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運用供求關系分析一個微觀經濟學的例子
這個條件我覺得給的不太充分啊,原料價格為什麼上升?是因為需求變多還是版供給減少,還是壟斷廠商人為的漲權價?這個不知道沒有辦法答的~~
我就拿樓上的鐵礦石舉例吧。目前國際上的三大鐵礦巨頭形成了鐵礦石的壟斷市場,因為鐵礦石的需求曲線比較平坦(需求價格彈性小),價格上漲有利可圖的,壟斷廠商通過抬高價格的方式增加利潤。
而對於銷售需要此原料產品的公司,要素價格上升使成本上升,產品的供給曲線左移,至於對企業的影響,就要看產品市場的需求曲線傾斜程度了。我國的鋼鐵企業應該算是壟斷競爭吧,或者是完全競爭。廠商面對的需求價格彈性大,原料價格上漲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⑵ 西方經濟學,什麼是供求分析工具消費者均衡怎麼推導謝謝啦
消費者均衡有兩種推到方法一是一基數效用論為基礎的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分析工具)推導的一種是一序數效用論為基礎推導的分析工具是預算線和等效用曲線推導的按著這兩種思路看教科書你就能夠看懂了
⑶ 如何從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供求入手分析問題。
唉。。。。。推薦你一本書 曼昆的 《經濟學原理》
先把最基本的東西看懂
⑷ 什麼是供求原理供求原理是什麼的分析工具
物質資料生產(政治經濟學出發點:原因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方式:
生產力:a勞動者(人的因素),勞動資料(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生產資料是物的因素)b生產關系(4頁);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生產關系性質是生產關系基礎),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交換關系----(總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極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是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來研究
二政治經濟學研究任務: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a概念b 性質:客觀性(產生客觀,作用客觀)發揮主觀能動性 c與自然規律相比的特點;經濟規律最大的特點是歷史性(即絕大多數不是永恆的 因為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經濟規律常與人類活動聯系在一起(如按勞分配成為社會主義的規律)
第一章商品和貨幣
一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什麼從商品入手分析(21第二段)
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辨證統一或對立統一(23頁)
1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關系 具體勞動創造)
2價值(社會屬性 反映人與人的關系 因為價值是人類無差別的勞動a質的規定 抽象勞動創造(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b量的規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c表現形式 交換價值(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復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變化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效率)----價值量(單位商品 與勞動生產率反比例變化)(由抽象勞動創造)
勞動二重性(同一勞動兩個不同方面 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簡單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私人勞動,社會勞動)----勞動二重性
私人勞動---私有制 社會分工----社會勞動
商品生產的產生條件:私有制 社會分工
三貨幣
1產生:價值形式發展的四個階段
a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相對等價物 價值被表現)=兩把斧頭(等價物)
b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 =兩把斧頭 一把刀。。。
c 一般價值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某一固定物
d貨幣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黃金白銀
從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從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到一般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未發生質變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價值形式的發展),貨幣天然是金銀(1有價值2體積小)
貨幣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因為本身價值要表現出來)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貨幣產生使商品內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價值 具體勞動 私人勞動)=貨幣(價值 抽象勞動 社會勞動)
2本質: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職能:價值尺度(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基本職能),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四價值規律
1內容(要求);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格背離或價格圍繞價值作波動(40頁)
自由竟爭: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壟斷:價格圍繞壟斷價格波動
第二章資本和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總公式(1反映資本運動的目的2反映資本各種運動形式)----資本總公式矛盾(增殖額與價值規律等價交換 通過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
剩餘價值既不能在流通(等價交換)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a 價值:共性 社會決定(自身生存,贍養家庭,培訓),特點 生活資料,歷史和道德影響
b使用價值—勞動使用的過程---勞動---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源泉
貨幣和資本的區別
商品流通公式;
資本流通公式;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二剩餘價值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a勞動過程 (具體勞動 )b價值增殖過程(抽象勞動);1價值形成過程2價值增殖過程
剩餘價值
a剩餘價值率=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b剩餘價值生產方法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與超額剩餘價值的關系:1聯系:超額剩餘價值實際上帶有相對剩餘價值的超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形態2區別:相對剩餘價值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追逐的目的,相對剩餘價值是追逐的的結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無數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
c自動化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的來源(58頁)
三資本本質
1一般(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具有運動性,墊支性)存在於一切商品生產形態
2特殊:與生產關系相連(是歷史的范疇)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a依據:根據資本不同組成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 b內容: c意義:揭示剩餘價值的來源,揭露剝削程度
四工資
1本質: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2形式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3原因;勞動力買賣環節(成交後勞動),工資支付形式上(計時,計數)
4勞動力不是商品(63頁)
勞動與勞動力
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力的價值
第三章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統一):特點分析意義a揭示可變資本是工人創造b揭示資本家全部資本由工人創造c揭示工人個人消費的性質是棣屬於資本的
2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資本積累(剩餘價值資本化)(動因:內動力 剩餘價值的追求:外在壓力 競爭)(實質;用剩餘價值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個別資本增大(資本積聚:剩餘價值資本化而使個別資本增大:資本集中:現有資本合並)(聯系:互相促進;區別:1個別積累和聯合2資本總量3積聚慢於集中)
個別資本增大----C:V(有機構成)C↑V↓:原因 獲得更多剩餘價值,先進技術可使少量勞動者用更多生產資料----強有力的杠桿(競爭,信用)(78頁)
第四章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個別資本運動
1循環a三個階段:購買,生產,售賣
b三種職能形式:貨幣(為生產剩餘價值做准備),生產(決定性階段),商品(實現剩餘價值)
c產業資本正常連續循環的條件(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互相依賴,互相制約)
2周轉(周轉時間,生產資本構成)
a周轉時間:生產時間,流通時間
b生產資本構成: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固定資本磨損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依據:資本不同的組成部分在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都是對生產資本進行劃分
區別;依據,目的,內容
固定資本磨損:1有形磨損(物質磨損)2無形磨損(精神磨損 原因:機器價值下降,機器被淘汰)
個別資本循環與周轉關系
聯系;資本循環是資本周轉的基礎
區別:資本循環是從出發點回到出發點,資本周轉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各自考察的目的不一樣,資本循環揭示資本周轉速度及其對剩餘價值的影響。
第五章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社會總資本運動(主要問題)
一總資本與個別資本的區別 Pm…P…W』—G』
1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 公式 G--W A
2 社會總資本運動(相互交錯,相互聯系的個別資本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還包括生活消費和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總資本運動運用公式:商品資本循環公式 ……. 從商品資本出發反映資本運動特點(112頁)
三兩個基本理論
1產品價值構成原理 c+v+m
2兩大部類原理(依據最終用途劃分):Ⅰ生產生產資料部類 Ⅱ生產消費資料部類
四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a價值補償(賣出去)
b實物替換(耗費 買進來)
三個交換關系aⅠ內部交換 b Ⅱ內部交換 c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
四實現條件
1簡單再生產;
a基本實現條件:Ⅰ(v+m)消費資料需求=Ⅱc生產資料需求
b派生實現條件:
Ⅰ(v+m+c)=Ⅱc+Ⅰc:生產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Ⅱ(v+m+c)=Ⅰ(v+m)+Ⅱ(v+m) 消費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2擴大再生產
a前提條件
Ⅰ(v+m+c)(生產出生產資料)》Ⅱc+Ⅰc(生產需求資料)<=>Ⅰ(v+m)>Ⅱc
Ⅱ(m+c- m/x)> Ⅰ(v+m/x)(m/x消費 m-m/x積累)
Ⅱ(m+c+ m)> Ⅰ(v+m/x)+Ⅱ(v+m/x)
b實現條件:
基本實現條件: Ⅰ(v+Δv+m/x)>Ⅱ(c+Δc)
派生實現條件:Ⅰ(v+m+c)=Ⅰ(c+Δc)+ Ⅱ(c+Δc);
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⑸ 簡述市場供求分析的主要內容
項目市場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
A.市場需求分析
B.市場供給分析
C.市場競爭分析
D.項目產品分析
E.市場綜合分析
⑹ 如何理解供求分析和市場調節的關系
供求分析可以指導市場調節手段的運用,指導市場監管部門和政策制定部門擴大或者縮小供給數量,制定質量標准滿足需求,進而影響到生產的政策和產業布局以及進出口政策的寬嚴程度。
⑺ 關於供求模型 案例分析
1、試論供求是如何達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答:從斯密開始,經濟學家就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時刻調整著人們的經濟行為,從而使整個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1、產品市場。(1)消費者在追求最小效用,由於看不見的手的作用。(2)生產者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必然導致他們能以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從而以最大的成本生產。2、要素市場。(1)廠商按照邊際產品的價值等於邊際要素成本的原則來使用生產要素。根據這個原則,可以得到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要素需求曲線。(2)要素供給者必然要使要素供給資源的邊效用等於保留自用資源的邊際效用,根據這個原則,可以得到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要素供給的曲線。(3)要素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均衡決定了最優的要素價格和最段的要素使用量。
2、論述為什麼邊際技術替代率會出現遞減?
答:當不同生產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時候,在維持產量下降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的時候,每一個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替代的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逐漸減少,這一現象被稱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隨著勞動使用量不斷增加的時候,勞動的邊際產量逐漸上調。而此時資本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從而邊際產量不斷下降。勞動的邊際產量逐漸下降的原因在於兩種效應的相互作用:一種是直接效應,假定資本投入量不變,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會使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勞動的投入和產出組合會沿著一條既定的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移動;這兩種效應的方向是一致的,從而勞動的邊際產量不斷下降。因此,隨著勞動對資本的不斷替代,作為勞動的邊際產量與資本的邊際產量之比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遞增。
3、家電行業的製造商發現,為了佔有市場份額,他們不得不採取一些競爭策略,包括廣告,
售後服務,產品外觀設計,其競爭是很激烈的,因此,家電行業是完全競爭行業,這種說法對嗎?
答:市場結構是完全競爭,並不是依據於市場當中的競爭激烈。完全競爭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市場參與者都是價位的接受者,而不能影響價格。家電產品存在著產品差別,每個廠商實際都面對斜率為負的需求曲線,廠商能夠影響價格。所以家電行業不是完全競爭。
4、試述外部性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及其政策對策.
答: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內部性的影響方向、作用和結果具有兩方面,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對社會和個人抱歉是不利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政府採取反外部性計劃,或通過直接管制,或採取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以引導私人決策者自己來解決問題;二是私人主體對外部性做出條件,並採取一些辦法來解決
5、試析本幣對外幣貶值對進出口的影響機制.
答:一國的國際收支對匯率變動產生影響是通過外匯供求狀況的變化實現的。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較大數額的逆差時,對外國貨幣的需求便會增加,導致外幣對本幣匯率上升或本幣對外幣匯率下降。相反,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存在較大順差時,外國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就增加,使本幣對外幣匯率上升或外幣對本幣匯率下調。
6、試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
答:(1)財政政策調節宏觀經濟運行。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根據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政府執行財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出現總需求不足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擴大財政支出減少財政收放;政府應消減財政支出、增加稅收等。財政政策工具包括變動政府購買支出、改變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稅收和公債。(2)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運行。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了達到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進而影響投資,從而改變經濟運行水平。貨幣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不包括: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法定準備率。
⑻ 美國的華爾街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美國的華爾復街是紐制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僅三分之一英里,寬僅為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於此。
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至今仍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如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亦可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華爾街的童年期是從年到十九世紀末期。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系。盡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
⑼ 華爾街為什麼這么出名是什麼原因
國際金融的神經中樞提起美國紐約的華爾街,在國際金融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以其魔幻般的巨大威力,對世界經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是夢想家的天堂,不知有多少暴發戶一夜之間從這里跨入了金融巨子的寶座;它也是企業家的地獄,又不知有多少知名企業家一夜之間也是從這里破產身亡。這時是天堂與地獄的交匯處,這里是魔鬼與天使的聚集地。巨大的誘惑,巨大的實力,使它無愧於國際金融業神經中樞的地位。華爾街位於被譽為美國的象徵、紐約的精華的曼哈頓島最南端,與紐約世界藝術表演中心「百老匯」毗鄰,同著名的紐約唐人街也僅一箭之遙。
「牆街」由來 當年,荷蘭人為了防範印第安人及英國人的攻擊,從哈得遜河列東河之間築起一道木牆,華爾街「牆街」翻譯的名稱由此而來。
人造大峽谷它曾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駐地,也曾是農產品和黑奴交易中心所在的街道,如今卻是大銀行、證券公司、股票交易所、保險公司等大金融機構的雲集之地。別看它全長不過1/3英里,中間卻橫過9條街道,從頭到尾120個門牌全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樓,這些高樓遮光蔽日使華爾街變成了一個地道的昏暗、狹窄的「人造大峽谷」。
夢想家的殿堂 這是一條沒有絲毫浪漫色彩,也不具有詩情畫意的所在,它像一架不知疲倦的巨型機器,分秒不差地運轉著。金融道高手在這裡布陣鬥法,夢想家在這里「一枕黃粱」,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個個表情漠然,嚴肅異常,令人望而生畏。
世界金融業的脈搏--股票交易所華爾街11號,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別看這座只有7層樓的大廈普普通通,而且夾在高聳入雲的紐約摩根抵押信託大廈和歐文信託大廈中間,似有受壓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如果說華爾街是世界金融業的心臟,那麼股票交易所則是其脈搏,只要它輕輕一跳,國際經濟與金融界立即就隨其晃動。華爾街今天的顯赫,與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股票交易所紐約股票交易所建於1903年。如果追源探淵,早在1792年它就已經初具規模。1882年,來自羅得島的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兩人又創建了一整套分析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指數的情報系統--道瓊斯指數,紐約股票交易所隨之一天天壯大起來。如今的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只准佩帶證件的會員出入。每個會員每年要交納一筆數目可觀的會費,用以保住自己的會員身份。在股票交易所的2樓,有一條狹長的公共走廊,從這里透過密封的玻璃窗,可以清晰看到股票開盤時交易大廳內那人聲鼎沸、萬頭攢動,喧囂而緊張的場面。這條公共走廊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對公眾免費開放,雖然交易大廳里喧聲如潮,可這里卻安靜無擾,一點也聽不到吵雜之聲。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行情,牽動著世界億萬人的心,左右著美國及世界的經濟形勢。而美國政局的演變,內外政策和世界經濟形勢也反過來影響著華爾街的股票行情,兩者可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在與紐約股票交易所迎面而坐的飪家信託大廈西北處是一座紀念館。從前,它是美國聯邦政府大廈。1789年4月30日,美國第一任總統、開國元勛喬治·華盛頓在這里宣誓就職,世界著名的人權法案在這里通過,同時它還是紐約股票市場的「發源地」。紀念館門前矗立著華盛頓的全身銅像,這位英姿颯爽、叱吒風雲的將軍雙目炯炯地注視著華爾街上熙往攘來的人流,不知他是否已意識到,如今華爾街上每日進行的現代化的商業大戰,其激烈與殘酷的程度並不亞於當年的炮火硝煙。華爾街上各公司、各銀行大門口那一桿桿隨風飛揚象徵著自己的旗幟,那高高懸起的各自的店徽,莫不就是一座座固守著的陣地?商場如戰場!
銅臭味之外的聖潔之地如果說在這條沒有硝煙的「戰壕」中,還有一處能使人透出一口氣的「聖潔之所」的話, 那隻能說是坐落在華爾街的「三一教堂」了。這座古遠而庄嚴的教堂是美國第一座英國天主教派教堂,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300年來它猶如一個飽經憂患的老人,看著這條街上為錢而疲於奔命的人們,定會感慨萬千吧。
街道探奇以華爾街為中心的老市區,叫下曼哈頓,後來市區又向北發展到全島。除南端街道比較雜亂外,曼哈頓大部分街區像韭畦棋局,整齊劃一。南北向稱大道(),從第一大道編號到第11大道(另有幾條大道不以號碼為名,如公園大道);東西向稱等()。街名也以阿拉伯數字排列,一直排到最北端的第220街。棋盤格局中的例外是百老匯大街,它橫沖直撞,不守規矩,由東南斜插到西北,貫通全島。整個曼哈頓常住人口150萬,每天從四面八方湧入市中心的人數高達300萬。18 座橋梁和4條水底隧道(其中布魯克林大橋和林肯隧道最為有名)把曼哈頓島與紐約市其他名區以及新澤西州連接起來,交通十分擁擠。這些橋梁、隧道和道路,像倔強的蛇龍一樣,忽而爬高,忽而降低,忽而分作上下層,在這寸土寸金之地,只得從平面交通發展到立體交通,甚至直升飛機的應用也相當普遍,停機坪就設在樓頂上。
⑽ 經濟學供需曲線分析
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觀測的。需求曲線可以以任何形狀出現,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線只可以是向右下傾斜的。 需求曲線通常以價格為縱軸(y軸),以需求量為橫軸(x軸),在一條向右下傾斜、且為直線的需求曲線中,在中央點的需求的價格彈性等於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則小於一。
需求曲線是經濟學研究供求關系時的核心工具之一。
需求曲線向下,是公認的主流觀點。這里不展開其學術定義,簡單地說,是指物品的需求數量與價格呈反比關系。價格提高則需求數量減少,價格降低則需求數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識。
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強的觀點,主張「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對「有時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張五常。張五常認為吉芬商品不存在。楊小凱誤解了張五常的話,以為有人不知道「教科書中的標准結果」中有需求曲線向上一說,薛兆豐解釋得很好,張五常的本意是說「方法論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楊小凱雖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線向上的說法,但看他只是屬於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弱的觀點,即認為大多數時間「向上」,但容忍「有時向下」。他認為吉芬商品「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因此與張五常只能說是誤會,沒有太多實質矛盾。
支持需求曲線向上的觀點,依主張的堅持程度不同,也有強弱之分。最弱的觀點與楊小凱差不多,認為需求曲線向上,是罕見現象,是例外,「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中等強度的,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有時向下。如汪丁丁的觀點,有點等量齊觀的意思,把需求曲線向上,放在「定律」這一級上討論(汪丁丁區分了定理與定律的不同)。最強的觀點還很少看到,就是主張需求曲線向上,可能成為普遍現象,而需求曲線向下只是特例。「經濟學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實質上是這種主張,實際是在拿需求曲線向上當定理了。
從語境的觀點看:經濟學的方法論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一, 對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事實觀察得到的理論結論,主張「懸置」。
這是胡塞爾的辦法。意思是,認同張五常在工業化大背景下觀察到的需求曲線向下的結論,對於工業化經濟的適應性。不去反對它,而是把它懸置在那裡。也就是說,當大家重點分析對象是工業化范疇的經濟時,大家會直接採納張五常的結論。
所處的語境,是從主體角度看新經濟(所以看到的是「體驗經濟」)。雖看到了體驗經濟中大量需求曲線向上的實例,但對張五常所說的需求曲線向下,包括「必定」向下,並不反對。認為那也是對的。因為他對應的,2013年間。這一歷史階段主流的事實,就是需求曲線向下。
第二, 反對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結論混為一談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張五常強調方法論的純潔性,是沒問題的。工業化的實踐,產生工業化的理論,他是自給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線向下,用於解釋原始禮品經濟,或後現代體驗經濟,認為就不合適了。這個不合適不是說結論本身錯了,而是說結論與條件不匹配。
汪丁丁已經在將新經濟因素,實質性地、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地,引入經濟學的基本面,在基礎理論上對傳統經濟學大搞「修正主義」。這在經濟學家中,還是一種罕見現象。 所以總對IT界的人推薦汪丁丁。楊小凱也談網路,但根上是傳統的。與汪丁丁有本質區別。張五常則很少談論新經濟,感覺好像已經封閉在工業社會中出不來了。
第三,反對把所在的特定歷史階段普遍化為永恆條件。
供給曲線(supply curve)是以幾何圖形表示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函數關系,供
經濟的供給曲線
給曲線是根據供給表中的商品的價格—供給量組合在平面坐標圖上所繪制的一條曲線。
一般而言,供給量與價格會呈正相關。影響供給的因素包含:該商品的自身價格、生產的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和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