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庄文皇後有女兒嗎
孝庄還生了三個女兒
固倫雍穆公主雅圖 皇太極第四女。孝庄十七歲生。1629-1678。享年五十。年十四嫁吳克善之子弼爾塔哈爾。與順治和那木鍾的聯姻如出一轍。生於天聰三年正月初八。而皇太極的第三女,孝端皇後的第二女固倫端靖公主生於二年七月初三。姑侄倆幾乎前後腳懷孕。舊滿洲的風俗還真是無恥到家。
固倫淑慧公主阿圖 皇太極第五女。孝庄二十歲生。1632-1700。享年六十九。年十二嫁喀爾喀蒙古額附博爾濟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爾哈。索爾哈於順治初故。阿圖於順治五年改嫁巴林部輔國公,元太祖二十一世孫色布騰。阿圖是孝庄最鍾愛的女兒。康熙十二年孝庄生病,阿圖被接回京後來逝於北京。
固倫淑哲公主 皇太極第七女。孝庄二十一歲生。1633-1648。享年十六。年十三嫁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內大臣俄爾齊桑之子鏗吉爾格。賜謚固倫端獻公主。葬於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境內,今已不見墓
㈡ 孝荘皇後
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孝庄皇後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她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較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盟關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後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後的天聰八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後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後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後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
歷史上的孝庄皇後 她的功績可以是 歷代任何一位皇後所不能及的她的,雖然她有能力作為中國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她沒有,卻是為了輔佐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而活,這是最讓人敬佩的.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後人指責,不想亂了朝政,她一生的心頭願望就是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興盛她什麼都可以犧牲!如果愛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話那麼也許多爾袞早就能當皇上了,但孝庄皇後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業,她沒有把愛情混為一談!她一生辛勞的輔佐一代又一代皇帝,為了丈夫為了兒子付出那麼多,且不說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沒承受過的苦與累,她日積月累的辛勞就證明了她的偉大,一個女人這樣是多麼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撐起一切是談何容易的啊,無數的阻力與背後的唾罵,她沒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個無名功臣興旺大清!所以我們後人還是理解到她的,為她的善良與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動!
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⑺持巍⒖滴躒�壑齇,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9年後,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可謂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
皇太極猝死,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鍵時刻,孝庄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
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她這種節省宮中開支賑濟災民的做法,一直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幼年由孝庄撫養成長,又賴孝庄輔政。孝庄不過多出面參政,然而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而後決。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溫泉,《清聖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一路之上,康熙對祖母扶前圍後,體貼入微。在外期間,京師來報,康熙皇二子、4歲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強忍悲痛不讓孝庄知道。
75歲的孝庄病重,從當時記錄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聖祖實錄》中,可以看到康熙這一段時間對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謂千古罕見。
孝庄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縱觀孝庄文皇後一生,康熙有贊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庄一生為開創清朝鼎盛之局面,嘔心瀝血,費盡心血,實屬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國母」一詞賦予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則此勞號非孝庄文皇後莫屬。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於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後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天聰三年生固倫雍穆公主雅圖,六年生固倫淑慧公主阿圖,七年生固倫端獻公主淑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稱帝,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臨。福臨即位後(年號順治),尊為皇太後。八年二月上尊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後。八月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十三年十二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死後,第三子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後。康熙元年十月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後。四年九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太皇太後。六年十一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太皇太後。十五年正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後。二十年十二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歲。二十七年十月上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雍正元年八月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三年葬河北清東陵之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生三女,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小傳
1613年,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宰桑之家。
1626年,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1592年生)為側室福晉。
1636年,皇太極改金為清,即皇帝位,改元為崇德元年,封布木布泰為永福宮庄妃。
1638年,孝庄生皇九子福臨。
1643年,皇太極暴卒,福臨繼位,建年號為順治,尊孝庄為皇太後。
1662年,玄燁即位,建年號為康熙,尊孝庄為太皇太後。
1688年,孝庄因病辭世,享年75歲。謚號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
評價
孝庄先後輔佐三代帝王,對清代的入關,滅明和鞏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輔佐皇太極
孝庄輔佐皇太極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皇太極與她有很多誤會,緣於海蘭珠.
確保福臨即位
皇太極死,生前未指定繼承人,遂出現爭奪最高領導權的紛爭。孝庄以靈活巧妙的手段,使福臨繼位。
下嫁多爾袞
一些野史中記錄了孝庄太後下嫁多爾袞之事。 電視紀錄片《清宮秘檔》中的觀點認為,庄妃下嫁多爾袞(1612年生)不是事實。亦有學者認為確有其事,認為弟娶寡嫂符合當時滿人風俗,後因受漢人文化影響才認為是羞恥之事並加以隱瞞。
輔政康熙
康熙除鰲拜,平定三藩,有少數史家認為,謀皆出自孝庄。
相關文學影視作品
庄妃已成為不少文藝作品的一個重要人物。
孝庄文皇後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庄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孝庄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為永福官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孝庄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收攬漢族知識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範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待女,身上藏了一壺人參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由於孝庄經常留意參預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政治素質和才能得到了磨煉,很快脫穎而出。當重大政治事變突然發生的時候,這種才能就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二、立儲斗爭
崇德八年夏,清軍大戰松錦告捷後,國勢大張,氣象日上。皇太極躊躇滿志,正擘劃下一步戰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發腦溢血,暴死於清寧宮。帝王暴卒,向來容易引起政治動亂。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在繁瑣的喪儀背後,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
努爾哈赤生前曾規定,他的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執政,朝賀時兄弟四人並排南面坐——這是一種原始軍事民主制的殘余。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打破了這個框框,皇帝南面獨坐,獨操大權。唯其如此,皇帝的稱號對於躋身於最高權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們來說,更加具有誘惑力。
暗中動作的雙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三十四歲,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擁有父親親將的兩黃旗和伯父代著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持;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三十二歲,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璽歸獻皇太極,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繼位的呼聲很高,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鋒和正、鑲兩白旗將領。
正、鑲兩黃旗將領盟誓,寧可死作一處,堅決要立皇子;而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們跪勸多爾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兩黃旗大臣乎?」「兩黃旗大臣願立皇子即位者,不過數人爾!我等親戚咸願王即大位也!」
串連、游說、盟舍、勸進,頻繁的活動,導致了雙方嚴重的對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諸王大會,彼此終於攤牌了!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會議開始之前,黃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年高輩尊的代善首先發言;「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見氣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縱,起身遜謝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離開會場。豪格一謙讓,阿濟格、多鋒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銳氣方剛的多爾袞,態度騎牆地說:「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兩黃旗大臣沉不住氣了,佩劍而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頭子不願陷入旋渦,一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說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眼看陷於僵局。多爾袞發言:「虎口王即讓而去,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否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是二個折中方案,皇子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兩黃旗大臣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六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
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為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缺乏與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為避免內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後活動。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庄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只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占踞天子寶座?孝庄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表採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向多爾袞獻出了自己。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
三、攝政王專政下
多爾袞對於皇位,實際上是非常嚮往的。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高踞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畢竟沒有暢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激烈動盪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隨著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欲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象火一樣烤炙著他的心的慾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順治元年(1644)就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晉被他收系王府,納為新人。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盡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支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 1647)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制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一切權力。孝庄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採取了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最後,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後的身份下嫁攝政王,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太後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有的小說家試圖從愛情角度解釋這樁婚姻,這恐怕有點理想主義。多爾表生活放縱,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鮮國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這是官書明載的事情。太後下嫁,迫於時勢,有什麼愛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況實際上,盡管孝庄退讓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屈身下嫁,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消退。有一次他還對人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十四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對孝庄兒子如此,所謂「愛情」雲雲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福臨親政,來到兩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 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過程中,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庄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後的安排下理政、讀書,如飢似渴地吸收漢文化,在大膽使用漢官、整頓吏治等方面,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四、家庭矛盾的渦流
權力斗爭剛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系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庄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見兒子實在沒有回轉餘地,只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庄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詩文,而且性格溫順,儀表端莊,舉止言語,很有鳳采。順治十年應秀女之選(清制:滿族女子到應聘之年必須造冊上報內務府,三年一選以充實後宮或指配皇弟皇子)許配給皇太極末子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侯後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庄察覺了這一危險苗子,立即採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後。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憂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
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准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家關系,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庄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系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庄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庄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庄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麼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麼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郁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羸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五、別出心裁的布庫戲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予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免攝政工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庄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干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干政,孝庄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制,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御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制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乾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制,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螫拜也清楚蘇哈薩克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哈薩克從監獄里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鱉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哈薩克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鱉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庄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里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六、祖孫情濃
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於次於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燁,通過皇帝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說項,才改立玄燁,所以說玄燁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後,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寸具,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鱉拜集團鏟除後,孝庄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一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庄生活儉朴,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庄與皇帝這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反映了她的為人,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歷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是截然不同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後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葯,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一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㈢ 清朝孝庄太後的簡介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後,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後,史稱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後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後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後敢於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後,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後』。
㈣ 急需內蒙百強企業名單
包鋼 ( 集團 ) 公司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蒙牛乳業 ( 集團 ) 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有限公司
神華集團准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大唐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包頭鋁業 ( 集團 ) 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
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神東集團神府東勝煤炭有限責任公司
鄂爾多斯羊絨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乾坤金銀精 煉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公司
漢鼎光電 ( 內蒙古 ) 有限公司
內蒙古草原興發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希望稀土鋁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 TCL 王牌電器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二 連分公司
內蒙古平庄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豐鎮發電廠
伊敏華能東電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神華集團海勃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通遼金鑼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黃河工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伊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金河集團華蒙實業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卷煙廠
通遼發電總廠
內蒙古鹿王羊絨有限公司
三維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
元寶山發電廠
神華集團烏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塞飛亞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赤峰市電業局
烏蘭浩特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神華集團包頭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滿世煤炭運銷有限責任公司
通遼電業局
包頭北方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元寶山發電廠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蘭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TCL 移動通信 ( 呼和浩特 ) 有限公司
赤峰金劍銅業有限責任公司
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包頭二電廠
新華結晶硅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萬利煤炭分公司
包頭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河套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通遼岳泰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天野化工 ( 集團 ) 有限責任公司
赤峰金峰銅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通順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包頭第一熱電廠
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星光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霍煤鴻駿鋁電有限責任公司
神華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
扎賚諾爾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赤峰 庫博紅燁鋅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三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赤峰制葯集團
內蒙古蒙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內蒙古黃崗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蘇尼特右旗鹼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利民煤焦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臨河市大興羊絨製品有限公司
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寶日希勒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赤峰市白音諾爾鉛鋅礦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
內蒙古兆旺羊絨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太西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烏拉山化肥有限責任公司
達茂旗石寶鐵 礦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蒙葯股份有限公司
烏蘭浩特卷煙廠
內蒙古吉蘭太鹼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臨河市春雪製品有限公司
內蒙古塞外星華章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
內蒙古白雁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臨河市雙河羊絨製品有限公司
內蒙古科爾沁乳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海吉氯鹼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西水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赤峰遠建鋼鐵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大雁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臨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呼和浩特市煤氣化總公司
內蒙古生物葯品廠
內蒙古鐵騎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集寧瑞泰金屬工業有限公司
烏海市新世紀鐵合金有限公司
內蒙古宇航人高技術產業有限責任公司
玖龍興安漿紙 ( 內蒙古 ) 有限公司
㈤ 孝庄不是努爾哈赤的妻子嗎 怎麼有和多爾袞弄一起去了她和皇太極有關系嗎
清太宗孝庄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於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後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天聰三年生固倫雍穆公主雅圖,六年生固倫淑慧公主阿圖,七年生固倫端獻公主淑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稱帝,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臨。福臨即位後(年號順治),尊為皇太後。八年二月上尊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後。八月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十三年十二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死後,第三子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後。康熙元年十月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後。四年九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太皇太後。六年十一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太皇太後。十五年正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後。二十年十二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歲。二十七年十月上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雍正元年八月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三年葬河北清東陵之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生三女,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小傳
1613年,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宰桑之家。
1626年,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1592年生)為側室福晉。
1636年,皇太極改金為清,即皇帝位,改元為崇德元年,封布木布泰為永福宮庄妃。
1638年,孝庄生皇九子福臨。
1643年,皇太極暴卒,福臨繼位,建年號為順治,尊孝庄為皇太後。
1662年,玄燁即位,建年號為康熙,尊孝庄為太皇太後。
1688年,孝庄因病辭世,享年75歲。謚號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
下嫁多爾袞
一些野史中記錄了孝庄太後下嫁多爾袞之事。 電視紀錄片《清宮秘檔》中的觀點認為,庄妃下嫁多爾袞(1612年生)不是事實。亦有學者認為確有其事,認為弟娶寡嫂符合當時滿人風俗,後因受漢人文化影響才認為是羞恥之事並加以隱瞞。這個是滿清的疑案。沒有任何的史料加以佐證。
輔政康熙
康熙除鰲拜,平定三藩,有很多史家認為,謀皆出自孝庄。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孝庄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為永福官莊妃。為後宮五大妃子之末。
1、攝政王專政下
多爾袞對於皇位,實際上是非常嚮往的。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高踞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畢竟沒有暢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激烈動盪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隨著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欲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象火一樣烤炙著他的心的慾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順治元年(1644)就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晉被他收系王府,納為新人。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盡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支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 1647)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制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一切權力。孝庄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採取了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最後,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後的身份下嫁攝政王,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太後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有的小說家試圖從愛情角度解釋這樁婚姻,這恐怕有點理想主義。多爾表生活放縱,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鮮國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這是官書明載的事情。太後下嫁,迫於時勢,有什麼愛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況實際上,盡管孝庄退讓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屈身下嫁,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消退。有一次他還對人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十四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對孝庄兒子如此,所謂「愛情」雲雲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福臨親政,來到兩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 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過程中,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庄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後的安排下理政、讀書,如飢似渴地吸收漢文化,在大膽使用漢官、整頓吏治等方面,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2、家庭矛盾的渦流
權力斗爭剛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系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庄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見兒子實在沒有回轉餘地,只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庄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詩文,而且性格溫順,儀表端莊,舉止言語,很有鳳采。順治十年應秀女之選(清制:滿族女子到應聘之年必須造冊上報內務府,三年一選以充實後宮或指配皇弟皇子)許配給皇太極末子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侯後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庄察覺了這一危險苗子,立即採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後。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憂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這個事情也是猜測,沒有任何史料加以佐證。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
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准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家關系,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庄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系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庄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庄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庄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麼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麼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郁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羸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3、別出心裁的布庫戲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予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免攝政王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庄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干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干政,孝庄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制,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御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制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乾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制,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螫拜也清楚蘇哈薩克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哈薩克從監獄里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鱉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哈薩克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鱉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庄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里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4、祖孫情濃
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親王岳樂,防止像多爾袞事件再次發生。但是孝庄看中了玄燁,通過皇帝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說項,才改立玄燁,所以說玄燁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後,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寸具,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鱉拜集團鏟除後,孝庄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一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庄生活儉朴,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庄與皇帝這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反映了她的為人,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歷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是截然不同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後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葯,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一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5、葬不從夫原有諱
據史書記載,孝庄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病危時,曾對康熙皇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庄死後,梓官(即棺材〕僅在宮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個康熙朝一直沒有啟用;梓宮暫安(下葬前安放某處叫「暫安」)奉殿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動工營建陵寢,而陵工倉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遺囑中「不忍」雲雲,不過是一種托詞,其實是因為下嫁多爾袞,無顏於黃泉下復見本夫;也有人認為,遺囑本身可能是一種宮廷精心設計的偽詞,為下一步喪葬處置作鋪墊,這里又涉及到「太後下嫁」問題,由於下嫁問題與孝庄的政治生涯密切相關,影響很大,所以有必要作一番敘述。
「太後下嫁攝政王」問題,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學界尚有爭議。在民間,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見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遺臣張煌言《蒼水詩集》,其中《建夷宮詞》有一首影射太後下嫁,詩文是這樣寫的:
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慈寧宮是皇太後的居處,春官指禮部官員。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慈寧宮里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昨天禮部呈進了預先擬定的禮儀格式,因為正遇上太後結婚典禮。《蒼水詩集)}一出,「太後下嫁」一事彷彿得到了證實。張煌言作詩時間大概是順治六、七年間,當時清宮的太後有兩位,一位是正宮孝端文皇後,當時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給三十多歲的多爾袞,另一位就是福臨的母親孝庄文皇後,她小於多爾袞兩歲,因此詩中所指的太後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這畢竟還只是一種推測,因為詩歌吟詠,是不能作為史證的。清亡後,民國教育部清理禮部檔案,發現存檔的歷科殿試策文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與「皇上」同格抬寫;後來清理大庫紅本(皇帝御批之件〕檔案,發現順治四年之後內外奏疏亦多稱「皇父」,與蔣良騏《東華錄》順治五年詔封皇叔父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罪狀詔中 「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語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而是獨葬關內,所以許多人認為,太後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論。
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卻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帝後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述里應該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印證「太後」下嫁攝政工的史料,因而下嫁雲雲,是「敵國」(指南明政權)之傳聞而已。
但也有人認為此事發生.的可能性極大。朝鮮李朝實錄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皇父」,很可玩味:「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潮鮮國王)曰:『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鄭太和曰:『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上曰:『然則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鮮官員金自點那句話,含糊其辭,閃閃爍爍,正可說明其中有難言之隱,朝鮮大臣鄭太和已看出其中委曲,指出多爾袞已作了太上皇,那麼實際上就是說多爾袞已經當了皇帝的父親,這跟說太後下嫁攝政王是一個意思。
多爾袞死時,追謚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附太廟(祭祖之地),這種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繼大統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為皇叔或者輔政大臣,多爾袞是難以企及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孝庄下嫁多爾袞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這個歷史疑案遲早會真相大自。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縱觀清代諸後妃,孝庄文皇後可謂第一女政治家,同時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她童年的一天,滿洲的貝勒皇太極帶著弟弟多爾袞來到了草原,皇太極的妻子孝端文皇後正是孝庄文皇後的姑姑,皇太極的此次草原之行,正是為了看望岳丈,並加強與蒙古的聯絡。誰知這次普通的交往卻對孝庄文皇後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小無猜的孝庄文皇後與皇十四子多爾袞之間產生了愛情。但老天似乎總是願意捉弄有情人,為了蒙古與滿洲的政治需要,皇太極即位後,孝庄文皇後被送到了滿洲,只不過她要嫁的人不是朝思暮想的多爾袞,而是一代帝王皇太極。多爾袞為此曾失魂落魄,但很快他就平靜下來,決心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使孝庄文皇後回到自己的身邊。功夫不負有心人,太宗皇帝賓天後,多爾袞成為了當時最有實力的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當時的形式可謂一觸即發。孝庄文皇後預見到了政治危機的可怕後果,說服多爾袞擁立自己兒子福臨為帝,化解了多爾袞與豪格的一場火並,保證了清代政權的平穩過渡。順治初年,孝庄文皇後為褒獎多爾袞的功績,對他大加封賞,使多爾袞成為了朝中的最強勢力。但多爾袞似乎並不知足,他一生的願望就是娶孝庄文皇後為妻。在當時的情況下,孝庄文皇後不得不同意他的要求,但順治皇帝卻不買他的帳,一度以絕食相威脅,使得多爾袞的計劃破產,才保住了皇家的威嚴。這就是清宮三大謎案之一的太後下嫁。
康熙帝即位後,鰲拜的專權又一次威脅了愛新覺羅氏的統治,在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康熙帝最終打敗了對手,鞏固了政權。隨之而來的吳三桂叛亂勢頭更猛,孝庄文皇後為鼓舞士氣,將宮中金帛發給出征將士,以壯軍威。
在孝庄文皇後的一生中,她能從愛新覺羅氏的利益出發,多次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的統治,在大清王朝從開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過渡中,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庄文皇後可謂清代後妃中的第一人。
㈥ 朱元璋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呢
講道理說,既然吳三桂能帶著清兵入關,滅掉南明。那麼一部分蒙古人憑什麼就不能背叛元朝,幫助明朝推翻元廷呢?並且,實事求是的說,當時的蒙古人除了向明朝歸順以外,貌似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了。
總的來說,歸順明朝的蒙古人,並非是不認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們只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認為跟著明朝比跟著北元,前途會更好一點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還是會選擇脫離明朝。比如明初歸降的蒙古兀哈良三衛在朱棣時期取得半割據許可權後,立馬就脫離了明朝,在大寧衛割據了兩百年,奠定了後來漠南蒙古的雛形。
㈦ 契丹族是現在哪個省
契丹族是現在哪個省?契丹是現在的東北地區、內蒙古希拉姆倫河流域。契丹是八個部落形成聯盟後,到了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落稱帝才確立的國號。直到公元947年,契丹國號改為遼,被金朝滅國後又建立西遼,隨後在公元1218年被蒙古國覆滅。
契丹對應現在的省份
契丹族起源於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的希拉姆倫河流域。早期的契丹分為八個部落,後來形成部落聯盟依附在突厥、回紇國家下面,直到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稱帝後,才正式將國號命名契丹。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後來被金朝滅國後,耶律大石就建立西遼,且一度成為中亞地區的強國之一,但是在公元1218年最終被蒙古國覆滅。
遼國徹底滅亡後,契丹人融入了其它各個民族中,並且有少部分契丹人演變為現在的達翰爾族和雲南地區的「本人」。
㈧ 衛青霍去病繳獲了匈奴多少戰馬牛羊他們懂兵法嗎
大漢名將,首推衛青霍去病。其實不僅僅是在漢朝,縱觀二十四史,也很少有哪位名將建立了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功勛。就連曹操那個眼高於頂的黃須兒曹彰,也發誓要把學習衛青霍去病進行到底。
司馬遷先生是貴族出身,所以只瞧得起同為貴族出身的常敗將軍李廣,而看不起幾乎等於草根出身的衛青霍去病。於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竭盡全力對衛青霍去病進行了抹黑,甚至在《佞幸列傳》中也不晚捎帶衛霍一筆,以至於有人認為衛青霍去病就是不學無術的裙帶之臣。
其實司馬遷是給衛青霍去病寫了正傳的,只不過這正傳要排在《李將軍列傳》和《匈奴列傳》之後,不細看還真不容易找到。至於衛青霍去病能否繳獲匈奴上千萬戰馬牛羊,呼倫貝爾人應該知道答案:一千萬是保底,上不封頂。
司馬遷的選擇性失明:攻擊一點,不計其餘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軍的赫赫威名,起始於衛青霍去病,這一點不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搞點文字游戲就能抹殺的。
本文要解答兩個問題:其一、衛青霍去病算不算軍事家、懂不懂兵法;其二、匈奴有沒有數以千萬計的馬牛羊,能不能讓衛霍北征只賺不賠。
這兩個問題,原本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解答,但是由於地域的差別和時間的流逝,再加上一些人的誤導,衛霍的功績正在一片質疑聲中被蠶食抹殺,這就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證和闡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