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市場金融情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的金融體系的建立,中國的金融市場在不斷探索中發展。目前,一個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l.建立了較完善的貨幣市場
中國的貨幣市場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票據市場。1996年1月建立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並第一次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同業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開拆借利率。統一拆借市場的形成,結束了市場分割、多頭拆借的局面,規范了各金融機構的拆借行為,提高了銀行之間融通資金的效率,推進了利率市場化,並為中央銀行加強宏觀調控提供了條件。這幾年,同業拆借市場交易量逐年擴大,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3.4萬億元。同業拆借市場已成為金融機構管理頭寸的主要場所。
1997年6月,中國建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回購和現券買賣。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成為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資金市場,並成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債券回購累計交易量達6.1萬億元,現券交易累計交易量為1597.6億元。
中國的票據市場以商業票據為主,近年來這一市場在規范中穩步發展。票據市場正逐步成為企業短期融資和銀行提高流動性管理、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傳導機制。2000年底全國商業匯票的貼現余額為1236.3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4.2%;中央銀行再貼現余額1258.27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1.5%。
2.資本市場在規范中發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經過12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債券和股票為主體的多種證券形式並存,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初步健全的全國性資本市場體系,有關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60家,市價總值4.35萬億元,流通市值1.45萬億元,市價總值與GDP的比為45.4%。1991年以來,A、B、H股累計籌資7700億元。證券市場在改革投融資體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可以從股票市場籌資規模的擴張以及股票籌資額和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變化中得以體現。1993年境內股票籌資額為276.41億元,占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為4.36%,而2001年境內股票籌資額達到1182.15億元,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外,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張,特別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擴張,也是推動中國金融資產規模擴張、改變金融資產結構的重要力量。在開始發行企業債和金融債的1986年,國債余額占各種債券余額的比重為73%,1994年以後,國債發行的絕對規模迅速攀升,國債發行額與GDP的比率也不斷上升,1995年新開辟了政策性金融債,形成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共同主導債券市場的局面。到2001年底,國債余額、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和企業債額分別為15618億元、8534.48億元和1008.63億元,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占債券總余額的96%。
3.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中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險業務品種日益豐富,保險業務范圍逐步擴大,保費收入較快增長。1989年末全國保費收入142.4億元,2001年為2109.4億元,年均增長25,2%。2001年,中國保險機構共對19.3萬億元財產進行了保險。全年保費收人與GDP的比率(保險深度)為2.2%,同比增加0.4個百分點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險公司支付賠款和給付598.3億元,同比增加70,9億元。商業保險已成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市場的發展在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外匯市場的發展
1994年4月,中國在上海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將原來分散的外匯交易集中統一起來,為成功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體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場基礎。8年多來,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效率不斷提高,成交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了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各幣種摺合美元4397.7億美無其中,2001年各幣種外匯交易摺合750億美元。
——粒粒貸竭誠為您服務——
② 上海證券市場和深圳證券市場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意義
1.總市值不斷的增加中。相信監管會越來越規范。
2.上市公司佔中國GDP的比重不斷的增加內,資本市場對容宏觀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3.中國資本市場的波動性更大;投機炒作的氛圍更濃;上市公司的成長性更好;中國的未上市的企業資源更多;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更多。
③ 滬港通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300字以內
這篇文章對你應該有用
滬港通主要影響三個方面,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倒逼中國股市加快改革步伐,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你需要精簡成300字
滬港通的開閘不僅加強了滬港兩地資本市場聯系,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個實質性步伐,將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變革。毋庸置疑,滬港通將倒逼A股制度改革的同時,也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催化劑」,加快推進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市場影響力
專家認為,滬港通推動A股大盤藍籌與國際投資者的接軌,從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滿足全球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需求以及中國投資者「出海」的需求。
一直以來,相比實體經濟層面,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遠遠落後。目前A股市場的外國投資者參與度遠低於成熟市場和亞洲其他新興市場。海內外投資者的互聯互通只能通過QDII、QFII和RQFII的方式。雖然近年來上述產品的投資規模持續增大,但在額度申請復雜、資本流動限制等情況下,境外投資者仍持謹慎的態度。
「滬港通實現了兩個突破,即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和資本項目賬戶的對外開放。」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費方域說,「這將提升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促使中國證券市場的交易規則、投資理念與國際接軌,提升大中華區的吸引力。」
在專家看來,滬港通並非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隨著滬港通、深港通、內地香港基金互認陸續推出,A股納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也指日可待,這也意味著全球資金將源源不斷地流入A股市場。
根據MSCI的測算,若中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亞太指數、全球指數,全球指數基金將被動配置中國A股。按照海外投資者可投資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計入,則會給A股帶來120億美元的新增流動性。假以時日,A股自由流通市值完全加入MSCI,即加入比例為100%,預計將直接吸引約1700億美元的海外資金。
倒逼中國股市加快改革步伐,修正不適應國際慣例的制度、規則、行為模式
滬港通啟動,意味著境外資金進入A股的通道進一步放寬。但與進入A股市場的有限資金規模相比,其帶來的投資習慣和理念變化顯然更值得關注。
在不少專家看來,滬港通不僅有助於完善A股市場機制,助推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修復和價值回歸,而且從市場的交易制度、監管機制到投資文化、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都有望隨著投資者隊伍和市場格局的改變而變化。
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坦言,內地股票市場與國際接軌的不僅是估值,更重要的是基本游戲規則、制度、理念、交易機制、產品線、監管等各個領域的逐步全面接軌。
「這樣的開放舉措,最終會推動內地證券市場進一步的改革進程,從而讓內地很多明顯不適應國際慣例的制度、規則、行為模式得到修正。」
「滬港通實際上是在倒逼滬深股市加快改革步伐,盡早邁入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表示,隨著境外資金入市之門的進一步打開,多年來因投資理念等原因而估值偏低的滬市藍籌股表現應該會有所好轉,A股有望因此樹立起價值投資的新標桿。
「尤其是在滬市投資者可以自主投資境外市場以後,那些鑒於制度方面的原因而無緣在境內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也能成為投資標的,這也會成為推動滬深證券市場制度改革深入的巨大動力。」桂浩明說。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了人民幣資產配置品種和范圍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已然在國際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的人民幣而言,滬港通將成為其國際化進程的「催化劑」。
瑞銀證券中國證券業務總監夏陽表示,考慮到目前離岸人民幣的規模龐大,滬港通有望為其提供投資渠道,支持香港繼續發展為首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從而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來自香港金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高達1.1萬億元,短短三年增加了11倍。而在此之前,在港離岸人民幣僅擁有RQFII等極為有限的投資渠道。
胡汝銀表示,無論是港股通還是滬股通,均採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和交易。這種結算不再是貿易項目之下的普通雙邊國際貨物貿易結算,而是資本項目下的跨境投資結算,直接拓展了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范圍,打開了人民幣跨境投資渠道,擴大了人民幣流動和跨境使用的范圍和空間,並會產生「累積效應」和「乘數效應」。
「隨著對人民幣計價股票的投資變得容易,對人民幣計價的結構性產品的需求也會飆升,人民幣在離岸投資和結算中的使用將進一步提升,這是拓展人民幣在資本賬戶渠道使用的重要進展。」星展銀行經濟學家周洪禮認為。
這意味著,在推動人民幣成為全球主導貨幣之一,以及擴大人民幣資產配置的品種和范圍方面,滬港通向前邁進了一步。
④ 我國資本市場現狀
八十年代初首期國庫券的發行拉開了我國建立資本市場的序幕,十七年的發展可概括為三個階段。
1.資本市場的起步和成長階段(1981—1985年)。1981年國庫券的發行,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起步。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在這個階段,資本市場只是處於逐漸發育和成長之中,只有證券的一級市場,而且各種證券的發行基本上靠行政手段,發行國債的動因是彌補財政赤字,國債發行規模較小(五年來累計發行僅135 億元)。 股票發行起始於1982年,初期由集體企業發行,1985年國有企業亦開始發行股票。由於當時人們對股票、股份公司等認識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一些企業以「股票」之名發行的實際是「企業債券」,股票不含所有權,有固定期限,且還具有提前兌現的選擇。
2.資本市場的形成階段(1986—1991年)。其突出特點是,隨著資本一級市場的逐步成長,以公司債券和股票交易為主的證券二級市場率先成立和擴大。第一次實質性意義的證易交易試點發生在1986年沈陽設立的公司債券櫃台交易;但其交易僅限於兩種債券,且價格由政府確定,交易不發生收益,市場冷冷清清。此後,一些企業真正發行了股票,且在上海和深圳兩地逐步形成了以櫃台交易為特點的交易市場。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政府債券交易的試點,證券交易成為合法化,隨後交易城市逐漸擴大,交易量迅猛增長。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991年春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的形成,亦是資本市場形成的標志。
3.資本市場的規范和發展階段(1992年以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是我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經濟新體製成長的轉折點,我國資本市場的成長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1 )滬深兩個交易所由地區性的交易所成為輻射全國的交易所,區域性的交易中心開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區不同交易品種的格局。(2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表現為:國債發行逐年迅速上升,1994年突破1000 億元,1995年突破1500億元,1996年達1956億元。截止1996年底國家累計通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6537億元,余額為5654億元,國債交易從無到有,交易市場、交易額迅速成長,滬深證交所至今上市公司總數已逾700家,1996年底總股本已達1110億元,市價總值達9842億元,全年累計成交逾21330億元;75家獲批準的投資基金共募集資金57億元,並有51 家上市交易;全國已有180多家產權交易中心, 上千種上市產權可以持牌交易。(3)從交易品種上滬深兩個交易所亦從單一的股票交易, 逐漸發展成為以股票交易為主,包括債券,投資基金,可轉換債券以及認股權證等多種金融工具,上市交易的金融商品已達400多種。(4)資本市場逐步國際化,B股上市公司從空白發展到近90家。這期間, 我國企業開始了到境外上市的試點,目前已有29家企業分別到紐約、倫敦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上市。
⑤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
對我國資本市場功能的思考
十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
目的成就。從上市公司的數量、融資金額和投資者數量等方面,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在產品以及法規制度方面,市場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技術系統建設方面成果顯著。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資本市場功能和作用日益顯現,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
資本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在融資、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思考,全面審視我國資本市場結構,綜合分析、對比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成熟制度,為我國發展、完善資本市場提供理論指導依據,有利於資本市場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資本市場的概念
資本市場,在過去我們認為那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現在在中國,它已經是個不陌生的、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了。在中國金融理論中,資本市場理論是最年輕的。因為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而又「變幻莫測」,許多方面還處在試驗、爭鳴、探索的過程中,所以定義它是個挺困難的事。即便是在西方經濟學中,資本理論也是最有爭議的一個領域。可能是由於資本工具的復雜性,或者可能是由於資本市場的強操作性和多變性,導致人們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很不一致,於是對資本市場的界定五花八門,人們幾乎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它,並且在不同的場合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有的人講資本市場時指的是股票市場,也有的人說的是證券市場。比如1995年世界銀行發表的專題報告《中國新興的資本市場》中,相當多的專家將資本市場界定於證券市場,他們認為,證券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最核心部分。而199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寫的《國際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及關鍵性政策問題》中資本市場包括:外匯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衍生工具市場、銀行系統和貸款市場等。還有大家所熟知的美國S"克里"庫珀的《金融市場》專著中,資本市場的范圍涵蓋抵押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到底資本市場這個概念指什麼?
盡管對資本市場的定義見仁見智,但其有著一個確定的內涵,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資本市場至少應涵蓋:證券市場(股票市場、長期債券市場——長期國債、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長期信貸市場(長期抵押貸款、長期項目融資等)、衍生工具市場(金融期貨市場、金融期權市場等)。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出資本市場的基本概念。
資本市場是全部中長期資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動的總和,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等,其融通的資金主要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使用,因此稱為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通過對收益的預期來導向資源配置的機制。
二、資本市場的功能
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本來意義是指長期資金的融通關系所形成的市場。但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 資本市場的意義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其原始內涵, 而成為社會資源配置和各種經濟交易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 資本市場的功能可以按照其發展邏輯而界定為資金融通、產權中介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
(一)融資功能
本來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即是純粹資金融通意義上的市場,它與貨幣市場相對稱,是長期資金融通關系的總和。因此,資金融通是資本市場的本源職能。
(二)配置功能
是指資本市場通過對資金流向的引導而對資源配置發揮導向性作用。資本市場由於存在強大的評價、選擇和監督機制, 而投資主體作為理性經濟人,始終具有明確的逐利動機,從而促使資金流向高效益部門,表現出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
(三)產權功能
資本市場的產權功能是指其對市場主體的產權約束和充當產權交易中介方面所發揮的功能。產權功能是資本市場的派生功能,它通過對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造、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傳遞產權交易信息和提供產權中介服務而在企業產權重組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個方面共同構成資本市場完整的功能體系。如果缺少一環節,資本市場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資本市場的功能不是人為賦予的,而是資本市場本身的屬性之一。從理論上認清資本市場的功能,對於我們正確對待資本市場發展中的問題、有效利用資本市場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三、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探討
(一)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企業債券和股票初露頭角。開始櫃台交易。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後,中國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開始飛速發展,截至2006年3月底,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達1373家,上市證券1787隻。股市投資者7127.95萬戶,證券投資基金64隻,股票市價總值達3631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4.08%。同樣,以間接融資主導的中國企業融資,近年來中國企業直接融資取得較大發展。在企業融資新增領中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不斷增高。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成為監管部門最關心的重要問題,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進一步加強了證券市場的管理。資本市場是資本和產權交易的市場,交易涉及的是金額巨大的金融資產,關繫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切身經濟利益。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並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資源配置優化,必須有規范、合理、公平的法律和法規予以保證。為此,我國建立了一些規范資本市場運作的監管機構和法規體系。例如:《證券法》、(公司法》、《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等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對資本和產權交易的當事人、中介服務、企業公司和交易所等等已經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行為規范。
但是,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還存在諸多缺陷。一是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占金融資產的比重仍然很高。據統計,截至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總額中,銀行存款佔75%以上,有價證券約佔10%,現金和其他金融資產不足10%。二是證券市場目前規模仍然較小,結構也不合理,表現在一級市場上股票發行比重過低,二級市場證券流通比重過低,總體上過度依賴股票。三是信息不對稱,股市價格及收益與公司實質表現高度不相關。四是中國企業融資制度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直接融資規摸總體仍然較小,從企業融資的存量結構看,間接融資佔到較大比例。五是在監管方面,規范的監管力度尚不夠。由於建立時間較短,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後,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隨著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資本交易的市場化程度也將繼續提高。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進程加快,資本交易的市場化進程也將加速發展。
綜上可見,我國資本市場目前正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不成熟階段。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的任務仍然很艱巨。
(二)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演進
1.我國資本市場的形成
要了解我國資本市場形成的初始功能,有必要簡單回顧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在改革初期,我們根據對傳統國有企業弊端的認識,在資金、利潤分配方面作了以下兩項改革:一是對企業放權讓利,實行利潤按比例分成的分配製度,以改變國有企業在統收統支的傳統體制下沒有任何資金使用自主權的狀況。二是將原來對企業的財政撥款(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改為銀行貸款,以改變企業無償佔用國家資金的狀況。改革沒有收到預定的效果。國有企業按一定比例留下來的資金,由於失去了所有者的約束,企業管理者更傾向於將錢作為工資和獎金分配給個人,而企業擴大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的貸款。但銀行本身的改革滯後,致使銀行的債權對企業的財務約束也並不象期望的那麼強。企業普遍負債過高。各級政府再也不給原有的國有企業注入資本金的同時,在確定建設項目時,也沒有能力給新建企業注入資本金。在前幾年,地方政府靠指令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給這些項目貸款。這些企業從建立之日起就處於所謂無本經營的狀況。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無權參與項目的確定,只是奉命給沒有資本金、因而沒有任何資產擔保的企業提供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是奉命貸款,就沒有理由讓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完全承擔回收貸款的責任。其實,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一般也很少考慮去履行這種責任,因此,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在日積月累,呆帳和壞帳不斷增加,資產質量日漸下降。事實上,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債權約束很弱的原因,是相當多的企業認為項目是政府定的,項目是否有效益責任在政府,一旦項目不成功,企業既無力也不想歸還銀行的本金和利息。對於一個完全靠銀行貸款建立的企業,企業經理人員會認為企業並不屬於沒有實際投入資金的政府,也不屬於最終要求企業歸還貸款的銀行。他們也許認為企業應該屬於企業全體員工的。所以企業產權關系很不清楚。其結果企業經理實際掌握了企業利潤分配的權力,但卻把企業負債的風險扔給了銀行,這當然既不利於企業改革,也不利於銀行體制的改革。
於是,人們開始思考,對於國有企業來說,靠國家的所有權約束和靠國有商業銀行的債權約束,都無法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要改變國有企業無本經營的狀況,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靠國家財政也無可能。
換句話說,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依靠政府進行社會積累的機制被打破以後,應當建立怎樣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積累機制這個問題就凸現出來了。靠間接融資即銀行貸款進行積累除了存在著企業產權不清、缺少所有者約束、銀行承擔的風險過於集中的弊端之外,由於銀行本身機制轉換的滯後而難以形成對國有企業的有效監督。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經濟學界普遍達成了共識,即應該發展直接融資,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方式將社會儲蓄轉化為投資,同時促使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可以說,中國的資本市場是改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形成的必然產物。
2.我國資本市場的初始功能
我國資本市場形成的過程,賦予了其初始功能。
⑴為國企的企業治理機制改革創造條件
在國外,證券市場出現首要的目的是融資,其次是分配資金,對上市公司經理人員的行為約束是附帶的功能。而我國證券市場的產生,所賦予的責任是為國有企業的企業治理機制改革創造條件。
⑵為國企脫困提供資金
這幾年證券市場增加了一項功能,為國企的脫困提供資金。不少人把國企的問題歸諸於負債率太高,希望通過上市融資來減輕資金成本,為國企脫困服務。
3.重視資源配置功能
199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實質性的地強調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達到提高資源配置的目的。
國有企業的問題表現為資產負債率高、經濟效益低下、缺乏競爭力,是在產權單一的情況下公司治理結構的非有效性。國有企業所面對的從形式上看是融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實質上是融資體制乃至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里所說的不合理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除了銀行間接融資和政府財政的直接注資外,經由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管道沒有打通;二是即便打通了這一管道,如果將其作用僅限於「圈錢」,而沒有相應地引起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改變,資產利用效率低、不良債務問題嚴重等老弊端仍將依然存在。
發展資本市場的意義就在於它在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上有可能發揮積極作用。自從提出為國有企業脫困以來,資本市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融資角度提出的。通過資本市場開辟新的資金來源,對高負債而又急需資金的企業說當然是件好事。但對處在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來說,發展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推動融資體制的轉變,進而推動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轉變。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在於將市場機制強加給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
4.發展資本市場對推動國企轉軌的積極作用
從推動國有企業轉軌的角度看,發展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大體有如下幾點:
首先,推動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為使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特別是成為上市公司,企業首先必須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
其次,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積極改變。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引入新的直接投資時,也就引進了新的股東。經驗證明,除去極少數特殊情況外,多元化的股東結構,包括由若干個國有股東構成的產權結構,比國有獨資形式更有利於提高企業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由資本市場引入的新股東過於分散,如基本上是中小散戶,普遍的「搭便車」行為也難以對企業決策產生作用。對當前的國有企業來說,有意義的是引入一些能對企業治理結構發生積極影響的機構投資者。
第三,為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提供有效地資本流動機制。當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目標確定以後,國有資本在一些行業和企業的退出或進入,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上國有股權的售出和購入而實現。在更多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國有股份與其他股份在資本市場上平等競爭,通過競爭形成國有資本在行業和企業中的合理分布。
第四,推動企業並購及其他資產重組活動。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多年來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特別是生產名牌產品的優勢企業為龍頭,按照企業自身擴展的需要,由企業自己決策,對合適的企業進行並購和其他形式的資產重組活動。
第五,有利於提高企業經營的透明度,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殖。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它們必須定期接受外部審計機構的審查,按照規則向社會公眾詳細公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數據。這樣不僅有利於國有股東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而且有利於其他股東特別是個人股東以雙重身份(個人股份的股東與全民所有制財產最終所有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以國有資產直接所有者身份出現的國有股東的對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狀況,從而改進了對國有資產保值增殖情況的監督效果。
第六,有利於選擇出有競爭力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者。誰來充當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者,是多年來爭議頗多的一個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方案,許多部門、機構、企業也提出種種理由試圖說明自己可以勝任這一角色。其實,當資本市場得到一定發展後,這基本上也是一個可以而且應當由市場決定的問題。在進入市場之前,可以規定某些機構為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者,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資本市場後看誰有競爭力。競爭力強者將擴大其經營規模,反之,競爭力弱者將不得不縮小其經營規模,乃至最終失去經營管理者的資格。
最後,通過「股權」問題的解決進而解決「債權」問題。股權與債權似乎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問題,通過直接融資而擴大自有資本金比重,會相應降低負債比重,所引起的只是資產結構上的變化。然而,在這種結構變化的後面,主角是行使股權的股東。由負債籌措到資金是由股東及其選定的經營者使用的。國有企業融資體制的問題,主要不是負債率本身的高或低,而是現有的股東及其代理人對負債而籌措到的資金缺少責任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高負債沖動。所以,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的解決,除了增資減債外,關鍵還是要改變企業股東及其代理人的行為,否則,減下來的債還是要增上去的,而且許多債是無力償還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發展資本市場一方面可以給企業增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改變企業的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而對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創造條件。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773fc57010003in
⑥ 中國上海市要在未來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是什麼幫幫忙噢。。謝謝了。。緊張呦。。
上海要成為國來際金融中心,需自要具備以下四個先決條件:
首先,必須要建立一個定義清晰、調控嚴格的金融市場,並培養在這些市場內開發和提供金融產品的能力。
其次,上海需要提升市場參與者,即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和競爭力。
第三,上海金融市場的這些參與機構亟需貯備大量知識豐富、富有創新精神和精通業務的金融專業人才。
最後,必須要建立能夠促進前述三個問題發展的相應金融基礎設施和監管標准,包括法律、調控、稅收、信用、結算以及能夠為活躍的金融活動提供支持的其它一些工具。
⑦ 公司股票在上海證監會上市同時誇入國際市場資本市場是怎麼理解
你好,很高興幫助你
為你解答問題,疑問
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 不排除央行會再度釋放利好政策,尤其是面對全球股市都在遭遇的危機,A股所處位置並不高,不存在類似歐美股市那樣的泡沫。
⑧ 解讀上海優勢資本是怎麼做起來的
200萬現金,即使做一輩子老師可能也賺不到這么多錢,讓吳克忠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內繼續深造充電容。
1993年7月,吳克忠遠赴美國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學學習,拿到金融碩士學位後,他闖進了華爾街,先後就職多家專業投行機構,從事幫助企業上市的賣方業務和私募基金投資的買方業務。
一直到2001年 「9·11」慘劇。吳克忠判斷,美國經濟很可能就此出現大逆轉,步入長期衰退期。羽翼漸豐的他開始籌劃歸國事宜。
恰在此時,一位老友向吳克忠伸出了橄欖枝。此人名叫陳榮——先前也曾玩股票,但後來通過創立中路實業成為國內最大的保齡球設備供應商,躋身《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
在陳榮看來,吳克忠資本運作的視野超前,在華爾街積累了豐富的私募基金運作經驗,還擁有暢通的海外籌資和上市渠道,可以將國內的優質企業推向海外資本市場。
兩人優勢互補,一拍即合。2002年底,吳克忠成立優勢資本,合夥人是吳克忠和陳榮,其中吳是最大的個人股東。優勢資本初期資金規模1.1億元,出資人包括陳榮和一些美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