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東城區年底前疏解5家市場 12家工業企業全部外遷
騰退市場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疏解經營人口人,12家工業企業全部外遷
新京報訊 (記者郭超)過去一年,東城區悄悄在改變。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小市場小商場逐漸向外疏解。年內東城區將完成5家市場的疏解工作,騰退市場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疏解經營人口7500人。
「十三五」期間,東城區將以南鑼鼓巷、東四三條至八條為試點,摒棄傳統的大規模商業開發,向著基礎設施、文物騰退、公共服務、綜合整治方向拓展。
2017年疏解50%商戶
東城區區委書記張家明透露,根據年初確定的「瘦身健體」非首都功能疏解計劃,商品市場的騰退進展明顯。
東城區現有商品交易市場35個,其中:日用百貨(小商品)市場8個,農副產品市場及小吃市場27個。年內東城區將完成5家市場的疏解工作,騰退市場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疏解經營人口7500人。計劃到2017年底,對外疏解50%商戶,全區內的小商品市場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批發、物流功能全部外遷。
工業企業方面完成外遷,航星機器製造、元隆皮草等12家有生產活動的工業企業(其他的主要涉及機器製造、服裝製造、印刷等行業)全部外遷。
據了解,東城區在全市第一個率先推出區級《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特點,制定了特色商業街區及平房區業態發展指導目錄,從不同角度嚴控入口,嚴格禁止低端業態的增量。今年,已有1488個屬於禁限目錄單位的企業注冊或項目未通過審批。
張家明稱,未來五年,東城區將在市場規模、功能、人口方面進一步壓縮和精簡,去除低端業態、外遷批發功能、疏解從業人員。到2020年末,在商品市場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市場環境優化方面取得積極成果。
將試點文保區「准物業」管理
作為全市歷史文化遺存最密集、平房院落最集中的地區,東城區文保工作面臨巨大的困難。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部分文保單位被長期不合理佔用,一些有保護值的歷史建築因缺乏管理被拆除。」就在這些代表著京味兒文化的胡同和平房區里,居住了幾十年的「原住民」還過著幾代同堂的生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
根據計劃,「十三五」時期,東城區將集中打造「歷史文化傳承軸」,完成南中軸、太廟等環境整治項目;重點打造前門東區、南鑼鼓巷地區、東四三條至八條地區等一批「歷史文化精華區」,基本完成舊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風貌保護任務,完成寧郡王府、清末太醫院等文物及具有保護價值建築的修繕騰退。
東四三條至八條位於東四西片平房區,是老北京城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區。存在著人口密度大、低端業態聚集、違法建設存量大、「城市病」現象嚴重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東四三條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治理」方案不再以傳統的大規模商業開發為解題思路,而是基於人居和風貌保護,引入政府支持、企業推進、居民參與的多元和合作治理。
張家明介紹,例如,在東四地區原有「准物業」管理的基礎上,將整個文保區列入「准物業」管理范圍,制定「准物業」管理規則,提升綜合管理服務水平。政府規劃引入綜合停車、環境治理、院落改造、業態更新、社區治理,這種「准物業」的服務管理模式今後將在東城區文保區逐步推開。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2-11,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領取看房紅包,百元現金直接領
Ⅱ 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都位於哪裡
1、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
老牌的服裝專業市場了,地處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省會城市杭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周邊的大城市林立,如上海,蘇州,溫州,南京等。這些地方都有共通點,人們很富有而且都喜歡時尚。所以購買力全國第一應該不為過。四季青是最早開展網批的專業市場之一。
2、沙河服裝批發市場
沙河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大型批發市場,短短幾年間,發展了數十個各有特色的服裝批發城。女裝,牛仔,男裝,童裝等應有盡有。這里街道幾乎不能行車,沙河大街及周邊的街道人山人海。進入各大批發城,裡面也擠滿了人,特別是金馬,南城這個核心區域,沒事的朋友不要去逛游,拿貨的更不要攜帶多餘的物品,不然你連走路都難。沙河服裝市場定位中低檔路線,面向全國二三線城市及鄉鎮。沙河市場網批也很發達。這里的檔口大多支持網批,淘寶網上很多低價促銷服裝,源頭都是從這里來的。
7、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
身處大上海的七浦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美女如雲的上海是個引領時尚潮流的地方,所以七浦路具有高貴氣質,批發的服裝也很高檔。這里出來的服飾,是白領和高端人群的最愛。
8、武漢漢正街服裝批發市場
武漢漢正街其實是由眾多行業市場組成批發中心,包括小商品,服飾鞋帽,日用品,化妝品等等,其中服裝佔有很大的份額。武漢是中西部的大城市,一直以來都是中西部地區拿貨的中心。隨著西部大開發,眾多服裝廠搬遷回內地,這里的服裝批發市場將獲得爆發式的發展。
9、山東即墨服裝市場
1979年,由集貿市場的一角興起。1980年後發展更快,在共濟街南端河灘上形成了一個服裝市場。自1984年創建以來,即墨服裝市場經過四次擴建,現已形成佔地140畝,營業面積6萬平方米,擁有六千多個攤位,兩千多間門市房的一級批發市場。是全國十大工業品市場之一,其建設檔次和經營規模將躍居全國服裝市場前列。
最大貢獻:把南方服裝分配到華北各地。
10、福建石獅服裝城
上個世紀80年代,群眾自發結市,形成了石獅第一個初具規模的服裝批發市場,服裝不僅色彩鮮艷而且款式新穎,每天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拎著大包小包的各地服裝商販,出現了「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和「全國跑石獅」的奇特景象。
Ⅲ 為啥疏解後的北京還是那麼擁擠
北京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湧入。但近兩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綜合整治與人口調控凝聚的合力作用下,這座大都市的磁場發生了改變——2017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數量比上一年減少2.2萬,這意味著北京結束2000年以來常住人口連續16年持續增長的趨勢,首次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
產生負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離開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比流入北京的多了13.2萬。
城市的磁場
來北京的第十年,李美舉家離開這座城市。
2008年,李美從湖南嶽陽農村老家到北京投奔當時的男友,男友在東五環外的朝陽區東窯村一家老鄉開的板材加工廠打工,李美也進入同一家公司做文員。一年後,兩人結婚,大兒子豆豆出生在北京的醫院。由於沒有社保,生孩子幾乎花光了這對年輕夫妻的微薄積蓄。坐月子的那一個月是李美夫妻北京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身上只剩68塊錢,而年關將近。因為沒有路費,那一年兩人沒有回老家過年。
李美他們打算干到30歲就回老家,用攢下來的錢做生意。但真正到了30歲,卻愈加茫然。雖然兩人的年收入從不到5萬元漲到12萬元,但手裡的積蓄遠不夠回老家開廠,十年間都在做板材搭建的工作,沒有其他謀生技能,只能繼續現在的生活。同時,孩子上學的事又讓他們擔憂。
日本東京都也曾實施過「首都功能分散計劃」,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將不少企業、大學等機構往外遷,當時由於這些企業、大學的外遷減少了一部分人口,但同時卻有更多的人口遷進來,東京都不僅未能因實施「首都功能分散計劃」而減少人口,反而越疏散、越控制人口越增長。東京都在1970-2016年間增長了200多萬人,2017年1年就增長了27萬人。而且事實也證明,東京都的人口增長不僅沒有帶來「大城市病」,相反卻明顯增強了競爭力,已發展成為名列前茅的全球城市。
不過,一些觀點認為,北京的環境承載力無法和東京相比,從自然資源來看,北京人均水資源僅為東京的二十分之一,從服務資源來看,北京城市規劃與治理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王桂新認為,一個城市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是由若干因素綜合決定的,水資源只是一個方面的因素,空間則是城市發展最基礎、更寶貴的資源。北京轄區面積是東京都的8倍,人口是東京都的1.6倍,因此,可以使北京在人口承載方面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北京會不會重演東京的人口變化曲線,被疏解出京的人會不會迴流尚未可知。一個現實問題是,不同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巨大,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對河北、天津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李美和丈夫的工廠搬遷到的唐山漢沽管理區類似於一個小鎮,李美一家租住在工廠附近的民房,孩子就讀於當地的公立小學。但如今他們面臨著一道新的選擇題:雖然取得了學籍,然而政策擺在這里,孩子必須回老家參加高考。上完初三再走,還是現在就走,李美猶豫不決。
無論哪種選擇,都意味著她遲早要和丈夫分居生活。而「一家人在一起」,一直是支撐她走過所有難關的動力。
讓李美難以抉擇的另一個因素也來自於兒子豆豆,孩子並不理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控人口的政策,只知道自己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工作原因搬到唐山來的。
剛到唐山時,豆豆聽不懂上課老師的口音,看不慣村子裡老人隨地吐痰的不文明行為,每當向母親抱怨這些的時候,他便開始想念北京。「我是在北京生的,北京長的,我以後一定要回到北京的。」豆豆時常這樣說。
就在李美煩惱之時,2018年3月22日,《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為「千人」「萬人」「海聚」「高創」「高聚」等國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重要科技獎項獲獎人辦理引進手續時,最快五個工作日辦理完結。這對李美夫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對他們的下一代呢?
Ⅳ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什麼意思
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專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屬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當前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之一(其他兩個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擁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展前景光明。
Ⅳ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點是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 對還是錯
例如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過度膨脹,出現了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被稱之為「大城市病」。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以避免或緩解大城市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採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並產生熱島效應。如果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如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在城市之外構建一個中心,建設城市新區,成為另外一個組團,這就和單中心分開並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所以,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應該把製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比如原來倫敦的大霧、紐約的案件頻發、東京的環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現,但這些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已經得到不斷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隨之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問題,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對傳統城市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所謂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民生幸福為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遵循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村與城市、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規律,倡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化機制,著力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過程中,強調布局上必須科學合理,功能上必須宜居宜業,品味上必須特色鮮明,產業上必須高端化,管理上必須精細化,執行上必須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