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虹吸效應 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虹吸效應,又稱虹吸現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與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
虹吸效應原理是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氣壓力,水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直到兩邊的大氣壓力相等,容器內的水面變成相同的高度,水就會停止流動。利用虹吸現象很快就可將容器內的水抽出。
(1)上海自貿區的虹吸效應擴展閱讀:
虹吸應用:
1、工程應用
上個世紀60年代,瑞典的幾位科學家把虹吸的原理應用到現代建築上去,最初解決了建築屋面的雨水排水系統,當時在研究的初期,採用的是一種滿管壓力流的系統,從而在管道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統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虹吸原理在建築排水,市政排水,水利工程等各方面均有應用。
2、金融應用
虹吸金融理論認為技術面分析可以解決基本面對於利用內幕消息進行盈利群體,導致的基本面分析失效的局面。
比如一個國家利用製造緊張關系影響商品價格進行風險投資盈利,這在金融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是完全可能的,國際經濟一體化已經形成了可以容納國家財富的規模市場。
如果利用內幕消息套利,在基本面有時非常難以判斷,技術面就解決了這種不足,技術分析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分析的獨立基本面分析顯然無法規避許多未知事件。
㈡ 商業中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虹吸是一個物理學現象, 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現象,將液體充滿一根倒U形的管狀結構內後,將開口高的一端置於裝滿液體的容器中,容器內的液體會持續通過虹吸管從開口於更低的位置流出。
但引申出的這個虹吸效應至今只見人用,不見一個正式的解釋。我結合幾個例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一:大城市的虹吸效應
1、城市發展初期的虹吸效應
中心區域城市在成長期主要靠積聚周邊的生產要素發展, 周邊的城鎮或者是中小城鎮逐漸向中心城市聚集,帶給區域中心各種優質資源,這會給區域中的中小城市的發展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大樹底下不長草」。
帶來的影響,可以參考
2、城市發展後期的虹吸效應
在這之後,中心區域城市不斷發展,當其成長為大型城市甚至一線超大型城市時,因為優質醫療、教育、基礎設施資源高度聚集,資本充裕。將會從劣勢地區吸引人才、投資、人口、信息等等優質資源。
對大城市來說,這將會導致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點像滾雪球效應(或馬太效應)。
滾雪球效應:一旦獲得了起始的優勢,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一二線大城市和處於劣勢地位的n線城市差距越來越大,具體可導致:
優勢地位大城市逐漸形成超級城市,超級城市運行成本高,提高了生產要素價格,勞動力、土地價格高。而農村空心化、劣勢城市的優質資源流失。
具體來說, 一二三四線城市樓市分化加劇 ,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在大城市的富集。同時帶來劣勢城市的教育、醫療水平的下降等。
概括的說,城市的虹吸效應,會吸引走各地的高端生產要素。
與之類似的還有高鐵的虹吸效應、自貿區的虹吸效應等
高鐵的虹吸效應:
高鐵的快速發展,造成的一個現象是:在高鐵沿線城市中,原先設想的中小城市利用高速鐵路帶動交通發展,吸引人才聚集的想法並不能實現,而是更多的旅遊資源、人才被沿線大城市吸引,造成小城市越來越缺乏活力,而大城市越來越臃腫。「虹吸效應」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當城市發展到後期,中心大城市對周邊臨近城鎮往往是 擴散效應,即 「 大樹底下好乘涼 」
如:上海和廣州,帶動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發展。
二:國家戰略上的虹吸效應
如奧運中的虹吸效應,是指奧運主辦城市強大的吸引力會將別的地方的投資吸引過來,從而減緩這些地區的發展。 也可以是將政府的預算(或政策)更大程度地傾斜過來,進而使其他地區的發展受影響。當然,既然有奧運中的虹吸效應,也會有世博、G20、APEC、自貿區、經濟特區等的虹吸現象,國家可能會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做出調節。將資源向這些地區傾斜,進而可能導致所謂的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最後在用法上總結一下,馬太效應是說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滾雪球效應可以看做是著重強調強者越強的層面,虹吸效應則是著重強調弱者越弱的層面。
㈢ 為什麼北京對周邊的和河北天津,上海對江浙都出現了人才與投資的虹吸效應而重慶沒有出現
首先,這與地理環境有關,北京交通方便,無論海陸空運輸都不是事,還適合人居住,沒有台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天津河北又依靠華北平原,其次,北京周邊治安好,物價穩定,語言通俗易懂,國家政策優惠,人口眾多,再次就是重慶夏天太熱,秋天有霧,又是山城,交通不便,當地人方言難懂,綜合以上原因,我想誰都會明白了。
㈣ 上海自貿區對上海航運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意義
尊敬的網路用戶你好!上海自貿區成立後,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專。因此短期內,也會對中部地區屬產生很大的沖擊,但長期看,新型經濟的溢出效應將為中部轉型發展提供支撐。
自貿區把集中的全國優勢資源與新一輪開放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結合,必將產生多種類型且高效運轉的新型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財富溢出,將直接影響區外各種經濟關系轉變,如市場交易方式轉變、產業分工模式轉變,乃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路徑轉變等等。
㈤ 為什麼北京的經濟是虹吸效應而上海市溢出的效應
上海周邊的江蘇和浙江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和上海可成相輔相成的關系歷史久遠矣。
北京周邊晉冀皆為經濟落後思想保守文化凋敝之地,和北京已成懸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留,自古常理。非北京願意做黑洞。
簡單地類比京滬而不查周邊是無意義之對比,且有蒙蔽煽惑之嫌。
㈥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尊敬的網路用戶你好!上海自貿區成立後,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版虹吸效應。因此短期權內,也會對中部地區產生很大的沖擊,但長期看,新型經濟的溢出效應將為中部轉型發展提供支撐。
自貿區把集中的全國優勢資源與新一輪開放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結合,必將產生多種類型且高效運轉的新型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財富溢出,將直接影響區外各種經濟關系轉變,如市場交易方式轉變、產業分工模式轉變,乃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路徑轉變等等。
㈦ 如何實現上海自貿區與其他自貿區的發展取得互補共贏
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開張,這是十八大之後,我國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施積極主動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標志著長三角、乃至中國的開發開放新棋局正在徐徐展開。從區域經濟競爭的角度看,作為近鄰的嘉善,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給周嘉善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的深遠影響。嘉善的優勢在哪裡,嘉善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應對。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好好的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應因勢利導,充分利用臨近上海的區位優勢,合理協調區域分工,形成錯位發展;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以制度的活力帶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
一、「虹吸效應」沖擊服務業與外資外貿
相對於周邊的嘉善,上海不僅具有金融優勢,還具有一定的製造業優勢,這使其具有規避外資因利積聚、利薄散去的系統性風險的優勢。上海自貿區新政的施行,無疑將強化上海的原有優勢,在服務業及外資外貿方面,嘉善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在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方面,上海自貿區的許多優惠政策諸如准入前國民待遇及稅收優惠,主要是圍繞六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用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試點開展。
現代金融是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重點,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及相關金融離岸業務等,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方面,將先行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政策開放及制度創新將推動上海集聚更多的現代金融高級要素,上海與嘉善的現代金融的發展落差將進一步拉大。
在外資方面,上海自貿園區試行外資的准入前國民待遇,以備案制代替審批制,這對於外資尤其是技術周期較短、時間價值突出的外商投資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上海自貿園區的先行先試意味著將成為跨國公司總部選址的首選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嘉善與上海的招商引資競爭將更加激烈。
從金融角度看,上海自貿區新政對於外資PE和VC吸引力甚大。外資PE和VC對於促進中小型創新型企業非常重要,而中小創新型企業的孵化有利於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因此上海新政將間接地影響嘉善的產業轉型升級。
在外貿方面,在綜合保稅區政策基礎上,上海自貿園區實施貨物進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繳納進口稅;貨物轉口自由,無需繳稅,同時放鬆外匯管制等優惠政策,逐步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向離岸自由貿易、服務貿易轉變。嘉善的跨國公司可能傾向於把產品運輸至上海自貿園區的全球分撥中心進行綜合調配,集聚更多的貿易流量。
二、倒逼區域分工滬善聯動發展將強化
上海自貿區是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主要內容,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的定位,將對臨近的嘉善產生輻射,推動嘉善和上海區域分工和聯動發展。
在金融方面,嘉善完全可倚仗自身製造業產業發達、金融生態環境優良等優勢,率先錯位打造次區域金融中心。可以把自身定位於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乃至海內外、有一定全國影響力的金融後台服務基地,主要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配套服務。前期包括承接數據單據處理、呼叫中心等中低端業務,中遠期則主要吸引電子銀行、產品創新研發等中高端業務,旨在打造金融中心的後援系統。
在滬善同城一體化區域經濟中,上海的中心地位通過貿區得到強化將深刻影響嘉善的製造業發展。根據「製造業—服務業協同發展」原理,上海作為長期為嘉善提供降低交易成本的經濟中心,其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越高,嘉善的現代製造業就越發達。
例如,自貿區的設立對於在滬金融機構來說,可以擴大到為國際資本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國際金融機構的同台競爭,將為嘉善的製造企業提供更加優越和高效率的服務。
此外,上海自貿區將對嘉善產生改革示範效應。實踐證明,體制機制活力及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潛力的關鍵要素。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意味著上海在區域競爭中獲得壓倒性的政策優勢而再次搶佔先機,對於嘉善而言,如若不能在涉外經濟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搶先一步,進而推動開放型經濟全面升級,將很可能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被迫扮演制度模仿及經濟追趕的角色甚至直接出局。
三、承接上海自貿區外溢優勢獨特
一是政治優勢獨特。2013年2月28日,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方案報批成功,其從國家層面要求嘉善依託毗鄰大都市上海,全面加強以上海為重點的區域合作,創新開放合作模式,提高開放合作水平,建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示範片區,並為大都市毗鄰縣依託大都市加快發展提供示範。嘉善在承接上海自貿區建設中,應把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領導關愛轉化為發展動力,進一步推動嘉善全面轉型升級。
二是區位優勢明顯。嘉善區域上屬於浙江,區位上緊靠上海,與上海有32公里左右的邊界線,距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四大城市都只有1小時車程,乘坐高鐵到上海只需要20分鍾左右,形成了融入上海的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和工作圈,並形成了「13579」的獨特現象。嘉善已實現與上海的「無縫對接」,因此,在承接上海自貿區輻射和聚集效應上,具有良好的區位和交通條件。
三是產業基礎雄厚。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工業大縣,全縣工業經濟總量已突破1000億元,2012年規上工業產值740.3億元,正在向「千億俱樂部」邁進。擁有木業傢具、電子電聲、五金機械、紡織服裝四大區域性特色支柱產業,新興信息電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四大新興產業,是「中國實木復合板之都」、「浙江省光伏產業基地」、「浙江省精密機械產業(嘉善)示範基地」。 嘉善具有承接對接上海自貿區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堅實產業基礎。
四、超前謀劃 借力發展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憑借極其優惠的政策和制度,必然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聚焦點。無論是從機遇的角度還是挑戰的角度,嘉善都面臨重大考驗,關鍵是尋找適宜的應對策略。
一是提早謀劃。嘉善新城區建設不妨從規劃、制度、管理、產業、企業、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積極主動接軌自貿區,尤其要注重借鑒上海自貿區的投資自由化改革以及相關的投資管理制度和理念,例如投資監管從事先審批到備案以及事後監管,形成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等。
二是深化合作。嘉善可與上海市政府建立起相應的聯系機制,及時溝通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發改、商務、海關、經信、金融等部門,既要積極與上海對口部門建立對接機制,及時掌握部門工作相關進展情況,還要積極與國家相關部委條線建立對接機制,及時了解自貿區優惠政策,並做好相關研究。嘉善不妨考慮設立駐上海自貿區辦事機構,以實現與上海自貿區建設的「無縫銜接」。
三是創新體制。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建設是一個探索、推進、完善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實現監管措施的便利化與管理體制的多樣化。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後能否順利運行並有效吸引投資者,與海關監管的原則、方式和手段密切相關。嘉善應積極爭取海關對擬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相關區域的抽查式的監管;推進貨物裝卸、運輸、再裝運的整個過程的管理服務便捷化;利用風險管理方式,實施分級扶持高端製造業發展監管,以對賬目的監管代替貨物實物監管。
四是園區共建。深入推進嘉善與上海共建的跨區域聯動開發園區建設。嘉善應以對接上海自貿區建設為契機,因勢利導,創造條件,通過搭建平台、樹立典型、政策支持等舉措,強力推進與上海共建的跨區域聯動開發園區建設,更好地滿足上海製造業轉移和現代服務業擴張的需求,更好地推動嘉善與上海的區域分工和聯動發展。
五是借力發展。大力營造上海自貿區腹地功能,借力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嘉善應以先進製造業配套服務為方向,加快產業鏈向高附加值服務環節延伸,以網路、科技、軟體和信息服務提升製造業技術和產品創新能力,以產業金融、現代物流和商務服務增強製造業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
六是錯位發展。嘉善應充分發揮加工製造優勢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臨近上海的地域優勢,利用上海建設自由貿易園區的契機,一方面擴大出口、穩定外需,另一方面擴大進口,尤其是圍繞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有針對性的擴大先進裝備及前沿技術的進口,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七是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南通開放經濟水平,實現開放型經濟再上一個新台階。嘉善應利用上海自貿區政策的優勢,加快出口產業結構優化步伐;加快開發出口支柱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強品牌意識,努力實現出口產品和出口企業「中高端化」結構轉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出口發展基礎建設,打好產業布局基礎,加快推進出口功能性平台建設,大力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八是強強聯合。嘉善應著力推動嘉興出口加工區B區綜合保稅區與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全面合作。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全國所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保稅區,是全國首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和上海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也是上海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嘉興出口加工區B區應本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加緊建立和完善組織協調機制,積極爭取與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更好地推動嘉興出口加工區B區綜合保稅區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外高橋保稅區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㈧ 我國將要批準的內貿自由區是哪幾個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盡管相關細則還未公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即將進行的財稅、金融、外匯、貿易等方面的改革,將為廣大民營企業發展帶來實質性利好。
正面效應不低於加入WTO
上海提出的自由貿易區,並不是雙邊與多邊國家或地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是一國主動開放、單方面實施的一個開放舉措。
自由貿易區中的所謂"自由",更多意義上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貿易、物流和關稅的自由,核心是通過放鬆管制,加快貨物進出、人員往來、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相對比"境內關內",這種"境內關外"無疑能夠更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成本,促進貿易與交流。
根據學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這些自由貿易區在具體管理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五個共同的特點:
一是自由貿易區功能定位為綜合發展,基本功能是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商業或工業性簡單加工、商品展示及金融、貨運等服務貿易功能。
二是自由貿易區管理和法制保障健全完備。各國、地區都是先立法後設區,以嚴密的法律法規保障自由貿易區健康發展。
三是自由貿易區的管理機構權威性強。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自由貿易區區內實行統一管理,效率高,授權上大體相近,都是港區合一。
四是重視優惠政策,並各具特色。免徵關稅,並賦予其他稅捐優惠,以鼓勵外商前來投資。
五是自由區的海關監管十分便捷。海關機構大都比較精簡,管理十分便捷,海關監管手續簡化,一概免除繁雜的常規手續,對區內企業和貨物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和"管住卡口,管出不管進"。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海洲表示,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創立意義非同小可,做得好的話,給中國帶來的效應不低於加入WTO。黃海洲表示,以美國為主導的發達國家正在制定一些新的貿易規劃,在一些新的貿易規則談判中,中國是被排斥在外的,比如TPP、TPZ,它實現的規則遠遠高於WTO。因此,中國必在更高的標准上參與全球貿易規劃的制定。
民企對稅收優惠寄於期望
上海市工商聯8月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民營企業綜合稅費負擔仍然較重。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上繳稅金同比增長9.3%,而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2%。二季度民營中小微型企業經營情況抽樣調查中,近半數企業上繳稅金總額同比增加;而同時,凈利潤同比增加的企業比例為四成。小微企業對於加大稅收優惠扶持力度的呼聲也日漸增多。從調查情況來看,希望政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比例達到76%,遠高於企業對其它政策的期望比例。
而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為自貿區內的民營企業減免稅負無疑是可以首肯的。有消息稱,上海自貿區將推動稅收創新,其中將包括對區內一些企業由原來25%稅率減少到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揚州新鳳凰家公司執行董事姜飆認為,"如果真像傳聞中所得稅降至15%,對於企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瑞銀證券也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將有利於擴大上海的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對相關企業的業績形成直接的利好。
吸引民資參與金融改革
最近,上海市政府在貫徹落實"金融國十條"的《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上海要結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具有上海特點的方案和操作辦法,爭取在上海先行先試,使國家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有關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
上述實施方案提出,一是積極爭取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運作。二是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的使用。三是研究推進在滬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工作。四是爭取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凈額清算的參與者范圍。五是積極配合開展民營資金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研究,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六是積極配合開展政策研究,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探索銀行不良貸款轉讓的常規化路徑。
專家表示,自貿區在金融創新方面先行先試,有利於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等多方面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的進程。特別是"積極配合開展民營資金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研究,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將吸引廣大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對長三角產生虹吸效應
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對國內最有直接影響的是長三角地區。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鐵路的提速,長三角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可以說長三角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在這塊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包括民營企業和跨國公司都有可能把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貿易區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平台。
近幾年來,上海、浙江、江蘇三省市民企對外貿易都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於江浙滬民企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他們發展外向型經濟將更快捷、便利、成本得到降低。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維認為,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將對江蘇的進出口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江浙地區與上海的招商引資競爭將更加激烈。由於上海自由貿易區實施貨物進出口、轉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繳納進出口關稅,同時放鬆外匯管制等優惠政策,加之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及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務,長三角地區的跨國公司可能傾向於把產品運輸至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全球分撥中心進行綜合調配。
㈨ 上海自由貿易區將為民企帶來哪些紅利
民企對稅收優惠寄於期望
上海市工商聯8月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民營企業綜合稅費負擔仍然較重。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上繳稅金同比增長9.3%,而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2%。二季度民營中小微型企業經營情況抽樣調查中,近半數企業上繳稅金總額同比增加;而同時,凈利潤同比增加的企業比例為四成。小微企業對於加大稅收優惠扶持力度的呼聲也日漸增多。從調查情況來看,希望政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比例達到76%,遠高於企業對其它政策的期望比例。
而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為自貿區內的民營企業減免稅負無疑是可以首肯的。有消息稱,上海自貿區將推動稅收創新,其中將包括對區內一些企業由原來25%稅率減少到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揚州新鳳凰家公司執行董事姜飆認為,"如果真像傳聞中所得稅降至15%,對於企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瑞銀證券也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將有利於擴大上海的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對相關企業的業績形成直接的利好。
吸引民資參與金融改革
最近,上海市政府在貫徹落實"金融國十條"的《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上海要結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具有上海特點的方案和操作辦法,爭取在上海先行先試,使國家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有關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
上述實施方案提出,一是積極爭取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運作。二是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的使用。三是研究推進在滬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工作。四是爭取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凈額清算的參與者范圍。五是積極配合開展民營資金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研究,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六是積極配合開展政策研究,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探索銀行不良貸款轉讓的常規化路徑。
專家表示,自貿區在金融創新方面先行先試,有利於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等多方面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的進程。特別是"積極配合開展民營資金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研究,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將吸引廣大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對長三角產生虹吸效應
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對國內最有直接影響的是長三角地區。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鐵路的提速,長三角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可以說長三角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在這塊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包括民營企業和跨國公司都有可能把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貿易區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平台。
近幾年來,上海、浙江、江蘇三省市民企對外貿易都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於江浙滬民企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他們發展外向型經濟將更快捷、便利、成本得到降低。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維認為,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將對江蘇的進出口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江浙地區與上海的招商引資競爭將更加激烈。由於上海自由貿易區實施貨物進出口、轉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繳納進出口關稅,同時放鬆外匯管制等優惠政策,加之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及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務,長三角地區的跨國公司可能傾向於把產品運輸至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全球分撥中心進行綜合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