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戰爭小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淶源縣,位於河北西部,與山西交界,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長在這里.關於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說.
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斗結束後,幾個戰士沖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里。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盪"斗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們來到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秋日的太陽暖融融掛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蘋果掛滿枝頭。山坡上羊兒成群,牛兒悠閑地甩著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誰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個東洋倭國賊寇窺我中華,在這條美麗的山谷中殘殺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聲中永遠記住十三歲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於1928年,犧牲於1941年,河北省完縣人。他生長在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3歲。王朴誕生在村裡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 侵佔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朴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裡,王朴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幹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後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朴:「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你一定知道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裡, 說出來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於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就這樣,王朴英勇的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編輯本段]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在他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編輯本段]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Ⅱ 范仲淹的小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後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後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後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2.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
3.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
4.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 "晝夜苦學" ,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准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5.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
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
Ⅲ 中國英雄劉胡蘭的故事(簡寫)
新中國英雄模範人物:劉胡蘭
劉胡蘭(1932-1947)女,漢族,山西省文水縣人,中共黨員。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山西人民開展救亡運動,文水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黨的領導下,雲周西村涌現出一批抗日積極分子,一些貧苦農民相繼入黨,並成立了黨支部。劉胡蘭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兒童團,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
後來,劉胡蘭當上了雲周西村婦救會秘書,參加了黨領導的送公糧、做軍鞋等群眾活動,還動員青年報名參加八路軍。抗戰勝利後,閻錫山的部隊佔領了文水縣城,解放區軍民被迫拿起自衛武器,保衛抗戰勝利成果。
1945年11月,劉胡蘭參加了黨組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階級覺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1946年2月,劉胡蘭參加了我軍反擊閻錫山頑軍作戰的東庄戰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成長。劉胡蘭在斗爭中經受了嚴峻考驗,於1946年6月被批准為中共候補黨員。
1947年1月12日,閻錫山國民黨軍和地方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雲周西村,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獲。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當場鍘死。但她毫不畏懼,從容地躺在鍘刀下,英勇犧牲。毛澤東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Ⅳ 甘比一頓吃60隻蟹膏,餐廳老闆為何卻與大劉關系微妙
「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甘比,可謂是豪門爭奪戰的最大贏家。如今40歲坐擁600億身家的的她,貴為香港最年輕女富豪,與當時在村屋做娛記的她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不得不說貴氣養人,甘比不再是當初的金魚眼,走在劉鑾雄身邊像保姆,現在的她神似女神李英愛,她終於變成了動畫片里會飛上天的金魚甘比。
但還是會有人發問,甘比和劉鑾雄是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