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發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北京要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影內響力容的金融中心城市。
該規劃稱,「十三五」期末,北京作為集金融決策監管、資產管理、支付結算、信息交流、標准制定為一體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要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提起國際金融中心,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上海。
根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十三五」時期要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確立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等。
上海提出的人民幣定價和清算中心,與北京將要打造的支付結算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存在業務重疊的情況。
京滬均有國際金融中心定位,會不會有沖突?專家認為,可以差異化發展。
❷ 金融專碩,上海和北京哪個地方發展好
都還是不錯的吧,不過按照上海的規劃來說,規劃中說要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城市,從經濟角度考慮,去上海好像更好一點。你也參考下。
❸ 大家好,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但是為什麼那麼多銀行總部在北京呢。
就一些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其創立之初多是從原人民銀行分離出來,而人專民銀行的總部在北京,屬所以分離出來的商業銀行不必舍近求遠,經過逐步發展,其總行都設在了北京。另外北京與上海的定位不同,上海是公認的全國的金融中心,而北京至少是北方的金融、經濟中心,但最重要的是北京是全國的信息中心,許多重大的政策出台都是從北京發出的,對於銀行總部來說,獲取政策的先機比拿一單生意重要的多,所以就不難理解很多銀行總部(包括許多外資企業的總部)都設在北京了。
❹ 內地第一金融中心是上海還是北京
金融中心應該是香港啊。
不過,上海作為國內金融中心已經具備了多方面的回條件。兩大股市交答易所,三大期貨交易都有設在上海的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已在上海掛牌,央行也在這里設立了上海總部。此外,包括貨幣市場、黃金市場等方面上海的實力目前在中國均居於首位。因此,上海要建金融中心,從自身條件來說在內地排名當居首位,優勢明顯。
❺ 在上海做金融行業好還是在北京做好
取決於你的資源了,如果你有很強的政府資源,來北京吧,在北京做金融做的就是關系網;如果沒有,那麼你就踏踏實實做事情,在上海好好作為。
❻ 金融發展是去上海好還是去深圳北京好~
建議深圳,然後再學習。去香港或者出國。。為什麼不考慮上海呢。。也內是不錯,雖然我在深圳容 但我好幾個同學都是去上海 還不錯。。雖然說深圳很多金融公司都是北京的分公司 並不代表深圳不好。空氣。人文。和諧 寬容 這都是要考慮的吧。。。北京霾。。。。不喜歡
❼ 上海、北京、香港,哪個才會是中國未來的金融中心哪個城市未來的經濟會更好
你的觀點很對啊。。現在北京目標確定了,就是要高金融經濟。。將醫院,高校,工廠以及其他一些不重要的機關都外遷至河北了。所以來北京發展金融應該不會錯。香港怎麼說呢。說到底,不聽話。。不是親生的。。
❽ 北京和上海哪個會成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 為什麼
上海,地理優勢擺在這里,經濟發展比較快速,而且上海現在就已經是我國的金融中心
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不可能成為金融中心的
❾ 北京和上海誰才是中國的金融中心請說明原因,謝謝高手!!
上海被規劃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金融中心,簡單舉例,美國華盛頓有金融行業么?有吧,他是金融中心么?不是吧,一樣道理,政治中心才是北京
❿ 高考 想考金融專業,,將來想北京或上海念大學,但上海工作,北京和上海的大學大比較!
從歷史底蘊來說,上海交通大學一直是著名大學,114年的歷史,培養出很多人才,錢學森,弘一法師李叔同,吳文俊,唐文治、蔡元培、李叔同、黃炎培、邵力子、蔣夢麟、馬衡、洪深、朱屺瞻、鄒韜奮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
毫無疑問選擇交大經濟管理專業啊,人大是一個很功利的學校,而且校園太小沒有什麼氛圍。而復旦是沒有任何歷史底蘊的。因為復旦的歷史是空白的。
還有你網路查查交大強大的經管實力吧:
安泰經濟管理學院(Antai)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
這三個學院任何拿出一個都是國內頂級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又是亞太地區排名第一的商學院,國際知名。國內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比得上。
交大的排名,國家定位比其餘的高得多,交通大學建國前就是一流大學了,這是其他學校比不了的。
現在的交大的發展速度公認是最快的,還有生源質量,國際化程度比剩下的學校好的太多了。
交大的商學院體系是國內最龐大的:安泰(antai),高金(saif),中歐(ceibs)構成交大商學院最強大的三駕馬車,其中交大的中歐已經是國內的霸主,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商學院了,國際排名前20名的。
交大的安泰更是實力強勁,已經拿到了全球最好的三個商學院認證,AACSB;EQUIS;AMBA;【在上海,在中國只有上海交通大學拿到這三個國際頂級商學院認證!!】
這三個認證齊全是國際頂級商學院的標志;
【參考下邊的新聞鏈接】只不過還沒有在媒體正式宣布;
交大的MBA已經得到了全球前50強的認可,交大的碩士教育也是進入過全球第37、38位的水準;
交大的安泰,高金,中歐構成了國內最強大商學院系統,去任何一個都是對你未來發展的巨大促進。
參考這條介紹,尤其是最下邊。
http://e.sina.com.cn/bschool/2010-09-10/1632266970_2.shtml
至於交大高金專門搞金融研究生,MBA,EMBA教育的,剛建設兩年,起點極高,都是國際化師資,國際一流的大牌教授,同時學生都是來自清華北大交大這種學校,也體現這個金融學院的巨大吸引力,讓你看看生源來源吧【附圖】:
很多清華北大過來讀研的,可見人往高處走是吧。
無論是人大,還是復旦他們能招收到這種生源嗎?他們有這種吸引了嗎?
http://www.saif.sjtu.e.cn/index.php/AboutSaif/ShowContent/news_id/1527
「SAIF金融MBA項目原計劃招收國內學生120人,而報考人數突破了500人,考錄比達4.2:1。因此,SAIF擴招30名MBA學員,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新生聯考【平均成績在滬上MBA項目中撥得頭籌。】」
現在的上海東北部的復旦大學所有的學科都來自於其他學校的支援,
所有的知名教授都來自於其他著名大學的支援,主要來自於浙江大學,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等等,復旦聚集了華東地區所有著名大學的王牌學科;
復旦大學所有的系主任都是浙江大學和交通大學的教授擔任,復旦大學的校長很多也是交通大學的畢業生,可見原來的復旦大學和浙大,交大實力相差之懸殊。
復旦盡管有100年的歷史,但是是沒有任何歷史底蘊的,
去復旦的校史館就可以看得出,沒有任何著名人物是復旦培養出來的,院系調整前的上海人都是以去復旦為恥的,現在上海的老一知識分子提起復旦也是一直搖頭;
如果同時去過復旦大學的校史館和交通大學的校史館,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得出來兩所學校歷史底蘊的巨大差距,復旦是沒有任何歷史底蘊的。
比如復旦現在一直拿來宣揚的谷超豪,蘇步青等等都是浙江大學的畢業生;
下段文字摘於《大學教育科學》的院系調整史料研究,
(3)「空白」的復旦。
假設當時全國只設五個綜合性大學,上海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無疑是交通大學。可除了京城以外,這個最具戰略地位的綜合性大學卻花落復旦,這同樣不能令人信服。
復旦大學在民國高校中算不上一流。1952年院系調整時,原復旦大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既沒有一個重要的學科】,【也沒有一個有能耐的教授】。但就是這樣一個當時現代科學家缺席的大學,在理工科獨步天下的19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被定為綜合性大學,許多強校的優勢學科、著名學者都要弄往復旦,這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因為,無論是企業的兼並,還是學校的重組,一個自然的選擇總是以大吞小,以強吸弱,這符合當事人的心理需求,更便利日後的正常運行。如最近一次的高校合並,就是規模小的大學或二、三流的大學並入規模大的或一流的大學,而不是相反。
假如【今日的復旦,並入上海的一般性高校】,豈不成了笑話?
可當時的確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不過,這一貌似「外行」的舉措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堪稱【院系調整中的一個經典】。因為,作為華東高校的新科狀元,上海、浙江區域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復旦可名正言順地【把滬、浙兩地的高校名流盡收麾下】;同時又阻止了浙大、交大、同濟等名校的名師在其中的任一本部的「會師」,大大方便了今後的治理。只要便利自己的駕馭,幾乎可以不考慮其他,這是院系調整的一大特徵;設綜合性大學時棄浙大、交大而取復旦,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