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人均GDP是多少是否到達發達國家水平
「北京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昨天聯合發布數據稱,2009年,北京經濟運行呈現見底、復甦、回升態勢。數據顯示,2009年,本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10.1%,不但實現了「保九」的經濟增速,還超過預期值1.1%。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於秀琴說,按照經濟周期規律,本市2010年GDP的增速可以預期保持在10%以上。
北京市民更加富裕
200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86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速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200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8788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10070美元),比上年增6.2%。
業內專家指出,在GDP增長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很多外地人對北京的GDP做了巨大的貢獻,但在計算人均GDP的時候並沒有把他們計算在內。可以說北京在這方面佔了很大的「便宜」。
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七成
數據顯示,2009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58.4億元,比上年增長26.2%(上年為下降3%)。其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337.7億元,增長22.5%;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462億元,增長26%。
2009年,全市銷售商品房2362.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6.9%。其中銷售商品住宅1880.4萬平方米,增長82.3%。在商品住宅中,現房銷售410萬平方米,期房銷售1470.4萬平方米,分別增長96.5%和78.7%。年末,全市商品房(現房)空置面積1351.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6%;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積426.8萬平方米,下降18.3%。
車市銷售連創新高
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309.9億元,在上年增長20.8%的基礎上又實現了15.7%的較快增速。按商品用途分,吃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251.5億元,增長9.9%;穿類商品實現零售額496.6億元,增長15.3%;用類商品實現零售額3202億元,增長20.4%;燒類商品實現零售額359.8億元,增長0.1%。
全年銷售機動車114.8萬輛,增長30.8%,增幅比上年提高20.8個百分點。其中,新車70.2萬輛,增長42.4%,舊車44.6萬輛,增長15.9%,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1個和7.6個百分點。
房價快速上漲
去年12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6%,降幅比11月份縮小0.7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降幅縮小。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1.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4%,非食品價格下降3.4%;消費品價格下降0.3%,服務項目價格下降5.2%。
12月份,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9.2%,漲幅比11月份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13.9%,漲幅提高5.5個百分點;二手住宅上漲2.9%,漲幅提高1.9個百分點。從環比看,12月份房屋銷售價格比11月份上漲3.1%,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4.7%,均連續10個月環比上漲;二手住宅上漲1.5%。
常住人口達1755萬人
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509.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24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9萬人。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比上年增長8.1%。人均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9.9%和9.7%,是拉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986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14.5%,轉移性收入增長42.2%,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2009年全國GDP初測增長8.7%
在昨天上午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初步測算,200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0.7%,去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去年1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7%。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的8個指標中,去年12月,食品同比上漲5.3%,煙酒及用品同比上漲1.4%,衣著同比上漲-0.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同比上漲-1.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同比上漲2.2%,交通和通信同比上漲-1.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同比上漲-0.3%,居住同比上漲1.5%。
對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物價走勢問題,馬建堂介紹了去年12月CPI同比上漲1.9%的原因,「主要是食品上漲了5.3%,拉動了CPI上漲1.74個百分點,這是主要因素。第二個上漲的重要項目是居住,包括住房在內的居住。去年12月居住支出價格上漲1.5%,拉動CPI上漲0.21個百分點。這兩項加在一起,1.74加0.21就是1.95,所以CPI的整體上漲主要是因為食品上漲和居住支出價格上漲而引致的。」
「盡管去年中國的CPI全年是同比下降0.7%,但從去年的11月、12月中國的CPI已經由負轉正。這一方面意味著我們成功地避免了大家當時都非常擔心的通貨緊縮,另外一方面也警醒我們要高度注意物價的走勢。」馬建堂說。
「第一個擔憂,如何既維持、維護、推進經濟持續回升的勢頭,又把物價的上升控制在一個溫和可控的范圍內,我想這是一個難題。」馬建堂昨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了他的擔憂,「一些資產價格過快上漲,比如一些城市、一些地方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資產價格的上漲應該說對宏觀調控,特別是對貨幣政策的調控也帶來了挑戰。」
另據介紹,國家統計局將在今年3月份公布一些主要指標的環比數據,目的是避免同比統計方法受上年基數過低或過高的影響。馬建堂認為,200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10.7%,這與2008年四季度數據比較低有關系。
北京2008年GDP增加627億元
北京市統計局昨天公布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北京市200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GDP)最後核定為11115億元,比當時初步統計的10488億元增加了627億元。
北京市統計局副巡視員魏小真在昨天舉行的北京市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新聞發布會上說,在此次經濟普查中新增的627億元GDP,主要來源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變化。經過普查核算,北京市200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比當時初步統計的減少了約66億元,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則增加了693億元,其中的95.8%來自於批發零售和房地產。
據悉,此次全國經濟普查歷時兩年,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08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8年度。修訂後的200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23.6%、75.4%。
魏小真表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北京市第二產業整體的經濟效益到最終核算的時候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導致了整個第二產業增加值到最後核算時是減少的。而另一方面,由於這次普查是全面地毯式清查,第三產業普查對象數量的增加幅度比較大,比如批發零售業和房地產法人單位數分別比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時增加了58%和47%,這是導致第三產業增加值統計數字增長的主要原因。
⑵ 請問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人均GDP各是多少
2014年全年,來上海實現生產總值源(GDP)23560.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上海市人均GDP為9.73萬元。
2014年全年,北京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30.8億元,比上年增長7.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995元。
2014年全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706.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6%。全市人均GDP為129242.12元。
2014年全年,深圳本地生產總值16001.98億元,比上年增長8.8%。人均GDP達到14.95萬元。
⑶ 為什麼北京,上海的人均gdp不夠廣州深圳高,還低廣州深圳不少怎麼回事,是因為不夠它們發達嗎
正常!復上海北京本來就是靠政策人口國制企傾全國人力資源堆出來的面子城市!肯定不如廣州深圳這些全靠自己發展起來的城市!看看廣州深圳地區多少間走向世界的民企就知道!直接和日本美國發達國家競爭的只有廣東的企業了!
⑷ 為什麼北京,上海的人均GDP還沒有台灣的多而看起來比台灣有錢呢
要符合國際化都市.高樓建築一定會很多.但相對的不能光看有錢啊!生態環境也很重要吧.
⑸ 為什麼北京的人均GDP比上海高,但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海低
北京公司更掙錢,個人收入比上海低
⑹ 人均GDP上海高還是北京高
2018年人均GDP上海高於北京。上海人均GDP是32679.87,此京人均GDP是30320。
⑺ 上海人.廣東人北京人哪個地區比較有錢
外國人有錢,特別的是羅斯柴爾德,50萬億啊,全中國的人的錢加起來都沒有他多。上海人和廣東人看上去還有錢嗎?
⑻ 上海人均GDP為什麼這么低
你好,中國在城市GDP排名中,上海排30多名,北京排30名。能拿到30多名也很了不內起了,中國約有300個城容市(不含縣級市)。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這么高?應該是北京和上海,太多國企扎堆和國家機構扎堆了吧!要知道國企和國家機構都是福利多元化·待遇好·工作時間短!而民企卻是福利單一·工作時間長·資薪又不高。
如:北京國企比深圳多好幾倍,所以深圳人均GDP比北京高很多,但人均收入卻是北京高於深圳。
⑼ 北京上海的人均gdp為什麼遠不如深圳廣州是不是不夠廣州深圳的經濟發達呢
因為北京是面積取勝,就好比一家兩個人,月收入十萬,而另一家十個人,總收入也是十萬,你說哪個更富有?北京也就是年紀大而已,作為首都,拿著全國的資源優勢,其實很垃圾,明明是一個省,卻非要裝市
⑽ 北京,上海和香港哪一個城市更發達比較一下`
上海與香港在經濟等方面的差距迅速縮小。
1.從GDP和人均GDP來看,上海與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2007年,上海的GDP(現價,下同)為12189億元人民幣,香港為15692億元人民幣,上海已達到香港的77.7%;而2000年上海GDP為香港的34.9%,1990年僅為香港的21.3%。2007年,上海人均GDP與香港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為香港的29.3%,而1990年這一比例僅為9.5%,二者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從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來看,上海快於香港。10多年以來,上海的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兩位數,2007年達到了14.3%,遠遠超過香港的6.4%。
2.從產業結構來看,上海與香港還有很大的差距。香港由於受地域小、人多等自身條件的限制,一直將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金融業作為高端的服務業已是香港首要支柱產業。1990年,上海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0.9%,而香港已經達到了75.4%;2006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了50.6%,而香港已經超過了90%。(見表1)
3.從進出口貿易來看,上海的外貿依存度遠低於香港。2007年,上海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83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76.5%。其中,貨物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而香港200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7122億美元,相當於GDP的343.7%,是上海的2.5倍。其中,出口商品總額為3445億美元,是上海的2.4倍。
上海金融服務業發展與香港有較大差距。
1.2006年,上海的金融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25億元,而香港為2320億元,上海僅為香港的36%;從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來看,2006年上海達到8.0%,而香港已經達到15.9%。(見表2)
2.上海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規模已經超過香港,但是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仍然低於香港。2006年,上海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19.57萬人,香港為18.60萬人,上海已經超過香港近1萬人;而在2004年,上海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還比香港少1萬人。但是在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方面,上海仍然低於香港,2006年上海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數的2.0%,而香港為5.5%。
北京和上海的比較
從地理區位來看:長三角是全國最大的金融圈,上海的衣食住行都是挺好,不過人口過多,生存壓力過大。
北京處於京津唐工業區,綜合水平可謂一等一。各行各業都很繁榮發達。再者,京津唐緊挨著遼中南工業區,經濟交流密集,發展水平快,國家政策傾斜,人很多,但有用的人也很多,便於建立關系網。
綜合比較肯定是上海在經濟方面強過北京
因此,單是比較經濟勢力的話,目前排名應該是
香港
-
上海
-
北京
不過有一點不得不說,看一個城市的發展,除了經濟以外,人文素質和政治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個人看法是,總體來說目前內地遠遠比不上香港。
我個人認為一個地區發不發達,看的是那裡的人民生活質量和個人可支配收入。
香港是絕對的發達。其次上海然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