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到現在還是不明白什麼叫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
從狹義上說,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徵用,農民轉為居民後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亦稱為「都市裡的村莊」。從廣義上說,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游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
北京城八區就有這類「城中村」231個,「城中村」已成為北京市公共安全隱患的突出地區
去年9月 ,北京市市政府召開第61次市長辦公會議,研究並通過了整治「城中村」工作方案。會議決定北京市將利用奧運場館「瘦身」而節省下來的資金,加快全市社會環境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實現「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要從今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北京城近郊的「城中村」進行集中整治,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加快首都現代化建設步伐,以整潔、優美、和諧、有序的城市環境迎接2008奧運會 .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北京市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區的邊緣地帶和城鄉結合部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員相對集中,違法建設、違章建築和私搭亂建嚴重,市政基礎設施匱乏,房屋破舊,環境臟亂,社會管理混亂,城市公共安全隱患多。據統計,北京市的「城中村」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在建成區內環境臟亂的城市角落。北京城八區約有這類的「城中村」231個 ,具體分布的區域為東城區4個,西城區3個,崇文區7個,海淀區70個,朝陽區57個,豐台51個,石景山20個,宣武區19個。總佔地面積1092公頃 ,建築面積273.5萬平方米;第二類「城中村」主要是指規劃城區內的行政村,大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約有112個 ,佔地面積 1.8萬公頃 ,建築面積7221萬平方米。目前這兩類「城中村」均集中分布在北京的朝陽、海淀、豐台三個區。另據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統計,目前,僅朝陽、海淀、豐台、石景山四個區,包括規劃城區外的地區就有「城中村」311處,居住人口71.5萬人,佔地面積 9.5萬公頃,違章建築11.9萬間,建築面積193.6萬平米,違章建築涉及常住人口3.8萬戶。目前,「城中村」已成為城市公共安全隱患的突出地區。「城中村」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不和諧現象。從狹義上說,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徵用,農民轉為居民後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亦稱為「都市裡的村莊」。從廣義上說,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游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城中村」問題已成為困擾北京城市化進程的「痼疾」。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缺乏統籌協調的必然結果。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城中村」的惡性循環還將持續下去,今後「城中村」改造任務將越來越重,成本將越來越高。因此,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北京要下決心盡快改造「城中村」,將用三年時間先對建成市區內的231個「城中村」展開集中整治,首先要拆除奧運場館周邊及四環路以內的171個「城中村」,其餘的60個「城中村」將在2008年以後繼續完成。北京市通過整治「城中村」,要拆遷居民33935戶,撤銷路邊集貿市場85個,拆除違法建設1100多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1197萬多平方米,新建道路395萬平方米,25處文物古跡周邊環境得到治理。於是,「城中村」這個一度被遺忘的城市角落,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許多佔據著城市黃金地段的城中村的大規模改造,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城中村」具有農村和城市雙重特徵,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產物。今後北京城市建設不斷發展,還要在郊區建設更多新城和職能中心,使更多地區成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一項長期工作,並不是改造完了這231個「城中村」,就徹底完成任務了。因此研究如何改造「城中村」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一些處於城鄉結合部的村莊,融入城區,成為「城中有村,村裡有城,村外現代化,村裡臟亂差」的地區,嚴重地阻礙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普及與發展;不利於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城中村」在從鄉村向城市轉變過程中,因土地、戶籍、人口等多方面均屬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其發展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景觀建設等各方面仍保留濃厚的農民特徵,因而影響了城市基礎設施布局,乃至城市整體規劃的實施。「城中村」的長期存在,已經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個難題。大量的「城中村」存在於都市之中,給城市建設和管理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改造「城中村」的難度極大,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國幾乎所有城市都正在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圳、廣州、福州、南昌、天津、青島、太原、西安等很多城市在改造「城中村」過程中都碰到了很多問題,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那麼,北京改造「城中村」應該怎樣搞呢?當前,由於國家拆遷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調整,居民和農民產權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高,拆遷、征地難度非常大。而「城中村」大都建築密度很高,外來人口多,很多村民沒有工作,很多還是靠出租違章建築為生。不同「城中村」的房屋土地產權混亂,土地和宅基地城鎮產權和農民產權都有。很多「城中村」還保留著鄉、村行政建制,還有很多農民集體企業財產,是當地農民賴以為生的生存基礎,處理這些財產,解決安置農民就業問題更是巨大的難題。這些都給「城中村」的改造增加了很多困難。因此改造「城中村」必須因地制宜,要堅持「一區一策、一村一案」的做法。在統一制定政策前提下,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改造方式,堅持維護村民合法權益的原則。維護集體經濟和村民的合法權益,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是「城中村」改造成敗的關鍵。在這次的「城中村」整治工作中,市政府決定全市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相關政策:對征地未建形成的「城中村」,凡土地閑置不滿兩年的,責成土地使用者限期開工,逾期不建的,收回土地使用權;土地閑置滿兩年的,由原批准機關依法撤銷其項目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無償收回土地,進入市政府土地儲備。對因開發甩項形成的「城中村」,限期由開發商解決,確有困難的政府可給予一定的補貼,已經形成無主的「城中村」,由市、區政府出資拆除。對城市建設遺留下來、又沒有危改和開發項目的破舊建築形成的「城中村」,由市、區政府共同解決。堅持規劃先行,將「城中村」改造納入規劃修編范疇,並按輕重緩急制定不同的解決對策和科學的改造計劃,加快整體規劃和開發建設。在具體做法上,現在「城中村」表現的形態有以下幾種,應根據不同形態的「城中村」採取不同的改造方式:
第一種、位於城市建成區內,早已沒有農民戶口和農業用地,早已改成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城鎮管理,撤消了鄉、村行政建制,已經沒有農民集體財產和宅基地產權的地區。這類地區實際上等同於城市的危舊房改造區,適用城鎮房屋、土地、居民拆遷管理辦法。可以採用成片改造危舊房的有關政策。但對其中的民工外來人口應該妥善安置,不能採取一律無償轟走的辦法。因為這些地區是外來人口的集中居住區,是低收入人群住得起能夠棲身的少數地區,而這些低收入民工是對北京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不能歧視他們,讓他們流離失所。城市化進程就是大批農民進入城市能夠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徹底轉變為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城市現代生活。但前提是農民進城能夠就業居住,有生活基礎。留美華人學者文貫中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城市化」無法避免「貧民窟」》指出:正是因為存在貧民窟,才使得城市特別有活力。貧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擴大的成本特別低,包容性特別強。貧民窟房租低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鄰居對新來者多相濡以沫,抱有多一層的同情和照顧,使新移民比較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貧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後,便融入主流社會。這不但發生在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也發生在中國的香港、北京和上海。北京的浙江村當年一片臟亂差,經過十幾年的資本積累和改造,現已成為充滿活力的商廈群。美國的市長們十分精明,知道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新移民的不斷湧入,所以不但允許貧民窟的存在,而且相互之間展開爭奪人口的斗爭。而中國的市長們則把貧民窟看成是城市的瘡疤,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和政績,千方百計要驅趕和強行拆毀。貧民窟確實不美觀,治安差,但貧窮並不是農民自己的罪錯,不能讓他們富起來,也住進高樓大廈才是政府官員的過失。如果真想加速城市化,則應該正視貧民窟的存在,甚至允許在一段時間內有所擴大,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從而大大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使中國最大限度地從城市化的積聚效應中獲益。因此在改造「城中村」過程中,妥善安置外來人口,讓他們有能夠繼續安身立命的廉租屋,是一個重要問題。
第二種:村內已沒有耕地。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徵用,變為城市建設用地,村內已無農民集體財產。雖然一些村已將農村村委會改為城市型居民委員會,農民也已農轉非,成為城鎮人口,但農民宅基地還未被征為國有,宅基地和房屋產權還是農民產權。對這些農民宅基地和房屋仍應按徵用農民土地給予足夠的補償,拆遷房屋則可結合拆遷城鎮私房和農民房的政策區別不同情況,制定相關補償政策,妥善安置農民。特別是對無業、無生活來源的農轉非人員,要建立相應社會保障制度。
第三種:「城中村」現有土地產權還屬於農村集體所有,村民以非農收入為主。土地已經全部或大部份被國家徵用,雖然村中農民已全部轉為城市戶口,但農民宅基地還未被征為國有,其土地本質仍未發生變化,這部分「村」至今仍然還是「村建制」,實行村的管理方式。甚至還有不少農民集體財產和村辦企業經濟實體。良好的區位條件和低廉的建設成本使「城中村」出租房屋比率相當高,房屋出租加上村裡的分紅收入,可以使村民們過上相當富裕的物質生活,有些村民的平均生活水準甚至已遠遠超過城市居民,很多農民也已有自己的企業,主要從事一些初級飲食娛樂、交通運輸、建築業、農副產品和蔬菜零售等行業,或是以房屋租賃為主收職業。這些地區的改造難度最大。市場經濟使政府已不能像過去那樣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貨幣安置又很難達到農民滿意。因此這些地方不宜強行將村內土地徵用為城鎮國有土地,農民原有集體企業財產可以仍歸農民所有,可以改組為集體所有制的商貿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業就地解決,土地產權性質不變,仍歸集體所有。對需要佔用的土地,還可以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年年有收入 ,以保證征地居民的生活來源。
第四種:還有部分耕地 ,仍是鄉政府、村委會建制。還有不少人是農民戶口。農牧種植業仍佔一定比重的村落。這樣的地區改造時,農民轉為城市戶口,鄉政府改組為街道辦事處、村委會改組為居委會,但土地產權和經濟組織形式可以不變。原村集體所有財產、土地可以改組為農工貿股份公司,人員就業由農工貿股份公司就地解決,成為公司職員。可以用發展都市農業的辦法,發展現代化農業,養殖業。如:工廠化無土栽培高檔蔬菜、花卉;觀光旅遊農業;種植果園、葯草;開展鴕鳥、孔雀、錦雞、麋鹿等珍稀動物養殖;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及不影響城市景觀和環境的其它農工貿產業,以使農民能利用原有土地資源,熟悉的工作技能就能融入城市生活。用都市農業改造「城中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改造辦法。
這次准備改造的231個「城中村」主要是第一、二種,今後則會轉向第三、四種。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對不同「城中村」採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一村一案」,按不同情況把每一個「城中村」都改造好。既改變了城市面貌,又使當地居民受益,得到妥善安置。
但無論哪種改造方式,「城中村」改造都必須是由政府統一組織,統一規劃,政府統一負責土地一級開發征地拆遷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設,除了原已批給開發商的土地外,基本上盡量不採取商業開發形式,以避免造成很多後遺症和遺留問題。應該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爭取採用政府搞規劃設計,完成市政管線道路,適當補貼,居民組織住房合作社自己建房的辦法進行改造。建成的房子產權歸居民自己,余房可以出租出售,以減少矛盾和改造難度。總之,「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難事。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解決各方面的
② 街頭巷尾皆是亮點的上海城中村,現在怎麼成為回憶了
城中村一般都是牽扯著多數外來打工者無數的回憶,在城中村中生活,雖然壓力不是很大,可是也還有一些壓力。在上海的話很少聽到城中村的叫法,他們一般都會統稱哪些地方叫:棚戶區。說白了就是特別窮的地方,上海被譽為魔都。這座城市的發展很快,加上沿海的一些關系,這里基本上都不會有老舊小區什麼的,因為這些地方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已經被拆除了。
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在這里居住,這里其實不光承載了異鄉人的回憶,這對本地人也是滿滿的回憶。當然是那些70年代,80年代的人更是一種精神的安慰,他們曾經都在此處努力過,奮斗過。這些破舊的老房子,可能對於上海當地年輕人,恨不得他們被拆掉,因此他們對於這里沒有絲毫的回憶,那麼對於“上海城中村:街頭巷尾皆是亮點,房屋老舊已成多數異鄉人回憶”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③ 上海有多少「城中村:都是在哪裡
有很多,例如:
1、老集鎮
在上海浦東新區東部、緊鄰上海金融學院與杉達大學的城鄉結合部,曾有著一大片人口密集的城中村——曹路鎮「老集鎮」城中村。因這里危舊房與小洋樓並存,大量外來人口在此群租,衛生和安全狀況堪憂。
2、鄒家宅
鄒家宅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虹梅街道欽北居民區,南靠蒲匯塘河,西臨中環線虹許路段,地處徐匯漕河涇開發區北部,周邊被中環高壓線環抱,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宅基地如今已難掩陳舊,流動人口規模較大、無證經營集中、消防安全隱患頻發等問題長期困擾著鄒家宅的居民。
3、櫻花小鎮
櫻花小鎮是大上海第一個農村宅基房屋原地改造升級進行商業化運營理念的實踐項目。她,位於上海南部古鎮-南橋鎮六墩村。
它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村莊,它是一個和核心城區接壤的城中村(城邊村)。
4、陶家宅
浦東新區居家橋的陶家宅、徐匯區華涇鎮的東灣村、楊浦區五角場鎮的閘殷村,都是典型的「城中村」。
5、漕鎮許浦村
在難以成規模改造的情況下,針對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在更多城中村中進行。但即使是這樣的局部改造,也可能因資金帶來巨大難題。閔行華漕鎮許浦村於2010年啟動環境整治,村一級投入資金近1400萬元。
④ 上海城中村和棚戶區區別是什麼
上海有城中村嗎?
似乎沒有吧。
廣東那邊是有的。
⑤ 請問上海現在還有城中村嗎
有的。很多!
⑥ 上海最「霸氣」的城中村,具體是哪一個村莊呢
上海是我國最著名的城市,隨著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地方都已經拆遷破舊的村莊也被高樓大廈代替,但是就在這一座繁華的城市之中竟然還有一處老式建築的存在,外表特別的破爛,但是這里卻沒有拆除,一起來看看吧!
在上海這座魔都之中,隆昌公寓算是最特別的一棟建築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喜歡著這里,這樣具有濃濃的老上海味道的公寓恐怕誰也不想搬走吧。那麼大家對這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嗎?歡迎前來評論!我國最適合窮游的3大城市,景點大多不收費,且環境舒適美食眾多我國將建成世界第一高樓?總投資高達300億,竟有131層之高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省份,僅成立三年就被撤銷,今卻淪為4線城市
⑦ 2015年上海市政改造11個城中村是哪11個。2016年上海市政改造35個城中村是哪35個。望大家
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昨天下午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深化拓展城市網格化管理、開展「城中村」地塊改造、制訂本市差別電價實施管理辦法、深化推進2014年本市財政信息公開等工作。
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深化拓展城市網格化管理,積極探索和推進城市綜合管理的若干意見》並指出,上海城市網格化管理實施以來,相關體制機制、管理標准和信息平台已日趨成熟,初步形成了全市一張網的管理格局。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及時總結經驗,將城市網格化管理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標准、流程納入制度化軌道,用五年時間,基本建成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監督指揮體系;要適當擴展現有城市網格化管理的管理領域、時段和內容,更好地發揮平台綜合管理效能;要在管理力量和資源的整合上下更大功夫,進一步加大信息共享和聯勤聯動工作力度,加大社會監督和市民參與力度,推動城市管理向法治、共治、自治積極轉變。
會議強調,深化拓展城市網格化管理,構建城市綜合管理平台,是推動各級政府加大以問題為導向的城市管理自我監督力度,增強城市管理監督指揮效能的重要舉措。各部門、各區縣要充分利用網格化管理平台,積極整合各級管理力量、各類管理資源向網格化管理平台集聚,不斷強化和優化平台建設,進一步形成管理合力,促進城市綜合管理科學化水平的提升。
會議原則通過開展本市「城中村」地塊改造工作方案,明確將以統籌城鄉發展、優化人居環境、保障村民權益為目標,通過政府引導、村民自願、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對本市「城中村」地塊實施改造。2014年計劃啟動11個改造試點。
會議強調,「城中村」改造任務緊迫艱巨,要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推進。要堅持因地制宜、綜合處置的原則,做好改造前的整治工作,做好與區域規劃的銜接,尤其要重視尊重村民意願,充分發揮村級議事機構和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成熟一個改造一個。市、區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各區縣要積極探索,主動創造經驗,持續推進改造工作。同時,要堅決不欠新賬,防止在城市建設中出現新的「城中村」。
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上海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差別電價實施管理辦法》。《辦法》明確,差別電價徵收對象為限制類、淘汰類及生產單位產品能耗超標的生產裝置,各區縣政府是實施差別電價的責任主體,差別電價電費收入作為本市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來源之一,專項用於本市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會議原則通過《關於加快推進市以下財政預決算公開的意見》並要求,2014年本市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工作要求,繼續深化各級政府、各部門財政資金信息公開,積極推進「四本預算」、「三公」經費、市級行政經費和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的信息公開工作,並切實加大市以下財政信息公開力度。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⑧ 上海的破舊城中村憑什麼能成為最具價值的房子
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之都,是一個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奢侈品商鋪。但是在這樣一個大都市下,還有著一座特別的 "城中村",是由一棟棟老式建築組建而成的,內部可以說是破舊不堪,但就是這么一破舊城中村,卻是一座我國不可移動的文物和上海最具有價值的房子!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⑨ 上海的弄堂和城中村的區別是什麼
上海的弄堂在鬧市區、老城廂!城中村那是在郊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