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股份制銀行的意義

股份制銀行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0-12-12 19:07:45

1. 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制銀行有什麼區別他們的含義是什麼股份制銀行有哪些國有銀行又有哪些

四大行在上市前叫國有商業銀行。因為銀行所有制是國有的。現在都上市了,專就成了股份制上市屬銀行了。股份制銀行就是所有制以股份來體現的銀行。現在的銀行基本都改成股份制了(除了郵政銀行是國有的),除四大行,其他的還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深發展、興業銀行、各省的商業銀行等。其實還是國有股份最多,所以也可以叫國有股份制銀行

2. 什麼是股份制銀行

股份制商業銀行是非國有資本參股銀行。相對國有商業銀行公有制性質來說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屬於股份制。截止2010年,中國通過銀監會批准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共有13家,包括: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恆豐銀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以及平安銀行。
綜述
英文:joint-equity banks 我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成立於1987年4月8日,是我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深圳。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定位
中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產生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八十年代中後期。1987年4月8日招商銀行成立之後,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從此,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從創建伊始,就是以一個企業的角色定位於市場,實行資產負 股份制銀行
債比例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它有著明晰的產權和股權分配,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完全以企業方式按照市場准則來運作。因此,股份制商業銀行與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顯著差異。短短十幾年來,這些新生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緊緊以市場為導向並以客戶需求至上為經營理念,展現給社會的是耳目一新的主動的貼身服務、相對靈活的經營機制和現代化的銀行管理,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快速的發展。截止2004年7月,根據英國《銀行家》以核心資本主體為標準的最新排名,本文所研究的十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全部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之列,其中,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五家銀行位列300名以內。
建立現代企業金融制度
根據中國銀監會2005年1月公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與總負債情況可知,截止2004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46972.12億元,增長22.2%,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45366.12億元,增長22.2%;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合計1424.06億元,比年初下降448.76億元;不良貸款率4.93%,比年初下降2.68個百分點;所有者權益1606.0億元,比年初增加232.78億元,增幅為16.95%。平均資本充足率6.59%,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3.95%,分別比去年增加了3.22和1.61個百分點。截止2004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比例由2003年的13.8%上升到14.86%。毋庸置疑,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就可謂輝煌,尤其是在建立現代企業金融制度,促進中國銀行業競爭機制的形成,提升銀行服務水平,培養現代銀行管理體制等方面意義深遠。
促進中國銀行業競爭機制的形成
當然,一般地說,壟斷的存在,是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但我國現階段銀行業競爭性效率較低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首先並不在於銀行業是否存在壟斷,而在於存在的是什麼性質的壟斷。如果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與銀行產業集中度及相應的規模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銀行業高集中度,那是並不排斥競爭的,而是在競爭中形成的一種結果。問題的症結在於,如果這種壟斷不是通過市場力量形成的,而是通過政府行政力量形成的壁壘,那就必然導致保護性的軟預算約束,導致低效率。我國銀行業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國有制獨占為基礎的政府行政性壟斷。所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加入,有促進我國銀行業競爭機制的形成,提升服務水平,這是提高銀行競爭性效率的根本。
編輯本段股份制銀行高盈利背後
綜述
盡管利差收入仍是這些股份制銀行們凈利潤最大的組成部分,但是,剛剛過去的2006年裡,這些備受國有銀行規模壓制的股份制銀行已開始嘗試著通過細分市場、產品創新和特色營銷等方式進行差異化轉型。 收入增長30%,凈利潤增長40%,中間業務增長50%…… 伴隨著股份制銀行公布年報,一份份高成長的業績單讓投資者們欣喜若狂。
息差收入增加
2007年一季度末,各家股份制銀行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2006年業績答卷。 民生銀行凈利潤38.32億元,比上年增加11.59億元,增長43%。浦發銀行實現稅後利潤33.53億元,增加7.95億元,同比增長31.08%。興業銀行實現稅後利潤37.98億元,同比增長驚人的 股份制銀行
達到54.09%。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加息帶來的存貸差的高利息收入仍然是股份制收入增長加速的主要原因。 浦發銀行受調控影響2006 年存貸款增長有所放緩,但正是2006年兩次加息,利差的擴大彌補了規模增速的下降;而深發展,凈利息收入分別佔2006年和2005年凈營業收入的90.9%和89.8%,2006年這一收入增長了33%至65億元人民幣。 樂觀人士認為,隨著進入加息周期,2007 年股份制銀行的利差收入還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在高盈利背後,不少業內人士擔心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主營收入過分依賴於存貸息差。隨著2006 年年底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原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利用網點優勢繼續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城市商業銀行藉助區域優勢也將參與競爭;而國外銀行攜技術和管理優勢,將對本土銀行造成很大的沖擊。面對眾多的競爭者,這種無差別的息差市場將會面臨逐步利潤攤薄的危險。
探路差異化
究竟是滿足於加息所帶來的息差增長,還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這是擺在各家股份制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 由於現在銀行的盈利模式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存貸款利差,銀行間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銀行間的競爭異常激烈。銀行網點拉存款的綜合成本越來越高,利息加上人工、折舊、銷售、稅金等,平均成本要達到3%左右,中小銀行甚至可能達到4%。 一位中國銀行人士表示,為了能夠拉來客戶,少數銀行還拚命想辦法高息攬儲,或者降低貸款利率。而客戶經理往往也是碰到什麼行業就做什麼行業,結果是什麼行業都懂一點,但什麼都不專。「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貸款風險的加大。」他說。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也曾多次表示,國內商業銀行在市場需求和同業競爭的推動下,金融產品成倍增長,但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創新深度、廣度不夠,管理不善,缺乏品牌效應。 這種矛盾在當前轟轟烈烈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債券型、外匯掛鉤型……進入2006年,隨著股市的暴漲又出現了打新股信託型和與指數掛鉤的人民幣理財……為了與國有銀行爭奪理財客戶,股份制銀行想盡各種辦法來提高產品收益率。但其結果總是很容易被大銀行復制過去,再利用網點便利大規模銷售。 一位中信銀行人士分析指出,在這種壓力下,股份制銀行應該向他們的國外同行學習,必須進行差異化轉軌。「例如一些國外的銀行,它只做一個比較固定的行業。例如中小企業或者電子企業,它對這個行業的研究很透徹,有很多經驗,它就可以進行比較深層次的業務,同時控制風險。」 他說。 現實中,通過轉軌徹底轉變經營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的競爭 股份制銀行
已經成為最近幾年股份制銀行的共同任務。 這一點在2006年的年報當中已初露端倪。 2006年,浦發銀行公司銀行業務首家推出了國內政府回購型資產證券化項目和城市建設類資產證券化項目。在綜合經營方面,浦發銀行正在籌建基金管理公司、與國外著名保險集團洽談銀保合作、研究制定金融租賃業務試點、探討投資養老金公司的可行性方案等。 中信銀行也試圖利用金融控股集團的優勢,整合集團內的金融機構共同推出新的產品。2006年中信銀行與中新信託和中信證券聯手推出的打新股人民幣理財計劃,由於其預期收益率高,吸引了上百億的資金追捧,業已形成穩定的客戶群。 而深圳發展銀行與民生銀行則在貿易融資方面先走一步。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從2006年開始,股份制銀行們,盡管盈利方式仍然相似,但實際上,各行的盈利方式已經開始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已經在細分市場中邁出了第一步。
編輯本段股份制銀行轉型:實力決定競爭格局
綜述
對於股份制銀行而言,能否把轉型的目標變成現實,最關鍵的是要看實力——是否有足夠的財務實力支撐轉型所需要的巨大財務投入。
轉型和戰略調整
在國有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外資銀行全面進入在即的情況下,受到沖擊和挑戰最多的就是處於內外夾擊中的股份制銀行。 招商銀行把主要競爭對手視為完成股改之後的四大銀行;民生銀行則把全面進入後的外資銀行視為最大的競爭對象。公認最好的兩家股份制銀行尚且有如此強烈的感受和壓力,其他的股份制銀行自不待言。 事實上,傳統股份制銀行「三甲」——招行、民生和浦發都在轉型。 2005年招商銀行行長從著手零售業務組織架構的事業部制開始改革試點;民生銀行在2006年初把所有支行變成零售業務終端的同時,啟動了公司業務的組織架構調整;2005年年中,浦發銀行兩個核心業務總部——公司業務總部和零售銀行總部的組建完成,標志著在總行層面已經完成了組織架構的調整,不以而足。 根據中國交通銀行3月份在香港公布的首份上市後年報,其戰略轉型成效初步顯現的標志就是「零售業務收入、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分別達到11.70%和6.00%。」目前,交行已將總行個人金融部分拆成四個獨立部門——產品部、營銷部、制度部和內控部,各部門總經理直接向副行長葉迪奇匯報。 中信銀行也正在試圖擺脫公司業務銀行的形象,向零售銀行轉型。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等,也紛紛提出戰略轉型的口號。 各股份制銀行戰略轉型最核心內容就是:提高零售業務占整個業務的比重,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佔比。 當今國際銀行業,零售銀行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以香港恆生銀行為例,2005年,在恆生銀行133.58億港元的稅前利潤中,來自個人銀行業務的達到76.86億元。佔比高達57.5%,而國內銀行中零售業務發展最好的招行,佔比不過1/4左右。
實力決定轉型
事實上,提高零售銀行業務的佔比和向零售銀行轉型是兩個概念。多數股份制銀行目前做的是提高零售業務佔比的工作,距離向零售銀行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謂的轉型為零售銀行,並不是指商業銀行僅僅從事零售銀行業務,而是指在整個銀行的業務構成和利潤構成中,零售銀行業務佔有重要甚至主要的地位。國際銀行業對此的衡量標準是:零售銀行業務的收入比重和利潤比重應佔到整個銀行收入和利潤的40%以上。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銀行都是「公司銀行」,公司銀行業務占絕對比重,而零售銀行業務佔比多在10%左右,即使佔比最高的時候也不過20%左右。 而在貴賓理財、信用卡等零售業務產品方面進行突破,或者加大個人消費貸款的發放力度,以增加個人儲蓄存款或者個人貸款的比重,這只是向零售銀行轉型的初級階段。 要實現向零售銀行的轉型,需要建立先進的信息技術平台;需要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變各家銀行現行的總分支行塊狀架構為國際通行的事業部制條線架構;需要進行激勵機制的重新設計,鼓勵各級機構開拓在初期並不盈利的零售業務。 此外,雖然網上銀行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對於開展零售業務而言,通過更多的零售網點、更多的自助設備為個人客戶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務,在現階段仍然至關重要。而增設網點就需要增加很多人工的成本。這些都需要在零售銀行轉型前期進行大量的財務資源投入。與傳統的公司業務不同的是,零售銀行業務的盈利周期很長,就以信用卡業務為例,要想實現盈利,至少也要在三年之後。因此,要想實現向零售銀行轉型,必須做好前期進行大量投入並承擔大量虧損的心理准備和財力准備。 「並不是每家銀行都能夠實現轉型的,關鍵要看哪家銀行有實力進行轉型」,某股份制銀行的一位高層人士指出。在他看來:「具備轉型實力的股份制銀行,只有招行、民生、浦發以及交行這幾家」。在這位人士看來,在這些股份制銀行中,民生和浦發的公司業務盈利能力最強、資產質量最好,具備了為轉型持續提供大量財務支援的實力;招行的零售業務在2005年已經實現了11億元的利潤,再加上公司業務給予一定的支持,有實力完成轉型。而交行一方面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匯豐和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在提高,具備了轉型的財務實力。 相比之下,其他股份制銀行就沒有這樣的實力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或者微薄的公司業務盈利使得他們不具備轉型的財務實力,只能在信用卡等某些零售銀行產品上實現突破,全面轉型為時尚早。
公司業務的角色
「不抓批發銀行業務現在沒飯吃;不抓零售銀行業務將來沒飯吃」。馬蔚華的這一精闢描述指出了在零售銀行轉型中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各自的地位。 目前,國內的銀行還都是公司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還是公司業務。如果沒有公司業務獲得的較高利潤來彌補零售業務前期的持續投入和虧損,向零售銀行轉型根本沒法進行。 現在,有的股份制銀行似乎存在這種傾向:向零售銀行轉型就是放慢公司業務的發展速度,或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零售業務方面,對公司業務的發展減少關注。招行行長助理唐志宏告訴本報,戰略調整並不意味著公司業務不重要了,而是意味著:過去個人業務的佔比太小,要加大,是結構調整而非總量調整;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變化,使得未來零售業務發展空間更大,更應該關注這一塊;發展零售業務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速度快於平均業務增長速度,而不是公司業務速度放慢。 事實上,在向零售銀行轉型的同時,各家銀行的公司業務也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去年以來,短期融資券的推出、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綜合經營的試點,都令股份制銀行的公司業務不能再依靠傳統的模式經營。 民生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馮劍松向本報指出:公司銀行業務的轉型是中國銀行業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重點和難點,沒有公司銀行業務的轉型成功,國內銀行不可能向零售銀行轉型成功。 因此,股份制銀行的戰略調整和轉型應該是在公司業務強大的財務支持下加快零售銀行轉型。從這個角度上講,那些公司業務盈利能力較差或者不良貸款包袱較重的股份制銀行,在轉型方面要慢於公司業務做得好的銀行。其結果是:由於公司業務創造的利潤低,有的股份制銀行缺少強有力的財務投入,發展零售銀行業務只能在開發某個產品上做文章,組織架構的事業部制調整在短期內不可能進行,從而與具備實力、先行一步的股份制銀行不能同步轉型,差距越來越大。
編輯本段股份制銀行的挑戰
時至今日,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正在加快速度。2004年1月6日,國務院決定注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450億美元(3724.65億人民幣),並引進戰略合作夥伴,這標志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2004年8月24日,中國銀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對外掛牌,這標志著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已經完成。接著中國工商銀行也完成股份制改造,而中國農業銀行也將在2010年下半年進行IPO並上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會以其擁有的占壟斷地位的資源,按真正的市場運作機制撲向市場。股份制商業銀行原先所擁有的,諸如經營機制、銀行服務、高效決策、激勵機制等競爭優勢將會逐漸弱化,帶給股份制商業銀行新的競爭和挑戰,已經悄然來臨。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對銀行業的五年保護期已經臨近,外資銀行正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04年7月,已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4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192家營業性機構,資產達到495億美元,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在華外資銀行機構達到100家,占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的50%,其中上海53家,深圳19家,天津8家,廣州7家,大連6家,珠海2家,青島2家,福州2家(資料來源:中國銀監會)。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2004年12月1日,我國進一步向外資銀行開放北京、昆明和廈門三地的人民幣業務。隨著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中國的金融環境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新形勢,中國銀行業面對的將是世界范圍的銀行間的競爭。
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不僅面臨著變化了的國內銀行之間的新的競爭,而且將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外資銀行的多層次沖擊。對於實力遠遠超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東京三菱銀行等許多外資銀行而言,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服務品質等無疑是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學習的標桿,同時也是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競爭中的劣勢所在。
與國有商業銀行對比
2003年,亞洲權威銀行業期刊《亞洲銀行家》在上海宣布了年度亞洲300強商業銀行的最新排名。包括三家上市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在內的中國股份制銀行在排行榜上風頭盡顯,而規模龐大的四大國有銀行,卻不敵風頭正勁的股份制銀行,排名相對靠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以超過330億美元的資產規模排在亞洲300銀行的第15位,居人榜的中國銀行業之首。雖然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總資產分別達5760億美元和4330億美元,但兩者的排名卻分別為第157位和第100位[1]。 據《亞洲銀行家》分析,按照慣例,單據資產規模排名,中國四大商業銀行肯定會排在前10位。但是,資產規模總額只是其中一個參考因素,主要還是依據各銀行的財務運作質量、資產質量、收益改善以及與去年資產相比較的情況等四大因素。 成立不過近二十年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排名超過歷史久、規模龐大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這本身就說明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競爭中所具有的制度競爭優勢。因此在新的形勢和壓力下,國有銀行必須探索深化體制改革的新思路。2002年2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國有銀行要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機制和進行股份制改革。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當前國有銀行走出困境的戰略抉擇。 1、制度競爭力: 由制度差異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力的差異----法人治理結構差異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都是以股東出資形成的法人財產為基礎的法人實體。由於公司的出資人即股東很多(現代大公司甚至達到幾百萬人),股份相當分散,所有權與經營控制權的分離就越來越明顯,因而公司並不是由股東直接經營管理,而是通過一系列代理關系和制度安排,由少數人進行管理的,這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與公司法人產權制度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治理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法人產權制度的組織結構形式,同時,企業法人產權的有效安排又是公司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治理結構命題的提出,根本原因在於現代企業法人產權制度的形成。因為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是一種典型的關於資產權利的委託--代理制,便有了權利的分離和相應的權利主體多元化,從而相互間的監督、制衡成為重要的問題,因此,理解治理結構首先必須把握企業法人產權的實質及特徵。 2、公司治理制度差異分析 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由高層經理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四部分組成其中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組成董事會並將自己的資產交給董事會託管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結構,擁有對高層經理人員的聘用、獎懲及解僱權;股東大會同時選舉監事組成監事會,負責監督檢查股市的財務狀況和業務執行狀況;高層經理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 可見,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內不同參與者(包括董事會、經理人、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責任的分配,以及為處理公司事務所制定的一套規則和程序。 2004年,一份全稱為《北京中外資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調研報告》出台:該報告根據銀行的外部環境、經營狀況、業務拓展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等五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在京的所有銀行中,外資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路遙遙領先,而中資銀行則望塵莫及,工、中、建、農四大行排在了最後。為什麼佔有國內金融資源最多、獲得壟斷好處最多、政府對其傾向性最多的四大國有銀行的競爭力會最差?是評價的標准有問題還是四大國有銀行本身競爭力不足?而且此報告是出自人民銀行之手,作者認為差別在銀行的治理結構是否規范,近幾年來,無論是用金融債券給四大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還是14000億銀行不良資產的剝離,無論是銀行內控風險管理制度設立,還是四大國有銀行大規模的裁員等,國有銀行的改革可謂一波又一波,一環扣一環。但是,國有銀行改革的效果為什麼不是那樣好?為什麼與其他銀行比成長得那樣慢?問題出在何處?現在看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四大國有銀行現代銀行制度的缺失。 3、激勵與約束機制差異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界高管的主要收入均來自股票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擴大高層報酬中變動部分與固定部分的比例,增加內部報酬級別差距是中國銀行業完善治理結構過程中高管薪酬改革的方向。
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時。一方面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的績效評價制度和有效的激勵制度。是使管理者和員工的行為與銀行的經營成果緊密結合、確保落實銀行經營目標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必須完善稽核評價機制。依據審慎會計原則加強透明度建設。有效運用由內外審計人員所做出的工作指導.在績效評價的基礎上建立起董事、經理人員的薪酬與公司績效和個人業績相聯系的激勵機制,以鼓勵董事勤勉盡責。保持經理人員的穩定.並且保證報酬辦法與銀行的戰略目標、管理環境和企業文化的一致性。

3. 三大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意義

提高國有獨資銀行經營自主性,改善其運行效率,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格局,

任玉蘭

一、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一)建立現代銀行制度的需要。

從目前的國有商業銀行來看,建立以明晰產權關系為基本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改革發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權,而形成了實際上的產權主體缺位。產權主體缺位,在實際工作中造成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於不擁有實際意義上的產權、缺少獨立的利益,使得銀行對資產效益最大化及自身發展缺乏內在動力;二是由於沒有產權主體的地位,使得銀行員工對銀行經營的效益缺少直接的利益沖動,難以真正調動員工對經營管理及經營結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三是由於產權主體的缺位,來自所有者的監督和制約十分弱化,特別是缺乏對管理人員的行之有效的責任制約機制,使得責權的配置失之手均衡。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反過來又成為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與其它企業是公平競爭的權利主體,而企業都實行或正在實行以明晰產權關系為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這種情況下,如果國有商業銀行不進行類似的改革,就必然形成在與企業的業務往來中利益分配趨向的不平等。因此,銀行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已勢在必行。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將國有商業銀行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資產在不同主體間實施分割,使資產主體清晰化、人格化,從而使其在經營活動中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外在活力。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管理和經營方式,成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相應的監督機制,實行董事會授權下的經理負責制,由經理全權負責經營管理,並對經營結果負責,由此形成互相制約的組織結構體系,實現所有權對經營權的約束與制衡,促進責權利的有機結合。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國有商業銀行具有了明晰的產權關系,逐步形成了權力與責任、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對應,並建立起真正的現代商業銀行運作機制。在我國加入WTO後,為應對外來商業銀行的沖擊做好准備。

(二)彌補資本金的需要。

衡量銀行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資本充足率,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我國《商業銀行法》也有同樣的規定。資本充足率代表了商業銀行應對金融危險的能力,該比率越高,存款人的本金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未能達標,要解決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資本金不足問題,大致有四條途徑:一是依靠自身經營積累,但從目前中國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情況看,這樣做不僅不會提高資本充足率,而且可能還會擴大資本金不足的缺口。二是財政注資,中國的財政收入中根本拿不出巨額資金,來彌補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不斷增加的動態資本金需求。一次性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金來源問題:例如1998年注資後,8%的指標只是瞬間達到了,不久便開始下滑,到1999年9月份,工商銀行下降到小對見,農業銀行下降到1.44%,建設銀行下降到3.79%,只有中國銀行達到了8.5%。三是放緩業務擴張,縮減風險資產,這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其他銀行的競爭中陷於不利境地,並可能產生經營性風險,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惜貸」問題已經面臨巨大的行政和社會壓力。四是資本市場融資,其前提是股份制改造,吸收社會資本進入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操作上西方商業銀行有成熟的經驗,顯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否則,資產規模快速擴張的發展方式與資產流動性和收益下降等因系疊加在一起,將成為影響國有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重大問題,是需要重點防範化解的金融風險。1999年底我國兩家上市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0.72%和18.96%,大大高於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足8%。從另一個角度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持續增加資本金的來源,而在增強經營管理、增加透明度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

(三)銀行上市參與和資本市場的需要。

從國際證券市場的比較經驗來看,銀行上市是極為普遍的。英國《銀行家》雜志1999年「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其前10名中,除中國工商銀行外,其他都是上市公司,都在各自國家的證券交易所佔據重要位置。在美國,資產排名前20名的商業銀行都是上市公司。截止到1999年底,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銀行約有900家,占上市公司總數 30%強;在 NASDAQ上市的銀行也有 900多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9%;東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銀行業越來越多地運用資本市場進行擴張。據統計,僅1999年,全球就有30家商業銀行進行了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已上市的商業銀行則通過大規模的收購兼並活動實現外延式擴張。全球銀行業通過充分運用資本市場進行擴張,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實現規模經濟,推進全能銀行業務的均衡發展;同時也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大量資金來進行大規模的信息技術投入,提高銀行業電子化和自動化水平。

(四)國民經濟布局戰略調整的需要。

從更深層次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有利於我國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現代市場經濟可分為宏觀調控層和基礎調控層。為了有效地動員社會資本以加速經濟發展,並在經濟體系中高效率地配置所支配的資金資源,需要在基礎層構築一種體制,這種體制就是要通過市場主體意識的行為形成企業重組和資本流動的樞紐,使之在這個樞紐的作用下,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資本流動體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個基本職能就是資本運營。作為在我國佔有70%金融市場份額的國有商業銀行,正是這一職能的專職中介,它們的發展和規模擴張對於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有重要作用。通過股份制改造,使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市場經濟的獨立主體,依照市場機制進行動作,其重要性就會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利於整個國有經濟的戰略布局。

4. 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有何意義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作為我國金融體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改革應作為金融體制內改革的核心容,因此必須加快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

1、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建立現代金融體制的迫切要求

2、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金不足,且不良資產率過高。股份制改造後可以有效提高資本充足率。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產權不明晰,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股份制改造可以有效撥離政策性業務。

4、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是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需要。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建立真正意義的國有商業銀行。

5. 通俗的說,什麼是股份制銀行這種銀行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

股份抄制銀行通俗的說 就是由不襲同的股東組成的銀行啊 不過大部分都是當地政府做大頭 然後再把小頭給當地的大型企業 對經濟發展的好處不是很大 主要就是對當地的經濟起到固定的作用 當地的企業因為在銀行有股份 所以一般會先支持這個銀行 政府放貸 投資也方便

6.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概念

樓上說的有問題。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而不是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指按照市場化回經營,經營風險、答以盈利為目的金融企業(定義可能不準確,但是大概意思不會錯)。

股份制企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利益主體,以集股經營的方式自願結合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以上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就是股份制銀行的概念了。

我行有一個特有的概念是國有股份制銀行,也就是現在中行、建行、工行的模式。

7. 對股份制銀行的認識有誰知道幫個忙

一、關於不良資產問題:
為確保兩家國有銀行上市成功,2004年初國家不惜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向中建、兩行注資,加之兩行用稅前利潤、自有資金的沖銷,兩行不良資產率2004年9月底分別下降為3.08%和5.46%,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人們在驚喜之餘,新年剛過,媒體又報道了兩家銀行不良資產率反彈的消息,局外人都大惑不解,表示了深切的擔心和憂慮,局內人倒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知道數字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目前,在上市的關鍵時期,從央行到銀監局,從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到支行,層層要求不能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壓縮不良資產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但事與願違,不良資產仍源源不斷,噴薄欲出。本人認為,慣用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壓縮不良資產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靠堵最終將泛濫成災,應該從基礎工作抓起,深刻反思機制方面的原因,很簡單的道理,舊社會的私人錢庄和銀行,老闆即沒有受過現代人的教育,也沒有文憑,甚至目不識丁,僅憑感覺和印象,所經營的銀行都很少出現過不良資產,股本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一個區域內很有影響的銀行,難道現代的銀行人還不如他們?關於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目前官方通行的說法是客觀原因是主要的,銀行自身經營方面的原因是次要的,僅佔五分之一左右。如果這種估計成立的話,2003年前後銀行所處的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沒有明顯的變化,為何此前此後來了個大起大落?如果說不良資產的下降是國有銀行努力的結果,那麼2003年以前銀行也沒有放鬆這方面的工作。本人認為對不良資產的分析應該區別兩個不同時期,2000年以前的部分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切呆、壞帳在銀行的集中體現。期間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經濟過熱,經歷了幾次清理「三角債」的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了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如果說這一部分主要是大環境造成的,銀行自身的責任是次要的是誰都能理解的。2000年以後就不同了,此時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已經進行了10年的時間,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得到普遍的加強和提高,特別是各級政府強逼銀行貸款的現象已從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銀行經營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在過去客觀原因是造成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的話,那麼今天的銀行就不應該再有大量的不良資產出現,但事實並非如此,從以下數字就能說明問題:2000年初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不良資產公司剝離14000億不良資產,之後官方公布的四大銀行平均的不良資產率為6%,這個水平與國際上比較也在好銀行之列,剩餘的不良資產大約在5000億左右,事過僅僅三年的時間截至2002年底,不包括四家銀行用稅前利潤核銷的部分,不良資產總數達20880億,不良率達26.92%,這與2000年以前的部分基本相等。我們在總結了幾十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的前提下,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幾十年的不良化過程,的確發人深思。如果單純從銀行自身經營方面找原因,可以歸納以下幾方面:
1、首次剝離不良資產,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為後來不良資產的涌大量不良資產的剝離,作為基層行來講擺脫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經營狀況迅速好轉,各項經營指標一夜之間翻了好幾番,按照現行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單位可以得到更多的績效工資,幹部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名利雙收,更受鼓舞的是不良資產形成過程中的一些工作責任、案件線索也隨著剝離而一筆勾銷,不論是單位或個人都一身輕裝地投入了新的戰斗。這種機制從客觀上講,哪個行的不良資產多,剝離的就多,哪個行的幹部和職工所得的實惠就越大,這對不良貸款多的單位和幹部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獎勵和鼓舞。相反也有一些基層支行或分行的領導幹部,平時的工作作風就謹慎有餘,不良資產本來就不是很多,加之對剝離的政策理解的不深,總以為銀行的資產來之不易,這樣一剝了之實在可惜,因此對一些有盤活希望的,能促進轉化的,盡量採取保全的辦法,沒有及時剝離,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負責的態度,但恰恰是這種人,由於沒有用足用活當時的剝離政策,歷史包袱沒有甩掉,經營狀況改善的就比較緩慢,單位得不到績效工資,幹部得不到提拔重用。所謂獎勤罰懶的考核機制在資產剝離問題上來了一個根本的顛倒。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冷酷的現實使所有的銀行人變得更聰明了,他們充分而又深刻地認識到:不良資產的剝離不僅是改善經營壯況的捷徑,更是改善個人仕途命運的法寶,因此鼓足干勁期待第二次剝離,盡管當時說這是最後免費的「午餐」,但誰都不相信是最後一次,而是伸長脖子,餓著肚子等待免費的「晚餐」。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2002年央行相對放鬆了對不良資產的監控,各基層行瞄準良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良資產象火山爆發一樣迅速上升到26.92%,其中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2004年以來銀監局和央行加大了對不良資產的監控力度,不良資產又神不知鬼不覺的銷聲匿跡,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大幅度下降,來去匆匆,來的不明不白,去的無緣無故,局外人對此大惑不解是可以理解的。
2、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不自覺的助長了不良貸款的產生。
國有銀行經營目標的內部考核95年以前主要是速度和規模,即存款的多少。95年之後開始考核效益,目前主要是考核存款、效益和風險三大指標,而且都是以一個自然年度為一個考核期間。作為基層行在一個工作年度內要完成上述三項指標,最便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貸款的投放,放一筆貸款即派生了存款,吸引了客戶;又增加了效益;同時還沖減了不良貸款率;真可謂一石三鳥之效,雖然貸款也有風險,但它的風險是滯後的,在考核期無法體現,只要源源不斷的增加貸款的投放,不僅完成了任務,維持了既定的發展速度,也掩蓋了風險,稀釋了不良貸款。既然貸款投放是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不知為什麼層層的考核從來沒有把投放量作為基層行任務完成的備抵項目,因此客觀上刺激了基層行的貸款需求,由於貸款總量受指標控制,就變著法兒增加銀行承兌,使大量的承兌匯票變成了項目投資;固定資產貸款審批許可權上收,就給企業變成流動資金貸款,使大量的流貸進一步固化,增加了新的風險;公司類貸款手續繁瑣,就增加個人貸款,由於上級行沒有出台對個人貸款的管理辦法,就自定辦法報上級行認可,把對個人貸款的期限定為最長20年,如果有風險是20年之後的事情,貸款由此所產生的收益卻使當代人受用不盡。在這種短期行為的機制約束下,在貸款慾望極度沖動的環境條件下要確保貸款的質量難乎亦難。
3、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機制,對不良貸款的約束軟弱無力。
2000年以來,銀行為防止貸款風險,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首先是加強了信貸管理的工作機構,從原來的一個信貸管理部一拆為三,形成了信貸經營部、信貸審批部和風險管理部,還有一個凌駕於三部之上的信貸管理委員會;其次明確了三部一委的工作分工,設置了幾道防火牆,經營部不能參加貸款的審批,審批部不能與企業見面,風險部負責動態的、隨時的監控,當時稱之為有乾的、有看的、有說了算的;三是層層授權,總行和兩級分行還有支行四級核算單位,四套信貸管理班子,分別都有內容不同、數額不等的審批許可權,誰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真可謂銅牆鐵壁,萬無一失。但事過三年,無情的現實又是那麼得令人失望和沮喪,究竟為什麼?銀行的規章制度從其本身來推敲是無懈可擊的,但真正落到處的並不多,這是最大的悲哀,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只要人的思想出了軌,就沒有不能逾越的政策障礙,銀行貸款的投放更是如此,作為基層行的領導要想通過某筆貸款,從貸前調查論證開始就有直接或間接的授意,唯命是從的經辦人員心領神會,不識時務,冒個人仕途命運於不顧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開會集體研究貸款之前就有定論,上會通過基本上是走過場。退一步說,即使領導人事先沒有授意,會上的一個提示性發言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改變會議的研究結果。什麼貸前調查、評估論證、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相互制約、共擔責任,在銀行目前的體制下顯得軟弱無力。因此說2000年之後銀行內部為強化貸款的管理增設了那麼多部門,增加了幾倍的人員,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實際效果與過去比較毫無二致,上級行良好的初衷沒有落實,真正的貸款決策權依然掌握在幾個人手中,同樣一筆貸款,同樣一個企業,要貸能說出若干原因,要不想貸,理由也能拉出一火車來,隨意性更大,更無所顧忌,2000年以前貸款決策失誤,責任非常明確:就是一個信貸部,一個行長,現在不同了,因為貸款是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的,若幹部門和若幹人員都有責任,最終的結果是,只要貸款程序符合規定,大家都沒有責任。 現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特別是由基層推薦報上級行或更上一級審批的項目,作為審批行遠隔項目所在地,也只能從產業政策和項目布局等大的方面把關守口,通過一個項目,上上下下皆大歡喜,否決一個項目,卻受到下級行或企業的背後指責,又是不了解下情,又是不支持基層行的業務發展,罪名一大堆。基層在指責審批行的同時,痴志不變,再次將被否決的項目上報,理由更加充分,上級面對執著的熱情,一般的項目反復幾次均能通過。因此層層審批的運行機制對保證資產質量的實際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卻不自覺地為基層承擔了不良資產的審批責任,使基層更加有恃無恐。
綜上所述,銀行內部的用人機制、績效評價機制、貸款決策機制是導致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方面如果沒有大手術,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用現在的眼光看五年以前和五年之後看現在,不會有兩樣的結果。
二、關於股權的分置問題
股權變革是銀行改制的核心,只有把股權變革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資本,才能把股權人與公司的利益有效的聯系起來,目前銀行現存的種種弊端就可能迎刃而解,這是銀行再造的希望所在,也是大家的共識。2004年兩家試點的國有獨資銀行分別成立了由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國有銀行的股權發生了變化,為銀行的上市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種變化僅僅是形式上的,長江電力、國家電網、寶鋼集團,建銀投資所持建設銀行的股份沒有一分錢的個人資本,無不帶有國有的性質,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化。董事長作為一家之主,是企業的化身,都能置黨紀國法於不顧,敢冒個人政治生命的風險,做有損本企業利益和聲譽的事情,何況其他的員工能做到以行為家嗎?這在古今中外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中是不敢想像的,這從一個側面反射了這種股份制改造的實際效果。這種參股形式在前幾年的上市企業中屢見不鮮,效果都非常一般。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交通銀行的歷史,1908年交通銀行成立時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後香港的交通銀行在眾多的金融企業當中也立有一席之地,1987年國家恢復交通銀行時,其股本的構成就是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企業法人共同發起的,和目前建行、中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構成基本一樣,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結果如何呢?慘淡經營了不足20年的時間,不僅祖宗的機制沒有繼承,外資銀行的經營方式沒有學到手,國有銀行的沉痾積弊倒體現於一身,反而更加國有銀行化了。這是應該借鑒的教訓。當然,目前國有銀行的股本變革只是初步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上市實現股權的轉讓,最終實現個人資本化,在目前中國國情的條件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這是國人都能理解的,因此試點銀行從准備上市之初就積極的在海外尋找戰略夥伴,一天也沒有放鬆這方面的工作,但至今未果。作為中國的市場,對海外的財團或金融機構而言有巨大的誘惑力,為什麼不敢輕舉妄動,一直持觀望的態度,這表明對我們目前銀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極大不信任。這也難怪,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都是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形式有兩種,一是取得某種控制權,二是通過參股分得紅利,在目前的條件下,這兩種願望都很難實現,因為國家對國有銀行的控股地位不能動搖,上市僅僅是轉讓很少比例的股權,即使在董事會取得一席之地,其發言權也是微不足道;想分紅利嗎?一是從中國的上市企業看,按時分紅的不多,二是有紅如何分配也不是一兩個董事決定的,面對股權投資隨時都有被巨額不良資產所吞噬的危險,投資人止步不前,靜觀待變是就不難理解。因此,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設計師們思想還應該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路子再多一點。股權轉讓的比例應該進一步提高,甚至放棄對國有銀行的控股地位也不可怕,只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可能縮短了十萬八千里,縱觀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史,外國人從中國大地上得到利益的同時,中國人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入世之初,不少人擔心我們的民族工業會受到災難性的打擊而一蹶不振,用現在的眼光看是沒有必要的。金融業關繫到國計民生,金融開放是整個經濟開發的高級形式,不論是外國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在中國的大地上均受國際慣例和政府金融當局的監管,倘不至於危及到內資企業的生存,更不至於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回顧十幾年來國有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企業還能夠維護正常經營,或者說還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時候,作為企業的主管部門,乃至當地政府都不同意企業改制,不同意變更企業的所有制關系,相反,當一個企業連年虧損,職工工資不能及時兌現,債台高築,傷痕累累的時候,就督促盡快改制以卸包袱,了了草草處置了事,就象一個人一樣,與其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把他隨意處理掉,倒還不如在他健康的時候給他找個婆家。
三、關於隊伍建設和薪酬待遇問題。
國有銀行有一支龐大的幹部職工隊伍,中、建兩行目前的總人數大約有50萬之眾,實際上可能還要多一些,因為臨時用工本來就是一個說不清的數字,這與國際發達銀行比較的確是可怕的。美國花旗銀行全球計算只有48000人,是建設銀行的六分之一,所經辦的資產總量卻是建設銀行的8倍之多,人均資產佔有總量是建行的幾十倍。因此減人增效與國際接軌成為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首要任務。本人認為國有銀行部門林立、人浮於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僅黨、政、工、團、紀檢、監察、宣傳、後勤這些部門的人員可能和外資銀行的總人數就差不多,借股份制改造之機在隊伍建設方面來一個『消腫瘦身』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做簡單的數字對比,外資銀行具有適應其生存的經濟環境和條件,有著雄厚的管理手段和基礎,即使在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之間也能找出工作效率相差幾十倍的事例,經濟比較發達的上海、廣州和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佔有的金融總量也可能相差幾十倍,但不能說西部的銀行從業人員工作效率低,任務沒有飽和,需要按先進地區的標准減人瘦身。國有銀行的人員精簡,是最難也是最令人頭疼的,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如果是為了提高隊伍的素質,應該是優勝劣汰,由於自古以來沒有一套比較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人員的精簡也只能是用最原始、最省事、最間單的辦法,來個「一刀切」,要麼按一定年齡,要麼按一定工齡,只要在范圍的,什麼學歷高低、業績優劣、貢獻大小一律下崗回家靜養。中行、工行精減了大量的員工,建設銀行2003年人事與激勵約束機制改革,1100名高級管理人員下課大概都是如此。作為離崗隊伍,年紀一般在40到50之間,就其文化水平而論比更年輕一些的人要低,這是都承認的事實,但從工作經驗,客戶資源等實際工作效果來分析,應該不比更年輕一點的人差多少,從對國有銀行的貢獻方面講可能還要大一些,古今中外在這個年齡段成就事業的並不乏其人。"一刀切"的減人舉措僅僅起到了減人的目的,絲毫沒有觸及國有銀行人浮於事的組織體系,更沒有使隊伍得到優化,相反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離崗人員,在地方政府公務員系列當中還是年輕的中堅力量,在銀行的隊伍中倒成了古稀老人,他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貢獻給了國有銀行,一生對事業的執著,忠誠和熱情傾刻之間被擊的粉碎,昨天還是國有銀行的高級管理人才,改革的指揮者,一夜之間就變成了銀行的包袱,成了清理的對象。他們從每月30元錢的月薪起步,到離崗之日總共得到的薪水相當於目前在崗兩年多的工資,把他們離崗讓賢的「豪舉」無論說的怎麼高尚而光榮,意義如何重大而深遠,他們都有一種被愚弄的苦澀,難以接受這嚴酷的現實。當然,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在前進的號角聲中沒有更多的必要去回味他們的感受,但是我們必須重視後人的思想脈搏和精神狀態,一支隊伍的戰鬥力取決於思想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外資企業的職工與企業的依存關系非同一般,家園意識異常的濃厚,這是我們最有必要接軌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銀行上市,員工下市的人事改革,社會上普遍存在的「59歲現象」在金融系統突然提前了20年,不到四十歲的人都惶惶不可終日,大有日落西山、朝不慮夕的感覺,那些以往兢兢業業為銀行事業的發展而忘我工作的人變得讓眾人難以理解和認同,嚴酷的現實使這些人的思想也開始覺悟,為自己的後半生尋找機會和突破口,大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味道,得到這樣一種效果,應該不是改革的初衷,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中國銀行的哈爾濱分行一個不足10人的分理處主任一夜之間能夠把十幾億存款化為烏有,不是沒有時代背景。我們用7萬元可以買斷一個與銀行有幾十年勞動關系的員工,10億巨款能夠買得多少人與銀行脫離關系?我們用三年時間創造上萬億不良資產,拿這些錢按這個標准買斷的可能更多。上述案例按照銀行內部的操作規章,只要有一個崗位盡職守則,恐怕都難以得逞,說明整個隊伍的思想渙散到了何種地步,他不過是一個分理處主任,如果是一個行長,一定能夠作出更加驚天動地的「壯舉」來,因此說,人事改革在注重社會穩定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隊伍的思想穩定,這是提高整個隊伍戰鬥力的關鍵所在。

8. 股份制商業銀行有哪些優缺點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優點:
(1)工資高。對於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工資相對比較高,工作的節奏比較快,在職場中特別看重能力,一般會"用業績說話",特別適合抗壓能力比較強的學生。
(2)挑戰高,生活充實。每天都可以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生活充實,可以幫助實現自身的價值。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缺點:
(1)壓力大。高工資的同時一定伴隨高壓力,每個月月末業績都會清零,月初重新計算,連續幾個季度完不成業績就會面臨降級的風險,所以整體而言壓力比較大。
(2)加班頻率高。股份制銀行的加班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制加班,一種是自願加班。一般而言股份制銀行的自願加班比較多,為了達成業績積極主動的加班,此時的加班也會成為一種動力。

9. 為什麼國有銀行要進行股份制改革有什麼優缺點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建立現代金融體制的迫切要求 「十五」時期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主要是圍繞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三大方面進行深化改革和完善建設。在深化金融機構體系改革方面,具有制度創新意義的是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和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指出,「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爭取用5年左右或更長一些時間,把中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大型商業銀行。為實現這一目標,從今年開始,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分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 健全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系,是金融機構結構完善的金融體系,其主體應該多元化。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直牢牢佔有著70%左右的市場份額 ,新興商業銀行很難動搖其在國內銀行業中的穩固壟斷地位,更無法在大規模範圍內同其展開公平競爭。由此引發的為擴大市場份額的不規范甚至惡性競爭,不僅造成了金融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積累了經濟運行中大量的金融風險,給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2、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金不足,且不良資產率過高。 按《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4%。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普遍未能達到這一標准。從國際大銀行的情況來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52%,中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國際大銀行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一般認為不足8%),從而制約著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從不良資產比率來看,世界前20家大銀行,其平均不良資產率為僅為3.27%,其中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分別為1.4%和0.85%,而中國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高達20%左右。[1]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嚴重削弱了銀行消化貸款損失的能力,而且有可能危及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加大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產權不明晰,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 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國有產權形式內在的決定了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徵。在原有體制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導致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改革開放以前,國有企業最重要的資金渠道是財政,但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為國有企業提供資金推動國企發展成為國有銀行的歷史重任。進入80年代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取代了財政成為國有企業最重要的資金供給者。據統計,改革以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每年貸款額的80%以上流向了國有企業。1996年底,國有企業佔用的國有銀行貸款余額47434.7億元。沒有銀行的金融支持,國有企業的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這種金融支持卻使國有銀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99年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接收了國有銀行在1995年前產生的1.3萬億的呆壞帳。據官方估計,這還只能使國有銀行的呆壞帳率下降到20%以內。只有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關系,建立現代金融公司治理結構,才能使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只有剝離政策性業務,才能真正搞活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4、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是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需要。 我國即將加入WTO,這意味著我國市場將向世界全方位開放,意味著我國經濟將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我國企業將面臨全面的競爭,特別是金融企業面對的挑戰更為激烈。現階段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首先是體制和機制上的不足。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就是公平競爭,減少、消除壁壘和保護。如果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仍然以政企不分、政府色彩濃厚,不具備完全市場主體和法人主體的狀態入世,那麼在外資銀行取得國民待遇後,不但會被視為違背世貿原則,而且也難以在競爭中取勝。其次是實力的不足,能夠在國際上四處擴張的外資銀行,大都是規模大,實力強,資本充足,國際業務經驗豐富、業績優良的大銀行。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業務品種單一,金融創新動力和能力低。按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現有的體制,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必須對它們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是符合現代金融企業發展的方向的。

10.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特點

國有銀行 和股份制銀行在風險承擔和公信建立這兩個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機制。
國有銀版行的所有權結構決定權了其償付能力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在宏 觀經濟運作未出現大的動盪的條件下,即使銀行未曾擁有充足的自有資本,也不會動搖 公眾的信心。盡管因其風險外化和收益內化機制的共同作用會導致不良資產不斷增加、 非效率導向性規模擴張繼續進行,但這一越來越大的風險經由其國有屬性轉化成了國家 風險,而不再單純地表現為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因此,保持一個充足的自有資本以防止 風險爆發的必要性就顯得不是十分突出。這也是各國國有銀行普遍呈現資本充足率過低 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推行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了。一 旦國有銀行實現股份制化,它們必須自行承擔運營風險、並通過適當的途徑 向公眾發送穩定性信息,以保證公眾對它們的償付能力的信心。
因此,在經營方面則反映出股份制銀行比國有銀行經營更為謹慎的特點,具體表現為:股份制銀行比國有商業銀行傾向於持有更多的超額准備金,有更低的貸款資產比率和貸存比。

閱讀全文

與股份制銀行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高級分析師工資 瀏覽:872
10天以內最低價格是5元的指標 瀏覽:231
銀華優勢基金凈值查詢今天最新凈值 瀏覽:492
美團融資幾輪 瀏覽:316
免費融資租賃 瀏覽:167
外匯管理局職能 瀏覽:861
深圳中恆融資租賃 瀏覽:403
外匯合約管理 瀏覽:123
怎麼拋外匯 瀏覽:743
最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是 瀏覽:31
南方基金茅煒簡歷 瀏覽:324
廈門國投資本 瀏覽:882
共同基金杠桿率不受限制 瀏覽:333
全球開放式基金報告 瀏覽:899
易e貸理財 瀏覽:9
貴金屬公司是什麼意思 瀏覽:259
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規定 瀏覽:479
信評跳基金 瀏覽:937
期貨策略合作 瀏覽:963
國際恆生指數期貨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