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亞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宋尚龍,獨立高志昌,劉長生,張德森,杜婕,張俊先 杜婕,張俊先
B. 雲南中天正和會計師事務所跟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廣西分所是
應該是同一類資質的公司。審計的職責
一般財務報表是公司內部的財務部門所出的,財務可能出於公司管理層的壓力和經營者的利益而編造虛假財務報表來欺騙所有者和投資者。而所有者和投資者財務知識和精力有限,這就需要獨立的第三方人員對財務報表進行核查——也就是會計事務所的審計。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證財務報表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真實的,有據可依的,審核之後對公司整體經營成果發表合理的審計意見。
審計所需的相關資料
審計一般需要公司的會計文件和其他的相關憑證。
主要包括公司營業執照副本、公司章程、經濟合同等基本文件,以前年度相關審計和檢查報告,這類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再就是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科目余額明細表等等反映財務情況的報表,包括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等;固定資產權屬證明 等等。
審計的財務指標
審計主要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運營發展能力、盈利能力等展開分析
償債能力分析: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長期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
營運能力分析:流動資產周轉情況指標、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盈利能力分析:主營業務員利潤率、成本費用利用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保值增值率。
C. 作為投資者 如何檢查一個企業通過折舊調節利潤簡答題
作為投資者,可以通過檢查一個企業是否調整折舊的會計政策、是否調整折舊期限的會計估計等,檢查是否通過折舊調節利潤
擴展閱讀:
一、重資產企業通過調整折舊年限進行利潤修飾
2017年8月,亞泰集團發布了一則公告:《關於吉林亞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屬水泥生產行業子公司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會計估計變更的專項說明》。通過這個專項說明,可以了解到亞泰集團調整了折舊年限,並對當期利潤造成了重大影響,由於亞泰集團是重資產企業,據2016年年報,固定資產總額128億元,此次折舊年限調整,少提折舊5142萬元,相應的,在沒有任何經營改善的前提下,就能增加本年利潤5142萬元。
通過牧原股份連續五年的年報數據可以看出,該公司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營收、利潤雙雙暴漲,並且分析機構對其未來的發展給出了比較好的預期。而累計折舊在效益如此可觀的情況下,並沒有同樣的增幅。
是為了在效益好的時候更早的攤銷掉固定資產,為企業的未來減負,所以才將折舊年限調低么?
這樣去理解牧原股份的動機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其公告的數據來看:調整之後,對2017年的利潤影響只有262.13萬元,與牧原股份2016年年報中23億的凈利潤相比微不足道,調整折舊年限的做法豈不是多此一舉?
不妨假設一下,隨後的幾年內,牧原股份即將快速擴容增產,而這樣的會計估計變更,會對牧原股份未來的折舊、利潤產生重大影響—2017年牧原股份中報的固定資產總額較2016年年報增加了三分之一,達到82.3億。
三、綜合折舊率
除了發公告通過變更折舊年限來調整利潤,還有更多的企業選擇了「偷偷」調整折舊的方式,比如本文開始時筆者提到的操作,變更固定資產的分類,從而影響提取的折舊。這些五花八門的伎倆,投資者如何判斷呢?一個比較簡便的檢查手段就是「綜合折舊率」,通過計算當年提取的折舊總額和固定資產總額的比率(綜合折舊率),與以前年度進行對比,如果數值發生了重大偏差並且沒有合適理由的,通常可以認為是在折舊上做了手腳。
據Wind資訊終端提供的數據,A股上市公司中,2016年綜合折舊率較2015年變動超過30%的共有600餘家,這些公司中,除了發生大規模並購或重組的企業(因為並購時資產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綜合折舊率變動),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在資產增加的情況下,綜合折舊率反而降低,這種企業通常是比較可疑的。
比如中化岩土2015年的綜合折舊率為3.13%,固定資產凈值6.4億。而在2016年的年報中,固定資產凈值增到9.6億,綜合折舊率卻降到了2.10%。固定資產增幅接近50%的情況下,2016年的折舊費用相對於2015年卻幾乎沒有變化(2015年折舊費為2008萬元,2016年折舊費為2011萬元),這樣的數據變化是值得玩味的。
我們無法肯定這些企業的財務人員一定作了假,但是數據說明了其折舊的處理是不正常的,投資者在分析基本面的時候,需要對這類企業戴上「有色眼鏡」來審查。
通過大數據篩選,除了ST類的上公司,創業板的綜合折舊率問題比較多,比如蒙草生態、蘇大維格、欣天科技、移為通信等均存在2016年年報較2015年年報綜合折舊率大幅下降的情況。這與創業板的上市條件相對寬松有關,部分事務所審計不嚴謹和監管機構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了大量「修飾」過折舊的公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