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土經常交戰的原因是什麼
以下是一篇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公元1453年,「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戰死,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戰死,另一個臣服於土耳其蘇丹,只有他的侄女索非亞公主逃到了羅馬。千年東羅馬帝國從此灰飛煙滅,全歐洲都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新月旗下顫栗。然而歷史在這里卻埋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伏筆----逃到羅馬的索非亞長大成人後,教廷出於牽制奧斯曼土耳其的目的,於1472年將索菲亞嫁給了莫斯科領主伊凡三世。這位亡國的公主為當時在歐洲人眼裡還是蠻荒之邦的莫斯科大公國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嫁妝「--拜占廷帝國的雙頭鷹徽和東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室血脈。撿到寶的伊凡三世在迎娶索非亞公主的同時,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並且宣布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此君因此被視為俄羅斯國家的奠基人。不過俄羅斯既然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衣缽,自然與奧斯曼土耳其也就應該算是世仇了。然而當時的莫斯科大公國直到1480年才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羽翼未豐,解除東方蒙古殘余勢力的威脅是當務之急;同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並未將這個自封的第三羅馬放在心上--瘋子才會放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東南歐不打,跑老遠到寒冷的莫斯科獵北極熊。因此兩個命中註定的冤家居然和平相處了近兩百年。 到了十七世紀後半期,實力日漸強大的俄國已按捺不住對領土的巨大渴望,此時,遠東還太過遙遠,北方的瑞典國勢正隆,波蘭雖已日過中天,但還不是那麼容易啃得動,而西南的奧斯曼土耳其在經歷了數百年的征戰之後,雖然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然而處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在帝國中只是少數民族,諸多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從未停止,再加上各個封建軍事集團內部之間的爭斗,使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外強中干,其情況與滿清乾隆後期的中國倒有幾分相似.奧斯曼土耳其極盛時代時向西北已經滲透到黑海,向東北直達烏克蘭,對沙俄來說,這個宿敵和異教國家已經來到了自家門前,從它身上開刀,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於是,俄土之間近三百年的戰爭已走到台前。 一17至19世紀,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入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戰勝土耳其韃靼軍的重要原因。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發生於北方戰爭(1700—1721)期間,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佔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 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索)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斗任務。 戰斗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斗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斗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推行復仇計劃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屬地,授權土耳其檢查通過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戰列艦19艘、巡航艦16艘、輕巡航炮艦5艘)對俄開戰。俄軍統帥部展開了兩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8.2萬人,由波將金元帥指揮)和烏克蘭集團軍(3.7萬人,由魯緬采夫元帥指揮),以及克里木軍和庫班軍,此外,還有黑海艦隊(軍艦24艘,由海軍少將沃伊諾維奇指揮)。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兵(5千人)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的急劇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局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率軍2.6萬人開赴摩爾達維亞作戰。戰局進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奧恰科夫要塞攻堅戰中,艦隊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戰局中,烏克蘭集團軍(後聯合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等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蘇沃洛夫將軍指揮的5000俄軍和一個奧地利軍(1.2萬人,由科布爾格斯基親王指揮)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巴夏的一個軍(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2.5萬人)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戰,擊潰了土耳其宰相優素福的十萬大軍(參見勒姆尼克河戰役)。但波將金卻未乘勝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僅限於佔領賓傑里、哈吉別伊(今敖德薩)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捕船隊在土耳其艦隊交通線上採取行動。1790年戰局中,波將金又是集中主力圍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統帥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爾巴夏率部4萬人開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取庫班,並准備在克里木登陸。俄軍黑海艦隊在海軍少將(自1790年3月起)烏沙科夫指揮下,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接連實施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參見刻赤海戰)。9月8—9日堅德拉島一戰,俄國艦隊再次獲勝。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巴夏一個軍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致使俄國的處境惡化。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發動了進攻。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強大攻勢一舉攻克土耳其堅固設防的伊茲梅爾要塞(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在1791年的戰局中俄軍取得了巨大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所部強渡多瑙河,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一個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列普寧元帥指揮)在默欽戰役(1791)中重創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納帕。俄軍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以及8月11日烏沙科夫在卡利亞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參見卡利亞克里亞角海戰)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1791)的簽訂。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對於俄軍的先進經驗,蘇沃洛夫在《致勝的科學》這一軍事著作中作了總結。 二19世紀, 一邊倒的俄土戰爭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佔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簽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 1828—1829年的俄士戰爭是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的斗爭所引起的。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1821—1829)而進一步加深。 俄、英、法聯合艦隊為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1827)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獲悉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見聖戰)。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迎戰海珊巴夏的15萬軍隊;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廠迎戰5萬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攻下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攻佔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各部隊在地方民軍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澤特諸要塞。在1829年戰局中,雙方戰斗激烈,力爭主動。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1.8萬人)在庫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俄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攻佔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軍在兩戰區獲勝,主力逼近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弋,這些情況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2(14)日簽訂了阿德里安堡和約(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工作,對於陸海協同動作的組織都發生了影響,同時,積累了奪取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戰役的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說是俄土戰爭實在是有些搞笑。本不想將其列入,但為了歷史的連續性,還是寫一寫吧。這場新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起因 自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國在近東勢力急速發展,力圖攻佔或與列強瓜分日趨衰落的土耳其帝國,控制黑海海峽,實現俄國南出地中海的宿願。這就與在近東有重大政治經濟利益的英、法兩國發生沖突。戰爭的導火線是爭奪「聖地」。所謂聖地問題就是法國支持的天主教僧侶與以俄國為靠山的東正教僧侶爭奪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教堂的管轄權。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對土耳其將伯利恆教堂交天主教僧侶掌管,要求土耳其蘇丹與沙皇簽署專約,承認沙皇有權保護所有在蘇丹統治下的信奉東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國大使的慫恿下,拒絕與沙皇締約。俄國遂同土耳其斷絕外交關系,並於7月3日以保護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居民權利為由,佔領土耳其的附庸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持下對俄宣戰。 1853年11月,俄艦隊在錫諾普殲滅土艦隊。1854年1月,英、法艦隊駛入黑海,並於3月27~28日先後對俄宣戰。撒丁王國也與法締盟,於1855年1月參戰 。歐洲另外兩個大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雖未直接參戰,但也對俄國採取敵對態度。1854年4月20日,奧、普在柏林締結了反對俄國的同盟條約,奧地利陳兵邊境,迫使俄國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里亞登陸,隨即南攻俄國黑海艦隊根據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口。9月20日阿爾馬河之戰,聯軍包圍塞港。俄國守軍鑿沉艦只堵塞港口以防來自海上的進攻。俄軍先後發動巴拉克拉瓦之役(10月25日)和英克曼之役(11月5日),企圖解塞港之圍未果。翌年9月8日,聯軍猛攻塞港,法軍攻下關鍵地區馬拉霍夫要塞。3天後,塞港陷落,俄國敗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奧地利向俄國提出通牒,要求俄國向英、法議和,如拒絕接受,奧將參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同意在奧國提出的5項條件基礎上議和。1856年2月,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交戰國和有關國家在巴黎舉行和會,並於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基督徒國家之間為了「聖地」開打,讓伊斯蘭的土耳其保住了獨立的地位,這倒底是上帝的仁慈呢還是真主的偉大?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 經過近三百年的戰爭,最後結局是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雖然俄國終未能實現佔領君士坦丁堡,讓雙頭鷹徽重新照耀地中海的宿願,但這個不類不倫的第三羅馬帝國,的的確確是成為了土耳其的噩夢,使輝煌一時的奧斯曼帝國被打回了原形.如今,莫斯科克里姆寧宮城頭的雙頭鷹徽和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上空的新月依然如昔,第三羅馬與奧斯曼土耳其的輝煌卻已遠去,然而兩個國家之間的宿怨,是否真的如那首歌所唱的:一切都隨風而去呢?
❷ 俄土兩國關系會受到影響嗎
(原標題:俄土兩國關系會受到影響嗎?)
據新華社報道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19日在土首都安卡拉遇襲身亡,襲擊者在行凶時高喊「不要忘記敘利亞」。
專家認為,襲擊事件可能不會重創俄土關系,反而有助於推動雙方在反恐和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
針對土俄就敘問題合作
盤古智庫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濤認為,這次事件有兩大背景:一是土俄關系進一步緊密;二是土俄和伊朗正在醞釀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新方案。從一系列跡象看,兇手是針對土俄關系、尤其是土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
在敘利亞問題上,土俄近來不斷擴大合作。土耳其政府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優先考慮是維護國家穩定,防止敘境內的庫爾德人乘機壯大,並與土耳其、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聯手「建國」。隨著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土耳其想藉助俄羅斯維護自己在庫爾德問題上的核心利益。此外,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也是兩國的共同目標。
今年土俄關系逐漸回暖,兩國建立了避免沖突的軍方協調機制。土耳其軍方得以繼續空襲敘北部目標。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前駐莫斯科首席記者雷姆濟認為,土耳其能越境進入敘利亞打擊庫爾德武裝也得益於俄羅斯的「默許」。
昝濤說,土俄走近不僅觸動了西方國家神經,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和反對派而言也不是好消息。
俄土合作基礎未受破壞
昝濤認為,俄駐土大使遇襲事件對俄土關系和敘利亞局勢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對俄土雙邊合作也不會產生破壞性影響。從兩國領導人表態看,雙方並沒有將矛頭指向對方。
敘利亞重鎮阿勒頗被政府軍收復後,敘政府被推翻的可能性減小。美國的中東政策在特朗普就職後或面臨調整,美俄可能在敘利亞問題上重新協調立場。在這一背景下,土俄或暫時擱置在敘總統巴沙爾去留問題上的分歧,在敘利亞問題上進一步尋求合作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認為,總體而言,俄土目前的分歧可控,在反恐等問題上存在一致利益。土耳其遭遇未遂軍事政變後,埃爾多安政府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關系惡化,與俄羅斯的關系轉暖。俄駐土大使遇襲身亡,不會對兩國關系造成太大影響,甚至可能會促使雙方更加緊密合作。
(原標題:俄土兩國關系會受到影響嗎?
❸ 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敘利亞的沖突持續了多年。這些沖突可分為哪些方面 分別是什麼 並介紹這些沖突的原因
俄羅斯是以前敘利亞的既得利益著,特別是和阿薩德政權一系保持著常年特殊的內關系。而且容在塔爾圖斯港等地方住榨油軍事實力。
阿薩德政權可以視作一個什葉派的政權,代表了敘利亞境內少數的阿拉維派勢力。阿薩德本身就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代表,對於傳統的中東王爺國來說,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絕對是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對於他們的統治有著太大的威脅,而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三個國家如果都是什葉派執政,那麼就是橫亘在土耳其和海灣國家之間的一個巨大的障礙,反之,遜尼派的勢力可以連成一片,對於遜尼派的強大有著戰略促進作用。
所以,為了確保戰略地緣優勢,俄羅斯幫助阿薩德,土耳其明著幫助「反對派」,此外俄羅斯為了促進敘利亞早日和解,還幫助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讓他們也積極行動,並在戰後給於一些更多的自治權。而土耳其非常恐懼庫爾德人勢力增強,畢竟庫爾德工人黨是要命的。而坊間傳言土耳其和ISIS合作倒賣走私石油的事情,也導致俄羅斯「反恐」讓土耳其利益受損。
其實跳出敘利亞,俄土矛盾早在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就早已存在,雙方為了爭奪黑海,俄羅斯為了光復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打了數百年。
❹ 俄土沖突這一場戰爭究竟打不打
不打,但是會互相陰對方,看誰比誰會玩...
土雞的優勢在於有美國撐腰,ISIS暗中幫助內.
俄羅斯的優勢是影響力比容對方大,而且軍事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土雞想再一次擊落俄轟炸機估計很難.
到最後,誰控制了敘利亞,誰就贏了.不用打仗.
❺ 為什麼俄與土耳其之間歷史糾紛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這一石破天驚的新聞又一次震動了全世界。雙方還在為俄戰機是否侵入了土耳其領空爭辯不休的時候,我們回顧歷史,卻發現,這兩國,早就是數百年的老冤家。一部俄羅斯的擴張「光榮史」,就是一部土耳其被欺負的「屈辱史」,兩國恩怨史上,交織著一次又一次血腥的戰爭和一個又一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究竟是怎樣的恩怨糾纏了兩國如此長的時間?讓我們來回顧俄土兩國恩怨史。
(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被打殘)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是,英法兩強親自下場將俄國打得人仰馬翻,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沙皇尼古拉一世絕望自殺。俄國不得不簽訂《巴黎和約》,規定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土耳其蘇丹答應不分種族和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狀況,包括對信奉基督教的臣民也採取寬宏大量的態度;列強則保證不幹涉土耳其的內政,不幹預蘇丹和他的臣民的關系;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摩爾達維亞,把卡爾斯退還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摩爾達維亞和拉瓦幾亞仍然屬於土耳其蘇丹,但由列強共同保護;黑海中立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對各國商船開放,但禁止軍艦通行,並禁止在沿岸建立軍火工廠;阿蘭群島中立化;多瑙河自由通航;恢復俄土兩國戰前的邊界線等等。
經此一戰,挑起戰端的沙俄不但沒有能夠達到肢解土耳其,強奪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的的戰略目的,反而喪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區得到的優勢和實力,還吐出了之前侵略搶到的部分利益。並且被隨戰敗而來的國內革命和農奴危機所困擾,再也無力和整個歐洲較量。
功虧一簣與死裡逃生:俄土恩怨糾纏至今
但是俄國並沒有因此放棄對土耳其的覬覦。它還在不停尋找機會。1871年3月,俄國乘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被打敗的機會,廢除了《巴黎和約》關於黑海中立化的條款。此後不久,俄國就在黑海地區重整軍備,並利用巴爾乾的斯拉夫民族運動,重新向巴爾乾和兩海峽進軍,又發動了一次新的俄土戰爭,即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5年7月,黑塞哥維那發生反抗土耳其暴政的起義;8月,起義蔓延到波斯尼亞。土耳其政府自恃有英國支持,不僅對蔓延到巴爾干各地的起義進行血腥鎮壓,而且一再拒絕各大國提出的和平建議。土耳其的頑固態度和大國斡旋的失敗,1876年6至7月間,塞爾維亞和黑山對
土耳其開戰,但不久被土耳其打敗。俄國決定親自出馬。
1877年4月24日,俄國正式向土耳其宣戰。5月6日,英國政府照會俄國駐英大使舒瓦洛夫,不許佔有君士坦丁堡和改變兩海峽現狀。對此,俄國立即向英國表示:「佔領君士坦丁堡並不在沙皇陛下的計劃之內」。為了確保這一點6月30日,當俄軍越過多瑙河時,英國艦隊開進了貝西加灣。
1878年1月20日,俄軍攻佔亞得里亞堡,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聖斯特法諾。英國立即聲明如果俄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它將同俄國斷交;奧匈也發表了內容相同的聲明。2月8日,一支英國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出現在馬爾馬拉海海面上。俄國迫於英奧壓力,只得停戰議和。
1878年3月3日雙方簽訂了《聖斯特法諾條約》。對於土耳其來說完全是一個城下之盟,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該條約規定:土耳其承認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三國完全獨立;承認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獲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圖內;成立大保加利亞國,並允許俄國勢力在保加利亞的存在;將薩拉比亞西南部歸還給俄國,將卡爾斯、巴統統阿爾達漢和巴亞齊特並入俄國版圖;修改博斯普魯斯海峽通行規則,允許俄羅斯等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行。
(第十次俄土戰爭是俄國離黑海海峽最近的一次機會)
《聖斯特法諾和約》大大加強了俄國在巴爾乾的勢力,立即遭到英、奧兩國的堅決反對。兩國集中反對的是「大保加利亞」的出現。在德國首相俾斯麥的斡旋下,俄國不得不於列強簽訂《柏林條約》,對《聖斯特法諾和約》做了大篇幅修改:大保加利亞公國一分為三,一個自治的保加利亞公國(巴爾干山以北),一個半自治的東魯米利亞省(巴爾干山以南),一個仍為土耳其管轄的馬其頓;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由奧匈佔領(名義上仍屬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俄國得到了南比薩拉比亞、卡爾斯、巴統、阿爾達漢,巴統成為自由港,巴亞澤特歸還給土耳其;確定關於1856和1871年黑海兩海峽通行原則「依然」有效。俄國自由通過黑海兩海峽自由進入地中海的夢想依舊沒有實現。
進入二十世紀,破敗的奧斯曼土耳其處於牆倒眾人推的狀態下。1911年意土戰爭爆發,義大利奪取了利比亞。1912年巴爾干同盟諸國(希臘、保加利亞、黑山、塞爾維亞)組織聯軍,發動巴爾干戰爭。土耳其大敗,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布爾附近的一小塊東色雷斯之外,馬其頓、西色雷斯、魯米利亞、克里特島及愛琴海上幾乎所有的島嶼全部割讓給同盟四國,同時阿爾巴尼亞獨立。
直到一戰爆發,土耳其站到了德國和奧匈帝國一邊。而在土耳其沒有參戰的情況下,1915年3月,協約國秘密計劃將其瓜分。英法俄三國達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明確規定:君士坦丁堡、黑海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劃歸俄國;英國放棄阻止俄國走出黑海海峽的傳統政策;只有當大戰結束後,英法獲得土耳其所屬阿拉伯地區的領土時,俄國才能開始擁有對海峽的控制權。1916年4月俄國和法國達成協議,9月俄國與英國達成協議,規定:大亞美尼亞,即土屬黑海沿海地區,劃歸俄國;小亞美尼亞,即大亞美尼亞以西延伸到地中海的狹長地帶,劃歸法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歸英國。土耳其就這樣被列強秘密瓜分了。
彼得大帝數百年前的夢想,眼看就要實現了。
但,就在勝利的果實吃進肚子前一刻,俄羅斯帝國倒下了。1917年二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沙皇俄國滅亡。同年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建立。
為了對抗西方協約國,蘇維埃政府決定減少樹敵。1917年12月3日,蘇維埃政府發表的《告俄羅斯和東方全體伊斯蘭教勞動人民書》中宣稱:撕毀關於強占君士坦丁堡的秘密條約,取消關於瓜分土耳其和從土耳其手中奪取亞美尼亞的條約。
1921年3月16日,兩國代表在莫斯科締結了《蘇土友好條約》。條約規定;雙方同意不承認強加與它們的任何合約或國際協定,蘇俄同意不承認未經土耳其國民議會承認的有關土耳其的任何國際協定;蘇俄宣布廢除沙皇政府同土耳其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債務,放棄領事裁判權;雙方確定了蘇土邊界,蘇俄把時期佔領的卡爾斯、阿爾達漢和阿爾特溫三個州歸還土耳其;雙方同意由沿岸各國代表組成會議來制定關於黑海的國際協定,其條件是不得損壞土耳其的主權及首都伊斯坦布爾的安全等。斯大林認為:公約修改「應當考慮到俄國的利益」,「不可能接受由土耳其扼住蘇聯咽喉的局面」。此後不久,蘇聯向土提交照會,聲稱1925年簽訂的《土蘇友好和中立條約》將不再延長。會上,莫洛托夫在涉及黑海海峽問題時要求允許蘇聯在海峽地區建立軍事基地,修改《蒙特勒海峽公約》,並由蘇土共管海峽。蘇聯的要求遭到了土耳其堅決拒絕,雙方相互大加指責,蘇土關系緊張。
在波茨坦會議上,土耳其海峽再次成為重要議題。斯大林再次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約》的要求,他認為,《蒙特勒公約》是對蘇聯不利的,「一個受英國支持的小國,卡住了一個大國的咽喉,不給它出路。」蘇聯要求蘇方船隻自由地進出黑海,而且在土耳其沒有能力保證自由通航時,蘇聯希望用武力來保衛自由通航。會議原則上決定,《蒙特勒公約》應予以修訂,具體事宜由美、英、蘇各自與土直接談判。但是以後的談判中未能達成協議,《蒙特勒公約》因此並未做任何修改。但是蘇土關系進一步惡化了,面臨蘇聯強大軍事壓力的土耳其在戰後初期的冷戰中徹底投入西方的懷抱,成為了北約成員國。
直到今天,只要俄羅斯還抱有南方出海口夢和君士坦丁堡繼承者夢,土耳其就會感到芒刺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著黑海海峽這個地緣政治焦點,不知還會演出怎樣的戲劇來
❻ 俄土會不會爆發沖突 搜狐新
小的沖突會,但不會爆發大的沖突!更不會爆發戰爭!
❼ 俄羅斯總統普京,如何化解這次的俄土的矛盾
無法化解,因為有北約做後盾,只要俄羅斯示弱,土耳其會得寸進尺的。
普京只能走現在的路子,戰略圍堵土耳其。
❽ 俄土戰爭前後幾百年參戰各國一共死了多少人
格俄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負責人科爾奈認為,這一切起源於科索沃問題和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2004年薩卡什維利上台後,隨著美歐積極推動國際社會承認科索沃獨立,南奧和阿布哈茲問題「解凍」的速度加快。南、阿聯合獨聯體內存在領土爭端的其他兩個地區加快謀求國際承認,對格構成很大壓力。在此背景下,格於2004年恢復了對南奧的軍事行動,2006年派武裝警察進駐科多爾峽谷,並試圖控制連接俄與南奧的羅科斯基走廊,但其攻佔茨欣瓦利的嘗試屢以失敗告終。從那時起,薩卡什維利加快了軍事改革的步伐,格軍事實力和軍隊現代化水平迅速提升,在軍隊及武器裝備上取得了對南奧和阿布哈茲的優勢。 目前,格處於進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的關鍵時期,但布加勒斯特峰會幾乎終結了格藉助美國在年底加入北約的希望。輿論普遍認為,最大的障礙就是領土爭端問題。巴庫的政治分析家指出,7月賴斯的造訪重新給了薩卡什維利以鼓勵。而且,今年1月的格總統選舉結果表明,美國並未因這個「壞孩子」的冒險風格而減少對格加入北約的支持。實際上,2005年和2007年圍繞俄軍事基地撤出問題,格俄也一度接近戰爭狀態,在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的堅定政治支持下,俄最終妥協了。在解決格西南部的阿扎爾問題上,薩卡什維利也曾展現了他的強硬姿態,結果俄再度退讓,阿巴希澤流亡莫斯科。 格軍力的增強與俄的一再退讓,增強了薩卡什維利解決領土爭端問題的冒險心理。在今年1月總統競選時的講話中他許諾,將在新任期內「徹底而輕松地」解決南奧和阿布哈茲問題。不過,在南奧地區的軍事冒險取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格獲得西方、主要是美國的軍事支持,直接後果就是俄美軍事沖突。在這一問題上,薩卡什維利似乎誤會了美國的意思。俄REGNUM新聞網援引美國一匿名高級外交官的話說,不久前美曾直接向格領導人表示美支持格為實現領土完整所做的努力,但格沒有機會贏得同俄的戰爭,必須通過外交方式解決加入北約問題。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克恩也在8月9日表示,「如果他們現在是北約成員的話,那麼我們會根據北約章程第五款承擔起保衛喬治亞的責任」。基於上述原因,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安全問題專家克里斯多弗??蘭頓表示,他不明白格為什麼走得這么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戰的部分原因在喬治亞
❾ 俄土戰爭選俄國好還是土耳其好
一架在敘土邊境抄執行任務的俄羅斯空軍蘇-24戰機被土耳其空軍派出的F-16戰機擊落,機上兩名飛行員跳傘後一名被當地武裝打死,另一名下落不明。作為俄軍直接介入敘利亞內戰以來的第一次人員傷亡與戰斗損失,戰機被土耳其擊落顯然超出了大多數觀察家們的預料。
考慮到俄土兩國的世代仇恨,再加上土耳其在整個敘利亞內戰中對於敘政府的「消極表現」——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為反對派提供武器和訓練場地,放任國內購買「伊斯蘭國」產出的石油等,這場從一開始就並不友善的攻擊行動一下子點燃了兩國間從政府到民間的對立情緒。俄羅斯總統普京直截了當地指責土耳其「背後一刀」,而俄羅斯網民更是乾脆直接在各種可能遇到土耳其網友的場合之稱土耳其人為「壞人」、「伊斯蘭國恐怖分子」。
所以我認為俄國好。
❿ 俄土沖突最新消息:土總統向普京道歉,他為什麼會慫
土耳其本來來是站隊美國在自中東搞事,期望借美國的虎皮大旗擴展自己在中東的勢力,夥同美國暗中支持敘利亞反對派、Isis等。但是由於俄羅斯的強烈介入,導致敘利亞反對派、isis的潰敗(反正進展不順利,和美土預期差遠了),期間俄土還產生摩擦。
美土因利而聚,也因利而散。當企圖遇到挫折時,美國開始割裂和土耳其關系(土耳其支持isis已經成為眾矢之的遭人唾棄),企圖帥鍋給土耳其,而且暗中支持推翻艾爾多安政府(去年的土耳其政變,但失敗),土美翻臉。
土耳其本來抱美國大腿,看大腿要踹他,那就得趕快自謀出路了啊,畢竟自己沒法和美國剛,那還有誰可以抱,就只剩下俄羅斯了,所以土耳其向普京道歉,修復土俄關系,以此來減輕美國壓力(美國別欺人太甚,逼急了我全面投靠俄羅斯)。
總之,土耳其是不慫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