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松的人物事跡
立足崗位,甘於奉獻。忠誠人民教育事業,不管在學校環境較差的八十年代,還是後來成為電腦編程行家,張松從不動搖終身從教的思想,一心撲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上。以校為家,十幾年如一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少先隊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早出晚歸,幾乎沒有星期天、寒暑假。當校長後,更是堅持每天最早到、最遲走,全身心奉獻給教育事業。
勤奮學習,開拓進取。張松認真學習,逐步摸索出一套先進的教育方法。任教以來,他曾擔任過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的教學。每接手一個班,都能認真分析班上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學生成績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很快,指導的多名同學獲全國數學、作風競賽一等獎。敏銳地意識到電腦教育在小學的重要性,從1991年開始,主動參加北京自動化學院的計算機大專刊授班學習,並先後參加了清華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舉辦的計算機培訓課程,由一名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數學師范生,成為遠近知名的小學計算機教學行家,編寫的教學軟體和撰寫的教育論文,多次獲得省級獎勵,被省教育廳邀請編寫《計算機讀本》工作。在他的帶動下,新鄉小學成為汕頭市首先普及小學生電腦教育的小學,累計有14名學生獲廣東省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一等獎,屢獲殊榮。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致力改革教學方法,大搞教學科研活動,使新鄉小學成為全國現代化教育技術試驗學校、全國群體先進單位、全國第一批「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5個依託小學之一、省乒乓球和武術兩個傳統項目學校,入選《中國國情報告·教育卷》名校篇、《中國特色學校》、《中國名校600家》。2001年11月,李嵐清、李長春、李鴻忠等領導同志視察後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風正派,師德高尚。張松處處為人師表,謙虛待人。不管是在教學崗位還是在領導崗位,他始終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從不擺「專家」和領導架子。主動做好「傳幫帶」,培養了一大批年輕骨幹教師,在師生中享有很高的贊譽。在2001年8月,通過競爭上崗,以絕對的優勢,被任命為校長。學校出名後,他始終嚴格按照教育部門的規定,沒有亂收費,沒有以權謀私。
2. 張松的武將技能
強識——出牌階段開始時,你可以展示一名手牌不為0的其他角色的一張手牌。若如此做,每當你於此階段內使用與此牌類別相同的牌時,你可以摸一張牌。
獻圖——一名其他角色的出牌階段開始時,你可以摸兩張牌,然後交給其兩張牌。若如此做,此階段結束時,若該角色未於此階段內殺死過一名角色,則你失去1點體力。
技能由來
張松的強識來源於張松過目不忘的特點,而獻圖則來源於張松暗中向劉備獻上益州的地圖、想助劉備取代劉璋的事跡。
3. 張松的科研簡介
上海文物保護立法的若干問題探析——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中心,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工業遺產地區整體保護的規劃策略探討,建築學報,2012(1)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制度建設再議,城市規劃,2011(1) 短缺還是過剩? ——中國城市化問題探討,城市規劃學刊,2011(1) 上海的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城市規劃,2011(4) 歷史性城市景觀——一條通向城市保護的新路徑,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為誰保護城市,北京三聯書店,2010 日本的歷史風致保護立法以及對我國的啟示,城市規劃學刊,2010(6)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初探——基於中日比較視角的考察,《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文化生態的區域性保護策略探討——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建設史回眸,《中國名城》,2009(3) 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第二版),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8 城市規劃資料集.第八分冊 城市歷史保護與更新,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8,(參編) 20世紀遺產與晚近建築的保護,建築學報,2008(12) 日本阪神·淡路震災復興規劃的特徵及啟示,城市規劃學刊,2008(4) 福建土樓:文化景觀的保護探索,中國文化遺產,2008(3) 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8,張松、王駿編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和國內法規選編,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7,張松編 科學發展觀與城市規劃(全國注冊規劃師繼續教育用書),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2007,(參編)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狀況述評,台灣建築,2007/9 張松、楊箐叢,百年同濟校園建築的保護與再利用,城市建築,2007(3) 歷史城市保護規劃與設計實踐(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6 建築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探討,城市建築,2006(12) 張松、顧承兵,歷史環境保護運動中的主體意識分析,規劃師,2006(10) 上海城市遺產的保護策略,城市規劃,2006(2) 上海產業遺產的保護與適當再利用,建築學報,2006(8) 上海產業遺產保護進程的簡要回顧,上海城市規劃,2006(2) 從「建築實驗」到「建設實踐」,時代建築,2005(5) 城市風景規劃——歐美景觀控制方法與實務(翻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2005,張松、蔡敦達 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記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5,(顧問) 留下時代的印記 守護城市的靈魂——論城市遺產保護再生的前沿問題,城市規劃匯刊,2005(3) 張松、周瑾,論近現代建築遺產保護的制度建設,建築學報,2005(7) 阮儀三、張松,產業遺產保護推動都市文化產業發展,城市規劃匯刊,2004(4) 東方的塞納河左岸——蘇州河沿岸的藝術倉庫,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4,韓妤齊、張松 城市:生活的藝術與藝術地生活,藝術當代,2004(4)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得與失,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秋季號) 張松、蔡敦達,城市風景保護與城市風景規劃,城市規劃,2003(10) 21世紀世界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日本的歷史城鎮和傳統街區保護實踐,小城鎮建設,2003(4) 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參編) 董鑒泓、張松,中國西部名城「拆」「留」之間的積極保護,城市規劃匯刊,2002(4) 21世紀日本國土規劃的動向及啟示,城市規劃,2002(12) 城市之變——北京、上海、廣州三城閱讀雜記,時代建築,2002(3) 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水鄉古鎮的文化景觀解讀,時代建築,2002(4) 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2001 中國的歷史城市——邁向景觀保護和社區再生,鹿島出版會,東京,2001,(參編) 全國注冊規劃師執業考試應試指南,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1,(參編) 日本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法律、政策與公眾參與,華中建築,2001(4) 張松、阮儀三、頓明明,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挹略,華中建築,2001(1) 城市規劃原理(全國注冊規劃師執業考試用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 2000,(參編) 日本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9)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問題研究,建築師No.94,2000/6 張松、吳承照、阮儀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保護與旅遊發展,建築師No.94,2000/6 《城市規劃法》修改的理論問題初探,城市規劃,2000(3) 歷史環境保護與都市景觀創造,城市規劃匯刊,1999(6) 國外文物登錄制度的特徵與意義,新建築,1999(1) 英美日三國文物登錄制度之比較,城市與設計(台灣)No.9/10,1999/9 歷史性城鎮保護的目的與方法初探,城市規劃,1999(7) 近代上海都市構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築學會研究報告集,1996 上海外灘歴史地區の景観保全計畫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築學會論文集,1997,No.496 近代上海城市特徵分析,汪坦、張復合主編《第四次中國近代建築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 我國十年改革時期的城市規劃,華中建築,1993(2) 中國城市規劃基礎理論問題之我見,城市規劃,1992(5) 理性的桎枯――城市規劃中「紅線」概念的反思,新建築,1992(2) 城市歷史保護的生態觀,城市規劃匯刊,1992(4) 城市特色維持與歷史保護,城市規劃匯刊,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