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文匯報 ,解放日報有什麼區別
這些針對的方向不同: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部級單位,可以說是中國最權威、政治性最強的報紙;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報紙,也算黨的機關報,比人民日報級別低,是副部級,不過也是很權威的,曾經以發表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文章而家喻戶曉;
解放日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機關報,屬於軍事類最高等級的報紙,是軍事領域的最高權威媒體; 《文匯報》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上海出版,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主流、高端、權威、親和,是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綜合性日報。
(1)上海兩家最大的報業集團即將合並擴展閱讀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於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為主報組建的一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媒體集團。
集團媒體種類豐富、結構合理、人才薈萃、影響廣泛,目前擁有十一報五刊一個網路版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藝院團,現有在編職工1700多人。
集團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集團黨委是集團的領導和決策機構,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集團行政領導由社長、副社長組成。集團行政事務由社長負總責。新聞采編實行總編、主編負責制。
集團著力構建新聞業務與經營業務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組織結構,注重強化集團的主體地位,突出主報《解放日報》的主導作用,同時激發各系列報刊和經營單位的活力。集團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集團是決策領導主體、人事分配主體、財務監管主體、資產管理主體和投資發展主體。
集團對系列報刊實行「六統一、四獨立」的管理原則,即在報刊的宣傳導向、發展規劃、報紙定位、資產管理、幹部任免、財務監管六個方面,由集團統一管理;同時對各系列報刊實行獨立建制、獨立編制、獨立采編、獨立核算。
集團對經營管理實行「經營與管理分開」和「統一管理、分類經營」的原則。集團下屬各經營單位,凡能獨立核算的,都從母體中剝離出來,實行獨立核算和公司化經營。
集團注重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繼實施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和全員聘任兩項重大改革,以此激活人才選優機制和勞動用工制度,優化和提高幹部隊伍和員工隊伍的素質。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制定實施了五年發展規劃,提出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致力於改革創新,努力做強做大集團事業,走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將集團發展成為導向正確、結構合理、人才充足、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名列前茅、國際上有影響的新聞傳媒集團。
㈡ 上海什麼開始合並各區,哪些區要被合並
目前的趨勢是所有的內環區合並成一個大區
㈢ 上海國資重組的前因後果,涉及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東航上航 重組 1、上海燃氣接手巴士股份 2、上海燃氣用巴士股份資產置換大眾公用手中燃氣股權,然後上市 3、大眾公用接手巴士股份後吸收合並大眾交通 4、國泰君安合並上海證券借殼大眾交通 5、大眾公用污水、隧道股權分別相應置換原水股份、隧道股份股權 6、同意大眾公用以手中股權及新增資本注冊為上海大眾投資有限公司 綜合評價:
㈣ 如果上海繼續發展有可能和哪個城市合並合並後會怎樣
在國內經濟發展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國家發展的小視頻,當我們看到我國GDP數據的快速增長時,我們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當然,南通作為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1000多年歷史的城市,它還有較好的旅遊資源,比如狼山、濠河、水繪園、余西古鎮等,這些都是南通著名的旅遊景點,被譽為“北上海”的城市未來的發展實在是不可估量。
㈤ 上海有什麼媒體集團
上海文抄廣新聞傳媒集團是上海的電視廣播業的巨頭。
大的平面媒體集團好象就兩家,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成立於1998年7月25日,由創刊60周年的文匯報和創刊69年的新民晚報聯合組建而成,是中國最大的報業集團之一。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旗下媒體:《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SHANGHAI DAILY》(上海日報)、《東方體育報》、《行報》、《上海星期三》、《上海家庭報》、《文匯讀書周報》、《文學報》、《外灘畫報》、《新聞記者》、《新民周刊》、《今日上海》、《上海灘》、《新讀寫》、《萌芽》。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於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為龍頭組建的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綜合實力的媒體集團。目前擁有《解放日報》、《新聞晨報》、《新聞晚報》、《報刊文摘》、《申江服務導報》、《上海學生英文報》、《人才市場報》、《I時代周報》、《房地產時報》、《支部生活》、《上海小說》、《新上海人》、解放日報電子網路版、上海滬劇院等九報三刊一網路一劇院。
㈥ 文匯新民報業集團是何時成立的
1998年7月25日,新聞業內耳聞已久的《文匯報》與《新民晚報》「聯姻」,終於水落石出,當日兩家旗鼓相當,堪稱伯仲的重量級報社宣布合並為文匯新民報業集團。
文匯新民報業集團的整合之困
作者:趙曙光
一
一個地方的傳媒發展大體應該與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而湖南是個例外,上海也是個例外。只不過這兩個例外截然不同:湖南是經濟一般而傳媒發達,上海則是經濟發達傳媒一般。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城市裡,上海的傳媒是活力最小、競爭水平最低的。舉例來說,《文匯報》、《解放日報》是中國大城市機關黨報中擴版數量最少,改版力度最低的報紙,上海媒體發展總體上缺乏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就不能不令業界擔憂了。報紙似乎變得不思進取,只求無過,不求有功。這時解決的葯方應是競爭。文匯新民卻來個反向操作,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惡性競爭,但更加劇了活力不足、競爭不夠的局面。發展的結果只能影響上海傳媒市場的發展。
合並的優勢據說是可以擴大規模,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與國外跨國公司抗衡。這話聽起來似乎不錯,實際情況並不這么簡單。按照這種邏輯,中國農村改革開始時的「分田單干」肯定是違背潮流和經濟規律的。按照這種邏輯,我們每個行業都合並成一家公司,甚至全國組成一家公司,規模肯定居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按照這種邏輯,我們不需考慮什麼發展戰略,不需付出艱辛的努力。如果真有這種捷徑,我們真該歡呼雀躍了!
我們注意到,文匯新民合並後有一個舉措就是提高報紙定價,絕對的逆「潮流」而動。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各地有線和無線電視台合並後,電視台大幅壓低電視劇的價格,電視劇製作公司別無他法,只有割肉叫苦。在我們感慨中國式的快捷賺錢之道被熟練運用之餘,我們真的為傳媒的發展擔憂了。
二
1998年7月25日,新聞業內耳聞已久的《文匯報》與《新民晚報》「聯姻」,終於水落石出,當日兩家旗鼓相當,堪稱伯仲的重量級報社宣布合並為文匯新民報業集團。
集團旗下擁有《新民晚報》、《文匯報》和《Shanghai Daily》(《上海日報》)3大主報,以及《新民周刊》、《文匯讀書周報》、《新民體育報》、《新民晚報·美國版》、《文學報》、《上海星期三》、《新聞記者》、《新民圍棋》、《萌芽》等系列子報子刊。集團三大「花旦」中的《文匯報》創刊於1938年,是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的綜合性大報,日出對開12版。《新民晚報》創刊於1929年9月,是面向廣大市民的綜合性報紙。
日出4開32版,《ShanghaiDaily》創刊於1999年10月,是中國內地第一份綜合性彩色英文日報,以海內外投資者、駐滬領事館官員、在滬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和海外旅遊者等為主要讀者,日出對開8版。
在輔助設施方面,集團的條件也令國內同行艷羨不已。文匯報業大廈是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聞大廈,也是集團的標志性建築。大廈共有48層,建築面積達89000平方米。大廈內設有高速計算機數字通信網路、監控系統、自動消防系統、智能化PDS、BA系統、新聞發布廳、會議中心,展示中心、員工活動中心和休閑、聚會、賞景等活動場所。
不過更令各界人士關注的還不是文匯新民富麗堂皇的大廈,而是文匯新民的內部整合之路。
在目前已組建完成的26家報業集團中,絕大多數都是內生型模式,也就是報社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捕捉機會,創辦新報新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地進行演化,最終實現集團化,譬如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新華日報報業集團等等,均是以一家黨報為龍頭,加上自己創辦的若幹家子報、期刊以及各類多種經營公司,即使後來兼並了一些子報、子刊,但是規模都比較小,不足以影響既有的格局。只有文匯新民報業集團的合並,屬於兩大重量級報業的合並,屬於外生型的報業集團發展模式,即主要是依靠外部規劃和命令來組建的報業集團。與以內生型的報業集團生成模式相比,後者的資源配置、利益關系調整等內部整合顯然更加重要和急迫。
在集團成立之初,就有人指出,「鑒於兩報的組合並不完全是自發自願行為,它所產生的效應將對中國報業發展有著難以言說的影響」。
作為國內唯一的兩強合並的報業集團,文匯新民的內部整合能不能發揮1+1>2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未來組建報業集團的模式。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集團的內部整合之路都給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解剖標本。
三
到了90年代,報業集團開始成為新聞理論界和實踐界的熱門話題。很快,報社的呼聲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回應。
1994年5月18日,新聞出版署發出了《關於書報刊音像出版單位成立集團問題的通知》,對組建報業集團作了幾條規定:一是目前只做少量試點,不能一哄而起;二是不組織股份報業機構;三是不吸收與報紙無關的企業、商業參加;四是不組織跨省區集團;五是報社組建集團要寫出論證報告,報新聞出版署審批。通知發出後又一一告訴那些已經公布自己為報業集團的報社統統取消報業集團的稱呼。
1996年1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第一個報業集團開始在廣州日報進行試點,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正式掛牌面世。
廣州日報成為報業集團化發展的先鋒,多少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但是考慮到廣州日報此前已經多次蟬聯廣告收入「狀元」的地位和試點改革的思想,也是合情合理的。
兩年以後,南方日報報業集團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同時在1998年5月18日宣布成立。最先成立的三家報業集團全部集中在廣州,標志著廣州報業的發展暫時領先全國,成為國內報業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時隔不到一個月,光明日報與經濟日報兩大中央級的報紙也躋身報業集團陣營。
國家新聞出版署在關於同意建立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批復中指出:「適時組建以黨報為龍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報業集團,可以帶動實現我國報業向規模數量型、向優質高效型轉移,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移,推進中國報業的繁榮與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報業集團,是中國報業邁向新世紀的一個重要飛躍,是中國報業改革的帶方向性的大事,它必將為中國報業的各方面帶來深刻的變化。」
主管部門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表示,在北京、上海、廣州,人們最習慣相提並論的三大城市中,上海的報業的集團化發展已經落後了。
而上海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直到1994年報業集團化的改革才開始起步。當時,新民晚報社兼並《體育導報》和《圍棋》雜志,《體育導報》改名為《新民體育報》後,發行量從過去的1萬份左右上升為10餘萬份,為報業間兼並和小報小刊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為傳媒業的規模經營提供了一種思路。可是此後的一段時間內,上海報業集團化發展的速度沒有加速。
作為「朝陽」行業,傳媒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方面軍」,著名的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曾在對11種產業建立世界級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所需年限而做的統計中,大眾傳媒業所需年限為8年,遠遠快於其它行業。在傳媒業還不發達的中國,大眾媒體只需要2年左右就能建立起區域或行業優勢。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傳媒業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和示範的作用。上海的經濟地位也必然要求傳媒業在鞏固和加強宣傳功能的同時,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適應經濟信息化和國際媒體競爭的挑戰滿足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的信息傳播、擴散和消費的要求,進而發展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
毫無疑問,上海傳媒業在國內的整體經濟實力也是比較強的。盡管在報業集團的問題上失去了先手,上海沒有理由甘拜下風。
與西方報業集團不同的是,中國報業的集團化進程更多的含有行政規劃的色彩。1994年6月,新聞出版署邀請了中央和省級10家報社的負責人在杭州召開會議,探討怎樣在我國組建報業集團。在杭州會議上,擬定了成立報業集團必須具備的條件:
——傳媒實力。除一張有影響的主報外,至少應有4個子報子刊,可組成系列報刊。
——經濟實力。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沿海地區報社年稅利在5000萬元以上,中西部地區年稅利在3000萬以上。
——人才實力。報社在采編人員中,具有高級新聞職稱(包括副高職稱)者,佔20%以上;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中,有各類專業中級職稱以上者,占總數的15%以上,並要有高級職稱者。
——技術實力。擁有獨立的印刷廠,現代化的照排、膠印設備,具備彩色膠印能力。除保證本報社所屬報刊正常印刷裝訂外,能承接一定數量的代印業務,每日總印刷能力在對開200萬份以上。
——發行實力。主報和子報子刊期發行量在60萬份以上,或在本地區每150人以下擁有一份報紙;有暢通的發行渠道,有逐步建立自辦發行網的可能。
這些條件意味著報社要獲得主管部門的認可,必須在能夠直接觀察和測量的相關指標,特別是主管部門的主要關注點上,獲得突破。上海報業要超越廣州日報等先行者,主要是在這些方面能否後來居上。
顯然,上海報業僅僅依靠某一個報社在市場中的演化、發展來形成內生型報業集團,時間上來不及,主要相關指標上也很難有顯著的領先。
這樣,揮動「有形之手」來「助產」報業集團成為主管部門更願意選擇的道路。
那時,《文匯報》和《新民晚報》各有一系列自身的子報和相關資產,文匯報社主要擁有《文匯報》、《文匯讀書周報》、《文匯電影時報》、《文學報》、《文匯生活導報》、文匯出版社。《新民晚報》下轄《新民晚報》、《新民體育報》、《漫畫世界》、《新民圍棋》、《新聞記者》、《萌芽》等。
雙方合並後,成為國內最大的報業集團,在發行量上與廣告收入上乃至隊伍上都一躍而成為報業集團中的冠軍。
從主管部門評判報業集團的相關指標上來看,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但是集團中隱形的利益關系調整、內部整合的過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規模之癢
作為世界上近20年來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大國,中國報業的發展毫無疑問也是令全球為之側目的,報業的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急劇增長,可觀的收益與回報反過來又增強了報紙引導輿論的能力。迄今為止,報業在堅持宣傳輿論陣地,做到「守土有責」和依靠新聞自身資源優勢開發市場、增強經濟實力兩方向上還是比較協調的,基本上做到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但是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全球一體化的傳播體系,中國報業在面對國際報業巨頭的挑戰時發現兩者的實力懸殊太大。主管部門和報紙個體擔心在國際競爭中失去能夠有效控制的輿論陣地,使報業淪為發達國家傳播體系的附庸。因此,當時新聞界普遍認為報業經濟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迎接國外報業的挑戰就不能搞「小而全」,一社一報小打小鬧,而應該兼並、重組發揮集團化的規模優勢。可以說,從最初組建報業集團開始,對規模、規模經濟的追求始終是重點追求的目標之一。
1998年7月文匯新民報業集團成立時,其中文匯報已有60年歷史,新民晚報已有70年歷史,兩家報社的期發總數近300萬份,固定資產總值近20億元。雙方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缺乏自願聯合、兼並、重組的動力,因此在「組建集團中,曾有一些同志表示堅決不同意,甚至有人說是強強『強』合。但經過市委領導的動員、啟發和一段時間的學習醞釀,大多數同志都贊同『強強聯合』」。可以看出,文匯新民報業集團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雙方決策人通過感知、把握市場機會自主設立的,不是兩家報社自願和自發的行動,而是靠「有形之手」和主管部門的計劃來實現的,行政命令在合並重組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高舉起的「有形之手」,主要的追求目標之一是規模,以及由規模帶來的規模經濟。問題在於規模能夠帶來規模經濟嗎?僅僅限於技術約束下產生的規模經濟與現實中的經濟效果是一回事嗎?
通常所說的規模經濟(economyofscale)意即報業集團處於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就是說,報業集團經營規模較大時,在給定技術狀況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會更高,從而成本較低。一般情況下,報業集團的規模擴張最初會經歷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當造成規模報酬遞增的因素充分發揮後轉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當報業集團進一步擴大後,即會轉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專業化分工和某些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就專業化分工來說,當報業集團規模擴大,使用勞動力較多時,勞動者可以進行專業分工,從而提高效率。另外,專業化分工有時也會體現在資本設備上,當報業集團擴大經營規模時,可以採用效率更高的印刷設備來代替非專門化的設備。從某些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來看,有些要素必須達到一定生產水平才能更有效率地使用。當經營規模更小時把這些要素分割為更小單位,不是完全喪失它們在生產程序中的有用性,就是喪失大部分效率。比如,出版印刷20萬份報刊同出版200萬份報刊所需的采編人員相比較,也不會懸殊十倍,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懸殊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匯新民報業集團成立以後、發行量、擁有的報刊數量、技術力量等指標的提高有利於規模經濟的發揮。
不過,「規模經濟」這個概念,主要著眼於規模和由既定技術條件決定的生產成本的關系,根據報業集團生產成本的技術性條件方面的資料來確定它的最優規模,不考慮摩擦成本。而實際上,一家報業集團的活力和發展能力並不僅僅甚至不是主要取決於生產成本方面的條件,而是取決於許多難以觀察並精確計量的因素。在現實環境中,各報業集團擁有的各種資源質量不同,使用不同資源的報業集團若規模相同,效率可能會差別很大,而相同的效率可以在不同規模中達到,所以相異的規模可能同樣是經濟的,也就是說,規模僅僅是發揮規模經濟的一個條件,而不是全部的條件,規模經濟也僅僅是現實經濟性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的方面。
特別是在當代社會中,報業集團內部、報業集團之間、報業集團與外部市場主體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已變得極其復雜,協調不斷趨於精密化和復雜化,產生了非常重大,但又並不十分外顯、引人注目的協調成本。譬如報業集團的層級增加時,代理成本、尋租成本和由此造成的效率損失的成本也隨之增加,另外,報業集團等級增加以後的還會產生服從成本,包括各個報社必須向報業集團提交報告證明其正按照集團的命令行事,必須在保存紀錄、收集文書、填寫表格、人事安排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等等。
而以文匯新民報業集團所代表的外生型發展模式,實際上是假設報業集團行為的零協調成本,著重考慮的是報業集團成立前後設備、人力等生產要素資源在技術性約束條件下的成本收益對比,換句話說,主要是以物物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如兩報合並後資金集中開戶、增加人力調度的靈活性、可以節省一個印務中心等,而人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導致的協調成本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視。
事實上,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成立前後的物質流的整合並沒有太大的阻力,也沒有消耗多大的成本,主要負擔的還是協調成本,如成立前主管部門的多次動員、協調的成本,成立後在人員調整、轉崗培訓、觀念改變、管理創新、理順內部、外部關系方面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
時任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的丁法章同志曾經指出「集團近一年來主要在『調整、重組、改革』三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調整、重組、改革」與物質流關系有關,更與協調成本有關。如對文匯、新民兩家報社所屬的黨群組織、行政管理部門和經營管理部門的重組,各種實施細則和獎懲措施的頒布。
丁法章認為「近一年來,集團最大的動作就是對所有的部門、所有的幹部和所有的工作人員實行定崗、定位、定編,對各個崗位、工種都要確定工作的數量、質量標准並且和考核條例相匹配,與獎懲相結合。」這都是規模擴大時帶來的協調成本,而以外生型報業集團成立時所強調的規模優勢往往忽視了協調成本的存在。比如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成立時,提出了十個統一的發展目標:「統一發展規劃、統一
資產監管、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制度、統一編輯出版、統一報刊印刷、統一廣告業務、統一報刊發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經營管理。」這「十個統一」的目標的提出從規模經濟的角度來說是可行的,但是考慮到難以觀測的協調成本,往往會遭遇難以預料的困難。
在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級領導提出的「十個統一」中僅「統一資產監管」一項操作,其成本、收益都是很難有比較確定的、預期的。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1999年8月遷入新落成的智能化文新報業大廈後,隨之而來的是原兩報辦公大樓因搬遷成為存量資產。原新民晚報大廈,面積13000平方米,原值2974萬元,凈值2376萬元;原文匯大樓,面積14637平方米,原值2935萬元,凈值2334萬元;原文匯印務大樓,面積15564平方米,原值8470萬元,凈值8074萬員;原晚報滬太印刷廠面積8520平方米,原值3711萬元,凈值3368萬元;原文匯印務中心高斯機等印刷設備凈值7539萬元。如此巨額規模的存量資產,地域分散、設計使用功能等各不相同,如何盤活、如何統一監管是個很大的難題。報業集團成立時曾設想了多種方案,但是後來發現均不容易實施。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總經理顧行偉後來也認為原先設想的各種方案「牽涉面廣、可操作性不強」。
規模與規模經濟、非摩擦的規模經濟與真實世界的經濟效果實在是相差太遠。如果文匯新民報業集團第一步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來追求規模的話,那麼第二步報業集團要實現規模經濟的話則必須要依靠市場機制。
當務之急:促進競爭結構創新
一般情況下來說,傳媒業是區域經濟的縮影,媒介的發達程度往往可以折射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和社會文明等多方面的變遷。而上海、北京、廣州三地的傳媒業發展對比卻顯示,上海的報業發展與當地的經濟水平有所脫離。
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統計結果,2000年上海以3616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名列榜首,其次分別為北京(1825億元)、廣州(1451億元)、深圳(1437億元)。除此之外,這四個城市在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上也領先於全國其他城市。較高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意味著當地讀者有較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同時意味著當地的產業經濟發達,有較高的廣告投放總量。
然而,據中國廣告協會統計,當年報業廣告經營額居最高的是廣州日報(12.7億元),年納稅2
㈦ 上海報業集團是國企嗎
上海報襲業集團應該是國家事業單位,不是國有企業。
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總計擁有20多份報刊,包括了《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ShanghaiDaily》、《新聞晨報》等8份日報、《申江服務導報》、《報刊文摘》等10多份周報和《支部生活》《新聞記者》等7份月刊,擁有2家出版社,10傢具有新聞登載資質的網站,18個APP應用,50多個微信公眾帳號。
㈧ 上海除了文新報業集團和解放日報集團旗下的報刊外,還有哪些報刊
所有信息 單位網址 所屬分類 所屬區域
閔行區信息中心 新聞出版 閔行區
...
山河報刊廣告公司 新聞出版 閔行區
...
虹口區教育晚睛園 新聞出版 中心區域
...
寶山區圖書館 新聞出版 寶山區
...
寶山報社 新聞出版 寶山區
...
奉賢報社 新聞出版 奉賢區
...
安亭鎮圖書館 新聞出版 嘉定區
...
光學學報編輯部 新聞出版 嘉定區
...
安徽省潁上縣新華書店駐上海工作處 新聞出版 嘉定區
...
上海證券報
地址: 上海市陸家渡路367號
郵編: 200127
房地產時報
上海市漢口路300號解放日報大廈25樓
少年日報
上海市長寧路491弄36號
上海金融報
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3號二樓
上海僑報
上海市延安中路847號5樓
英文星報
上海市淮海中路200號淮海金融大廈20樓
新聞午報
上海市康定路211號20-21樓
上海農工商報社
上海市華山路263弄7號
松江報
上海市松江區松江鎮樂都路339號電信大樓16樓
南方都市報
上海市九江路333號金融廣場806室
上海商報社
上海市紹興路54號
勞動報社
上海市昌平路700號
旅遊時報社
上海市蒲匯塘路101號滬貴苑3樓303室
㈨ 上海報業集團怎麼樣
簡介: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已整合重組,並更名為上海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