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經濟景氣指數

上海經濟景氣指數

發布時間:2021-02-27 19:56:50

A. 都有哪些經濟指數如CPI\PPI等

不少知識參考了網路知道

采購經理指數(PMI)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
宏觀經濟景氣指數
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包括預警指數,一致指數(1996年=100)
先行指數,(1996年=100)
滯後指數,(1996年=100)

貨幣供應量(M0 M1 M2)
基尼系數(研究貧富差距)
恩格爾系數(研究生活水平)
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考慮外部指標後算出來的經濟效益指標)
經濟敏感指數(彈性指數)
發達國家經濟指數
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
美國領先指數
中國領先指數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所有國家指數(MSCI ACWI)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亞太市場(除日本外)指數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自由指數(MSCI EM)
道瓊斯商品指數(DOW JONES AIG)
路透商品指數(REUTERS/JEFFERIES CRB IX)
黃金期貨(美元/盎司)(Gold Future)
原油現貨(美元/桶)(WTI Cude Spot Price)
各地指數
道瓊斯工業指數(DOW JOMES INDUS.AVG)
標准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巴西股市指數(CIBR Index)
道瓊斯歐洲50指數(DJ Euro STOXX 50=Pr)
俄羅斯股市指數(Russian Traded Index)
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
恆生指數(HANG SENG INDEX)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 INDEX)
新華富時25指數(Xinhua FTSE Index)
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SHANGHAI SE COMPOSITE IX)
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SHENGZHEN SE COMPOSITE IX)
韓國交易所指數(KOSPI INDEX)
印度指數(CIIN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
高盛商品指數(GSCI
羅傑斯世界商品指數(RICI)
道瓊斯-AIG商品指數(DJAIG)
標准普爾商品指數(SPCI)
德意志銀行流通商品指數(DBLCI)
大宗商品指數

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
上海有色金屬現貨市場成交價格指數(SMMI)
高盛中國商品指數(GSCCI)

B. 經濟增速有顯著的上行風險是什麼意思

呵呵。這個問題剛好是我這次論文的主題。主要論述的是「2008年中國經濟的走勢以政府的及宏觀調控」但為了通俗點。我還是簡單的表達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著國內外諸多挑戰。而近期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同時,又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觀評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是合理把握未來一個時期宏觀調控力度的關鍵。就地震後的中國經濟走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震災不改宏觀經濟運行基本態勢1.在年初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之後,汶川大地震是否會給中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其負面影響有多大?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對我國整體工業生產影響較小,對農產品(20.40,-0.62,-2.95%,吧)供應的沖擊相對有限,預計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地震給震區經濟造成重大損失。但從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歷史經驗看,災害對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產出和GDP的負面影響比較短暫。此外,災後重建都推高了投資需求,但對消費需求和物價影響並不明顯。相比而言,此次震災預計對我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是:災後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並增加短期通脹壓力。此次地震對災區工業、農業產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也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產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地震等經驗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並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災後大量基礎設施重建,必然會增加未來一段時期內對水泥、鋼鐵以及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的需求,對上游生產價格的沖擊不容忽視。2.當前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當期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總體上這種影響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從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態勢看,受國內外經濟運行中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大幅下滑。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環境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步回落,先後爆發的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趨熱的「黃燈」後,從今年初開始,連續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於穩定區間。從實際經濟運行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也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與2003年以來本輪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並未出現急劇下滑。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從出口來看,出口需求雖繼續放緩,但不應誇大其負面影響。受外需放緩和國內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繼續放緩,由此導致對外貿易順差增速明顯下降。今年前4個月累計貿易順差5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對於有觀點認為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會給我國經濟帶來「硬著陸」的風險,主張放鬆緊縮政策,我們認為,對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不宜過分誇大。首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不會出現急劇下滑。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近年來我國出口需求已經多元化,歐盟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夥伴,對新興經濟體出口也增長較快;美歐經濟仍表現出一定韌性,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變小。其次,短期內出口下降有利於優化我國出口結構,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從投資來看,投資需求近期雖有回落,但後期反彈壓力較大。一是由於我國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京滬高鐵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仍將拉動投資增長;二是目前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三是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四是地方政府換屆基本完成,投資沖動仍然較強。總體來看,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的風險,對投資仍應堅持總量控制,有保有壓。從消費角度看,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化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消費增長。農產品(20.40,-0.62,-2.95%,吧)漲價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較大,有利於農村市場的繁榮;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以及地震災害重建等都將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關鍵是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方位擴大國內消費。如果處理得好,我國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國內消費增長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這正是我國多年來宏觀調控所期盼的結果。3.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後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4.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階。從國內環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後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後中國經濟運行態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採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後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於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第二,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後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後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後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後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療衛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C. 中國目前經濟狀況如何

當前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當期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總體上這種影響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從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態勢看,受國內外經濟運行中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環境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步回落,先後爆發的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趨熱的「黃燈」後,從今年初開始,連續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於穩定區間。從實際經濟運行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也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與2003年以來本輪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並未出現急劇下滑。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從出口來看,出口需求雖繼續放緩,但不應誇大其負面影響。受外需放緩和國內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繼續放緩,由此導致對外貿易順差增速明顯下降。今年前4個月累計貿易順差5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對於有觀點認為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會給我國經濟帶來「硬著陸」的風險,主張放鬆緊縮政策,我們認為,對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不宜過分誇大。

首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不會出現急劇下滑。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近年來我國出口需求已經多元化,歐盟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夥伴,對新興經濟體出口也增長較快;美歐經濟仍表現出一定韌性,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變小。其次,短期內出口下降有利於優化我國出口結構,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從投資來看,投資需求近期雖有回落,但後期反彈壓力較大。一是由於我國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京滬高鐵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仍將拉動投資增長;二是目前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三是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四是地方政府換屆基本完成,投資沖動仍然較強。總體來看,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的風險,對投資仍應堅持總量控制,有保有壓。

從消費角度看,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化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消費增長。農產品(20.40,-0.62,-2.95%,吧)漲價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較大,有利於農村市場的繁榮;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以及地震災害重建等都將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關鍵是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方位擴大國內消費。如果處理得好,我國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國內消費增長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這正是我國多年來宏觀調控所期盼的結果。

3.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後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

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4.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階。從國內環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後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央行經濟分析小組: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後中國經濟運行態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

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採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後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於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第二,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後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後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後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後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療衛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ㄣ 2008-06-15 12:59 檢舉
最近的越南經濟危機,許多人都拿97年泰國引起的經濟危機相提並論,但這確實不具備可比性,主要是在現在,越南周遍國家經濟都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就中國而言,經濟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有一定的防範力。
況且,越南的經濟並沒有到達一種完全失控的狀態,越南政府也有一定的執行力,應該可以得以控制,
反而是中國以前的雪災,地震,對中國將產生影響,特別是原本已經居高不下的膨脹壓力,
但國家已經開始了宏觀調控,但總體應該沒什麼,需要繼續觀察

D. 經濟學指數有哪些

經濟指數主要包括商品指數、股市指數等。國際商品指數不但在商品期貨市場、證券市場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也為宏觀經濟調控提供預警信號。研究發現,商品指數大多領先於CPI和PPI。商品指數走勢和宏觀經濟的走勢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當經濟進入增長期,商品指數就會走出牛市行情;當經濟進入萎縮期,伴隨而來的就是商品指數的熊市。從這個角度看,商品指數的走勢成為宏觀經濟走向的一個縮影。
國內商品指數
商品期貨指數作為一種重要的領先經濟指標,也正是我國經濟景氣預測領域所急需的工具。這些指數較國家統計局之類官方機構月度性發布的CPI(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更能靈敏反應市場價格波動,其中一些頗具特色的現貨指數還成為商務部市場運行司重點監控的指標。如由上海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自2007年5月正式發布的涵蓋銅、鋁、鉛、鋅、錫、鎳等六大基本金屬的上海有色金屬現貨市場成交價格指數(SMMI),已為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和金融機構投資有色金屬產業提供重要參考。上海鋼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即"Mysteel")2000年已開始編制的綜合性及分區域、分品的"MyspiC"鋼材現貨價格指數,也是鋼材現貨市場的風向標。
高盛中國商品指數(GSCCI)

GSCCI使用的是國內大宗商品現價,其與國際價格常常截然不同。這種差別在短期內尤為明顯。目前GSCCI的權重構成如下:煤炭:45.7%,鋼鐵:41.5%,鋁:6.3%,銅:6.5%。 GSCCI是一個衡量中國上游通貨膨脹的周度指標。
國內權威性商品指數
一年半前(2007年9月),國際大投行高盛正式推出每周公布一次的"高盛中國商品價格指數"(GSCCI),以綜合反映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必需的煤炭、鋼鐵、銅和鋁等四種大宗基礎性原料商品價格的變化。這在一直缺乏權威性機構連續及時發布具有公信力商品價格指數的國內,一度引起震動。
商品指數權重

商品指數就是以某些商品價格為依據編制的,不同的商品在該指數的佔比不同,這個佔比就是權重的意思。
其他常用國際經濟指數
PMI指數
PMI指數英文全稱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中文翻譯為采購經理指數
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
CPI指數
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PPI指數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一、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三、 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
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GDP指數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
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
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時點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貸系統、企事業單位金庫中的貨幣總計。貨幣供應量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它同收入、消費、投資、價格、國際收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是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從需求方面看,主要決定於貨幣供應量是否適度。

E. 商品指數的種類

簡介
國際商品指數不但在商品期貨市場、證券市場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也為宏觀經濟調控提供預警信號。研究發現,商品指數大多領先於CPI和PPI。商品指數走勢和宏觀經濟的走勢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當經濟進入增長期,商品指數就會走出牛市行情;當經濟進入萎縮期,伴隨而來的就是商品指數的熊市。從這個角度看,商品指數的走勢成為宏觀經濟走向的一個縮影。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
(CRB)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是最早創立的商品指數,誕生於1957年,最早由28種商品組成,其中26種在美國和加拿大上市。
高盛商品指數
(GSCI)
高盛商品指數(GSCI)於1991年創建,原油在高盛商品指數中占很重要的權重。由於以原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高盛商品指數成為跟蹤量最大的商品指數,甚至蓋過CRB指數的風頭,成為新的熱門指數。
羅傑斯世界商品指數
(RICI)
吉姆·羅傑斯創建於1998年,由於看好商品的長期牛市格局,自己設計了羅傑斯世界商品指數,並用自己的錢成立了基金跟蹤這一指數。
道瓊斯-AIG商品指數
(DJAIG)
道瓊斯-AIG商品指數(DJAIG)於1998年建立,主要在機構投資者中受到歡迎,跟蹤的資金量較大。
標准普爾商品指數
(SPCI)
標准普爾商品指數(SPCI)在2001年建立,其特點是,成分商品均為美國國內市場交易的品種,包含17種商品,權重的設計是按照期貨市場中的持倉量大小來確定的。標准普爾商品指數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幾何演算法來對指數進行計算,在這種演算法下,指數的波動性下降,穩定性提高。
德意志銀行流通商品指數
(DBLCI)
德意志銀行流通商品指數(DBLCI)創建於2003年,包括6種商品,都是行業中流通性最好的商品,優點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再次投資的能力。該商品指數調整的規定十分奇特:兩個能源品種——分別是西德州中質(WTI)原油和熱燃油,每個月調整一次,而其他四種商品每年調整一次。 商品期貨指數作為一種重要的領先經濟指標,也正是我國經濟景氣預測領域所急需的工具。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開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中國是原材料消費大國,對國際原材料和大宗市場的價格波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特別是2004年以來,隨著中國商品期貨品種的日益豐富和完善,商品期貨指數更能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商品期貨市場的總體狀況,並且連續地描述商品市場的歷史,成為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其實,伴隨著本世紀初加工製造業的崛起,我國各地、各行業已於近幾年先後推出了各種非官方的大宗交易商品現貨、遠期甚至期貨價格指數。這些指數較國家統計局之類官方機構月度性發布的CPI(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更能靈敏反應市場價格波動,其中一些頗具特色的現貨指數還成為商務部市場運行司重點監控的指標。
由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工商大學統計科學研究所等聯合研發,於2006年10月在「2006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上宣布正式對外發布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包括價格指數、景氣指數和監測指標指數三部分23個分項指數。其價格指數,即成為准確、及時了解和掌握中國乃至世界小商品貿易動態的風向標。
而在2002年開始的全球性大宗原料商品價格狂飆熱潮中,一些綜合反映基礎性原料商品價格波動的指數也應運而生。如由上海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自2007年5月正式發布的涵蓋銅、鋁、鉛、鋅、錫、鎳等六大基本金屬的上海有色金屬現貨市場成交價格指數(SMMI),已為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和金融機構投資有色金屬產業提供重要參考。上海鋼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即「Mysteel」)2000年已開始編制的綜合性及分區域、分品種的「MyspiC」鋼材現貨價格指數,也是鋼材現貨市場的風向標。
一些中遠期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如地處華東塑料集散中心的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於2006年11月啟動的包括中塑倉單價格指數(根據網上市場中遠期交割倉單的成交價編制並實時發布)、中塑現貨價格指數在內的「中國塑料價格指數」,成為中國塑料產業價格的「晴雨表」。
作為市場經濟中最高級組織結構的期貨市場,公開集中競價形成的連續性期貨價格,本應成為大宗基礎性原料商品的基準價格。而隨著2004年後國內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農產品、工業品兩大系列上市品種的充實,一個綜合反映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指數,其公正性和代表意義也將遠遠超出上述各現貨及中遠期專業市場發布的價格指數。
1.高盛中國商品指數(GSCCI)
GSCCI使用的是國內大宗商品現價,其與國際價格常常截然不同。這種差別在短期內尤為明顯。GSCCI的權重構成如下:煤炭,45.7%;鋼鐵,41.5%;鋁,6.3%;銅,6.5%。 GSCCI是一個衡量中國上游通貨膨脹的周度指標。 2007年9月,國際大投行高盛正式推出每周公布一次的「高盛中國商品價格指數」(GSCCI),以綜合反映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必需的煤炭、鋼鐵、銅和鋁等四種大宗基礎性原料商品價格的變化。這在一直缺乏權威性機構連續及時發布具有公信力商品價格指數的國內,一度引起震動。
高盛於1991年創建的高盛商品指數(GSCI),其知名度雖僅次於歷史最悠久的CRB指數,但因偏愛能源的權重設計和高盛本身超群的資產管理能力,卻是全球指數基金跟蹤量最大的商品指數。而作為新興的全球製造業中心,中國不僅無法掌控所需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還面臨權威性商品指數也被國外搶先發布而失去話語權的尷尬。
其實,如新華富時發布的A50中國股價指數,已因其衍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SGX)的搶先上市,而在2006年給籌備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帶來過困擾。

F. 中國最新經濟狀況

呵呵。這個問題剛好是我這次論文的主題。
主要論述的是「2008年中國經濟的走勢以政府的及宏觀調控」但為了通俗點。我還是簡單的表達下。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著國內外諸多挑戰。而近期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同時,又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觀評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是合理把握未來一個時期宏觀調控力度的關鍵。就地震後的中國經濟走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震災不改宏觀經濟運行基本態勢

1.在年初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之後,汶川大地震是否會給中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其負面影響有多大?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對我國整體工業生產影響較小,對農產品(20.40,-0.62,-2.95%,吧)供應的沖擊相對有限,預計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地震給震區經濟造成重大損失。但從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歷史經驗看,災害對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產出和GDP的負面影響比較短暫。此外,災後重建都推高了投資需求,但對消費需求和物價影響並不明顯。

相比而言,此次震災預計對我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是:災後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並增加短期通脹壓力。此次地震對災區工業、農業產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也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產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地震等經驗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並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災後大量基礎設施重建,必然會增加未來一段時期內對水泥、鋼鐵以及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的需求,對上游生產價格的沖擊不容忽視。

2.當前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當期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總體上這種影響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從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態勢看,受國內外經濟運行中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環境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步回落,先後爆發的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趨熱的「黃燈」後,從今年初開始,連續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於穩定區間。從實際經濟運行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也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與2003年以來本輪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並未出現急劇下滑。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從出口來看,出口需求雖繼續放緩,但不應誇大其負面影響。受外需放緩和國內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繼續放緩,由此導致對外貿易順差增速明顯下降。今年前4個月累計貿易順差5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對於有觀點認為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會給我國經濟帶來「硬著陸」的風險,主張放鬆緊縮政策,我們認為,對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不宜過分誇大。

首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不會出現急劇下滑。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近年來我國出口需求已經多元化,歐盟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夥伴,對新興經濟體出口也增長較快;美歐經濟仍表現出一定韌性,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變小。其次,短期內出口下降有利於優化我國出口結構,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從投資來看,投資需求近期雖有回落,但後期反彈壓力較大。一是由於我國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京滬高鐵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仍將拉動投資增長;二是目前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三是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四是地方政府換屆基本完成,投資沖動仍然較強。總體來看,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的風險,對投資仍應堅持總量控制,有保有壓。

從消費角度看,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化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消費增長。農產品(20.40,-0.62,-2.95%,吧)漲價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較大,有利於農村市場的繁榮;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以及地震災害重建等都將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關鍵是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方位擴大國內消費。如果處理得好,我國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國內消費增長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這正是我國多年來宏觀調控所期盼的結果。

3.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後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

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4.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階。從國內環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後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央行經濟分析小組: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後中國經濟運行態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

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採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後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於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第二,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後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後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後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後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療衛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G. 上海有可能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嗎

我認為是可能的。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風暴的核心難以自拔。而已經率先看到經濟復甦曙光的中國,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強烈願望。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將在這次危機後發生重大變化,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比較優勢,將促使來自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經濟學家吳曉求甚至預言:「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且不論這一挑戰的艱巨性如何,上海無疑已經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邁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全球應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導並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均衡的多元化,維護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等。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G20峰會時表露,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中國將積極參與重塑國際金融新秩序。
大國崛起金融助力
在學界,關於中國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點話題。清華大學布魯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認為,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的金融市場受到重大沖擊,大量人才流失,機構缺乏資金,這就給中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應抓住這次機會,盡快改善市場環境,迅速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這次危機之後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成為新世紀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的條件」。吳曉求表示,如果說中國沒有新世紀的金融中心,中國的金融崛起還是難以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是難以完成,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匯豐中國區行政總裁翁富澤(RichardYorke)表示:「由於中國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經濟體都更快從經濟下滑中復甦,因此中國以及上海作為一個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將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遙
當然,無論中國能從全球危機得到什麼比較優勢,要使上海轉型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紐約和倫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當漫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大趨勢,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就發生。
因為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元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不是短期能改變的,發達國家所掌握的大量技術專利和資本貨物上的絕對優勢,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所以,中國必須做長期努力的准備。
陸家嘴論壇簡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經濟盛事-「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本周五將拉開帷幕。是次一連兩日論壇的主題為「全球化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將有百餘位境內外重量級政治、學術界名人與會。包括中國國務院有關領導、「一行三會」及上海市主要官員、中國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首腦、國際經濟組織領袖、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高管和金融學者、市場運作專家都將與會發言,探討中國經濟金融形勢與政策、中國和全球金融市場展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金融新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本報獲論壇授權作為境外合作媒體,將全程報道這場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東京悉尼劇挫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城市悲觀地宣稱自己的經濟狀況將惡化至幾十年前的水平。作為本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紐約市政府就曾對記者表示,本地經濟可能倒退至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水平。自從去年以來,華爾街的損失已經超過360億美元(約2,800億港元),其雇員數量也減少了四分之一。
倫敦紐約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銳減和日圓不斷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動的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目前正經歷35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經濟報告將當前景氣狀況描述為「正在惡化」,這是7年來首次作出這種評價。歐盟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15國經濟下滑1.5%,這是歐元區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表明歐元區經濟衰退程度進一步加深。
不過,根據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報道指,盡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創,但倫敦和紐約證明了他們比實力相近的競爭對手更具適應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兩位。在這個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上,倫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紐約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蘇黎士659分和日內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滬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劇烈。東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東京從第7退居第15,悉尼從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單內屬於「二線」的城市正在迎頭趕上--與東京和悉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加拿大溫哥華和蒙特利爾,分別上升5位,晉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矚目的上海和北京並未因為金融危機而大幅提升排名。亞太地區,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別排名41、45和50;此外,漢城排名53,滑落5位。
滬建金融中心傾向「大國模式」
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戰略性布局調整往往是與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相一致。例如,工業革命後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印度、東盟、東北亞的突出表現,使新一輪國際金融中心布局戰略性調整將趨向於亞太地區。
「大國模式」基礎內需大
發展中國家由於金融發展相對滯後,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傾向於「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上大體有兩種:一是「大國模式」,即憑借足夠大的內需推動一個大而全的金融體系全面發展,比如紐約、倫敦和東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賴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包括大規模的經濟腹地、快速增長的貿易量和內需。
另一種發展模式是「小國模式」,即專注於發展有專業優勢的金融業務,以此建立超越本國經濟實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蘇黎世和新加坡。
大國模式以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為例。倫敦在18世紀初成為貿易中心,國內進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經過倫敦,後來40%的國際結算使用英鎊,英國的海外投資佔西方總投資額的一半,藉助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倫敦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20世紀美國經濟在兩次大戰間的崛起,1929年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紐約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擔負了向國際市場融通美元資金的角色,並以國際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的繁榮,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採用「小國模式」
在小國模式方面,以新加坡為例,其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銀行業務、賬戶管理及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走在亞太區的前列。其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佔全球的7%。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上海顯然走的是「國家干預、政府主導」的「大國模式」。
世界格局驟變海嘯危機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動經濟力爭上游
4月2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滬權威解讀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細則」……全球金融海嘯肆虐,內地各省市建設金融中心卻健步如飛。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關於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變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另一方面,金融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支點,正契合了內地新一輪的區域經濟發展大計。金融「危機」變為發展「契機」,而在這波金融中心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內地金融版圖的整體布局已具雛形。
近年來,在內地經濟轉軌和與世界經濟加速融合過程中,內地各經濟中心城市爭建金融中心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確立為一項國家戰略以來,旋即拉開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國加入WTO以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廣州等城市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據內地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加上最近這輪金融中心建設「沖擊波」,截至目前,內地提出要建立國際、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達90個。
而內地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布局也已初步顯現: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別依託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天津、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經濟中心城市對區域金融資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漸加強。
良好的地理位置,國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發展等等條件,使得上海成為全球經濟中心變得可能。

H. 什麼是上證工業指數

上證工業指數就是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工業類股票作為樣專本股,反映了上海證券交屬易所工業類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是上證系列指數的一隻。


上證指數系列從總體上和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證券品種價格的變動情況,可以反映不同行業的景氣狀況及其價格整體變動狀況,從而給投資者提供不同的投資組合分析參照系,隨著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重要,上證指數也將逐步成為觀察中國經濟運行的"晴雨表"。


上證分類指數表

I. 如何看待多年以來,一直是財政收入增長快過gdp增長

「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影響經濟」。在眾多衡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指標體系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和GDP的增速是兩個最受關注、最為核心的指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近年來,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幅持續高於GDP,引起我省部分經濟工作者的較大關注甚至質疑。對此,我們需要科學、理性地看待。
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長關系的基本情況
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總量,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則指一定時期內地方政府依據財政體制和稅收、非稅徵收法律法規徵收繳入地方國庫的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不含基金)。從近年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長情況來看,它們之間呈現四個明顯的特徵。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幅遠高於GDP。2009—2014年,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平均增幅為25.6%,GDP的平均增幅為11.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幅比GDP增幅平均高14.4個百分點,其中增幅相差最大的2010年達到36.1個百分點,增幅相差最小的2014年也達到7個百分點。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長的彈性系數基本保持穩定。近年來,除2010年受國際旅遊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帶來政策效應,推動財政收入實現超常規增長外,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的彈性系數基本維持在2左右。由於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80%以上來源於稅收,稅收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們與GDP增長的彈性系數也基本一致。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較高。與全國趨勢一致,近年來,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不斷攀升。至2013年底,其佔比達到15.3%,比全國地方平均水平高4.4個百分點,比廣西高6個百分點,但與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仍較低,其中2013年比上海市低3.7個百分點。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長並不完全同步。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GDP。但由於部分非GDP的經濟活動也帶來財政收入,如存量房產交易、土地交易,甚至外省製造汽車在我省銷售等等,因此,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即GDP增長高的年度,其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不一定高。如2013年GDP增幅比2012年高0.9個百分點,但2013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幅甚至比2012年還低3個百分點。
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高於GDP的原因分析
與全國各省相比,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快於GDP,既有共性原因,如計價方法、核算范圍等,同時也有個性化原因,如第三產業佔比、房地產業影響等。
(一)共性原因
計價方法不同。在GDP的計算和統計中,我國使用的是不變價格法(也稱可比價格),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計算和統計用的是現價法。如果GDP的計算與統計也採用現價法,就可以大大縮小兩者間增長的差異。在GDP採用現價法計算的情況下,2009—2014年,GDP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平均增幅的差距也由14.4個百分點縮小為7.7個百分點。
核算范圍不同。GDP核算的是全省范圍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產值,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核算的僅指全省范圍一定時期內省和市縣級政府取得的收入,並不包括中央從我省分成的部分。按全口徑核算,2009—2014年,我省公共財政收入的平均增幅為20%,比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平均增幅低5.6個百分點,與GDP增幅的差距縮小為8.8個百分點。
核算原則不同。GDP核算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應統」,即採取的是權責發生制原則。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核算的是實際繳入國庫的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採用的是收付實現制原則,兩者在統計時間上有著根本的差別。相對於GDP,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具有明顯的「時滯性」,即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幅並不完全同步。
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經濟增長有其固有的周期性,而稅收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增長回落期,GDP的增速放緩,這會引起應稅GDP比重的相對下降,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稅收收入的下降幅度往往比GDP的降幅更大;反之在經濟增長上升期,稅收收入的上升增幅往往也比GDP的升幅更大。如2010年,我省GDP增幅達到16%,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52.1%,而2011年,GDP增幅下降4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增幅回落了26.1個百分點。
(二)個性化原因
經濟增長驅動因素不同。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我省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為負數,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消費的「兩輪驅動」,而全國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以2013年為例,我省資本形成總額佔73.9%,比全國高26.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佔50.6%,與全國基本持平;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24.5%,比全國低26.4個百分點。由於近年來我省投資增長較快,有力推動稅源規模的迅速擴張,帶動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產業結構不同。2009年以來,我省第三產業平均增幅比GDP高2.5個百分點,其佔GDP的比重在2014年達到49%,比全國高近3個百分點,但比上海市低13個百分點。在我國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稅負最輕、第三產業最重,這也意味著第三產業比重越高、增幅越大,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增幅也將越高,這也是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快於GDP,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提高且高於全國、低於上海的重要原因。
房地產業影響程度不同。我省房地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較小,其增幅主要依據商品房銷售面積和其銷售人員工資增幅來推算;房地產業稅收佔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比重最大,其增幅主要與房地產銷售額和開發投資額增長相關。由於近年我省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長較慢或負增長,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和銷售額增長較快,導致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GDP增幅差距進一步拉大。
稅收結構獨特。增值稅、營業稅等流轉稅和所得稅與經濟景氣指數直接關聯,而行為稅和資源稅等則與經濟關聯度相對較低。我省土地開發相對滯後,土地成本相對較低,近年受國際旅遊島建設推動,土地增值較快,其繳納的相關稅收也增長較快。與土地相關的稅收在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所佔比重較高,且都屬於行為稅或資源稅,雖然帶動了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但其對GDP增長貢獻有限。
此外,我省近年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增長。
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結論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我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較大幅度超GDP,表明我省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加上一些特殊的、一次性的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的效果。但隨著我國稅收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具有「減稅」效應的「營改增」的全面實施,我省稅收收入將逐步邁入中低速增長期,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大幅度高於GDP增長的勢頭也將不可持續。從長遠看,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和GDP增長基本保持同步是常態,個別年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也是合理的。

J. 怎樣從大智慧上看到上證指數二十年趨勢圖

大智慧的上下鍵是展不開到前面圖的,得直接左右鍵移,不過得同時按住ctrl鍵,要是在當下圖中移動游標,直接左右鍵就可以.

閱讀全文

與上海經濟景氣指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
晨鳴股票 瀏覽:91
炒股票破產 瀏覽:884
園藝股票 瀏覽:988
安徽汽車融資租賃 瀏覽:54
基金託管平台 瀏覽:379
中國投資協會張永貴 瀏覽:33
信託協同股東什麼意思 瀏覽:69
股票日港生 瀏覽:711
華泰金理財c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