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氫尚新能源研究成果

上海氫尚新能源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09 08:53:41

A. 新能源開發利用論文

新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說的,有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地熱能和潮汐能等許多種。新能源的共同特點是比較干凈,除核裂變燃料外,幾乎是永遠用不完的。由於煤、油、氣常規能源具有污染環境和不可再生的缺點,因此,人類越來越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1)核能技術。核能有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兩種。核裂變能是指重元素(如鈾、釷)的原子核發生分裂反應時所釋放的能量,通常叫原子能。核聚變能是指輕元素(如氘、氚)的原子核發生聚合反應時所釋放的能量。核能產生的大量熱能可以發電,也可以供熱。核能的最大優點是無大氣污染,集中生產量大,可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燃料。①核裂變技術,從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電站建成以後,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建成400多個核電站,發電量佔全世界16%。我國自己設計製造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是浙江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引進技術建成的是廣東大亞灣核電站180萬千瓦。核電站同常規火電站的區別是核反應堆代替鍋爐,核反應堆按引起裂變的中子不同分為熱中子反應堆和快中子反應堆。由於熱中子堆比較容易控制,所以採用較多。熱中子堆按慢化劑、冷卻劑和核燃料的不同,有輕水堆、重水堆、石墨氣冷堆、石墨水冷堆,這些堆型各有優點,目前一般採用輕水堆較多。快中子反應堆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鈾資源,熱中子堆只能利用天然鈾中2%的左右的鈾,而快中子增值堆可以利用60%以上。②核聚變技術,這是在極高溫度下把兩個以上輕原子核聚合,故叫熱核反應。由於聚變核燃料氘在海水中儲量豐富,幾乎人類可用之不盡。可以說,世界人類永恆發展的能源保證是核聚變能。
(2)太陽能技術。①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比較成熟,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鍋爐燒蒸汽發電、太陽能製冷、太陽能聚焦高溫加工、太陽灶等,在工業和民用中應用較多;②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通過太陽能光電池把光能轉換成電能(直流電),主要是光電池製造技術,太陽能電池有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硫化鎘和砷化鋅電池許多種。這種發電技術利用最方便,但大功率發電成本太高。③光化學轉換技術,利用太陽能光化學電池把水電解分離產生氫氣,氫氣是很乾凈的燃料。
(3)風能技術。風能是一種機械能,風力發電是常用技術,目前世界上最大風力發電機為3200千瓦,風機直徑97.5米,安裝在美國夏威夷。我國風力發電裝機總共20萬千瓦,最大風力發電機為120千瓦。
(4)生物質能技術。這是利用動植物有機廢棄物(如木材、柴草、糞便等)的技術。①熱化學轉換技術,把木材等廢料通過氣化爐加熱轉換成煤氣,或者通過干餾將生物質變成煤氣、焦油和木炭;②生物化學轉換技術,主要把糞便等生物質通過沼氣池厭氣發酵生成沼氣,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氣技術在我國農村得到較好應用,工業沼氣技術也開始應用。③生物質壓塊成型技術,把烘乾粉碎的生物質擠壓成型,變成高密度的固體燃料。
(5)氫能技術。氫氣熱值高,燃燒產物是水,完全無污染。而且制氫原料主要也是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氫能是前景廣闊的清潔燃料。
(6)地熱能技術。地熱能有蒸汽和熱水兩種。地熱蒸汽有較高壓力和溫度,可直接通過蒸汽輪機發電;地熱熱水最好是梯級利用,先將高溫地熱水用於高溫用途,再將用過的中溫地熱水用於中溫用途,然後再將用過的低熱水再利用,最後用於養魚、游泳池等。
(7)潮汐能技術。潮汐發電技術是低水頭水力發電技術,容量小,造價高。我國海岸線長達14000公里,有豐富潮汐能。據估算,全國可開發利用潮汐發電裝機容量為2800萬千瓦,年發電700億千瓦時。

B. 新能源歷史

常見新能源形式概述
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陽能的光熱轉換、光電轉換以及光化學轉換三種主要方式
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由太陽能導致或轉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陽電能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等。
太陽能可分為3種:
1.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2.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3.太陽光合能: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可以人為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合成人類需要的有機物,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
核能
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釋放主要有三種形式:
A.核裂變能
所謂核裂變能是通過一些重原子核(如鈾-235、鈾-238、鈈-239等)的裂變釋放出的能量
B.核聚變能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氫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同時發生質量虧損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反應叫做核聚變反應,其釋放出的能量稱為核聚變能。
C.核衰變
核衰變是一種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因其能量釋放緩慢而難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利用率低
(2)反應後產生的核廢料成為危害生物圈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3)反應堆的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
(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鈈-239受控制
(5)核電建設投資費用仍然比常規能源發電高,投資風險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蘊藏於海水中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度差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波浪發電,據科學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0萬億度。目前,海上導航浮標和燈塔已經用上了波浪發電機發出的電來照明。大型波浪發電機組也已問世。我國在也對波浪發電進行研究和試驗,並製成了供航標燈使用的發電裝置。將來的世界,每一個海洋里都會有屬於我們中國的波能發電廠。波能將會為我國的電業作出很大貢獻。
潮汐發電,據世界動力會議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發電量將達到1000-3000億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上的朗斯河口電站,發電能力24萬千瓦,已經工作了30多年。中國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廈潮汐電站,總容量達到3000千瓦。
風能
風能是太陽輻射下流動所形成的。風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蘊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廣泛,永不枯竭,對交通不便、遠離主幹電網的島嶼及邊遠地區尤為重要。
風力發電,是當代人利用風能最常見的形式,自19世紀末,丹麥研製成風力發電機以來,人們認識到石油等能源會枯竭,才重視風能的發展,利用風來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聯邦德國在著名的風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爾建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電風車。該風車高150米,每個漿葉長40米,重18噸,用玻璃鋼製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已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每年發電約50億千瓦時。
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來源於生物質,也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於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質能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或氣態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是一種無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質能利用現狀
2006年底全國已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870萬口,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4萬處,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沼氣工程2,000多處,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為近8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燃料。
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定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台,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
地熱能
地球內部熱源可來自重力分異、潮汐摩擦、化學反應和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熱能是地球主要熱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有5500處地熱點,地熱田45個,地熱資源總量約320萬兆瓦。
氫能
在眾多新能源中,氫能以其重量輕、無污染、熱值高、應用面廣等獨特優點脫穎而出,將成為21世紀最理想的新能源。氫能可應用於航天航空、汽車的燃料,等高熱行業。
海洋滲透能

如果有兩種鹽溶液,一種溶液中鹽的濃度高,一種溶液的濃度低,那麼把兩種溶液放在一起並用一種滲透膜隔離後,會產生滲透壓,水會從濃度低的溶液流向濃度高的溶液。江河裡流動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鹹水,兩者也存在一定的濃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壓比海水的水壓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個渦輪發電機,淡水和海水之間的滲透壓就可以推動渦輪機來發電。
海洋滲透能是一種十分環保的綠色能源,它既不產生垃圾,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賴天氣的狀況,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鹽分濃度更大的水域里,滲透發電廠的發電效能會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國鹽城市的大鹽湖、美國的大鹽湖。當然發電廠附近必須有淡水的供給。據挪威能源集團的負責人巴德·米克爾森估計,利用海洋滲透能發電,全球范圍內年度發電量可以達到16000億度。
水能
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是清潔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是常規能源,一次能源。水不僅可以直接被人類利用,它還是能量的載體。太陽能驅動地球上水循環,使之持續進行。地表水的流動是重要的一環,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減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廣闊的替代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運動均可以用來發電。
可以利用電解水分子和光以及化學分解水分子的方式,來分解到可燃燒的氫氣,它可作為新的,多用途的能源來替代現有的礦物質能源。水分子的分解過程簡而易行,投資少見效快。這給水能的綜合利用帶來了廣泛的前景,在地球上,水是一種到處可見的液態物質。通過水的分解裝置,制備出氫燃料,可用於汽車,航天航空,熱力發電等工業和民用方面,在較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人類對礦物質資源的過分依賴。

C. 新能源有哪些

新能源是指和長期廣泛使用,技術上較為成熟的常規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對比而言,以新技術為基礎,系統開發利用的能源,即人類新近才開發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陽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氫能、核聚變能等,是一種已經開發但尚未大規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試驗,尚需進一步開發的能源。
科學家認為,21世紀,波能、可燃冰、煤成氣、微生物、綠藻將成為人類廣泛應用的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再生能能源。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海洋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0萬億千瓦。
可燃冰:這是一種與水結合在一起的固體化合物,它的外形與冰相似,故稱「可燃冰」。據科學家測算:可燃冰蘊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和還多。煤成氣:煤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溫度及壓力增加,在產生變質作用的同時也釋放出可燃性氣體。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煤成氣可達2000萬億立方米。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盛產甘蔗、甜菜、木薯等,科學家利用微生物發酵,可將它們製成酒精,用其稀釋汽油所配製的「乙醇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而且製作酒精的原料豐富,成本低廉。科學家還研究成功利用微生物製取氫氣,開辟了能源的新途徑。
綠藻:當石油和天然氣耗盡時,氫也許是一種理想的燃料,問題在於要找到一個廉價地生產氫燃料的方法,科學家稱,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一種普通的池塘綠藻。目前,一升綠藻培養液每小時可以生產出3毫升氫氣。研究人員認為, 綠藻生產氫氣的效率至少可以提高100倍,而這一點有待於技術的進一步提高。

D. 新能源概論論文

能源概論

能源的意義

能源[Source of energy]是人類藉以克服困難,維持生存的原動力,譬如太陽給我們光熱,風吹動風車可以發電,燃燒汽油可用以推動汽車,使用瓦斯可以烹調、取暖,凡此種種如太陽、風、汽油、瓦斯等都是能源。

至於能源存在於自然界中,不需經過轉換處理,直接可用的稱為「初級能源」[Primary Energy],例如太陽能、水力等,但凡必須經過轉換才可提供使用的能源,稱之為「次級能源」[Secondary Energy],例如:汽油、電能等。

【各類能源轉換系統圖】

能源的種類眾多,近年來,無論核分裂(fission)、核融合(fusion)和太陽能的研究發展,均呈現出一片蓬勃景象,但目前依賴最重,使用最多的還是化石性燃料[Fossil fuel],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佔有90%以上的今日能源供應市場由於這類燃料其蘊藏量有限且日益枯竭、分布不均,使用時又污染嚴重,鑒於目前已經投置的生產設備和應用技術,預計化石燃料尚可以維持在能源主流的地位直至本世紀之末,因此人類當務之急便是尋求更好用的燃料,並加緊改良現有能源的利用技術。

由於人口增加,每人耗費的能源用量也不斷升高,但自然界的能源蘊藏並非無窮,於傳統能源逐漸枯竭之際,[目前的估計是煤大約可再維持100年左右,石油、天然氣亦只有數十年的存量],對各種形式再生能源的開發研究正被各國重視,現今社會人類終於體悟到能源不容我們的任意揮霍,因此除了積極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利用的效率外,也應研究如何在不降低生活水準、不減緩工業發進步及經濟成長的前題下,努力節約能源。

--------------------------------------------------------------------------------

地球的能源

一、 地球上可取用的能源:
1. 人類在地球上可取用的能源,絕大部分來自太陽能,如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天然氣)、水 力、風力、生質能。
2. 小部分來自於核能,這是源自於宇宙的演化過程,在地球形成時就已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例如鈾。
3. 餘下的小量來自於地熱(地球內部的熱量)和月球運動引致的潮汐作用。

二、 能源分類:
地球能源若依起源來分類,可區分成自有能源和外來能源(來自外太空)兩種。自有能源主要包括地熱和核燃料;外來能源主要包括月球能(月球對地球之萬有引力作用而產生潮汐能)和太陽能等。若依使用結果來分類,可分為:

1. 再生能源(非耗竭能源):太陽能、水力、風力、生質能、潮汐、地熱、海浪能、海洋熱能轉換、核融合能等能源,在短期內能自行補充,能反覆使用持續供應者 ,稱之。
2. 非再生能源(耗竭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廢熱、鈾等能源,用過即無的,必須另外設法開發轉換採取,無法自行補充者,稱之。

--------------------------------------------------------------------------------

能源的開發與應用:

一、 太陽:
1. 每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能,估計為1.78×1017瓦-年,約為目前全世界每年所需能量的一萬多倍。
2. 其中有30%之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
3. 約有50%為地球表面吸收後,再重新輻射出去,因此得以維持地球表面的溫度。
4. 約20%的太陽能將地表的水蒸發成水蒸氣,形成雲、雨及空氣的流動(水力和風力的由來),同時也造成海洋表面和底層的溫差。
5. 只有很小的比例(約0.06%)用於進行植物生長所需的光合作用,太陽能被轉化儲存在植物體內碳氫化合物的化學能。
6. 太陽能可經由太陽電池直接轉換為電能,或是利用反射鏡,將太陽光焦聚直接轉換為熱能。直接取用的太陽能,沒有造成任何污染,是非常乾凈的能源。(但成本高,經濟價值不高,僅適合在沙漠或偏遠地帶)。

【太陽能板】

二、 水力與風力發電:
本質上都是太陽能的間接利用,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污染性廢物,是相當理想的清潔能源。(在開發中國家,水力發電資源已趨飽和。且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廣受爭議,風力發電之風車葉片會產生很大的噪音,使人不安,且對自然景觀有負面的影響。)

【風力發電】

三、 潮汐與地熱發電:
潮汐發電以及地熱發電都是善於利用地區和地形的特性,以產生乾凈能源。

【潮汐發電】

四、 生質能的應用:
植物本身、農作物的殘渣、動物牲畜的排泄物等,可經化學處理合成為液體燃料,或經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沼氣,可用於燃燒產生熱能,這種能量稱為生質能。

利用甘蔗或玉米可製成酒精,是當今最主要的生質能能源。而生質能的供應需要依賴大面積種植,因此製作成本甚高,不適合地狹人稠的國家。盡管如此,生質能仍是一個值得選擇的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酒精燃燒固然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因大量植物的種植,經由光合作用,可回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達到平衡。

五、 核能反應發電:
核能和一般火力發電一樣,從特定的燃料中,發出大量的能,利用核反應產生巨大的核能,製造高溫高壓的蒸氣或氣體,導入輸機,驅動發電組發電。

核能所用的燃料,乃是可分裂或融合的放射性物質,例如鈾235、鈽239、鈾233等

核能在近年來由於日本和法國研究發展快滋生核反應爐,利用快速中子撞擊鈾-238,使轉化成可分裂的鈽-239,作為核反應的燃料。使先前含量高達99.3%的鈾-238,可充分的利用。

核分裂:核能的產生首先是以中子撞擊可分裂物[如鈾235]使分裂,變成鋇及氪等原子,並發出能量以及快速中子,這些中子又會去撞擊旁的鈾原子核使分裂進行下去,稱為連鎖反應[或鏈反應],為了有效控制反應速率,因此需要「緩和劑」[例如水、石磨、重水等]來吸收中子的能量,使之減速,以及「控制棒」[例如鋯金屬管中貯存石墨等可以吸收中子的物質]以使參與反應的中子數降低,直到反應以等速進行,反應時發出的能量是靠「冷卻劑」來移走,常用的冷卻劑有二氧化碳、水、氦、液態鈉等,冷卻劑流經「熱交換器」把熱量送出製造高溫蒸氣,送往汽機,產生動力。

核融合:目前人類只會應用融合時的巨大核能,當作殺傷武器[如氫彈],由於核子融合[聚變]往往需要攝氏1億度的高溫因此欲將核融合發電,投入的能量比發出的多,迄今能停於研究階段,但是核融合的生成物很安全,燃料又便宜[例如1m3的水電解所得的天然重氫,采融合反應所發的核能,就超過200噸石油的能量],所以核融合發電仍是很有發展潛力。

核分裂式的反應器種類很多,例如:
1. 沸水反應器[BWR,Boiling Water Reactor],以水為冷卻劑及緩和劑,讓水在爐心沸騰,所生蒸氣亦可直接通往汽渦輪發電機。

2. 壓水反應器[PWR,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以水為冷卻劑及緩和劑,並加壓不使水沸騰,極高溫的水經熱交換器把熱量送出,以供製造蒸氣,發往汽渦輪發電機發電。

3. 氣冷反應器[GCR,Gas-Cooled Reactor],以氣體為冷卻劑,以石墨為緩和劑,產生能量亦經熱交換器送出。

4. 重水反應器[HWR,Heavy-Water Reactor],以重水為緩和劑,又分「重水氣冷式[HWGCR]」即氣體冷卻,「沸騰輕水式[HWLWR]」即重水緩和,一般水冷卻及「加壓重水式[PHWR]」即以重水為緩和劑及冷卻劑並加壓。

5. 高溫反應器[HTR HTGR,High Temperature Reactor],採用稀有氣體為冷卻劑,核心採用陶瓷材料,通常採用石墨為緩和劑,其冷卻劑出口溫度甚高。

6. 鈉冷卻反應器[Sodium-Cooled Reactor],以液態鈉為冷卻劑。

7. 輕水反應器[LWR,Light-Wter Reactor]以天然純水為冷卻劑,分沸水式[SWR]及壓水式[PWR]。

8. 快孳生反應器[FBR,Fast Breeder Reactor],能進行快速孳生[使鈾包圍鈽經反應後,除發出能量,兼產生鈽239,產生的可分裂放射性物多於所分裂的反應物],以液態鈉或鈉鉀為冷卻劑,反應生成物仍可再利用。

國內核能發電廠有三,其中金山、國聖附近的核能一廠、二廠所採用的反應器是沸水式,墾丁附近的三廠採用的是壓水式。這三個核能電廠發電機組之裝機容量,分別為核一廠636MW,核二廠兩部各985MW,核三廠兩部各951MW。

核能發電成本較火力為低,以核一廠為例每度約4角,燃煤[以深澳、南部火力為例]約每度1元,燃油[以協和、大林火力為例]約每度1.5元。

六、 石油和天然氣:
人類應用的最多,依賴得最重的能源,就是石油[又稱原油],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往往相伴而生,又可互相轉化或代用,是所有能源中最方便使用的燃料,它可視需要量的多寡而調節生產量,便於輸送,也便於儲藏,可直接燃燒用於發電或驅動引擎。因此通稱之為「油氣」,目前在估計石油之蘊藏及產量時,也往往將天然氣,合並計算。(可惜地球的蘊藏量有限,人們開采使用石油的速率遠遠超過它形成的速率。)

石油和天然氣不僅是優良的燃料,而且可供做化工生產之原料[如製造肥料等]。石油經沈澱、過濾、離心處理去除水份及固體,再送入蒸餾槽加溫,可依次分餾出各種汽化氣約200℃時,汽油已經完全分餾出,稱為「分餾汽油」,然後再增高溫度可分餾出燈油、輕油、機油、重油等,剩下瀝青;輕油及重油在高溫高壓之下再予化學處理又可得汽油,稱為「分解汽油」,總共自石油中可提煉日汽油量約30%。

汽油又是目前機械動力最主要的來源,交通工具[車、船、飛機等]大多以汽油為燃料,汽油含碳83~85%、氫14~15%,另含硫磺、抗燥劑等,在10℃遇火即燃,380℃時能自然,燃燒時空氣與汽油之混合比為14.5:1,每燃燒1公斤汽油可發出熱量約1萬千卡。

天然氣開發利用較晚,但蘊藏豐富,使用方便且污染較不嚴重,而且用途廣泛,因此能源價值日益升高。天然氣是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可燃性氣體的統稱,譬如火山、溫泉、礦山、油田、煤田之氣體以及地下腐敗物質發酵生成之氣體,主要成分可說是各類碳氫化合物[ 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及硫化氫等。

天然氣液化卸稱為液化天然氣[LNG],液化是為了縮小體積以利運送及貯存,一般而言,液化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若將丙烷、丁烷液化則稱為液化石油氣[LPG],俗稱煤氣,常用做城市住宅工商加熱取暖之燃料。目前各國有大量採用天然氣取代石油之趨勢!

七、 煤:
能源危機主要的是因為石油蘊藏日益短少之故,而煤和石油同樣是開發使用歷史悠久的燃料,更因為煤具有存量豐富、用途廣泛之優點,因此在發電及工業加熱應用上,也常用來取代石油,煤及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經長時間作用碳化而成,煤可分無煙煤、煙煤、次煙煤、褐煤等,發熱量每磅約可發6300~14000英熱單位,比重在1.25~1.7之間,比熱在351℉以下約1.32B.T.U./磅℉。

直接利用系採用各種燃燒器[煤爐],轉化利用是經液化或氣化等手續,先把煤變成燃氣或液化燃料[如乙炔、醇類、汽油等]再燃燒使用,加工處理是把煤研磨成煤粉,煉成焦煤,製成碳原料或制煤、油混合燃料,以供燃用。

煤燃燒所產生的污染比石油和天然氣嚴重得多,不過近年來工業界已積極在研究如何將煤轉化成便宜的、清潔的液體燃料,或轉化為可燃氣體,以提升煤的應用價值。

目前世界各留大多設法多用煤、天然氣,核能及其他能源,以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我國在能源供應之長期規畫中;亦預備將來提高煤、天然氣、核能之供應,預定增加情形為煤11.6%,天然氣5%,核能7.3%。

八、 化石燃料:
動植物死亡後,埋葬在地下,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地壓、地熱和細菌引致的化學變化後,累積形成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約有90%來自於化石能源,其餘主要由核能和水力發電提供。

【化石能源形成過程】

http://ge.tcivs.tc.e.tw/kinds/summary.html

參考.

E. 什麼是新能源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版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權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分類
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可以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對於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勻,對於解決由能源引發的戰爭也有著重要意義。

F. 現在正在研究的新能源有哪些

一、能源的概念

人類的生活和一切活動過程都在使用和消耗能量,諸如機械能、熱能、電能、光能、聲能、化學能等等。這些能量有的可從自然資源中直接得到,有些則需要通過轉化才能獲得。凡是能夠直接或者經過轉換而產生所需能量的含能資源(比較集中的含能物或含能過程)統稱為能源。如木柴、煤炭、石油為含能物,而水力、風力、潮汐則為含能過程。

地球上的能源形成和來源可歸納為三類:

1、以太陽能為源泉的能源。

(1)太陽的直接輻射能;
(2)通過水蒸發降雨和空氣流動轉化而成的水能、風能等;
(3)通過生物過程,由古代積存下來的有機物質轉化而來的礦物(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以及正在生長的柴薪等。

2、來自地球本身的能源-地熱、核燃料。

3、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back

二、能源的分類

能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常按其來源、性質、轉換和使用特徵來進行分類。
凡自然界中現成存在,並可直接取得而不改變其基本形態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或"天然能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或轉換而得到的另一種能源產品,稱為"二次能源",如汽油、蒸汽、電力等等。一次能源又可按它們能否不斷再生和得到補充,分為"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和"非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核燃料等)。

在不同歷史時期,已被人類廣泛使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對正在研究開發,技術上尚未完全成熟的,稱為"新能源"。當今的新能源為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等。
無論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都又可分為燃料能源和非燃料能源兩種。燃料能源又分為礦物燃料、生物燃料、化工燃料和核燃料四類。非燃料能源有含機械能的風、水、潮汐等含能過程,含熱能的地熱、工業余熱、含光能的太陽能、激光、以及電能和自然界的閃電。

根據使用中對環境污染情況,將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稱?quot;清潔能源",如水能,太陽能,氫等。對污染較大的稱為"非清潔能源",如煤炭、石油燃料和核燃料等。

back

三、能源與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空間條件。人類在這個環境中獲取各種資源(包括能源)和生產人類需要的產品。在獲取資源和生產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周圍的環境。只要有人類的生產活動,必然會改變地球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改變既然是人們的行為造成的(對某些天災暫作別論),其變化就會有三種情況:

(1)改善生態環境。如植樹造林,治理水域,美化城市等等;
(2)盡量減少或彌補對環境的惡化。如對各種污染源的治理;
(3)使環境進一步惡化。如不斷排放各種有害物,亂砍亂伐,破壞植物等。

下面將與使用能源有關的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予以討論。

(一)大氣污染

對人類生態環境危害最大的因素來自大氣污染,主要以下幾種:

1、煙塵
煙塵是由燃燒煙氣中的炭黑和其他粉塵所組成,炭黑的顆粒只有0.5一1微米,就是常見黑煙中的煙怠。粉塵是煙氣中的飛灰,其中顆粒大於10微米的稱落塵,小於10微米者稱飄塵.
煙塵的成分復雜,除污染環境外,尚含有致癌物如芘、蒽等。人吸入粉塵,除滯留在鼻腔和支氣管外,還有一部分進入肺泡,是肺癌的主要致病源。
2、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2,是一種無色但有臭味的氣體,主要來自含硫燃料的燃燒。
SO2對人體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它不但刺激粘膜,更重要的是當它被吸入肺中時會引發各種疾病,它對植物的生長也有致命的影響,甚至還會使金屬及其製品銹蝕。
此外SO2:在某些催化劑的作用下會形成硫酸煙霧,這種煙霧進一步凝聚就是人們常說的酸雨,酸雨對植物的生長具有極大的危害。
3、氮的氧化物NOx
NOx也主要來自燃燒,有NO、NO2、N20、N202和N2O5等,但主要是NO和NO2。
NO的濃度大時,毒性也大,它會使人及生物的血液缺氧,並引起神經麻痹。NO2的毒性比SO2和NO還大,而且對心臟、肝臟、腎臟、造血組織等都有危害。
4、一氧化碳CO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燃燒不完全產生大量CO導致中毒的事例極為熟悉。
世界每年CO的排放量約2億多噸。據統計,每1000輛汽車每年就排放CO約3噸多。

(二)渣污染

渣污染主要指在進行生產活動中的遺棄物如廢料、排污等所造成的污染。能源利用所形成的渣污染主要表現在開發採掘過程中的一些遺棄物,如報廢的礦坑及渣石廢料,油田周邊地殘留物等。這些遺棄物不但佔用了土地,損傷地質原貌,而且還破壞了土壤結構,危害了生物的正常生長,以及淤塞河床、污染水質等等。

(三)熱污染-地球的溫室現象

有如下兩點被認為是對人類未來社會具有深刻影響的結論:
(1)自然界的溫室效應使地球比其他時期變得更暖;
(2)溫室效應是人類活動中排放的氣體使空氣中所謂"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所引起的。

事實是,近期以來,地球表面溫度確實在變暖,近100年已上升近0.7℃(圖l-9)。當今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估計如不採取措施,至2025年有可再上升0.45-1.3℃,這說明溫室效應正在一天天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現已查明,溫室氣體主要就是CO2,以及CH4、NOx等。CO2具有相當大的熱輻射和吸收能力,當它吸收了地球的輻射熱後,大部分又重新輻射回地球,只將其中一部分輻射至宇宙空間,這就將地球上逐漸增多的熱能被阻滯在地球空間,於是產生溫室效應。
各種燃料燃燒時放出的CO2量,若摺合成碳計算,煤為0.023g/kJ,石油為0.019g/kJ,天然氣為0.013g/kJ。人類在不斷增加能源消費的同時,大氣中C02濃度也在不斷增加。

back

G. 關於新能源

新能源是和長期廣泛使用,技術上較為成熟的常規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核裂變能等)對比而言,是一種已經開發但尚未大規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試驗,尚需進一步開發的能源.它包括太陽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氫能,核聚變能等.
常規能源是指已能大規模生產和廣泛利用的一次能源,又稱傳統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裂變能,是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的主要能源。
新能源是指常規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它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
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只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新能源是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H. 什麼是新能源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專積極研究、屬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地熱能---地球內部是熾熱的,地表水滲透到地球內部就會變成蒸汽,用管道把這些蒸汽引出來,可用來發電或供熱。 太陽能----即太陽輻射能,可用來取暖,供應熱水,發電等。在國外已研製成太陽能發電站直接向家庭供電。 風能----由風車帶動小型發電機發電,現正研製大型風機。 垃圾能----垃圾和廢物通過處理能變成氣體和油,或通過燃燒產生熱用來發電。 生物質能----指生物質內包含的能量,又叫"綠色能源"。 潮汐能----利用潮水漲落來發電。 海洋熱能----利用海水溫差來發電,海洋表面和深處海水溫度可相差25℃。這種電廠可建在海上船塢上,也可建在海濱附近,可供工業用電。 波浪能----利用波浪力取得的能量來發電。 核聚變能----處於探溯階段。 新能源對環保影響小,值得研究開發、推廣。

閱讀全文

與上海氫尚新能源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