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師們好!請問「期末賬面價值」是怎麼算出來的這是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22頁上關於證券投資情況。
期末(2017年12月31日)收盤價乘以股票數量,即可求得期末的賬面價值。
『貳』 營業總收入和營業收入的區別
營業總收入和營業收入是一樣的沒區別,只是叫法不同。
營業收入是專指企業在從事屬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經營業務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或營業收入=產品銷售量(或服務量)*產品單價(或服務單價) 主副產品(或不同等級產品)的銷售收入應全部計入營業收入;所提供的不同類型服務收入也應計入營業收入。
擴展文件;《會計資料大全》
『叄』 求格力電器2009年年報
http://www.cninfo.com.cn/information/companyinfo.html
點進抄去就是格力電襲器的各類公告什麼的都有哦,希望能幫助你咯
『肆』 格力電器2010年報
格力電器2010年報大家談
周三晚間披露年報,公司2010年實現凈利潤42.76億元,同比增長46.76%。擬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元(含稅)。
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8.07億元,同比增長42.62%;每股收益1.52元,同比增長47.57%。凈資產收益率36%。非常靚麗的年報。
會計數據及業務數據摘要
(一)主要會計數據:
單位:元
項目
2010年
2009年
本年比上年增減(%)
2008年 營業總收入(元)
60,807,242,452.83
42,637,291,053.26
42.62%
42,199,715,679.53
利潤總額(元)
5,056,322,590.10
3,380,275,535.15
49.58%
2,406,254,846.45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元)
4,275,721,624.27
2,913,450,350.15
46.76%
1,966,518,865.23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元)
4,027,201,466.49
2,755,560,709.79
46.15%
1,914,775,269.73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元)
615,995,032.63
9,449,596,083.21
-93.48%
368,544,296.12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元)
13,302,554,789.94
9,969,900,256.59
33.43%
7,341,315,769.17
股本(股)
2,817,888,750.00
1,878,592,500.00
50.00%
1,252,395,000.00
註:「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中扣除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及金額
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 -4,161,397.60
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一定標準定額或定量持續享受的政府補助除外 96,325,946.48
除同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業務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 139,479,044.07
除上述各項之外的其他營業外收入和支出 70,060,723.36
所得稅影響額 -48,753,304.95
少數股東權益影響額 -4,430,853.58
合計 248,520,157.78
(二)主要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
2010年
2009年 本年比上年增減(%)
2008年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1.52
1.03
47.57%
0.70
稀釋每股收益(元/股)
1.52
1.03
47.57%
0.70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1.43
0.98
45.92%
0.68
36.51%
33.48%
3.03%
30.36%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34.75%
31.67%
3.08%
29.78%
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元/股)
0.22
5.03
-95.63%
0.29
2010年末
2009年末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減(%) 2008年末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凈資產(元/股)
4.72
5.31
-11.11%
5.86
註:在報告期內,實施了2009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導致股本增加,因此根據相關會計准則按最
新股本調整最近三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伍』 2018電大形成性測評作業 財務報表分析任務1-4(鞍鋼股份;格力電器;三一重工;蘇寧雲商;萬科A)
2018電大形成性測評作業 財務報表分析任務1-4(鞍鋼股份;格力電器;三一重工版;蘇寧雲商;萬科權A) 選擇一家分析2014-2016年的
1 償債能力分析
2 營運能力分析
3 獲利能力分析
4 財務報表綜合分析
5 學習過程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