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改革開放前後對比
從一九七八年的五十四點一億元人民幣,到二○○七年的三千八百四十七回億元人民幣,改革開答放三十年,素以精打細算聞名的上海人在商業零售上的花費猛漲了七十倍,這是二十三日在滬舉行的二○○八上海零售商大會上傳出的消息。 就在同一天,作為二○○八上海購物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十七屆「上交會」暨第二屆上海進口商品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盛大開幕。
㈡ 要做一份關於上海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小報,給點資料啊
長篇大論就不說了
這兒有個上海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專題報告網頁 裡面很全 圖片版什麼的都有
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8/ggkf30/
希望對權你有幫助
㈢ 上海改革前是什麼樣的,改革後呢
衣: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回有限,色彩和答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改革開放後,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以上說明,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㈣ 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多了個亞新啊,還有2萬戶,沒有了棚戶區,這不都是普陀區的嗎?駐足上海,看不到波濤洶涌、白帆點點的大海,只見到寬闊的黃浦江靜靜的流過,給大上海帶來了無窮的活力和無盡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座座異國風味的建築矗立在美麗的外灘,向人們展示著那遠去的曾經的繁華。自1843年開埠,一百多年的時間,上海始終獨領風騷,這里是中國實業的發祥地,是對外交往的窗口,是經濟的風向標,是冒險家的樂園。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國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顯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紙迷金醉,風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戲子名媛。魯迅曾在此捉筆為槍,討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孫中山以這里作為革命的中間站,報國思想生長、升華;梅蘭芳、胡蝶、周璇從這里脫穎,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蔣介石、杜月笙更與這里有著不解之緣,那時候左右中國全局的極有可能是青紅二幫。解放後,上海作為全國最早的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上海牌的手錶、轎車,鳳凰、永久牌的自行車曾經是國人的夢中情人,上海師傅、上海技術支援全國更是上海的驕傲。 浦江東岸是上海最年輕的城區,一九九O年正式開發開放,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浦東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驚人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桿。繁榮與開放在這里播種,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無一不描繪著國際大都市的開闊前景,浦東已經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被海內外人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 一條小小的黃浦江,記載著上海過去的奢靡與今天的繁榮,正這是這條小小的黃浦江,見證了上海一步一步的輝煌。今日的上海,已經是一座極具現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處處顯現著她的獨特魅力,令人著迷——外灘老式的西洋建築與浦東現代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徐家匯大教堂聖詩聲聲,玉佛寺香煙裊裊;過街樓下的麻將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眾劇場的滬劇、滑稽戲,大劇院的交響樂、芭蕾舞;老飯店的本幫佳餚,杏花樓的廣式粵茶,雲南路的各地小吃,紅房子的法國大菜,小紹興的三黃雞,美國的肯德基;上海老街的茶館,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新歡舊愛,各有各的精彩。夜幕降臨,霓虹閃耀,夜上海粉墨登場,和平飯店的爵士樂,豫園的絲竹音樂,讓人追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舊夢,而現代迪斯科的節奏,遍地開花的網吧,
㈤ 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帶解說的圖片至少八張
圖片請在下面地址找
http://news.google.cn/news?hl=zh-CN&newwindow=1&rls=com.google:zh-CN:official_i&q=%E6%94%B9%E9%9D%A9%E5%BC%80%E6%94%BE30%E5%B9%B4%E6%9D%A5%E7%9A%84%E5%8F%98%E5%8C%96&um=1&ie=UTF-8&sa=X&oi=news_group&resnum=4&ct=title
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時代變遷的一種體現,而社會的變遷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開放20多年來,伴隨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
變化之一:消費結構明顯升級,「衣食住行」消費位次發生變化:「食」的消費比重開始讓位於「衣住行」。私房、私車大踏步走進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趨「個性化、現代化、多元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絕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人們的消費結構也由過去的「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費位次發生了明顯變化:「食」的消費位次開始讓位於"衣住行"。長期以來,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們的生活消費中所佔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於解決「吃飯」問題,其他消費很少。如今這一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跨過「溫飽線」的城市居民,食品類消費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0%以下。居民的消費重點正在發生轉移:住房、交通、通訊、教育、旅遊等方面的開支明顯增加。人們越來越捨得「花錢買時間」、「花錢買教育」、「花錢買健康」……
城市居民的家庭電腦、電話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費支出成為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增長最快的項目。據統計,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34部,家用電腦13台,80%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過去被視為"奢侈品"的手機,如今已經成為大眾化的日常用品。在首都北京,手機用戶目前已達600 多萬,平均每2個北京人就擁有一部手機。
中國社科院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僅次於交通通信支出。北京零點調查公司不久前對上海、武漢、北京、廣州、成都5個城市的一份健身調查顯示,北京平均每個人一年用於體育健身的消費達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費用接近5000元。
私房、私車不再是夢。建設部最新消息,90年代以來,城鎮居民已經成為住房投資和消費的主體,個人購買商品住宅的比例超過了93%,居民住房自有率達80%。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稱: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三大汽車交易市場共銷售汽車4·14萬多輛,其中私人購車比例已達90%。
城市生活方式日趨"個性化、現代化、多元化"。人們的衣著從過去注重"結實耐穿"逐步向展示個性風采和與國際時尚"接軌"。上世紀80年代初"街上流行紅裙子"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城市越來越難見"流行色"。
人際交往也日趨"現代化":過去親朋好友逢年過節相互走動,往往是送些食物禮品或"壓歲錢",如今送鮮花賀卡、禮品書籍蔚然成風。據報道,僅北京市2001年春節鮮花就賣了1億元!過年過節方式則呈現"多元化"趨勢:在"回家"過年人潮湧動的同時,選擇"離家"過年的城裡人似乎越來越多。許多城裡人春節舉家到外地度假——南方人到北方看雪,北方人到南方看海,春節出遊人數一年多過一年,今年春節期間,居民出遊就達5158萬人次。新興的"電話、手機簡訊息、網路賀卡"拜年逐漸取代傳統的"串門拜年"。社會學家指出:從另一角度看,現在"年味"有些變淡,恰恰折射出社會生活的進步。
變化之二:擁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市民生活從"靜態"走向"動態"。生活方式個性分層,"小資"時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收入增長和工作時間縮短,人們擁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
自1995年5月起,我國實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近年來"五一"、"十一"、"春節"延長假和其他假日,職工全年法定休息日(不包括帶薪休假)已經超過110天,1990年中國城市職工平均每日工作時間為7小時19分鍾,1997年下降為5小時37分鍾。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走出家門加入"周邊游"、"跨省游"和"出國游"行列,一個個"旅遊黃金周"的涌現,帶給人們新的感覺和快樂。走出家門、走出國門"看世界",被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列入自己安排的"休閑出行表"。
對外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都市白領"一族,其生活方式變化尤其顯著,堪稱引領時尚潮流的先鋒。追求時尚品牌服飾、擁有較高學歷和工作收入、思想"前衛"、模仿西方某些生活方式的所謂"小資"生活,近年在大城市逐漸流行。
改革開放中涌現的新階層,使都市生活方式增添了一道獨特的新景觀。改革開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體單位就業,工資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得到承認,民營、個體、私營、外資、中外合資等多種經濟形式快速發展,涌現了一批包括科技影視體育明星、企業家在內的"先富人群"。這些被稱為新階層的"富人"中,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提前進入"富裕生活"軌道,過上了與一般市民不一般的生活。高收入使他們擁有轎車、別墅和各種高消費機會和能力,是名副其實的高消費群體,一般市民望塵莫及。社會學家認為,這一高消費群體由於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依託,生活水平遠遠超過一般民眾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們的生活方式沒有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准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某些出軌的生活方式,社會應該加以規范、引導,不能盲目追捧,更不值得大眾效仿。
變化之三:率先步入"數字時代"。家電和電腦網路的普及,改變著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實實在在,不再是少數人的時尚。
科技的進步和普及,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觀念。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不斷完善,帶給市民更多的實惠。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洗衣機、微波爐、吸塵器、電烤爐等家用電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數的減少,使家務勞動強度大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務勞動時間明顯縮短:據統計,1997年我國城市女性職工平均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3小時3分鍾,比1990年減少了1小時20分鍾;男性職工的家務勞動時間從2小時10分鍾下降為1小時43分鍾。
與此同時,家政服務業近年迅速崛起,家務勞動社會化趨勢日益明顯。有人統計,1996年我國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在外就餐20次,這一數字目前不斷刷新。在南方許多城市,許多人不願再為一日三餐耗費太多精力,早、午餐大都選擇以快餐形式解決。人們從簡單的家務勞動中得到解脫,投入更具效益的"炒股" 等活動,以求實現更高的勞動價值。
手機、呼機、電腦、金融卡的普及應用,直接改變了城市生活的節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e化生活"成為實實在在的大眾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數人的時尚。
傳統的寄信、發電報和電傳方式,正被E-mail、手機等現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際溝通和信息交流變得更快捷、有效。過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達美國要1個月時間,而今電子郵件只需要幾秒鍾。現在寫信、發電報的人越來越少,導致"電報業務萎縮",國家電信部門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國大陸發往台灣地區的電報業務。而在這之前,有百年歷史的"電報匯款"也已經在我國全面"退休"。"網路生活"不再神秘,"上網"不再是一種時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現實需要。電子商務、電子銀行、電子貨幣、網路學校等日益普及,網上訂票、購物、咨詢等服務項目無所不能,極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㈥ 改革開放以前的上海是什麼樣子的(文字)
古代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近代
上海開埠至1912年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開辟為中國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於1855年小刀會的廣東人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三次佔領部份上海發生戰役,1854年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地方政府行政與司法管轄權之外的租界。此後,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閘北區和原南市區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兩塊。開埠後的近代上海迅速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
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此時,上海從法律上正式脫離江蘇管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20世紀初,在上海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隨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事件,開始了國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會領袖杜月笙誘捕並殺害了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汪壽華。此後,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機關仍然隱藏在公共租界中區鬧市的雲南路達數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蘇區穩固後才遷往那裡。1931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向忠發在上海被國民政府抓捕,隨即叛變並被殺。
國民政府時期
1928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為地理優勢,隨即成為全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直至今日。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而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上海閘北區激烈的軍事沖突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時遷移到洛陽。1937年8月13日,蔣中正調動大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終實力占優勢的日本軍隊擊敗了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在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楊浦兩區作為日軍防區和日本勢力范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美英也放棄租界。1942年起,具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租界便不復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華民國接管。此後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國民政府統領的中華民國國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軍後控制上海全境,此間,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
上海市行政區劃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租界以南的華界被稱為南市,同時,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19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1914年,上海改城為市,蒲松鎮也改為蒲松市,另設閘北市、洋涇市,合稱19市鄉。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1930年又改特別市為市,轄吳淞、引翔、閘北、法華、滬南、塘橋等17個區,全市面積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抗戰爆發後,1937年12月,日軍在浦東設立大道市政府,次年扶植漢奸政府,改上海為特別市,將華界和蘇州河北的公共租界劃分為南市、滬北、滬西、浦東北、浦東南及市中心6個區。1943年,汪偽政府接管上海租界,隨後合並周圍各縣成立擴大了的上海特別市,分轄區為市區、郊區、縣區,市區包括原兩租界、南市、閘北、滬西等,郊區包括江灣、洋涇、真如、浦東北、浦東南等,縣區則為南匯、奉賢、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
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恢復了舊稱,國民政府將周圍各縣復歸江蘇省管轄。翌年,大場、七寶、莘庄三個區劃歸上海市,但實際七寶、莘庄均未交管,故上海市共劃分為30個區:其中郊區為10個區,市區為20個區,全市面積618平方公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蘇南、蘇北行暑,後由江蘇省管轄。1956年經過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省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撤消新成、江寧,設立靜安區並撤消提籃橋區和榆林區,析上海縣置閔行區,析寶山縣置吳淞區,次年又撤消浦東縣。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合設新的閔行區。20世紀末,松江、青浦、和金山縣也改為區。2000年南市區則劃入黃浦區。2001年奉賢和南匯縣撤縣建區。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撤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至今,上海全市轄17個區、1個縣。
㈦ 求 上海 浦東 改革開放前後對比圖 角度最好一樣的
㈧ 改革開放前的上海是什麼樣的
衣:改革來開放前,由於經源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改革開放後,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以上說明,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㈨ 改革開放前後的圖片
google圖片
㈩ 改革開放以前的上海是什麼樣子的
浦東和浦西的經抄濟差異太大,當時有一句話--寧買浦西一間房,不買浦東一幢樓,當時沒人要去浦東,後來改革開放嘛,就鑒於浦東的地理優勢重點改造了浦東,現在浦東和浦西的發展均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浦東還成為了上海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