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貨幣分析理論
外匯占款是指本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
劃線的這一句是說:
本國中央銀行根據測算投放了足量的本國貨幣
但是由於其中一部分用於置換外幣,所以導致實際投入市場中的貨幣少於原投入量
❷ 針對國民收入上升下降,國際收支說和貨幣分析法為何得到...
針對國民收入上升下降,國際收支說和貨幣分析法為何得到...
際收支彈性分析法 過對商品進出口供求彈性的分析,研究匯率變動對貿易差額影響的國際收支理論。
產生和發展 彈性分析法最早見於C.F.比克迪柯19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經濟學家J.V.羅賓遜圍繞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研究了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在《就業理論論文集》(1937)中首次正式提出。以後L.A.梅茨勒和A.P.勒納等經濟學家作了進一步發展。後又經過F.麥克勒普和G.哈伯勒等人的努力,彈性分析法才成為國際收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內容 彈性分析法首先假定:①其他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動對商品進出口數量和總額產生的影響;②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③充分就業,收入一定,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價格函數;④不考慮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⑤由於出口總值等於出口價格乘以出口數量,進口總值等於進口價格乘以進口數量,進出口值皆以外幣表示。
應用 彈性分析法在分析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影響方面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由於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為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的前提,因此一國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如何,成為判斷貶值是有利還是有害的最重要的理論標准。一些計量經濟學家早在30年代就開始對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彈性進行了統計分析。當時的統計分析表明,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都相當低,不足以使貶值發揮其應起的作用。因此,「彈性悲觀論」盛行一時。直到1949年英鎊的貶值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50年代和60年代,「彈性樂觀論」才佔了上風。它發現由於彈性較高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彈性較低的初級產品比重越來越低,在多數情況下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都能達到1,因此能夠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其主要依據是根據採用新的計量統計方法進行的彈性值測算。下表所列的數據在當時被廣泛引用。表中顯示,除英國、荷蘭和挪威三國外,其他國家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都大大超過了1。現實世界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之爭充分反映了彈性分析法的應用程度。
評價 對彈性分析法的批評首先來自其假定前提。彈性分析法是一種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它只考慮匯率變動對於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而馬歇爾—勒納條件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也不完全符合現實。另外彈性分析法假定其他條件不變,貶值只對貿易商品的價格有影響,但實際貶值也會影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從而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導致貶值引起的價格變化被抵消。彈性分析法把貶值之前定為國際收支均衡的起點,但實際情況表明實行貶值是因為已經陷入了國際收支逆差。對彈性分析法的批評還來自它所採用的靜態分析方法。如果考察了匯率變動的長期結果,則貶值改善貿易差額的途徑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參考書目
C.F.Bickerdike ,「 The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Economic Journɑl,March,1920.
J.V.Robinson,Essɑys in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Blackwell,Oxford,1937.
M.G.德弗里斯著: 《國際收支調整》,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1990。(M.G.Devries,Bɑllɑnce of Pɑyments,IMF,Washington D.C.,1987.)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起源與發展
1......
❸ 簡述貨幣分析法對匯率的調整
貨幣抄論,又可譯為貨幣分析法。彈性論、乘數論和吸收論都強調商品市場流量均衡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而貨幣論則強調貨幣市場存量均衡的作用。
第一,在貨幣論者看來,對於小國來說,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無法控制本國的貨幣供給,它只能改變貨幣供給國內外來源的結構,即國內信貸與外匯儲備的比例。
第二,一國國際收支赤字的根源在於國內信貸擴張過大,故它的對策是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使貨幣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的速度。
第三,貨幣論者認為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但並不否認實際因素對國際收支的作用,只不過它需經由貨幣需求來產生影響。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和價格上升通過提高貨幣需求,將會帶來國際收支盈餘,而利率上升則通過降低貨幣需求造成國際收支赤字。貨幣論關於收人、利率、價格對國際收支影響的結論正好與傳統理論相反。
❹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❺ 為什麼用利率平價條件和貨幣分析法對於利率上升匯率如何變化的結果不同
關於匯率的復理論有很多制
他們經常會的出一些相反的例子
因為關注的因素不一樣
購買力平價理論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的基礎是兩國貨幣所具有的價值之比
2國貨幣交換
就是用本國的購買力換外國的購買力
而本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商品供應沒有增加,
那麼本國市場上的物價就會上升
那麼本幣的購買力降低,本幣就貶值了
彈性價格分析法把貨幣因素看成是決定性的,而把其他因素看做是次要的,他們只會通過影響貨幣供求而產生作用
由著名經濟學家弗倫克爾在1976年提出的。它建立在三個主要假設上:購買力平價理論長期持續有效;貨幣需求函數形式是穩定的;非抵補利率平價成立。國內貨幣供給決定了國內物價水
❻ 貨幣分析理論是什麼是不是貨幣分析說
貨幣分析理論,一般應是指貨幣理論,其認為貨幣的實際供給量一般版由國家加以控制,是一個權外生變數,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貨幣的需求。
貨幣分析說是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其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PS:二者不是一回事。
❼ 求助!!! 什麼是貨幣分析法並解釋為什麼貨幣貶值不能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貨幣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內理論。強調容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貨幣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過程中分成兩個學派。一派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基地,另一學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現代貨幣主義的某些理論,但他們又否認同弗里德曼領導的國內貨幣主義有任何聯系。
❽ 貨幣分析理論突出特點
弗里德曼採納了凱恩斯對公眾貨幣需求動機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版採用微觀經濟理論更加深權入細致地發展了微觀貨幣需求理論。他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受一下三類因素的因素的影響:1、收入或財富:收入或財富是決定貨幣需求的首要因素。 2、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指其他資產的預期報酬,貨幣的名義報酬率可能等於零,也可能大於零,而其他資產的名義報酬率通常大於零。3、持有貨幣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此效用為流動性,且其大小以及影響其效用的其他因素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此外,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強調永恆收入對貨幣需求的重要影響作用,弱化社會成本變數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❾ 9月13日貨幣分析
【招商銀行】2016年9月13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現匯買入價專(元):666.76;現鈔買入價(元):661.42、現匯賣出價屬(元):669.44;現鈔賣出價(元):669.44;中間價(元):668.10。註:100外幣兌人民幣【溫馨提示:每個銀行兌換匯率都不同,但相差不大】
❿ 貨幣分析法的主要假設有哪些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將一國的貨幣供給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部分:MS=D+R,D代表國內內中央銀行的供給,R代表國外供容給部分,即通過順差導致的資本流入,在我國被稱為外匯占款。
貨幣市場均衡時,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即MD=MS=D+R,變化一下:R=MD-D.顯然R大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小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順差;R小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大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逆差。
本國居民的貨幣需求沒變的情況下,若本國貨幣當局緊縮貨幣,即D減少,顯然R就會增加,也就是國際收支改善,若本國擴張貨幣,效果相反。理論解釋是,當本國緊縮貨幣時,本國居民手中的貨幣余額少於意願持有的余額,因此居民將減少支出以期將余額保持在意願水平,這樣本國的進口就會減少,國際收支改善,另外緊縮貨幣時,本國利率升高,資本內流,資本賬戶也將改善。
因此,貨幣分析法德政策建議就是通過緊縮本國貨幣供給來改善國際收支。
詳細見姜波克的《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 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