A應首先確認其為隱名股東,再進行工商登記變更。(A是否在確認之訴後確實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則不在法院及仲裁機構管轄范圍)。
5、A為了避免引人注意,以B的名義出資,則A已經為其行為承擔了相應的商業風險,應對其意思自治給予保護,承認其為隱名股東。
由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隱名出資人以他人名義出資的行為並非當然有效,對於違反法律關於股東身份限制的強制性規定且無法通過變更登記等措施進行補救的情況下,隱名出資無效,不能通過顯名股東來行使股東的權利、承擔股東的義務。當然,其出資行為無效的後果,可能導致工商登記的一系列變更,使公司承擔損失,則公司可以向隱名投資人或顯名股東主張賠償損失。另外,筆者也不同意在此種情況下,顯名股東可以獲得股東身份的說法,因該種處理方式,既給予了顯名股東以不適當的利益,也無益於隱名股東問題的處理。7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隱名出資人違反法律關於股東身份限制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出資無效的,其出資無效的後果僅是否認其隱名股東身份,其仍可根據隱名投資協議獲得相應利益。

結語

隱名股東的存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對繁榮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缺乏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仍有必要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以趨利避害。從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承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合理性,也還原了經濟往來中的事實真相。我們必須區別不同的情況給以處理,而不是一味的否認和迴避。當然,承認隱名股東的存在,還必須建立配套的處理措施,例如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對於公司債務及抽逃出資如何認定和承擔責任8等均有待法律和司法實踐進一步明確

(來源:http://www.fjlawyers.net/news1.asp?id=949)

5. 公司法股東會是怎樣設定的

眾所周知,國家的發展與成千上萬的上市公司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一個公司也是由大大小小的股東和許多員工所組成,分為每個部門協調的管理著,我國對公司也設定了一些法律有條不紊的來約束管理著各個公司,每個公司也必須遵循國家對此設定的法律,那麼公司法股東會是怎樣去規定的呢?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我國《公司法》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的規定?
第三十七條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本法行使職權。
第三十九條首次股東會會議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依照本法規定行使職權。
第四十條股東會會議分為定期會議和臨時會議。
定期會議應當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按時召開。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提議召開臨時會議的,應當召開臨時會議。
第四十一條有限責任公司設立董事會的,股東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一名董事主持。
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董事會的,股東會會議由執行董事召集和主持。
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會會議職責的,由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或者監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第四十二條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於會議召開十五日前通知全體股東;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或者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
股東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做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股東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第四十三條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四條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
股東會會議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綜上所述,我國已經對公司法股東會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公司也必須去遵循,一個好的公司在遵守國家規定的法律以外,也應該對自己的員工做出相應並且有效的規定去約束他們,合理的分配員工去做出更多本應該做出來的成就,這樣有助於一個公司的長久發展。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規章制度,才能成為一個好公司。
延伸閱讀:
公司法人可以不交社保嗎
公司法人變更要多久,公司法人變更流程
公司法人有什麼權利,哪些人不得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閱讀全文

與公司法股東確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