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中的事
不知道如何答你~但給你點參考資料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農場主為了銷毀「過剩」的產品,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瘋狂的20年代」暗藏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歷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後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歷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
「美國往地獄里沖」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只雞,家家有兩輛汽車」。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捲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佔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新政」把美國拉回人間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應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後來被稱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個R: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後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採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復營業。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在整頓農業方面,從1933年5月開始,新設立的農業調整管理局著手開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行動,在春夏兩季有計劃地犁掉了大約1000萬英畝棉田,收購和屠宰了大約20多萬頭即將臨產的母豬和600多萬頭小豬,幾千萬頭牛和羊。物缺則貴的無情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嚴重旱災,農產品價格開始回升。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羅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復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託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並為此撥款33億美元。羅斯福稱之為「向工業界提出的艱巨任務」。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願意合作的僱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准。200萬僱主接受了「一攬子規約」,並在企業門口懸掛以印第安人的雷鳥為藍本而設計的藍鷹徽———服從規約的標志。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後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布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新政」功過眾說紛紜
「新政」剛一推出,就引起美國社會上下的普遍關注,不同政治集團對其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羅斯福的堅決反對者、報業大王赫斯特說「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約翰·根室說他所聽到的關於「新政」的最好定義,是說「那是一些沒有骨氣的自由派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資本家而去拯救資本主義的一種企圖」。另外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美國經濟學家對「新政」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業的信心方面沒有成功,資本主義秩序成功的基本條件是鼓舞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誘發這種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補償,「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這種精神的。另一派是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或半追隨者,他們認為,只有真正執行大膽的增大開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國民經濟走上復興的軌道,而羅斯福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
羅斯福「新政」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度過了1929—1933年的一場空前大災難。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得救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也緩過氣來了。這就使得「新政」能夠在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獲得一席之地
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所以很多貿易,商業都和美國有聯系,關聯。而且歐洲剛發生完第一次世界大戰(雖說以是10年後,但還是沒有恢復好的),所以很多方面都得倚仗美國經濟資助,如貸款等。後來美國經濟危機,使美國自己的經濟都崩潰了,這樣的話歐洲必然會在經濟上有所波動
那場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模式,它不同於封建社會的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之間的互補互利性很大,所以美國的經濟危機也會波及到歐洲,甚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我們擁護的敵人就要反對」這句話用在當今的社會一點不假,就拿現在的
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也好意思來這里秀,哎
3. 深度好文 西方國家為什麼集體拒絕參加
2015年8月25日,中國公布了各國參加9月3日中國政府舉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式名單,在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名單中,竟然沒有一個美歐西方發達國家,從道義上講,當年在亞洲及太平洋戰場與中國一起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美國如果總統不來至少副總統會來吧?沒有,反法西斯主戰場的歐洲除捷克總統外,沒有一個國家派出領導人參加中國閱兵式。由此我們會發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深度融合而走到一起,這兩大集團之間的裂痕會長期存在,當年打得不亦樂乎的英法與德國之間,美國與日本之間最終還是朋友。
也許有些人只是覺得發達國家領導人不來參加閱兵式只是不給中國面子,我以為這遠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歐美日正在結成一種新的戰略聯盟,這個聯盟一百多年前組成八國聯軍搶劫過中國北京,這個聯盟六十多年前組成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與中國軍隊對壘並被中國軍隊打敗,這個聯盟在上個世界整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這個聯盟從1989年開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和武器禁運,直到今天這種禁運依然在實施。現在仍然是這個聯盟,集體拒絕來華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式,哪怕這種紀念是完全正義的,他們也寧願與當年的敵人結成同盟也不願站在正義的中國一方。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忘了,西方國家如果願意與我們做朋友,那隻是覬覦我們的市場、覬覦我們的廉價勞動力,覬覦我們的資源,或者是為了打敗另一個敵人而需要中國的力量。可以這么說,我們寧願相信狗的忠誠,也不會相信西方發達國家能夠成為中國的真正朋友,西方國家一向都有一種優越感,他們在骨子裡是瞧不起黃皮膚的中國人的,我要對那些在美國和歐洲定居的中國人說,那裡不是你們的家園,永遠不是你們的家園,那是歐洲人的家園,我們和歐美是兩個世界和兩種文化體系的人,不可能握手言歡。有人會說,當年中國和美國不是一起與日本作戰的同盟國嗎?我要說,即使當年中美是同盟國,美國也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來的,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派了一兵一卒到中國到亞洲及太平洋作戰嗎?如今,當利益需要的時候,當安倍晉三到太平洋當年美日激戰的各島嶼祭拜戰死的軍人時,奧巴馬裝著沒看見,當安倍晉三去靖國神社祭拜戰犯時,美國的政客們裝著沒看見,他們根本就沒有某些人大力宣傳的所謂的責任和道義,除了國家利益,他們根本就沒有道義和責任,其實歐美文化中從來就沒有道義,數千年來,世界上戰爭最頻繁的地方是歐洲,近百年來,對外發動戰爭次數最多的也是歐洲國家和美國,那些認為中國可以和歐洲及美國做好朋友的論調可以休已。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解除對中國的封鎖,其目的並不是要與中國做朋友,而是為了在美、蘇、中三角關系中,形成中美聯盟以對付蘇聯,最後終於讓蘇聯解體,可美歐並沒有因為中美共同擊敗了蘇聯而與中國做朋友,而是立即變臉以一場風波為借口全面對中國實行高科技及武器禁運,以圖達到孤立中國、分裂中國的目的,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中國像蘇聯一樣瓦解,四分五裂,在二十世紀末實現基辛格所預言的對中國的「不戰而勝」。是2001年的「911」事件打亂了美國的步伐和計劃,伊斯蘭國家無意中幫了中國一把。美國在中東中亞發動了兩場伊拉克戰爭和一場阿富汗戰爭,這三場戰爭給中國提供了極寶貴的發展時間,我們平時常說機遇期,這二十年就是機遇期,當美國從中東脫手准備對付中國時,俄羅斯又在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形成對峙,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使得中國有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發展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治家的短視造成了隨後的被動,中國本可以利用金融危機拖垮美歐日,使他們難以從危機的泥淖中自拔,可中國政府卻與美國聯手,以四萬億的投資拯救了美國,當美國利用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大筆資金走出困境、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時候,中國卻開始進入衰退並反過來受到美國及歐洲的圍堵。當前全球正在形成以美國為核心、歐洲和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為基本力量、針對中國、俄羅斯及亞非拉窮國的戰略聯盟,這個所謂的聯盟其實就是那些文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展開的戰略圍剿,一場新的全球性的剪羊毛大戰已經開始。
當前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美國經濟已經率先實現了復甦,歐洲也在解決了希臘問題後步入復甦的進程,日本在安倍晉三實施貨幣大幅貶值50%之後,其實體經濟正在走出困境。而前幾年十分風光的新興國家的經濟形勢卻十分不妙,巴西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正面臨被美國剪羊毛的境地。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風波之後正被美國、歐洲和日本制裁,貨幣大幅貶值,經濟停滯衰退。只有印度尚能維持較高速度的增長。而委瑞內拉、阿根廷、南非等國都深陷經濟危機不能自拔。中國雖然仍保持著7%
的增長速度,但正在步入衰退的邊緣,股市動盪,匯率下跌,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實體經濟正面臨被轉移到其它國家的風險,美國正在將其製造業轉移到美國本土和墨西哥,日本和歐洲正在將製造業轉向東南亞各國和印度,美國正在構建針對中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即TPP)架空中國,正在利用日本、越南、菲律賓在南海給中國製造麻煩,正在利用緬甸國內政治變革打擊中國影響力,阻擊中國「一路一帶」戰略的推進。利用印度的高速發展將中國的製造業轉移到印度,使中國產業空心化,特別是利用最近中國的股市暴跌打擊中國經濟,企圖使中國經濟一蹶不振。
中美之間矛盾的核心仍然是金融與貨幣,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正在受到人民幣的巨大沖擊,他們堅決反對將人民幣放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菜籃子,堅決反對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即使同意也是要讓中國付出開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資可任意投資中國產業等重大代價。當中國推出「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體系的龐大的金融構想和「一路一帶」戰略的時候,美國有了危機感,於是他們不再顧忌所謂的道義,與日本結成針對中國的戰略聯盟,圍堵中國。美國游說西方各國領導人不參加中國的閱兵式,並不能只看成是一個臉面,而是美國針對中國大戰略的一個方面,這是一個信號,美歐日已經遠離中國朋友圈,很可能我們不會再有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一個打垮美國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了,經濟復甦的美國不會像2008年中國對美國那樣對中國仁慈,而會痛下殺手。
俄羅斯總統普京來中國參加閱兵式並不奇怪,因為中國國家主席在索契冬奧會和俄羅斯紅場閱兵都給足了他們面子。印度投靠西方陣營並不奇怪,因為英國曾經殖民統治印度二百多年,印度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已經英國化了。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不來也能理解,他本就是個小混混,況且擔心國內政局變化,所以不敢離開平壤半步。最讓我感到憤怒的是新加坡領導人不來參加,當年日本佔領新加坡,對新加坡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此後李光耀一面利用中國改革開放大發中國財,另一方面又與美國勾結,利用馬六甲海峽要沖位置,充當美軍基地,扼制中國,當中國人在李光耀去世後緬懷這位騎牆派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新加坡一直都是美國對付中國戰略的馬前卒。這里我覺得中國人民要感謝巴基斯坦總統海珊的到來,那是中國真正的朋友和兄弟,不愧是「巴鐵」。我們要感謝韓國總統朴槿惠的到來,作為美國的盟友,朴槿惠不顧美國的反對,頂著極大的壓力前來中國訪問,我們為這個有正義感的女總統點贊。我們要感謝委瑞內拉總統馬杜羅、緬甸總統吳登盛、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南非總統祖馬、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捷克總統澤曼等,雖然中國與這些國家並非在所有問題上的認識都相同,甚至在有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在反對法西斯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與中國保持了一致,這一點尤為可貴。西方國家名曰文明,其實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是野蠻,除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毫無是非觀念,按西方文化和理念走下去,世界將會走向災難和毀滅。
中國舉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式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所彰顯的是人類正義的力量。最後我要說,你來與不來,強大的中國就在那裡!你來與不來,人類正義的力量就在哪裡!
4. 1929-1931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胡佛跟羅斯福總統個採取了什麼措施
站在世紀的開頭,回看風雲變幻的20世紀。這個多難而漫長的世紀到底給新世紀遺贈了什麼呢?「反危機」無疑是重要的一項遺贈。從某個角度看,20世紀是極不安全的,是危機叢生的。其他的危機且不言,單說經濟危機。人類幾乎就是蹈著經濟危機的烈焰進入20世紀的。在1929-33年間持續四年的危機不過是多年經濟問題累積的一種結果。美國總統羅斯福臨危受命,通過「新政」大規模地首次嘗試實行了一套「反危機」的方法,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成功先例。
可怪的是,自從1929-33年那場被稱之為「大蕭條」的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許大規模的危機。西方經濟學家們認為他們通過凱恩斯主義給經濟裝上了一套「穩定器」;但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游盪,它在非西方的半資本主義世界,如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頻頻作祟。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認為,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在全球發展出「中心-依附」的格局,從而把中心地帶的危機通過貿易與貨幣關系轉移到外圍的依附地區。證之以近十年來發生於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的金融危機,似乎就是這樣的。是西方世界通過「中心-依附」格局把危機輸出給這些國家和地區了嗎?是或不是,且不管它,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反危機」已然成為全人類的一個主題了。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固然是面對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走入可能的危機之中。 「反危機」也成為中國經濟與金融的一個重大主題。我們回顧一番這一百年來驚心動魄的那場危機和處置危機的「羅斯福新政」,對於中國經濟金融的「反危機」制策,末始沒有借鑒的意義。
二、「大蕭條」和對「大蕭條」的治理
1929年10月24日,發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股災,史稱「黑色星期四」。此前,美國到處是一片歌舞昇平、經濟繁榮的景象,股市經歷10年之久的大牛市後,居民們熱衷於談論和參與股票交易活動。在夏季持續的三個月中,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點上升到258點,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更是由268點狂飆至391點。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人人都應該富裕,」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如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股東。」財政部長信誓旦旦地向人們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胡佛總統更是豪言:「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9月5日股市出現波動,一位毫不起眼的投資顧問巴布森曾大唱悲調;但直到10月22日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費希爾仍舊在《紐約時報》頭條表示:「我認為股票價格還很低。」 遺憾的是,兩天後股市一夜間從巔峰墜入谷底,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的刷新頻率都差點跟不上股價數字下落的速度!至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有史以來單日跌幅最大百分比;華爾街上令人心悸的股價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較1929年的歷史最高點下降了89%。股市崩盤的危機直接導致5500多家銀行倒閉,美國金融體系瀕臨瓦解,千百萬美國人多年辛勤的積蓄付諸東流。
隨之美國進入了持續四年的經濟衰退的泥沼:生產嚴重過剩,物價持續下跌,商鋪關門,86000多家企業破產,失業人數由過去150萬猛升到 1700多萬,佔全部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生產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社會經濟一片蕭條(後來便產生了Great Depression 「大蕭條」這個專有名詞)。人們對未來充滿疑慮,甚至有人驚呼「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連前總統柯立芝在1933年初去世的前四天仍在哀嘆:「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一向處世樂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目睹馬里蘭銀行頃刻倒閉,不禁驚呼:「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會不會倒塌?」。
這場持續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發生後,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臨危受命的羅斯福總統陷入了沉思,他說「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是美國的末代總統了。」盡管在今天看來,政府幹預經濟活動已經是很平常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而在當時卻是對傳統政治體系和學術理論界冒大不韙的事件。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推行的是一種「小政府大社會」 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主張政府不應干預經濟活動,充當經濟組織相互間競爭的「守夜人」角色。被認為美國精神代表之一的享利?梭羅曾極端地表述:「人們都說『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但其實還應當更徹底一點地說: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在美國歷屆總統中,明確宣布將這句話作為執政理念且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是第23屆總統共和黨人哈里森。這種經濟上「無為而治」的執政理念和政治上不作為的方式一直延續至胡佛時期。那時,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學還沒有形成,制定政策方面缺乏理論支持。
但是,嚴重的社會現實迫使美國進行歷史轉變,其時美國也需要為即經捲入戰爭提供及時的經濟准備。羅斯福總統懷著巨大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在就職演說中對全美人民說:「我堅決相信,我們唯一引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隨即大刀闊斧地投入到對這個龐大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改革之中。這段美國經濟改革史,被後世稱之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用「3R」進行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羅斯福新政的第一個階段,政府整頓金融體系,充分恢復貨幣調節經濟的潤滑作用;同時,幫助就業,增加消費,刺激生產,實現均衡發展。
羅斯福總統認為,整個商業生產鏈幾乎完全依賴股市來維系正常的運轉,趨利投機的共性使得人們熱衷於炒股,在監管者缺乏有效管制和反應遲緩的情況下,自由市場機制無法自動均衡股市的供求關系,才出現投機者、券商和融資者相互勾結控制股價,造成股價虛高的假象。既然大蕭條是由瘋狂的股市崩盤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新政就必須先從整頓金融體系入手,盡快恢復國民的信心。「非常時期當立非常之法」。他最初的措施是盡快讓行動迅速的聯邦政府取代美聯儲,擔負起金融監管職能,激活現金流,「讓錢轉起來」。接下來,從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羅斯福政府先後說服國會通過了70多項新政法案,其中制訂的15 項重要法律中,有關金融的立法佔 1/3。通過實施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經濟金融措施,維持銀行信用、實現美元貶值、維持農產品價格並規定協議價格以減少企業間的競爭等,致力於經濟復興,史稱「百日新政」。
一個方面,通過重建與改造金融體系保障國民經濟的全面復興。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還在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他立即下令全國銀行歇業三天,這相當於「中止支付」,使國內銀行系統免於坍塌,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3月9日通過《銀行緊急救助法令》,採用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 3月13日至15日,領到執照重新開業的銀行有14771 家。
同時期,羅斯福政府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加強黃金儲備。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4月5日,禁止私人儲存黃金與黃金證券,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宣布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等。
接著又通過《聯邦證券法》成立證交會,集准立法權、執法權和准司法權於一身,對全國的證券發行、證券交易所、證券商、投資公司等實施全面監督。其權威性在於該機構獨立於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之外,總統一般也不能幹預其行使職權。
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5萬美元以下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以避免公眾擠提的事件再次發生;同時該法案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經營范圍,不得同時從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摩根銀行正是因這個法案不得不一拆為二。這一分業格局直到六十多年後的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才壽終正寢。
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促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強化了美國商品的對外競爭力。
以上措施,對於穩定局勢,疏導國民經濟運行的血液循環系統——金融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國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盡快恢復國內生產。這兩部法律制定出商業主體遵守的「公平競爭」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從而限制了壟斷;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勞資矛盾等。在取得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認為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表現為,每個小企業都將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新政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同時,羅斯福政府加強了對外政治經濟活動,改變美國過去在國際上「孤立的」自由主義國家形象。
另一個方面,通過政府的救濟工作和提供就業機會來增加國民收入,刺激消費與生產的均衡;在凝聚與穩定人心的同時,也加強了國內基礎建設。
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龐大的失業大軍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維持生計,生活物資高度緊缺,財產與暴力犯罪加劇。他認為,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解決這一復雜高危的社會問題。
1933年5月,羅斯福政府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專門規劃、籌集、經營與管理救濟物資,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賑濟貧民和失業者。
為了給失業者自力更生的機會和自尊心,第二年又將單純賑濟改為「以工代賑」,全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大致分為兩大系統: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款40多億美元,以建設長期工程為主)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以民用工程為主),給失業者提供從事社會工作的機會。到二戰前夕,總計雇傭人數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以上。此舉不僅為技師、非熟練工人和建築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成千上萬失業的工藝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也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
在新政的第二個階段,羅斯福政府在經濟全面復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涉及各個層面的改革,為建立福利社會和民主政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1935年伊始,羅斯福政府在新政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了《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與《公用事業法案》等專門法律;1938年6月14日又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保護工人的權益。
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政府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少來計征的累進稅率:對自然人5萬美元以上的純收入和4萬美元以上遺產計征比例為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計征比例為75%;過去公司稅一律是按13.75%計征,而按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至15%。
前述這些法律反映了廣大民眾的強烈願望,受到國內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也賦予了工會和企業主討價還價的權力。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1936年底,美國工業總產量超過危機前的年平均數,農業生產也有較大恢復。到1939年,GNP增至2049億美元,失業人口減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信心。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的體制改良運動。羅斯福在整治危機的過程中,摒棄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面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促使在微觀層面上較大地調整產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管理體制。
新政內容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的成熟,新政實踐推動了凱恩斯關於政府幹預經濟思想的理論化和系統化。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凱恩斯收入與就業理論在世界史上頭一次大規模的創造性的成功預演。
當然,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每每成為政敵們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其他方面,比如對銀行業的利率限制,不能完全制止銀行間的惡性競爭,也無法避免利率外的非價格競爭手段等等。這也說明羅斯福總統當時對充分就業、貨幣政策、赤字預算和動態財政預算平衡的理解是比較表面的,尚不完全明白「只有實實在在地花錢,才能戰勝大蕭條」這一真諦。
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生產和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只要產品能被售出,則生產和就業就可以增加,當社會整體需求總量因國民收入下降不增反減,就可能發生危機,主張應通過國家直接干預經濟,調節生產,增加投資,刺激消費,保證充分就業等政策措施。而在這個理論之前,羅斯福新政事實上就是這個思路。不過因為沒有理論支撐,底氣不足,羅斯福做起來束手束腳。比如赤字財政問題,羅斯福只敢謹慎地突破古典經濟學的「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信條,尚不敢明確地說:赤字財政理所當然是一種經常性政策。
新政後,隨著競爭者的減少和社會總產量的降低,大壟斷集團在不斷壯大後,對資源配置的控制權擴大了,政府調節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管制失靈」、「滯脹」、通貨膨脹、越南戰爭、石油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股市持續低迷,再度令美國人對經濟前景感到迷茫。一位作家寫道:「如果說貪婪與恐懼是華爾街上僅有的兩種心理的話,那麼,我想現在是為貪婪說句好話的時候了。」
羅斯福新政是人類在20世紀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反危機案例,而且也應該說它是成功的。我們承認新政緩和了「大蕭條」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同時,也注意改善中下層民眾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還打擊了美國的極端主義組織,穩定了資本主義民主政體,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其開創的「福利國家」至今仍不失為壟斷資本調節勞資矛盾、鞏固資本統治的重要手段。新政的很多政策與法律也為構築現代美國政治經濟體系夯實了堅實的制度框架基礎。新政為美國投入二戰及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騰飛奠定了物質基礎,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戰後,美國先後爆發了八次經濟危機,盡管從規模與破壞性上看都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的程度,但歷屆美國政府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效仿羅斯福新政,採取了不同重點和形式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紛紛採取類似「新政」的措施,來避免或渡過經濟危機並發展經濟。
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43任總統,但真正被美國人銘記在心的為數很少。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對美國有巨大功勛的總統,而其首功就是上述的新政,美國人認為他是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值得記憶的總統。
5. 中國股市的影響,中國有哪些強硬的應對措施
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大戰,中國商務部代表中國政府表態,並採取如下版應對措施:一是表示不權理解或憤怒,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二是依法起訴到世貿組織,要求伸張正義;三是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對美國進口大豆、汽車、飛機等產品加征同等關稅,充分體現出中國有禮有節有度。
縱觀中美貿易大戰,既會影響中國的股市,也會影響中國經濟,還會影響中美關系;當然對美國股市、美國經濟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美國特離譜的支持率和美國的中期選舉都會有更大的影響。
不過類似貿易戰,中美以前打過六次,都是以和談和解而告終;這一次最後的期限是60天,不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貿易大戰往往沒有贏家,只有誰輸得更慘,誰輸得相對少一點,僅此而已!至少美國特離譜打錯了算盤!中國政府對等反制,中國民眾抵制美貨,歐盟也呼籲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世貿組織不會替他說話,美國農民上街遊行,特離譜丟了農民選區的選票,在歐盟夥伴那裡也丟分丟份,目前騎虎難下!
6. 怎麼打掉美國在貿易上的囂張氣焰
特朗普想做能制服中國的「英雄」,我們就要堅決打掉他的囂張!
一旦中美貿易戰最後被認定為特朗普栽的一個大跟頭,它將會變成整個美國的一個政治教訓,會讓美方在今後很長時間里死了同中國打貿易戰的這條心。
美國總統特朗普星期四簽署對中國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的備忘錄後,中方隨即宣布擬對約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據信這只是中方反制措施的一部分,大豆等美國農產品都將進入中國的報復范圍,最終報復金額將與美方對等。全球股市從星期四開始嚴重下挫,反映了投資界對中美貿易形勢可能繼續惡化的預期。
中美這次遠超之前規模的貿易摩擦是在特朗普政府通過多個戰略報告將中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的背景下發生的。很多人的直覺是特朗普不是在打普通的貿易戰,他是在試圖改變美國同中國及世界各國打交道的方式,用擺美國世界老大的譜,嚇唬住各國,讓中國等發展較快的國家向美國出讓各種經濟資源和機會,實現美國的恆大恆強。
一些人可能會寄希望於特朗普只是想要價,最終中國可以通過談判給他稍微讓一點利,事情就過去了。但問題是,特朗普要的利益可能很大很大。實際上他在要確保「美國優先」的全部條件,包括中國不能有在經濟上超越美國的權利。
蒂勒森和麥克馬斯特先後從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位置上被炒魷魚,換上來更加強硬的蓬佩奧和博爾頓,這些與特朗普在激進貿易路線上越走越遠並非沒有關系。特朗普政府成了很長時間以來最熱衷將「極限施壓」手段四處濫用的美國政府。它想讓全世界都接受美國人這樣干,包括中國。
中美因美方「搶中國」「壓中國」而發生摩擦,比中美在某個領域發生「遭遇戰」時,中方的勝算往往更多。因為這種時候中方的斗爭資源更多,民意的支持和團結也更強大,忍受痛苦的能力更強。
特朗普為了這次對華發動貿易攻擊做了較充分的准備和動員,對他來說,這一次的勝負不僅將影響中期選舉的結果,而且對他在美國的政治信譽也有重要意義。他需要讓自己看上去是一個把中國都能制服的「英雄」。
我們認為,這一次中國恰恰要讓他吃些苦頭,打打他的威風。一旦中美貿易戰最後被認定為特朗普栽的一個大跟頭,它將會變成整個美國的一個政治教訓,會讓美方在今後很長時間里死了同中國打貿易戰的這條心。
美國老百姓並不想與中國打貿易戰,大多數美國選民也沒有由他們這代人為阻止中國崛起付出巨大代價的意願。崛起的中國沒有採取擴張路線,對這一代美國人來說,與溫和的中國開展合作,要比遏制中國崛起更有利於他們的福祉。所以一旦中美貿易沖突不斷升級,對美國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各種反對特朗普的力量將重新聚集,接二連三出現的美國重要選舉終將對激進的特朗普路線做出修正。
中國的市場已經很大,在與美國貿易較量的同時,我們要爭取歐洲,盡量孤立美國而不是被美國孤立。我們要把總目標確立好:那就是把特朗普政府對華激進貿易政策的囂張氣焰打下去,進而讓華盛頓在做其他對華強硬的盤算時也多一分清醒。
7. 美國加征1000億美元關稅對中國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戰日趨緊張!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研究「301條款」能否對中國進口商品金額總價值500億美元,加征關稅1000億美元,白宮事後表態願能與中國談判,但消息一出仍引起投資人恐慌,掀美股對全球貿易戰的憂心,美國股市道瓊收盤大跌。
特朗普擬再對中國價值1000億美元產品課稅。中國隨即發表聲明,若美國仍堅持,那麼中方奉陪到底,也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予以回擊,採取新的應對措施。
中美貿易戰越燒越旺,美股3大指數收盤皆下跌,道瓊工業指數下跌572.46點或2.34%,至23932.76點;標准普爾500指數跌58.37點或2.19%,至2604.47點;納斯達克指數跌161.44點或2.28%,至6915.11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39.99點或3.06%,至1265.25點。
根據著名外媒引述不具名官員的說法,目前中美正針對貿易方面進行溝通,但雙方正式談判日期未定,而特朗普堅持對中國的任何貿易協商都必須獲得「可驗證、可執行、可衡量」的結果。
「我們在不同的論壇進行談判,中國在這方面做出許多不同的承諾,但這些承諾並未兌現」,官員指出,「我們不想重蹈覆轍。總統已經說得很清楚,政府也講得很明白,我們不是要發動貿易戰。我們只是想要得到公平、互惠的對待,所以我們願意對話。」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已注意到美方有關聲明,在中美經貿問題上,中方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中方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對美方聲明,我們將聽其言觀其行。如果美方不顧中方和國際社會反對,堅持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中方將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必定予以堅決回擊,必定採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堅決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8. 美國股市先撐不住了嗎
由美國製造的中美貿易摩擦,賬單正變得越來越大。
征稅商品規模從3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再到1000億美元,雖然後面兩個征稅商品額度還沒有實施,但市場已經在付出代價……
美股再現大幅下跌
市值一度蒸發萬億美元
從三月下旬到現在,美國股市和期貨市場起起伏伏,一大變數就是中美貿易摩擦。
當地時間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涉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500億美元。此後兩天內,美國道瓊斯指數大跌3.64%及1.77%。僅兩個交易日,美股總市值縮水1.80萬億美元。
之後,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已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考慮在「301條款」下對1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是否合適使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6日,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再次全部收跌,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天更一度下挫接近800點。
有分析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刺激投資者焦慮情緒,導致股市出現拋售現象。此外,美國3月新增就業崗位數遠低於預期,也讓股市「雪上加霜」。
同時,也有媒體發文批評美方行為損害全球經濟。
評論稱,白宮5日的聲明,使美中兩國之間的貿易角力再次升級。此次角力已對全球市場造成重壓,加劇了人們對爆發一場可能損害全球經濟增長的貿易戰的擔憂。
英國6日對特朗普最新表態可能導致的後果報道稱,美國的金融市場因此次中美貿易爭端和美國總統對其的管理而動盪不安。在經歷了一個看漲的正常交易日之後,美國股指期貨在盤後交易時段大幅下跌。
9. 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及特點
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
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後再加上經歷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
美蘇冷戰的特點:
1、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9)堅決反對美國股市擴展閱讀:
1、蘇美冷戰開始的標志:鐵幕演說序幕、杜魯門主義開始。
2、蘇美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3、新冷戰: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2007年4月27日強烈譴責美國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指責這一舉動完全針對俄方。
他還以「冷戰」時期的教訓警告說,這可能將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專家說,隨著美俄在導彈部署問題上矛盾升級,世界可能已站到「新冷戰時代」邊緣。
10. 現在美金為什麼跌得這么厲害
美金一直在跌啊,
小幅回升一點是有可能,
但是大勢是不會變的,
看來跌破7是很快的事了
他們喜歡打仗,所以應該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