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哈葯為什麼跟三生合作
一個披著牌照的典型傳銷炒作、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制度、一個沒有文化的產品系列、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管理隊伍。釀成的崩盤結局,政府為了遮羞又不願停其牌,兩千萬的保證失效,害怕經銷商鬧事。想出了「強強聯合」的絕招,為政府遮了羞,為自己擦了屁股,三生賺了一筆錢。這就是真諦。相信什麼?相信分享、簡單、倍增、零起點而不是忽悠、炒作、爆長、牌照
『貳』 全國知名制葯企業
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去年共開發西葯新葯327個品種、949個批號。山東魯抗、上海新亞等18個國有企業去年共開發了47個品種、76個批號的西葯,而上海強生、珠海聯邦等20個合資企業開發的西葯也達到34個品種、52個批號。這樣的新葯開發力度比以前明顯加大。
國有企業方面:山東魯抗開發7個品種、8個批號,開發力度位居同行之首;華北制葯開發6個品種、8個批號;山東齊魯開發5個品種、9個批號;山東新華開發4個品種、7個批號;江蘇揚子江開發4個品種、8個批號;浙江海正開發4個品種、7個批號;上海新亞開發3個品種、4個批號。就地域而言,山東的葯企共開發了16個品種、24個批號,形成「魯軍」。
合資企業方面:上海強生開發了7個品種、7個批號;珠海聯邦開發了5個品種、10個批號,位居前列。此外,重慶葛蘭素、蘇州中華、杭州中美華東、廣州南新、蘇州普強、天津武田、西安楊森、天津中美史克、拜耳等18個企業共開發22個品種、35個批號。這表明,在我國醫葯領域逐漸開放的背景下,企業已十分注意新葯開發,新葯開發已成為制葯企業競爭的殺手鐧。
05年1~4月我國制葯企業銷售收入排名
1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2哈葯集團有限公司
3揚子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
4太極集團有限公司
5石家莊制葯集團有限公司
6華北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7北京雙鶴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8東北制葯集團
9山東新華醫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0升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11天津葯業集團有限公司
12西安楊森制葯有限公司
13匯仁集團有限公司
14天津中新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5山東西王集團有限公司
16山東魯抗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17上海雷允上葯業有限公司
18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
19浙江海正集團有限公司
20吉林修正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1杭州華東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22南京醫葯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3麗珠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4阿斯利康制葯有限公司
25煙台新時代健康產業有限公司
26山東省魯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27上海羅氏制葯有限公司
28浙江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葯廠
29浙江康恩貝集團有限公司
30利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1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32深圳萬基葯業有限公司
33中美天津史克制葯有限公司
34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葯有限公司
35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
36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37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
38誠志股份有限公司
39輝瑞制葯有限公司(中國·大連)
40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41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42珠海聯邦制葯股份有限公司
43成都地奧集團
44福建省福抗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45歐姆龍(大連)有限公司
46太極集團涪陵制葯廠
47正大青春寶葯業有限公司
48東港工貿集團有限公司
49江西濟民可信集團有限公司
50齊魯制葯有限公司.
『叄』 請問引進外資有哪些利弊,謝謝!
外資白白享用各級地 方 政 府提供的優惠,迅速壯大,逐步控制了中 國主要行 業。我們不計成本吸引來的外 資慢慢控制了我們的命 脈。我們來看一些外 資控制行業情況的
數據。國 務 院研 究發 展中心2006年8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 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 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 產控制權。比如玻 璃行業,該行業中最大的5家企業已全部合資;佔全國產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電 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 妝 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著;20%的醫 葯行業在外資手中;汽 車行業銷售額的90%來自國外品牌。據國 家 工 商 總 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除工業領域外,外資對我國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速趨勢。在流通渠道中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佔有絕對優勢。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外資從高端市場向下延伸,民族零售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問題不光是外資控制了這些行業,更可怕的是下面這些事實。
1、跨國公司通過高成本低報價轉移了巨額利潤,使我 國稅 收嚴重流失。許多地 方 政 府採用一免三減半的政 策吸引外資,又加上許多外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經營有逃 稅的天然優勢,外資企業逃避了巨 額稅 收。例如,由國 家統 計 局「利用外資與外商投資企業研究」課題組完成的一份關於外資的研究報告稱,虧損的外商投資企業中約2/3為非正常虧損,每年通過轉讓定價避稅的稅 款損失有300億元。
2、由於我國很多行業採用先對外開放再對內開放的策略(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外 資 企 業憑借超 國民 待遇和避 稅手段,使其能以較低價格開拓和佔領國內市場,已對內資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擠 出效應,大大壓 制了國 有企業和民 營企業的發展。以零售業為例。沃爾瑪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規模優勢,壓迫中國的供貨商把產品的價格降到最低,同時對其收取種種不合理的進場費、促銷費,惡意轉嫁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費用,使其僅夠維持生存,很難擴大規模。對於其它的超市,則利用其規模優勢將價格壓到比競爭對手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來彌補中國境內沃爾瑪超市的虧損,從而達到擠垮競爭對手的目的。該超市在國內所到之處,總是把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擠壓殆盡。在高科技領域,以手機行業為例,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常常是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已從中賺取利潤,實現了其「上游剩餘價值」 。近期跨國公司已開始採用低價策略,進一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對國內手機趕盡殺絕,實現其「下游剩餘價值,國內手機行業連這點賴以生存的「下游剩餘價值都已無法實現,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近年以來國產手機商無一例外嚴重虧損,一些實力較弱的廠商已退出市場。
3、外資往往把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逃避本國或發達國家嚴厲的環保法令限制,造成了中國大量消耗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環 保 總 局的一位副 局長曾深有感觸地說:「什麼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污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 。一些地 方 政 府的官員,只顧抓眼前的經濟利益,不計成本地引進或批准一些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外資項目上馬,如化工行業、焦炭生產、電解鋁等等。這些行業由於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早已禁止在其本國生產,但我國許多地方卻趨之若騖。
由於發達國家將一些會產生嚴重污染的產業向我國轉移,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工業廢氣越來越多,大氣污染日趨嚴重,水質越來越差。空氣污染加劇的直接後果就是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的疾病增多。據報載,空氣污染嚴重的北京,呼吸道疾病在導致死亡的疾病中占第四位。1949年以來,我國城市工業總產值增長30倍,污廢水排放量增長25倍,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對全國10.97萬公里長的河流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三類以上水質的河流長度佔70.1%,這表明大部分河流已經被污染。由於水質變差,許多地方的土壤中鉛、砷、鎘等含量過高,種出來的蔬菜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吃了會危害人體健康。據估計,中國每年由於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相關衛生保健方面的損失大約1700萬美元,如果按2004年中國貿易依存度70%的比重來衡量,中國每年因外貿造成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約為1190億美元。如果按2004年外企對外貿約57.4%的貢獻率來算,每年外資造成中國資源和環境的損失約683億美元,已超過改 革 開 放以來任何一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
更可惡的是下面這個事實。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從國 家 環 保 總局以及各地環 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後發現,截至8月20日,出現在污染企業名單上的跨國公司已超過了100家,涉及食品、電子、化工、機械製造等諸多行業,有的公司在中國的多個投資公司或分公司都存在超標排放、違反中國法律法規的現象,包括百事、惠爾普、博世等一些世界500強企業都名列黑名單之中。事實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業名單的跨國公司在環保方面都擁有良好的口碑,但他們進入中國以後很快就「入鄉隨俗」,降低了環境標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廠里有7家都達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國卻連最基本的排放標准都沒有達到。真的到了我們反思引進外資的時候。
4、外資並購造成大量賤賣國 有資產的事件發生,揮劍自宮了很多很有前途的國 有企業。由於目前國家對出售國有資產缺乏統一標准和完善的機制,地方各級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是從「小局」出發而不是從大局出發,導致低估、賤賣或贈送國有資產的事情時發生。如,在洽談中外合資時,少數外商利用中方急於尋求資金的心理,在對中方資產評估上討價還價,有意低估中方資產價值,以降低中方股權比率,提高外商所佔股權比率;一些中方代表則為了追求當前政績,或得到一些「好處」,也在資產評估中迎合外商,低估國有資產,以促成國有資產早點賣出,反正資產不是自己的,虧了也不心痛,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這類現象在國有企業改組過程中最為突出,而且涉及面廣。又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短期回報,把一些經營得比較好的合資企業或國內企業出售給外商,拱手讓出國內市場和未來的收益,造成國有資產變相流失。
我來舉幾個例子。江蘇徐工集團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銷售收入在當地企業中排名數一數二,在江蘇省工業企業中也位列前十,整個工程機械國內136個產品,它佔一半以上,並且有二十個左右的產品市場佔有率在前三名。就這樣一個國內的行業老大,經營得相當不錯的企業,它的改制只引進國外投資者,不讓國內企業參與,並在最後賣給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這使得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及其在中國控股的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佔到中國工程機械市場20%的份額。它一步到位,通過收購一下子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網路。就這樣,中國人自己將工程機械行業的主導權拱手讓給美國人。這種引進外資的行為對於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簡直就是自殺。
在國內外享有價廉物美之譽的福建省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在全國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億6
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個曾經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間就落入美國人手裡了。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資金很充裕。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當地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公司的國有股東陸陸續續將所持股分賣給外方投資者,這些外方投資者最後又把股權轉讓給美國吉列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本來南孚的優質鹼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在國內市場上,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面沖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閑置著。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美國吉列公司也輕而易舉地除掉了它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除此之外,「自殺」的國內優秀企業還有活力28、山東正大福瑞達制葯有限公司、哈葯集團、哈啤集團、小護士等不勝枚舉。
5、外資流入加劇了失業問題。表面上看外資流入增加了國內的就業機會,但是由於外資攜其雄厚資金、先進技術和高效管理,不斷進攻國內其他企業,導致國內企業不斷被擠垮。來看個例子,美國寶潔公司僅飄柔、海飛絲、潘婷和沙宣等四種品牌的合計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70%,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美國寶潔公司利用其品牌、資金、技術、管理的強大優勢,扼殺我國處於起步階段的洗滌用品企業,致使我國原來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由於美國寶潔公司的效率更高,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們知道經濟就是一池水,不斷從一個地方流向另外一個地方,但是外資企業汲取了大量利潤,沒有分配給工人,也沒有交多少稅收,卻大量轉移到了國外,等於不斷從我們的池塘中抽水。這就是為什麼蘇州GDP連年高速增長,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有明顯提高的主要原因。
6、外資始終操控著核心技術,占據著利潤的最高端。我們引進外資的目的是為了以市場換技術,市場讓出去了,技術卻沒有任何進步。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家電行業。家電行業是國人最為驕傲的開放行業,但是我們的液晶顯示屏全部是向日韓企業買的,自己無法生產。液晶顯示屏占整個液晶電視的成本高達70%。也就是說,即使是這種看起來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我們都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其他行業就更不用說了。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跨國公司只想得到市場,不想轉讓核心技術,而我國由於相關法規、政策的不夠完善,加上在實際操作中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中方代表遠不及外方代表用心,所以雖然有些合資說好外方必須提供技術,但到最後,中方總是被「忽悠」,什麼技術都得不到,或者得到的只是外國早已扔進垃圾桶的技術。
總而言之,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帶來的結果就是:外資壟斷了國內市場,摧毀了民族工業,消耗了大量資源,嚴重地破壞了環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主導了中國經濟,但卻未給中國帶來核心技術,只是帶來一些外國早已淘汰的技術,付給一點中國人民辛辛苦苦勞動所得的血汗錢,讓中國的GDP得到增長。
大家一看就知道,這種只長骨骼不長肉的增長方式是不可能持續的。如果我們不盡快扭轉這種局面,留給我們的另外一個拉美厄運
『肆』 求中國十大知名葯廠
中國十大制葯企業分別是:
1、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2、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 。
3、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4、天津市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5、山東東阿阿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哈葯集團有限公司。
7、南京醫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8、華北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江蘇揚子江葯業集團公司。
10、太極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制葯企業2017年十大變化
1、一致性評價將導致化學葯生產企業批文數量呈減少趨勢,一個企業僅保留10個以內主要產品批文的現象將廣泛出現。
2、中葯生產工藝核查使中成葯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多種因素助推2017年葯品漲幅在20%以上甚至更高,沒有實力的中小型葯企逐步出局。
3、中葯飲片生產企業被撤銷或吊銷GMP證書現象有增加趨勢。中葯配方顆粒將成為中葯飲片中的「王冠上的明珠」,品牌中葯配方顆粒企業開始出現。
4、2017年醫療機構普遍實施臨床路徑管理,未納入臨床路徑使用指南目錄的醫院產品將逐步退出醫院市場。
5、處方葯帶金時代正在逐漸遠去,學術推廣時代已經到來,銷售和推廣各司其職的時代已經來臨。
6、為了更好地應對兩票制,制葯企業紛紛成立咨詢公司加以應對。
7、外資葯企紛紛將專利到期葯品外包給中國醫葯企業,國內中小型醫葯企業嘗試CSO。
8、隨著基層醫療市場的放大,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紛紛嘗試綠色療法進軍基層市場。
9、越來越多的大型處方葯企業轉型進軍OTC市場。1家葯企某個產品申請OTC身份,多家企業獲益的現象開始出現。
10、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進軍院外市場,院外銷售將成為醫葯企業未來的主戰場。
該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中,極少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如下:
1、30%的持股比例是一個分界點。根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者可以實際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超過30%,可認定為擁有上市公司控股權。但別忘了,這是「可認定為」,不是「一定認定」,很多時候持股低於30%的被認定為實際控制人的,高於30%的卻不是實際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並不少。為啥?因為真正控制了董事會,那才叫真正的控制。
2、如果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反對收購,那你把所有的股票全買過來,到時候公司因為股權分布問題不滿足上市條件,要退市,那就虧大發了,這就不叫控股了,而是私有化了。
3、一些國有核心資產的上市公司,你想買,別人不會賣的,比如像「兩桶油」、中字頭等央企,有錢也沒轍。而這就不是簡簡單單的反收購制約行為了,而是國家意志。
4、就算是非上市公司的話,這套做法也行不通。因為根據《公司法》規定,任何股份制公司的股東人數必須達到一定的人數規定,一股獨大不屬於股份制公司。
拓展資料
反收購的方式:
1、毒丸計劃。該計劃的原理就是在公司被收購時向普通股股東發行優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購,股東持有的優先股就可以轉換為一定數額的收購方股票。這樣做的方法可以稀釋收購方的股權,但同時也會增加公司的負債,讓收購方失去收購興趣。
2、修改公司章程。這也是比較直接的方法,我直接修改游戲規則,你就算有錢也不能玩。一般做法是提高召開股東大會、決策重要戰略等的門檻,比如需要30%的股東同意修改為50%,1/3股東同意修改為2/3等。不過這種方法也會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
3、金色降落傘計劃。為啥叫這名字呢?金色說明有一筆不菲的補償金,降落傘說明你可以平穩過渡。原理是在公司被收購時,對公司的高管做出該安排,不管是離職還是被迫辭退,都必須獲得一筆不菲的補償,以增加收購方的成本。不過這種方法並不十分有效,對於動輒數億數十億的收購案來說,給你幾百萬幾千萬讓你走人,又何妨呢?
『陸』 中國有哪些企業是美國控股的
2006年5月,美國CVC(花旗集團與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億美元)與晨鳴簽署了戰略投資意向書,向CVC非公開發行10億A股,募集50億元,CVC將持有晨鳴42%股份,超過壽光國資局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組成銀團申請60億元長期項目貸款。 洗滌品: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3家被外資收購。 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日化行業的合資中,外資通常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為聯合利華貢獻8億到9億的銷售額。 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失去了寶貴時機。 化妝品: 法國歐萊雅正在快速佔領中國市場。2003年該公司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在彩妝領域排名第一,在護膚領域完成兩次並購後名列第二。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跨國公司占據國內高端市場後,正在向中低端品牌發展,沖擊本土企業。如聯合利華從2005年加強二三級城市的布點分銷。寶潔將飄柔、汰漬等產品大幅度降價、大力在全國推銷玉蘭油。歐萊雅收購小護士之後正尋找合作夥伴開拓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美國雅芳和日本資生堂等也蠢蠢欲動。 哈葯集團:2005年,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聯合投資獲得控股權
『柒』 醫葯製造行業全國五十強企業有哪些
說實話,這種問題你都不用自己問,直接上網上搜就可以。雖然我是做葯的,懂一些,但也記不全。下面是最新的(2009)按銷量的排名:
1 哈葯集團有限公司281,981
2 揚子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 275,856
3 上海羅氏制葯有限公司150,009
4 西安楊森制葯有限公司126,660
5 中美天津史克制葯有限公司118,642
6 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105,190
7 北京雙鶴葯業股份有限公司93,419
8 葛蘭素史克制葯(蘇州)有限公司 84,150
9 江西濟民可信集團有限公司73,261
10 江蘇豪森葯業股份有限公司70,913
11 海口康力元制葯有限公司 64,733
12 吉林省吳太感康葯業有限公司 63,533
13 珠海聯邦制葯股份有限公司58,626
14 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53,871
15 石家莊四葯有限公司53,037
16 北京泰德制葯有限公司 51,642
17 利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49,624
18 華瑞制葯有限公司 48,497
19 輝瑞制葯有限公司 47,480
20 齊魯制葯有限公司 45,252
21 杭州賽諾菲聖德拉堡民生制葯有限公司 44,621
22 廣州白雲山制葯股份有限公司43,676
23 常州制葯廠有限公司 40,860
24 天津力生制葯股份有限公司40,064
25 北京紫竹葯業有限公司38,256
26 山東綠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36,422
27 上海強生制葯有限公司32,877
28 青海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1,200
29 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30,945
30 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葯有限公司 29,916
31 上海新亞葯業有限公司 29,476
32 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葯有限公司 29,447
33 昆明制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8,292
34 上海現代制葯股份有限公司27,874
35 中國大冢制葯有限公司25,104
36 上海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24,827
37 海南省海靈制葯廠 24,437
38 青島國風集團黃海制葯有限責任公司 24,203
39 四川維奧制葯有限公司 23,800
40 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葯有限公司 23,683
41 揚子江葯業集團上海海尼葯業有限公司23,282
42 河南輔仁葯業有限公司 23,100
43 阿斯利康制葯有限公司 22,912
44 衛材(蘇州)制葯有限公司 22,120
45 山東省禹王實業總公司 20,596
46 山東步長制葯有限公司 20,370
47 北京韓美葯品有限公司 19,852
48 山東瑞陽制葯有限公司 19,817
49 杭州民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19,623
50 廣州天心葯業股份有限公司17,386
51 昆明滇虹葯業有限公司 16,861
52 廣州明興制葯廠15,737
53 太陽石(唐山)葯業有限公司 15,134
54 常州市四葯制葯有限公司 15,090
55 江蘇正大天晴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14,880
56 海南亞洲制葯有限公司制葯廠 14,684
57 重慶葯友制葯有限公司14,326
58 曼秀雷敦(中國)葯業有限公司 14,066
59 廣州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13,560
60 廣州星群(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13,200
61 重慶華邦制葯有限公司12,673
62 廣州光華葯業股份有限公司12,341
63 安徽省豐源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12,124
64 深圳海濱制葯有限公司11,948
65 海南先聲葯業有限公司11,778
66 東盛科技啟東蓋天力制葯股份有限公司 11,305
67 中美合資山西普德葯業有限公司 11,270
68 山東北大高科華泰制葯有限公司 11,232
69 福州海王福葯制葯有限公司11,088
70 南京先聲東元制葯有限公司11,070
71 南京聖和葯業有限公司10,980
72 海南斯達制葯有限公司斯達制葯廠 10,977
73 北京萬輝雙鶴葯業有限責任公司 10,932
74 西施蘭聯合企業有限公司 10,695
75 南京長澳制葯有限公司10,570
76 浙江亞太葯業股份有限公司10,563
77 益僑(湖南)制葯有限公司10,526
78 上海凱寶葯業有限公司10,509
79 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信誼制葯總廠10,489
80 麗珠集團利民制葯廠 10,456
81 安徽雙鶴葯業有限責任公司10,420
82 石家莊制葯集團歐意葯業有限公司 10,331
83 江蘇濟川制葯有限公司10,287
84 四川科倫葯業股份有限公司10,277
85 天津華津制葯廠10,201
86 常州葯業延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0,190
87 天津葯物研究院葯業有限公司 10,040
88 河南利華制葯有限公司9,909
89 福建省興源集團(莆田)葯業有限公司 9,765
90 重慶科瑞制葯有限責任公司9,702
91 沈陽市興齊制葯有限責任公司 9,663
92 海南恩威葯業有限公司9,502
93 山西亞寶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9,458
94 桂龍葯業(安徽)有限公司9,396
95 廣州綠十字葯業有限公司 9,390
96 大連美羅大葯廠 9,380
97 廣東順峰葯業有限公司 9,345
98 德州德葯制葯有限公司 9,333
99 江西贛南海欣葯業股份有限公司9,281
100 蘇州東瑞化工有限公司9,000
其中有些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如拜耳、輝瑞、強生、葛蘭素、百時美施貴寶、賽諾菲等。
『捌』 中國十大制葯企業分別是哪些啊
中國十大制葯企業分別是:
1、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2、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 。
3、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4、天津市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5、山東東阿阿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哈葯集團有限公司。
7、南京醫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8、華北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江蘇揚子江葯業集團公司。
10、太極集團有限公司。
『玖』 (高懸賞)在線等答案!!急求外資制葯企業在中國的前十強!!!!
1 阿斯利康
9月,阿斯利康(中國)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正式奠基。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一期包括中國區業務總部辦公樓、培訓中心和部分亞太及全球職能中心,預計於2011年1月竣工並投入使用;二期為阿斯利康中國創新研究中心新址,將於2012年底完工。
2008年阿斯利康公司全球營業額超過316億美元,中國貢獻了6億美元。不過即便如此,阿斯利康超越了傳統的對手——輝瑞、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安萬特,排在了跨國制葯企業中國銷售的冠軍位置。從2001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僅為8500萬美元,到2008年,阿斯利康的銷售數字定格在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近30%。而阿斯利康未來10年在中國的年增長率定在22%,這意味著在2018年,銷售額將翻三番達到48億美元。中國將是阿斯利康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阿斯利康目前在中國正在培養自己的銷售隊伍,且要利用城市包圍農村之戰略在華夏大地謀占我國醫葯市場。
2 拜耳醫葯
09年年初,拜耳醫葯保健旗下的拜耳先靈醫葯宣布,投資1億歐元在北京建立全球研發中心,從而加強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研發能力。
拜耳醫葯保健執行委員會成員、拜耳先靈醫葯董事會主席安德里費比說:「拜耳一直在加強亞太區的業務,中國更是公司業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新建立的北京研發中心,拜耳將組建一支世界頂級水平的研發團隊,從而延展拜耳全球的研發專業知識和能力。北京將是拜耳全球創新葯物開發的重要地點。」
德國拜耳醫葯保健2008年的亞太區業績:總銷售收入為9.1億歐元(合13億美元),中國市場對其業績貢獻達到48%,北京將是拜耳全球創新葯物開發的重要地點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3 羅氏
09年年初,瑞士羅氏公司向媒體透露或許今年會首次收購一家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或者購買中國公司開發的化合物的銷售權。
羅氏公司主管全球制葯研發事務的Lee Babiss道「我們不僅在尋找這些領域里的資產,而且還在尋找葯物制劑,因為中國公司對這方面的理解真的非常深刻。我們也在重點關注一些機會,這可能涉及兼並和收購,或者簡單的許可交易。」
2008年,羅氏全集團的收入456億瑞士法郎,其中有100億瑞郎是來自於診斷這條業務線的收入。而在中國市場羅氏診斷年增長率超過了30%。 中國市場以19%以市場份額佔到了亞太市場第一位,是整個亞太市場1/3的規模。隨著制葯公司在美國和歐洲這些成熟市場上的銷售收入下降,它們正在將目光瞄向中國等新興市場,以尋求獲得更大的銷售份額。羅氏正在中國實施的科研項目大約為6個。
4 強生制葯
2009年4月16日,強生制葯研發中心宣布在上海建立新研發中心,並成為其亞洲區研發總部。此次在上海建立亞洲總部,強生制葯研發中心將把公司在北京、孟買、班加羅爾等地研發隊伍整合起來,並與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構建協作網路,致力於開發新的醫療方法。
本年第一季度強生公司葯品業務銷售收入下跌7.2%,為150億美元;第二季度。葯品業務銷售收入下跌13.3%,僅為55億美元。而強制葯中國區每年的增長比例都是以兩位數的速度在上升,這也充足表明了中國市場的價值所在。對於各大制葯公司來說,中國機會不僅意味著市場和銷售,而且讓整個產業鏈深受裨益。
5 賽諾菲安萬特
2009從今年年初開始,賽賽諾菲-安萬特在中國醫葯市場特別活躍。賽諾菲安萬特與宣武醫院牽手研發合作;與中國杭州民生葯業有限公司簽訂意向書,雙方擬共同組建一個新的消費醫療產品合資企業,新的合資企業將成為賽賽諾菲-安萬特進入中國非處方葯市場的戰略平台;增加6億元投資,擴建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胰島素工廠,建設來得時(甘精胰島素)預灌裝生產線;斥資 2.7億元在杭州濱江高新區建新的生產基地,用於生產心血管病和癌症治療葯物;投資9,400萬美元(人民幣7億元)在深圳建設的流感疫苗生產基地,將於今年完成施工並進入設備和工藝驗收階段,並將於2012年按計劃投產。
賽諾菲-安萬特在中國成績的取得源於其跟上了中國市場發展的腳步;源於其對中國市場的透徹了解和分析;源於其勇於開拓新興市場的膽識與智慧;源於其不僅僅是要獲取,而是要雙贏的合作精神。在新興市場中,賽諾菲-安萬特的做法或可成為跨國葯企的樣板,而其對發展戰略的深思熟慮、對市場和投資的精準把握及其與合作夥伴的緊密結合等,更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6 諾華公司
2009年諾華公司在上海的研發中心正在動工, 諾華要在未來5年內共投資10億美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同時宣布其全球技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諾華制葯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蘇常熟正式投入運營。
2009年諾華在華還有兩項現金投資,分別是2500萬美元增資諾華常熟生產基地和購買浙江天元生物葯業85%的股份。
諾華中國2008年在華銷售額為33億元,同比增長29%,完成了「厚積」項目,被看作是「打基礎」的階段基本完成,接下來將進入高速發展期。在專利葯和OTC領域,未來5年諾華將有計劃地分別上市超過20個產品,非專利葯山德士則期望每年上市20個產品。作為全球第5大疫苗提供商,諾華在中國也正加快步伐。
7 默克
2009年,默克9月以4000萬美元收購蘇州泰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1月其旗下業務部門默克雪蘭諾對外宣布,公司計劃在北京建立一個全球研發中心,未來4年將投入1.5億余歐元(約合人民幣15億余元)用於建設該研發中心。
根據醫葯市場權威調研機構IMS Health發布的2009年截至目前的數據,默克集團在華醫葯業務今年增速位居中國前15大醫葯外資企業首位。默克雪蘭諾在中國的業績突出,銷售收入近三年內增長了9-10倍。默克雪蘭諾在中國已經有分布在8個不同領域的16個產品上市銷售。主要分布在生殖、腫瘤、內分泌、心血管、外科急症等領域,在上述多個領域默克雪蘭諾已經是市場主導公司,比如甲狀腺領域默克雪蘭諾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0%,在生殖領域的市場份額也超過65%。默克雪蘭諾目前正在忙於新葯在中國的注冊事項。
8 輝瑞
2009年,輝瑞在中國先是對輝瑞制葯有限公司新無菌車間追加投資建成一個新的生產車間,然後是擴大華研發規模武漢光谷設研發機構,接著聯手北大開展生命科學基礎研究。
輝瑞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較早,1989年輝瑞在大連建立現代化的工廠。輝瑞目前是在我國投資最大的外資制葯企業之一,在全國一百多個城市開展經營活動。今年一季度,輝瑞公司凈收益下跌2%,但在新興市場的業績增幅為9%,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而中國正在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更讓輝瑞重新梳理在華發展戰略和重點。
9 雅培
雅培加大對中國地區的研發投入——今年年初,雅培在中國新建了兩家生產基地,其中一個是位於廣州的專門服務於中國市場的營養品生產廠,也是唯一一家由雅培營養部運營的服務於單一市場的生產廠。此外,雅培還在上海浙江高技術工業園創建了研發中心,這是該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研發設施。
雅培公司國際營養部高級副總裁陳芳田日前表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雅培這樣的跨國公司帶來發展機會,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未來5年內,中國將是雅培公司業務增長的關鍵貢獻者」。
2008年,雅培的葯品銷售額為167億美元。雅培國際(中國)總經理周文軍說:「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個大國,醫療保健行業的市場潛力巨大。沒有人能夠接受十年之後自己沒有在中國發展的代價。大家在基本戰略上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
10 葛蘭素史克
今年10月,葛蘭素史克出手與江蘇沃森公司組建合資企業,研發並生產面向中國市場的小兒疫苗。
雖然目前處方葯仍是葛蘭素史克在華最大的一塊業務,但疫苗和消費品未來成長的潛力更大。是以葛蘭素史克正加大對保健消費品和疫苗領域的投入,要在中國形成三足鼎立的業務構成。目前葛蘭素史克的整個重心已經轉移到東部地區,以中國市場為例,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的經濟總量可能已經超過歐洲一個國家了,未來增長空間很大。
國內自建比較強的有 :哈葯 上葯 廣葯 揚子江葯業 石葯 .吉林修正.四川科倫 南京先聲、恆瑞等。 不知道是不是十強
『拾』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網頁鏈接
我的圖書館 留言交流 搜文章 找館友 分享 更多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2016-05-22 趙金成0 閱 24728 轉 82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中國人醒醒吧】外資控制中國企業知多少?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安全威脅!! 據「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葯企業在外資手中。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還僅是一年前的情況,現在外資兼並又有了新的惡性發展。 凡外國資本對我國企的兼並,其結果無一不是在廉價佔有我優質資產和龐大市場份額而大發橫財後將我企業品牌和技術統統壟斷扼殺,並將所有債務、失業、金融風險、窮困及堆積如山的嚴重社會矛盾全部留給我。這方面私募基金(PE)與專業跨國公司並無實質性區別,但私募基金、投資銀行的兼並卻多了一個二道販子剝層皮。 在金融業方面,2004年新橋資本(也是PE)最終控股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現已被美國花旗銀行持股36%,其餘各大國有銀行及金融機構外資持股均已達25%(其中PE占相當大比例)。 造紙行業 我國造紙企業約3600家,產量5600萬噸(2005),近10年來,生產和消費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長,產能佔世界10%,消費佔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多數企業資金短缺、技術裝備和原料均嚴重依賴國外,低檔產能過剩,高檔紙供不應求。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紙業巨頭如芬歐匯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團等,紛紛以合資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如2005年,國際紙業和太陽紙業在兗州共建合資公司,投資1.6億美元上30萬噸液體包裝紙生產線,華泰集團2006年與芬蘭斯道拉恩索在山東東營合資建設年產20萬噸的高級超壓紙項目等。 CVC並購晨鳴案:晨鳴紙業集團為中國紙業龍頭企業,原為壽光造紙廠,產能0.6萬噸,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現總資產112億元,擁有山東、武漢、江西、吉林、海拉爾等十幾處生產基地,2005年紙產量210萬噸,銷售收入170億元,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為中國企業500強和世界紙業50強。2006年5月,美國CVC(花旗集團與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億美元)與晨鳴簽署了戰略投資意向書,向CVC非公開發行10億A股,募集50億元,CVC將持有晨鳴42%股份,超過壽光國資局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組成銀團申請60億元長期項目貸款。 日化行業 洗滌品: 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3家被外資收購。 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日化行業的合資中,外資通常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為聯合利華貢獻8億到9億的銷售額。 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 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失去了寶貴時機。 化妝品: 法國歐萊雅正在快速佔領中國市場。2003年該公司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在彩妝領域排名第一,在護膚領域完成兩次並購後名列第二。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跨國公司占據國內高端市場後,正在向中低端品牌發展,沖擊本土企業。如聯合利華從2005年加強二三級城市的布點分銷。寶潔將飄柔、汰漬等產品大幅度降價、大力在全國推銷玉蘭油。歐萊雅收購小護士之後正尋找合作夥伴開拓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美國雅芳和日本資生堂等也蠢蠢欲動。 2007年2月,作為全國護膚品行業第一的北京大寶,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全部股權(北京三露廠國有股83.42%,職工持股會16.58%),3月與美國強生簽訂了轉讓全部股權的合同。2005年,大寶銷售額為7.8億元(佔全國市場1%),在國內護膚品企業中排名第一,這樣,強生就擁有了大寶遍布全國的二、三線營銷網路。 化妝品企業淘汰率很高,兩年前全國有5000多家,現只剩3300家,2005年外資化妝品企業有130多家,佔有國內40%的銷售額和80%以上的利潤(外資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0%以上,內資企業僅2-3%)。目前活躍於市場的本土品牌還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餘種,隨著外資企業瞄準三、四線城市,國內品牌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制葯: 華葯集團: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2004年銷售收入78億元,居全行業第二。2005年落到行業第四,虧損2千萬元。公司陷入債務困境。2004年進行股權改革。將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華北制葯」4.07億股國有股折10億元,另5820萬國有股以2億元賣給荷蘭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一並抵償所欠「華北制葯」債務。 DSM 遂獲得華北制葯7.4%股權。2007年2月DSM再用3500萬美元購得華北制葯25%股權;另出資1.06 億美元與華葯集團的青黴素和維生素業務合作成立新公司,佔49%股權。DSM成為華北制葯第二大股東。 哈葯集團:2005年,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聯合投資獲得控股權(?)。 蓋天力: 2006.10,拜耳醫葯保健(BHC)與我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此為醫葯領域最大外資並購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住友商事(中國)有限公司分別購買河南天方葯業集團16%和4%股權。天方葯業由此從國有股份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葯企業都是外資控制的合資企業?) 小五金電器 法國SEB並購國內壓力鍋老大蘇泊爾: 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2005年全國炊具行業銷售額50億元, 2006年上半年蘇泊爾主營業務收入達5.7億。蘇泊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稱號,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 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的頭號品牌)以2.4億歐元,購得蘇泊爾52.74-61%的股權(蘇泊爾及相關公司以18元/股賣給SEB共2.5億股14.38%股權;以同等價格向SEB增發4000萬A股、要約收購蘇泊爾4860-6645萬股),控股蘇泊爾。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烹飪炊具分會的8家副理事單位中的6家,如愛仕達、沈陽雙喜等,2006年8月發布聲明,反對蘇泊爾並購案。他們指出:蘇泊爾在炊具行業銷售額已過20%,根據《外國投資者並購中國境內企業規定》:並購方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超過15億的和市場佔有率達20%的,並購導致一方市場佔有率達到25%或者一年內連續並購10家企業的,都必須向商務部和工商總局報告。蘇泊爾的並購觸及四條「紅線」中的三條;一旦這種壟斷式的並購成為事實,行業良性競爭格局將變為以價格戰、廣告戰等先導的惡性競爭,國內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將造成大量員工失業。僅在廣東彩塘鎮一地,炊具五金小企業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務部對此案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後,於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與上海電熨斗總廠合資的教訓: 上海電熨斗總廠的「紅心牌」電熨斗曾佔有47.4%的國內市場份額,1993年品牌評估價值達1.3億元。 1996年4月,SEB與該廠共出資1650萬元(SEB出資60%)組建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會5人,法方佔3個名額。法方利用控股權,把紅心變成加工車間,高進低出,轉移利潤;利用中方多年積累的銷售隊伍和人脈資源,使SEB的特福、好運達品牌低成本打入內地數百個商場,並實行專櫃分割,貶低紅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於推廣力度存在明顯歧視,使「紅心」的市場佔有率銳減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進或開發新產品或被法方拒絕,處處掣肘,董事會議沖突不斷,合資公司三年累計虧損3千萬,財務報表年年獲通過。最後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並將合資公司改為獨資公司,留給中方一屁股爛賬。 中方總經理(前上海電熨斗總廠副廠長)告誡那些正與外資談合作的國內企業:不可輕易讓外資控股。 雙喜炊具銷售總經理馬德桃:並購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並購品牌的渠道等優勢資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後就雪藏國內品牌,利用國際品牌的溢價能力,通過品牌錯位,實現從高端市場到低端市場的上下通吃。通過壟斷並購、品牌絞殺,外資用錢把國內企業固化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電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電池廠,最初注冊資本不到200萬元,生產過糊式電池。1990年代中期,電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發展。21世紀初,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6億元,利潤2億元以上,在全國有300多個銷售點,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1988年,南平電池廠以280萬元固定資產投入(40%股權)與福建興業銀行(投90萬元,15%)、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資組建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據《商業銀行法》,興業銀行退出,將其所持15%股份賣給南孚全體職工出資組建的大豐電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產權改革」、「靚女先嫁」,與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掛鉤。該公司下屬鼎暉公司聯合荷蘭國家投行投100多萬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萬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1000萬美元,與中方各股東在香港組建「中國電池」,四家外資股東共佔49%股份,中方股東將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佔中國電池51%股份。「中國電池」遂對南孚絕對控股。 1999年,華潤百孚炒金巨虧,將其持有的「中國電池」的8.25%股份出讓,並將另外20%股份轉讓給基地總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該子公司將此20%股份以7800萬轉讓給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萬美元轉讓給摩根士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