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自貿區有哪些優惠政策
1、首先給各位網民介紹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內驗區,到目前容為止已經有很高知名度和各項成熟的配套服務,上海自貿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陸家嘴金融貿易試驗區、張江自貿區試驗區、金橋自貿區等7個區域,每個自貿區爭對各行業企業的優惠政策也大不相同,外高橋爭對進出口貿易行業,張江爭對高新科技技術行業,陸家嘴針對金融服務行業,其他也各有不同。
2、自貿區優惠政策詳解:
A、出口退稅、進口保稅、轉口免稅;
B、金融貸款利率低;
C、企業退稅、返稅快,並且比例高;
D、品牌知名度大,有利於企業品牌推廣;
E、銀行賬戶兌外幣自動結匯;
F、外資企業政策優先使用,門檻低,外資股東要求少
② 自貿區涉及法律調整的政策有哪些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28日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內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但是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除外。
據悉,此次調整涉及上述四部法律共計十二條規定。2013年,上海自貿區部分法律暫時調整時所涉及的條文為12條,此次增加了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設立審批的調增。上述行政審批的調整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並在3年內試行。
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基本法」, 《上海自貿試驗區條例》集中反映了自貿試驗區立法引領制度創新的全貌,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服務、綜合監管和法治環境五方面的制度創新,譜寫了上海 自貿試驗區法治建設的嶄新篇章,也讓上海自貿試驗區奏響了立法引領制度創新的最強音。
在投資開放領域,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了由「正面清單」向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重大立法轉變,對外商投資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即在外資進入上海自貿試驗區之前就對能夠獲得准入的領域與限製程度通過負面清單予以 明示,但凡沒有在清單上列明的內容,都可以視為可以自由准入的投資領域。迄今為止,上海市政府已經先後發布了兩次負面清單,並且清單中的限制投資領域不斷 減少、投資限制措施逐漸開放。
在負面清單發布之後,這項重大立法轉變也得到了眾多外國投資者的一致認同,極大地推動了外資進入外資保險、外資銀行等領域。而究其原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遵循的是「除非法律禁止的,否則就是法律允許的」解釋邏輯,體現的是「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法律理念。
貿易便利化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3年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既有立法的基礎上,著力改革原有監管理念,採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 住,區內流通自由」的原則,保證了自貿試驗區內各項貿易的高效流轉。同時積極開展海關和檢驗檢疫監管制度的改革,規定包括海關和檢驗檢疫推出通關無紙化、 先報關後進港等改革措施。除此之外,上海自貿試驗區還積極推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形成了區內跨部門的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的綜合管理服務平 台,而企業可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遞交各管理部門要求的標准化電子信息,處理結果也可以通過單一窗口反饋。通過這三項主要措施,貿易企業的時間成本得到大幅 度減少,全面保證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的通關迅捷。
金融領域開放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點睛之筆,按照國務院《總體方案》的設定 目標,《上海自貿試驗區條例》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都進行了立法先行先試,一年多以來的實 踐說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金融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由於上海自貿試驗區放鬆了對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的事前准入監管,所以為了防範相關風險產 生,監管體制也相應發生了改變,這一點上,上海自貿區專門加強了四大類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包括在自貿試驗區內建立國家安全審查與反壟斷審查機制;加強 區內信用管理,建立統一的監管信息平台,打擊交易失信行為;將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報制,同時建立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加大對不規范企業的事後監管;鼓勵 社會力量加入市場監管,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等制定行業管理標准和行業公約,加強行業自律。具體監管措施的首創也充分體現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進一步 提升競爭力的迫切需求。
而在踐行透明度原則上,上海自貿試驗區專門出台了包括規定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管理部門必須制定並公布政府的權利清單、在制定法規文件時必須向社會公眾及厲害關系人公布草案並徵求意見、建立行政異議制度和同一信息發布機制四項舉措。
③ 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制度的實施有哪些經濟意義
負面清單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更好地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沒實施負面清單前,政府沒有規定不能做的,也不一定就可以做,還是要過審批這一關。有了負面清單後,凡不在清單以內,只需要備案而不用審批,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進步。
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是為順應世界經濟大潮,負面清單促進政府宏觀管理改革與創新。負面清單從根本上和制度上實現簡政放權,真正把權力一放到底,政府管理體制上的變革跨出了重要一步,負面清單非常具有向全國推廣的意義。
作為破冰一步,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意義大於經濟驅動意義。把改革開放放在第一位,把制度創新放在第一位,這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核心內涵。在對外開放上,就是要進一步思考,政府如何管理市場、服務市場、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在政府職能轉變上,就是要探索如何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如何提高政府服務的透明度、便捷性等。這不僅是上海自貿試驗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避不開的問題。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在變成一場新的制度改革的起點。通過帶動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變革,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可能為全國性的改革破局帶來巨大的示範效應。除了與國際接軌外,自貿區改革還承擔了國內改革的重任,而作為其發力點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還可以起到倒逼行政管理改革的作用。而這與國務院今年以來積極推進的行政職能改革,不斷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④ 怎樣走好加入WTO的過渡期──改革涉外經濟管理體制
加入WTO後的涉外管理新體制,是以開放的市場經濟的原則為指導的,與我國現行的從封閉的計劃經濟中演變而來的管理體制,有著根本的不同。要在短期內實現這種大跨度的體制轉換,其困難在於:
第一,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受制於國內改革的總體進程。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尚未完成,一些產業應付開放市場沖擊的能力還相當脆弱,政府管理部門的設置和職能仍帶有計劃經濟的痕跡。總體而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落後於對外開放的進展,政府體制改革落後於經濟體制改革,因此,作為政府體制的一部分,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遠遠滯後,進一步的改革也受到國內整體改革進展的強力制約。
第二,協調利益難度大。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加入WTO後,短期內大幅提高市場開放程度將使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受到不同影響,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利益和收入分配格局會發生重大變化,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意見,就改革方案達成共識並加以貫徹落實,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第三,改革的外部約束強。以往,我國體制改革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推進,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這次的體制改革則不同,很多改革內容都對外作了承諾,並且設定了時間表,改革的內容、方向、步驟都受到很強的外部約束,而且由於我國是世貿組織中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最大的潛在市場,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是否落實承諾盯得很緊,因此,執行承諾的迴旋餘地比較小。
第四,體制改革時間緊。加入WTO後,開放市場的過渡期只有5年左右,約束性很強。而且,過渡期內還將有一次政府換屆,這對各級政府加快改革進度和做好職能管理方面的銜接工作要求很高。
第五,經驗不足。在很多新的開放領域中,我們缺乏足夠的經驗。例如,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程度較小,有些領域還沒有對外開放,而加入WTO,服務貿易是市場開放的重點,建立服務貿易的准入和監管制度對各方面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為了在加入WTO的過渡期內,盡量降低體制轉換的風險,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採取以下改革策略:
1、在過渡期內加快對內開放。加入WTO能否通過開放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根本上取決於國內體制改革能否盡快到位,企業能否在較短的時期內適應外部競爭加劇的挑戰。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也是對內開放。」(《鄧小平選》第3卷,第135頁。)目前,我國很多領域尚未對國內非國有經濟開放,據統計,國內對國有經濟開放的80多個領域中,約60個對外資開放,但對國內非國有經濟開放的領域不到40個。對內開放不足極大地阻礙了我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因此,最終將向外資開放的領域,在對外開放之前,要對內開放,打破行業壟斷,降低准入限制,通過國內競爭與整合,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以應對開放市場的沖擊。
2、貿易政策和外資政策要協調一致。凡是關稅已經或我國承諾將要降低到極低水平的產品,應該鼓勵外資在我國投資生產。例如,我國將加入《信息技術協定》,屆時信息產品將實行零關稅,如果對外資進入信息產品製造業實行限制,外資就會將企業設在周邊地區,直接向我國市場出口產品,不如鼓勵外資到我國投資生產,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收入。
3、要根據發展需要和監管能力,分類把握外資准入的松緊程度。我國在製造業利用外資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於一些看得比較準的、實施起來較容易或較有把握的領域,可率先下放審批權,簡化審批程序。WTO的服務貿易協議沒有保障措施,准入審批是把握外資進入服務貿易領域節奏的主要手段,我國在一些新的服務領域沒有管理經驗,對外資准入可先採用政府管理條例方式,經實踐檢驗並完善後,再納入外資法,最後再將內外資法律合並,形成統一的法律。
4、在對外開放之前,先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加入WTO後,由於市場全面對外開放,短期內必然會對國內產業形成較大的沖擊,對外來競爭加劇引起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要高度重視。因此,在開放市場之前,要建立起一整套風險防範機制,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開放市場的沖擊。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緩沖開放市場導致的失業沖擊;其次,需要建立與完善產業安全保護體系,避免對外開放帶來大規模企業破產;第三,需要制定《反壟斷法》,防止開放市場後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市場形成壟斷。
5、改進決策過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為保證新體制的可操作性、穩定性和權威性,要改進決策方法。在調研中一些人建議先「試點」,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提出了充當試點地區的要求。以往我國不少政策出台前都先經過試點,有助於完善政策法規。但試點辦法有其局限性,一是試點地區往往具有特殊性,在個別地區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旦普遍實行,則可能失效;二是在局部地區的率先開放,可能進一步加大地區間的不平衡,協調地區間利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試點中要特別注重試點地區的代表性。
「聽證」制度是我國立法程序中引入的新方法。所謂「聽證」制度,即在政策法規正式實施之前,先向全社會公布,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經過深入討論後再正式頒布實施。聽證制度的好處在於,政策法規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可以反映有關各方的意志,考慮也比較周全,政策法規出台後可以保證其穩定性和權威性。但是,根據國際經驗,在開放市場中受害群體較為集中,其呼聲較之受益者更易反映到決策層,最終的政策可能體現少數集團的利益而沒有實現總體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聽證」制度的關鍵在於保證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能反映出來。新近頒布的《立法法》規定,在新的立法過程中可召開聽證會。建議在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中,率先試行這一制度,這不僅有利於在新體制設計過程中避免片面性,而且有利於完善我國立法程序,對國內整體的體制改革具有示範作用。
6、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加入WTO後,有5年的過渡期。按照我國在談判中與貿易夥伴達成的協議,只有一小部分承諾必須在加入WTO的同時立即兌現,大部分承諾將在過渡期中逐步落實。因此,在過渡期的前2年時間中,除了為兌現承諾不得不進行的一些體制改革外,建議不要對涉外管理機構與職能作大的調整,中央政府應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組織力量對新的涉外管理體制的內容、方式、機構進行深入研究,進行總體框架的設計,然後結合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調整,全面推出新的涉外管理體制。
⑤ 上海自貿區有什麼優惠政策
1、放開了服務業領域對於外商投資服務行業實行了負面清單管理,只要是法律法規沒有明文限制禁止的行業各類投資主體都可以進入上海自貿區,同時也取消了對於投資人的資格,屬性和股份的比例,尤其是對於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享受准入前國民待遇,在對外資各行業的行業方面實行了負面清單管理,沒有列入負面清單的所有行業以及領域全面向外資開放。
2、對於外貿行業上海自貿區也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跨國公司在自貿區建立區域總部,發展和總部經濟有關聯的各種配套服務行業企業,上海自貿區建立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心試點,能夠更好的方便貿易企業利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而且也允許和支持各類具備開展對外業務需求的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專門面向於境外業務客戶特殊目的的子公司。
3、除此之外上海自貿區還鼓勵大宗商品交易倉儲物流以及服務外包產業和電子商務等產業的發展,在自貿區外貿監管方面實行了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基本監管原則。
拓展資料: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簡稱上海自由貿易區或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政府設立在上海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位於浦東境內,屬中國自由貿易區范疇。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面積28.78平方公里,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014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將面積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七個區域。
截至2014年11月底,上海自貿試驗區一年投資企業累計2.2萬多家、新設企業近1.4萬家、境外投資辦結160個項目、中方對外投資額38億美元、進口通關速度快41.3%、企業盈利水平增20%、設自由貿易賬戶6925個、存款余額48.9億元人民幣。
2015年,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已成為世界自由貿易區聯合會榮譽會員。
「2016年世界自由貿易大會」於2016年11月8-10日在澳門隆重舉行,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下的「一帶一路」合作機會。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網路
⑥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自貿區建立帶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機遇
進出口貿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必須抓住時機,創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發展。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1.加大監督管理制度。針對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我國政府實行「簡政放權」,政府將原有的主權管理形式改為監督監理。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首要任務減少管理權,增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獨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積極性;其次對進出口貿易實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監管。在已有的監管制度基礎上,上海自貿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監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設自貿區的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服務中心,實行「一口受理、綜合辦理」的服務形式,以此便利我國進出口貿易;(2)大力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實行全面的經濟貿易信用信息記錄並建立披露機制,對信用度高的企業進行獎勵和對信用度不高的進行懲罰;(3)逐步實現市場經濟的綜合監督管理體系,增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綜合監督管理能力。
2.增強我國進出口貿易開發和國際接軌的多元化。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擴大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開發,讓我國的國際貿易行業努力實現於與TPP接軌、合作。首先,上海自貿區金融業的創新業務發展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離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場開拓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較寬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給國際貿易結算以及一些跨國公司的資金周轉帶來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貿區對進出口貿易的貿易資金管理實行先限額管理,再逐步擴大到無限額管理的方式,同時也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貨物交易實行期貨交易和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由此看來,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平台,並且提供了資金、物資的巨大幫助。
3.優化政策,增加進出口貿易的開發度。隨著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政府也在不斷優化其對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政策。鼓勵中內外投資者加入自貿區,擴大服務行業,並給進出口貿易提供全面的服務。同時創新、改進出口貿易的出口退稅、海關手續程序等。「簡政放權」、大膽地讓進出口企業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