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照片的歷史問題 下載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攝影技術發展史
如果從明亮景物上反射來的光線,通過一個小孔進入一個暗室,便可在對面牆壁上,形成一個暗淡的景物影像,圖中的影像是上下顛倒的,因為從物體上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下部,從下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上部.這種暗室成像的現象,在古代就已經知道了.1558年,G·波兒塔(Giovanni Porta)就曾對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敘述.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發現,將牆壁上的小孔挖大,裝上一個望遠鏡的鏡頭,便可以形成一個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這些作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設在公共建築里,或公園里,以供人們觀賞.有些至今仍然留存著.
到17世紀,一些小的便於攜帶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來作為藝術家畫畫的輔助工具.他們將四面封閉的暗箱裝在一個轎子上,以便於短途運送,暗箱的頂上裝有鏡頭及反光鏡.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在暗箱內的畫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直接描在紙上.這種發明,對准確地描繪風景建築的透視與比例,是極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於光是走直線的,所以,一個小孔能將陽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個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有些物質在陽光的長時間曝曬之後,會變黑,或退色.對於這種變化,人們常常認為,像燒飯那樣,是由於"熱",而不是由於"光"在起作用.有些銀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1727年,德國J·舒爾策(J·Schulze)教授曾證明,將硝酸銀與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於玻璃瓶之中,面向陽光的一側將會變黑.他指出,單是熱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時,你可能會想,藝術家的暗箱和科學家的化學感光材料,可以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攝影來了.事實並不然.
大約是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國陶瓷工人的兒子T·韋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將不透明的樹葉放在塗有硝酸銀的皮革上,試圖製作"陽光圖片"(Sun-picture).他將皮革放在太陽下曝曬,皮革上未被復蓋部分即逐漸變黑,而當取下樹葉時,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圖).不幸的是,韋奇伍德未能防止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變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燭光來觀看).他也不能將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記錄下來,因為光線實在太弱了.直至1805年他去世,韋奇伍德始終未能在這方面取得任何進展.
下一步的改進工作,是在將近20年之後,才在法國出現.在那裡,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試圖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記錄在塗有化學葯劑的石塊或金屬面上,並希望將這影像用新發明的平版印刷術印刷出來.根據尼埃普斯的書信記載,1816年,他曾用氯化銀感光紙記錄了一個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負像").但是,尼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屬板上形成一種正像,以便蝕刻後,能用油墨印刷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用一種油溶的白瀝青,塗在一塊鉛錫合金板上,經長時間曝光,使瀝青硬化.然後,將金屬板置於熏衣草油中,把白瀝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這樣,影像的明亮部分成為白色,在黑色金屬板的襯托下,顯現為影調與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稱這個方法為"陽光攝影法"(heliography),通過蝕刻,可在半透明紙上印製為像片.
1826年,他成功地將一塊鉛錫合金板置於一個暗箱中,從他房子的頂樓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記錄了下來.曝光時間約是8小時.這幅樣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攝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這個日光硬化攝影法,後來,經過改進,為印刷製版所採用,但由於光敏度過低,始終沒有直接應用於攝影上.
達蓋兒式攝影法
L·達蓋兒(Louis Daguerre)是巴黎藝術家和風景畫家(左上圖).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達蓋兒早以創辦"西洋鏡"(dioramas)而聞名.他用大幅的風景畫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燈光效果,使觀眾通過一個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築及陌生的地方,藉此達到娛樂的目的.後來,他用暗箱進行精心的描繪,以供"西洋鏡"展出.不久,他對用銀化合物的化學方法來記錄影像發生了興趣,並想加以嘗試.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後與他合作,共同探索"陽光攝影"的奧秘.但是,沒有結果.瀝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埃普斯又不願像達蓋兒所主張的那樣,用銀鹽作進一步的試驗.4年後,尼埃普斯死了,沒有取得絲毫的進展.
後來,達蓋兒繼續用金屬板進行試驗.這時,他用的是銅板,表面鍍以銀,並用碘蒸氣進行光敏化,使銅板上形成一層碘化銀.但是,它的光敏度實在太低了,即使用當時最好的鏡頭,也拍不出影像來.後來他發現,當他把已曝光的銅板放在加熱的水銀上熏時,影像便得到加強或"顯影",這才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至1837年,他已有了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對大部分明亮光線下的景物,曝光時間約為30分鍾,拍攝出來的效果,是細致的灰白色的影像,襯以銀色的背景(左下圖).
達蓋兒把他的方法名之為"達蓋兒式攝影法"(daguerreotype process).可惜,達蓋兒自己沒有錢來改進他的方法.不過,他的發明得到了法國政府的重視,並獲得國家津貼獎.為了報答政府對他的獎勵,他把全部技術公布於眾,使他的攝影法得以在法國廣泛流傳.
1839年8月,法國科學院和藝術學院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達蓋兒的一位朋友詳細地闡述了達蓋兒式攝影法的操作方法.
當時,只有富翁才買得起昂貴的繪畫.當達蓋兒式攝影法公布後,畫家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威脅.P·德拉羅徐(Paul Delaroche)感慨地說:"從此,繪畫完蛋了!"而各報紙則把這種由"光線的作用"而繪成的金屬畫片,稱之為"有紀念意義的影像"
達蓋兒式攝影法在歐洲傳播之後不久,又有了一些新的改進.這主要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兩個新的步驟,一在原來的第2步之後,一在原來的第5步之後.同時,維也納的J·潑茨沃爾(Josef Petzval),特別為達蓋兒式攝影法設計了一個新鏡頭,它的口徑是f3.6,而不是原來的f11,使暗箱里的影像亮了10倍.因此, 從1841年起,曝光時間便減少為約1分鍾.不久,人像攝影室也建立起來了,人們都紛紛跑到那裡,請他們為自己照像.每一個人都為得到一幅清晰而逼真的達蓋兒式照片而驚喜.
達蓋兒式攝影法,1839年
1、 將一塊鍍銀的銅板徹底清洗,並拋光.
2、 把鍍銀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內,在室溫下停留5-30分鍾,至鍍銀的表面變為金黃色為止(可在紅燈下觀察).這時,鍍銀的銅板已光敏化,可以放入防光盒內,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內曝光5-12分鍾(f11鏡頭).
4、 將已曝光的鍍銀銅板置於75℃的水銀上方,面朝下,進行"顯影".
5、 用海波溶液將留存的銀鹽洗去("定影").
6、 最後用蒸溜水清洗,並晾乾.
1840年的改進:增加如下兩個步驟.
2a、將鍍銀的銅板放在鹵化銀溶液中漂洗,然後按照上述第2步方法再略為處理一次.
5a、將"定影"後的銅板浸於氯化金溶液中,以加強影像的效果.
卡羅式攝影法
在那期間,英國的一位地主兼業余科學家 H·F·塔爾博特( Henry Fox Talbot ),也在用暗箱進行他自己的記錄影像的試驗.1834年,他用寫字紙蘸以氯化銀,晾乾後,蓋以花邊或樹葉,放在陽光中曝曬.結果,像韋奇伍德的試驗一樣,未被物品遮蓋的銀鹽都變為黑色.不過,塔爾博特發現了兩個重要的改進方法.第一,將已曝光的氯化銀紙浸在濃鹽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進一步黑化.第二,雖然曬出的影像是負像(即黑色部分代表白,白色部分代表黑),但他知道,把這負像通過光線印在另一張感光紙上,可以表現出正確的影調來,現存的塔爾博特的最老照片是1835年拍的(右上圖).那時,木匠L·艾比(Lacock Abbey)給他做了一個木製的小暗箱(左下圖),裝上感光紙,曝光10-30分鍾,即可得出清晰可認的影像.
1839年,當聽說達蓋兒式攝影法將在巴黎公開宣布的時候,塔爾博特擔心,他們倆所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於是,他立即決定將他的方法公之於眾,並盡可能傳送到遠處去.這一公布,效果很好,人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如J·赫謝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要比食鹽更好."負片" 、"正片"和"攝影"等名詞,都是赫謝爾提出來的."負片",是指用塔爾博特的方法在暗箱中拍出的效果;"正片",是指用"負片"印出的影調正確的像片;"攝影"(用光線描繪),是指用暗箱記錄影像的總稱.
1840年,塔爾博特對他的攝影法進行了改進.他改用碘化銀,同時,也用顯影液.這樣,曝光時間就短了一些;通過事後處理,影像也更為牢固了.1841年,他把改進後的方法申請專利,並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 process).
負片
1、 用最高質量的寫字紙,在紅燈下蘸以稀硝酸銀溶液,接著蘸以碘化鉀溶液,並擦乾.
2、 在紙的一面,用毛刷塗上一層硝酸銀和酸溶液,並將已光敏化的紙置於火前烘乾.然後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攝.
3、 在暗箱中曝光1-3分鍾.
4、 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銀和酸溶液中進行顯影,但必須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強度減弱一半.
5、 用海波溶液進行定影,然後水洗及晾乾.
正片
1、 用另一張紙浸於鹽水中,並擦乾.
2、 在紅燈下,用刷子塗上一層氯化銀溶液,並晾乾.
3、 將負片復蓋於紙面上,用鏡框壓緊,放在陽光中曝曬,至紙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為止.(約20分鍾)
4、 將像紙定影,水洗、並晾乾.
在三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出現了兩個互相競爭的攝影方法.但只有一個生存下來.
達蓋兒式攝影室
在達蓋兒攝影法公布之後的五年中,在美國,以及在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人像攝影室(Portrait studio).這些攝影室,常被稱為"達蓋兒式攝影室"(daguerrean parlor).
要拍攝一張達蓋兒式人像,可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首先,你得穿上最合適的衣服,因為,達蓋兒式攝影法只對蘭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顏色大都表現為黑色.婦女必須避免穿紅色或深綠色的衣服;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到了約定的拍攝時刻(那是隨著氣候而變的,天氣不好,就要另行預約),你得爬幾級樓梯,到達攝影室.那是一個玻璃房子,一般是建在平頂的屋子上(右上圖).在這里,你得坐在一個位於高台上的筆直的椅子上.在你的頭上,是一塊蘭色的玻璃板,以減低太陽的熱量.攝影師將調節你頭部後面的那個鐵夾子,把你的頭部固定住.你的兩個前臂要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攝影師將告訴你,眼睛要看著攝影機,不能眨眼,不能挪動.
然後,由助手將已光敏化的金屬板裝入攝影機內,並進行0.5-1分鍾的曝光.如果你想要兩張照片,就得以同樣的方式拍攝兩次(有時是將兩台攝影機並列一起,同時拍攝).最後,你得到的將是一張裝在絲絨盒裡的嵌著小小鏡框的達蓋兒式照片(daguerreotype).
所有的達蓋兒式,差不多都用氯化金進行一次善後處理,使銀板顯得略為暗些,從而把白色的影像更清楚地突出在畫面上.如要著色,則另收費.在倫敦,一幅專業拍攝的達蓋兒式人像,收費是1英磅.這就使一般的人不敢問津了,因為,他們一個月都賺不到這么多的錢.當然,達蓋兒式照片比手繪的油畫肖像,還是便宜些.不過,也有人這樣說:用顏料畫的是"肖像",用攝影機拍攝的不過是"照片"而已.
在攝影未發明以前,小型的畫像很流行.對小型畫像的畫家來說,這種新發明的攝影方法,簡直是一種災難.他們的大部分顧客,都喜愛達蓋兒式照片,而不喜歡畫像了.因此,許多小型肖像畫家,都改為拍攝達蓋兒式照片,並自命為"藝術攝影家"(artistphotographer).然而,畫家與攝影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畫家們看到,他們的技術正為攝影機所取代.他們把攝影家稱為"技術員"或"手藝人".誠然,有些攝影家是應當受到批評的,因為,他們的水平往往都不那麼高.群眾的要求是:攝影家和被攝者,都應當為拍攝出較佳的照片而感到高興.
說句公道話,攝影家的精力主要是集中於化學上及技術上,以及如何避免被攝者感到不舒適.他們實在沒有時間考慮照片的風格問題.因為照片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以清晰度和明亮度來衡量.所以,拍攝時被攝者要坐穩,光線要充足,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至於背景,一般都是深色調的素背景.有少數攝影室,為了討好被攝者,是用繪畫作背景,或者,仿照古典式繪畫的風格,把高質量的寫字台的一角或某種適當的布幕,布置在畫面之內.
專業的達蓋兒式攝影者拍攝的題材,主要是人像.業余攝影者,如藝術家和旅遊者,則以風光為主.有些出版社也派遣達蓋兒式攝影家到國外拍攝風景,那是為旅遊書刊作插圖用的.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法國)
攝影生涯簡介:
被譽為當代世界攝影十傑之一的舉世聞名的抓拍攝影大師——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於法國塞納一馬恩省。他兒童時代即酷愛美術,曾從師畫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學學習但未畢業。在這段時間里,他有過一架布朗尼照相機,起初只是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豐富他的紀念相冊。不久,假期結束之時他才開始認真地通過取景框觀察一切,從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漸變得寬闊起來:由於格里菲斯的巨片《紐約的秘密》、斯特羅海因的處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電影的影響,加上不久他又結識了一些攝影家,並為他們的攝影作品所傾倒,從此產生了獻身於攝影藝術的信念,並以進行攝影、自己親手沖卷和洗印照片等項工作為極大的樂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當時,22歲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並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但一年以後,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這架相機的鏡頭已經發霉,結果所拍照片全部報廢。後來,他發現並購買了萊卡相機。從此這架萊卡相機成為他時刻不離的終生夥伴。
1931年回國以後,他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並從事攝影活動。1932、年,他第—次在美國紐約,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里展出了他的攝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從事攝影創作。1935年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間,布勒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拍攝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國當局逮捕,經過兩次試逃,終於成功。越獄後,他在1943年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在1944隻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
1946年,布勒松在美國渡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協助紐約現代藝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個攝影展覽。
1947年。布勒松同羅伯特·卡帕,戴衛·西摩·奇姆,以及喬治·羅傑創辦了「麥格南」(Magnum)圖片通訊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同類組織之一。布勒松於1966年脫離該社。經他本人同意、仍由該社保存和經營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間,布勒松在東方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渡過了三年,在中國居住的一年中,有六個月是在國民黨垮台之前,六個月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初。特別是1949年他在中國期間所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和國民黨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實記錄蔣家王朝覆滅和中國人民斗爭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這些作品現已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歐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為東西方集團關系解凍後被蘇聯接納的第一個攝影家訪問了蘇聯。1958年至1959年,正當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布勒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三個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道,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4個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時間。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時間准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該展於1970年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1973年以來,布勒松重操繪畫藝術,但有時也拍攝一些攝影作品。
B. 1936~1940年,五年內上海工人每年每月的工資增加了2.6倍,而同時期生活用品的價格卻上
答案C
解答本抄題重點抓住材料中的時間襲這一關鍵信息來分析,1936~1940年的上海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之下,日本帝國主義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在淪陷區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如實行統制經濟、控制金融、徵收苛捐雜稅等,導致物價高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 上海大富翁1940
滑鼠指向左邊是返回上層菜單,指向屏幕右邊是進入游戲
D. 貝祖詒的社會事件
舊上海黃金風潮案
1946年3月初,國民政府決定開放外匯市場,實施黃金買賣政策。此事的起因是,當時國統區物價狂飆,民不聊生,國民黨官方貨幣——法幣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行政院長宋子文的主持下,國民黨政府企圖以此來回籠泛濫的流通貨幣,抑制洶涌的通貨膨脹。 但在拋售黃金的過程中,官僚特權勢力狼狽為奸,趁機大肆貪污營私,從而引發了一場極為混亂的社會動盪,上海市民連稱:「國民黨氣數已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金風潮案」。
拋售黃金無濟於事
黃金買賣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相關事宜。所謂「買賣」,主要還是大量低價拋售為主,中央銀行間或有買進黃金,但數量極少,而且都是礦金,做做樣子而已。實際上只有「賣」,沒有「買」,因而在一般市民眼裡,買賣就是拋售。
拋售的辦法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明配。每天上午10時,由中央銀行根據當日上海黃金市場的金價規定牌價,由上海的金號、銀樓公會會員,提出當日申請購進的黃金數量,交由公會負責人報請央行業務局配給。上午由央行將黃金配下,下午金市收盤時,配售戶將配給的黃金的價款繳庫。
第二種是暗售。因為當時明配的黃金數量總是供不應求,遂由央行根據市場波動情形,暗地將黃金交由委託的幾家金號、銀樓,向市面拋售。央行不直接露面,說是為了便於控制,實際上是為了便於勾結舞弊。
黃金買賣的中心,自然是號稱遠東金融中心的上海。
央行拋售黃金的市場代理人,是上海金業公會和上海銀樓業公會,具體由同豐余、太康潤、大豐恆三家金號,方九霞昌記、楊慶和發記兩家銀樓負責,他們經領和分發所有中央銀行配發的黃金。
在最初的幾個月內,上海的黃金市價波動還比較小。全權負責的宋子文,對黃金買賣的動向十分關注,要求中央銀行總裁貝祖詒、央行業務局正副局長林鳳苞、楊仁安等人,每天向他匯報黃金市場的動態。財政部長俞鴻鈞則被架空在一邊,無權過問此事。
然而,局勢正慢慢變得失控,所謂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誠哉是言。
1946年10月以後,隨著國共內戰的演進,戰局對國民黨越來越不利,軍費開支猛增,金融市場便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到了1947年初,市面金價一天幾波,中央銀行雖然逐日拋售金條,但漲風仍不能平息。當時,全國各地的金價普遍高於上海,以1947年2月11日的金價為例,每根金條上海最高為734萬元,北平為860萬元,南京為930萬元,武漢為950萬元,重慶為950萬元,廣州竟高達1100萬元。
於是乎,全國各地游資紛紛流向上海搶購黃金。許多高級軍官,都把領到的軍餉鈔票暫不下發,大批裝運到上海來搶購黃金美鈔。運送戰備的火車,成為運送鈔票的專列,各大派系為了爭奪交通工具,還大打出手,軍心一片混亂。連中航的飛機,也被人用來運金。
上海黃金庫存很快見底,宋子文急忙調用運輸機,從重慶的黃金庫存向上海輸血。最高的一天,曾拋售黃金10萬兩,但也無濟於事。
停售黃金引來搶購風潮
60年前的1947年初,上海各報上這樣的標題比比皆是,令人不寒而慄:「物價如脫韁之馬,各地糧價飛升,平民叫苦連天。」「百物一致暴漲,市上一片混亂。」
而此時,金融市場也一片混亂,並帶動物價一再狂漲,社會動盪不安。上海的米價1946年漲了15倍,1947年則漲了20倍。其他與市民生活密切的商品,也無一不漲。市民一覺醒來,往往發現原先夠吃一天三頓飯的伙食費,這時候已經只能吃兩頓飯了,晚飯需要勒緊褲帶了。
2月中旬,上海多家米店、銀樓,被憤怒的市民搗毀。隨後,廣州、武漢、長沙等地,相繼爆發相同的事件。
面對這種情形,蔣介石再也坐不住了,決心停止拋售黃金。他叮囑宋子文說:「今日所應急切圖之者,尤莫重於改變經濟政策。」宋子文還想變更外匯匯率和繼續拋售黃金,被蔣介石一口拒絕。但下一步如何走,他也不知道,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2月16日,行政院發布《經濟緊急措施方案》,重新實施黃金管制,禁止黃金買賣。並且組成了經濟監察團,對商民持有的黃金和美鈔,加以充公或按市面牌價兌換,從市民手中搶得僅有的一點物資和金鈔。
但是,停售黃金,卻引來了更為嚴重的搶購風潮,社會危機如決堤之水,無法抵擋。
風潮由上海始,蔓延至全國各地。金價狂漲帶動了物價狂漲,百姓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許多家庭財產縮水三成。商店則囤積居奇,不願出售貨物。市民也開始加入到搶購物資的風潮中去。一些中小工商業者為了保本保值,只得從流動資金中移出一部分,購買與生產無關的物資。許多企業都在風潮中破了產,市面混亂不堪。
由於黃金風潮鬧得民不聊生,國民黨內就有人呼籲,要徹查黃金案的責任。有的人則把矛頭直指宋子文,想乘機把他趕下台。著名學者傅斯年,在世紀評論上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一文,更是火上澆油。不同的動機,匯成了一股打倒宋子文的浪潮,釀成國民黨內部異常激烈的斗爭。
在此情況下,蔣介石為了以示公正,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徹查「黃金風潮案」。
調查分三條線進行:在軍隊,由國防部二廳廳長鄭介民組成調查團,負責調查軍人在風潮中挪用軍費搶購黃金的情況;在民間,由淞滬警備司令宣鐵吾組織「經濟監察團」,負責調查上海商民投機倒把、違反金融管理規定的行為;在上層,由監察院委派何漢文、谷鳳翔、萬燦、張慶楨四名監委,負責此案的清查。
「金牛黨」狼狽為奸營私舞弊
這三條線,關鍵還是監察院的那幾個老傢伙,許多人還指望他們扳倒宋子文呢。
監察院院長是民國元老於右任。他早就對宋子文看不順眼,想通過查案,一掃人稱「養老院」的監察院的萎靡之風,給世人一個交代。他說:「這次的查案,監察院必須下決心打老虎,不要只拍蒼蠅。」四監委深受鼓舞,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通過一段時間的明察暗訪,四監委查獲了上海金業公會主席、同豐余號經理詹蓮生,利用公會主席的地位以及熟悉中行庫存情況,操縱上海金市攫取20多萬兩黃金的事實。
這是因為,拋售雖說面向公眾,其實仍是暗箱操作。黃金的拋售都歸同豐余號經理詹蓮生負責,再由同豐余號分配給有關系的金號、銀樓,他們利用「火耗」等名目,從中大肆剋扣,中飽私囊。
據當時任中央銀行稽核處的李立俠回憶:「甚至中央銀行以所存400兩一塊金磚,熔化為市面通行的10兩一根金條,也不經過當時的中央造幣廠,而直接交詹蓮生分配給有關金號、銀樓代熔,每條付給三分火耗。」
其實,詹蓮生所獲得經營暴利,何止火耗一項,當時查案的監委就收到舉報,說詹「一年中所賺得的黃金有10萬條以上」。
監委們曾詢問詹蓮生:「你賺得的大量黃金哪裡去了?」
詹蓮生毫不在乎地回答說:「賺項大,應酬也大,並沒有得到多少金子。」接著又大談他和宋子文、貝祖詒的關系,嬉皮塌臉,有恃無恐。
顯然,詹蓮生是上海黃金商人和央行之間的紐帶,而且神通廣大。因為詹蓮生雖只是個小小的經理,卻包辦了中央銀行暗售的所有黃金配額,而其他幾家代理金號、銀樓的黃金配額,也要靠他來分配。
說穿了,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詹蓮生與中行總裁貝祖貽、業務局局長林鳳苞和副局長楊安仁等人的勾結。
詹蓮生與貝祖詒同為蘇州人,與貝家有親戚關系。早在貝祖詒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時,兩人已經狼狽為奸,在外匯買賣上大撈了一票。林鳳苞、林仁安則一直是貝祖詒的親信,原先也在中國銀行任職。貝祖詒任中央銀行總裁,就把這兩個親信捎上,當了央行業務局的正副局長。
貝、詹、林、楊,實質上是以同豐余為掩護的一個貪污團伙,被上海市民稱為「金牛黨」。
宋子文的推託
事情越查越多,正所謂拔出蘿卜帶出泥。可笑的是,同豐余竟是一家沒有向政府備過案的黑店,這下監委們似乎找到追究的把柄了。
他們向上海市社會局質問道:「何以同豐余沒有批准立案,而經理這樣重大的業務,你們不加以取締呢?」
社會局負責人苦笑著回答說:「貝總裁招呼我們不要管,我們只好不管。」
監委們詢問林鳳苞,林的回答更加振振有詞:「因為上海金業公會會員復雜,不可靠的多。詹是公會主席,熟悉情況,有信用,有號召力,貝總裁也知道他的負責可靠,所以選擇他負責。」
再去盤問貝祖詒,回答也是差不多的口氣。
四監委又向貝祖詒詢問拋售黃金的情況。貝傲慢地回答說:「央行原有庫存總數,從1946年3月至11月的拋售總數和現存底數都有,但事關機密,奉主席(蔣介石)諭,對任何人不能公開。」
四監委只得從其他渠道再打探,最後還是利用了孔祥熙與宋子文的矛盾,獲悉了中央銀行已經將全部庫存900萬兩幾乎售罄的內幕。
據孔說,他卸任財政部長時,交給宋子文的庫存共有900多萬兩黃金。央行在宣布停售黃金時,已經是庫存告罄,無金可售了。監委們核以央行每月售出黃金約70萬兩,共計12個月,約為850萬兩左右,孔祥熙的說法是靠得住的。
不過,央行拋售黃金沒有什麼法定的手續,一切都有宋子文、貝祖詒說了算,「ok」了事。同豐余連一本進出的賬目都沒有。也就是說,監委們沒有什麼過硬的材料可以拿到手,這使查案阻力重重,難以獲得突破性進展。
線索也就到此為止了。
世人都明白,這幾人的頂頭上司就是宋子文,宋子文的上面還有蔣介石,怎麼辦?如何查?
恰好宋子文那幾天在上海辦事,監委們聽說後,請示於右任,於答:「繼續查。」於是監委們趕往宋宅,正好把宋子文堵在家裡。
監委們得到的情報是,出售黃金經過政府的同意,而引起大風潮的停售黃金令,卻沒有經過政府的討論或同意,完全是宋子文個人的決定。於是監委們詰問這是怎麼回事?
宋子文一臉不屑,說:「停售黃金是奉主席的口頭指示,我不過是奉令行事。至於事先沒有提出討論,一來事機急迫,二來主席的意思,大家也不會另有什麼好辦法。否則,會徒然引起一些無謂的爭論,暴露國家的機密,影響戡亂大計。」他又說:「我能力有限,已經向主席提出辭職,一切聽上面決定處理。」
事情已經到了這個份上,監委們只好倚老賣老,硬著頭皮打電報給蔣介石,詢問停售黃金是否確奉主席的命令?
國民黨敗象畢現無遺
何漢文等人,一面探聽蔣介石的真實意思,一面先造聲勢。他們在監察院領銜10多名監委,提出彈劾「宋子文、貝祖詒案」。立法院開會時,還把宋子文、貝祖詒請來質詢,弄得兩人面紅耳赤,下不了台。接著參政會也向宋、貝兩人提出質詢攻擊。
事情進展到這一步,監委、立委們知道,接下來,關鍵要看蔣介石的態度如何了。但他們的電報發出後,卻遲遲不見蔣介石的批復。
監委們想見蔣介石,哪裡有合宜的時機。有老於此道的人出主意,讓他們到國民政府文官處查詢一下,看看蔣介石有無批復。果然,那裡有人拿出一份文件,笑笑說:「批示有的,不大好復電,你們看看吧。」
四監委拿過文件,原來蔣介石在電報上的批示是:「並無其事。事到如今,有何辦法。」四監委看了,都啼笑皆非,怪不得一直沒有迴音。看蔣介石的意思,顯然也沒有辦法,只能不了了之了。
的確,蔣介石也陷入兩難的境地。
據當時任中央銀行稽核處的李立俠回憶:「蔣介石對中央銀行是十分重視的。這是他的總賬房,不許別人為所欲為。由於宋子文亂花了他的家當,他就斷然把宋趕走了。」
不過他也知道,宋子文也是為他在辦事,試想,不是宋子文殫精竭慮,他打內戰的巨額經費,又從何而來?真要追究的話,自己是點過頭的,對於這一事件,應該負有主要責任。何況宋子文畢竟是自己的大舅子,關起門來始終是一家人。但他又對宋子文、貝祖詒在不知不覺中花掉大量外匯和黃金,惱怒不已。
但無論如何,事情總要有個交代。
1947年3月,中央銀行進行改組,貝祖詒被免去總裁職務,由張公權接任。宋子文也於1947年3月1日辭去行政院院長,黯然南下,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長一職由蔣介石兼代,不久改由張群接任。兩張都是政學系的風雲人物,這番國民黨內部的斗爭,政學系是得了大便宜的。
詹蓮生、林鳳苞、楊仁安三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詹12年;林、楊分別7年。但在美金、大黃魚的打點之下,三人後來獲得「保外就醫」的機會,依舊逍遙法外。
黃金風潮案就此告一段落,但國民黨政府的敗象已經畢現無遺。此後,國民黨政府的財政金融形勢一瀉千里,整個國統區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開始呈現崩潰景象。
E. 1940年的上海是個什麼樣子最好是詳細一點的,呵呵,想了解一下!
1940年,上海處於日本佔領高峰期,除了租界一片繁華,陸家嘴還有一些零星村基本被日本洗劫過,當時的上海用一個詞形容(不包括租界):慘不忍睹。
F. 40年代初的上海和香港是什麼樣的和當時都發生了什麼歷史上的大事
上海1940年代日軍進駐上海公共租界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對英美宣戰。次日清晨,日軍自虹口經過蘇州河上各橋梁開進公共租界交還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7月31日,日本將已有百年歷史的租界「交還」給汪精衛政權,美英也宣布放棄上海公共租界。交還上海法租界國共內戰1948年8月,經濟管制委員會督導員蔣經國到達上海開展「打虎運動」,採取嚴厲措施,進行經濟管制,凍結物價、打擊囤積物資。11月,「打虎運動」宣告失敗,蔣經國離開上海。1948年年底,國軍主力在徐蚌戰場潰敗。1949年5月12日,陳毅率領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對上海發起進攻張愛玲發表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作品。以上訊息來自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A%E6%B5%B71940%E5%B9%B4%E4%BB%A3&variant=zh-tw香港1940年代1941年12月24日:日軍侵佔香港,港督楊慕琦投降,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歲月。 1945年8月15日:英國宣布將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 8月30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西安號客船大火在1947年2月4日發生於香港水域的大火,造成約200人死亡的慘劇,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三多人死亡的火災。西環永安公司倉庫大火在1948年9月22日發生於香港西環的大火,共導致139人死亡[1],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四多人死亡的火災。以上訊息來自維基香港1940年代分類: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9%A6%99%E6%B8%AF1940%E5%B9%B4%E4%BB%A3&variant=zh-hk
G. 歷史上的今天2.10
•1895年2月日 中日海戰中北洋海軍定遠號管帶劉步蟾殉國•1898年2月10日 戲劇大師布萊希特誕辰•1906年2月10日 英國第一艘「無畏」號戰艦下水•1907年2月10日 中國勘定第一口油井•1922年2月10日 印度國大黨停止「不合作運動」•1923年2月10日 X射線的發現者倫琴逝世•1931年2月10日 王明提出「左」傾冒險主義的政治綱領•1935年2月10日 考古學家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城市•1937年2月10日 中共對國民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8年2月10日 晉察冀邊區實行減租減息• 1939年2月10日 日本軍隊佔領中國的海南島 •1940年2月10日 中央軍委發出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1941年2月10日 中共在華北、華中的敵後抗戰進入困難時期•1946年2月10日 重慶發生校場口慘案•1947年2月10日 上海發生「黃金風潮」•1952年2月10日 河北公審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1958年2月10日 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1958年2月10日 慕尼黑空難,8名曼聯隊球員喪生•1964年2月10日 全國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1964年2月10日 龍梅和玉榮戰勝暴風雪,保護了羊群 1970年2月10日 我軍擊落來犯的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一架 • 1971年2月10日 我國與奈及利亞建立外交關系 • 1974年2月10日 英國全國煤礦工人大罷工,導致保守黨下台 •1979年2月10日 《絲路花雨》轟動海內外• 1990年2月10日 首次最不發達國家部長會議在達卡召開,呼籲消除貧困 • 1993年2月10日 中國當代作家陳列館在武漢開幕 •2000年2月10日 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姬鵬飛逝世•2000年2月10日 沈陽「巨貪庄園主」夏任凡一審被判死刑•2001年2月10日 美國核潛艇撞沉日本漁船•2002年2月10日 中國第一份人權專業雜志創刊
H. 跪求上海大富翁1940
我也找了很久,
- -
我覺得這個游戲很好,
但現在都找不到了,
我以前的朋友有的,
不過很早了,
幾年了,
那個時候應該是盤安裝的
I. 想像作文 1940年的上海 800字
說明書
商品名稱:心情紙星
材料:彩色長條紙
使用方法:使專用時,在彩色紙上寫下屬自己的心情語錄,然後織成彩色小星星。每次拆開去看語錄,都能體會到當時的喜怒哀樂。
注意事項:
(1)不要接觸火源。
(2)不要接觸水源。
廣告詞:喜怒哀樂迎面來,心情紙星幫你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