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龐氏騙局」完美運行下去,永不崩盤
查爾斯龐茲
故事從1899年的春天開始,威廉米勒成功說服他所在的布魯克林祈禱團三名成員給他投資,並承諾每星期給投資人10%的收益,投資人找到新投資者還會有數量一定的獎金。很快,大批的投資者蜂擁至,踏破了威廉米勒家的門檻。米勒把他的高收益用「內幕信息」來解釋。但他的方法被真正冠以名字,並「發揚光大」來源於20年後一個名為查爾斯龐茲的義大利年輕人。
這種用後面投資者的本金來回報早期投資者的「龐氏騙局」,當沒有新的投資者入場,資金鏈斷裂的時候就會崩盤。像最近很多的P2P網貸案,錢寶網的張小雷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給對方許以高收益,回款周期再短些,註定撐不了多久的。
但假設如果承諾的收益不那麼高,收益的發放時間沒那麼短呢?我們把目光放遠些,如果一個「龐氏騙局」是按照:投資者在年輕的時候投錢,而在老年的時候才拿收益呢?在長達幾十的回報時間里,這種「龐氏騙局」是完全不用擔心沒人來接盤的,因為它完全可以等下一代人出生並且長大,再把新一代人投資的錢償還給老去的那代投資者。由於人類不停繁衍,理論上這個循環可以無限循環。除了天災人禍,不然每一天都會出現新的後來者。
這種代際接盤是許多國家常見的「現收現付制」養老金計劃背後的理論基礎。人們在工作年齡為養老金入資金,並在退休後得到退休金。許多人以為他們的得到的退休金是以前存的養老金里的。但實際上是此時此刻還工作的年輕人支付了已經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這些錢就會在兩代人之間轉移。
例如,美國的社會保障大體上就是這么一種現收現付制的模式。因此,反對者經常把這些保障制度與「龐氏騙局」做對比,並抹黑它。但這個如果把個對比反過來看。美國社會保障計劃,是一個讓數百萬人免於退休後沒有養老金的方法,它雖與龐氏騙局有些相似之處,但在某些前提下,龐氏騙局的原理也可以用於做善事
講一個經典的小島寓言,可能更容易理解:
在一個小島上,島上有一顆高聳入雲的桃樹,樹下是飢腸轆轆的島民。在設定上,島上只有年輕人和老年人兩代人,也只有年輕人能爬上樹摘桃,而桃子也不能儲存,只能盡快食用。
在這個島上,老年人是無法養活自己的,他們行動不便,無法上樹摘桃,也無法通過其他勞動獲得可供交換的東西,去從年輕人那裡換來食物。老年人也無法在年輕時攢下桃子,因為水果易壞,年輕時摘到的水果只能當時吃掉,島上也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資產能耐住時間的流逝來當做一種儲蓄。
解決方案就是一個代際間的「龐氏騙局」。年輕人把自己獲得的一部分水果無償給老年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老去的時候,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會這樣給他們水果。這相當於年輕人把錢投資給父母,再從子女那裡拿回來,這樣子,活在島上的這兩代人成為巨型投資鏈中的一環,把過去和未來的島民都串聯了起來。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種「代際龐氏騙局」得以無限持續實行的前提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假設未來某一天人類停止繁衍,最後一代人將一無所獲,年輕一代如果知道自己回報無望,就不會給他們父輩那代人做出投入,而父輩這代也基於同樣的理由不會支付回報給祖母這代人,由此可見,所有這條資金鏈上的螞蚱們不能有任何上述的想法,否則就會導致崩盤。假設這個代際計劃規定必須要有一代人作為最後的接盤俠,那麼這個計劃根本就無法開展。
上面說的「小島實驗」在現實中顯然參考意義並不大,龐氏騙局能在那裡惠澤島民,只是因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讓島民們為未來所作的努力的回報為零。在更接近現實的版本中,島民可以在年輕時將多餘的水果置換為固定資產,老了把這些「存款」跟年輕人換水果,又或者從糧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當作種子種下為投資,通過畢生時間的灌溉,到老的時候可以將這些果樹出售或者租賃給年輕人。
這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儲蓄和投資是比資產代際轉移更好的選擇。資本積累擴大了經濟的生產能力進而創造財富,而不像龐氏騙局,只是把一個地方的錢搬到另一個地方。而且儲蓄+投資會保本獲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種成果樹一樣。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於投入的回報。
但如果社會的人們普遍希望將現有的資源轉移到未來,就會積累大量的資本存量,這可能導致投資回報的降低。想像一下所有人都盡可能地不去消費,然後省下的錢全部用於投資,因為競爭太激烈每個人獲得回報就會變得非常低。
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剛好符合龐氏騙局金字塔式用戶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數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獲得超過本金的回報。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幾率會比他們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簡單的資本總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還會受到如科技進步等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的幫助。這個螺旋上升的歷史進程可以為「代際龐氏騙局」的參與者帶來積極的回報,即使只從每一代人的收入里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於經濟增長,從今天年輕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將比過去父母貧窮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體的數字來說,假設一個國家的人口每年增長1%,人均收入增長4%。在這種情況下,只需在每一代參與人的收入里拿取差不多的份額,「代際龐氏騙局」方案可以無限期地提供約5%的年回報率。如果經濟環境里資本過度積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沒人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回報可能會低於「龐氏騙局」的回報,特別是風險因素還可能導致投資的回報更低。在這種經濟學上所謂「動態無效率」情況下,「代際龐氏騙局」是永不崩盤的。
隨後還會出現投機泡沫,這是非政府主導的把年輕人的錢轉移到老年人口袋裡的一種方法。
在一個經濟泡沫中,人們用超過價值的錢買下某些資產(如商品房),然後期待隨後的接盤俠用更高的價格買走。接盤俠多付的錢就相當於龐氏騙局裡的一份投資,這個過程產生的「收益」其實是後續接盤俠多付的資金。假設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麼即使每代投資者只拿出同樣比例的收入來投資這個泡沫資產,那麼這份資產的價格也會持續上漲,比如房價。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機制都會有副作用,「代際龐氏騙局」也不例外。
比如社會中大量的錢被拿去買「龐氏債券」或泡沫資產,導致無人投資實業。
但對於在動態無效率環境中掙扎的經濟環境來說,這種擠出效應未必是一件壞事。這類型的經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本,政府可以把「代際旁氏騙局」資金池裡的錢進行生產性投資來保持數量眾多的機械、設備、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等可以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
資本過量積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輕人想將自己現有的資源轉移至未來養老用。但這樣做的回報率非常低,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債券或者購買老年人的泡沫資產把年輕人的錢轉移給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為未來的年輕人會用更高的回報率來做這些事情,這樣便可緩解動態無效率。
安徽大學錢良新教授在內的幾位學者也指出,中國的資本存量投入是大於收益的。在中國的發展階段,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中國經濟的資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斷波動。但是,結合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和「儲蓄利息低」這兩個特點可能有助於解釋中國為什麼容易出現投機泡沫,特別是在房產方面。中國的年輕人經常高價購房(很多房子並不會用來居住),期待未來能用更高的價格將房子賣出。高價接手這些房子的人並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他們更年輕,更有錢。
我們回到開篇的那個故事,威廉米勒那原始的龐氏騙局堅持了不到一年。之後他被負面報道淹沒,銀行也凍結了他的帳戶。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就算他早已逃離了美國,寄給他的信件依然在他美國住所附近的郵局裡堆積成山,信封里裝滿了下一批接盤俠們的錢。
❷ 房地產"龐世騙局"具體指什麼
●說到房地產業的游戲規則本質其實就是個「龐氏騙局」,那何謂「龐氏騙局」呢?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華人社會又稱為非法集資、「非法吸金」,在台灣的俗稱叫作老鼠會。是層壓式推銷方式的一種。參與者要先付一筆錢作為入會代價,而所賺的錢是來自其他新加入的參加者,而非公司本身透過業務所賺的錢。投資者通過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付錢,以支付上線投資者,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但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流入不足,騙局泡沫爆破時,最下線的投資者便蒙受金錢損失。實例如: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暴露的「麥道夫詐騙案」及在中國沈陽爆發的趙x山代言廣告的「蟻力神詐騙案」等等。
●龐氏騙局的詳細故事是這樣的。
龐齊是生活在19至20世紀的義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欺騙投資者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計劃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3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龐齊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最初的一批「投資者」的確在規定時間內拿到了龐齊所承諾的回報。於是,後面的「投資者」大量跟進。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差不多有4萬名波士頓市民,傻子一樣變成龐齊賺錢計劃的投資者,人稱這種詐騙方式為「龐氏騙局」。
有關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的計劃,你需要理解的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它並不是一個騙局(「龐氏騙局」指騙人向虛設的企業投資,以後加入的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者以誘使更多人上當),只是後來有點兒失去控制。不可否認,龐齊是個騙子。他丟掉了在美國時的第一份工作,因為他少給顧客找錢,在蒙特利爾因偽造支票被送進監獄。隨後不久,他又在美國再次入獄,這次是由於非法的移民詐騙。但是,他在1918年來到波士頓,娶了個漂亮的義大利女孩兒,試著改過自新。而那也是所有麻煩的開始。龐齊無意中發現,在西班牙只需要付一美分就能買到的郵政票據由於匯率原因拿到美國竟然可以兌換回六美分。於是意識到販賣通用郵券是個不錯的買賣。於是龐齊讓一個家鄉的朋友寄了一大批郵券給他,然後他就把它們賣掉賺錢。他用真正賺到的錢還清了第一筆債務。他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也引來了投資者。但隨後他計劃中的毛病就越來越明顯。郵券市場,更准確的說是流通中的郵券總數不夠大。到1920年7月,他每天能賺17.5萬英鎊。為了能讓所有的投資者盈利,必須要有1.6億張郵券處於流通中。而事實是僅有3萬張郵券在流通。
那龐齊怎麼辦呢?他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一家「證券交易公司」,正式推出了他的「龐氏計劃」,書面承諾在90天內給投資人帶來50%的回報,但口頭上他走得更遠,居然告訴很多人他可以在45天里完成50%的利息支付。這也就意味著投資人的錢在90天的時間里可以翻一倍。最初的投資人也的確獲得了這樣高額的回報,於是更多的投資人蜂擁而至。人們瘋狂了,資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源源不斷涌來,最多的時候一周之內他竟然吸引了超過100萬美元的投資(別忘了這可是在1920年)。
到了1920年的夏天,龐齊過上了富豪般的生活。他住上了一個擁有20個房間的別墅,買了無數套昂貴的西服,擁有數十個鑲金的拐杖,還給夫人買了無數令人羨艷的貴重首飾。
可是好景不長,當年7月20日,《波士頓環球報》率先發難,對他的回報計劃提出質疑,當局隨即對他展開調查並要求他在結束調查之前停止接受投資人的新投資。與此同時,嗅覺靈敏的投資人開始排隊要求贖回他們的投資,就像當初排隊要求接受他們的投資一樣。隨著資金鏈脆斷,鬧劇嘎然而止,「龐氏計劃」徹底破產。8月13日,他被波士頓當局正式逮捕。
經過調查,當局發現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竟然有4萬人購買了超過15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4億美元)的「龐氏計劃」。這些資金可以用來購買1.8億份傳說中的郵政票據。當局用了8年的時間進行清算,最後沒有來得及撤逃的投資人在8年之後拿回了當初投資的37%左右的資金。由Ponzi導演的投資鬧劇正式落幕。
1920年8月,他因86項詐騙罪被起訴。當然,他進了監獄。但奇怪的是,他仍然擁有大量擁戴者,他們為其入獄而義憤填膺。後來他被驅逐到巴西。在義大利的移民社區中,在某種程度上,他仍然是一個英雄。由於龐齊的詐騙行為的范圍之廣、膽量之大,他的名字成了全世界聞名的詐騙的代名詞。
●何謂「中國模式」
在全世界金融和經濟一片愁雲慘霧中,只有中國經濟似乎一枝獨秀。一些中國左派甚至在互聯網上發表文章,聲稱全球金融危機證明,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體制行不同,只有「中國模式」才是世界未來發展的模式。
前經濟學周刊雜志副總編,著名新聞人高瑜認為,所謂中國模式,不能持久。她說:「 中國模式是任何國家都無法仿效的,因為它用了毛澤東留下來的一個人口紅利。低人權,低工資,低福利,這樣的人口攢下的紅利,才使得中國經濟騰飛。而且這樣的紅利今後也沒有了。」
《福布斯》雜志也給彌漫在中國的一枝獨秀的過度樂觀情緒吹冷風。福布斯雜志的文章說,仔細分析,你可能得出的結論,今天的中國經濟和20年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國出現投機性借貸和投標熱潮,如果價格暴跌,將出現無法支付的地獄。
●「泡沫」是個美稱其實質就是個「龐氏騙局」
福布斯雜志援引美國西北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維克托.施的話說,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個龐氏騙局,主導的是中國的央行,而且它還可以印鈔票。」
就像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晚期出現的典型案例那樣,今天中國的許多投資者似乎已經不再把租金收益作為投資房地產考慮的因素。他們追求更大的不可理喻的價值。在北京的市中心,辦公樓的價格為每平方英尺400美元,盡管有大量寫字樓根本沒有租出去,但是,更多的寫字樓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其領先者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包括銀行和保險公司。
華爾街日報指出,2003年以來,關於中國房地產泡沫即將崩潰的言論就層出不窮,但房價一直扶搖直上,只是在2008年放慢了腳步,進入2009年再次直沖雲霄,部分城市房價已超過最火爆的2007年水平,許多擁有多套住房的人從窮人一躍成為富人,就像中國股市建立初期深圳流行的一個口號一樣,「不買股票,你就是深圳的最後一個窮人」目前是誰再不買房子,誰就可能淪為中國最後一個窮人。
還記得2007年滬指逼近6000點時,媒體包括央視鼓吹最甚的口號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個離我們國民多近的一個故事呀!當然最終的解釋不過就是個「資產泡沫」而已,實際上現在的主流媒體已經把「騙局」換了個稱謂,美化成「泡沫」而已。「騙局」需要有設計者,而「泡沫」可以是老百姓自己吹起來的,罪過的承載體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呀!
●房地產業「龐氏騙局」火爆運行中……
形形色色的「龐氏計劃」的翻版陸續出現在世界各地。在中國,類似的騙局也屢見不鮮,很多媒體都有報道。但很少人會想到,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參與過這種「龐氏騙局」的游戲。而這個游戲,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還在火爆進行。
中國房地產投資色彩濃厚,一方面中國人沉迷於「獲得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沒有人認為自己會成為「擊鼓傳花」游戲的最後接棒者。「財產性收入」包括兩種,一種是財產帶來的現金流收入,如租金;還有一種就是資產增值帶來的溢價收入。對於現時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追逐資產溢價才是主要目的。因為以租金和房價比來看,投資住房顯然不如買股票或債券合算。
房產增值過程,其實質就是前邊投資者的收益,要由後邊購買者支付,如果這個過程持續進行,那麼最後一個接棒者,就會為前邊的所有參與人買單。當然,如果這個游戲持續進行,無窮無盡,那麼每個參加者都會受益。遺憾的是,房價不可能只漲不跌,最後一個買房者,將成為一輪游戲的最後買單人。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房地產的「龐氏騙局」。
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鍾茂初教授認為,現代經濟活動帶有「龐氏騙局」特點,可稱之為「龐氏經濟活動」。其特點是設計一個宣稱能夠獲得高收益的投資活動,吸引大批投資者參與其中,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前期投資者的高收益,循環往復,直至後續資金難以為繼,或是投資者信心不再之時,整個系統迅速崩潰。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可以讓所謂的「投資者」通過炒作來抬高或壓低價格,從而讓所有人都感受到財富的變化。
如此看來,如果政策制定者、銀行、房地產開發商和買房人,一起構造出一個只漲不跌、預期回報高的市場景象,那麼就會形成後邊投資者不斷為前邊賣房人買單的「龐氏騙局」。
由於土地稀缺,住房可融資,很容易讓房地產成為高預期投資活動,再加上政府可以從中抽頭(稅收和土地拍賣),這會促使政府積極推動房價上漲。中國房地產市場顯然更適合這種「龐氏經濟活動」,而參與者更容易成為「龐氏騙局」的受害者。
中國的人口構成結構,由於歷史的原因決定了,50、60後由於得到了國家提供的非商品性質住宅,70後基本上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商品住宅。80、90後由於都是獨生子女且處於婚配年齡,父母輩居住過的老式住宅普遍不能滿足其要求,因此決定了將是「龐氏騙局」的主要參與者(即所謂的住房硬性需求)。並且基於子女購房的需求,其父母輩也被拉入到這個「購房游戲」中來。結果就產生了房地產住房需求「金字塔」的基礎。
因此,未來房價走向更多取決於貨幣供給,間接影響房地產住宅需求。從經驗看,政府往往不會主動捅破資產泡沫,但市場不可能永遠支持價格持續上漲。這意味著房價的「龐氏騙局」早晚要結束,而時間由貨幣供應量來決定。當貨幣緊縮時,游戲往往就要結束了。
●「龐氏騙局」在中國的衍生品
實際上中國現有的養老保險體制模式本身就是個「龐氏騙局」模式,由後來者支付前者。養老保險資金黑洞早在2003年中國股權分置改革時代,即國有股股權減持收益補充養老保險金的政策時就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經濟學中就直接有Ponzi-game-condition,實際上一般政府發債就是一種龐氏騙局,只要把債務放在無限遠期,債務就變成了凈利潤了。數學上可以寫成limit_{s rightarrow infinite} exp{-R(s)} K(s) <= 0,其中s是時期,K(s)是s時刻的資本存量。所以說經濟學都是鬼扯的事情。
《華爾街日報》援引耶魯大學著名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的話說,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似乎缺乏一個像美國大蕭條一樣的壞「故事」。無論是普通購房人、投機者、房地產商和各級政府都沉迷於好故事的情節里,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等地區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都不足以構成警示。中國房地產市場需要壞故事的警醒,否則非理性繁榮持續得越久其破壞力就會越大。專家認為,是泡沫終究會破滅,但它往往比你預想得堅持更久。所以破不破從來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時候破。
● 要深刻理解「房子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商品房是賣給銀行的,不是賣給老百姓的」這句現時追流行的話的深刻內涵。
當你真正明白了溫州炒房團的目的,並不是簡單地為了追求房子的差價後。理解了中國各大銀行那麼迫切的融資慾望的時候,你就知道了上面的話絕不是聳人聽聞的虛言。
●上市公司的融資與再融資有"龐氏騙局"的影子在晃動。
隨著中行、工行、建行三大行相繼披露了2009年年報,合計實現凈利約3215億元,派發紅利合計約1395億元。 胡蘿卜之後緊跟著大棒。各銀行再融資計劃相繼浮出水面,三大行資本補充路徑分別為:中行A股不超過400億可轉債 H股不超過總面值20%的配售,若按目前市值下的H股配售上限(下同),融資規模最高可達850億元;交行A H股配售不超過420億,其中A股採用代銷方式,H股採用包銷方式;工行A股發行不超過250億元可轉債+H配發不超過H股股本20%的股份,最大規模近1100億元。四大行此輪再融資上限將在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加上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規模近2000億元的農行IPO,五大行最高融資規模將達5000億元。3月29日,建行表示,由於市場反應大決定放棄融資計劃,希望今冬明春再融資。
再加上上市公司注資在證券市場獲得十倍以上的溢價,共有約18000億元人民幣,全部相加,共吸金27000億元左右。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如果沒有融資、再融資加以稀釋,中國證券市場的結果與房地產市場不會有任何區別,價格會漲到天上去,股指升到4000點以上。
當公司吸納的資金無法應付前次的融資成本時,上市公司的冰山就會倒塌,我們會稱之為「龐氏騙局」。
剛剛離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樊綱,倒是對資產價格泡沫給予了格外的重視。他日前表示:「此次金融危機是由資產泡沫導致的,我們回想一下過去30年世界上主要的危機不是因為通貨膨脹,而是因為資產膨脹。」所以,對於中國來講,當前著重要考慮的是如何拯救中國股市與房市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帶給我們的警示
中國的黑社會不是很發達,卻有比較發達的江湖社會。江湖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騙錢招數,幾百年來,這些騙術萬變不離其宗地出現,改頭換面,換湯不換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現實條件,屢屢使人上當。而納斯達克的前主席伯納德-莫道夫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將古老的騙術用現代金融手段再包裝後,使其重新煥發生機。這類騙術每次出現,即使最後被拆穿,也會造成小額「投資人」的損失,比方說「萬里大造林」,「投資者」想挽回全部損失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此問題上,現代銀行與「龐氏騙局」的差別在於,國家政府會保證儲蓄者的利益。
由於「龐氏騙局」並不高明,受騙的大都是社會底層民眾,涉及的范圍會比較大。雖然莫道夫已被FBI逮捕,但是,這種事情並不會絕跡。在中國如此,在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如此。所謂防範,只有靠人們自己的警惕,而關鍵在於,不要貪心,不要以為天上會掉餡餅。不要相信那些輕易就能賺大錢的鬼話。但是,現代社會在金錢慾望的引導下,越是違背常理的賺錢大話,越是容易使人相信。在「龐氏騙局」的原始正宗版里,也只有少數「投資者」挽回了一部分損失。這也常常使人無奈。對於某些人來說,吃虧上當也不會吃一塹長一智,前車之鑒也沒有任何作用。我們還能怎麼辦呢?
❸ 房地產"龐世騙局"具體指什麼
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就是用銀行貸款(土地使用權抵押)和預售收入建房子,很少使用自己的資金。
❹ 靠「龐氏騙局」融資17億的顧春芳,有著怎樣的人生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總要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一定的代價。原本顧春芳可以憑借著她的美貌,過上一個相對富足的日子,終歸是因為貪念毀掉了一切。
❺ 中國有哪些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是對金融領域投資詐騙的稱呼,是金字塔騙局(Pyramid scheme)的始祖。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紀的義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陰謀,騙子們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狡猾的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沖昏頭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鴻源案是台灣經濟史上最大型的集團型經濟犯罪。
沈長聲、劉鐵球、於勇明等人以投資公司名義成立鴻源機構,實為老鼠會,藉由提供誘人的高利率,非法吸集民間游資近新台幣1000億元,結果在1990年突然倒閉,留下16萬債權人與900餘億元負債的殘局,一時間造成台灣金融體系動盪不安。
雖然鴻源事件案情重大,許多人甚至賠上畢生積蓄,然而首腦沈長聲卻僅判刑7年並課罰金300萬元,而且4年後就假釋出獄。由於沈長聲在事發前便已脫產,再加上宣告破產的沈長聲在出獄後竟還能過著奢華的生活,所以坊間認為沈長聲很可能隱匿了龐大的資產,以脫產的手段擺脫法律責任。
❻ 中國房地產也是龐氏騙局嗎
首先要弄清什麼是龐氏騙局,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旁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由此看來房地產並不是傳銷也不是龐氏騙局
❼ 上海中達國榮這家公司正規嗎
騙子公司,基金都是備案一個月就拿出來,公司很多河南,安徽的騙子,荷蘭人騙完人跟沒事人還在外面逍遙法外,還有前身中延實業,基金很多也是去向不明,呵呵
❽ 龐氏騙局一般能撐多久
「龐氏騙局」是一種概念,它跟具體的項目種類沒有多大關系,無論是ICO還是房產、版股票,都可以上權演一場「龐氏騙局」,龐氏騙局能撐多久跟項目的靠譜程度以及對投資者的預期管理有關。
而投資者結構也是金字塔型的,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去炒房,先投資的人賺頭最大。所以說,在某一段時期,房產具有鮮明的「龐氏騙局」特徵,那為什麼這個騙局沒有被揭穿,是因為有政府來兜底。一次次天量的貨幣發行,讓人們相信房價永遠不會跌,就如很多深陷「龐氏騙局」中的人,在謊言被揭穿的那一刻之前,也不相信自己受騙了。
❾ 現在的房子好多都賣不掉,為什麼房價還那麼高
縱觀20年確實房價沒有哪次長時間大幅下跌,但縱觀200年我也沒看到過哪個房價能一直漲上去。前車可鑒看看國外漲到最後都是崩盤,而國內房價已經遠超越歐美,幾大城市房地產都能買下整個美國,收入卻只有歐美幾分之一,相比較泡沫情況更是嚴重數倍,股市在崩盤前同樣沒人相信它會跌,不論是官方還是媒體都是同一說詞,一片大好。如今看看慘狀,樓市也快差不多了,什麼官方和媒體誘導性的樓市不破說詞,細思極恐,完全是睜眼說瞎話,就像皇帝的新裝,當人人都說樓市不會崩,說多了連自己都信了。全中國13億,個悅收入超3500的也就只有2800萬人,赤裸裸的現實讓官方和專家臉上掛不住了,為了遮羞,胡編什麼隱性收入,什麼各種明目收入,都說是隱性收入了,你們專家是怎麼知道的,莫非自己也參與了?那是偷悅是違法的,拿違法收入來充當全國老百姓的普遍收入?如果專家沒參與?別人說幾句傳言,就出來代表官方發言了?根本就是瞎扯。一個全國13億人收入普遍都在3500元以下,如何承受如此高的房價?無非就是官方聯合房產商、媒體構建的一個房地產龐氏騙局
❿ 湯臣一品豪宅「白菜價」起拍反什麼罪
陸家嘴,黃浦江畔,有一個樓盤,在上海灘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全國也大有名氣。
早在2006年8月,湯臣一品單套公寓總價1.3億元,均價超過13萬元/平方米,創下當時國內公寓成交價格的最高紀錄。今年10月30日,上海湯臣一品A棟35樓網簽,總價2.05億,面積597平方米,單價達34.3萬元/平方米,再破上海房價紀錄。而諸多名人的入住,讓這個樓盤更是名聲在外。
▲圖片來源: 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募集到資金後,徐勤嘗試找投資項目,但回本太慢。於是,他親手包裝公司、粉飾業績到資本市場上市,然後退出盈利。徐勤夥同公司高管,先後在多地成立了120多家所謂的實體公司,也就是國太控股公司。據警方調查,公司通過虛增業績、貿易空轉,也就是所謂的貿易互換、貿易攔截的手段,去虛增公司的業績,然後虛增業績中會產生成本,這個成本再由國太控股母公司來補貼。
但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游戲,使得120多家「國太系」旗下的子公司都是虧本經營。「中晉系」每天支出近500萬元,一個月就是1.5億元。事實上,徐勤也清楚,這種沒有任何利潤來源,所有的開銷、支出全部來自投資者的做法,就是一個龐氏騙局。
多行不義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