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文化改革

上海文化改革

發布時間:2021-02-02 19:54:15

A. 上海文廣的發展歷程

1979年,在全國率先恢復和播出廣告,首次擁有預算外收入;1987年,在上海人民回廣播電台和上海電視台答內部,設立台中台,形成內部競爭態勢,提高運行效益;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1992年底至1993年初,新建東方廣播電台、東方電視台、有線電視台,進一步強化競爭體制;1995年8月,組建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打破廣播電視和電影之間行業壁壘;2000年4月,組建上海文化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局,實現文廣合流;2001年4月,實現政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成立。第7次,便是集團正在進行的一系列現代集團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經過整合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報刊雜志、移動電視、互動電視、寬頻電視等多種媒體;擁有以故事片、電視劇、動畫片為主的影視製作、發行、放映體系;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文藝院團、體育俱樂部;擁有東方明珠、大劇院、國際會議中心等12處標志性文化建築的大型新聞文化傳媒集團,正屹立於祖國的東海岸。

B. 上海改革開放30年文化的變化

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香花,毒草多敢放,

C. 有關上海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做法和措施,字數800字左右。

你好,我是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毛概組的老師,我已經鎖定了你的ID,請明天到34號樓辦公室來一趟

D. 上海文化的特徵

上海22日向市民免費開放了上海23處老房子 老建築
我也成為這波人流中的其中一員

這次開放的建築
其中許多都是1989年9月25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那是我國開始重視文物保護的年代
其中3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中國銀行大樓匯中飯店大樓沙遜大廈
年代最早的是董家渡天主堂建於1847年年代最後的是美琪大戲院建於1941年
其中多數是上世紀20-30年代左右的作品

如果對上海歷史有過了解的朋友 這次建築物也代表著上海商業經濟 住宅 娛樂 宗教等方面的發展和變遷 是上海百年精彩歷史的建築寫照

和這些建築交流 會體驗了 多姿多彩的來自不同背景的文化 在這里很方便卻很融洽得到了發揚光大
如果建築背後許多動人故事和引伸故事再度開發 那以後人們不僅僅看得是建築 那會是體驗了海派文化的精髓

建築上的海派文化

--------------------------------------------------------------------------------

上海近百年的建築物 可以代表當時的中國建築的最高水平 是中西建築文化和建築理念沖突和融和的的結晶

比如結構 有磚木結構 磚石混合結構 到比較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鋼框架結構

比如建築風格 採用哥特式風格 文藝復興風格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裝飾藝術派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 現代派風格與裝飾藝術派風格 仿中國傳統牌樓

比如住宅樣式 西班牙式住宅 法國盛期文藝復興式花園住宅 英國古典式府邸 歐洲城堡樣式上海豪華型花園住宅 地中海式花園住宅 北歐式花園住宅

再比如 在中國 改革開發以前 上海的原四會儲蓄會大樓現在的國際飯店 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築 來上海旅遊者看「國際飯店」就好比現在看「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的保留節目

如果對海派文化下簡單定義的話 海派文化就是一種在沖突中的融合和發展 無論文化背景如何國別如何地域如何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 過去是 現在也是
每個在上海學習工作的朋友都在為上海海派文化添色增彩
那就是海派文化經久不衰的動力和理由

南京路上的海派建築

--------------------------------------------------------------------------------

這次推薦的23處里 就有佔11處匯中飯店大樓 先施公司大樓 老永安公司大樓 新新公司大樓 華安大廈 沙遜大廈 跑馬總會 四會儲蓄會大樓 大新公司大樓 中國銀行大樓 美琪大戲院 [按年代排列]

南京路上4大商店公司的商業競爭 就有許多精彩故事 現在還繼續著

沙遜大廈 現在還有許多單位同時擁有著 和平飯店佔大廈大部分 還有外貿商場 和上海電信局 還有部分做公寓

從外灘沿南京路西行
在四川路口 有中央商場的建築物 和惠羅公司大樓 其建築物也有年頭

在浙江路口 有華僑商店大廈 原來是上海電視台最早的所在地 上面有賓館 其建築物外觀和內部也有特色 其建築物也有年頭

先施公司大樓 現在還有許多單位同時擁有著 上海時裝公司是其中1家 那兒有東亞飯店 和娛樂城 浙江路側面有超市 和地段醫院 天津路側面 原來有1家玻璃商店 現在被出租給不同的服裝企業 天津路成為上海灘服裝批發集中地方之一

新新公司大樓 現在也有許多單位同時擁有著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又稱食品一店 擁有的物業多一些 不知道 這次食品一店裝修 會不會把其他企業的物業轉過來

以前 老永安公司大樓 大新公司大樓 也是這么樣 許多企業單位同時擁有 現在被調濟成1個單位

還有以大光明鍾錶店和泰康食品店等為商店的建築物 也是一種海派代表

再朝西 四會儲蓄會大樓東邊的體育大廈 也很特色 也有歲月了

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的建築物 在南京路上也是一道風景

如果說南京路的步行街西展的話 最好在充分考慮周圍的歷史性建築下進行

西藏路步行街的東邊 其中的歷史性建築都被淹沒在商海中了 突顯不出歷史給上海帶來的海派建築文化和原來勃勃生機的商業態

梧桐樹下的戀情

--------------------------------------------------------------------------------

如果說最能凸現上海歷史性老建築的魅力 並滋生上海人情懷的和文化源的 那就是「梧桐樹」

上海有名的作家 寫上海的懷舊小說和文章 都離不開梧桐樹的情結

這次免費開放的歷史性老建築 在上世紀建造的時候 都在梧桐樹的懷抱里

比如南京路步行街上 也曾生長著不錯的梧桐樹 在烈日當空時候 可以為行人遮陽庇蔭

比如淮海路改造前 梧桐樹長得非常有特色 每年的國慶節 其燈海就橫越在淮海路的上空 雖然材料沒有現在精緻 卻和自然融為一體

靠外灘的歷史性老建築周圍 按現在的審美觀 梧桐樹已經不再被保留了 也沒有可以成氣候的梧桐樹街

值得慶幸的是 上海西南邊的歷史性老建築周圍 梧桐樹街比比皆是 很成氣候
在炎熱的夏天下 走一走 在街邊的小攤坐一坐 會很「夏意」[上海話-放鬆]
如果是一對戀人 在幽靜的梧桐樹下 慢慢悠悠逛
喜歡自然情調的人 又不喜歡「格鬧滿」[上海話-扎人堆] 那兒就會是個好去處

比較可惜是 華山路原來是茂密的梧桐樹街 因路拓寬 已經沒有了 那曾經是上世紀80-90年年代周邊大學的大學生談情說愛逛馬路的去處

上海曾經有個聞名世界的「情人牆」-在外灘和蘇州河邊
上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前 那是上海人談情說愛的集中地方 最初僅僅是上海人 上海人開始最多去的地方就在蘇州河邊 蘇州河河邊的碼頭台階和河堤邊 在幽幽的燈光下或沒有燈光下談情說愛 在那個年代 只能偷偷摸摸擁抱和接吻
以後 上海人談情說愛的集中地方 逐漸移向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匯的現在免費的外灘公園 那時候剛剛開放夜公園 園內生長許多巨大的梧桐樹 樹下樹邊都是一對一對的 借乘涼而結伴前來
再以後 許多來上海的外地人和外國人加入 上海外灘的「情人牆」則風靡一時

許多人都知道「情人牆」 因為有照片為證 密密麻麻的
卻很少人知道「梧桐樹」下 留下了多少上海人的戀情和愛情故事 其「梧桐樹」下的空間 遠比聞名世界的「情人牆」大得多

梧桐樹 伴隨著上海大都市的發展 佐證著上海城市的歷史
梧桐樹 滋養著上海許多代人的成長 滋生著上海海派文化

在上世紀初的時候 上海採用最多的綠化手段就是種梧桐樹 而且是上規模的 而現在 上海的綠化程度是達規模了 但卻沒有那時候實用 許多綠化地 沒有大樹 即使有 也不成林 烈日下的行人和遊人 只能挨曬或自己拿遮陽物避太陽

梧桐樹據說有許多不被人喜歡的缺點 會擋住廣告牌 影響視線 每年修剪也費時費錢 但其獨特的優點沒有什麼樹種可以比擬

上海行道樹該用什麼 園林專家會給以答案 但希望實用性美觀性超過梧桐樹
現在科技這么發達 人都可以克隆 那梧桐樹的品質就不能改良提高

上海應該保留羅干個好的梧桐樹街 那也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E. 結合對上海世博的了解,談談如何加快國家文化管理體制改革

應當清醒地看到,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諸多配套條件,與版經濟體制改革、政治權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相互銜接,統籌安排。加之文化體制改革起步較晚,改革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準備不足,因而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作用主要是:

F. 什麼是文化改革

1)2010年5月,為期4天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再次超額完成任務,總成交額達1088.56億元,比上屆增加207.87億元,同比增長23.6%;文化產品出口交易額114.06億元,比上屆增長30.12%。文博會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深圳文博會的紅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2)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區分開來,並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這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僅2010年新增數即達106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實現重大突破,演藝領域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批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逐漸形成。
目前,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面完成轉制。截至2009年7月,全國580家圖書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轉制工作。全國已有上千種經營性報刊完成轉制。據悉,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時政類報刊將基本完成轉制任務。

(3)2009年,天津、內蒙古、寧夏等16家國有電影製片廠完成轉制改革,成立了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集團化、股份制有限公司,與已經成立的中影、上影、長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團公司形成了中國國有電影製片企業的集團軍。

(4)中央芭蕾舞團實行全員聘任制、年薪制,對貢獻突出、能力優秀的人員給予不同級別的「優秀表現獎勵」「長期服務獎勵」,極大地增強了院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

海交響樂團探索實行理事會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藝術總監聘用制等,為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面向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

(5)我國國情中有一種介乎於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之間的特殊情況。這主要指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包括國家直屬院團和崑曲、京劇等重點保護的劇種,以及交響樂、芭蕾舞等需要逐步培育市場的高雅藝術。對於這種藝術院團,應該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6)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既能與當代高新技術密切結合,也對「增量」資金需求巨大、需要進行規模經營,從而迅速實現規模擴張和高速發展。在這一形勢下,現代文化產業需要也易於採取股份制的組織形式。因此,文化界專家認為,轉企改制的下一步,將是進行股份制改造。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成為全國發行業主板首發上市第一股。皖新傳媒此次發行股票1.1億股,募集資金近13億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億元,一躍成為公司市值全國第二的文化企業。
作為安徽省最大的文化企業,也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出版物發行企業,皖新傳媒前身——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於2006年底在全國文化企業中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項制度改革、整體改制上市「三步並作一步走」戰略。
「成功上市並不意味著終點,而只是發展的新起點。」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志敏躊躇滿志。

(7)深圳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就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把現代文化產業看作一種復合型的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意、商業模式等交融整合為一體,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發揮高科技實力強大、金融業發達、旅遊業興旺的優勢,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高新技術,為深圳文化產業插上翅膀。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徑,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內容、更活的形式、更廣的受眾得以傳播,搶占經濟制高點。騰訊、華強等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託、以數字內容為主體、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在金融海嘯中逆風飛揚。
與此同時,「文化+旅遊」日益蓬勃,「文化+金融」優勢凸顯,擁有極強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的深圳文化企業,成為我國參與國際文化競爭的市場先鋒。
「深圳市的『科技文化』,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中頗具特點。」中宣部改革辦主任張曉虎說,新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極大提高了深圳高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同時,高科技產業也需要創新文化引領,經濟繁榮要有文化支撐,社會發展更要靠文化進步。「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深圳文化產業的輝煌,其經驗和道路值得推廣、借鑒。」

【核心觀點】

(1)文化系統內部,應該積極推動演藝領域所有制結構調整,積極扶持民營院團發展,民營院團成為基層演出市場重要力量。同時,中宜教育戴老師認為,文化體制改革不能「一刀切」,針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必須「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採取不同的改革路徑。不僅「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改革,其他的「公益性文化單位」,雖然不搞創收,也要轉換內部機制,通過勞動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等改革,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2)當前,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歸根到底就是沒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以解決。傳統文化體制對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活力不強、動力不足成為文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不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不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我國文化發展就會失去生機活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不堅持以人為本,不從群眾需要出發,文化產品就會出現「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現象。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應該把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科學發展作為主題,把加快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為重點,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3)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性質相混淆,事業的職能和企業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這個體制弊端,一方面通過政府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方面通過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兩個輪子,始終堅持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就能夠既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又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4)從國際來看,文化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戴斌老師認為,未來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將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將更加明顯,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將更加尖銳復雜。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強烈的改革發展意識,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這一朝陽產業,著力文化建設,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搶占文化傳播的主導權;振興文化產業,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爭取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5)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變革,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無不鐫刻著文化發展的烙印。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之後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變革,文化體制改革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改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百花盛開、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G. 怎麼才能把上海市變為文化交流中心

樓主真是憂國憂民啊。文化必須要人來傳承和開創,所以必須,
一是要有文化基礎和文化底蘊,讓文化有載體,比如建築的(建築奇觀),學術的(學院),餐飲的(著名美食),玩樂的(名勝古跡,都市魅力),否則文化往哪裡放?沒有,可以打造,這是硬體。
二是要加大宣傳,越大越好,讓別人知道你那裡有什麼,能玩什麼,能幹什麼,學者能研究,路人能玩耍,商人能賺錢,政府能賺錢,百姓能賺錢,逐漸打造品牌特色。
三要有凝聚天下英才的平台,要能夠吸引人和留住人。比如作為一個路人或者學者,我到你那裡來肯定是你那裡有什麼東西吸引我,至於來了過後有多吸引人,能留我多久,能賣些什麼給我,那要看你打造文化底蘊的魅力程度。平台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大環境,主要是政策環境。文化之所以繁榮,不是單單打造文化,而是一個系統,包括豐富的物質、便捷的交通、政策的開放、信息的傳遞、潛在的商機、研究的價值,當然基礎設施完善是基礎中的基礎。
北京是首都,因為中國的領導機關在它那,所以有很多機構和企業甚至學院研究機構駐在那裡,以能夠第一手了解政策動態,獲取對自己最有利的信息。可以簡單的分析為所有機構包括企業依賴於國家政策來牟利,(說個不好聽的,我們幾乎所有的大學現在不是好好搞研究,而是去套國家的研究項目資金,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失敗的,國人無法再世界立足,這也是政策所致,如果我們的政策夠開放,就不會有諸多限制)。學者研究文化,最終目的是什麼,要麼是不為名利,為了青史留名,但這樣的人很少;要麼是為了市場的需要,就是為了賺錢。(商人則是以文化交流為噱頭來賺錢,研究機構不是獨立的實驗室,而是套錢的工具,所以中國的科技停滯不前,沒有核心科技)。國外的文化交流有純粹的,是真的交流文化,為了自己文化的發展,最終用於科學領域、軍事領域,國民的生活提升。有商業的,成了文化和商業的洽談,這種比較普遍,世界的發展也總是伴隨著這樣,因為文化若不是利益的驅使,純粹的文化很難傳承和開創。

H. 關於上海文化研究的選題

您好,

建議可以就上海的古今變化做論題進行討論。

相關資料範文題目:

1.進還是退:上海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悖論 [ 文化戰略 ]
[摘要]作為文化消費的主流城市,上海的文化建設近些年來在取得了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在文化定位、服務及品牌意識上出現了悖論。 [關鍵詞]上海文化 文化定位 文化服...

2.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場的發育 [ 文化研究 ]
文化產品是一種凝結了精神勞動、供人們精神消費和享受的特殊產品,主要包括書籍字畫、報紙雜志、各類藏品、戲劇電影、音樂舞蹈、廣播電視、音像製品等。文化產品產生後,就...

3.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 現當代文學 ]
【內容提要】 上海開埠以後,在商業文化的確立、外來文化的引進、文化傳統的繼承中,逐漸構成了上海文化的商業性、開放...

4.上海文化傳統與現狀的反思 [ 當代中國 ]
今年是上海開埠160周年。上海這個城市,她的歷史並不長,比較起西安、北京、南京來說是個年輕的城市。但如果從中國現...

5.荒蕪化的上海文化生態 [ 當代中國 ]
一、優勝劣汰還是劣勝優汰? 日前,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會舉行換屆選舉,著名作家余秋雨落選(同時落選的還有其他兩位作家)。這是一條饒有興味的消息。它向人們透露了...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I. 什麼是上海文化改革

據中證報報道,上海自貿區的掛牌儀式將在本月底舉行,其中包括娛樂性外資企業注冊建立、游戲主機生產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有望在上海自貿區放開,進而有望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J. 十九世紀中葉的海派,對傳統中國化色彩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主要創新是什麼

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具體如下: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是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10)上海文化改革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中葉的海派文化的歷史意義:

海派文化,是以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為底蘊、以移民人口為主體,缺失傳統士紳功能、融合近代西方文化元素、以追逐實利為目的、彰顯個性、立足大眾,靈活多變的上海城市文化。具體表現為四個特點,即商業性、世俗性、靈活性、開放性。

無論是繪畫、戲劇,都跟商業有關系,因為要牟利就一定會重視世俗,老百姓喜歡什麼,他就會迎合老百姓的胃口,就會做什麼,老百姓喜歡的不斷變化,所以文化會不斷的改變。還有就是開放。它因為要世俗、靈活,必然要開放。

閱讀全文

與上海文化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