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信四大非銀分析

中信四大非銀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14 04:29:12

1. 中信證券怎麼銷戶

年9月,中國結算在給券商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范證券賬戶銷戶業務的通知》中提到,對於非現場開戶(見證開戶和網上開戶)的投資者,應當至少提供與開戶方式一致的非現場銷戶(見證銷戶和網上銷戶)服務。同時指明,該規定自2019年3月1日起實施。這一消息曾一石激起千層浪,券商也嗅到了危機。

既然問題來了,就要面對。針對符合要求的客戶進行網上銷戶,券商將會使出什麼「小心機」去挽留客戶?客戶能否在家「人機交互」,避免銷戶時面對客戶經理的「尷尬」?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獲取資料,對此一探究竟。

券商紛紛加入挽留客戶流程

直入主題,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拿到的華南地區券商A和西北地區券商B的最新版網上銷戶測試流程來看,兩家券商該流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客戶的銷戶許可權何時開通。

券商A是在二次挽留失敗後,才為客戶開通非現場銷戶許可權。而券商B是將該許可權入口一直向客戶開放,如客戶點擊「銷戶」,系統自動進行條件檢測,挽留環節置後。

券商B的網上銷戶流程可以簡要表述為:一、通過APP入口預約非現場銷戶:預約過程中,系統會自動檢測客戶是否滿足非現場銷戶的條件,條件包括:基本資料是否完整、是否開立了信用賬戶/股票質押許可權/港股通許可權等;條件審核通過後提交銷戶原因及銷戶方式(轉戶/ 銷戶);而後進行銷戶條件檢測(是否有在途業務);完全通過後提交預約申請;二、券商後台系統在接到客戶的非現場銷戶申請後,審核人員或者客戶經理需要嘗試挽留。同時,審核人員對資料進行人工審核;三、挽留失敗後,依次為初審確認視頻見證業務復核,直至銷戶完成。否則需要重新預約。

總部位於北京的券商C內部通知文件稱:「為保障分支機構對擬銷戶客戶的挽留,我司現階段擬採用銷戶客戶致電分支機構進行銷戶預約,經分支機構確認後再行受理客戶網上銷戶申請的業務模式。」

也就是說,非現場銷戶需要客戶直接致電分支機構進行銷戶預約。

券商B表示,暫不支持線上銷戶的投資者類型包括如下:機構及產品戶、非身份證客戶、多個資金賬戶的客戶、多個股東賬戶及場內基金賬戶的客戶、開通信用賬戶客戶、開通股票質押許可權客戶、開通港股通許可權客戶和資金賬號被限制的客戶。

網上銷戶系統進展不一

西部地區某上市券商員工前兩天透露,這兩天在測試網上銷戶,估計3月份這項業務就正式開始了。

3月1日,上述券商A和券商B的工作人員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銷戶系統已經正式上線,流程跟測試流程相同。

申萬宏源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線上銷戶流程今天已經正式啟用了。」

據悉,另一家中小型券商的總部日前就在做銷戶測試了。3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名義致電該券商總部,並向客服表達銷戶意願後,客服表示目前流程還沒有太明確,可以先給開戶營業部打電話說一下。然而,該營業部的櫃台人員說:「並沒有接到測試通知,有關網上銷戶,總部也沒發什麼正式文件。不過,估計大券商這個業務今天都已經開始了。」

雖然各家券商網上銷戶系統的進展不一,但是,按照中國結算的要求,券商推出該業務模塊是勢在必行的。

從上述A、B、C,3家券商的准備情況來看,網上銷戶流程中至少有一道程序是專門用來挽留客戶的。乍一看,網上銷戶會讓券商好不容易發展來的客戶流失,但是業內人士卻有其他的看法。

總部位於西安的某券商櫃台人員對記者表示:「網上銷戶也挺好的,因為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客戶經理拉來了客戶,客戶卻因為深度套牢不願意直接清空持倉、直接新開,而且去臨櫃銷戶難度很大的。對於我們這種小營業部來說,老營業部的客戶太多了,很多服務不到位,銷戶方便的話,我們的業務感覺都看到了很大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結算曾表示,投資者對於證券公司辦理證券賬戶銷戶業務的投訴量居高不下,在投訴中反映出證券公司辦理銷戶業務流程繁瑣、辦理不規范、周期長、途徑單一和無故收費等問題。

針對實現網上銷戶,西部地區某營業部投資顧問談到:「這確實會倒逼從業人員提高服務水平。舉個業務中遇到的情況,年前,我就看好可轉債的投資機會,對於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空戶,我當時就謹慎給出投資建議。因為需要的資金量一般就在5000元以內,通過一些階段性產品行情,空戶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營銷人員業務壓力都挺大的,現在銷戶流程這么簡便,別家服務稍微好點兒,客戶很容易被撬走,競爭肯定會更激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上述兩位業內人士的想法其實都和「財富管理」這個詞有關。

近來,中信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和興業證券紛紛選擇對經紀業務部門進行更名,新名稱均含有「財富管理」四個字,轉型決心可見一斑。

華南地區一券商總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經紀業務往財富管理轉型的方向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有些券商推進得快一些。但是我們經紀業務基礎一般,目前是跟隨戰略,先看別人怎麼做。」

廣發證券非銀陳福團隊通過研究美國嘉信理財的發展史認為,國內證券行業傭金率下行已是不可逆趨勢,業務轉型已成行業共識。這給國內券商帶來的啟示是,經紀業務是券商多項業務的客戶載體,即便承擔經營成本上的壓力,也必須支持經紀業務做大做強,考核指標應當改為開戶數及客戶資產余額。財富管理是未來零售業務轉型方向,經紀人網路擁有優勢的券商應該理順現有投顧體系,建立高質量的理財顧問網路系統,提供豐富的產品。

也就是說,實現網上銷戶,是喜是憂全看券商自身能力了,經紀業務真正的「戰場」或已准備就緒。

2. 中信等3家銀行資產縮表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上海銀行3家銀行的資產「縮表」一直讓業界放心不下。其中:民生銀行6月末總資產5.57萬億,較年初降了1458.63億。中信銀行6月末總資產5.33萬億,較年初下降3141.22億。上海銀行6月末總資產1.69萬億,較年初下降了454.47億。



銀監會此前發布的全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環比降幅早已給出了部分答案;另外一部分原因,我們可以在半年報中找到。



一位分析師表示,「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主要對應銀行的債券投資和非標資產,而兩者的收縮效應,對銀行縮表作用力更大。


一提3家銀行為何「縮表」,同業資產劇降必然是第一印象。畢竟此前銀監會發布數據早已給出預告,6月末全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較年初環比減少了1.8萬億。





通常而言,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主要是銀行自營資金購買的各種資管及理財產品,其底層資產主要以銀行理財、信貸類資產、票據類資產、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設立的資產管理計劃和發行的收益憑證,以及信託公司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國債和地方政府債等債券為主。



比如:中信銀行將該科目下降歸為「同業及他行理財類資產、信貸類資產和票據類資產下降」;上海銀行歸為「各種資管計劃及收益憑證的下降」;民生銀行更為細化,甚至闡明了該科目涉及的資產管理計劃的降幅為1411.77億,為應收款項類投資降幅的106%。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這至少可以判定上述銀行非標資產和債券投資的萎縮。



正如在一季度就開始首啟縮表進程的中信銀行所言,主動壓縮資產規模是為了降低資本消耗速度,從上述幾項主要資產的變動情況,趨勢可以看出銀行調整資產結構的路徑——壓非標,降同業,增加信貸投放,而這也符合銀行回歸主業與防風險的監管邏輯。

閱讀全文

與中信四大非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期期貨研究報告 瀏覽:315
東阿阿膠股票最新價格查詢 瀏覽:283
北上資金數據東方財富 瀏覽:42
企業外匯風險對沖 瀏覽:1000
人民幣通脹貴金屬 瀏覽:96
007346基金價格 瀏覽:87
錢管家理財 瀏覽:75
美國理財產品收益率 瀏覽:15
中行貸款信用卡分期還款利息怎麼算 瀏覽:742
保險公司可疑交易報送 瀏覽:244
融資會議紀要 瀏覽:535
信託項目6 瀏覽:846
簡理財兜底嗎 瀏覽:778
公募基金與銀行 瀏覽:118
融資部喝酒 瀏覽:19
上百元的股票 瀏覽:228
非債務融資工具 瀏覽:637
股票真破位 瀏覽:195
連續多日資金凈流入選股公式 瀏覽:269
股指投資者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