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的情況如何
據報道,日前農業部發布的農情調度表明,今年糧食有望繼續獲得豐收,保持在12000億斤以上,仍是豐收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有效供給明顯增加。
據統計,1—8月份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出口交貨值同比分別增長8.4%、8.1%和6.4%,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了3.5、3.1和3.1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呈現「總體規模增、企業利潤增、出口交貨值增」的態勢,實現了提質增效。
希望農村經濟也可以快速持續的發展下去!
2. 如何寫好農業統計分析報告
只有認真寫好統計分析報告,把分析結果生動地表達出來,才能充分發揮統計工作的作用。如果有了分析研究的結果而不會進行文字表達或表達不清,使人看了不得要領,那麼佔用的材料再多,分析研究的成果再好,也不易讓人接受。可見,認真學習和編寫統計分析報告是十分重要的。有些統計人員對收集整理統計資料,編制報表比較熟悉,但對寫統計分析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雖然知道統計分析的重要性,但寫起來常常沒有頭緒。本人就幾年來從事農業統計工作,特別是在寫農業統計分析報告中遇到的問題談一點體會。 一、統計分析報告的基本結構 統計分析報告的結構一般應包括: 1、說明所要分析問題和基本情況。這是分析報告的開頭部份。這部份應把所分析的是什麼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基本情況交待清楚,使人一看就能知道報告所述事物總的面貌和特點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如《1997年XX縣夏糧預計產量分析》一文,開始必須交待夏糧調查的基本情況,調查抽樣方法,以及抽樣結果。同時可以概括地描述該年夏糧產量的主要特點。總之,分析問題的重點要突出,不能含糊其詞,不要使人摸不透主要講什麼。所以切忌羅列現象報流水帳。 2、圍繞問題開展分析。這部份內容是文單的重點,要求把開頭部份提出的所要分析的問題進行合 邏輯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要把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和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情況作出准確判斷,對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的成績及其取得的原因,存在問題及生產的原因分析得恰如其份,符合客觀實際而具有說服力。如上面舉例一文中,要對夏糧的增減產原因分析出來,是什麼原因導致增產(減產)。總之,分析報告既要談成績也要寫問題,做到分析透徹,論據充分。 3、提出建議和措施,這是全文的結尾部份。這部份內容要與前面提出的問題密切聯系。建議和措施不是憑空想像、閉門造車的,而是要通過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工作的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如上例中,夏糧預測產量尚沒到手,特別是後期管理如抓得不好,增產形勢也會變成減產的現實,因此,在分析報告的最後必須指當前夏糧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後期管理的主要措施或要注意的問題。這樣的分析報告就比較全面了。 二、統計分析報告的幾點要求 1、統計分析報告要有針對性。統計工作的服務主要是對經濟工作起決策作用的各級領導。因此,統計分析報告的內容必須是各級領導所關心的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適應領導的需要,使統計報告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選准題目。在工作中往往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有些統計分析報告水平並不高,但由於內容適合領導需要,而受到重視。題目選准了,統計分析報告的適銷對路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因此,選准題目至關重要。如上面舉例的,正題可以用《夏糧豐收在望,管理還需努力》,副題可用「——XX縣基點調查夏糧產量預計分析」。最好每篇文單有總標題,每個大段又有小標題。使人一看總標題,就能理解這篇文單內容;一看小標題,就懂得你要闡述的論點。標題不能太長,要恰到好處。總之,要做到標題醒目,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文字精煉。 2、統計分析報告要有政策性。( 這個問題不需詳細講了)。 3、統計分析報告要有時效性。各級領導部門的工作在一定時期內都有一個中心,如果我們提供的資料能夠掌握火候,趕上需要,就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如果趕不上時間,即使資料搞得再好,也是雨後送傘,起不到作用。這與我們的報表時效性是一樣的。因此,密切注意黨的方針政策,注意黨的中心工作,注意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這樣,在編寫統計分析報告時,就能做到思想敏銳,抓住戰機,使統計分析報告更好地發展作用。 4、統計分析報告要做到數字與觀點的統一。 5、統計分析報告要敢於實事求是。 6、統計分析要有準確性。 7、統計分析報告要做到大中小結合,靈活多樣。統計分析報告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千篇一律,加以限制。大報告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深入;小報告反映問題及時,機動靈活。一般來講,綜 合分析、專題分析、 統計預測適合於大報告,進度分析、統計調查適用於小報告。一篇統計分析是大是小,要根據內容確定,量體裁衣。 在編寫統計分析報告時, 應當盡量避免一些通常容易產生的毛病,主要有十個方面,也稱「十忌」:一忌數字不準情況不實;二忌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領導需要;三忌春暖送寒衣,時時境遷;四忌滿篇數字,沒有觀點,或者滿紙概念,沒有材料;五忌油水分離,觀點和材料不統一;六忌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七忌報喜不報憂,不敢反映問題;八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九忌追求數量,忽視質量;十忌穿靴帶帽,套話連篇。 三、談談農產量增減分析報告寫作中應注意的幾點 一般來講,產量的增減變化與面積變動、種植作物品種結構變動和單產變動等因素有關系,而這些變動又是和農事活動、科學技術、自然氣候、生產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進一步分析各個因素與農產品產量增產變化的相關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從氣候因素方面進行分析。在對比分析產量增減的同時,應對作物生長期間的氣候因素加以比較,弄清產量增減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比如分析早稻產量和氣候因素的關系,可以分析五月二十日以後的積溫和日照時數。一般地講,積溫比往年高,日照時數比往年長,有利於早稻增產;也可以分析早稻抽穗、揚花期的降水、日照情況,兩者適宜,有利於早稻增產;如若過多或過少,則會影響產量;還可以根據歷年氣象資料和產量資料,建立相關數學模式,進行氣象產量趨勢預測,從氣候的角度,說明產量增減的程度。 2、從生產條件方面進行分析。分析生產條件的方法,可以比較人平均佔有固定資產、戶平均擁有耕牛、農具,畝增均佔有機械,畝平均使用肥料數量;可以分析水利設施狀況,抓住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生產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分析,動用改善生產條件的數據,闡明產量與條件的相依關系。 3、從技術改革方面進行分析。農業生產技術改革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分析農產品產量增減變化情況時,必須重點分析生產技術推廣的情況。可以從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優良品種、改進施肥方法、開展優勢利用、實行科學管理、普及農業科學技術活動等方面進行分析。如你縣市今年早稻推廣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面積比較大,對早稻增產豐收起到了促進作用,那這個因素就一定不能漏掉。 4、從植物保護方面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植物保護以及搞好病蟲防治工作對農產品產量的影響。 5、從資源利用方面進行分析。主要是動用資源利用程度指標,分析耕地、水面、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說明與產量變化的關系。 6、從方針政策方面進行分析。黨對農村的經濟政策,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強大動力,是關系農產品產量增減變化的重要因素。在分析時,可以研究通過貫徹黨的政策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運用典型事例分析說明。如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土地延包等政策,均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產生重大影響。 當然,統計分析報告的寫作沒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謂條條大路通北京,只要不斷的積累摸索,大膽實踐,就一定能夠隨心應手。因此,本人在這里所講只起些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平指正。
3. 如何查看農業統計年報
中國年鑒全文資料庫 > 年鑒整刊導航 > 整刊導航
4. 2017年國家對農業農村有什麼政策
2016年12月30日,農業部召開了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農業部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有了新的發展理念,其中,農業供給側改革做為今年農業改革的主線,補貼政策、項目資金、資源力量將向規模農業傾斜。
重大改革一:土地制度改革
農村改革的關鍵就是土地。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可以看到,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是先從土地開始。因為土地是農業農村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切農業產業的根源都能追溯到土地上來。那麼,現在中國要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也要從土地入手。一是土地確權,二是三權分置。只有確權才能保證集體的所有權和農戶的承包權,才能防止土地私有化,從而才能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尤其是集體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
三權分置的目的就是要搞活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帶來了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然後會帶來了錢。
重大改革二:補貼改革,大力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
在近兩年的政策發布規律中可以看到,國家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政策很多,但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帶動性。無論從扶持資金上,還是從優惠政策上,都非常明顯的突出這一特點。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農業是一個關於衣食住行的產業,大到一個政策的實施,小到一個項目的運行,都要有具體的人去落實。那麼,經營主體的帶動性就十分重要。通過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帶動周邊的人去共同發展。共同走上現代化農業的致富道路。因此,2017年補貼扶持資金也將會是一個重大改革。 一個是增,一個是調。 增的是總量。惠農補貼年年都在增,並且增幅很大。而明年國家加大農業改革力度,補貼方面仍會呈上漲趨勢。 調的是結構。例如2016年推行的「三補合一」,不是誰發的多發的少了的問題,而是進行了調整。隨著改革的發展,未來還會有一個政策的相應調整,這里的調整指的是發放方式,發放時間等,這就是跟咱息息相關的了。
重大改革三、農業金融開始發力,撬動億萬農村市場。
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農村社會化成為新趨勢,對於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如何發揮最大效用,發展模式至關重要,例如「基地+農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7年國家將會對這一主體功能更加明確分工,亦會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
要發展農業,改變農村面貌,光有人,有產業是不夠的。所以農村金融一定要快速發展起來。簡單說來就是信貸,貼息,貸給你錢;你項目好,給你貼息,包括常說的「精準扶貧」其實也算是金融的一種。
5. 農業銀行2017年凈利有何特點
3月27日,農業銀行舉行2017年業績發布會。2017年全年實現凈利潤1931.33億元,增速4.9%。反映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凈利息收益率為2.28%,高於大型商業銀行平均水平。
截至2017年末,該行不良率1.81%,比上年末下降0.56個百分點。不過,這一不良率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底,大型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53%。同時,該行在職員工總數487307人,較上年末減少9391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末,本行在職員工總數487307人(另有勞務派遣用工8541人),較上年末減少9391人,減少部分主要來自於櫃面人員。記者發現,櫃面人員在農行員工佔比中依然位居第一,為28.4%。
6. 資產負債表賬面數應與2017年度農經統計年報數據相銜接,這里的「相銜接」是什麼意思啊
這里的「相銜接」就是同一年度的數據要一致。
7. 資產負債表賬面數應與2017年度農經統計年報數據相銜接,核實數應與2018年度農
就是17年的期末數字和18年的期初數字相對應。
8. 2017年農業保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多少
初步核算的2014年中國經濟數據顯示農業佔GDP比重進一步降至9.2%。在此前的2013年,此項數據初步核回算為10.0%,在答2014年12月調整後下降為9.4%。中國已經穩步進入第一產業佔比在10%以下的新階段,下降趨勢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