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國企改革十年

上海國企改革十年

發布時間:2021-02-23 23:08:00

㈠ 同樣是連續工作滿10年,為什麼國有改制的還要求距離法定退休年紀不足10年的要求才能簽訂無固定勞動合同

按照勞動合同法條款執行
企業改制時,一般都要裁員,在這種情況下,優先執行勞動合同版法第十四條地(二)款。「權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要優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對此也有明確規定:
第十一條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的情形外,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與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類人,年齡偏大,失業後再就業難度大。為保證他們的生存,對此予以優先簽訂合同。

㈡ 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1)在大型建築方面,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我國長江第一橋;1968年建成南京長江大橋。
(2)在核工業和核技術方面,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成了大亞灣核電站。
(3)在航天技術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成功發射了多種性能的人造地球衛星;
(4)在生命科學方面,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獲得成功,21世紀又研究發現了SARS病原體。
(5)在外交方面,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開放簡介: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㈢ 什麼是國企改革自下而上的漸進式改革

中國現在仍然處在轉型時期。從鄧小平為中國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的那時起,就決定了中國的改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是基本的事實,從這個認知出發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需要不間斷的持續的有效的改革,並且需要不斷的檢討。
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檢討時,首先就從整個改革的指導思路入手。
中國的改革指導思路,就是漸進式的改革,具體而言,就是先易後難,摸著石頭過河,越難的題目越留到後面做,每走一步都在尋找最小的風險。這種思路,有得,也有失。
三十年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改革的意義和成效可以用「革命」來形容。而在這場革命中,中國保持了國家的完整,保持了國家基本運作的正常化,保持了政權的存在,並且還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這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所得。假如以蘇聯的激進式改革為參照系,尤其可以對中國的得印象深刻。
也正是因為有蘇聯改革的參照系,可以讓我們對中國改革指導思想做一個評判,即中國選擇漸進式改革是正確的決策。因為中國不可能承受國家和政權崩潰的代價。這是決策層最核心的考慮。漸進式改革的本質就在於很好地處理了改革、穩定與發展的關系。中國對穩定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只有政權的穩定發揮作用,才能保證改革的延續性,改革的有效延續也才能保證國家的發展。
穩定、改革和發展的矛盾如何解決?答案就是在發展中解決改革的問題,因此,核心和前提條件就是經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改革先行的經驗。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實施了為期六年八個月的改革,在真正實踐改革的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年,以創紀錄的短時間就使蘇聯社會獲得了政治自由,但是經過一年半的政治斗爭,到一九九一年聖誕節,蘇聯就不再存在。蘇聯的改革由俄羅斯繼承並且享受成果。中國不願承受蘇聯式的政治代價,因此它沒有如同蘇聯一樣直接觸及最核心也是最艱難的問題。
作為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設計的方案是漸進。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堅持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前提下向資本主義開放。這在世界歷史上沒有現成經驗,甚至也沒有理論支持。鄧小平的一系列名言由此產生,諸如「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
激進或者漸進的改革,不涉及到對錯的評價,涉及到的是是否願意付出代價,以及能否承受代價,由誰來承受代價的問題。蘇聯崩潰了,但是俄羅斯現在享受到了蘇聯改革的利益。而中國則越來越接近觸及改革過程中積累的難題,由此,風險和困難也越來越大。這是漸進式改革的所失。
中國改革每走一步,都是在選擇風險最小的切入點。典型的步驟是先易後難,摸著石頭過河。這樣,改革的政治阻力最大限度地減小了,也在社會上逐步培育起改革的意識。這種政治策略非常高明。但是,當改革推進到今天,同樣要看到摸著石頭可以過河,但卻無法通過汪洋大海。
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本身就決定了它不具備一場大規模改革的周全因素。由於缺乏自上而下的整體考慮,改革變成了急就章。哪裡出現問題,哪裡就來一次改革。但是我們都知道,改革是復雜的,各個環節相互關聯,也相互制約。雖然選擇從最易入手,但當改革越深入下去,牽連面就越廣,其他關節的不斷加入就影響到先期改革環節的條件發生了變化。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隨之而生,我們可以看到,在改革前期,基本上處於救火的狀態。
三十年的改革累積到現在,可以看出改革到位無效的問題。何謂到位無效?這就是說各個領域的改革措施沒有收到最終的效果,沒有達到最終的改革目的。它的原因就在於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以改革的風險系數小為出發點,從而也就缺乏整體的通盤考慮。而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並不絕然有難易之分,有效的改革也並不全然是先易後難,難易的條件在相互轉化。沒有完善配套的改革,也就無法真正實現效果到位。
以國企改革為例。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放權讓利,但到現在也沒有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國企改革並不是簡單「關停並轉」,股份化就能畢功,它牽涉到產權的改革,也牽涉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問題。國企如果要實現自由雇傭工人,那麼社會將承受大量失業工人,這就變成了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了。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沒有到位,國企改革當然難以到位。
當前,改革還出現了新的問題,即變成了缺乏主動性,被市場推著跑的被動式改革,變成了行政角度的改革。中國電信的切割體現的是典型的長官意志,為切割而切割的改革,它的改革方案沒有充分利用民間的智慧;農村糧食體制的改革亦如此。豐收之時,行政力量就會放鬆,逢到歉收則以加倍的力度去執行農業政策;宏觀經濟大好之時,農業行政力度就會減弱,經濟欠佳則又加強農業行政力度。其他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如作為市場經濟根本大法的《物權法》長期難以出台,作為改革初期產物的《公司法》長期難以修改,即可見行政主導改革的現狀之一斑。
漸進式改革的指導思想,既取得了初期的巨大成就,也為現在遺留了許多問題,讓中國近三十年來始終處在轉型的階段,這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長達十年的經濟榮景以及未來的持續看好,掩蓋了這些仍然存在的問題。改革缺乏動力,這是非常危險的,改革缺乏整體規劃,這也是非常危險的。
現在的中國,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需要齊頭並進,有完善而周全的配套措施,尤其是通盤考慮的整體方案的改革。

㈣ 國資委是國企改革最大障礙

吉林省國資委在通化鋼鐵公司上的改革鬧劇剛剛變成一個悲劇。今天早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欄目又報道,國務院國資委又強調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要在16個月內兼並重組掉30家中央級國有企業,加大調整重組力度。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從政企分開開始的。然而,從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鬧劇式的調整重組來看,三十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只退不進,政企不分更加嚴重,國資委已經成為國企改革的最大障礙。
第一,數量和質量什麼時候成為了比公平與效率更為沖突的一對矛盾?提高質量就一定要減少數量嗎?至於說什麼要壓縮過剩產能,試問產能不過剩一點,談得上市場競爭嗎?美國幾乎所有行業的產能過剩都在50%左右,沒有聽說美國要全面壓縮產能。另外,當前中央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但是中國仍然是鋼鐵進口大國,因為大量的鋼鐵品種中國至今還不能生產。試問,這些鋼鐵品種能夠通過將中國鋼鐵企業減少一半而生產出來嗎?
第二,國資委拼湊了幾家進入世界500強的央企。但是這就提高了央企的質量了嗎?這些央企的規模雖大,但也只是在國內可以橫一下,在國際上他們中的哪一個企業具有響當當地品牌呢,哪一個是中國人行走在其他國家時能夠引以為自豪的企業呢?
第三,實際上,自國資委成立以來,除了國有企業數量的大幅減少,國資委沒有什麼業績可以誇耀。而數量的減少至多隻能說明國資委無能,管理不過來。而國資委管理不過來的主要問題就在於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政企不分,管了不該管的事。事實上,一個企業是否兼並重組完全應當是市場行為,而不能像群眾運動式的,規定時間、企業數量,限期完成。有人指責,國企不應當參與房地產市場,也是沒有經濟學根據的。國企改革,不就是要求企業追求利潤和促進市場競爭嗎?房地產價格那麼高,不正說明這個行業具有壟斷性質缺乏競爭嗎?國有企業參與房地產,擴大供給,不是有助於競爭和讓利於民嗎?
總之,國資委如果不想成為國企改革的障礙,其職責就應當只是選好國企的領導班子,監督國有企業有沒有履行社會責任(像美國揭露國企受賄上百萬,國資委調查萬元不到,就是嚴重失職),有沒有流失國有資產,有沒有侵犯國有企業職工的利益。其他的事情,包括兼並重組,都應當由國有企業自主決策,國資委不得干預。

㈤ 找個國企改革方面的專家,有推薦的嗎

專家不太認識,給你推薦下這方面的書和影視吧

《國企改革三十年》作者:湖南人民出版內社總編室主任容 許久文
《經濟中國:國企改革》(劉永佶)ISBN: 9787513619196 出版時間: 2013-01-01
《國企改革三十年親歷記》作者:宗寒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06-01
《國企改革與國資監管》周刊
紀錄片《國企備忘錄》
《國企》雜志

㈥ 關於國企改革的歷程和現狀

這個題復目太制大,可以參考:https://wenku..com/view/.html

㈦ 如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方法:

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部署,關鍵是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

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積極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堅持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7)上海國企改革十年擴展閱讀

其他方法

一、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標准。始終把握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要求,圍繞增強活力、提高效率,著力破除束縛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堅持增強活力與強化監管相結合。增強活力是搞好國有企業的本質要求,強化監管是搞好國有企業的重要保障,必須處理好兩者關系,切實做到有機統一。

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依法落實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閱讀全文

與上海國企改革十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
晨鳴股票 瀏覽:91
炒股票破產 瀏覽:884
園藝股票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