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商品房歷史

上海商品房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17:51:47

上海老洋房的上海老洋房歷史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專故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屬,破產的比利時人老費穆爾賣掉自己心愛的洋房,萬分失意地離開了上海,機緣巧合的是,六十多年後,他的孫子費穆爾被派到上海工作。費穆爾很想找到並買下祖輩當年的舊居,這時他遇到了亨利,一位專門在上海從事洋房經紀的美國人。
老洋房蘊含的價值絕非一磚一瓦所能砌成。兩位老外在新上海「炒洋房」的故事,對廣州這樣老洋房資源豐富的城市也很有借鑒意義。把老洋房變成「寶」。在上海的西南角,徐匯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幾條幽靜的馬路邊上一幢幢房子紅瓦粉牆,尖尖的屋頂,橢圓形的鋼窗;透過花園的柵欄,你可以看到大片濃綠的植物,幾棵參天大樹從柵欄頂上探出頭來。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戶映出溫婉的燈火,隱隱約約飄出輕曼的鋼琴聲。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象徵的花園洋房。上海的「洋房生活」不但是上海市民的夢想,它也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老外們的夢想。

② 上海2000年以來商品房新房的開盤價格在哪些網頁上可以查到

http://www.fangdi.com.cn/

③ 上海第一次限購是哪一年開始的

2011年1月31日。

④ 上海市歷年商品房均價,我需要1992——1997年的數據,急死了,求大家幫幫忙

這個還真難,不過樓主有時間可以看下這個
http://www.doc88.com/p-90326536922.html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我只知道1992年-1997年是專上海第一個炒樓周期屬,當時「1997年,上海的房子跌價一半都沒有人要」。這個時候處理的爛尾樓比較多。現在就不同了

⑤ 上海歷史遺留房相關問題

給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⑥ 上海老建築歷史如何查找想了解太原路上的新里房子的過去歷史。

太原路上的新里房子,只能到現場去問詢......

⑦ 199幾年的時候上海房地產業為什麼低迷

第一階段:理論突破與試點起步階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論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統建辦公室率先掛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開發總公司,拉開了房地產綜合開發的序幕。1982年國務院在四個城市進行售房試點。1984年廣東、重慶開始徵收土地使用費。1987至1991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起步階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開招標出讓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1991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復了24個省市的房改總體方案。
第二階段:非理性炒作與調整推進階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開始啟動。1992年後,房地產業急劇快速增長,月投資最高增幅曾高達146.9%。房地產市場在局部地區一度呈現混亂局面,在個別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房地產泡沫。1993年底宏觀經濟調控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後開始復甦。
第三階段:相對穩定協調發展階段(1995至2002年)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為新的消費熱點。1998以後,隨著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投資進入平穩快速發展時期,房地產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第四階段:價格持續上揚,多項調控措施出台的新階段(2003年以來)
2003年以來,房屋價格持續上揚,大部分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明顯。隨之而來出台了多項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
詳細: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歷史大致這樣:首先從1981年開始,在深圳和廣州開始搞商品房開發的試點,在這以前,國內只有房地產開發,沒有商品房開發,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單位造房子主要是用於內部職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於福利分配,沒有房地產市場。由於當時搞試點比較成功,後來就小范圍的開始試點開發。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視察後發現特區搞市場經濟建設之後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房地產開發非常成功,認為開發區的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於是他就吹響了中國房地產開發的號角,由沿海城市一帶開始展開,特別是在海南、北海、廣州、深圳等這些大城市,但時間不長,由於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嚴重的泡沫。
1993年朱鎔基總理到海南視察,發現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場迅速形成了非常嚴重的泡沫。於是朱鎔基總理一聲令下:停止銀行貸款。銀根收緊後使剛剛起來的房地產市場立馬遭到重創,造成的結果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始終波瀾不興。
1998年對中國房地產業來說是關鍵之年,分水嶺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開發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紛紛賣掉退出市場。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開始發生變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產發展的政策,主要一個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著所人們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場上去買房,通過市場來解決住房問題,這種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內爆發,並大幅快速上升。這政策的第一效應就是「趕末班車」——凡是有錢的單位紛紛購買現房,把當時市場上所有當時賣不掉的現房一掃而空。這時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稅收政策又創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斷地降低利率,還有按揭門檻降低,當時首付只要30%、20%,有的銀行甚至提出零首付。還有價格政策,在這之前商品房的價格受到物價局的管制,不能隨便漲價,是限價的。但是在這時候取消了這些管制,為後來開發商漲價提供可能,這以後開發商自己喜歡怎麼定就怎麼定,開始亂漲價。於是1999年至2003年為中國房地產業高速增長期。2003年到達高峰,暴露出房價過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房地產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4年開始實施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收緊土地與信貸兩個閘門,以調控供給為主。
2005年中央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主要特徵是供給與需求雙向調控,以調控需求為主。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2006年,成交量開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當長三角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在下雪的時候,北京、深圳、廣州這些城市卻是一片艷陽天,房價漲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長三角,結果導致3月份調控的政策又進一步加強。
2006年的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以調整房地產產品結構為主。目前的房地產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轉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由以投資主導向以消費主導轉變、由短期投資向中長期投資轉變、由以土地為中心向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由以增量市場為主向以存量市場為主轉變、由普漲普跌現象向有漲有跌現象轉變、由籠統市場向細分市場轉變。
中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勢,1998年開始起到的房地產市場到2003年,這一輪的上揚達到高峰,然後從2003年到2007年都在頭部橫盤整理,2004年調控供給、2005年調控需求、2006年調控結構、2007年繼續調整,估計到2007年底差不多調整完畢,然後,隨著2008年奧運會這個東風的作用,中國新的一輪房地產,在把頭部轉化為底部以後,又有一波上揚。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的風險被釋放、泡沫被消減、結構被調整,不合理的狀況被緩解,積壓的房子被消化,這就為下一輪發展夯實了基礎,從2008年開始新的一輪平穩增長,這是一個台階式的上揚,這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特徵

⑧ 上海的歷史房價有誰知道 要從房改到現在的,最好有曲線圖~謝謝各位急需

先按年度分析上海住宅成交走勢。2002年到2006年,上海住宅住宅成量依次是2587萬平米、2711萬米、3310萬平米、1794萬平米、2148萬平米。從中可以得出結論,2003年之前的幾年,上海的住宅市場平穩增長,相當健康,但2004年成交量大漲22%,市場出現偏熱;2005年「新老國八條」出台,重點就是沖著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果不其然,當年上海樓市應聲下跌,不僅第三季度房價下挫15%左右,而且年度住宅成交量劇降46%,如此大的降幅,反映出市場需求過度受壓:不僅投資投機者收手,連合理的自住需求亦陷入濃重的觀望狀態。2006年成交量穩步回升,步調非常理想,但仍與2002年理性市場狀態的需求少了許多,說明需求仍受到明顯抑制。

其結果必然是——2007年需求重新爆發。今年二季度以來,上海樓市經歷了一輪高速發展,上海網上交易中心近日數據顯示,今年住宅成交量已突破2300萬平米,按這一速度,全年住宅成交面積接近3000萬平米,將同比2006年大增40%!據此,筆者完全可斷定,這種成交量的大起大落非常不正常,其中隱藏著對市場肌體有害的「病灶」。

分析如下:一是2004年上海樓市投資、投資之風盛行,尤其是溫州炒房團攪得市場波瀾難平,其火爆之狀與今年上半年深圳樓市相似;二是2005年市場對於宏觀調控反應過敏,許多自住客實在沒必要過於恐慌而不敢入市,事實證明第三季度房價下調之時恰是買入良機;三是今年以來市場回暖步調太急,本來是前兩年被抑制的需求合理釋放,但六月份已演變成恐慌購房態勢,尤其不良之處是,投資、投機比重快速加大,雖然目前仍未達到2004年的高比例,但非理性搶購「嘴臉」顯露無遺。

上面只是從成交量的異常中洞察市場畸形之處。那麼,對於一個特定市場而言,有沒有衡量合理成交量的科學標准。客觀上,它應該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有沒有研究發現而已。比如2005年,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曾綜合運用「居住水平走勢預測法」、「需求逆推法」(將需求類型細分後匯總)、「歷史數據推導法」等方法,對「十一五」期間上海住宅需求做出預測:平均每年住宅需求量2338萬平方米左右。因此而言,近半年上海住宅成交量明顯偏高,已在透支未來需求。

最後,不妨再從上海月度商品住宅(排除動遷配套商品房)上稍做分析。今年6月成交量約為266萬平方米,7月約216萬平方米,8月約216萬平方米,9月約217萬平方米。規律性很明顯,6月達到今年高峰,其後三個月成交量非常穩定。而供應量卻在明顯增加,那麼供求關系正由嚴重的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方向轉變其結果是,接下來幾個月,房價漲勢將轉弱,甚至不排降除步入盤整的可能性。

本文筆者僅以最熟悉的上海市場為例進行分析研判,其它城市亦可套用此法。比如,今年7月,深圳市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比6月下降15.32%,8月又比7月下降30.93%,交易量的急劇萎縮,預示著深圳樓價也將隨之下調,因為按一般規律,「量為先聲」——成交量持續萎縮,價降隨之即來。至於幅度大小,完全與各個城市的具體市場形態有關。而全國樓市,則涉及范圍過大,且各個區域經濟和樓市發展程度差距甚至大,筆者所發明的上述「成交量分析法」恐難如單個城市那麼有效。
曲線圖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4%B8%8A%E6%B5%B7%E5%8E%86%E5%8F%B2%E6%88%BF%E4%BB%B7%E6%9B%B2%E7%BA%BF%E5%9B%BE&um=1&ie=UTF-8&sa=X&oi=image_result_group&resnum=1&ct=title

⑨ 上海房地產近年的發展情況,急急!!!!

房地產發展的綜合性指標能夠有效地反映房地產的歷史狀況,還能夠正確反映房地產的全面、系統、綜合的狀況,更能夠通過部分或大部分的指標預測、規劃或計劃,更直觀的表達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往我們見到的指標往往是表達某些方面的意思,不同的指標發布機構有著不同的指標發布目的,本文主要概括性地描述房地產發展綜合性指標的類型,以及其表述的涵義,以便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系統地去認識各類指標。

一、房地產發展的主要社會指標

從房地產發展的社會指標看,具有從居住面積指標向環境和服務指標、從公眾性指標向保障型指標、從比例性指標向總量性指標的三個轉變,體現出住房的社會需求變化。

人均居住面積和使用面積。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是最重要的住房指標之一,也是考核一個城市住房狀況的重要指標。1996年以來,上海人均居住面積與人均使用面積不斷增長,人均居住面積由1995年的8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16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積由1995年的11.1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23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顯著提高。

隨著人們從對住房數量的追求轉向對住房質量的需求,對於人均住房面積指標在討論中帶來了普遍的質疑,有專家提出用套數和質量指標來表達居住水平更為確切。鑒於指標的可比性,根據人口增長情況、住房建設發展和舊區改造拆遷等指標測算的結果,預計在2010年上海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可達到18平方米以上,使用面積在26平方米左右,在住房數量上進入亞洲大型城市的先進水平。此後,筆者認為,這一代表居住規模水平的指標的社會意義將越來越小。

住房成套率。住房成套率是表達房屋居住品質的一項指標,上海由2000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92.5%,到2010年,住房成套率將達到95%以上,屆時這一指標也會成為歷史性指標。

小區品質率。這是一類新的發展指標,隨著居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這類指標將會不斷創新和發展。隨著上海菜單式全裝修和「四新」成果集成應用有序推進,「四高」優秀小區的建設量已達到全市當年住宅竣工總量的40%。四高小區比例提高50%。未來,環保型、節能型和節約型小區和建築的指標將會不斷建立,標准也會不斷提高,形成新的指標趨勢,如,上海住宅節能率在未來三年內將會達到65%的比例。

住房最低保障面積。住房最低保障面積是指政府為社會提供的住房保障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的底線,也是居住最低的標准線。這一面積的設計和劃分十分關鍵和敏感,標准過低會被認為社會進步緩慢或居住貧富差距過大;標准過高又會使保障人群過多和改善面積過大,使得政府無力承受。一般認為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按照實際需要,如一張床、一隻桌、一個櫃等生活所需基本空間,估計出基本的住房面積;另一種是按照人均住房面積的一半左右的標准進行劃分(這種方法類似於最低保障收入的劃分)。上海在歷史上曾經確定過2.5平方米、4平方米和6平方米為最低住房面積標准;筆者認為不超過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積的標准相對比較合理,並在相當長的時間適用於上海;筆者還認為,應該對不同人口的戶型做相應系數調整,上述標准對三口人的家庭比較合適。

住房保障享受面和廉租家庭戶數。按照上述標准,對於對低收入者符合保障條件的住戶住房保障面將達到一定的標准,如98%以上,同時,由於實際情況的變化,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家庭戶數將成為關鍵性的指標,筆者認為,這一指標將從最近的3-5萬戶,快速地提升到10萬戶以上。

住房促進享受面和經濟適用房享受戶數。住房提高貨政府和單位的各類資助,使得中等收收入家庭能夠買房,包括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可以加快解決住房問題的步伐。筆者認為,這一指標的戶數數量應該達到廉租房家庭的兩倍以上。

物業管理類指標覆蓋率。物業管理是居住著民主權利的表現,包括對已交付使用房屋的物業管理覆蓋率(希望達到80%以上),其中住宅物業管理覆蓋率更希望在98%以上,住宅前期物業管理要全部實現招投標;業主大會組建率希望在90%以上;住宅維修資金的首次歸集要基本全部到位。

二、房地產的產業經濟類指標

從房地產的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可以和宏觀經濟接軌的產業與投資指標上,包括產業規模和投資規模。從長期看,企業數量和結構、從業人員數量等也會成為產業中關心的指標。

房地產增加值及其佔GDP比例。10多年來,中國和上海的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相應迅速上升,上海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從1990的0.5%上升到2000年的5.5%和2004年的8.4%,目前仍在7%以上的水平。標志著房地產業成為上海新的支柱產業。一般認為,房地產佔GDP的比重在6—8%時,與GDP的均衡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房地產投資總額及其比例。1996年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逐年下降;2000年起開始穩步上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至2007年,房地產投資規模達1300億元左右。未來幾年,上海將保持房地產投資佔全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格局。

房地產企業數量和房地產從業人員數量規模限於資料和篇幅,本文不予展開。

三、房地產開發建設的主要指標

房地產建設從土地供應、開工和在建面積到竣工面積,構成了完整的建設內容,也在統計中能夠比較全面反映房地產開發狀況的指標。同時,舊城改造從土地存量再開發利用角度反映了另一方面的建設需求。

土地出讓面積。土地出讓面積決定了房地產開發的生產資料基本資源的供給狀況。在1996-1999年期間,土地出讓面積基本保持平穩態勢。2000年以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1-2004年,共出讓土地24967公頃,其中經營性用地14052公頃。2004年以後,由於土地出讓招投標制度的建立,出讓面積明顯減少。目前,房地產經營用地年平均供應2500公頃左右,其中住宅佔70%以上,基本滿足上海房地產開發建設的需要。在出讓土地中,政府儲備土地所佔的比重希望能夠達到20%左右。

房屋竣工面積。在上述土地資源供給的情況下,上海房屋竣工面積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3000—3500平方米之間徘徊,其中只有1997年2003年兩個年份超過3500萬平方米的高位。未來兩三年,竣工面積將回落到三千萬平方米以內。竣工面積回落是長期性的趨勢,預計未來十多年,平均將以每年以一百萬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積的回落速度。

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商品房開工面積決定了房地產建設新增規模;而施工面積表現了總體建設規模,間接決定了供應的後勁。一般情況下,年度施工面積是開工或竣工面積的三到四倍,如果兩倍以下,則預示以年份供應量將會減少;多於四倍時預示著供應大幅度放量。如,2004年全社會房屋施工面積達到11023.24萬平方米,為當年竣工面積的3443.02萬平方米的三倍。當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將保持在3000萬平方米以上水平,年施工面積將保持在一萬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持每年約2800萬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

新建商品房的區域分布的三個環線比例。2004年,上海市有關部門就計劃從土地供應入手,調整住宅建設的區域分布,以實現在建住宅內環線以內、內外環間、外環線外的分布各佔20%、50%和30%,並預計用2-3年使住宅建設的區域布局更為合理。目前,根據網上住房供應量,這一比例為10%、40%和50%。這說明從區域分布上,上海增量房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不斷外移的趨勢。

房屋拆遷戶數與面積。通過「拆、改、留、修」並舉,上海的舊區改造成果顯著。過去若干年,上海平均每年動遷居民10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600萬平方米。近年,上海每年動遷居民5—7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300萬平方米左右,以滿足保障城市建設、世博會動遷和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需要。

四、房地產市場的相關指標

從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角度看,在有竣工面積帶來的增量房供應的市場基礎上,更加關心存量房(二手房)市場和租賃等其他市場的並重。從長遠看,租賃市場和存量房市場將佔主流地位,按照西方國家的經驗,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中二手房的交易量佔到70%-80%,這一情況將可能在2010年以後很快出現。

增量房市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上海新建商品房的供給和需求市場迅速形成,市場規模逐年升級。從需求角度來看,新建商品房銷售量呈逐年攀升的勢頭,1995年突破500萬平方米,1998年突破1000萬平方米,2003年突破2000萬平方米。根據這一趨勢,增量房市場受到竣工面積的左右和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例的影響,在供需平衡的條件下,新建住房銷售面積未來將保持在2500萬平方米左右。

存量房市場的存量房交易量。自1994年實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至2002年底,上海共計想市民出售成套公有住房153.5萬套,建築面積達8355.1萬平方米,佔全市可出售總量的80%以上,約佔全市住房總量的40%。公有住房出售的快速推進,不僅明晰了住房的產權關系,而且也為市民進入房地產市場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隨著住房市場的完善,上海存量房市場的交易規模在2003年首次與增量房持平,預計在未來若干年,增量房與存量房交易的比例將回緩慢上升。預計到2010年,存量房的交易規模將突破3000萬平方米。

商品房租賃市場。1996年至今,隨著整個房地產業的逐步成熟,商品房出租市場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達到1000萬平方米左右。由於租賃市場的特殊性和隱蔽性,這一官方指標被明顯低估。預計到2010年,上海登記房屋出租的規模將達到2000萬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增長速度在25%以上,市場發育速度加快。

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是房地產市場中最敏感的指標。關於市場價格的構成有許多種。一是從統計方法上看,包括官方統計的新房銷售平均價格、各類價格指數等;也有學者提出了中位價格標准等。二是從市場分類上看,有租賃價格或二手房等分類、也有房型分類、區域分類、用途分類等。三是從品質上看,如裝修房等。

⑩ 請問到上海市房產交易中心是否能夠查到以前的房產交易資料

帶上身份證,必須記住以前房子的路牌,棟座,房間號碼,到當地房產交易中心的查詢窗口是可以查到的。

閱讀全文

與上海商品房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