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30年,上海的變化
樓主要得自然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變化
衣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住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㈡ 上海浦東的變化(圖)
請看下圖:
㈢ 現在上海的發展與100年前的上海,有哪些明顯的變化
曾經的上海,還不是全國的經濟中心,當時的東方明珠還未綻放它的光芒,這時候,上海還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城市,它的傳說故事,還未開始書寫。上海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岸,長江三角洲前緣,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陸境海拔最高點。上海地跨長江口、澱山湖、黃浦江、吳淞江四大水系,境內江、河、湖、塘相間。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但是,金茂大廈實在是太高,東方之珠的光芒太過明亮,外灘的風太大,吹散了對上海的那一絲眷戀,所以,很多人放棄了這個城市,但是,這個城市的傳奇仍在書寫。來來去去形形色色的人,都想要為這座城市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卻,輕輕的被吹散來過的痕跡。這座冰冷而又充滿激情的城市,永遠是很多人嚮往之處。
㈣ 體現上海變化的一張圖片
親如果滿意,請及時選我為【滿意答案】
答題不易,您的【採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㈤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數據來源於企業徵信機構,包含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版,公司簡介,更多權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更多公司電話地址企業郵箱可在釘釘企典進行查詢
• 公司簡介: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06-05,注冊資本50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人是侯建宇,公司地址是浦東新區航頭鎮滬南公路4989弄42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10115MA1HA26B2D,行業是其他未列明專業技術服務業,登記機關是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經營業務范圍是從事汽車科技、電子科技、新能源科技、互聯網科技、計算機科技領域內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轉讓,企業管理咨詢,企業營銷策劃,電子商務(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汽車配件、機械設備、橡膠製品的銷售,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機動車維修 。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10115003698788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㈥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06-05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浦東新區航頭鎮滬南公路4989弄42號。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5MA1HA26B2D,企業法人侯建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從事汽車科技、電子科技、新能源科技、互聯網科技、計算機科技領域內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轉讓,企業管理咨詢,企業營銷策劃,電子商務(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汽車配件、機械設備、橡膠製品的銷售,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機動車維修 。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上海的變化(英文),急求!!!
Shanghai's changes
㈧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 數據來源:以下信息來自企業徵信機構,更多詳回細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答公司簡介,可在上面進行查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
• 公司簡介:
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06-05,注冊資本null,法定代表人是侯建宇,公司地址是浦東新區航頭鎮滬南公路4989弄42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10115MA1HA26B2D,行業是其他未列明專業技術服務業,登記機關是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經營業務范圍是從事汽車科技、電子科技、新能源科技、互聯網科技、計算機科技領域內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轉讓,企業管理咨詢,企業營銷策劃,電子商務(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汽車配件、機械設備、橡膠製品的銷售,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機動車維修 。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上海變格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10115003698788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㈨ 上海變化有哪些
上海的浦東最能代表上海的變化,以前的農田和破舊房屋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摩登大樓,高檔豪華的公寓住宅和漂亮的街心花園。南京路是上海的商業中心,入晚,滿街流淌著五彩的令人眩目的燈光,晚風輕吹,真願在步行街的椅子上坐到天明,好像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千上萬的人每天還在向上海涌來,坐著車行駛在高架路上,內環,外環,楊浦盧浦徐浦地繞,看著窗外拔地而起的棟棟高樓,那樣式,那色彩,那高度,那氣派。夜晚,乘船在黃浦江漫遊,滿江的流光溢彩和著半月型江岸邊的異國建築的燈光,不禁讓人要說一句:這就是上海拉。樓主要得自然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變化
衣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住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㈩ 上海、中國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
如今上海也在變化,除了發達的物資商貿方面她仍然是中國的領頭羊外,許多意識也在悄悄變化。變得叫人認同,不那麼高高在上;變得包容,不那麼促喀地拒絕著外地人,去掉了鄙視鄉下人式的眼光,讓人易於接近感到些許溫暖。改變了做作的做派,讓人感到親切。上海變得更現代美麗了,也變得更有人情味了,開始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讓人高興親近和認同。
上海的浦東最能代表上海的變化,以前的農田和破舊房屋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摩登大樓高檔豪華的公寓住宅和漂亮的街心花園。南京路是上海的商業中心,入晚,滿街流淌著五彩的令人眩目的燈光,晚風輕吹,真願在步行街的椅子上坐到天明,好象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千上萬的人每天還在向上海涌來,坐著車行駛在高架路上,內環外環,楊浦盧浦徐浦地繞,看著窗外拔地而起的棟棟高樓,那樣式,那色彩,那高度,那氣派。夜晚,乘船在黃浦江漫遊,滿江的流光溢彩和著半月型江岸邊的異國建築的燈光,不禁讓人要說一句:這就是上海拉。上海的磁懸浮,上海的博物館,上海的科技館,上海的張江高科技,上海的國際電影節。嗨!有那麼多國際的中國的明星露臉,看把那些個年輕人激動的!當然還有老外喜歡轉悠老半天的熱鬧、擁擠不堪但有著濃郁的東方味道的城隍廟,還有眾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就是上海!獨一無二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中國急劇變化的五年」的社論,指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中國和外部世界都有一種期盼與懷疑交織的復雜心情。既有嚮往和憧憬,又有焦慮和不安。在所有世貿成員當中,恐怕只有中國的入世才使得這種矛盾心理顯得格外強烈。
社論指出,五年時間瞬間即逝,中國與世貿之間的關系早已跨越了當初的起點。回首既往,目睹當下,相信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基本認識: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中國入世都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性事件。這不只是因為全球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突然加入了洶涌澎湃的13億人口,而且更因為中國和世界都因此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而這種變化將貫穿於整個二十一世紀。
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後來者」,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卻迅速地後來居上。在短短五年時間里,中國經濟和市場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不僅使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而且還對當今和未來的全球秩序發揮著重要影響。
社論表示,就在入世後的幾年時間里,中國的經濟規模接連超越了多個老牌工業國,包括義大利、加拿大、法國和英國。目前中國僅居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其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由此開始,由七大工業國一直唱主角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是人們在五年前所沒有料到的。
社論指出,當然還遠遠不止於此。在入世之初,中國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貿易國,但今天卻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之一;當初,其外匯儲備只相當於新加坡或台灣,但今天卻超越了曾經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當初,其貨幣還不受重視,甚至受到歧視,但今天人民幣卻在國際貿易和外匯市場上變得炙手可熱。所有這些,似乎都在瞬間發生。
然而,中國入世五年來最深刻的變化,還在於整個社會的變遷。
社論稱,在主觀上,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的談判進程,到後來決意「叩關」和入世,其初衷都是為了發展經濟,盡快與世界接軌,以便與先進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和機會。但從中國社會的變化和趨勢來看,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大大促進了它在價值觀上與外部世界相融合的進程。
不論在政治、外交上,還是在公民的權利意識上,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遷也是有目共睹。其中最為主要的是,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的新思維和新角度,中國公民對自身以及對外部世界的重新發現,就是最具根本意義的變化。雖然幷非在一夜之間發生,但入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激發因素。無論對中國自身還是世界,其積極意義都比經濟發展更為深遠。
因此,五年之後再看當初的入世,特別是中國幾代領導人為把國家帶入世界先進潮流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人們自然會心生感慨。從更高的層次來說,對過去五年的回顧,應該能促使中國社會以更加客觀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未來,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包括以何種形態來對待世界上的先進思想和社會形態。
社論表示,就外部世界而言,從中國入世五年來的變遷中,可以更深入地看出中國崛起的意義和影響,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正確的對應措施。新加坡作為東亞地區的一員,就更有必要這么做。而前天在南大成立的中資企業研究中心,就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最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