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職工食堂中小超市審計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1、對庫存商品進行盤點----應注意品種、數量是否准確。
2、關注進貨記錄是否完整,有無進貨無記錄,出售無記錄情況,有無盤點有而無進貨記錄的品種?
3、查看每日貨款存入銀行的對賬單,每日銷售額是否大約相同,不相同的原因是什麼?
② 多大規模的超市年底需要審計
企業要不要審計跟規模沒有必然聯系,以下幾種情況企業需要審計:
1、稅務年檢的時候,稅務機關要求
2、營業執照年檢的時候,工商局要求
3、IPO的時候,證監會要求
4、被兼並、收購的時候,兼並方、收購方要求
5、上市公司,證監會要求
6、股東會可以要求
7、企業的債權人(如貸款給你的銀行等)要求
如果以上都不要求你審計,而且也沒有其他利益相關人要求你審計,就可以不審計
③ 如何寫好審計分析報告
1、調查前的思索關系全局
接到審計調查任務後,首先,要反復體會,吃透任務精神;其次,要查閱歷年檔案,弄清該項資金的歸集途徑、管理方式、使用范圍;第三,要向上級審計機關和兄弟單位請教,了解該項資金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漏洞和問題;最後要深入思考,確定調查的重點和方式。做到這些後,主審對調查的范圍、重點、方法、步驟、目的等都應該比較明確。審計調查要採用何種方式、調查哪些方面、報告要反映什麼情況、分析什麼數據等也已是成竹在胸,調查報告的基本框架自然形成。
2、對賬外情況的了解至關重要
在調查中,審計人員出於職業習慣,對賬務情況十分重視,將大量精力放在查賬上,對賬外情況的了解卻往往停留在查閱合同、會議記錄等文字材料上,有的甚至忽視這部分工作,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審計調查與審計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審計調查在發現問題之外,還要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從而發現制度缺陷,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對資金運作過程的了解,即不僅要清楚資金來於何處、用於何處,發現資金收支上的問題,更要了解資金是如何收集、下撥、使用的,從而發現資金在使用效益上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從資金進入視線開始,一直跟蹤到最終的目的地,全過程地進行審查。如對教育收費的調查,就不僅僅要到學校,更重要的是必須到一定數量的學生家中進行了解,這樣才能發現真實情況,才能說對資金的運作有了全面的了解,調查報告的分析部分才有亮點,不至泛泛而談。
3、用數據的匯總與分析揭示問題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一是數據要具體。在審計項目中,一般只對資金總的收支情況進行反映,審計調查與此不同。調查必須對資金的來源和結構(各項收入所佔比例)、資金的流動情況及下撥途徑、使用范圍和效益進行詳細分析,這就要求數據要盡可能細分,數據越具體,後期的分析和對比就越容易,結論就越准確;二是思路要開闊。不能局限於項目之內,要把項目審計取得的數據放在更大的區域內來看。
4、避免問題的零散反映
審計調查項目由於審計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問題往往多而復雜。調查報告因此容易出現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單個羅列。即不將問題歸類,直接一個一個地列出。這種方法十分簡單,無需動腦筋,也不能說錯誤。然而,這樣的表述割裂了問題之間的聯系,無法集中深入地揭示問題和剖析問題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就無法提出好的對策和建議;二是輕重不分。即十分嚴重的問題和較輕的問題雜陳羅列,而不是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使閱讀者抓不住主要問題,往往讀完全篇仍無法領會作者意圖;三是分類錯誤。即雖然將問題歸類處理,但類別之間不具備邏輯性,或重復,或交叉,或漏項,不得要領。這種錯誤容易造成閱讀者思維混亂,對後文的分析結果不易接受。要避免這一問題,主審人員應具備一定的邏輯學知識,按邏輯關系對問題進行分類。
5、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通過上述步驟,調查報告已初具雛形,只剩下建議這一部分了。建議最常見也最忌諱的毛病就是針對性不強,泛泛而論。如我們經常見到的「建議加強法律法規學習,提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意識」、「建議進一步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等等,都屬此類。這樣的建議既沒有特定的對象,也沒有明確的做法,一般不會產生任何效果。要使建議落到實處,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就要有明顯的針對性。一是針對具體單位,即向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直接提出建議;二是針對具體題,
即針對前文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具體指出如何完善制度,加強管理。這樣的建議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能提示、引導有關單位從治標和治本兩方面實實在在作出改進。
④ 請問我很想知道像大型超市 如人人樂 的審計工作是做什麼啊 親,謝謝。
審計是由專職機構和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和評價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審計的主體、客體,審計的基本工作方式和主要目標。 審計是一項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獨立性是審計區別於其他經濟監督的特徵;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而且是經濟監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實施的監督。審計的主體是從事審計工作的專職機構或專職的人員,是獨立的第三者,如國家審計機關、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人員。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這就是說審計對象不僅包括會計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還包括其他經濟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經濟活動。審計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審查和評價,也即是搜集證據,查明事實,對照標准,做出好壞優劣的判斷。審計的主要目標,不僅要審查評價會計資料及其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而且還要審查評價有關經濟活動的效益性。
⑤ 審計問題匯總分析還可包括哪些內容
1.分布分析
主要了解審計發現的問題存在於哪些經營管理環節,哪些環節存在較大風險。分布分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業務渠道分布:分析出審計發現問題在業務渠道的分布,例如問題是否集中在主要銷售渠道?
(2)管理環節分布:銷售管理環節、運營管理環節等的審計發現問題分布。
(3)分支機構分布:大型企業組織往往有分支機構。每家機構都或多或少存在審計發現問題。哪些問題在多數分支機構里存在?哪些問題在個別分支機構里存在?這都能分析出進一步的管理問題。
2.趨勢分析
(1)數量變化:審計發現問題的數量有什麼變化?可以總體數量,也可以是某一類問題的數量。
(2)金額變化:重要審計發現問題涉及金額有什麼樣的變化?重要審計發現問題涉及的金額降低了?還是增加了?
(3)頻率變化:某些審計發現問題是否重復發生?重復發生的頻率有什麼變化?
3.影響分析
(1)對組織內部控制的影響;
(2)對組織經營業績的影響;
(3)對組織運營效率的影響。
4.整改分析
本階段的審計發現問題如果在以前年度也出現過,那麼就要分析該問題為什麼沒有能得到有效整改?沒有得到有效整改的問題之間是否存在某些聯系?是不是有的問題整改後,又在新的年度發生了?
5.例外分析
哪些問題以前沒有出現過,而在新的年度初次出現,為什麼以前沒有出現而現在出現?和什麼有關系?例如,是否和新的業務政策有關系?是否和財務政策調整有關系?一些例外的問題往往說明企業組織在經營中出現了新的風險。
6.原因分析
審計發現問題的原因分析有較大的難度,因為原因都會涉及經營管理深層次問題。審計人員因為對經營管理信息不能全面掌握以及政策的理解水平有限,而不能透徹地分析出原因。但是,還有很多問題的原因能夠從控制和風險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並且能分析出找到解決答案的原因來。
⑥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超市內部審計員
媽蛋,這特么都什麼跟什麼。真是特么的,毀了。
⑦ 審計分析
1.影響獨立性。存在糾紛
2。不影響,幫助錄入的工作屬事務性的不構成實質性自我評價。
3。影響,對同一客戶進行審計的時,應定期更換項目負責人。相應的外勤負責人也應該更換
4。影響,因審計收費問題而不恰當縮小工作范圍屬於經濟利益威協。
5。不影響,內控審核報告不屬於鑒證業務不相容職務。
6。不影響。注冊會計師可以幫助客戶進行審計調整,對審計業務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