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價的計算公式
股票理論價格=股息紅利收益/市場利率。
股票價格有市場價格和理論價格之分。股票的市場價格即股票在股票市場上買賣的價格。股票市場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因而,股票的市場價格也就有發行價格和流通價格的區分。股票的發行價格就是發行公司與證券承銷商議定的價格。
股票代表的是持有者的股東權。這種股東權的直接經濟利益,表現為股息、紅利收入。股票的理論價格,就是為獲得這種股息、紅利收入的請求權而付出的代價,是股息資本化的表現。
拓展資料:
股價是指股票的交易價格,與股票的價值是相對的概念。股票價格的真實含義是企業資產的價值。而股價的價值就等於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根據趨勢理論,股價運動有三種變化趨勢。
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趨勢。
即股價廣泛或全面性上升或下降的變動情形。這種變動持續的時間通常為一年或一年以上,股價總升(降)的幅度超過20%。對投資者來說,基本趨勢持續上升就形成了多頭市場,持續下降就形成了空頭市場。
股價運動的第二種趨勢稱為股價的次級趨勢。
因為次級趨勢經常與基本趨勢的運動方向相反,並對其產生一定的牽製作用,因而也稱為股價的修正趨勢。這種趨勢持續的時間從3周至數月不等,其股價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為股價基本趨勢的1/3或2/3。
股價運動的第三種趨勢稱為短期趨勢。
反映了股價在幾天之內的變動情況。修正趨勢通常由3個或3個以上的短期趨勢所組成
❷ 怎麼計算公司的股價
沒上市前:
就是每股凈資產,等於凈資產除以總股本就可以了
上市後:
大家炒的是上市公司的預期價值,看行業前景和公司運行狀況而定了。
打個比方,總股本是100萬股,公司的凈值是200萬。沒上市前,他的股價就應該是2元/股。
上市後,根據預測,可能認為這家公司在未來的一年能盈利至400萬的預期,那麼可能就有投資者願意以低於4元高於2元的價格去買入,就才是股票的投資真諦。
至於那些市盈率破幾十倍的股票,說白了,大家都是投機心理,明知道公司沒那麼強勢的盈利能力,但是為了賺錢,大家也是買漲不買跌,漲得還在追漲,一路跟風上去,再集中崩盤下來。這就就是為什麼引入了股指期貨反向做空機制的根本所在:遏制過分投機炒作的行為
❸ 一個公司股票的真實價格應該怎麼計算
市盈率是某種股票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普通股專每年每股盈利屬)上式中的分子是當前的每股市價,分母可用最近一年盈利,也可用未來一年或幾年的預測盈利。市盈率是估計普通股價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般認為該比率保持在20-30之間是正常的,過小說明股價低,風險小,值得購買;過大則說明股價高,風險大,購買時應謹慎。但高市盈率股票多為熱門股,低市盈率股票可能為冷門股。
每股凈資產是指股東權益與股本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凈資產= 股東權益÷股本總額。這一指標反映每股股票所擁有的資產現值。每股凈資產越高, 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多;每股凈資產越少, 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少。
另外說句,股票沒什麼真實價值.也就沒什麼真實價格計算了
股市中也沒說股票的真實價格是多少多少的,只是以當時的成交價定為股票的價格!
❹ 公司股價價值計算
長率增長,第二年紅利為每股15美元,市場資本化
❺ 股票價格的計算公式
股價是指股票的交易價格,是一個動態的數值,由市場買賣方成交決定,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上下波動。
❻ 股票價值計算公式詳細計算方法
內在價值V=股利/(R-G)其中股利是當前股息;R為資本成本=8%,當然還有些書籍顯示,R為合理版的貼現率;權G是股利增長率。
本年價值為: 2.5/(10%-5%) 下一年為 2.5*(1+10%)/(10%-5%)=55。
大部分的收益都以股利形式支付給股東,股東無從股價上獲得很大收益的情況下使用。根據本人理解應該屬於高配息率的大笨象公司,而不是成長型公司。因為成長型公司要求公司不斷成長,所以多數不配發股息或者極度少的股息,而是把錢再投入公司進行再投資,而不是以股息發送。
您可登錄會計學堂官網,免費領取10G會計學習資料;關注會計學堂,學習更多會計知識。
❼ 請高手回答,一個上市公司的合理股價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1、上市公司的股價有市場價格和理論價格之分。
①股票發行價格=市盈率還原值×40%+股息還原率×20%+每股凈值×20%+預計當年股息與一年期存款利率還原值×20%
②股票理論價格=股息紅利收益/市場利率
2、股票本身沒有價值,但它可以當做商品出賣,並且有一定的價格。股票價格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證券市場上買賣的價格。股票價格分為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股票的理論價格不等於股票的市場價格,兩者甚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股票的理論價格為預測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股票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❽ 怎樣計算一個上市公司的股價
1、上市公司的股價有市場價格和理論價格之分。
①股票發行價格=市盈率還原值內×40%+股息還容原率×20%+每股凈值×20%+預計當年股息與一年期存款利率還原值×20%
②股票理論價格=股息紅利收益/市場利率
2、股票本身沒有價值,但它可以當做商品出賣,並且有一定的價格。股票價格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證券市場上買賣的價格。股票價格分為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股票的理論價格不等於股票的市場價格,兩者甚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股票的理論價格為預測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股票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❾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已曾與愛德華·哈利(1664年-1735年)討論一個構想,讓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這個構思很快就引起愛德華·哈利的兄長,即時任財務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羅伯特·哈利(後為牛津伯爵)的興趣。在他的倡議下,南海公司遂於1711年透過國會法案成立,並從政府獲得權力壟斷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貿易,而這兩個地區在當時被坊間視為商機無限,因此哈利對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誇耀地稱之為「牛津伯爵的傑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除羅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組成。為了吸引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說他們若購買為數達1,000萬英鎊的國債,政府就會向他們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額外每年提供8,000英鎊,以作回報。由於涉及開支龐大,政府當時更要求國會將酒、醋及煙草等貨品的部份稅收收益預留,以用於支付每年高達600,000英鎊的利息。公司成立後,總部位於倫敦針線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總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約翰·布倫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標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步向終結。在和約中,西班牙准許英國壟斷對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而專營權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隸貿易在當時被視為很賺錢的行業,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關和約的簽訂被當時托利黨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南海公司成功為政府有效融資,並與由輝格黨控制的英格蘭銀行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進一步從奴隸貿易中取得優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買額外200萬英鎊的公債。但好景不常,西班牙在1718年與英國等國交惡,並爆發四國同盟戰爭,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來。可是,公司卻仍然強調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邀請英皇喬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為總裁。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終於,腐敗像洶涌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卷來,
像陰霾的霧靄彌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