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斯步槍怎麼得 輻射4第一把高斯步槍獲得方法
義勇軍城堡收復任務完成後,在與當地一個女軍官談話完成老槍舊炮任務,開啟城堡軍火庫,之後便可以從她那購買到「最後一刻」高斯步槍,一把能夠用到大後期的神器,當然前期是沒有子彈的,這是最快的途徑
Ⅱ 高斯的資料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不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數學家,有數學王子的美譽,並被譽為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同享盛名。
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於不倫瑞克的一個工匠家庭,1855年2月23日卒於哥廷根。幼時家境貧困,但聰敏異常,受一貴族資助才進學校受教育。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學學習1798年轉入黑爾姆施泰特大學,翌年因證明代數基本定理獲博士學位。從1807年起擔任格丁根大學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長直至逝世。
高斯的成就遍及數學的各個領域,在數論、非歐幾何、微分幾何、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論以及橢圓函數論等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他十分注重數學的應用,並且在對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也偏重於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
1792年,15歲的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大學。1796年,19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5年以後,高斯又證明了形如"Fermat素數"邊數的正多邊形可以由尺規作出。
1855年2月23日清晨,高斯於睡夢中去世。
Ⅲ 上海高斯印刷設備公司怎麼樣啊
不錯的,聽說剛被上海電氣(集團)股份公司收購, 等於是國有的股份制企業了. 上市公司下屬的單位福利待遇都不錯的. 至少工作穩定, 5金齊全, 建議去干.
Ⅳ 高斯是第一個提出函數概念的人嗎
不是
1673年,萊布尼茲首次使用「function」(函數)表示「冪」,後來他用該詞表示曲線上點的橫坐標專、縱坐標、切線長等屬曲線上點的有關幾何量。與此同時,牛頓在微積分的討論中,使用 「流量」來表示變數間的關系。
1718年約翰·柏努利在萊布尼茲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對函數概念進行了定義:「由任一變數和常數的任一形式所構成的量。」他的意思是凡變數x和常量構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數,並強調函數要用公式來表示。
Ⅳ 華為要干印刷了,中國印刷界是羞愧還是振奮
鑒於中國的印刷企業遲遲無法抵達印刷電子(即利用傳統的印刷技術製造電子器件與系統的科學與技術)這一片新藍海,中國的牛企華為終於坐不住了!近日,華為功能材料經理李吉貞女士在題為「柔性電子的未來應用以及工程技術挑戰」報告中,為業界揭示了華為技術在印刷電子領域的提前布局和合作理念。
1995-2007年的12年時間,中國的紙質印刷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期。紙質印刷的輝煌,讓印刷行業人士對紙媒將被電子媒體淘汰的警告不屑一顧,認為那不過是無知小孩高喊「狼來了」的把戲。
隨著第一代iPhone於2007年在舊金山Moscone中心發布,人類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也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從此,容量極大、內容可擦寫、方便攜帶、傳播迅速、美侖美奐、節約資源的電子媒體迅速擠占傳統紙媒的空間。
面對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歐美日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高管們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逐漸淡出傳統印刷領域,或轉型數字印刷,或將業務延展到外延領域。08年之後,曾擁有8700多員工、產值28億美元的曼羅蘭申請破產。日本筱原宣告破產、美國高斯慘遭賤賣。
但是,從2008年開始,中國印刷設備商掀起了一波收購潮。大簇冠華收購筱原、上海電氣收購高斯、長榮股份收購海德堡印後資產。
而且中國印刷老闆們也掀起了一波采購印刷機的狂潮。大大小小的印刷廠,憑藉銀行不設限制的貸款授信,一台、兩台、十台、幾十台(如福州千帆),象買白菜似的把價值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印刷機擺進了工廠車間。
由於現今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手捧著手機,在5寸見方的屏幕上劃來劃去的閱讀方式,加上無紙化辦公、電子支付日漸流行,人類社會迅速過渡到所謂的「紙媒零接觸」時代。
彷彿一夜之間,紙質印刷的訂單枯竭了。但印刷企業以按揭方式購買的大量昂貴設備需要定期償還,為了維持現金流,印企不得不採取低價競爭的手段來爭搶訂單。
由於訂單減少,而印機猛增,印刷業產能過剩觸目驚心。萬般無奈之下,很多印企甚至採取搏命式的虧本報價,造成企業之間彼此踩踏,屍橫遍野。很多印刷企業的老闆,辛辛苦苦奮斗幾十年,短短五年之內輸了個精光。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中國的企業偏愛海德堡、高寶等印刷設備,來自中國的雪片般的訂單令這兩家世界一流的印機製造商失去了向數字印刷轉型的動力,導致這兩家企業在數字印刷技術上被美國、日本的企業遠遠拋在身後,痛失先發優勢。
其實,在印刷業的轉型方面,我們不是沒有可資借鑒的模版。日本的凸版印刷,從2006年開始便積極向智能包裝、IC標簽、印刷電子、食品包材、數字成像和光導發光方向轉型,現已經成功轉型。
單以主要用於製造柔性電子器件的印刷電子為例,2014年印刷電子的市場規模為11.5億美元,到2019年預計將達167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58%。未來五年,光伏、照明、顯示、智能卡片與包裝將成為印刷電子最主要的應用領域。
面對這一印刷新藍海,中國的大多數印刷企業卻已日深陷泥潭。一方面人員儲備技術儲備幾乎為零,另一方面資金鏈長期緊張,想要活下去都很艱難,何談轉型升級?
華為准備干印刷的事了,對中國的印刷界來說,聽到這則消息究竟是羞愧還是振奮,我們無從得知。
Ⅵ 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2000年以前,中國對美投資很少。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或許是其中的先行者,1985年它用500美元在加利福尼亞州注冊了一家公司。本世紀前後,海爾集團投資3000萬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建立冰箱廠,這大概是當時金額最大的一筆中國對美投資。
自2007年以來,中國對美投資發展迅速。據中方統計,2007至2012年,中國對美投資存量從18.8億美元升至93億美元。據美方統計,同期,中國對美投資存量從34億美元躍升至228億美元。盡管雙方統計數字存在差異,但都顯示過去5年來中國對美投資增長強勁。
中國對美投資較大的項目包括:2005年,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2009年,天津鋼管集團公司投資10億美元在德克薩斯州建設無縫鋼管廠;2010年,上海電氣集團在總部位於伊利諾伊州的高斯公司投資9000萬美元;2011年,山東南山鋁業有限公司在印第安納州投資1.61億美元建立鋁型材擠壓廠;2012年,大連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收購北美第二大電影院線AMC娛樂公司;不久前,萬向集團以4.65億美元收購鋰電池企業A123系統公司。
目前,中國對美投資已覆蓋全美40個州。從當年投資項目數看,2011年,美國接受中國投資最多的10個州依次為: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密歇根、紐約、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喬治亞、新澤西、華盛頓和俄亥俄。據美方統計,迄今,中國對美投資已為當地創造了27,000個工作崗位。
Ⅶ 上海為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想像,越多越好,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未來著力於功能性突破
--------------------------------------------------------------------------------
十年前,幾乎沒人能夠預料與想像,中國加入WTO「與狼共舞」,將為上海這樣一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城市帶來哪些巨變。
十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在不斷做「加法」與「減法」。無論是進出口數據、利用外資金額,還是企業對外投資規模,都在不斷攀升;然而,從1008平方公里縮減到656平方公里,從177個減少到41個,上海各類開發區的規劃面積和數量卻始終在做「減法」。
「加」與「減」之間,上海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路徑躍然呈現。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沙海林談及這些數據變化時,體會到的不僅是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進程中「量的變化」與「質的提高」,沙海林表示,中國加入WTO這十年,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市場運行機制的改變。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沙海林,探討中國加入WTO十周年的變化,以及未來全球化進程中上海如何把握機遇,加快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實現外貿轉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升對外投資層次等話題。
入世「倒逼」機制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加入WTO十年來分享了許多「全球化紅利」,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的經貿格局發生了哪些重要改變?
沙海林:入世十年也是上海開放型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我簡單列舉幾組數據:十年來,上海本地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增長了6.1倍,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增長了11倍,利用外資規模增長了2.1倍,對外投資規模增長了9.7倍,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規模也增長了9.9倍。
其實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最好」,不僅僅是一些數量的變化、規模的擴大,也不僅僅是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整個運行機制的變化。最要害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市場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對整個社會消費的拉動,對整個社會運作的一種基礎性、先行性、先導性的作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建立起來了。
另外,入世十年,對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的一種「倒逼」作用越來越明顯。看上海的變化,人們往往喜歡看外表,它的基礎設施、樓宇、整個市容,這些的確變化太大了,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個運行機制的改變,政府職能的轉變,這是入世十年最大的特點。
這十年,上海的巨變也是和全球化大局聯系在一起的,中國進入了全球市場經濟大環境之中,很有意思的一點,我們不僅僅是整個世界經濟的參與者,也是利益的分享者、受益者,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成為健康發展的推動者。如果中國沒有加入WTO,上海沒有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相信上海不會有這些變化。
當然,加入WTO對我們的體制、機制、稅制和管制方式,也是一種挑戰。凡是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不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違背WTO基本原則的,都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更談不上發展。所以,企業在技術上、管理上、標准化建設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這個過程中就是適者生存。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可以說每年都有大批的企業倒閉,但也有很多企業發展很快,特別是那些適合了世貿規則、市場經濟規律的企業,這些新興的業態發展起來了。
日報:你怎樣看待未來十年的全球化趨勢?我們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將面臨哪些主要問題,比如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正在日益加劇?
沙海林:從全球經濟發展看,世界經濟格局正處於變革和調整的重要時期。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正在抬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世貿組織成員方對中國的訴求將會更趨多樣化。發達國家勢必要求中國加大開放度,新興發展中國家成員隨著地位的不斷提升會與中國產生更多「碰撞」,最不發達國家成員對中國的談判訴求將向發達國家看齊,單邊優惠的要求將有所增多。
另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資源產品價格的提升、人民幣與國際貨幣的匯率失調,以及國內通脹趨勢等因素,都將減弱中國外貿高速發展的支撐力。
當前上海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舊的增長動力明顯減弱,新的增長動力形成不足,低端傳統產業被調整的「快變數」與高端新興產業培育的「慢變數」發展不協調。目前看來,由於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和居民消費傾向總體遞減的影響,「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趨於下降。
同時,受資源環境、商務成本提升的約束,低端傳統產業調整力度加大,一般製造加工向外轉移速度明顯加快。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有待逐步走向成熟,可能在產業升級轉換中出現「真空」,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緩。
外貿轉型迫在眉睫
日報:我們的外貿出口格局中,加工貿易一直占據了半壁江山,這種長期依賴「人口紅利」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的模式能否持續?加工貿易如何實現轉型發展?
沙海林:談到外貿轉型升級,現在外面有一種說法是不對的,認為加工貿易越少越好,甚至最好沒有加工貿易,我不贊成。
上海的加工貿易總量大、佔比高,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加工貿易一直占據上海本地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另外,加工貿易以外資企業為主體,外資企業佔了90%以上,機電產品是大頭,大約佔加工貿易出口80%以上。這些都是上海加工貿易的主要特點。
當然,發展加工貿易現在遇到了成本的制約,資源環境的制約,主要是土地、人力資本的制約。我們很多代工企業就是這個毛病,可以把利潤做到基本為零,當然也不是一直為零,為什麼這樣做呢?可以少交稅。利潤跑哪兒去了?一方面本來就低,另一方面把它送到國外去了。關鍵要改變這種情況。
我們首先是推進加工貿易提升能級,把加工貿易向先進製造,或者叫高端製造方向延伸,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這主要是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的提升、升級,實際上就是提高它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逐步實現從貼牌生產向設計研發加貼牌生產轉變,因為我們現在加工貿易很大的毛病就是依靠「人口紅利」來支撐。
第二是推進出口加工區的功能拓展。以前出口加工區很簡單,就是來料加工、出口加工出去,現在還要增加維修的比例,我們要實事求是,爭取做一些突破。
第三是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我們和海關以及上海有關部門一起制定了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的一些措施,對140多家加工貿易的聯網監管企業實行了內銷便利化的試驗。有些東西因為是加工貿易,來料加工不允許你內銷,因為你是保稅的,你怎麼可以生產出來內銷呢?所以我們做了一些調整,一些便利化措施啟動以後,上海加工貿易轉內銷,去年的數字就同比增長了17%。這個也很重要,能夠推動內外貿聯動。
第四是推動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加工貿易試點。現在我們已經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集成電路的設計企業納入加工貿易運作模式的試點,以前就是單一的封裝測試,就是在這個環節里保稅,我給你保稅,就是你拿進來,封裝測試再出去,就這個環節保稅,現在發展到設計、製造、測試三位一體的保稅,這就進一步了,保稅范圍擴大了,這個正在試點。
不斷創新引資方式
日報:近年來,有外資企業由於商務成本過高而遷離上海,也有外資企業評價中國投資環境趨緊,對吸引外資的政策有所置疑。你認為,下一個十年,外資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樂觀么?
沙海林:關於投資環境問題,坦率地說,我不太贊成外面的觀點。有人說中國的投資環境現在好像在趨緊,環境在變惡劣。我為什麼不同意呢?我覺得這個不好解釋很多現象,如果說真的是像外企講的投資環境惡劣、趨緊的話,那怎麼解釋上海的外商投資越來越多?這幾年,上海每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都超過100億美元,每年的合同外資金額差不多都超過130億美元,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另外,怎麼解釋那麼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在向上海集聚,如果是他這樣講,應該搬出去才對。的確有搬出去的企業,主要是代工企業、分裝測試工程企業,而那些功能性企業正在向上海聚集。比如說研發中心,我們的外資企業中,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研發中心在向上海集聚,很多甚至是全球的研發中心。比如說英特爾、GE、IBM、GM、惠普、諾華……這些外資企業的研發中心,我數也數不過來,大量外資研發中心在向上海集聚,這個怎麼解釋呢?所以我不太贊成投資環境趨緊的說法。
上海有沒有商務成本過高的問題呢?確實有。商務成本過高體現在多方面,比較大的方面,一個是勞動力成本在提高,所以要引進高端的企業,高端企業過來,就創造了白領的就業機會。另外,住房成本在提高,也在想辦法來解決,比如上海很多地方在鼓勵建造一些公寓樓,適合白領居住的公寓樓。
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在看到商務成本高的同時,還要考慮到這個地方的投資回報高,商業機會多,它正好處在整個供應鏈的高端,微笑曲線的兩端。前段時間,歐盟商會有個調查報告,外資企業衡量什麼地區是最有利於總部集聚的地方,排在首位的條件不是成本高不高,而是市場和客戶,前五位裡面也沒有講到商務成本問題。前五位還包括法制環境、人力資源供給等等。
無論在體制上、機制上、稅制上、法制上、管制上,都有一些不適應外資企業發展的地方,我們正在改進。上海就是按照浦東提出來的,俞書記也肯定過的「三個導向」來解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時遇到的一些困難,就是所謂的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項目導向,我們不斷地在探索,跨國公司在上海的發展前景一定是非常樂觀的。
日報:以往吸引外資,我們希望「以市場換技術」,你認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未來將是怎樣的,在以往合資合作、獨資的基礎上,會有哪些新的變化趨勢?
沙海林: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2008年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跨國公司也意識到需要對它的全球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整合資源來提高它的全球競爭力和對於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因此它要把相當一部分的功能性機構轉移。向什麼地方轉移呢?向相對成本較低的地方,但又是市場比較寬闊、高端人力資源供給比較充分、法制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轉移,這就給上海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入世十年,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我們改善投資環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在上海集聚的十年。因此,上海逐步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引資結構,引進了很多先進的業態,目前第三產業吸引外資的比例穩定在外資總額的80%左右。
我們在吸引外資實踐過程中也有一些創新,尤其是探索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一個是外商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境外人民幣出資,在這些方面我們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說外商投資股權企業,這個是試點工作,國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相關的審批規定,我們已經開展試點工作,批准了50家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公司。我們還完成了上海第一例境外人民幣投資的項目,這在全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上海希傑星匯影視公司,是在香港用美元現匯兌換成人民幣進行增資的,這是首例境外人民幣投資項目,這些都是新突破。
我們吸引外資還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中方自然人作為外商投資企業股東成立合資企業,這在過去沒有,現在也只有浦東在試點,上海正在把這件事情的范圍和區域擴大,從鼓勵類產業目錄擴大到限制類產業目錄,從浦東試點擴大到上海整個區域,這項措施還沒有推出,要朝這方面去做。
另外,我們今後還要充分發揮上海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集中的優勢,在引進外國資本的同時,更加註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高端人才和智力資源,「引資」和「引智」相結合,不斷增強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
實現功能性突破
日報:入世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但麥肯錫也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60%以上的海外收購不成功,比如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就經歷了整合失敗。未來上海如何把握新的機遇,加快新一輪資本輸出?
沙海林:上海對外投資的步伐正在逐年加快,我們也要提升對外投資的層次。比如,我們找到一些與上海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做好整體區域產業合作的研究和規劃,指導企業對外投資從單一的項目向區域型產業合作轉變。
比如,為了破解上海資源約束瓶頸,我們重點加強與澳大利亞西澳州政府的合作。主要是加大對西澳州礦產資源類項目、能源類項目、農業類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旅遊資源開發類項目的總體研究和規劃,推動上海企業去投資。
我們也在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重點扶持具有一定規模實力、品牌優勢和市場基礎的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實現從綠地投資向跨境並購的轉變,推動高端跨國並購項目和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為了規避企業風險,我們鼓勵企業轉變控股和全額並購的傳統模式,探索戰略性少數股權投資。
比如,上海電氣集團以1.6億美元收購美國高斯國際公司,並購後,上海電氣對其生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生產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上海電氣還利用高斯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球網路,進一步優化了在美洲、亞洲和歐洲等地的製造業布局,整合提升了銷售及產品支持能力。
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引導上海一些高耗能、產能過剩的產業向境外實行「梯度轉移」,為上海進一步發展騰出空間。我們一方面是迎接國外的技術轉移,另一方面也對境外進行產業轉移,這是兩個梯度,這個做得也非常好。
再就是我們輸出高端技術,不斷提高對外工程承包的水平。現在上海對外工程承包的合同金額已經連續幾年超過100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一,全國對外工程承包金額,我們佔了十分之一。通過工程承包項目,還帶動了大型設備和機電產品的出口。
日報:上海正在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未來將實現哪些功能性突破?
沙海林:關於如何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我們形成了一些整體推進的機制,第一個層面是「部市合作」推進的機制。在商務部和上海市「部市合作」推進機制框架下,我們初步形成了「20+2」的重點項目。
這些項目主要包括建設虹橋商務區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建設進口商品集散中心、推進外貿平台建設、建立商務部技術進出口貿易中心、建設現代商貿功能區、籌劃虹橋全球貿易論壇和智庫、建立網上國際貿易中心平台、試點設立免稅店和擴大船用保稅油市場開放、建設城市配送物流體系、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體系、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和領域拓展、開發區升級、推進實施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還有就是探索專業服務業管理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舉辦商貿領域重大活動、建設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建設國家文化服務貿易翻譯基地,與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合作,建設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基地;此外,增加了兩項重點工作,研究擬定上海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推進產業轉移等等。
第二個層面就是推進重大貿易平台的建設。
第三個層面就是尋求政策上的突破。政策上的突破主要還是促進服務業發展,國務院批准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服務業領域開展增值稅改革試點,這對上海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Ⅷ 誰是最強大的奧特曼,第二名高斯奧特曼第一名無爭議
LV.192017-08-04
關注
在日本的經典特攝劇《奧特曼》系列中,各種擁有強大力量的奧特曼真是層出不窮,而且很多都是擁有主角光環無比強大的奧特戰士,那麼究竟誰才是最厲害的奧特曼呢?今天就為大家來盤點一下奧特史上最強大的五大奧特曼吧,其實這也拋磚引玉,大家可以來發表下自己對最強大的奧特曼的看法哦。
第一名:艾斯·奧特曼 艾斯·奧特曼在奧特兄弟中排行第五,是佐菲·奧特曼從戰爭中救回來的孤兒。有著豐富的光線技能,但是威力普遍不高,格鬥一般般,變身很有創意。
第二名:高斯·奧特曼 月神、日冕、日蝕形態都挺不錯的,尤其是日蝕非常強。曾與傑斯提斯合體變成雷傑多,也與戴拿和賽羅合體變成過撒迦。
第三名:賽羅·奧特曼 光之國年輕的奧特戰士,曾因想獲得巨大的力量而使用不當途徑,去碰等離子火花塔內的能量,被賽文抓去當兵了,在某某行星接受雷歐的訓練。後期有許多形態,但是由於實戰經驗不豐富,所以並不是非常強,處於還可以的地步。
第四名:迪迦·奧特曼 平成三傑的老大,國內播放次數略多,形象和劇情挺招人喜歡的,迪迦的形態非常多,但是很弱,紅燈是相當頻繁啊,和怪獸打的時候,每次都為迪迦捉急,尤其是黑暗形態的迪迦最弱,開外掛變閃耀還是挺牛的。
第五名:佐菲·奧特曼 奧特兄弟的老大,有著炎頭的稱號,因為佐菲的頭老被怪獸燒啊。佐菲的得意技M87光線有著單體最強光線的稱號,但是沒有一次是全力發射的。
0 26
熱心網友
2017-08-04
您好!賽羅奧特曼和戴拿高斯合體是賽迦奧特曼。賽迦·奧特曼在賽迦奧特曼的左手上佩帶著與賽羅的終極手鐲非常類似的賽迦手鐲。 在行將播出的2012年《奧特曼傳奇》中,最後對戰海帕
Ⅸ 印刷機有哪些品牌
美國:高斯(現在被上海電氣收購了)
Ⅹ 高斯圖文印刷系統(中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高斯圖文印刷系統(中國)有限公司隸屬於上海電氣集團旗下,通過並購、吸取、發展,創新,高斯(中國)獲得高斯國際一流的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全球營銷和服務的網路。高斯(中國)的經營范圍將主要為報版、書刊、商業印刷設備及柔性印刷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並將新增進出口貿易業務。高斯(中國)充分發揮本地化的資源優勢,統一整合高斯國際的中國地區業務,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努力擴大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法定代表人:彭勇
成立時間:1993-12-08
注冊資本:13268.0115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00040052007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江月路9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