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財務分析
你自己在網上搜索一下
無憂會計
CPA之夜
中國會計視野
東奧會計在線
Ⅱ 財務分析怎麼寫
主要是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
一、資產負債表
1、企業自身資產狀況及資產變化說明:
公司本期的資產比去年同期增長xx%、資產的變化中固定資產增長最多,為xx萬元、企業將資金的重點向固定資產方向轉移、應該隨時注意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不但決定了企業的收益能力和發展潛力,也決定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形式、因此,建議投資者對其變化進行動態跟蹤與研究、
流動資產中,存貨資產的比重最大,佔xx%,信用資產的比重次之,佔xx%、
流動資產的增長幅度為xx%、在流動資產各項目變化中,貨幣類資產和短期投資類資產的增長幅度大於流動資產的增長幅度,說明企業應付市場變化的能力將增強、信用類資產的增長幅度明顯大於流動資產的增長,說明企業的貨款的回收不夠理想,企業受第三者的制約增強,企業應該加強貨款的回收工作、存貨類資產的增長幅度明顯大於流動資產的增長,說明企業存貨增長佔用資金過多,市場風險將增大,企業應加強存貨管理和銷售工作、總之,企業的支付能力和應付市場的變化能力一般、
2、企業自身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狀況及變化說明:
從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占總資產比重看,企業的流動負債比率為xx%,長期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比率為xx%、說明企業資金結構位於正常的水平、
企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變化中,流動負債減少xx%,長期負債減少xx%,股東權益增長xx%、
流動負債的下降幅度為xx%,營業環節的流動負債的變化引起流動負債的下降,主要是應付帳款的降低引起營業環節的流動負債的降低、
本期和上期的長期負債占結構性負債的比率分別為xx%,xx%,該項數據比去年有所降低,說明企業的長期負債結構比例有所降低、盈餘公積比重提高,說明企業有強烈的留利增強經營實力的願望、未分配利潤比去年增長了xx%,表明企業當年增加了一定的盈餘、未分配利潤所佔結構性負債的比重比去年也有所提高,說明企業籌資和應付風險的能力比去年有所提高、總體上,企業長期和短期的融資活動比去年有所減弱、企業是以所有者權益資金為主來開展經營性活動,資金成本相對比較低、
二、 利潤表
1、 利潤構成情況
本期公司實現利潤總額xx萬元、其中,經營性利潤xx萬元,占利潤總額xx%;營業外收支業務凈額xx萬元,占利潤總額xx%、
2、 利潤增長情況
本期公司實現利潤總額xx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xx%、其中,營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xx%,增加利潤總額xx萬元;營業外收支凈額比去年同期降低xx%,減少營業外收支凈額xx萬元、
3、收入分析
本期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xx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xx%,說明公司業務規模處於較快發展階段,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強,市場推廣工作成績很大,公司業務規模很快擴大、
4、成本費用分析
(1) 成本費用構成情況
本期公司發生成本費用共計xx萬元、其中,主營業務成本xx萬元,占成本費用總額xx;營業費用xx萬元,占成本費用總額xx%;管理費用xx萬元,占成本費用總額xx%;財務費用xx萬元,占成本費用總額xx%、
(2) 成本費用增長情況
本期公司成本費用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xx萬元,增長xx%;主營業務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xx萬元,增長xx%;營業費用比去年同期減少xx萬元,降低xx%;管理費用比去年同期增加xx萬元,增長xx%;財務費用比去年同期減少xxx萬元,降低xx%、
5、利潤增長因素分析
本期利潤總額比上年同期增加xx萬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潤xx萬元,主營業務成本比上年同期減少利潤xx萬元,營業費用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潤xx萬元,管理費用比上年同期減少利潤xx萬元,財務費用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潤xx萬元,投資收益比上年同期減少利潤xx萬元,營業外收支凈額比上年同期減少利潤xx萬元、
本期公司利潤總額增長率為xx%,公司在產品與服務的獲利能力和公司整體的成本費用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提請分析者予以高度重視,因為公司利潤積累的極大提高為公司壯大自身實力,將來迅速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Ⅲ 如何做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這個題目看似很簡單,好像做財務的、或者與數據打交道的總能說出一些與分析的理論來;但真正要系統的、深入的做好分析,又感覺無從下手。曾有幸在國內一家國企集團做過近三年的財務分析,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個人理解,做好財務分析,需要明確四個方面,分析的對象、目的、素材和具體方法,以下就分別說下自己對這幾個方面的理解。
1.分析報告的使用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分析的深度、寬度、選取的指標、分析的結構等都是不同的,受眾的層次往往與分析的寬度、深度等成反比。
受眾是外部投資者,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度業績分析之類,通常是一些關鍵指標的展示,具體變動原因涉及較少。面向董事會、管理層的分析會更細致些,管理層級越往下,分析就會越深入。這和受眾的關注點是密不可分的。
2.分析目的,可以分四個層次。說明現狀,闡述事實;對比目標,查找差異;解釋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舉個簡單例子來說:
2015年公司營業收入20億元(說明現狀);同比增長20%、完成預算115%(對比目標);增長主要是由於市場回暖,銷量及價格回升(尋找原因);建議公司應抓住機遇,擴大生產,提高市場佔有率(提出建議)。
在一個分析報告中,通常這四個層次都會涉及,只是側重點不一樣。個人認為很多時候作分析不一定非要以提出建議為目標,說明現狀、解釋差異也同樣重要,尤其在一些集團化公司裡面,能把事情清晰、完整、准確的呈現出來就已經是很困難的工作了,而且很多時候一旦認清了現狀,解決方案也呼之欲出了。
3.分析素材,指分析中要用到的數據。在國企做財務分析,感覺數據質量是個大問題,口徑不統一、數據不準確或缺失、數據維度少等,這些對做專題性的、深入挖掘性的分析是個極大的阻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個人認為數據的標准、規范、准確、完整,是決定分析報告質量的基礎的基礎。數據的獲得一方面是要靠日常的積累,尤其是外部的宏觀、行業、市場、對標單位等,另一方面取決於公司財務、業務的管理基礎,能否及時、准確的統計、上報所需要的數據。
4.分析方法。很多介紹財務分析的文章里對這些都有很詳細的闡述,個人認為主要注意分析框架的搭建、分析結果的展示和分析的具體思路。
分析框架的搭建,通常是有定式的。一般在企業里是沿著從宏觀到微觀的思路做,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公司總體情況、細分板塊情況、板塊內公司情況、具體指標等,具體就看報告對象、分析目的,選擇不同的分析重點。如果是定期分析報告,很多公司里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照做就行。如果是專題性分析報告,就要具體分析了,一般也無外乎描述情況、對標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這幾個方面。
分析結果的展示。分析報告「漂亮」與否就看如何展示了,比如語言如何組織、圖文如何搭配、色彩如何使用、報告是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等。這個如何做就見仁見智了,取決於報告對象的個人喜好,有的人喜歡看數據、看細節、看圖,有的人喜歡看觀點、看整體、讀文字,沒有固定的模式。
分析的具體思路,屬於不斷問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從表象推導出本質。
Ⅳ 如何做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是企圖了解一個企業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真實面目,從晦澀的會計程序中將會計數據背後的經濟涵義挖掘出來,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決策基礎。由於會計系統只是有選擇地反映經濟活動,而且它對一項經濟活動的確認會有一段時間的滯後,再加上會計准則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管理者有選擇會計方法的自由,使得財務報告不可避免地會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雖然審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一狀況,但審計師並不能絕對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恰當性,他們的工作只是為報表的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所以即使是經過審計,並獲得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財務報表,也不能完全避免這種不恰當性。這使得財務分析變得尤為重要。
一、財務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般來說,財務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比較分析:是為了說明財務信息之間的數量關系與數量差異,為進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這種比較可以是將實際與計劃相比,可以是本期與上期相比,也可以是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
2.趨勢分析:是為了揭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化及其原因、性質,幫助預測未來。用於進行趨勢分析的數據既可以是絕對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數據;
3.因素分析:是為了分析幾個相關因素對某一財務指標的影響程度,一般要藉助於差異分析的方法;
4.比率分析:是通過對財務比率的分析,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往往要藉助於比較分析和趨勢分析方法。
上述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在實際工作當中,比率分析方法應用最廣
Ⅳ 如何做財務分析分幾個方面分析
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採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回技術和答方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有關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分配活動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狀況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的經濟管理活動。
財務分析需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資金運作分析:根據公司業務戰略與財務制度,預測並監督公司現金流和各項資金使用情況,為公司的資金運作、調度與統籌提供信息與決策支持;
2、財務政策分析:根據各種財務報表,分析並預測公司的財務收益和風險,為公司的業務發展、財務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調整提供建議;
3、經營管理分析:參與銷售、生產的財務預測、預算執行分析、業績分析,並提出專業的分析建議,為業務決策提供專業的財務支持;
4、投融資管理分析:參與投資和融資項目的財務測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動,配合上級制定投資和融資方案,防範風險,並實現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財務分析報告:根據財務管理政策與業務發展需求,撰寫財務分析報告、投資財務調研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等,為公司財務決策提供分析支持。
Ⅵ 如何進行財務報表分析
財務報表
就是企業的「聽診器」,在密密麻麻的數據背後所包含的是企業經營狀況與潛在的風險。
對於財務專業人士而言,報表並不陌生,但報表的分析和實際應用卻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值得財務專業人士不斷探索並挖掘其中的奧秘。能夠更加准確、高效、深入的利用報表,並形成讓領導滿意的財務分析報告是每一位財務人員的目標和職責。
財務報表有哪些分析方法:
將報表分為三個方面:單個年度的財務比率分析、不同時期的比較分析、與同業其它公司之間的比較。
這里我們將財務比率分析分為償債能力分析、資本結構分析(或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經營效率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資收益分析、現金保障能力分析、利潤構成分析。
A.償債能力分析:
流動比率=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償債能力。一般認為生產企業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一般認為是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帳款數額和存貨周轉速度。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由於種種原因存貨的變現能力較差,因此把存貨從流動資產種減去後得到的速動比率反映的短期償債能力更令人信服。一般認為企業合理的最低速動比率是1。但是,行業對速動比率的影響較大。比如,商店幾乎沒有應收帳款,比率會大大低於1。影響速動比率的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應收帳款的變現能力。
保守速動比率(超速動比率)=(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帳款)/流動負債
進一步去掉通常與當期現金流量無關的項目如待攤費用等。
現金比率=(貨幣資金/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反應了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
應收帳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應收帳款
表達年度內應收帳款轉為現金的平均次數。如果周轉率太低則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360天/應收帳款周轉率
表達年度內應收帳款轉為現金的平均天數。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B.資本結構分析(或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100%
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資本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反映企業的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一般來說比率高是低風險、低報酬的財務結構,比率低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財務結構。
資產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反映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得來的。
資本負債比率=負債合計/股東權益期末數×100%
它比資產負債率這一指標更能准確地揭示企業的償債能力狀況,因為公司只能通過增加資本的途徑來降低負債率。資本負債率為200%為一般的警戒線,若超過則應該格外關注。
長期負載比率=長期負債/資產總額×100%
判斷企業債務狀況的一個指標。它不會增加到企業的短期償債壓力,但是它屬於資本結構性問題,在經濟衰退時會給企業帶來額外風險。
有息負債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股東權益期末數×100%
無息負債與有息負債對利潤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不直接減少利潤,後者可以通過財務費用減少利潤;因此,公司在降低負債率方面,應當重點減少有息負債,而不是無息負債,這對於利潤增長或扭虧為盈具有重大意義。在揭示公司償債能力方面,100%是國際公認的有息負債對資本的比率的資本安全警戒線。
C.經營效率分析:
凈資產調整系數=(調整後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
調整後每股凈資產= (股東權益-3年以上的應收帳款-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凈損失-遞延資產)/ 普通股股數
減掉的是四類不能產生效益的資產。凈資產調整系數越大說明該公司的資產質量越低。特別是如果該公司在系數很大的條件下,其凈資產收益率仍然很高,則要深入分析。
營業費用率=營業費用/ 主營業務收入×100%
財務費用率=財務費用/ 主營業務收入×100%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
三項費用增長率=(上期三項費用合計-本期三項費用合計)/ 本期三項費用合計
三項費用合計= 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三項費用之和反應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如果三項費用合計相對於主營業務收入大幅增加(或減少)則說明企業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要提起注意。
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2/(期初存貨+期末存貨)
存貨周轉天數=360天/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天數)表達了公司產品的產銷率,如果和同行業其它公司相比周轉率太小
(或天數太長),就要注意公司產品是否能順利銷售。
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固定資產
該比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固定資產效率的指標,指標越高表示固定資產運用效果越好。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該指標越大說明銷售能力越強。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上期主營業務收入)/上期主營業務收入×
100%
一般當產品處於成長期,增長率應大於10%。
其他應收帳款與流動資產比率=其他應收帳款/流動資產
其他應收帳款主要核算與生產經營銷售活動無關的款項來往,一般應該較小。如果該指標較高則說明流動資金運用在非正常經營活動的比例高,就應該注意是否與關聯交易有關。
D.盈利能力分析:
營業成本比率=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在同行之間,營業成本比率最具有可比性,原因是原材料消耗大體一致,生產設備及工資支出也較為一致,發生在這一指標上的差異可以說明各公司之間在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及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的狀況。那些營業成本比率較低的同行,往往就存在某種優勢,而且這些優勢也造成了盈利能力上的差異。相反,那些營業成本比率較高的同行,在盈利能力不免處於劣勢地位。
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銷售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稅前利潤率=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100%
稅後利潤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這幾個指標都是從某一方面反應企業的獲利能力。
資產收益率=凈利潤×2/(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100%
Ⅶ 如何進行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這個題目看似很簡單,好像做財務的、或者與數據打交道的總能說出一些與分析的理論來;但真正要系統的、深入的做好分析,又感覺無從下手。曾有幸在國內一家國企集團做過近三年的財務分析,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個人理解,做好財務分析,需要明確四個方面,分析的對象、目的、素材和具體方法,以下就分別說下自己對這幾個方面的理解。
1.分析報告的使用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分析的深度、寬度、選取的指標、分析的結構等都是不同的,受眾的層次往往與分析的寬度、深度等成反比。
受眾是外部投資者,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度業績分析之類,通常是一些關鍵指標的展示,具體變動原因涉及較少。面向董事會、管理層的分析會更細致些,管理層級越往下,分析就會越深入。這和受眾的關注點是密不可分的。
2.分析目的,可以分四個層次。說明現狀,闡述事實;對比目標,查找差異;解釋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3.分析素材,指分析中要用到的數據。在國企做財務分析,感覺數據質量是個大問題,口徑不統一、數據不準確或缺失、數據維度少等,這些對做專題性的、深入挖掘性的分析是個極大的阻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個人認為數據的標准、規范、准確、完整,是決定分析報告質量的基礎的基礎。數據的獲得一方面是要靠日常的積累,尤其是外部的宏觀、行業、市場、對標單位等,另一方面取決於公司財務、業務的管理基礎,能否及時、准確的統計、上報所需要的數據。
4.分析方法。很多介紹財務分析的文章里對這些都有很詳細的闡述,個人認為主要注意分析框架的搭建、分析結果的展示和分析的具體思路。
分析框架的搭建,通常是有定式的。一般在企業里是沿著從宏觀到微觀的思路做,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公司總體情況、細分板塊情況、板塊內公司情況、具體指標等,具體就看報告對象、分析目的,選擇不同的分析重點。如果是定期分析報告,很多公司里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照做就行。如果是專題性分析報告,就要具體分析了,一般也無外乎描述情況、對標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這幾個方面。
分析結果的展示。分析報告「漂亮」與否就看如何展示了,比如語言如何組織、圖文如何搭配、色彩如何使用、報告是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等。這個如何做就見仁見智了,取決於報告對象的個人喜好,有的人喜歡看數據、看細節、看圖,有的人喜歡看觀點、看整體、讀文字,沒有固定的模式。
分析的具體思路,屬於不斷問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從表象推導出本質。
Ⅷ 財務分析怎麼做
財務分析是企圖了解一個企業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真實面目,從晦澀的會計程序中將會計數據背後的經濟涵義挖掘出來,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決策基礎。由於會計系統只是有選擇地反映經濟活動,而且它對一項經濟活動的確認會有一段時間的滯後,再加上會計准則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管理者有選擇會計方法的自由,使得財務報告不可避免地會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雖然審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一狀況,但審計師並不能絕對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恰當性,他們的工作只是為報表的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所以即使是經過審計,並獲得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財務報表,也不能完全避免這種不恰當性。這使得財務分析變得尤為重要。
一、財務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般來說,財務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比較分析:是為了說明財務信息之間的數量關系與數量差異,為進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這種比較可以是將實際與計劃相比,可以是本期與上期相比,也可以是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
2.趨勢分析:是為了揭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化及其原因、性質,幫助預測未來。用於進行趨勢分析的數據既可以是絕對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數據;
3.因素分析:是為了分析幾個相關因素對某一財務指標的影響程度,一般要藉助於差異分析的方法;
4.比率分析:是通過對財務比率的分析,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往往要藉助於比較分析和趨勢分析方法。
上述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在實際工作當中,比率分析方法應用最廣
Ⅸ 怎樣才能做出有價值的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這個題目看似很簡單,好像做財務的、或者與數據打交道的總能說出一些與分析的理論來;但真正要系統的、深入的做好分析,又感覺無從下手。曾有幸在國內一家國企集團做過近三年的財務分析,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個人理解,做好財務分析,需要明確四個方面,分析的對象、目的、素材和具體方法,以下就分別說下自己對這幾個方面的理解。
1.分析報告的使用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分析的深度、寬度、選取的指標、分析的結構等都是不同的,受眾的層次往往與分析的寬度、深度等成反比。
受眾是外部投資者,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度業績分析之類,通常是一些關鍵指標的展示,具體變動原因涉及較少。面向董事會、管理層的分析會更細致些,管理層級越往下,分析就會越深入。這和受眾的關注點是密不可分的。
2.分析目的,可以分四個層次。說明現狀,闡述事實;對比目標,查找差異;解釋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舉個簡單例子來說:
2015年公司營業收入20億元(說明現狀);同比增長20%、完成預算115%(對比目標);增長主要是由於市場回暖,銷量及價格回升(尋找原因);建議公司應抓住機遇,擴大生產,提高市場佔有率(提出建議)。
在一個分析報告中,通常這四個層次都會涉及,只是側重點不一樣。個人認為很多時候作分析不一定非要以提出建議為目標,說明現狀、解釋差異也同樣重要,尤其在一些集團化公司裡面,能把事情清晰、完整、准確的呈現出來就已經是很困難的工作了,而且很多時候一旦認清了現狀,解決方案也呼之欲出了。
3.分析素材,指分析中要用到的數據。在國企做財務分析,感覺數據質量是個大問題,口徑不統一、數據不準確或缺失、數據維度少等,這些對做專題性的、深入挖掘性的分析是個極大的阻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個人認為數據的標准、規范、准確、完整,是決定分析報告質量的基礎的基礎。數據的獲得一方面是要靠日常的積累,尤其是外部的宏觀、行業、市場、對標單位等,另一方面取決於公司財務、業務的管理基礎,能否及時、准確的統計、上報所需要的數據。
4.分析方法。很多介紹財務分析的文章里對這些都有很詳細的闡述,個人認為主要注意分析框架的搭建、分析結果的展示和分析的具體思路。
分析框架的搭建,通常是有定式的。一般在企業里是沿著從宏觀到微觀的思路做,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公司總體情況、細分板塊情況、板塊內公司情況、具體指標等,具體就看報告對象、分析目的,選擇不同的分析重點。如果是定期分析報告,很多公司里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照做就行。如果是專題性分析報告,就要具體分析了,一般也無外乎描述情況、對標差異、尋找原因、提出建議這幾個方面。
分析結果的展示。分析報告「漂亮」與否就看如何展示了,比如語言如何組織、圖文如何搭配、色彩如何使用、報告是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等。這個如何做就見仁見智了,取決於報告對象的個人喜好,有的人喜歡看數據、看細節、看圖,有的人喜歡看觀點、看整體、讀文字,沒有固定的模式。
分析的具體思路,屬於不斷問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從表象推導出本質。舉個簡單的例子,分析2015年收入情況。
問題一,2015年收入是什麼樣的?回答:收入20億。
問題二,收入與上年、預算相比如何?回答:同比增20%,完成預算115%;
問題三,這個收入是高、是低,是好、是不好?判斷標準是什麼?回答:同比增幅較大,完成預算較好,這是基於上年、預算的標准。
問題四,如果對比同業公司,如何評判收入情況?回答:同業公司平均增長30%,我們增幅落後於其他公司。
問題五,為什麼會落後?是由於售價低,還是由於市場佔有率不足?
問題六,如果是售價低,是由於品質問題,還是由於公司採取了薄利多銷的策略問題?
問題七,如果是品質問題,能否提高品質;如果是薄利多銷,是否實現了銷量增長,市場佔有率有沒有提升;
等等類似的問題,不斷的深入、挖掘,從財務數據的表現中,尋求業務、公司戰略等的驅動因素,從財務到業務,從表象到實質。
這幾個方面,對象、目的、素材、方法,是個人在工作中的一些總結,可能與很多分析教材中有很大不同,僅供大家參考。
最後再說一下對財務分析這個工作的認識。
可以說,財務分析是一項層次高、要求高的工作,設置了專職崗位的通常都是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公司。做好財務分析,需要對財務業務的深入了解、嚴密的邏輯思維、對數據極高的洞察敏感、數據的深入挖掘能力、極強的報告溝通能力等等。一篇好的分析報告需要嚴謹的邏輯、詳實而簡明的論據、清晰的結論、對使用者有實質幫助的建議等。從職業發展角度看,財務分析的工作可以幫助全面了解公司財務、業務情況,對未來的發展幫助很大;從個人發展看,即使沒有做專職財務分析,在空餘時間能做幾篇有價值的分析報告呈現給領導,也會對個人能力的提升、為了的職位上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