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審計案例分析的題目!求高手分析!!
大道至簡,審計師的責任難免
⑵ 急求一個國外審計案例分析
會計與控制:巴林銀行的倒閉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倫敦創建了巴林銀行,它是世界首家「商業銀行」,既為客戶提供資金和有關建議,自己也做買賣。當然它也得象其他商人一樣承擔買賣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風險。由於經營靈活變通、富於創新,巴林銀行很快就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業務范圍也相當廣泛,無論是到剛果提煉銅礦,從澳大利亞販運羊毛,還是開掘巴拿馬運河,巴林銀行都可以為之提供貸款。但巴林銀行,它不開發普通客戶存款業務,故其資金來源比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來謀求生存和發展。
在1803年,剛剛誕生的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南部的路易斯安納州時,所有資金就出自巴林銀行。盡管當時巴林銀行有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家猶大人開辦的羅斯切爾特銀行,但巴林銀行還是各國政府、各大公司和許多客戶的首選銀行。1886年,巴林銀行發行「吉尼士」證券,購買者手持申請表如潮水一樣涌進銀行,後來不得不動用警力來維持,很多人排上幾個小時後,買下少量股票,然後伺機拋出。等到第二天拋出時,股票價格已漲了一倍。
20世紀初,巴林銀行榮幸地獲得了一個特殊客戶:英國皇室。由於巴林銀行的卓越貢獻,巴林家族先後獲得了五個世襲的爵位。這可算得上一個世界記錄,從而奠定了巴林銀行顯赫地位的基礎。
里森於1989年月10日正式到巴林銀行工作。這之前,他是摩根•斯但利銀行清算部的一名職員。進入巴林銀行後,他很快爭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機會。由於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於邏輯推理,能很快地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許多問題,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視為期貨與期權結算方面的專家,倫敦總部對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當滿意,並允諾可以在海外給他安靜:一個合適的職務。1992年,巴林總部決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並出任總經理。
無論做什麼交易,錯誤都在所難免。但關鍵是看你怎樣處理這些錯誤。在期貨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會將「買進」手勢誤為「賣出」•手勢;有人會在錯誤的價位購進合同;有人可能不夠謹慎;有人可能本該購買六月份期貨卻進了三月份的期貨,等等。一旦失誤,就會給銀行造成損失,在出現這些錯誤之後,銀行必須迅速妥善處理。如果錯誤無法挽回,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該項錯誤轉入電腦中一個被稱為「錯誤帳戶」的帳戶中,然後向銀行總部報告。
里森於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貨交易員時,巴林銀行原本有一個帳號為「99905」的「錯誤帳號」,專門處理交易過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錯誤。這原是一個金融體系運作過程中正常的錯誤帳戶。1992年夏天,倫敦總部全面負責清算工作的哥頓。鮑塞給里森打了一個電話,要求里森另設立一個「錯誤帳戶」,記錄較小的錯誤,並自行在新加坡處理,以免麻煩倫敦的工作。於是里森馬上找來了負責辦公室清算的利塞爾,向她咨詢是否可以另立一個檔案。很快,利塞爾就在電腦里鍵入了一些命令,問他需要什麼帳號。在中國文化里,「8」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因此里森以此作為他的吉祥數字,由於帳號必須是五位數,這樣「帳號為88888」的「錯誤帳戶」便誕生了。
幾周之後,倫敦總部又打來了電話,總部配置了新的電腦,要求新加坡分行還是按老規矩行事,所有的錯誤記錄仍由「99905」帳戶直接向倫敦報告。「88888」錯誤帳戶剛剛建立就被擱置不用了,但它卻成為一個真正的「錯誤帳戶」存於電腦之中。而且總部這時已經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現的錯誤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過。「88888」這個被人忽略的帳戶,提供了里森日後製造假帳的機會,如果當時取消這一帳戶,則巴林的歷史可能會重寫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僅一星期的交易員金•王犯了一個錯誤:當客戶(富士銀行)要求買進20口日經指數期貨合約時,此交易員誤為賣出20口,這個錯誤在里森當天晚上進行清算工作時被發現,欲糾正此項錯誤,須買回40口合約,表示至當日的收盤價計算,其損失為2萬英鎊、並應報告倫敦總公司。但在種種考慮下,里森決定利用錯誤帳戶「88888」、承接了40口日經指數期貨空頭合約,以掩蓋這個失誤。然而,如此一來,里森所進行的交易便成了「業主交易」,使巴林銀行在這個帳戶下,暴露在風險部位。數天之後,更由於日經指數上升200點,此空頭部位的損失便由2萬英鎊增為6萬英鎊了(註:里森當時年薪還不到5萬英鎊)。此時里森更不敢將此失誤向上呈報。
另一個與此同出一轍的錯誤是里森的好友及委託執行人喬治犯的。喬治與妻子離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並開始自暴自棄。里森喜歡他,因為喬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員之一。但很快喬治開始出錯了。里森示意他賣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貨全被他買進,價值高達800萬英鎊,而且好幾份交易的憑證根本沒有填寫。
如果喬治的錯誤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別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將喬治出現的幾次錯誤記人「88888帳號」對里森來說是舉手之勞。但至少有三個問題困擾著他:一是如何彌補這些錯誤;二是將錯誤記人「88888」帳號後如何躲過倫敦總部月底的內部審計;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們追加保證金,他們會計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賠進多少。「88888」帳戶也可以被顯示在SIMEX大屏幕上。
為了彌補手下員工的失誤,里森將自己賺的傭金轉入帳戶,但其前提當然是這些失誤不能大大,所引起的損失金額也不是太大,但喬治造成的錯誤確實太大了。
為了賺口足夠的錢來補償所有損失,里森承擔愈來愈大的風險,他當時從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為當時日經指數穩定,里森從此交易中賺取期權權利金。若運氣不好,日經指數變動劇烈,此交易將使巴林承受極大損失。里森在一段時日內做得還極順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將「88888」號帳戶虧損的600萬英鎊轉為略有盈餘,當時他的年薪為5萬英鎊,年終獎金則將近10萬英鎊。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麼,巴林的歷史也會改變。
除了為交易員遮掩錯誤,另一個嚴重的失誤是為了爭取日經市場上最大的客戶波尼弗伊。在1993年下旬,接連幾天,每天市場價格破紀錄地飛漲1000多點,用於清算記錄的電腦屏幕故障頻繁,無數筆的交易人帳工作都積壓起來。因為系統無法正常工作,交易記錄都靠人力。等到發現各種錯誤時,里森在一天之內的損失便已高達將近170萬美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里森決定繼續隱藏這些失誤。
1994年,里森對損失的金額已經麻木了,88888號帳戶的損失,由2000萬、3000萬英鎊,到7月時已達5000萬英鎊。事實上,里森當時所作的許多交易,是在被市場走勢牽著鼻子走,並非出於他對市場的預期如何。他已成為被其風險部位操縱的傀但。他當時能想的,是哪一種方向的市場變動會使他反敗為勝,能補足88888號帳戶中的虧損,便試著影響市場往那個方向變動。
里森自傳中描述:「我為自己變成這樣一個騙子感到羞愧——開始是比較小的錯誤,但現已整個包圍著我,象是癌症一樣……,我的母親絕對不是要把我撫養成這個樣子的。」
從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交易與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後,任職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算部經理。作為一名交易員,里森本來應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戶買賣衍生性商品,並替巴林從事套利這兩種工作,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風險。因為代客操作,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交易員只是賺取傭金,而套利行為亦只賺取市場間的差價。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販市場極短時間內的不同價格,替巴林賺取利潤。一般銀行對予其交易員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部位的許可。但為防止交易員在其所屬銀行暴露在過多的風險中,這種許可額度通常定得相當有限。而通過清算部門每天的結算工作,銀行對其交易員和風險部位的情況也可予以有效了解並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卻一人身兼交易與清算二職。
事實上,在里森抵達新加坡前的一個星期,巴林內部曾有一個內部通訊,對此問題可能引起的大災難提出關切。但此關切卻被忽略,以至於里森到職後,同時兼任交易與清算部門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負責清算部門,如同他本來被賦予的職責一樣,那麼他便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為其他交易員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也就不會造成最後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曾派人調查里森的帳目。事實上,每天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每天都有明顯的記錄,可看出里森的問題。即使是月底,里森為掩蓋問題所製造的假帳,也極易被發現——如果巴林真有嚴格的審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銀行有5000萬英鎊存款,但這5000萬已被挪用來補償88888號帳戶中的損失了。查了一個月的帳,卻沒有人去查花旗銀行的帳目,以致沒有人發現花旗銀行帳戶中並沒有5000萬英鎊的存款。
關於資產負債表,巴林銀行董事長彼得•巴林還曾經在1994年3月有過一段評語,認為資產負債表沒有什麼用,因為它的組成,在短期間內就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彼得•巴林說:「若以為揭露更多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就能增加對一個集團的了解,那真是幼稚無知」對資產負債表不重視的巴林董事長付出的代價之高,也實在沒有人想像得到吧!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的審計與稅務部發函巴林,提出他們對維持88888號帳戶所需資金問題的一些疑慮。而且此時里森已需每天要求倫敦匯入1000多萬英鎊,以支付其追加保證金。事實上,從1993年到1994年,巴林銀行在SIMEX及日本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1000萬英鎊,超出了英格蘭銀行規定英國銀行的海外總資金不應超過25%的限制。為此,巴林銀行曾與英格蘭銀行進行多次會談。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蘭銀行主管商業銀行監察的高級官員之「默許」,但此默許並未留下任何證明文件,因為沒有請示英格蘭銀行有關部門的最高負責人,違反了英格蘭銀行的內部規定。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發現資產負債表上顯示5000萬英鎊的差額後,仍然沒有警惕到其內部控管的鬆散及疏忽。在發現問題至其後巴林倒閉的兩個月時間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級及深資人員曾對此問題加以關切,更有巴林總部的審計部門正式加以調查。但是這些調查,都被裡森以極輕易的方式蒙騙過去。里森對這段時期的描述為:「對於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錢」。
從金融倫理角度而言,如果對以上所有參與「巴林事件」的金融從業人員評分,都應給不及格的分數。尤其是巴林的許多高層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問題,而一味相信里森,並期待他為巴林套利賺錢。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產的兩個月前,即1994年12月,於紐約舉行的一個巴林金融成果會議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銀行工作者,還將里森當成巴林的英雄,對其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戶大地震,其後數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購買更龐大數量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希望日經指數會上漲到理想的價格範圍。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已買進了3萬口日經指數期貨,並賣空日本政府債券。2月10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交易史上創紀錄的數量,已握有55000口日經期貨及2萬口日本政府債券合約。交易數量愈大,損失愈大。
所有這些交易,均進入88888帳戶。帳戶上的交易,以其兼任清查之職權予以隱瞞,但追加保證金所須的資金卻是無法隱藏的。里森以各種借口繼續轉帳。這種鬆散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2月中旬,巴林銀行全部的股份資金只有47000萬英鎊。
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貨的最後一日,里森對影響市場走向的努力徹底失敗。日經股價收盤降至17885點,而里森的日經期貨多頭風險部位已達6萬余口合約;其日本政府債券在價格一路上揚之際,其空頭風險部位亦已達26000口合約。里森為巴林所帶來的損失,在巴林的高級主管仍做著次日分紅的美夢時,終於達到了86000萬英鎊的高點,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銀行終結的命運。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及里森自傳中的一個感慨,也是最能表達我們對巴林事件的遺憾。報告結論中的一段,「巴林集團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採取行動,那麼他們還有可能避免崩潰。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發生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畢竟也只是最終損失的1/4。如果說巴林的管理階層直到破產之前仍然對「88888」帳戶的事一無所知,我們只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
里森說:「有一群人本來可以揭穿並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么做。我不知道他們的疏忽與罪犯級的疏忽之間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們是否對我負有什麼責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銀行,我是不會有機會開始這項犯罪的。」
討論:1)案例最後,里森說的一番話有何意義?從中能吸取什麼教訓?
2)你認為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3)一個如此榮耀悠久的金融集團,是如何被一點一點蠶食的?銀行的管理制度是否讓里森鑽了空子?為什麼已林銀行對里森的行為一無所覺?
⑶ 審計風險案例及分析
A注冊會計師應該考慮的重大錯報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收入確認的時間
L集團的相關礦產機械主要銷售給五個重要客戶,這些客戶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期付款的到期日是訂單得到確認的日期,第一期應支付貨款的50%;第二期付款的到期日是礦產機械送達的日期,第二期應支付貨款的25%;第三期付款的到期日是礦產機械在客戶的煤礦得到成功安裝的日期,第三期應支付貨款的25%。根據上述付款時間的安排,L集團存在過早確認銷售收入的問題,因為在第一次收到客戶付款時只是訂單得到確認的日期,此時L集團實際上還沒有向客戶提供商品或服務,該筆付款其實是客戶的預付款,L集團應確認負債而不是確認收入,如果此時確認收入既不符合收入確認的標准,也不符合謹慎性原則,因此L集團存在高估收入和低估負債的重大錯報風險。
(2)有爭議的應收賬款
在2011年12月31日,L集團應收賬款明細賬顯示P煤礦有一筆4 275萬元的欠款。這是一筆有爭議的欠款,L集團銷售給P煤礦的礦產機械已經在2011年9月安裝完成,並據L集團執行總裁M稱該機械已在P煤礦成功運轉,但是P煤礦卻拒絕支付第三期款項。該筆應收賬款數額巨大,它已經佔到公司稅前凈利的50.89%,主營業務收入的2.28%,總資產的3%。L集團對該筆有爭議的應收賬款應該提取適當的壞賬准備,否則將會存在高估應收賬款的問題。A注冊會計師也應深入調查該筆應收賬款存在爭議的原因,從而合理判斷應該計提壞賬准備的數額。
(3)法律訴訟
L集團的另一個客戶Q煤礦在2011年12月通過其律師與L集團取得聯系,要求L集
團就其鑽孔機故障造成一名操作員手臂嚴重受傷的事件進行賠償。L集團的執行總裁M告訴A注冊會計師完全可以忽略這一事件的影響,因為眾所周知Q煤礦的安全設施很差,員工的健康福利也很缺乏,曾多次被媒體曝光,也收到過監管部門的整改通令,因此這次事故完全是Q煤礦的責任。為此,L集團對於Q煤礦在2011年11月發出的兩個訂單也已經取消了確認。
對於該事件,A注冊會計師不能輕易聽信L集團執行總裁M的說法,應該提請L集團認真考慮該事件的影響,因為該事件並非如M所稱不會對L集團帶來任何財務影響。如果事實表明L集團生產的礦產機械確實存在質量問題,L集團就很可能會被要求進行賠償。如果需要對傷害事故進行賠償的可能性很大,L集團就應該計提相應的損失賠償准備,即便賠償只是有可能,L集團也應該將該事件的細節情況及其對公司的財務影響在財務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
另外,L集團還取消了Q煤礦的兩個訂單,但是如果Q煤礦尚有欠款沒有支付,那麼其拒絕支付的可能性會很大,這樣L集團的應收賬款就將存在高估的問題。如果Q煤礦已經支付了第一期的貨款,則很可能要求返還,L集團也必須為此計提准備或在財務報表中予以披露。
Q煤礦是L集團的五個主要客戶之一,如果喪失該客戶,又很難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彌補這一損失的話,L集團未來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必然存在問題。如果法律訴訟成為公眾知曉的事件,L集團又被認定為提供了存在故障的機械的話,L集團將很難再吸引新的客戶。該事件對L集團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如果其他的重要客戶也終止與L集團的業務往來,L集團能否繼續持續經營的問題將更加嚴重。注冊會計師在審計計劃中就需要考慮針對 L集團的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展開必要的審計程序。
(4)存貨
2011年12月17日L集團進行了所有存貨的期末盤點,總工程師根據生產的完工程度估計2011年12月31日在產品的期末計價為1.275億元。L集團的存貨盤點並不是在12月31日進行的,因此根據盤點結果推算的期末存貨計價是否准確值得懷疑,A注冊會計師需要重點
審查。
如果在產品的金額對於整體財務報表而言是重大的,加之在產品相關的關鍵風險在於對完工程度的估計,該估計的主觀性較強,完全由總工程師決定。A注冊會計師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因為高估在產品的完工程度而高估在產品期末計價的風險。另外,人工成本和間接製造費用的吸收也是一項復雜的計算,A注冊會計師需要考慮成本計算方法與以前年度是否一致。同時,A注冊會計師還需要考慮存貨分類的正確性,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認定標準是否合理。
(5)海外供貨商
L集團生產的一種礦產機械的主機是從國外供貨商處采購的,該供貨商是一家芬蘭公司,要求L集團支付歐元。L集團2011年12月31日流動負債中記錄的2 250萬元的應付賬款就是欠該芬蘭供貨商的貨款。由於向海外供貨商支付的是歐元,因此A注冊會計師需要審查 L集團對外幣交易的內部控制是否完善,以外幣標示的應付賬款在期末是以何時的匯率進行折算的。由於人民幣與歐元的匯率隨時在發生變化,因此如果使用的折算匯率和方法不當,就可能造成應付賬款計價的高估或低估。
(6)質量保證准備
L集團對外銷售的礦產機械都附帶了一年的質量保證,即在一年內由於機械本身原因出現的故障公司負責免費維修。2011年L集團資產負債表上計提的質量保證准備是3 750萬元(2010年該准備為3 600萬元)。該項准備是L集團的執行總裁M根據顧客所報告故障的維修成本估計得出的。
L集團計提的質量保證准備的金額是很大的,已經達到總資產的2.63%,2010年則達到了總資產的2.67%。2011年,L集團計提的產品質量保證准備只比2010年多了150萬元,增長率僅為4.2%,但是同期的主營業務收入則增長了21.4%。這表明L集團在2011年計提的產品質量保證准備存在低估的問題,除非有證據表明L集團在2011年的產品質量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否則產品質量保證准備的計提,比例應與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比例相吻合。然而,事實上,P煤礦的拒絕付款和Q煤礦的事故都是L集團產品質量並未得到改善的直接證據。由於確定質量保證准備計提金額的決策權在於L集團的執行總裁M,他作為L集團的大股東,也存在通過少計提產品質量保證准備金的方式在利潤表中少計費用以虛增利潤的動機。
(7)大股東對公司的影響
M是L集團的大股東,可以實質上控制L集團的經營和財務決策,並擔任公司執行總裁的職務。這一狀況無疑極大地增加了財務報表被人為操縱的風險,比如高估資產、低估負債,從而高估利潤等。這一風險在2011年財務報表中尤其嚴重,因為M准備在轉年年初出售其在公司的股份。由於這些股份的出售價格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L集團2011年12月31日財務報表所體現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M出於自身利益操縱報表的動機是十分明顯的。M可以採取的操縱報表的手段包括:①對於Q煤礦法律訴訟所構成的或有負債不予確認;②對於P煤礦有爭議的應收賬款不計提適當的壞賬准備;③不按照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比例適當增加產品質量保證准備金的計提金額;④過早地確認主營業務收入等。
(8)關聯方交易
L集團的執行總裁M擁有L集團60%的股份,同時還擁有H集團55%的股份,H集團將其擁有的一處建築物租賃給L集團作為其公司總部。因此,L不僅控制著L集團,還控制著 H集團,H集團與L集團已經構成關聯方。關聯方之間的交易應該在財務報表中予以披露,因此H集團與L集團之間的房產租賃合同的內容,相互之間的欠款情況等都應該在報表中進行披露。另外,A注冊會計師還需注意H集團與L集團之間是否存在其他的關聯方交易。
⑷ 誰可以給我一個存貨審計案例和分析
審計業務 - 審計案例分析
新舊會計准則比較——存貨
財政部於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包括《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在內的39個會計准則文本,其中本次新制定的會計准則23個、對原准則進行修訂和統一編號後的會計准則16個。本人對原執行的《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以下簡稱「舊准則」)和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以下簡稱「新准則」)進行了比較,現將新舊准則的差異列示如下,以方便各位同事對新會計准則的學習。
一、准則的適用范圍不同
新准則在總則中規定的不適用的范圍包括:因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貨和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物資產(分別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和《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而舊准則除上述兩項不適用外,還包括「農業企業收獲的農產品和採掘企業開採的礦產品、企業合並中取得的存貨的初始計量」。相比之下,新准則適用的范圍更廣。
二、關於存貨的采購成本的范圍
新准則規定:「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進口關稅和其他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舊准則則規定:「存貨的采購成本一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直接歸屬於存貨采購的費用。商品流通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等」。
舊准則與原執行的《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銜接,對商品流通企業的存貨的采購成本作出單獨規定,新准則則取消了該項規定。
三、存貨加工成本的確定
舊准則規范存貨的加工成本確定時,列舉了可選用的製造費用分配的方法、聯產品加工成本可選用的分配方法,並規定了主副產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則則僅提出「企業應當根據製造費用的性質,合理地選擇製造費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並且每種產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區分的,其加工成本應當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未再准則正文中對製造費用分配等方法進行列舉。
四、關於存貨成本中的借款費用問題
新存貨准則與新借款費用准則相對應,規定「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因原會計准則中僅規定用於固定資產的借款費用可以資本化,所以舊准則不涉及存貨成本中的借款費用問題。
五、關於其他方式取得存貨的成本的確定
舊准則規定「投資者投入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確定」,新准則規定「投資者投入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強調了公允價值的運用。但新准則亦未具體規定如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情況下,存貨的價值應如何確定,相信會在配套的准則指南中作出規定。
另外,舊准則專門規定了接受捐贈及盤盈存貨的成本確定方法,而新准則未作規定,相信也與本次准則體系修改、公允價值在會計計量中的重新引入有關,即接受捐贈及盤盈存貨的成本可都以相關存貨的公允價值加上相關的稅費確定,無需再作出專門的規定。
新准則規定「企業提供勞務的,所發生的直接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作為存貨成本計量」,舊准則無此方面的規定。
六、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
舊准則對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採用的是不完全列舉的方式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各類存貨的實際情況,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可以採用的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和後進先出法等」。
新准則則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即新准則將存貨發出成本的確定方法僅包括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三種方法,取消了移動平均法和後進先出法這兩種方法。對於後進先出法這一點,新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做法一致。
七、存貨可變現凈值的確定
新准則規定「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少於銷售合同訂購數量的,其會計處理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舊准則未作此方面的規定。
八、轉回的存貨跌價准備的處理
舊准則規定「企業每期都應當重新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如果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則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的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應當減少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
新准則則規定為「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的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因為新舊准則對存貨跌價准備計提的基準處理方法都是個別認定(即按單個存貨項目計提),所以新准則規定「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比舊准則規定的「轉回的金額應當減少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更加嚴密。
九、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攤銷方法
同存貨發出成本的確定方法一樣,舊准則採用的是不完全列舉的方法規定「企業應當採用系統合理的方法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進行攤銷,計入成本費用。可選用的方法有一次轉銷法、五五攤銷法等」;
新准則規定「企業應當採用一次轉銷法或者五五攤銷法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進行攤銷,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期損益」,將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攤銷方法明確規定為一次轉銷法或者五五攤銷法兩種方法。
十、披露
2006年由於整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完成,對於在會計報表中應披露的內容都在《企業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進行規范,故各個新的具體會計准則在披露這個部分均只是規定在附註中應披露的內容。而舊准則在披露這個部分中除了規范附註中應披露的內容外,還包括了在財務報表中應披露的內容。除此差異外,舊准則規定企業應披露「採用後進先出法確定的發出存貨的成本與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確定的發出存貨的成本的差異」,新准則則由於取消了後進先出法而相應取消了該項規定。
⑸ 現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審計案例有哪些
知道里是不能輸入公司名稱的,會被認定為打廣告。
審計案例可以去網路文庫里找,有很多:
經典審計案例:http://wenku..com/link?url=_2Bkv-
經典審計案例分析:http://wenku..com/link?url=-_-a
等等
⑹ 審計案例分析
張斌提出採用或有收費的方式違背了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守則的相關規定。《
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第二十一條 除有關法規允許的情形外,會計師事務所不得以或有收費形式為客戶提供鑒證服務。
⑺ 耶魯捷運公司審計案例 1案例分析目的 2分析資料 3分析結論 這三點怎麼寫
案例分析的基本抄格式 1、先簡述案襲情及針對本案的幾種不同意見; 2、就法條來分析案例,為什麼能得出你的結論:寫出你對案例的見解,你做此判定的法律依據,就是寫出法條; 3、不贊成其它意見的理由及依據; 4、做一個總結。
⑻ 審計案例分析,急。。
「某軟體公司張先生曾參與甲公司ERP系統的設計工作,因此聘請張先生加入審計項目組,回測試該系統並出具答測試報告。」 自我評價損害獨立性
「A注冊會計師要求審計項目組成員相互復核所執行的工作,並在工作底稿復核人員欄簽字。」工作底稿應該由級別高的復核級別低的,由項目負責人復核
「在復核過程中,審計項目組成員之間在某個專業問題上存在分歧,A注冊會計師就此問題專門致涵有關部門進行咨詢,始終沒有得到回復。」 重大問題存在分歧 分歧不解決不能出具審計報告
「在出具審計報告後,ABC會計師事務所專門指派未參與該項業務的經驗豐富的注冊會計師實施了項目質量控制復核。」 出報告後復核無意義 必須在出報告前進行質量控制
⑼ 審計案例分析,綜合案例分析題
答:(1)、針對情況一,注冊會計師應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原因為未曾觀察存貨盤點且無其他替代程序,注冊會計師應視存貨金額占資產總額的比例大小簽發保留意見或無法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
(2)、針對情況二,注冊會計師應出具無法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原因為審計范圍受到嚴重限制,不能獲取必要審計證據,因此,注冊會計師只能簽發無法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
(3)、針對情況三,注冊會計師應出具無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並加解釋的說明段,原因為被審計單位採用的會計處理方法遵循了會計准則及有關財會法規的規定,也不存在應調整而未予調整的重要事項,因此,注冊會計師可以簽發無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並做必要解釋。
(4)、針對情況四,注冊會計師應出具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原因為個別重要事項的處理不符合財會法規的規定,而被審計單位又拒絕進行調整,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簽發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