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爾海爾公司調查市場對空調的需求量應該用什麼方法
一是要先選定城市,根據銷量、該品牌在當地市場佔比等等指標綜合測評的,二是要采訪經銷商,看當地的消費需求,對產品改進、傳播推廣提供你們的調查建議
『貳』 海爾集團的發展戰略
上一個答案缺了一個最新的戰略:網路化戰略。從1984年創業至今,海爾1984年創業到現在,經歷了五個發展戰略階段,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2012年進入網路化戰略階段。
創業30多年來,海爾致力於成為「時代的企業」,每個階段的戰略都是隨著時代變化的,但貫穿海爾發展歷程的,都離不開管理創新,重點關注的就是「人」的價值實現,使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海爾從2005年提出「人單合一」,現在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因破解了互聯網時代的管理難題而吸引了世界著名商學院、管理專家爭相跟蹤研究。海爾不老啊
『叄』 海爾國內 現狀分析
總體不怎麼樣。買了海爾產品倒了八百輩子的霉。
看來領導也不一定是好樣的,出來的產品就這亇檔次。設計理念差,質量差,服務還跟不上。
『肆』 海爾集團的發展前景
像韓國三星,日本索尼,等這樣的超強實力,超強競爭力,世界各國消費者都喜愛的世界品牌常青樹。
『伍』 中國海爾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廣告策劃中經常用到的分析法則,它分別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英文首寫字母.案例如下: 海爾的SWOT分析 海爾集團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也是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之首。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2005年,海爾全球營業額實現1039億元(128億美元)。下面是有關海爾的SWOT分析: 優勢:海爾有9種產品在中國市場位居行業之首,3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佔有率居行業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網路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國際市場彰顯出發展實力。"創新驅動"型的海爾集團致力於向全球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雙贏。目前,海爾累計申請專利6189項(其中發明專利819項),擁有軟體著作權589項。在自主知識產權基礎上,海爾還主持或參與了近百項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其中,海爾熱水器防電牆技術、海爾洗衣機雙動力技術還被納入IEC國際標准提案,這證明海爾的創新能力已達世界級水平。 在創新實踐中,海爾探索實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場鏈"管理及"人單合一"發展模式均引起國際管理界高度關注,目前,已有美國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瑞士IMD國際管理學院、法國的歐洲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商學院專門對此進行案例研究,海爾"市場鏈"管理還被納入歐盟案例庫。海爾"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為解決全球商業的庫存和逾期應收提供創新思維,被國際管理界譽為"號准全球商業脈搏"的管理模式。 海爾的有時還包括: 企業文化的長期熏陶;員工素質的相對較高;多年規范化管理相當好的基礎;真正把信息化作為一把手工程,難得有一名老總能夠對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徹,闡述得頭頭是道;觀念轉變在前,流程再造在後,二者相輔相成,交互前行,從張瑞敏砸冰箱開始,首開海爾觀念轉變之先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才有現在的海爾;等等。相對於國外企業,海爾的信息化具有強勁的後發優勢,2001年與1995年的DELL所處的環境早已大不相同;在全球internet的大范圍普及和國際化大企業信息化的全面擴張局勢下,海爾在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當然更容易取得成績 更詳細請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19546611.html?si=1
『陸』 海爾集團是怎麼對顧客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的
我的海爾筆記本T66電腦,就真的需要報廢嗎?
海爾的產品質量(任何產品)高到這一步了嗎?服務也高到這一地步了嗎?
08年5月,購置當時海爾最高端的筆記本電腦T66電腦一台,在使用過程當中只感覺速度較慢【與別的筆記本對比】,沒有過多的在意,10年11月問題較為突出,不僅僅慢,而且出現死機和卡機的現象,經聯系海爾400維修人員,被告知:河南省新鄉市沒有海爾電腦的維修點,需送到鄭州海爾維修部進行維修。經多次電話溝通協商,由鄭州海爾維修部委託新鄉當地一維修部門上門對散熱片、風扇等進行的清理,由於當時是在冬季,環境溫度較低,死機現象消失。今年8月起,以往的故障重現,死機現象更為嚴重,與海爾400人員聯系後由新鄉當地維修人員上門檢查、檢測。判定cpu溫度高,主要反映在顯卡上,又與海爾400人員多次協商後,同意為我免費更換主板,而時隔兩三天後當地維修人員又告知:海爾總部倉庫沒有主板,因為已經不生產了。並轉達海爾總部對此問題的兩種解決方案供我選擇:方案一:折舊1000元左右;方案二:更換海爾最新改良的晶元,我只能選擇第二種方案更換晶元,電腦返至鄭州一個星期送回後,故障如故。此後與海爾400人員以及新鄉當地維修人員多次聯系,希望給予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但自從這次電腦返回後,我與兩方維修人員協商,得到的全部是解釋、推諉。四天的時間里,沒有一個解決方案,現針對此事提出對海爾的幾點質疑:
1、 海爾在家電業素來以海爾真誠服務到永遠為口號,通過海爾的宣傳,老百姓也認知了這一口號,但是我不禁想問,如果購買的產品不出現故障,如何能體現出海爾真誠服務到永遠?而現在的問題,因為這一個故障電話溝通【與400999999,和新鄉當地】無數次400把問題直接推到當地,而當地又將問題上報海爾總部,問題解決的時間就全部用在雙方的太極拳上了,難道這就是國內知名品牌:海爾的售後服務嗎?
2、 顧客購買產品後不能因海爾的一句:不生產了,沒主板。就屬於是最後的答復,消費者的無奈,目前我們的消費水平好像還沒有達到三年就換一台筆記本電腦的消費水平,這就是用戶至上的海爾嗎?
3、 一台產品一過保修期就出現大的故障,而且還沒有零部件可更換,一超保就壞,是你們的技術先進可以設定時間還是你們的生產與技術部門有研發和管理缺陷啊?
此問題不知大家有沒有遇到過?我們該怎麼辦?
海爾筆記本電腦用戶
2011-8-27————至今還懸在10.1日
『柒』 求問海爾公司怎樣制定生產計劃
企業的生產計劃是根據銷售計劃制定的,它又是企業制定物資供應計劃、設備管理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的主要依據。
生產計劃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和預測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核定企業的生產能力、確定目標、制定策略、選擇計劃方法、正確制定生產計劃、庫存計劃、生產進度計劃和計劃工作程序、以及計劃的實施與控制工作。
生產計劃的內容與主要指標
生產計劃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和預測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核定企業的生產能力、確定目標、制定策略、選擇計劃方法、正確制定生產計劃、庫存計劃、生產進度計劃和計劃工作程序、以及計劃的實施與控制工作。
制定生產計劃指標,是企業生產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有:產品品種、產品質量、產品產量和產值。
企業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企業生產產品的要求。
(一)產品品種指標
產品品種指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1)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產品名稱、規格等值的規定性;
2)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不同品種、規格產品的數量。
品種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一般來說,品種越多,越能滿足不同的需求,但是,過多的品種會分散企業生產能力,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因此,企業應綜合考慮,合理確定產品品種,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努力開發新產品。
(二)產品質量指標
產品質量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產品應該達到的質量標准。這包括內在質量與外在質量兩個方面。內在質量,是指產品的性能、使用壽命、工作精度、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維修性等因素;外在質量,是指產品的顏色、式樣、包裝等因素。在中國,產品的質量標准分為國家標准、部頒標准和企業標准三個層次。產品的質量標準是衡量一個企業的產品滿足社會需要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企業蠃得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
(三)產品產量指標
產品產量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應當生產的合格的工業品實物數量或應當提供的合格的工業性勞務數量。產品的產量指標常用實物指標或假定實物指標表示。如鋼鐵用噸,發電量用千瓦時等表示。產品產量指標是表明企業生產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直接來源於企業的銷售量指標,也是企業制定其它物量指標和消耗量指標的重要依據。
(四)產品產值指標
產值指標,是指用貨幣表示的企業生產產品的數量,它解決了企業生產多種產品時,不同產品產量之間不能相加的問題。企業的產品產值指標有商品指標、總產值和凈產值三中表現形式。
商品產值,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可供銷售的產品或工業勞務的價值。其內容包括用自備原材料生產的可供銷售的成品和半成品的價值,用定貨者來料生產的產品的加工價值,對外完成的工業性勞務價值。總產值,是指用貨幣表現的企業在計劃期內應該完成的產品和勞務總量。它反映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其內容包括商品產值、定貨者來料的價值、在製品、半成品、自製工具的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它是計算企業生產發展速度和勞動生產率的依據。凈產值,是指表明企業在計劃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凈產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一是生產法,即從工業總產值中扣除物質消耗價值的辦法;二是分配法,這種方法從國名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出發,將構成凈產值的各要素直接相加求得凈產值,這些要素主要包括工資、職工福利基金、稅金、利潤、利息、差旅費、罰金等。在實踐中,商品產值和凈產值一般用現行價格計算,總產值則要求用不變價格計算
『捌』 海爾集團產業選擇的分析
海爾集團產業選擇的分析:海爾作為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企業,對於目標產業的選擇進入都有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方式, 一個企業能否成長,第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主持這個企業經營的企業家是否具備足夠的素質、知識和能力,或者說第一決定性因素就是這個企業能否擁有一個具備足夠素質、知識和能力的企業家。東方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一個企業的興衰,70%的責任在於企業家。」西方管理學宗師德魯克說:「一個企業組織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正因為這樣,人們總是把克萊斯勒的復興、GE的強大歸因於企業家艾科卡和韋爾奇。總之,一個企業倘若要成功,首先必須擁有一個卓越的、志存高遠的企業家。
目前階段,中國企業還無法形成組織化的結構系統,沒有一個自身良好運行的system;巴菲特看重的不是一個公司里有沒有天才企業家,而是有沒有一個system、組織效率。中國只能靠企業家個人英雄打天下。這源於各自的經濟結構不同。
西方的企業家不那麼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西方有成熟的經理人市場可以隨時替代。但是中國沒有經理人市場,企業家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中國看一個企業有沒有未來應該重點觀察它的企業家。
企業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呢?這是一個永遠都無法定量檢測的問題,更多地只能依賴於定性描述。
美國管理學協會花了5年時間,對4000名企業管理者進行了分析研究,從中選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管理者,發現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一般應具備以下20種能力:
(1)工作效率高;
(2)有主動進取精神,總想不斷改進工作;
(3)邏輯思維能力強,善於分析問題;
(4)有概括能力;
(5)有很強的判斷能力;
(6)有自信心;
(7)能幫助別人提高工作能力;
(8)能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別人;
(9)善於用權;
(10)善於調動別人的積極性;
(11)善於利用談心做工作;
(12)熱情關心別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
(13)能使別人積極而又樂觀地工作;
(14)能實行集體領導;
(15)能自我剋制;
(16)主動果斷;
(17)能客觀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18)對自己正確估價,能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19)勤儉刻苦和具有靈活性;
(20)具有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知識。
以上20條,有的屬於才能,有的屬於個性,還有的則屬於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社會能力。
在日本,則有企業家需要具備「十項品德」和「十項能力」的說法。其中,「十項品德」包括:
1、 使命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完成任務的堅強信念。
2、 信賴感。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保持良好關系,互相信任與支持。
3、 誠實。在上下級和周圍關系中,都能真心真意,以誠相待。
4、 忍耐。具有高度的忍耐力,不隨便在群眾面前發脾氣。
5、 熱情。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事與下級體貼關心。
6、 責任感。對工作敢於負責任,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7、 積極性。對任何事情都要主動,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完成。
8、 進取心。能在事業上積極上進,不滿足於現狀,始終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
9、 公平。對人對事都秉公處理。
10、 勇氣。對於危險的工作能親自動手,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
企業家最不可或缺的素質和能力應該是:雄心壯志、膽識、決斷力、號召力、統馭力和體力。
C(Capital)——資本
企業的組建與誕生,需要有資本的投入。企業的持續成長,需要有持續的資本供給。一個企業從誕生到分階段地一步步成長,再到最後成就為大型公司,必定是一個 「融資——投資——再融資——再投資」的規模不斷放大的資本循環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伴隨著大量收購、兼並、重組、合資、戰略結盟等活動的資本擴張過程。在企業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只要資本供血中斷或出現資本短缺,企業都有可能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而前功盡棄、中途夭折。而那些已經成為藍籌公司的大企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大規模的資本吞吐。惟其能維持大規模的資本吞吐能力,它們才能維持其在產業競爭中的領導性地位。實證研究表明,一個企業能否或能以一個什麼樣的速度成長成為一個大藍籌企業,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它動員和吸納資本的能力和效率究竟有多大。大多數大型公司的成長史,實質上就是持續地和大規模地動員和吸納社會資本的結果。惟其能夠持續地和大規模地動員和吸納社會資本,它們才得以形成足夠量級的資本規模去追逮或承接大型的產業機會(比如工業革命時期從事遠洋貿易和鐵路建設的機會,今天進入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產業的機會等,都極其倚賴資本規模)。亦惟其能夠持續地和大規模地動員和吸納社會資本,它們才得以以過人的資本優勢培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吞並或擠垮競爭對手、通過收購兼並等手段先佔性地控制產業資源。
在ECIRM模型中,「C--資本」要素的質地優劣可以歸結為三點:(
1)資本規模,即資本量的大小,包括公司的存量資本多少、市值規模大小、需要時候可望實現的融資額多少等。
(2)資本成本或資本價格,即公司佔用的存量資本成本和增量融資成本。
(3)資本生成的速度,即融資的時效性。努力做到資本生成規模大,成本低,速率快,應該是所有公司在改善資本要素的品質方面所致力於追求的目標。
人們也可以依據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和成長質量。
圍繞資本生成的「規模-成本-速率」要求,我們傾向於從下列幾個方面來考察一個特定公司之「C--資本」要素的質地優劣:
公司現有的或存量的資本實力(含存量資產和現有資金)。
公司的資信質地,比如資產的質押能力強還是弱,財務報表情況是否符合資本提供者的要求,公司是否具備上市條件等。
公司的融資渠道,即公司在銀行信貸、證券市場、商業信用和風險投資等方面的融資渠道是否暢通。
公司的信譽。
公司的資本運作能力,比如相應的專業人才、經驗、膽魄、執行力等。
&資本的贏利模式:是收取固定收益還是分享剩餘收益,是分享經營利潤還是尋求資本增值?總之,成功的公司或者競爭為王,或者壟斷制勝,終究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和大規模的資本供給。一個致力於成為現代公司的企業,必須確立資本信譽,擅用金融工具,廣開資本通路,拓寬金融渠道,擴大資本規模,擅長資本運作,努力構建起一個可持續、大規模和有效率的資本吞吐體系。
I(Instry)——產業
一個企業能否成功還與它所在或所選擇從事的產業或產品領域緊密相關。邁克爾·波特說:「制定戰略很重要的一步,是企業家必須花心思好好界定企業所經營的產業。」產業選擇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種重要性至少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產業的盈利能力制約著產業內廠商的盈利水平。邁克爾·波特著名的競爭戰略理論早已揭示,一個產業的長期盈利水平最終是由五種力量制約的:買方的侃價能力、賣方的侃價能力、進入壁壘、替代品的威脅和業內廠商的競爭結構。該理論認為,當產業內競爭者、替代品、潛在進入者、供應商和客戶這五種競爭力量強大的時候,產業競爭將必然趨向激烈,激烈的競爭將使產業贏利能力下降。因此,企業為追求滿意的贏利,就應該找出最佳的產業定位,以期能對抗這些競爭力的作用。資源戰略學派的重將、哈佛商學院教授科利斯指出:「產業選擇對於企業戰略獲得長期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公司績效的最好預報器就是公司賴以展開競爭的產業的獲利能力……公司賴以展開競爭的產業的基本經濟狀況在公司績效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角色。」
其次,產品市場總量和產業規模決定著企業的成長空間和規模極限。有的產品,市場總量小,產業規模不夠,局限於該領域的企業,即便競爭為王成了該領域的壟斷性企業,也不足以成就藍籌規模。為了說理,我們無妨往極端里說,如果是賣茶葉蛋、做打火機,那麼無論如何是做不成一個藍籌企業的。能夠成就為藍籌公司的企業,在產品和產業選擇上,要麼是選擇一個產品或產業具備足夠大的規模(比如石油、飛機製造、麥當勞式快餐、航空航天、鋼鐵、電力等),要麼是企業的戰略能力和系統能力足以能夠把多個產業多個產品有效率地納入自己的事業領域。當然,企業的成就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它們的產品或產業選擇不是一步到位的。通常情況下,企業成長的一個其典型路線往往是,從一個產品做起,然後是多個相關產品,然後是由多個相關產品組成的一個產業,然後是進入相關產業,最後甚至進入非相關產業,最終發展成為從事多個產業、擁有n個產品的巨型公司。
一個特定公司在ECIRM模型中「I--產業」要素的質地優劣:
(1)產業規模,即產品市場及其利基的總量大小。
(2)產業的競爭結構和產業吸引力。
(3)產業盈利模式。
(4)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的結構政策、產業的組織政策、產業的技術政策、產業的布局政策、本國產業與國際產業關系的政策、產業促進和限制政策等。
(5)公司業務組合中多元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狀況。
(6)公司經營特定產業的效率優勢。
一個志在長遠的企業所從事的產業或業務應該經得起下列問題的檢驗:
(1)公司所在或擬進入的產業,其市場和利基規模足夠大嗎?產業趨勢是增長還是衰退?
(2)產業的競爭結構和長期盈利水平合適嗎?演變趨勢如何?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良產業的競爭結構和長期盈利水平?
(3)公司所在或擬進入的產業有現實的盈利模式嗎?公司掌握了這個盈利模式的成功要點嗎?
(4)政府的產業政策有利於產業的發展和本公司的成長嗎?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產業政策或利用產業政策?
(5)公司所擁有或所准備擁有的多元產業或多元業務之間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嗎?這種協同效應足以抵銷增加的管理成本嗎?
(6)本公司是該項業務的最佳擁有者嗎?或者說,本公司能以最優效率從事該項業務嗎?如果不是,則意味著:第一,本公司從事該項業務沒有最後的競爭優勢;第二,其它公司可以以比本公司更優的效率從事該項業務,所以如果本公司出於某種因素(比如為了配套其它業務)確實需要該項業務,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獲得(即從效率更優者那裡購入)。
總之,企業在產品和產業選擇上,必須進入或必須創造條件准備進入那些市場足夠的大型產業,而且必須有能力創造產業利基,主導產業秩序,領導產業升級換代。
R(Resource)——資源
資源是指一個企業從事某一特定產品或產業的經營所必須具備的那些有形的和無形的生產要素、條件、技能(Skill)和能力(Capabilities)。這些資源,可以粗略地分類成: (1)天然資源:比如礦藏、土地、水利、景觀、氣候;
(2)物質資源:產品、技術、裝備、資產—甚至是存貨;
(3)人力資源:團隊、技工、熟練工、低成本勞工等;
(4)市場資源:品牌(產品、人力和資本市場)、營銷網路、客戶、供應商;
(5)公共關系資源;
(6)從事特定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經營所必備的要素等。
首先,資源決定著企業能做什麼,即企業的業務范圍。一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都是一個投入資源然後轉化為產出的過程。企業只有資源才能生產經營,擁有什麼樣的資源就從事什麼樣的生成經營。
其次,資源決定著企業能做多大,即企業的成長空間。企業的成長總是受資源約束的,在一定的生產函數或技術水平下,企業所能達到的成長極限是被其所擁有的資源量限定的。有多少資源,只能做多大的企業。存量資源的多少決定著企業所能達到的經營規模大小,獲取或積累增量資源的速度,制約著企業的成長速度。
再次,資源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優勢。
基於資源的公司戰略觀認為,公司戰略的立足點在於開發並利用內部的資源和能力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其要點有三個方面:
(1)選擇能夠利用公司的主要資源和能力的戰略。戰略不能偏離自身資源和能力的基礎。
(2)確保公司的資源和能力能被充分利用並使贏利潛力發揮到極致。
(3)建立公司的資源基礎,填補資源缺口。當然我們也注意到,由於資源具備耐久、專業化和非流動的特性,將約束公司的行動方向。擁有寶貴資源的公司將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競爭環境的變化可能降低現有資源的價值。環境一發生改變,現有資源即可能讓公司陷入行動慣性的陷阱。塑造了公司現有戰略框架、流程、關系和價值的資源,通常是使公司陷入行動慣性的元兇。
在ECIRM模型中,我們傾向於從如下幾個方面考察一個公司之「R--資源」要素的質地優劣:
(1)資源保有量。
(2)基於資源對產業機會和競爭優勢的貢獻看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
(3)公司獲得資源的規模、成本和速度。
(4)公司所處的資源環境。
總之,任何一個產業,都有著其特定的資源要求。從事任何一個產業的經營,都必須佔領、控制、擁有或培育出與之相適應的產業資源。否則,企業家再能幹也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貨幣意義上的資本再充裕也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過程。
M(Management)——管理
當資本和資源都為著特定的產業經營而聚合到一個企業體之後,如何保證企業組織在運營上的有效,從而使這些資本和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率的使用,就成為企業經營中的致命問題。在ECIRM戰略模型中,「管理」是一個促進組織結構合理和保障組織運營效率的要素。細分言之,ECIRM模型中的「M--管理」,包括(1)公司治理結構,(2)決策體制,(3)組織結構,(4)機制和流程,(5)責權利體系的安排和落實,(6)績效考核和薪籌體系,(7)企業文化和(8)企業信息化等等足以影響組織運營效率的所有方方面面。
企業人都知道,上述管理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層面或環節失當、失效或失靈,都將導致企業組織的整體無效率。比如企業信息系統的失靈將誤導管理決策,企業組織結構的錯誤將造成企業整體運行的低效率,業務流程的失當將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企業文化的失敗將造成客戶滿意度下降,考核不當和激勵不足將導致人力資源流失等等。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這樣的企業:它們有著豐厚的資源和充裕的資本,占據著重要的產業位置,但是因為體制、文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整個企業管理落後、效率低下,造成資本閑置,資源浪費嚴重,市場競爭力缺乏,最終不能於產業變遷和市場競爭中立於不倒。總之,要成為藍籌公司的企業,必須具備良好的管理,確保組織運行效率。ECIRM——企業家、資本、產業、資源和管理,是成就企業不可或缺的五大要素。從過程看,一個公司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地優選企業家,持續地聚集資本,佔領最有規模和最有盈利能力的產業,整合和控制相應的產業資源,持續不斷地進行組織變革和管理改進的過程。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任何一個要素的短缺或滯後,都將造成企業成長的停頓甚至導致企業整體的失敗。從結果看,綜觀國外成熟市場經濟體里的那些著名公司,它們每每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有著迥異的企業個性,但在這五個方面卻有著高度的一致,即:
(1)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
(2)資本——良好的資本信譽和可持續的、大容量的、高效率的資本通路;
(3)產業—— 市場規模巨大和行業贏利能力不俗的產業位置;
(4)資源——良好的甚至是獨占性的產業資源;
(5)管理——足以成為世界范圍內企業標桿的優秀管理。這五者中任何一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將動搖其已經晉身其中的藍籌地位。
一個企業能否成功,取決於:
1、ECIRM戰略版圖里每個要素的量級和品質;
2、五個要素之間的適配性;
3、五個要素在各自改進和發展過程中的彼此協同性。
4、五個要素構成的企業整體,作為一個系統,對外部經濟環境演變的適應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第一,企業家、資本、產業、資源和管理等五個語匯的概念內涵是因應不同的語境而有著不同所指的。尤其是「產業」、「資源」和「管理」三個概念,岐義叢生,人們在使用中總是依據特定的語境而有特定的所指。同樣是資源戰略學派,不同的學者往往有著不同的資源內涵界定;同樣是「管理」一詞,在不同的管理學家和管理者心目中包含著不同的內容。在我們的ECIRM模型中,五個要素的概念內涵也是特定的,與其它語境下的概念內容有出入。
第二,現實中的企業成長過程,往往不是五個要素並駕齊驅、齊頭並進的,而更多的時候總是表現為某一個或某幾個要素「先行」而後其它要素跟進的勢態。比如說,可能是先有企業家後找資本然後再選擇產業、整合資源,可能是先有資本後找企業家然後再選擇產業、整合資源,可能是先有資源後有企業家和資本的加入然後再做實了相應的產業,也可能是先有了很好的產業位置和資源稟賦然後再吸引了資本和企業家的加入,等等。各種情勢,不一而足。沒有哪一個企業是天生地五要素完整適配的。企業的成長永遠是一個五要素動態平衡的過程,五要素之間的平衡是階段性的,不平衡是永恆的。
造就大公司,需要致力於五方面的戰略行動:
其一、立足長遠,致力於構建ECIRM戰略的完整版圖,而不是只專注於企業的眼前盈利。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藍籌型企業家與一個普通生意人的分水嶺。普通生意人追求的是發財賺錢,藍籌型企業家追求的是基業長青和領袖型產業地位,在他們的思維里,穩定的企業盈利是企業長治久安和產業地位的自然結果。一個致力於造就藍籌公司的企業或企業家,應該致力於構建起ECIRM戰略的完整版圖,從企業家、資本、產業、資源和管理五個方面進行有系統的努力。當我們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可能成長為藍籌公司的時候,主要依據不在於它的中短期盈利多寡,主要判斷標准在於這個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和效率構建起完整的ECIRM版圖並保持它們發展的可持續性。五個要素中,缺失任何一個或若干個,企業都將行而不遠。
其二、持續提升ECIRM戰略里每個要素的量級和品質。
1、企業家:永無止境地追求企業成長是企業家精神的魂魄,企業家的能力與才幹是企業成長的大限。一個致力於成為藍籌公司的企業,必須致力於營造一套優選企業家的機制和文化,或者能促使在位企業家持續改進其素質和能力,或者能以優替劣地實現企業家的有序更新和過渡。
2、資本:全方位構建和疏通企業吸納資本的渠道,在資本規模、資本成本、資本增值率和資本循環的可持續性等四個方麵塑造企業的資本強勢,營造企業的資本競爭力。
3、產業:盡量淡出規模不足的行業,集中資源佔領總量大、利基厚、盈利能力強的產業,而且要十分注重踏准產業生命周期和循環周期的節奏。
4、資源:不遺餘力地發育、整合和控制產業資源,擴大資源的規模,改善資源的品質。
5、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持續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企業運營效率。
其三、努力促進五要素之間的性質適配和功能藕合,推動五要素的結構優化。任何一個企業的ECIRM五要素都形成一個特定的結構,這個結構的形成或者因為天然的原因,或者因為歷史的原因。一個致力於成為藍籌公司的企業,必須因應發展的需要,隨時檢視自己ECIRM五要素的適配性,並持續地推動五要素的結構優化:或者基於資源重組業務和發育能力,或者基於業務重組能力和整合資源,或者基於能力發育資源和重組業務。
其四、保持五個要素在各自改進和發展過程中的彼此協同性。ECIRM五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會有其自主的演進軌跡和發展進程。有的往這個方向演進,有的往那個方向演進;有的發展快些,有的發展慢些。企業在需要保證五個要素之間性質適配的同時,還需要確保五要素之間演進方向的一致和發展速度的協同。否則,過量的要素將形成閑置和浪費,不足的要素將成為「短板」而制約企業的總體效率和發展。在改進五要素的努力中,補長短板的邊際效果最大。所以,企業要致力於保持五要素各自發展過程中的協同性,重點是發現「短板」、補長「短板」。
其五、對外部經濟環境變遷作出適時反應,或者引導環境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改變,或者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演變的新態勢。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企業更多地是適應環境和利用環境。在成長成為產業領袖之後,大公司往往有著足夠的產業勢力,這時候公司可能主導產業的秩序和業態,領導產業的走勢和方向,就是說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